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原著和电影都看了,无意比较哪个版本更好,两部作为独立的作品,都有看点。
更想说的反而是在男性制作者拥有绝对话语权时,一份原本是女性叙事,甚至是女性将一直以来藏在心里的心事切切私语般的表达出来的文本经过男性创作者的解读转码再创作后与原本的作品能够相差几何。
首先,桃子脑内的不断回响的声音,在看书的过程中始终带入的是女性声音,根本掺杂不进去男声的,不说绝对值,就相对而言大多数女性在跟自己对话时都不可能是在脑子里窜来窜去的是男的声音来来回回吧。
而在电影中田中裕子桃子本人前期几乎不开口的,她脑内的声音由扮演她年轻时代的苍井优发出,但是其他来来回回的声音确实三个男人。
我想这个便是导演兼编剧冲田修一在转码时带来的变化,一来当然是男性视角下的观察与创作,二来我觉得很可能是长久以来的男性创作主导的环境带来的很自然的女性周边由男性的占据的习惯。
而且这一点在影片中其实并不违和甚至还挺贴,除了导演和演员的努力外,观众在长久以来接受影视作品都是这种创作理念指导之下的产物,如果不多想肯定不会觉得奇怪。
第二点,明显让我感受到男性女性创作者差异的便是在原著临近尾声作者岩竹千佐子写的那段:“有很多很多桃子在。
有很多很多桃子往前迈。
桃子拥着桃子的肩,桃子拉着桃子的手,桃子推着桃子的背,前呼后拥,一路欢声笑语。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读来激荡豪迈,又百转千回,像是一腔孤勇,又像是有众多伙伴并肩同行,而且我就是我最忠实的伙伴,然后在不远的前方就看到了那抹鲜艳的红。
桃子知道了“俺不是一个等待命运判决的人。
俺对热烈的红色有共鸣,俺还能战斗!
俺还有未来,还有从今往后,涌上的笑意就是涌上的动力,俺还没完蛋呢。
”因为,桃子最终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故乡,那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故乡,凭恃自己,独自前行。
这一次的桃子更加坚定,明白了所谓自由后的坚定。
但是,电影中没有这段,因为桃子的脑内角色变成了三位男性,同样的,电影中所以这段的变成了这三位加上奶奶、孙子等等人跟在桃子后面一同前行,虽然通过镜头、音乐等手段多重渲染,最后以三个年龄段的桃子同框收尾,但始终没有给到我原作中几句话的感动和澎湃。
因为那是桃子顿悟的时刻,因为那是桃子释然的时刻,因为那是桃子开始想相信自己变得坚定的时刻。
只是同框,显然不够,各种层面上。
不过电影中加入的两个桥段我很喜欢,第一个是图书管理员对桃子的三次询问以及时最后雪地的猛犸象一同前行。
暮年的桃子过着独居老人的日子,每天规律的生活,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
记忆力似乎开始衰退了,时常的自言自语,总觉得有人在跟自己说话。
20岁时为避免包办婚姻逃到东京以来,桃子便立志成为新时代女性,凭自己意愿组建家庭,到头来却被旧的生活方式束缚。
75岁的桃子独自生活看样子并不顺利,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恐慌逐渐具象化为3个精神伙伴,交织在回忆和现实中,是反复对自己过去记忆的确认。
在记事本上写写画画,即使到了这把年纪依然保持着对古生物这一兴趣的热爱,在无预兆的头脑风暴中回顾自己的一生。
经历逃婚,遇到喜欢的人后人生开始转变,那时的桃子一定与那个时代一样,经历经济腾飞又见证了大萧条,在失去丈夫后渐渐感悟到比起爱情,自由和自立更重要。
看着独自一人安安静静的家中,虽然有点凄凉,但我一点也没有对这个情景感到不安和恐慌,比起随波逐流的一生,老年孤独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只有短短的几年,但如果在青年时期就被安在齿轮上,那么此后的一生我想不到能有什么能感到幸福的事。
至死也对世界充满好奇,这样的一生才比较好吧。
一部回忆录式的电影,映射着一代代自诩是新时代的人前赴后继尝试挣脱枷锁,才让世界一点点的有了变化,那么现在,不也正是变化的过程中吗。
P.S.东出昌大为啥还能出来演戏??
恰逢张楚参加“闪亮的乐队”综艺,耳畔回想那句“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 空气里都是情侣的味道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一直觉得张楚与朴树是一类人,单纯,可爱。
65岁的田中裕子演了75岁的独居老人。
每天醒来,起床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每天都一样,医院,图书馆,或者呆在家中。
医生谈着身体上的老年病状,永远需要观察,待定。
但腰疼是越来越厉害,无法修剪花园里的树枝,无法铲雪,需要贴膏药才能爬山。
导演最后把医生用原始人来代替,说着生死。
认真过着这一生了吧。
少女时代,躲藏在暖炉上被烧伤,映射了成年后,为逃避包办婚姻而逃到大城市,最终与丈夫偕老。
可惜丈夫的突然去世,让原本以为独特的一生,发现依然循着固有逻辑生活。
面对丈夫的离世,甚至有一些窃喜,可能自己独自一人,才是过上自己的日子。
儿女双全,女儿也离得很近。
亲情,有的是女儿难的来一次,只是为了借钱。
时常接到各种向老人推销的电话,来卖车的销售都想做干儿子,得到好处。
这个年纪已经不在意金钱,但也看透了炎凉。
冒着风险,独自走到老公的坟前,与老公和解,虽然没有彼此陪伴走完,但毕竟是爱了一辈子的人。
与奶奶和解,幼时的自己无法理解老的状态,当自己的皮肤也像奶奶一样松弛,才明白了当时奶奶的心态。
三年级外孙女独自到访,是女主与世界和解的契机。
是的,人,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平淡而辉煌。
孤独的人并不可耻,认真过了自己的人生,最终都将孤独,与世界微笑告别。
两个小时过去了,终于结束了,没有耐心千万不要看这部电影,情绪波动为零。
丈夫修三去世后,桃子一直独居,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一个人吃早餐,去医院复诊,去图书馆还书,跟她交流最多的是租车公司的推销员,可能是太寂寞了,她产生了幻觉,三个似友非友的人经常在她周围活动,跟她聊天,一起回忆过去。
整部电影最喜欢的大概是猛犸象从本子挣脱,跟着桃子在雪地漫步。
这部影片所宣扬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吗?
还是为了符合“正确”,把独居老年人状态合理化而冠名的“自由”?
主人公真的更喜欢丈夫去世后独居的状态吗?
还是如片尾与青年时期的自己对话时所说,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信念?
为了逃避父母安排的“爱”,终于来到大城市,却仍然陷进自选的“爱”的牢笼,爱和自由能两全吗?
不过看得出主人公内心是很强大的,也许这是自由与爱的前提吧,有一定启发...嗐,不知道自己在说啥,感觉越来越痴呆了,见谅啦。
本周二,我邀请同事bb安、洋菓子,录制了新一期的播客。
我们一起聊了聊即将在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国内首映的日影新片《我啊,走自己的路》,相互分享了各自最喜欢的片段,再从电影出发,畅谈(幻想)各自的老年生活,以及对于衰老与死亡的看法。
和观选片会本期嘉宾:bb安、洋菓子*和观的新栏目,每周四更新未来会同步至喜马拉雅/小宇宙/podcast小宇宙收听指南:https://www.xiaoyuzhoufm.com/podcast/5fec2a2adee9c1e16d03b91b推文详情:https://mp.weixin.qq.com/s/_l1qWx4oa8VnNBYBjjvEPQ 1)收听指南日语「ora」约等于东北话「俺」,所以片名其实是「俺走自己的路」的意思。
「衰老逐渐逼近,但光是等死的人生我才不要。
谁说年岁大了就不能乱来?
我还能战斗、还能冒险,而且无所畏惧。
」每日照片简讯,每周视频通话,偶尔惊喜快递,北漂青年维系与年迈的父母/长辈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比起死亡,我更害怕衰老,害怕人生的失控感。
等我们老了,要是有老年学校帮助我们跨越未来的技术鸿沟,该有多好!
2)本期安利《最好的告别》[美] 阿图·葛文德著《老幸运》约翰·卡洛·林奇导演《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冲田修一导演《爱》迈克尔·哈内克导演《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岛哲也导演《不痛的死法》高桥伴明导演《拾穗者》阿涅斯·瓦尔达导演《托尼·厄德曼》(口误)玛伦·阿德导演《我是布莱克》(实际)肯·洛奇导演播客中音乐抄送:ハナレグミ - 賑やかな日々 3)关于和观选片会和观内部最不严肃的选片交流会同事们轻松的下午茶唠嗑环节从电影出发,与观点碰撞 4)话题建议你可以在公众号后台留言告诉我们你想收听的播客话题,或联系放映员Hugo(微信号:Hugoeast2016)。
播客制作/文案撰写:乔奔 公众号 /微博 / 豆瓣 | 和观映像 云端放映员Hugo微信号 | Hugoeast2016北京放映员East微信号 | Hugoeast2020版权合作Vivian微信号 | vivian_afro
电影拍的挺有意思,好多有趣的表现手法,内娱这么拍估计会被狙,这种电影感觉更适合安静的在家看,在大荧幕可能会显得无聊。
👵🏻脑子里一直有小人在拉扯,我跟👵🏻就不一样了,我总是被我脑中的小人打败。
苍井优有些角度跟薛佳凝神似。
看东出昌大不太顺眼导致年轻部分回忆有点出戏…私生活印象真的会影响看剧的代入… 讲真,除了高点,演技长相都不突出……被田中裕子和苍井优衬托的更不怎么样了。
一直觉得只要自己心理世界充实,就不会有什么孤单的感觉,可能因为我没到老年,所以体会不到老年人的那种心情。
终究每个人都是走自己的路,路过你生命中的任何人无论出现时间长短都是点缀而已。
人总要习惯一个人。
画面拍的都很好看。
不是影评,甚至不是观后感,只是深夜里的凌乱的自我问答。
15年前,50岁的田中裕子演了《何时是读书天》里50岁的美奈子,;15年后,65岁的她演了《我啊,走自己的路》里75岁的桃子。
半年前,我捧着手机看完《何时是读书天》,流了好几次眼泪,是的,我自我带入了。
我不再害怕老去,不再害怕孤独,我觉得自己的50岁,也可以像美奈子那样,可以穿着白球鞋,奋力蹬着自行车爬坡,依然做一个风一般的女子,白天神色淡然做该做的事,深夜在满是书的卧室里读书。
半年后,海南电影节,看了《我啊,走自己的路》。
虽然,导演尽量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讲述75岁的独居老人的故事,我却仍然代入了,流了更多的眼泪…逃离了原生家庭,追逐自由的桃子,嫁给了自己爱的男人,却在那个男人死后发现,现在的自己过的才是想要的生活。
虽然孤独,虽然会想念,但她喜欢这种自由的生活,她说“独立和自由比爱情重要。
”自由啊,是要以孤独为代价的,如果无法承担这个代价,就要牺牲自己,换取所谓的幸福,值得吗?
如果可以幸福到忘记了自己,当然值得。
然后,爱人离开,亲人离去,只有自己一个人,站在时间的荒漠里,孤独的回忆过往,享受自由,承担痛苦,疾病…这样的一生,与《何时是读书天》里的一生,有何区别?
50岁的美奈子,如果到了75岁,会如何回忆自己的一生?
75岁的桃子如果可以穿越回去,会不会嫁给那个他深爱的男人?
有一位朋友说,每个人只能拥有自己,并且只能拥有自己一段时间,人是社会动物,还有很多社会角色和身份。
这句话让我难过了很久,原来,人连拥有自己都是奢望啊,原来,做自己,走自己的路,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梦…可是,田中裕子用她扮演的美奈子和桃子告诉我们,也许我们可以为自己活,可以接受自己,走自己的路,而且,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想到这里,观影过程中那种难过和挣扎,慢慢消散,一部致郁的作品,治愈了我。
最后,想起电影《走出非洲》的一段话:"我不希望有一天发现自己是在为了别人活,我愿意承担后果,就算偶尔寂寞甚至孤独而终,我都能接受。
”是的,可以。
74岁的桃子是东京郊外的一位独居老人。
她一个人住在堆满岁月痕迹的家里,每天吃同样的早饭,去医院,去图书馆借书,做地球古代生物史的笔记……“人生最好的时光,应该就是青春韶华了吧。
”这样想着,她总是出走于年轻时的回忆中。
1964年,离经叛道的日本年轻一代纷纷抛弃家乡来到大都市。
24岁的桃子逃离家乡,只身来到东京。
一个偶然,她邂逅了自己一生的挚爱。
婚后成为全职主妇的桃子在家养育孩子,操持家庭。
日子流淌而过,平淡而幸福的一生总有句点,衰老与死亡将他们分开。
如今爱人早逝,一双儿女也过着自己的人生,与她关系疏远。
在悲伤、孤独、衰老、病痛、困顿的面前,她也常常会抱怨无助,却并不“孤单”。
在她可爱奇幻的颅内世界中,会有笔记里的史前生物忽闪着翅膀飞在回忆里的夜空中,也会有猛犸象跳出画本陪她去医院看原始人医生......同时,她的世界里蹦出了三个活泼的“小人”。
桃子与三人,时不时聊一场横跨时空的热天,气氛忧伤不能自已的时候拿出乐器来一起蹦迪;也会开一场悼念亡夫寻找自我的卡拉OK,看“自由”和“爱情”在她一首歌作罢的时候打起架来。
小人们说,“我们,就是你呀!
” ——在年老时回望,即使遗憾丛生,未竟的人生都不会失去光彩。
纵使孤身一人,她也再次遇见了她向往一生的自由。
我啊,走自己的路剧情 | 2020 | 138分钟 | 日本 | 日语导演 | 冲田修一 主演 | 田中裕子 / 苍井优 / 滨田岳 / 东出昌大 / 宫藤官九郎 / 青木崇高《我啊,走自己的路》讲述了日本75岁独居女性桃子的生活故事,由63岁出道的日本女作家若竹千佐子的“玄冬小说”《我啊,走自己的路》改编而成。
芥川赏与文艺奖双得奖作品,获奖24天内热销突破50万册。
「玄」是黑色之意,「玄冬」指的是有如冬天般深沉平静的迟暮之年;而「玄冬小说」则是与「青春小说」相对的全新文类,描写经历人生风浪后的坦然与爽利,让人觉得「即使上了年纪也不坏」。
导演冲田修一曾执导《横道世之介》、《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等多部优秀影片,将自己一贯的风格输入这个动人真挚的故事中,焕发出活力和诗一般深沉的韵味。
主演田中裕子被誉为“最受喜爱的戏骨奶奶”,曾获日本电影学院奖等多项大奖。
2006年,她还因电影《何时是读书天》获得第1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国际影展观众最喜爱的外国女演员奖。
主演苍井优有“日本银幕缪斯”的美称,曾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间谍之妻》等影片都贡献了杰出的表演。
原文见于 微信公众号 和观映像Hugoeast:未竟的人生里,满眼皆自由|和观影讯
這句話「おらおらでひとりいぐも」是日本東北方言的表達,可以翻譯為:**「就算只有我一個人也要去」** 或 **「獨自一人也要前行」**---### 分解說明:1. **おら(ora)**:東北方言中的「我」(標準語為「俺/おれ」)。
2. **おらで(orade)**:此處的「で」表示手段或強調,可理解為「靠自己」。
3. **ひとりいぐも(hitori igumo)**: - **ひとり**:一人。
- **いぐ**:東北方言的「行く」(去/前行),標準語為「いく」。
- **も**:助詞,表示「即使……也」。
---### 補充說明:- 這句方言帶有強烈的孤獨感與決心,常見於文學或歌詞中,意境類似「縱使孑然一身,仍獨自前行」。
- 若需更文學化的翻譯,可調整為:「縱我孤身一人,亦將獨往」。
希望這個翻譯符合您的需求!
田中裕子这面容实在是好,倏忽间还以为是年轻女演员在刻意扮老
即使不和大家一起坐公交,而是去走了自己的路,但最后不也还是和大家一样,去给死去的老公上坟嘛;即便是嫁了自己选的人,终究也一样是把一生交待给了一个男人一个家庭,没了自己没了自由,和嫁了爸妈给选的人,其实真没啥区别。看似是选了自己的路,但还是奔向了同一条归路,当然,对那个年代的东亚女性也不能苛求。但如今的女性可得先想清楚自己的目的地,再决定坐公交还是走自己的路,坐到哪站下,还是走到哪里停……路是不是自己的,取决于方向和目标是不是自己的啊。身体、时间、精力都用在自己身上,才真正有自己的路可走。
芥川奖原著,细水长流,轻松沉静淡然老人心路。
救命,开头是谁学动画三年的朋友做的一毛五分钱的特效XD 我现在就这样,实在是太孤独了....但是好像也不是任何一个人能拯救的,整个人类的存在其实都没有意义啦,与宇宙相提并论就更显得可悲。卡司挺好的,苍井优很像田中裕子【已经连着第二天看到东出吃猪排饭了,窝想吃炸物的心情到达了巅峰
导演克制了煽情,通过老太太可爱又搞笑的生活日常,还有她的三个丑角精分,客观地表达了我们以后老了的状态。那份孤独感让现在的自己不寒而栗。整个片看起来暖洋洋的,但到处透露着孤寂。
设定很有趣,想做新女性的女主只有在丈夫死后才过上了自由独立的生活,之前逃离原生家庭,得到了爱情,失去了自由与独立。最后走自己的路,与不同时期的自己和解。那三个脑海中的人很有意思,是叙事的主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和功能。就是太满了,每一个都讲到,一点儿没有留白的空间。三星
7。生命是盛大的孤独。
我看的加长便当版,与自己和解后的孤独会很精彩的✌️,愿我的老年生活像图书管理员一样🙏
很好的题材,拍的稍微有些寡淡了
做个白日梦想家吧,这样孤岛上就不会寂寞了
人注定都是孤独的
虽然有共情的地方,但是节奏实在太慢了。孤独的老年人可以随心随性地生活么?我想应该是可以的,前提是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健康的身体。所以,结不结婚无所谓,生不生孩子更无所谓了。抛开传统的思想,追求自立和自爱的女性一切向前看吧。
“…什麼 什麼 都沒有了,老頭子死得早,孩子們也變得疏遠了,沒想到這個秋天會這麽寂寞。我啊,到底是結了什麼果啊?什麼都沒有了。…” “…我覺得你去世後的這幾年才是我最耀眼的時候,你死之後,我第一次誠心期盼彼岸真的存在。那裡有你,一定有你。你生活的世界一定是存在的,只是現在我們天各一方。…” → 这故事体量,如果将时长像《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那样浓缩在一个半小时左右,于我个人的观感或许会更好一点吧? -13431
冲田修一一贯的平淡,再加上一点小趣味。建议国产电影电视学习一点就是,可以把一些失德之人写死放在剧里,以期降低损失。
好像很近,但好像也很远
有什么比看一部稳定发挥的冲田修一更能治愈9小时越洋飞行的呢
幻想与回忆的交织。
冲田修一永远对我胃口。可以理解成有点痴呆的老人脑内的实验性剧场,突兀的奇幻的怪异的欢乐的场景,这种舞台剧总有的。半辈子作为家庭角色,有开心有充实,虽然没什么自我,但是习惯了。丈夫早逝、子女离家,75岁一个人生活。刚开始婆婆同理了在脑中出现的自己的奶奶,你那个时候一定也很艰难吧,对着奶奶哭着说我一个人能生活下去吗。孤独感萦绕不去,会跟着过去的幻觉回忆起很多事情,在图书馆里只看一直喜欢的古生物图鉴,对其他婆婆提出的新娱乐兴趣缺缺,对着自己没话找话自言自语预防痴呆。晚年没能与家人在一起生活打破了过去的幻想,可她突然发现,比这些更重要的其实是自由,过去所没有的自由,从现在的独处中就能获得,而自由的生活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现在才是你最耀眼的时刻,去享受自由。
知道这类题材节奏慢,没想到如此沉闷。其间穿插的脑内小剧场也不有趣。。。深爱老公早逝,子女长大成人后渐行渐远,独居老人的寂寞日常,一些细节不错:每天强迫自己起床,外出无非是医院排队图书馆借书,女儿难得上门是借钱,借不成,冰箱能刮多少是多少;自己儿时梦想的蓬蓬裙,给女儿缝一条,自己感动,女儿回忆却完全不喜欢。。。全片就是一个老太太的独角戏,几乎从头到尾的喃喃自语,和过去自己和去世亲人的各种对话,神叨叨的,最后几乎有点瘆人,就一妄想症,整天沉浸在回忆的生活实在无聊透顶。。。片头的人类起源CG和片尾的猛犸象动漫真很莫名。。。
30分钟也没吸引我,心想是日本高龄化到不要不要了?还是日影圈老化了,全是老年向的电影拿到高分,30分钟来看这老人比我还精神,可深蹲打蟑螂,可大把吞药不吐,可长时间低头画画,有点太理想主义了吧!这种不用工作优雅的老年,是所有人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