近几年各种雷剧层出不穷,内容空泛,制作粗糙,对白矫情,情节狗血,让人不禁生出拍桌子砸电脑的冲动,毁三观无下限。
还记得前不久手贱地点开《华胥引》,《盗墓笔记》,《旋风少女》,《云中歌》,《花千骨》.........当我对国产剧感到心灰意冷的时候,《琅琊榜》带着严谨的态度,对细节,剧情完美的追求,磅礴大气又不失诗意的画面,秒杀五毛钱特效,满满诚意,拯救了我们的眼球和大脑,对此向此制作者们跪谢,请收下我的膝盖!!!
观看《琅琊榜》,我感受到了一部古装历史宫廷剧应有的正剧品格,画面以独特水墨素描手法配以沉韵顿挫,悠扬清朗的古典乐,将中国风山水画卷的诗情画意表现得很好,此剧对古代礼仪,服装,语言都有考究,看得到主创们很用心很敬业,演员们演得都很好即使是反派都很喜欢,另外剧中打戏可不是花拳绣腿,密雨惊风,动作很到位。
五星顶起。
这才是我大天朝应有的电视剧水准嘛!
谁说小说改编影视剧难拍好,观众要求高?
作为原著党表示支持《琅琊榜》,剧本可以改但也要合乎情理,特效可以渣但剧情要走心,不要总想着用大牌明星舆论炒作圈钱,那只是一时的,用心做出质量的好剧自然会红也更长久。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像《琅琊榜》的诚意作品,国产剧一定能发扬光大!!!
我觉得吧,按照某些人的观点历史上很多大英雄都YY的不要不要的,玛丽苏汤姆苏的不要不要的。
我都能想象得到他们的台词嘴脸:比如岳飞要是小说人物,他的后背居然刺了精忠报国,哦哟,太装了了,好羞耻。
什么他一个武将不是勋贵出身在文臣地位全面碾压的朝代居然38岁就是实职的一品大员。
多少大儒宰辅也就混个死后推恩嘛。
太祖太宗真宗刘后仁宗几辈子的祖宗都没能收复的十六州他分分钟就要搞定了啊!
拜托,要不要主角金手指开的这么大啊。
比如刘病己要是个小说人物,什么!
他居然生在牢里,老妈还是个侍妾而已,流落民间的武帝曾孙居然能被找还朝登基。
作者脑洞可真够可以的,摔下悬崖得秘籍的梗都不用了,直接牢里生了个皇帝出来啊,哦呵呵呵。
比如萧太后要是小说人物,什么!
她居然死后可以和皇帝丈夫后嫁的相好同埋一处,儿子还特尊重后爹还娶了后爹家的小侄女当皇后恩恩爱爱的。
真是脑残女尊作者YY大开,世界人民都绕着女主角啊。
比如梁红玉要是个小说人物,什么!
一个妾,一个三,一个出身腌臜的妾,呸呸呸,作者真是小三转世把这种女人捧成沙场擂鼓不畏敌军的巾帼英雄。
比如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比如十二岁拜相的甘罗,比如女子封侯的秦良玉,比如隋唐改朝的李三公主,比如同为十二岁的少女,杀蛇的李寄,千里救父的缇萦,比如二十岁的冠军侯霍去病,比如牧羊的苏武,比如荡平倭寇的戚继光……我还有无数个比如,所有这些人物若都是小说中的人,必然逃不过情节夸张金手指大开各种苏的指责。
至于这部成本大约一个亿左右的剧是不是良心剧,是不是能跟灯塔国分级有付费的正面全裸高清斩首姐弟乱伦,各路英雄王八蛋分分钟领便当,下个龙蛋相比,我深深地相信,他要是变成了国产,A胖胖老爷子收获的板砖绝对小四乘以一万啊,而且一定有人痛心疾首的上升到民族历史种花的就是地里low啊。
我看到了说郡主不够少女的,十二年前她是少女,十二年后她是支撑王府的当家人,沙场十年的将帅,望门寡十二年的未亡人。
你少女一个我看看。
我看到说主角光环加持各种小儿科,将军百战死,沙场十年归。
我们的李广岳武穆于谦,荷兰人的勒伊特海军元帅,大家习惯鄙视的朝鲜邻居家的李舜臣,哪个不是一腔热血冤死窝囊死的英雄。
历史上,可以为一个木偶杀数万宫人,历史上,16岁的少年可以坐拥万人嫔妃,历史上,可以将亡国之罪推于一个祸水红颜身上。
一个愿意为国捐躯之人,一个筹谋十年,画卷展开的故事,一个为天下理想战友亲族勇于病躯上战场再不回头,一个将不公推翻沉冤昭雪的人,他要是真的存在该多好。
出场人物众多,节奏飞快,多线并进,被诟病为编剧结构问题。
为啥我从未读过原著,理解的轻松明白。
历史好多东西都写得太简略了,无从得知武惠妃那离间杀三皇子究竟是怎样一出阴谋,无法窥得贫寒出身的刘太后少女青年时代半圈禁的十五年究竟想了什么学了什么做了什么。
无法相信老谋深算半生朝堂的夏言严嵩是不是真的一封青词引得抄家灭门。
无法确认天下一人的韩信是不是真就那么轻易一块布折在个寡妇手里。
YY,历史比我们的想象更酷炫狂霸拽,外加不讲道理。
最后,如题
最近将在追的美剧统统停掉,只为跟上一部国剧的进度。
不错,就是《琅琊榜》。
素来对国产古装剧无感,因此当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梅宗主一袭白衣、驾一叶扁舟、横吹竹笛,出没于江水寒雾之中时,并没有觉得这剧有什么了不起。
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并不新颖,江水与战船的特效也并不出彩,后面还能有什么花样?
纵观现在比较流行的国产古装剧,其中的亚类型划分相当明确,套路也相当固定:一类是历史正剧,譬如《康熙王朝》、《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等,描绘泱泱华夏历史洪流,英雄狗熊皆出其中;一类是历史戏说剧,譬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主要是在历史正剧中加入更多的通俗元素,增加可看性;一类是宫廷剧,譬如《甄嬛传》,描绘宫廷权力斗争,强调人心险恶;一类是武侠、仙侠剧,例子不胜枚举,它们主要编织爱恨情仇、儿女情长;一类是神话剧,主要讲神仙们是怎么不守本分,非要下界搅和人类的;当然,倘若某部剧的言情元素太多,那无论它表面上是讲什么的,都可以归为言情剧,主要讲现代人眼中的古人是怎么搞对象的。
难道,《琅琊榜》能逃出这五(六)指山?
别说,还真能。
《琅琊榜》是完全的架空历史题材,在虚拟的历史中纵横驰骋,又不失历史的厚重,而对历史场景的制作甚至要超过很多不是架空的剧,这不同于历史正剧,更不同于历史戏说剧;为构筑世界观而虚构了一些动物植物,但没有更多的超自然因素,与神话、仙侠不搭边;既有政治斗争,又有江湖帮派,相当于杂糅了宫廷剧与武侠剧的一些特色;最后,可喜可贺,并未“言”情,却处处可见真情。
在《琅琊榜》的这些特点中,又以第三点较为引人注目。
在网上常见评论说此剧是关于复仇的,是关于权谋的,是关于政治斗争的——这样说此剧并不能算错,但绝不是此剧的本意;光凭这点,此剧也断不能成为全民神剧。
那么,这个剧的本意和最大的优点,究竟是什么?
在丑恶与污浊的世间,纵然要依靠现实手段、乃至阴谋诡计来扫除魑魅魍魉,却依然闪现着理想主义的光辉、磨灭不尽的真情——这是此剧的本意和最大的优点。
鲁迅先生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早已对现实绝望了的鲁迅先生有此偏激言论,也无可厚非。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中,这句话可谓铁则,君臣相杀、父子相弑、友僚相叛、兄弟反目,登峰造极。
剧中的反派们,谢玉、誉王、夏江、梁帝萧选都是严格地遵循这条铁律。
在他们的眼里,人都是利己的,都是不择手段的;成功的人都是极端利己的,都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中国历史,无非“厚黑”二字而已。
想必在今天,抱此信念者,也不在少数。
剧中用了很多非常经典的桥段来刻画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他们有着他们独特的价值观:秦般若:凡事必靠手段。
E1,秦般若煞有介事地分析梅长苏如何能号令群雄:“他靠的不是无双的智计,又是什么呢?
”。
不过后面我们就可以发现,梅长苏靠的,并不只是无双的智计。
兰园枯井案,童路的妹妹正是其中的受害人。
何文新杀人案,被害人邱泽也是杀人凶手。
宫羽父亲为谢玉所杀。
更不要提蒙挚、黎纲、甄平都是赤焰军旧部。
整个江左盟,完美诠释了“官逼民反”,只不过行事更隐秘、技能更开挂罢了。
回过头来再看秦般若的论断,不禁觉得实在是可笑。
夏江:凡人皆有目的E38,谢玉在悬镜司对梅长苏咆哮:“你不是来辅佐靖王的!
”这论断多么干脆利落。
倘若夏首尊不那么功利地看待梅长苏,恐怕就不会等到身陷囹圄时才发现他的真实身份了。
谢玉:为利不择手段E23,谢玉后路被断,发狂地质问梅长苏,无冤无仇,为何害自己至此。
梅长苏淡然答道:“你我为名为利各保其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你问我这样的问题不觉得好笑吗?
”讽刺的是,谢玉所问出的问题,正是对他一生所作所为的绝佳概括;所以梅长苏的反问,才让谢玉哑口无言。
梁帝萧选与誉王:天下是我的天下世上的皇帝大约可以分为两种:做事儿的皇帝和不做事儿的皇帝。
梁帝萧选和誉王,都是做事儿的主。
甚至可以说,梁帝萧选给人感觉在处理政务上是相当勤勉的。
只不过,做事儿的皇帝里面又分为两种:为天下做和为自己做。
其中的差异表现在,为天下做事,究竟是目的,还是只是为一己之私的手段。
不幸的是,大部分皇帝,都是后者,萧选(包括誉王)也不例外。
萧选在E1就讲:“朕的天下,岂是他说拿就能拿去的。
”这句话听上去非常自然,似乎皇帝,就该如此。
在E53,皇帝再次质问梅长苏:“你说,这个天下是朕的天下,还是他萧景禹的天下啊?
”梅长苏的回答,却如平地惊雷,震醒了皇帝,也震醒了电视剧前的观众: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失魂落魄的老皇帝哑口无言。
第一集与倒数第二集也构成了一个闭环,首尾呼应。
再如E40,当誉王炮制私炮坊爆炸案被发现时,父子堂上相争,萧选怒斥誉王欺瞒,誉王申辩绝不敢藐视皇权,而刑部尚书蔡荃却看得明白:“重点不在这里。
”一个伤亡百十人的案子,皇帝与亲王居然只是围绕有没有藐视权威争来争去,而且没有人觉得有丝毫的不妥,视人命如草芥,如此而已。
登基前的萧选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梁帝萧选,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
他这辈子,只做两件事情:保住政权,保住帝位。
正因此,他才会一面勤理政务,一面又放任臣子贪腐争权——只要弄不垮国家、威胁不到自己就行了。
而且,他对后者威胁的敏感更甚于前者,所以他才会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经验都用在猜疑上,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偏激和多疑。
所以在E53,萧选根本不信大家翻案,仅仅是为了鸣冤。
他质问梅长苏:“你们只是想鸣冤吗?
”做人到这个份上,其实也非常可悲,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各方的斗争策略,都是直击萧选的痛处的:梅长苏揭露兰园枯井案、制造何文新杀人案、揭露誉王赈灾收礼,太子和谢玉揭露庆国公侵地案,誉王引爆私炮坊,都是通过制造舆论、引发民怨、动摇国本来迫使萧选解决自己的对手;夏江、谢玉炮制赤焰冤案,夏江、誉王用卫峥刺激靖王,梅长苏用夏冬离间夏江与萧选、暴露誉王是私炮坊爆炸主谋,都是通过刺激萧选那根不能触碰的皇权神经来铲除对手。
这后一种方法往往比前一种更加毒辣,对对手的打击也更加致命。
可怜萧选聪明一世,把这个当棋子把那个当棋子,最终自己也不过是别人的棋子罢了。
《琅琊榜》充满了政治斗争,但却不是《甄嬛传》,不是《权力的游戏》,不是《纸牌屋》。
那些被斗倒的人,本来就该被斗倒,半点怨不得别人。
就比如说夏江,他倒得冤不冤?
冤,真是冤。
一心为陛下(和他自己)着想,结果落得个身陷囹圄、身首异处的下场。
再比如说萧选,他冤不冤?
冤,真是冤。
一心一意宠幸静妃和靖王,到了还被他们夺了权。
那又如何?
正义伸张,有何不妥?
如当年明月所说:不是礼仪廉耻,不是道德说教,而是阴谋诡计,权术厚黑。
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
这部剧里有这么多复杂多变的反派人物,有这么多阴暗丑恶的东西,善恶双方都用尽阴谋诡计,但却并没有倒向现在流行的“暗黑风”。
有些作品自以为涂上黑漆漆的色调,让英雄做一些坏事,让反派坏得无以复加,就是现实,就是成熟。
而《琅琊榜》中,阴霾虽厚,却难挡理想主义的光辉和磨灭不尽的真情:靖王的刚直、蒙挚的忠勇、夏冬的坚守、飞流的单纯、萧景睿的宽厚、言豫津的活泼、蔺晨的疏狂,林殊的明亮与梅长苏的阴沉,霓凰对外的坚毅与对林殊的温婉……无一不是动人心魄、荡气回肠;梅长苏与霓凰在太皇太后面前再叙婚约,靖王对梅长苏四问四答立志彻查冤案,太皇太后大丧之音响彻京城,梅长苏忆言侯王杖栉节舌战群儒,靖王斩断铜铃梅长苏跪地相求,面对叛军梅长苏利剑出鞘指点江山,出征相别林殊与霓凰许下来世之约,最后斯人已逝空留悠悠思念……无一不是感人肺腑、潸然泪下。
就连看似明哲保身的老太监高湛,其实也是个厚道人。
早在E2,靖王在宫门等候,太子与誉王服侍皇帝时,老太监便有口无心地提到:“陛下,靖王还在宫外候旨呢,您不宣他吗?
”《琅琊榜》提醒了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相信这个世上有纯粹的坏人、纯粹的利益,却再也不相信这个世上有纯粹的好人、纯粹的情谊了。
更有甚者,他们不但不相信,而且自以为看透了世界运行的规律,对这些大加嘲讽。
他们不信,是因为他们做不到;他们大加嘲讽,是为了掩盖他们内心的懦弱。
正如E53皇帝与梅长苏对话的最后,梁帝萧选信誓旦旦地说:“只要坐在这把龙椅上,人,自然是会变的。
你记着,无论景琰现在什么样,等他坐上了这个位置,他也会变的。
”当梅长苏转身轻蔑地离去时,老皇帝颓然哀号道:“你要相信,朕是受了小人的蒙骗!
”“你父亲林燮,辅佐朕十年;你母亲晋阳,更是朕的亲妹妹呀。
朕抱过你,带你骑过马,陪着你放过风筝,你记、记得吗?
”他记得,只是你不记得了。
短短几句话,把老皇帝病态的逻辑、敢做不敢当的懦弱和对所犯之过无法挽回的绝望,刻画得淋漓尽致。
而梅长苏呢?
他没有答话,也没有回头,径自向前,消失在宫门的另一头,徒留失魂落魄的老皇帝,在孤独的宫里,瘫作一团。
梅长苏,他来时素颜白衣、机诡满腹,去时遥望狼烟、跃马扬鞭。
他变幻风云、涤荡人间,唯一不改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图片1>
【无关紧要】热播的时候,我还处于“世外桃源”。
一直到本剧结束,微博上一片“长苏头七”的哀嚎,朋友圈的刷屏,才让我稍稍正视起这部剧。
当时室友不顾实习大任,百忙之下抽空连看,已让我感到吃惊。
2015年上半年没有这样的剧,去年我把《甄嬛传》看完了,记忆中2012年是21世纪中国最沸腾的观剧年,此后仿佛都活在甄嬛和芈月之间,当中捣鼓着于麻麻的剧,红红火火却极快停息。
我曾经看过一点室友看的《轩辕剑》,并不吸引我。
年龄增长,对玄幻的东西虽感兴趣可不愿把有限的时间付诸其上。
“梅长苏”红火之时,我以为这又是什么玄幻作品,而且胡歌以前也演过诸如此类且让我看了名字就不想看的剧(没看未必等于不好看,不过口碑摆在那儿)。
然而我看到我的同学转发了一篇文章,大意说梅长苏这个人是虚构,琅琊榜剧情是虚构,可是情理容不得虚构。
文中把梅长苏和陶弘景做了相比,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的年龄过了玄幻,可未过虚构的真实。
而虚构的真实往往更集中胜于历史的真实。
第一集总让人入不了戏。
开头的梅岭画面有点儿假,林殊的名字总觉缺少点古味,可笑的是,到了最后一集,林殊的名字竟然变得那么动听,梅岭一战的画面反倒是记忆中的变形。
【琅琊榜中琅琊榜】1、赤子之心琅琊榜,似乎相当于如今的什么XX富豪榜,游戏里的能力等级。
但琅琊榜的评选单单以智慧和武功这样的纯粹实力吗?
若是实力中少了一份公德之心,恐怕也进不了榜单前首吧。
看少阁主和梅长苏的品性,便可知琅琊榜中最看重的莫过于一颗赤子之心——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应该是本剧的琅琊榜之首。
梅长苏在前几集中说过,那些见不得人的、沾着血迹的事统统由我来。
在梅长苏这的肮脏的事是什么事?
并不是草菅人命,仅仅指的是以暴制暴,以恶制恶。
面对阴险之人采用阴术而已。
对于至真至纯之人而言,阴术不管对谁也是碰不得的。
靖王本来是这样的实在。
凡是满身伤痕的人都知道,阴术针对恶人是手段,并非是裹在自己身上的污泥。
在艰辛的世上(过去也好当下也好),谁都懂得梅长苏这样的人是如此真实。
聪明的是,所谓的肮脏的事,看到结尾,都难以描述出个一二。
梅长苏聪慧,他只是采取了利用和挖坑的手段,恶人自作聪明地狼狈入瓮。
我从来没有觉得长苏使用的是阴术,光明磊落,干干净净,应当如此。
相反,谢玉的筹划、夏江的陷阱更是险恶。
梅长苏的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深深叩响在当下,即便面对恶人,也是干干净净的“阴术”,高风亮节,因为在这个世上太过缺乏,所以值得被“头七”。
2、真实(真相)什么是真实呢?
当看到由卫峥引起的小高潮时,不禁觉得此剧的魅力正在向我们靠近。
十三年前夏江和谢玉用谎言、伪造的证据构织的“真相”看似防不透风,蒙蔽了心有猜忌和不满的皇上。
那么当年那些喊冤、质疑的文臣武将呢?
他们是听到了走漏的风声才质疑起案件本身?
抑或心存一份相信呢?
一份信任呢?
十三年后,夏江呈报了真实的详情,皇上却不相信了。
夏江刚开始告状的时候,重点是靖王欲求破牢解救卫峥,矛头指向巡防营,而他淡忘了大理寺的事,为何转移犯人夏江不敢直述,否则他就要犯上谋划陷害皇子罪名,但是沉默也是一种解释——无力的辩解。
面对靖王的咄咄反问,夏江难以自辩,更何况皇上已经处理完静妃的委屈,心中天平依然有所倾向。
夏江的真实安排和其缘由说不得,因为他以一己之力藐视皇权——选择这出闹剧只为拉下靖王,而表面的真相又疑窦频出,不合逻辑,自然惹得皇上大怒。
有趣的是,本质与表象引向了同一个结论,算是殊途而归,那就是构陷靖王之图。
这应该是本剧第三个小高潮,虽然这次仅有四个人挑起的,但背后的梅长苏要叫人为之倾倒了。
先前的画面都是一种误导,我们误以为长苏的计划是直冲进入牢狱,拼死劫走卫峥,言侯爷当时听完夏江的诉说后的表情想必便是我们的神色,谁知梅长苏高人一等,(可惜剧情在这里有些小瑕疵,也许是盛怒,皇上的心思不在于是否能抓到卫峥,药王谷一群人也轻而易举返回江湖,这也可以另作江湖人来无影去无踪的解释)叫人佩服。
从这一转折后,梅长苏的身份开始为人瞩目。
梅长苏在悬镜司完全吐露了真相,夏江还一副将信将疑,可惜这样的一份真实却不能呈报给陛下,因为无凭无据反倒显得是一种污蔑。
梅长苏深知这一点,就戏弄真实,把真相玩于掌心之中。
快近五十集的时候,夏江指认梅长苏不单单是祁王旧人还是林殊时,小高潮又来了,实在佩服辩驳的高超,梅长苏仅仅说,是或不是并不关键,因为两种答案都难以确凿证明他就是林殊,正如当年的赤焰旧案,梁帝是否真的相信或者有一点儿不信?
但都不得而知,结局便是梁帝心中的嫉恨,毁了百年帅府,一代贤王,七万忠魂,夏江说,宁可错杀不可误留啊,成了梁帝行事的准则。
是或不是成了托词、引线,梅长苏便从此处诛心,让梁帝犹疑不决,到底哪个人说的是真相?
真实便在这里惹人玩味。
夏江如同那个放羊的孩子,屡屡谎话连篇得逞,最终说的真话却得不了陛下的信任。
陛下在最后被“逼宫”时一定了悟了这一年来的所有事的真相,有趣的是,那一年多来发生的一切也不能说假,也不能说半真半假,至少都是真的,只是真的彻不彻底而已。
麒麟才子到底是梅长苏(苏哲)还是林殊?
梁帝犹豫不决,其实本身的答案也是含糊不清。
在昭雪之前,是梅长苏,之后才有可能是林殊。
所以什么是真实(真相),本身如我的言辞,弯弯绕绕,不简单。
3、情义这是一部没有吻戏的剧。
霓凰与林殊,与梅长苏始终未沐浴到男女情爱的欢愉,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两眼相望,脉脉不得语,拥抱是为数不多的真情宣泄。
最难忘的是再次成为林殊的梅长苏身披甲胄和霓凰作最后之语。
霓凰还心有期待,林殊的沉默让她主动找来措辞延缓僵硬的冷场,林殊只好拿来生许诺,此时霓凰一定懂得此话的含义——此番凶多吉少,只好来世再见,林殊说只愿来世生在平常人家,享寻常儿女厮守。
言下之意,生在高位必然有所舍弃。
林殊和霓凰为了国家生计,隐忍放下儿女情长,为边境奔波,让人唏嘘且敬意油然而生。
这样的情怀在当下也极为贫乏。
催生他们如此行为的是大写的情义,这样的情义照耀在靖王的执着信任,蒙挚的仗义,言侯的在所不辞,豫津和景睿的纯粹单纯,穆青的血缘之情,蔺晨的玩世不恭下的热血,江左盟无条件的服从,乃至每一个兵卒对主子的绝对服从,包括滑族的复国之心,梅长苏也说了,没什么对与错,只是立场的不同而已。
当我看见誉王的府兵时,我也是很心疼,同姓间的对抗,一国的军马厮杀,底下的部队不容分说,为主子洒热血抛头颅,这是何等的忠诚。
在如今强调个性化的现在,还能瞧见这般情深义重的友谊、忠诚吗?
不为利益不为任何,下意识的情义。
【其他角度】琅琊榜的评论应该是不绝于耳的。
可切入的角度非常多,只能说是一部非常精巧的电视剧。
我见有评论说梅长苏之所以叫梅长苏,是因为他相当于女版的玛丽苏(末尾苏),剧情过于网络小说化,像是朝廷上没有智识过人的人,仅仅一个梅长苏就可以轻而易举捣鼓成风云。
我想说此话的人可惜没有全局观览过,也不明白文学的魅力和意义所在。
文学不在乎细节上的真实,而在乎哲学上的真实。
此剧非常大气,几乎好多密集台词直指人心,催人泪下(不是言情式的催泪弹),有家国情怀,有历史正义感,有济世报国之心。
如果说甄嬛传写尽后宫女子的一切,那么琅琊榜诉尽中国五千年来士人的清明之心。
甄嬛传的故事已经停止了,而琅琊榜的情怀经世不衰。
这是为何我总认为芈月传无法超越琅琊榜的原因。
琅琊榜的故事从中间说起,以复仇为主线,整个情节、人物、背景、细节全部围绕梅长苏和他的复仇计划,叙述时间多元而精彩,这样的构思是西方喜欢的,也符合现代小说的口味。
剧情紧凑,剪切合理,每一帧都不舍错过。
相比章回小说式的甄嬛和芈月,区别是一目了然的。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258497 这个网址是我无意搜索到的关于琅琊榜中的细节贴,非常好。
其中不少台词我已抄录,可惜,这篇读后感没法用上。
琅琊榜,犹如清澈的活水,浇在了云中歌、跑男、乱糟糟的新闻窗口、荒芜的寂寞等上,真希望此剧的台词能敲醒“哈哈哈”的娱乐氛围。
要知道没有进益的娱乐是泡沫前的盛景。
愿我为琅琊榜流下的泪,成为我心中的一颗大大的玉珠(鸡蛋大小的,鸽子蛋大小的),时刻不忘初心。
(本文仅针对在山影层次的制作level基础上吐槽,废话多且意识流)去年补完战长沙的时候,顺便搜了搜山影最近还有什么片子要上,才看到了琅琊榜的长片花。
21分钟的长度把大半的剧情精炼到一处,水墨的色调、严谨的构图和恰到好处的音乐烘托,整体很是惊艳,今年先追完了伪装者,两片子撞档的时候也没时间同时追着,趁着长假才把琅琊榜一点点补了起来。
所谓期待越大失望越大吧,最后只给了这片子三星,只是站在山影一贯的拍摄水平之上,在于其自身其他作品横向对比之后,给出了一个刚刚及格的分数。
山影的片子,过去最为惊艳自己的有三部,闯关东、大染坊和去年的北平无战事,出于画质考虑,北平无战事重复观看次数最多,大染坊次之,当然,北平的全影帝戏骨阵容也是五年十年之内国产剧中无人能出其左右的,除了一些女性角色的设定之外,全片真的能从每一个角度看到刘和平的用心和磨砺。
之所以提到刘和平,就是想单纯吐槽一下剧本对于一部经典的重要性,大染坊短短二十多集的篇幅,商场战争、儿女情长,无论主角配角男性女性,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每一个故事的完整性都能通过短小精炼的篇幅娓娓道来,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元素充斥其中,到现在我还记得陈六子、大洋马,记得留洋回来眼高于顶又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纨绔少爷,每一个角色都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出场人物众多却不繁杂,故事衔接完整,大小高潮穿插,不同的人说话方式、语气和文化水平的差异都能从台词中读出,同理北平,看北平头两遍的时候我甚至都不敢快进,揣摩每一个人物的内心,每一个微表情,和每一句话背后的意思。
剧本的严谨和台词的考究让演员也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而反观之琅琊榜,剧本却成为了全片最大的一个败笔,国产剧网络小说改编的风潮盛行,给网文披上一个怎样的皮则又是另一番故事,个人没有看过网络小说,琅琊榜原作也没翻过,但仅仅根据现在的内容来说,可以想象原作并不无聊,但变成影像记录时内容的改造和丰富程度明显的不够。
剧本硬伤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台词,文言与白话夹杂的台词既没有甄嬛传那样前后统一文言风的严谨,也没有各类古偶剧中纯现代白话的干脆,到头来各种半文言的台词里偶尔蹦出个“帅”这样的字眼,让人一瞬间就能出戏;其二在剧情的把握上,不得不说这片子简直完全没高潮,就拿最近的伪装者来说,虽然同样是以山影水平的三星作品,伪装者和琅琊榜在剧本上的硬伤确各有不同,伪装者伤在逻辑,但扎根在谍战出任务基础上的大高潮和小高潮穿插进行,明家日常与谍战伪装的双线平行让观影整体具有一种起伏感,而琅琊榜整体只能用“寡淡”两个字来形容,兰园藏尸、滨州侵地、朝堂论理,个个都是大案,前面铺垫不断,最后到破案的关键点时却全都在台词当中一笔带过,可以重点展开铺陈的部分都成了轻描淡写的一笔,看的人跟一个喷嚏呼之欲出了突然没了一样憋屈,所以宏观上回头来看整个剧情,就是一群人不停的如同演情景剧一般的说说说不断,大段的台词能让人觉得不明觉厉,也能让人觉得疲乏;镜头画面再美,没有厚重感的内容作为支撑,全片整体看上去也太像一个华丽的空壳了,让人不免有些失望。
关于演员的表演倒是没什么可说的,都在及格线以上,老戏骨一如既往的表现出色,吴磊卖的一手好萌真的好可爱,王凯跟胡歌两个中生代虽然还没有完全跳脱以往表演的一些惯例模式,一个还扛着有点正剧调调,一板一眼有点太硬,一个则细节处处理的不够沉稳,还是有些习惯的浮夸,但并没有掉链子,放在山影的一贯表演水准中他们俩可能刚拿个及格分,但放眼此年龄段的男星之中他们绝对能占中上位置,说难听点就这剧本要不是靠着强大的制作和优秀的演员压着,放个一般水平的制作这么演下去,早垮了。
好剧的成功少不了各种细节和环节的把控,这两年正午习惯开启一种用原著作编剧的模式,好处是能更好的还原原著内容,坏处则是非专业的编剧往往掌控不了整体的节奏和脉络,能够还原,却不能升华,想要小说的改变达到最佳效果,专业编剧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看到30多集我最喜欢的角色居然是萧景睿_(:з」∠)_-我是多看了几集后的分割线-这片子果然就节奏很有问题啊所以我一直吐槽21分钟的片花简直全片精华了,编剧也许是担心观众看不懂,就要把每一个细节都跟你解释的干干净净,反而拖累了整体的节奏。
就拿最近几集(我也忘了是第几集了)来说,救完卫峥之后靖王说接下来是我的战场了,后面直接切朝堂嘴炮整个节奏会给力很多,或者是靖嘴炮穿插苏嘴炮平行进行也还强点,中间隔了一个苏嘴炮之后前面烘托起来的氛围一下子就给带的慢下来了,靖嘴炮上线之后也只能把节奏拉回平均水平而提不上去了,所以看着总觉得差口气。
明明静妃脱罪、夏江拷问梅长苏这些都是小爆点,这大段大段的台词把整体的紧张感全部拉长到快没了,跟小新那一大段对话究竟是用来干嘛的……观众又不是智障,你之前把整个算计过程都演出来了我真的不需要你再花十几分钟时间再详细解释一遍啊盆友!
真想把梅宗主一句话送给编剧:成大事者,需懂得割舍啊亲爱的,该删就删该加就加,大刀阔斧别舍不得啊,看到现在起码能砍了五集的台词,再加进来三集没了的高潮内容了。
最后,艾玛靖王身边那个战英小鲜肉好帅_(:з」∠)_---关于山影和正午的一些吐槽说实在的山影这几年算是把牌子打出来了,一方面保留着制作正剧留下的强大幕后班底,一方面开始把目光投向网络小说的改编,目标群体年轻化,这是一个团队跟得上时代潮流的一个很好的趋势,启用偶像演员做主演吸引年轻群体目光,戏骨和中生代演技派支撑起配角的位置,让出品的剧目本身能够带有一种演技与颜值双赢的效果,这都是十分成功的尝试。
但以山影,或者说是正午现在出品的剧目来说,可能是由于网文本身内容的限制性,纵观整体其出品水平是在下降的,而这种下降归结回来是缺少一批绝对给力的编剧团队。
论搭景、特效、摄影、服装、道具,包括导演,横向比较业内他也能走在绝对的前排,但单论编剧功力的话,可以说他缺乏一批与其制作能力相匹敌的编剧团队,或者说是缺乏一个审查剧本的团队,启用新人编剧或者原作者当编剧时,务必需要给他们配备一个能掌握节奏大局的专业编剧作为辅助,同样是写作,编剧和作家隔行如隔山,第一次就能挑起一部50多集电视剧框架的人实在是少,还原原作不等于照搬原作,专业编剧辅助性改编成功的,参考甄嬛传。
琅琊榜说到底,算好片吗?
算,放眼现在整个国产剧的制作水平当中,五分满分,琅琊榜能拿到4,琅琊榜算山影出品的好片吗?
不算,一个长期门门科目都能考到95分以上的学霸,突然有一天偏科了,其他全都保持95+只有一门只拿到了70,你自然会对他有点失望,这种失望与那种长期考40分的哥们儿突然及格了的欣喜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吊车尾的我无暇顾及也没闲心照顾,我担心成绩好的就这么一不小心走错了路。
现在很多人对琅琊榜倍加推崇,或者说甚至不让人说它半个字的不好这种心态,是长期被国产烂片蹂躏了视觉之后的一个反弹效果,就像侯总自己所说,琅琊榜只是回归了一个电视剧该有的、正常的审美,在整个畸形的国产剧制作现象中固守了制作一部电视剧该有的本分而已,瑕不掩瑜这个词不适用于山影,既然是个“处女座”的团队,维持“处女座”的强迫症水平也是他们一贯的应有的发挥,我说这次剧本发挥失误,针对的也只是山影水平,是对一个优秀团队希望他们能够更加优秀的希冀而已,而有的人把它跟一堆杂七杂八的电视剧搁在一起比较,本身就是对团队和成果的讽刺,搁在以前,这些烂片是连提鞋的机会都没有的,何谈以一堆脑残在烂片编剧的微博下找存在感,也是不嫌跌份儿丢人。
最后,艾玛吴磊真的好萌_(:з」∠)_
琅琊榜追剧过半,夺嫡之争已白热化,对于哪位皇子更适合至尊之位,看到网上众多言论纷纷倾向誉王。
说是誉王冷静沉着,识得大体,懂得招揽贤才,知晓官场规矩,会玩弄诡计,还会讨皇上欢心。
他不当皇帝谁当皇帝?
而靖王呢,他虽征战沙场多年,屡立战功,但为人过于耿直刻板,不懂笼络人心,做事说话直来直去。
虽获麒麟才子江左梅郎相助夺嫡,却又不能完全听从他的计策行事,在所谓大局和情义面前的抉择让人疑心他实在难以在无情的帝王之路上突出重围。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誉王真的比靖王更适合当皇帝吗?
我认为答案是,不是。
皇帝之根本不就是治国吗,为求江山社稷安稳,国泰民安。
比起誉王,靖王才是更能做到这一点的人。
他不追逐名利,在皇上对他多年的放逐和而后的突然恩宠面前,他宠辱不惊;他心中真正装有子民安危,以社稷为重,所以沈追这样的良臣才会请他出面赈灾;加之他对母亲孝顺,对霓凰郡主等身边之人敬重,不愿将无辜之人当作夺嫡的垫脚石,靖王是一个心中有大正义所在的人。
虽然他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显得过于刻板,不懂变通,但是细想,他的出发点其实都是正确的,或者说正义的。
如果靖王真的作为一国之君,他好的品格可助他获得太平盛世,而他那些所谓的缺点(然而我不认为是缺点)其实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明君。
反之誉王呢?
他所有谋略和行动都只为获得帝位,并非真的将百姓疾苦装在心中。
赈灾一事便可看出,他与靖王出发点完全不同,他求的是打压靖王威风,抢得这件差事可获得皇上垂青,加重夺嫡的砝码,对于如何平复灾情全然没有靖王的深思远虑。
一个将精力都放在宫廷斗争上的人,又如何能全心全意治理国家呢?
他若继位,不过又是像现任皇帝一样猜忌人心,玩弄权术罢了。
但是为何那么多人会认为誉王更适合当皇帝呢?
我想是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官场都是誉王那样的人,看得多了便以为这才是正确的罢了。
然而真正的正确,却因为少有人坚持,一旦出现,便会被归类为愚蠢了。
看完最新更新的四十六集,还是来写评了。
从开播开始几乎每天紧追不落,还不止,上豆瓣几乎泡在评论区,看长评短评。
对写书影评这种事我其实是比较懒的,通常只是看别人写的,最好能恰好疏解到我心中所想。
等了很久,还是没有看到一个评主写殊凰的,所以就动笔了。
全民卖腐,靖苏党呼声很高,但是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样的解读。
虽然我是腐女,一度一入耽美深似海,最喜欢的耽美作品也是古代的,菖蒲笔下的韦苏cp。
但在这部剧上,却觉得观众不该这样。
很心疼靖苏,也被“鸽子蛋”、“我只想他活在这个世界”感动哭了,但总被观众往爱情上扯(我知道是玩笑)有点烦,有点污。
说回殊凰吧。
最开始知道《琅琊榜》是在同事的安利下看了那个预告,她当然是早就看过原著的,评价很高,据说是当年起点的镇频之作。
我就看了那个预告,只觉画面色调如清流,人物长得都很好看,气势磅礴,节奏紧张,而真正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的还是那一幕,刘涛泪流满面拥着胡歌,说,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可以让一个人变得面目全非。
她的表情那样凄楚绝望又疼惜,让我瞬间就有点鼻酸。
所以决定看看《琅琊榜》的小说,看完的感觉就是相见恨晚。
我看过很多网文,女频言情,男频打怪,这部作品却是清流一般,立意独特,所书的凛然大义、忠魂赤血让人热血沸腾,又文笔绵密,丝丝入扣。
但对原著唯一不满的地方,就是让霓凰对林殊青梅竹马的感情,变成了少不更事时对他兄长般的依赖,转而跟聂姓副将日久生情。
虽然是增强了梅长苏这个人物的悲剧感,但不是我要的那种虐啊。
这样一来,原著里霓凰真算不上女主了,成了实打实的酱油党。
幸好在剧版里,去掉了霓凰移情这条线,霓凰这个角色才算真正出了彩。
追剧以来,几乎所有眼泪都流在了殊凰戏上。
从梅长苏时隔十二年再见到霓凰那一幕开始,虽然两人并未真正会面,霓凰在外面试练小辈,和豫津和景睿喂招,而梅长苏一直在马车里没有出去。
一开始只闻其声,隔着幕帘,听到霓凰和小辈寒暄的声音,他便已是手颤心惊,这里胡歌演得实在太到位,每一个眼神、表情都是满满的戏,最终他还是忍不住稍稍掀开了马车的帘子,远远看着少年时的未婚妻,看那一身银铠戎装,利落侧影。
记忆里那个笑着喊他林殊哥哥的少女,已经长成英姿飒爽的将军,这十二年间,他的小女孩又是如何沙场拼杀,历练独撑,才从天真烂漫的霓凰蜕变成威慑一方的霓凰郡主。
此时镜头已成了梅长苏的视角,在微微拉开的幕帘下,在混乱打斗中,还是紧紧胶着那人的身影,一别十数年,两人都不复当年模样,想问她这些年可好,想多看她几眼,却最终还是放下门帘,坐回马车,不去看,不去听。
他已不能做林殊,现在他是梅长苏。
金陵城外,物是人非。
第二幕看哭的是两人在太奶奶面前的那场。
已经老年痴呆不认得人的太奶奶,却在看到梅长苏的第一眼就喊他,“小殊,过来。
”喊他到自己跟前,把他爱吃的点心放到他手里,又喊霓凰也过来,将两人的手放在一起,说,“你俩还没成亲啊?
”看到这里不由得也是一阵鼻酸,可以设想,假如没有十二年前那场变故,如今这般场景就不会是一个老人胡乱指划出来的“错认”,而是美好幸福的事实。
假如他还是那个林殊,今天他就可以和霓凰一起与太奶奶闲话家常,承欢膝下。
大约也应如太奶奶所说,早就成了亲,说不定孩子都有了。
他垂目隐忍,极力压制着内心的感情,终归还是有旁人残忍地提醒:是老人糊涂了,林殊早就不在了。
但就在霓凰把手抽回去时,他却紧紧握住了她的手,略带强硬。
我想这里不光是不想让老人失望,更多的,还是不舍吧,舍不得松开她的手。
这里破绽太明显,不合梅长苏这个身份,但或许那一刻,他只想再做一回林殊。
第三幕殊凰相认,这一幕是殊凰线的情感高潮,那天光是这一集的一分钟预告我就已经看哭了,而后出来正片当然更是眼泪止不住,后来过了好几天无意间又看到了相认这部分,又看哭。
这集两位演员的演技都爆表,刘涛演得放,胡歌演得收,感情碰撞得火花四射。
她破釜沉舟而来,不管他认不认,反正她已经认了。
在太奶奶面前,握着她的那只手的颤抖,说她不喜带侍女随行的习惯不好的提醒,拂去她身上落花时的温柔,还有分明是初见却似一见如故的熟悉,分明是初识却莫名其妙的信任,反正就是这不讲道理的直觉,她就是知道,他就是她的林殊哥哥,字迹和以前的截然不同他也是,那颗痣不见了他也是,体质没有半分从前小火人的炙热他也是,不管他再如何理由充足地不是,他都是。
霓凰对梅长苏步步紧逼的时候,心里应该是希望又绝望的吧,万一他真的不是呢?
万一这关于林殊生还的最后希望也终于灭绝呢?
此刻,梅长苏根本不敢去看她的眼睛,但他终是没绷住,嘴唇因压抑而颤动,而眼泪已经泫然而下,默认了自己就是林殊。
其实若他心狠一点,咬死否认,霓凰也半点办法都没有,毕竟他没给她留下任何证据。
但他终是不忍心,不忍心教她伤心,不忍心看她哭成这样,不忍心让她怀抱的那点希望变成绝望,所以他不忍心再说他不是。
想必当梅长苏的手终于轻轻落到霓凰背上时,她才真正安下心来吧:是他,真的是他。
终于相认,霓凰从这个久违的拥抱中抬起头来,看着他已不复当年容颜的脸,更多的恐怕是心疼,他究竟吃了什么样的苦,遭了什么样的罪,才变得如此面目全非,找不到半分当年的痕迹。
而在他经历那一切的时候,她都不在身边。
可又何其庆幸,他还活着。
情绪到这里终于渐渐缓下来,久别重逢互诉衷肠,她问他这十几年他经历了什么、身体又怎会衰败至此,可他不愿说,她也只好不再追问,只说这些年,他一直是她心中支柱。
独撑云南王府,她是整个云南王府的依靠,现实教她必须强大起来,可她却一直记得少时自己依靠的那个人,会在她跑累了的时候背她回家。
那一幕回忆闪现特别催泪,还是青葱模样的少年少女在草地练剑,默契整齐的动作,一帅气一灵动,两人脸上皆有笑意,真是青梅竹马的最佳诠释。
可回忆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多残酷,她十年铁血,满眼沧桑,而他更是面目全非,病入膏肓。
对霓凰来说,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纵使相逢应不识。
而终于相认,执手相看泪眼,却不知他还有多少时间。
霓凰说她可以等。
但分明一开始蔺晨就告诉梅长苏,他的身体最多只能撑两年。
这场等待的尽头也许是又一次生离死别。
记得原著中梅长苏是死了的,不知剧版的走向会是如何。
其实殊凰这条线,必须要殊死才是正确的结局,悲剧效果最为浓烈。
就像我写小说,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个故事会是悲剧还是喜剧结尾,哪怕写到后面自己不忍心,还是会选择那个残忍但正确的结局。
如果最后编剧不忍,给了好的结局的话,虽从艺术角度来看不完美,但我还是愿意接受的。
后面追剧再更新吧,还有几幕戏想写一写,元宵花灯的眼前人是心上人,还有霓凰吃醋,以及“我没追问,我怕他难过”。
就整个剧来说,殊凰戏其实很少,但很精,就是恰到好处的程度。
毕竟这不是言情剧,偏就是权谋中的这一笔淡写的言情线,格外亮眼。
隐忍含蓄,又生生戳心。
————————————————————————————[第二次更新]今晚看了明天大结局的预告,约莫是知道结局了,霓凰一句,“在我眼里,他永远都是那个金陵城里最明亮的少年。
”又让我各种揪心,还有殊凰的来世之约……好吧,我想明天看完结局之后,可能不会再有心情补前面的了,可能直接就结局几幕做下评析这篇影评就算完了。
为了防止自己虎头蛇尾,所以在看结局之前,把之前说的补完。
殊凰线中,霓凰知道梅长苏就是林殊之后,感情戏其实是比较坦白的,只要殊凰同框,霓凰的眼睛就离不开林殊,关心、维护、担忧、思念,无一不溢于言表。
无论是私炮房事件中靖王误会梅长苏时,她厉声责骂靖王的维护,还是太奶奶过世梅长苏悲痛无依时,她自云南千里奔来的陪伴,还有猎宫兵变时,霓凰救驾进来之后第一句话问的“苏先生还好吗?
”霓凰喜欢林殊,如此真诚热烈,坦荡无遗。
而林殊作为梅长苏,必须要克制,他背负了更多沉重的东西,所以他注定不能像霓凰那样袒露心迹,很多时候,他都不能回应。
所以在殊凰戏中,可能霓凰表现得更深情一点。
但毋庸置疑,霓凰在梅长苏心里是不一样的。
说两幕特别的殊凰戏吧,不是霓凰单向的,而是两人互相的。
殊凰相认之后的感情戏里,我最喜欢的一幕,便是元宵花灯那一场。
特别温情,又让人心疼。
元宵节,苏宅也挂上了花灯,一串儿明明亮亮的,在廊边檐下摇曳,梅长苏站在廊下看花灯,忽然看到了一个金鱼花灯,记忆闪现,想起了那一年元宵,还是少年林殊的自己扶着霓凰踩梯子挂花灯,少女站在高处挂好那个金鱼花灯,捧着花灯低头冲少年一笑,“好看吗?
”映着灯光,她的笑容那样明亮,少年几乎看呆了眼,说:“好看!
”自不必说,好看的不是灯,而是人。
旧忆忽醒,梅长苏移下视线,却见阶下那与他同看着那盏金鱼花灯的,正是自己刚刚想起的人。
一瞬恍惚之后他才意识到,眼前人并不是自己的幻觉,霓凰确确实实就站在面前。
她看着他笑,说,“我想你了,就来了。
”这一幕真是有种令人泪中带笑的温情,泪的是回忆太美好,不知为何,每次出现少年林殊和霓凰的场景时,都觉得特别催泪,因为那些场景真的太美好了,明亮张扬的少年,天真烂漫的少女,好像永远都会那样笑着,那样长大。
衬得现实太残酷,不忍细想。
但是后面一幕又是那样温情,让霓凰真的出现在梅长苏的面前,关于思念,最浪漫的事,莫过于我在想你的时候,你也在想我。
而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我在想你的时候,你刚好出现在我面前。
“我想你了,就来了。
”灯影摇曳,两人遥立对望,不再多说一言,却已情意悠远。
还有一幕特别喜欢的是霓凰吃醋。
倒不是因为霓凰的醋劲儿好玩,而是因为梅长苏的反应实在太可爱了。
猎宫兵变镇压之后,霓凰见宫羽女扮男装混在军中,在守宫战中受了伤,而梅长苏对其还挺关切。
霓凰问他宫羽身份,语气酸酸地说“有个姑娘在你身边照顾你我挺放心的”时,我们一向淡定的梅宗主,居然有点紧张了,然后又开始解释,说着说着还脸红了,明明说的都是实话,却偏有越描越黑的嫌疑。
最后霓凰一个眼神,他就全招了,也忘了就轻避重,老老实实说宫羽在他帐前站岗,惹得霓凰甩下一句“以后苏先生帐中安全就由我霓凰负责了”拂袖而去,留下一脸愕然的梅宗主。
看到这里我真是笑死了,谁能想到平时能言善辩、一开口没有谁劝不服的梅宗主,这会儿嘴这么笨,连撒个小谎都不会,该玩点文字技巧糊弄过去的敏感事件,却偏偏实打实地全说了。
这会儿他哪里还是心计无双的梅长苏,他分明又成了那个单纯的林殊,不知所措,怕她误会,怕她不高兴。
说起来梅长苏所有最不“梅长苏”的时刻,都和霓凰有关。
哪怕在靖王面前,他也能时时保持冷静端着梅长苏的身份,但是对着霓凰,他才最容易变回林殊。
说起来这两人之间隐忍不发的东西,还是静妃一语道破。
那是猎宫兵变镇压后不久,梅长苏突然发病,陷入昏迷前还特意交代下属,不要告诉霓凰,也不要让她来看他。
后来静妃来为他诊治暂时脱险,第二天霓凰知晓,也许被那边拦阻了吧,便冲到了静妃寝宫,急切问她苏先生怎么样了。
静妃说自己也已经知道他是林殊了。
在这个长辈面前,一向坚强的霓凰终于哭了出来,她说,她知道这十三年他一定吃了很多苦,她知道他一定病得很严重,但是她没问,她怕他难过。
静妃说,他瞒着你,又何尝不是怕你难过呢?
是啊,因为怕对方难过,所以霓凰明明那么担心却忍着不问,所以梅长苏自始自终隐瞒自己病情。
后面被蔺晨当众说破他所中的火寒毒有多凶险之后,面对霓凰不再让步的质问,他还是选择撒谎,骗她说自己还有十年可活。
是啊,怎么说得出口呢,她听说只有十年的时候都那么难过,更何况那个实际寿命数字只有寥寥数月。
或许梅长苏自归来之后,对霓凰感情的克制,也是源于老早就清楚自己并不能许她一个未来吧。
他早就说了,“霓凰,你的未来没有我也会很好。
”他也早就和她最好的朋友夏冬说,以后他不在了,霓凰若能遇到有缘人还希望夏冬能帮他多开导她。
霓凰还以为能和他厮守十年,他却已经在铺垫她没有他的未来了。
真是令人难过啊。
明天大结局,等一场蓄谋已久的告别吧。
————————————大结局更新——————————————那天晚上看大结局,虽然前一天的预告都已经剧透得差不多了,我也早知道梅长苏是一定会死的,但是真的看到大结局还是被虐得哭成狗。
以林殊的身份重回十三年前的赤焰战场,以林殊的身份死在沙场,这当然是个完美但不圆满的结局。
完美是基于艺术角度而言的,这个结局将整个人物又拉高了一层,并且实现了一个结构非常漂亮的回旋,一个与故事的发端相连的圆。
而说它不圆满,当然是林殊的死给靖王、霓凰等所有活着的人带来多无尽伤感和遗憾。
这是一个非常有力度的悲剧。
大约是从蔺晨劝说梅长苏不要去战场的时候开始,眼泪就没有干过。
蔺晨劝说无果离去之后,镜头转到霓凰一步步从走廊帘幕中走出来,两三步之后我才知道这用意,原来霓凰全都听到了:他只能再活三个月,他已经打算好了死在战场。
霓凰走出来,远远看着长苏的那眼神,那昭然痛楚,真是见者伤心,是啊,他明明承诺了她十年,明明赤焰旧案才刚刚昭雪,正以为可以厮守十年时,却突然发现,他只有三个月时间,并且他去北境她去南境,连最后三个月她都不能陪在他身边。
霓凰之痛,何以为释?
长苏发现霓凰时,他的眼里是躲闪, 是愧疚,他知道,自己这般选择的确是成全了自己,却终是负了她。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看到微博上有人说,果然靖王才是女主角,梅长苏临行的最后一夜都给了他,而霓凰却有一个小飞流。
我却觉得霓凰和飞流的这场戏安排得很好。
霓凰没办法和梅长苏像他和靖王那样告别,靖王并不知道梅长苏只能活三个月,他只觉得梅长苏可能会有危险,但更多还是相信他一定会回来。
但是霓凰不同,她已经知道了,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别。
但她还能和他说什么呢,她当然不希望他去,她当然希望自己能陪在他身边,她当然不想他以林殊的身份死去,她只想他好好活着。
可是她不能劝阻他,因为她知道那片战场、那个名字才是他心之所向,是他真正的志趣。
因为她了解他,十三年阴诡暗狱的生活并不曾磨灭那少年赤子之心。
做回林殊,死在战场,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事情。
所以再不舍再心痛,她也不能说不,甚至还必须压抑着自己,不让自己的爱成为他的心理负担。
她心里的那些不舍都不能对梅长苏说,而她也不习惯在别人面前软弱,所以她选择了飞流这个孩子,因为他听不懂。
她说十三年前,她送林殊哥哥出征的时候,也就飞流这么大,那时她以为他很快就回来,娶她过门,陪她一辈子。
却不想那一别就是十三年。
而现在他又要出征了,不知何时能再见。
她说,虽然所有人都说他完完全全变了一个人,可是在她心里,他永远是金陵城里那个最明亮的少年。
她说,这次出征请飞流一定要帮她好好照顾他,一定。
霓凰对林殊对情意,就以这寥寥几言,传达得克制又虐心。
霓凰真是剧中最令人心疼的角色,她对林殊对万千柔情在永别之际都不能表露分毫,被自己生生压制在洒脱平静的表象中,送他出征,故作欣然地接受了那“此生一诺,来世必践”的安慰。
自此一南一北,甚至一阴一阳,终不再见。
爱不是占有,而是让他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霓凰的这份爱太大气,太坚定,也太揪心。
这个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看到全剧终的时候,心里有种巨大的空洞感。
心里很清楚这是最完美的结局,但情绪还是久久缓不过来。
把自己晾了两三天,才得以把这个影评写完。
自看完原著之后,我对这个故事一直是抱有极大期望的。
万幸剧版做到了。
每个人物都像是从书中走出来一般,山水画卷,人影绰约,权谋正义,赤血忠魂,还有情穿始终。
感谢作者海宴,山影团队,和这些演员,对于这部剧,我作为原著党表示没有差评,对别人的差评,也只能任性地说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了。
【寫在前面】本文聊發感想,純屬不吐不快,僅供自娛自樂,行文不求嚴謹,未經細究,一家之言,只圖暢快,故不喜勿擾。
看劇自嗨中的初初﹣﹣﹣﹣﹣﹣﹣﹣﹣﹣﹣﹣﹣山影果然是個大坑,一跌進去,根本爬不出來。
第一次嘗試古裝,就能把劇拍成行業標杆,然而導演和製片只是real耿直地表示,這只是在尊重觀眾的審美。
(于媽被打臉一萬次==)我寫這篇,並不是想搜羅齊全資料,寫一個知乎答案,只是想趁自己還熱血沸騰時,把一些所思所想整理下來,免得好像之前一樣,說要給《戰長沙》好好寫一個劇評,然而到現在千頭萬緒卻一字未動(面壁中……)。
為什麼我還有一幫人要一直在夸山影?
是因為在這個浮躁的娛樂圈,終於看到了一個踏實做事,可以放心把自己交給他們的團隊,作品不能說無可挑剔,但經得起推敲琢磨,每一部我看過的劇,我覺得都能好好寫一寫影評。
那麼就《琅琊榜》,我就自己近一個月來看書看劇的感想,分點來陳述下,為什麼今年大IP層出不窮,我卻可以堅定地說,琅琊榜可謂網絡小說改編劇的最高規格。
編劇·論原著作者親自操刀的好處最高規格,體現在電視劇除了高質量外,其對原著小說的高還原度。
在這點上,目前沒有劇能超過《琅琊榜》。
《甄嬛傳》的成功源於導演和編劇對小說的高度精練,就原著來說,文筆和劇情在我來看都是慘不忍睹,我曾經翻出原著來對比劇情,然而最終無法看下去。
《琅琊榜》就小說本身,質量可算上乘(我指在網絡小說中,當然女生寫的權謀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我自己也認為正義一方過於開掛和臉譜化)原著作者海晏親自操刀擔任編劇,這本身就讓原著黨無處撕逼。
除此之外,我還發現了這一點在劇本創作上的額外優勢和好處。
先說一下,我由於十一出遊,每天有大量時間在車上趕路,於是就有了時間每天對照當天的劇情,把原著相應的部份細細看了一遍(不然1.5M的書,就我目前的心性,是不願意花時間的)。
如此一來,我在細節處體會出了小說改劇本的精妙之處。
原著很多上帝視角的背景和心理活動的闡述,為了適用於鏡頭語言,他們沒有生硬地插入旁白和人物獨白,而是將一些細密的心思分配給合適的人物語言。
舉例,梅長蘇沒有讓靖王去拉攏高湛的第三點原因﹣為了保護靜妃,原著里是靖王自己體會出來的,他沒有表達,但梅長蘇發現他知道時很驚訝,這在小說里作者都有詳細敘述解讀,我們自然能領會。
但轉換到電視劇情,這些隱秘的心思不表達,觀眾是猜不出的。
所以編劇是怎麼呈現的呢?
是通過靜妃和靖王的對話,由靜妃本人提點靖王時講述的。
將合適的思慮權謀,分配給合適的人物去提問和解答,這樣既交代清楚了一些隱性的線索,又不顯得突兀。
以前不曾考慮,現在認真推敲,才發現這裡面大有巧思和學問在。
當然,原著里有很多敘述交代,劇中並無完全展現,比如梅長蘇派吉嬸去幫謝琦接生等情節並未提及。
但那些未納入的情節,我細細想過,有和沒有的區別,結論是並不影響對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推動,可見編劇在省略哪些內容上,也是縝密思考過的。
關於本劇的敘事節奏,除了第一集可能有些人覺得人物一下子出場,腦容量接受無能之外(其實本人接受起來沒有遇到任何問題,表打我),我覺得整體是很不錯的,並沒有流水賬之感。
我想這一點是源於,改編時將小說單線條的時間結構拆開,將可以同時進行的事儘量分成兩條平行的時間線,然後自由切換,比如,把梅長蘇出城送景睿和秦般若帶師姐去認童路放在同時(貌似是這樣,記錯求放過),然後自然的交代早晚變化,季節更替,讓觀眾能無形中感受到劇情世界中的時間推進,這一點也是可圈可點的。
作者親自改編劇本的最大好處在於,可以對原著粗糙待修改的地方進一步完善。
小說的結尾段,我能明顯感覺到,作者的疲憊感,除了實現大致構想好的結局外,很多小的細節部份都沒耐心去細想兜圓了。
而我最近看到劇的尾聲,能明顯感覺到有所改動和添加,而且都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譽王的身世,蝦醬夫人的出現和後續如何清除滑族餘孽的進展,這些都讓我很驚喜。
其實編劇改編勢必要對小說刪減添補,甚至揉碎重塑,然而作者親自改,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就會從質疑更多轉向認可,是對自我作品的修繕和進益,光就這一點,《琅琊榜》就已經給改編劇豎了一杆不容忽視的標杆。
畫面·潑墨山水畫聊完編劇,下面基本就可以開始聊山影整個團隊之於本劇成功的重要作用了。
敘事之外,好的鏡頭語言是劇集的靈魂了。
其實這部份我並沒有太多發言權,雖然專業課學過點,也自己拍過剪過片子,但現在再看和屎一樣==這不是我的專長,就略略提下。
我們的孔萌萌處女座大導演原本就是攝影出身,再加上全組那種認真踏實做劇的精神氣,就有了潑墨山水畫的片頭,以及被各種帖子刷屏的構圖美學(參見:从《琅琊榜》看构图,其实真应该学学)。
然後導演可以追求的素雅古樸色調,在禮儀、服裝、道具、配飾、場景、特效等方方面面追求的細緻可考(參見:技术流分析《琅琊榜》的处女座良心剧组多可怕),如此的良苦用心,讓我在網速極卡的時間段也堅持用Retina屏開超清觀看。
(你們知道這對於一個萬年討厭緩衝的劇迷來說是多麼偉大的堅持和犧牲啊!
)配音·CV大神靠邊站說道我最來勁的部份啦!
首先先吐槽下,時下越來越多的演員,臺詞基本功實在差到不堪入耳,(比如大冪冪,還有過兒,你們知道我說誰就好==)嚴重出戲,直接影響對角色的塑造,於是CV大神們就要不斷出來救場,導致我聽的太多,對他們的聲音由原本的欣喜漸漸變成“How old are you”==(不是他們的錯,都怪演員!
哼!
)我是一個執念于聽原聲的人,雖然我知道有時候配音是無可奈何,但那也最好演員自己後期配。
細想來,我心目中的好劇基本都是原聲,比如《士兵突擊》,《北平無戰事》(雖然我不是僅僅因為這個而喜歡)。
毫無疑問,《琅琊榜》的主演們基本也都是原聲。
什麼叫好演員?
什麼叫紮實的臺詞功底?
就是讓CV界的大神們集體靠邊站,全部跑去配龍套甲乙丙丁!
杰大在配列戰英,邊江配了出場僅2集的陵王,還有我最愛的趙嶺只能來配夏春!
還有一個梗,要數姜廣濤配了藺晨了。
刷新聞時略略看過一段靳東的採訪摘要,當時問到他說藺晨不是他的原聲,他表示很不滿意。
大致是說,導演事先沒有和他說,雖然找來了配音界的大牛來配,但依然會對音畫同步有影響,所以他是有意見的。
看到這段是,瞬間覺得這種老幹部的耿直風格甚是可愛。
我也是第一集聽到不是東哥的聲音時,不滿了好一會兒呢劇組·多功能型導演&演員《琅琊榜》的導演組們因為戲癮太大,被集體扒了皮,哈哈,原來我只是看到這些熟面孔時,老會串戲想到《戰長沙》、《北平無戰事》、《父母愛情》之類的,這次才知道,全部都是些導演,原來內地的TVB是這麼形成的,23333不過聽了採訪,覺得導演們說的也是,與其去另找演員,反正這票導演們都是學表演出身,還不如自己上呢油菜花啊油菜花還能省錢,多好!
不過當我知道童路原來就是建豐同志,還是預告片片頭那段唱詞的原唱時,我整個人又不淡定了……你妹,你們這個劇組,是要逆天了呀!
除了導演們,演員們也是多功能型的,三位主演們一人唱了一首主題曲,連歌手都不用請了==胡歌的唱功應該算是演員里好的,這我之前就有所領教,劉濤的《紅顏舊》也是讓我耳朵一亮,歌雖然不難,不過她對聲音的控制力讓我有點驚豔,畢竟我對演員的唱功一向沒什麼期待。
再者,就要說下wuli凱凱啦!
老實說,情感層次的處理不及另外兩位,也可能像他自己覺得那樣,錄音太倉促了,要是重錄可能效果會更好。
我聽過他現場的清唱,還有唱吧裡的歌,聲線迷人自是不用提啦,其實還是不錯的,只是沒有專業學過,感覺有人調教下就可以發單曲了。
不過,由於我最近迷他迷到不行,所以自然是偏愛些啦,聽不得那些踩他唱功的聲音。
那首《赤血長殷》自然也是單曲循環無數遍,耳朵要懷孕了,嚶嚶嚶氛圍·踏實演戲 踏實做人山影的劇,山影的人,最讓人放心的,就是他們的踏實。
這種基調擺在那裡,從導演到以他們的眼光所選出來的演員,自然就能形成一個很好的劇組氛圍,配合默契,專注于劇本,專注于表演。
劉奕君在節目里贊過胡歌搭戲認真,胡歌謙遜地表示,劇組裡所有的人都是這麼做的,這點我深信。
老幹部靳東自然不用提,話劇界的金獅獎擺在那裡,科班的榜樣十足十。
王凱最讓我喜歡的一點,也是他總是把演戲放在首位,踏實演戲,採訪也專業不離口的態度。
他從不在意自己那個角度好看,讓攝影師根據劇情需要來,不用管他,這是演員該有的態度,然而何嘗不是他的自信和底氣。
見慣了現在的男藝人見到反光物就對著整理髮型,而王凱卻說,他從來不會,因為表演課的老師說,演員的服裝造型都是為了角色服務,要充分利用它,卻也不能受自身外形的束縛。
瞧瞧這回答,說明真的把老師教的記在心裡了,這才是一個科班演員該有的自我修養。
演員·山影的造星實力不容小覷今年感覺是山影真正崛起的一年,作品一部接一部,宣傳熱度有增無減,這是我喜聞樂見的。
多年的作品檔案擺在那裡,又有去年的《戰長沙》和《北平無戰事》的口碑鋪墊,今年更貼近美劇的雙男主人設,正經演繹兄弟情,戰友義,卻又暗中發糖,讓腐女們大喊官逼民腐的《偽裝者》和《琅琊榜》自然火得順理成章。
借著山影的勢頭,wuli wwk感覺能霸屏個小半年,真是讓我極其欣慰。
一個好的演員,是需要一部部好的作品鋪路,才可以躋身一線的,而這中間,timing掌握不好,熱度曇花一現,有時也就和最後的功成名就失之交臂了。
所以我很慶倖,王凱能遇到屬於他的時機,有可能有人覺得這其中借了胡歌的勢,我其實也不想否認。
胡歌想靠這兩部戲轉型,他做了他該做的準備,也付出了相應地努力,這樣的成功他當之無愧。
那麼王凱呢?
他何嘗不是如此?
33歲的年紀,他的自身條件,心性為人,專業素養,一切的一切,也都積累到了綻放的時刻。
先說外在條件,他擁有我這個手控和聲音控無法抵擋的兩樣東西:修長的手指和迷人的聲線。
更不要說,粉絲們總結的什麼鹿眼、長腿、身材好、易推倒(歪了==)。
能集多重外在條件于一身,又有特別突出的一項為人稱道(逆天美型逆天長的手指,其實低音炮也算,花癡ing),這樣基本就能有話題性了。
如果說,王凱的外形條件之前沒有紅,是因為長得是比較正派,不屬於時下花美男類型,那麼他在演技上的日益精進就為他的魅力加分不少。
帥的男人,和美麗的女人一樣,有時吸引人的不單單是外貌,還有自身的一種氣質。
這在演員來說,就尤為重要,光有顏值(例如楊洋,古力娜扎),無法在劇中藉助人物散髮自身光彩,就永遠無法讓人愛上演員本人。
王凱在演技上花的功夫,體現在阿誠哥的八面玲瓏,和靖王赤誠執著的王者氣度上,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間,把女人們迷得神魂顛倒。
我說屬於王凱的時機到了,還有一點,得益於現下腐女當道的大環境。
不得不承認,這年頭腐女的造星能力是極強的,王凱這種CP感極強的兄控,自然能得到腐女們一眾的追捧。
然而,他自身蓋不住的直男氣質,有會讓另一波女人們用#這輩子睡不到王凱還有什麼意義#的話題再度將其推至高點。
這種可攻可受,可直可彎的強大體質,也算罕見,也自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所有的特質符合審美,所需的時機已經到來,我相信,并由衷希望著,王凱能一路高歌,迎來他演藝生涯的高點。
我並不擔心他會登高跌重,因為山影和他自帶的沉穩踏實,讓他一路走來都經得起任何善意和惡意的扒皮。
因為沒有刻意地炒緋聞,博上位,所以從我來講,會更容易從一個普通男演員的成長之路去看待這一切,可以接受他談過N段戀愛,當年接過那麼慘不忍睹的戲(我說的不是陳家明,而是一霖,想想就又好笑又心疼==),那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青春,都讓他成為今天的他。
希望他自己不要去迴避和介意,也覺得粉絲們應該可以理解。
數完這些,暫時想不出還有什麼會讓他減分的負面了,如果之後被爆,那就看是不是自己作了。
這是我對王凱未來之路的信心,也是對山影造星實力的肯定,希望你們繼續穩紮穩打,讓我相信娛樂圈還有相對乾淨的所在,別讓我失望。
>>靖王为什么一直认不出苏哲就是他的小殊?
>>林殊在靖王的心里到底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苏胸为什么一直对靖王隐瞒身份?
>>靖王心中的梅长苏和林殊>>苏胸为什么想要离开?
>>苏胸的谎言和献祭似的付出>>多年后的景琰>>靖王为什么一直认不出苏哲就是他的小殊?
景琰:“我有一个非常离奇,非常疯狂的念头。
有那么一瞬间……我居然以为他就是小殊。
” 除了萌大统领和夏冬外,其他人都是自己猜出来的。
火寒毒只是改变了他的容貌,十多年的隐忍也只是抹去了林殊的骄傲张扬。
可是说到底林殊这个人是没有变的——所以霓凰很快就认出来了。
但即使苏胸在靖王面前有更加小心刻意掩盖过去的自己,按照靖王对林殊的了解,靖王怎么可能会一直认不出来?
他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注意到了很多细节,他说“想问先生是否听说过,炽焰少帅林殊?
……先生方才那番言谈,让我想起了他。
”但为什么他居然是最后一个确认苏胸就是林殊的?
因为靖王潜意识里就已经拒绝了去接受这个可能。
因为真相对他来说,痛苦程度比所有人都深。
靖王当时精神恍惚从大殿上走到母亲面前,说:“我就快认出他了……我应该认出他来的。
” 这就是靖王潜意识里拒绝相信。
当初霓凰认出来的时候,哭着说你就是林殊哥哥,可是你到底经历了些什么,你以前这里有颗痣的。
而靖王?
靖王根本就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对他来说真相已经痛苦到令他产生下意识的抗拒。
他早就潜意识里发现了他是林殊,不是怀疑,是肯定。
所以他才会说,“我一定是疯了,我居然会有这样的念头。
”但是每一个几乎要真相大白的契机,他都不肯深想下去,难道真的是屏幕前的各位大骂的智商下线吗?
只要身边有任何一个人给他一个台阶下,无论是多么荒谬的搪塞,他都不愿再追究下去。
——他说:“小殊就算回来,他也不会是这个样子。
小殊当年是那般骄傲张扬……从不知寒冬雪意为何物。
而梅长苏呢,他总是低眉浅笑,算计人心,拥裘围炉,没有一丝鲜活之气。
”变成了这样的林殊,你让靖王如何能接受?
林殊到底经历了些什么才会变成这个样子,靖王根本不敢细想,因为每细想一层,就在靖王心里刻下一刀,鲜血淋漓。
所以他很矛盾,他想要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
但他又害怕得到这个答案,他想听到他们是同一个人,却又不希望他们是同一个人。
>>林殊在靖王的心里到底处于一个什么位置?
景琰:“先生与我,如同一人。
”整部剧里,其实林殊在靖王的心里才是最特殊的。
当年二人竹马竹马,从小一起玩耍到大,一起征战沙场,就像誉王说的:“当年靖王和林殊关系实在密切。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其实从靖王内心一些蛛丝马迹就能够看出。
当年靖王带着那颗珍珠满心欢喜从东海回来,却发现已是朝局大变,物是人非。
一个不知真假的罪名导致他最亲近亲人们尸骨已寒,而和他感情最深的那个人也再也不会出现了。
他甚至连手中的珍珠都没有来得及送出去。
靖王了解小殊,就像苏胸了解靖王一样。
他知道这罪名不可能,所以他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懊悔忿恨和恼怒,都是导致他接下来这许多年被完全冷落的缘故。
他最亲的这些人都含冤而死,而他却什么都做不了。
这一切,这些人,这些情绪,后来慢慢都融进了他整个人的一部分。
但是——林殊对他来说,是特别的。
他忘不掉林殊。
这个忘不掉,和忘不掉当年的其他人不一样。
相隔十三载,他心里最重要的地方其实一直住着一个人。
他会时时想起他,所以他会努力让自己忙起来,让这份根深蒂固的过去埋藏在心里努力不去触碰。
但是回到金陵之后的靖王,看见旧人旧景,这些情感又开始逐渐生根发芽。
所以他在这百味陈杂的煎熬下,自己跑到深宫里唯一可以吐露感情的人,他的母亲面前说,他想林殊了。
这份放不下的感情压抑在心里十三年,他不敢被别人知道。
他说:“小殊真的回不来了……纵然我萧景琰七珠加身荣耀万丈,又有何意趣?
有何意趣!
”所以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才会到母亲面前卸下他一直以来包装在外的坚强。
他还清楚记得曾经两个人之间的那些点点滴滴,那些互动和承诺,他记得林殊身上的所有细节,记得林殊的每一个外人难以察觉的小习惯。
这一切,都没有随着十多年的时光消失在靖王的记忆里。
即使十多年过去了,他甚至仍然会下意识留意身边的人是不是也有类似的习惯——这说明什么?
如果一个人可以被另一人从潜意识里影响十多年,林殊在靖王心里的特殊地位只有他自己知道。
>>苏胸为什么一直对靖王隐瞒身份?
蔺晨:“他一直不愿意恢复林殊之名,何尝不是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呢。
” 虽然答案在剧里反复提过,就像苏胸说的,如果被靖王知道了他就是小殊,靖王当然不会放开手脚的去做任何可能会置苏胸于危险境地的事。
瞻前顾后必然坏事,这样苏胸就没法放心去谋划。
但是苏胸的刻意回避,除了那些与大义相关的理由,真的没有一点更深层次的私心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苏胸心中的自己:“林殊已经死了。
”苏胸的心里,林殊已经随着七万炽焰冤魂死在当年的梅岭,而活下来的,是“来自地狱”的梅长苏。
一个由仇恨构成,为了完成一个使命而存在的梅长苏。
为了这个使命,他变成了一个林殊曾经最讨厌的人。
他说:“……我这双手,也挽过大弓,降过烈马。
可现在也只能在这阴诡地狱里,搅弄风云了。
”他失去了曾经属于林殊的朝气与活力,他觉得自己阴暗,诡计多端,不择手段。
他一直在自我唾弃。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说:靖王接受不了夺嫡之路上的黑暗,那就让他来替靖王承担。
他说:“我是从地狱里爬出来的人,那些阴险歹毒的事情,让我一个人去做就好了……景琰不能和我一起承担。
”他愿意为靖王揽下一切为了达到目的所需要的心狠手辣,留给靖王他的赤子之心。
而抱有这种想法的他,当然更加害怕被靖王知道他的小殊——其实早已变成了令人憎恶的这个样子。
这些年的黑暗在他身边形成了一个自卑的圈,把他捆死在里面。
他有太多的心事。
他不想让景琰这个知道他从前一切的人看到如此不堪的他,他希望留在景琰心里的小殊,依然是当年那个心高气傲,朝气蓬勃的林殊。
所以后来靖王想要留下他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在你身边,绝对不能有苏哲这样的谋士,否则天下人会误解你,以为你也喜欢制衡权术……我已经做了十三年的梅长苏,早就习惯了。
就让当年的林殊,永远保持大家记忆中的样子,不也挺好吗?
”苏胸知道化名为梅长苏的自己为了达到目的算计过别人,伤害过无辜的人,他费尽心思给靖王留下一个干净的朝堂,自然阴诡的梅长苏是不能留下的。
但是林殊呢?
梅长苏不是林殊,林殊已经死了。
霓凰不懂,萌大统领不懂,而靖王……也不过似懂非懂罢了。
>>靖王心中的梅长苏和林殊景琰:“……就算我听你的,不去争林殊这个身份,难道你在我面前,还一直是梅长苏吗?
”林殊在靖王心里的位置不必多言,前面也分析过了。
那梅长苏在靖王心里,又是什么地位呢?
最开始接触苏胸的时候,靖王就已经先入为主的给苏胸盖了“最讨厌的玩弄权谋的人”这个戳儿。
而这个烙印一直深深刻在靖王脑海里的梅长苏身上,阻止他发掘其实苏胸就是他的小殊这个真相。
后来随着更加深入的互相了解,靖王发现这个人,好像也没那么阴暗可恶。
这个人和林殊太像了。
靖王对于苏胸这种情感上无意识的接近与信任,与之前理智上给苏胸盖下的戳儿,都是后来被人挑拨离间成功的导火索。
所以当别人挑起事儿的时候,靖王代表理智的那个小人就马上高举“苏胸本来就是这样的人”的旗子,直接炸了靖王代表情感的那个小人。
他说:“若不是对梅长苏推心置腹,我又何至于如此失望。
”可是到底为什么自己跟这个玩弄权谋的人推心置腹?
难道就是如他所想,因为之前谈话太过投机导致他忽略了苏胸本来就是个阴险的人的这个烙印?
靖王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自然也想不通。
然而拥有上帝视角的我们会发现——因为他本能的信任林殊。
而苏胸,身上满满的都是林殊的影子。
这种感觉埋藏在靖王的心里很久很久。
后来误会解开,靖王回想起毅然斩断铃铛的自己,整个人是崩溃的。
靖王:“那日他从苏宅赶过来看我时,不也是漫天大雪吗?
”这个时候在靖王心中,林殊的影子已经渐渐融入了梅长苏。
靖王对梅长苏,也渐渐产生了到真正信任和依赖的转变,他会担心苏胸,他会舍不得。
他会想给苏胸未来铺一条路,把这个人留在自己身边。
到最后,当他自大殿上回去芷萝宫的时候,斩断铃铛那一幕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因为这是他对林殊的,也是对梅长苏的,愧疚与懊悔。
还记得之前他说:“我很难相信小殊就这么死了……我不想他活在我心中,我想他活在这个世界。
”——不管林殊变成了什么样子,萧景琰都会再次接受他。
所以回到这句话——“难道你在我面前,还一直是梅长苏吗?
”小伙伴们争执靖王到底有没有接受梅长苏,其实,梅长苏在这里不过是代指靖王一开始心里认为的那个搅弄风云的谋士,和他只是利益关系的梅长苏。
而小殊,是他的那份感情。
这份感情存在于眼前这个人身上。
不管眼前这个人是什么化名,他都是靖王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苏胸为什么想要离开?
蔺晨:“地狱归来,不可久留。
想必他也清楚。
”苏胸化名梅长苏,隐忍十三载,就是为了完成梅长苏的使命。
使命完成后,梅长苏也将随之消失——而他的目标,也不过是撑到梅长苏完成他的使命而已。
至于之后?
他大概觉得可以安息了吧。
那后来遇到了景琰还有许多其他故人,相处了一年半载下来,苏胸对离开这个世界就真的就没有什么念想了么?
有时候他可能真的觉得舍不得死,毕竟他脑海里还有静姨,霓凰,萌大统领,聂大哥等等等等。
可是这些人都把这个连他自己都唾弃无比的“梅长苏”喊作“林殊”,或许其实都侧面的加速了他作为“梅长苏”的自毁情节。
他心头还有有一个名为靖王的结,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他说:“……因为人的心,会变得越来越硬。
” 苏胸在感情问题上简直是令人跳脚的克制。
在谈论到景琰的时候,他说:“大家有共同的目标,谁也不亏欠谁的。
”是啊,如此,他就可以心安理得作为一个和靖王毫不相干的局外人,冷静的为靖王付出一切,冷静的计算着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死。
当时他央求蔺晨再给他半年的时间,也不过是因为“只有我能够安抚住景琰。
可现在连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倒下。
我还要等着……等着看景琰大婚,监国,一步步地掌控朝局。
”那然后呢?
平了冤扶持靖王上位,把所有的事情都完成了,即使心底里舍不得景琰,他也很清楚是时候离开了;他觉得会成为景琰污点的自己,又有什么资格站在景琰身边?
况且他也知道他大限将至。
他只能尽自己所能,去为景琰铺好日后的路。
他不会留在靖王身边,也因为他不想让景琰亲眼看着他不久之后就要离开这个世界。
苏胸单方面的觉得他已经为景琰铺好了一切。
景琰会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优秀君主。
景琰会有一朝优秀的臣子助他治国。
景琰会有皇后,会有很多妃子,会有很多吵吵闹闹的孩子。
——景琰之后的人生里不会再需要他了。
所以他走得毫无遗憾。
所以苏胸最终可以以林殊的风骨,燃烧最后的生命替景琰换来未来多年的北境安稳,他又何尝不是圆满了呢?
>>苏胸的谎言和献祭似的付出蔺晨:“你这个心,操的还真是长远。
你这个病啊,好不了了。
”苏胸进京两年,用最后的生命完成了他的使命,达成了他的心愿。
他留给了景琰他的赤子之心和一座盛世江山。
他会包容景琰的任性。
气急的时候他也会骂他:“萧景琰,你有情有义,可你为什么就没脑子?!
”他会思考如何适当的锻炼景琰,同时又小心翼翼的替他挡开那些不堪入目的阴暗面。
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所以他不得不对景琰撒谎,从头到尾大大小小的事,他骗了景琰太多太多,谎言一旦开始了就再也无法圆回。
他当时选择皇子的时候,只有景琰才会翻案是其中一个原因。
当时情况下,所有皇子里,其实只有景琰才最符合他心目中皇帝所需的所有品性。
所以不管看在大义还是情义上,他都想助景琰坐上天子的位置。
但他也了解景琰,知道景琰不是搞政治的料,于是苏胸入京前,他已经替景琰把大梁的未来想好了。
因为年少时的羁绊,他对景琰是一种绝对的信任。
为了替靖王弥补他政治上的缺陷,苏胸一直有在全盘计划。
既然景琰本身不是治国好手,那就给他筛选出能成为助力的忠心大臣吧;景琰如果专心应对宫内的事,外族打进来怎么办?
那就帮他看着吧。
所以他细心为靖王挑好下一朝的大臣。
所以他最后说,这些年来,我一直有在关注大渝动向,这次出征我有十足的把握。
这些劳心劳力的事儿,其实每一件都在加速燃烧着苏胸的生命,他非常清楚。
他说“……这样任由靖王硬生生的踏入陷阱里,你觉得我这个病养好了,还有什么用?
”但是在景琰面前,为了不让景琰担心和感觉对不起他,他只好撒谎。
“先生可是旧疾复发了?
”“不,我只是喉咙痒。
咳咳咳。
”在景琰还不知道他是林殊的时候开始。
一桩桩,一件件。
从身体,到身份,到谋划的事情。
后来靖王终于得知他的身份,靖王默默的问,等事情完成了,你是不是就要走了?
他说:“你现在身边不乏贤辰良佐,治国无虞,也总该让我歇歇了吧……过个三五年,我就回来看你。
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会因为我见不着你,就维持不下去了吧?
”——他依旧在撒谎。
他不想让景琰忧心。
说这话的苏胸其实心里很清楚,他的身体,根本不可能熬到来年春天。
靖王在经历了这么多的来自眼前这人的谎言洗礼后,很机智地问他,你的身体还好吗?
苏胸就这么打情骂俏的蒙混了过去。
景琰听出来了,所以笑着笑着……眼眶就红了。
苏胸这种献祭似的付出真正伤得最深的就是景琰。
苏胸死去一切就都结束了,可是活着的景琰呢?
假如没有这次的军情,一年后苏胸在琅琊山上与世长辞,他最后的愿望大概是:别让靖王知道。
他想给景琰留下一个他还活着的假象,他不想让景琰为他伤心难过,为他分神。
苏胸对景琰,一直是“能瞒一时就瞒一时”。
但是只有得知真相的景琰才会体会到,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折磨,叫做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出征前一晚,皓月当空,已经服下冰续丹的苏胸来到城墙上温柔的笑着对景琰说:“你看,我没有骗你吧,蔺晨都说了,我的身体并无大碍,你就别再犹豫了。
“景琰:“……道理我都明白,只是以前我们都是一起上战场。
我还从来没有,眼看着你出征,我却只能留在这里。
“景琰:“十三年的分离,这一别,又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了。
”景琰:“尽你所能,安然无恙地回来。
我希望你能一直在我身边,亲眼看着我,去开创一个不同的大梁天下。
好吗?
”他说。
他说,当然。
——但是你知道,你不会如期归来。
——曾经被赐婚的一纸婚约,你对霓凰说:此生一诺,来世必践。
那你这些年来对景琰的这许多诺言呢?
到了最后,你依然在骗他。
在林殊牌位前揭开红布,放下那颗珍珠的景琰,他一辈子再也不能解脱。
(看到苏胸温柔的说“当然”的时候,我泪腺就炸了)>>多年后的景琰最后一幕小皇太子和庭生在宫里嬉笑玩闹,静太后和皇后站在旁边微笑的看着打闹的小孩子,一派和睦。
——你看,没有你,我也过得很好。
萌大统领整顿了新军,请求皇上赐名。
他想了想,提笔写下那人的名字。
只要他还在位,“长林军”就会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
——因为你永远活在我的生命里,与我的喜怒哀乐同在。
长苏。
林殊。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我在国外呆了也就两年,但西化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刚到英国的时候的新鲜感不必说,觉得人家文化是好的、保存的也好,教育是好的,环境是好的,政治制度也是好的。
而谈到中国的文化,除了立刻联想起中国结、故宫、长城、剪纸、大熊猫这类的标签,便是红色革命的文化,无论哪件都不能带给我情感共鸣了。
想想原因,30多年前的那场文化浩劫后,中华文化是连根拔起、再就地重建了。
几个历史名城,古建筑该拆的都拆了、该商业的都商业了。
保留着的无一不被辟为景点,常年被如织的游人们喧闹着。
江南不再多才俊,而是多商人。
文化的一点点印记,只能到博物馆里才看得到。
意识形态式的新文化摧毁了中华文明原有的文化,资本的进入再告诉我们那些原有的文化是可以被消费的。
那么多年的崇洋媚外,琅琊榜却带我找回了高中古代历史课本、语文文言课本中,文人墨客们家国天下、豪气冲天的格调和心胸,治国平天下的志气。
还记否?
杜甫尽管终生怀才不遇,却仍然忧心国事,一生写下的诗篇大多涉及或反应朝政民生。
如纪念诸葛亮的《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战时怀感江山的《春望》(国破山河在);以及反应强行募兵的诗史《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还记否?
陆游61岁才重获任命,便写下《书愤》表达自己要效仿诸葛亮、为恢复中原现身的信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还记否?
辛弃疾66岁时仍积极抗金,写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的词句以古鉴今。
话说这些诗句,无一不是出自高中必备古诗词。
不知道有多少同学们像我一样,为了应试死记硬背,诗词中的境界,除了在答题时机械的对号入座,却从未半分领会其真意呢?
琅琊榜把中国的士大夫文化,用视觉化的语言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我看到电视剧中的金陵城时,遥远记忆里模糊的一句“金陵帝王州”,便开始与这电视剧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每一个人物似乎都在遥远的诗词记忆中似曾相识,细想却又不是。
在中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中,士大夫们努力试图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进举制度,并打造一个只有关学识和才干、无关官场厚黑学的君主制政府。
然而在几千年间,这一目的似乎从没有实现过。
从这个角度说,梅长苏和靖王的成功,在现实中并不可能发生。
说琅琊榜是士大夫最终可以改变朝局的一部意淫之作也不为过。
有不喜欢这电视剧的,说是太不真实,正派反派太清楚明显,而且靖王得皇位根本不可能。
对此我也只能说,既然是意淫,又怎么可能真实呢?
士大夫们挥斥方遒、心怀天下,一代代的热血男儿誓言要从政廉洁,为国效力、为国尽忠。
然而一个个却最终只能随波逐流,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被迫学会官场厚黑学。
小的时候看和珅传,和大人难道不是抱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心怀要廉洁执政以民为先的远大抱负,加入官场的吗?
最后还不是沦为天下第一大贪。
这不得不说是士大夫文化的悲哀之处,而这悲哀之处,上千年都没有变过。
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
我们的文化里,太需要这么一次意淫。
意淫不忘初心、中正廉洁、真才实干,才是最后的胜者。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木村文乃能别再演这种馬鹿正直人设了可以吗……
大蓝雀
第一集就很有质感!对男女主角色开场的塑造,让天台上的那一段在夕阳下教写字的画面心动得很合理。这个角色简直是像是为Raul专门打造的一般!太美了全程舔屏!!木村文乃一如既往地演技在线,吉娃娃人设好适合她和Raul的体型差~据说是《昼颜》的班底制作就已经十分期待后续剧情了,不出意外会爱得很心碎,期待更多映射社会问题的探讨。对音乐有点小小的失望,天台上那段配乐让人不禁想起never again…但片尾曲一言难尽。
挺好看,会一直追的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木曜劇場 什么新型恐怖片啊
😳😳😳😳😳😳😳😳😳😳😳
《白色巨塔》惊人的制作团队,没想到Raul的演技非常自然流畅,远超预期
所以你告诉我,木村文乃拒绝中岛步,为了拯救女学生误入歧途结果自己和牛郎店的整容文盲牛郎谈恋爱,然后还要大家理解她祝福她?!我不明白……
啊?
主角有种淡淡的疯感,整个剧有点九十年代野岛伸司的气质。
這裡的影片中記錄下一個高中教國文老師在救一個被牛郎欺負夜店的學生因為他的學生的問題而再跟牛郎交友的老師墜入愛河時真實的生活是像傲慢與偏見。
美智子姐姐又是客串吧,男主太丑,女主苦唧唧的我也不喜欢,一集弃了
演得太好了,非常推荐。值得一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看了一集,男主比较丑,除此之外各块都在八分以上。
e1男主和母亲那段+女主教男主写保证书,会编+拍。但是,男主这颜,我……不行
比预想中好很多:情场失意的天选小学教师误入高中导致职场一并失意,给了牛郎可乘之机。。可见选个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有多重要。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作为科幻片来说故事可以,美化牛郎ダメ。全集最神芝麻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