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感动,有时候世界很小,完全也能被撬动,关键是看你所在的位置。
生子当如孙仲谋,要像查理一样的生活。
一本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个真人真事下的故事,查理威尔逊的名字在从大洋彼岸的一端延伸到我们的视线里,真实世界中他叫“快乐时光查理”。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讲述正是这位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在美国议员史中最光荣的一笔。
当然他做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些。
对于影片,总体倾向过于美国化的主旋律。
与早前影片《追风筝的人》描写的主旋律不同是这部影片所呈现出的旋律更多是,美国对于自我欣赏和自我安慰的情绪更加浓郁。
影片邀来两位影帝与一位影后,出演历史事件中关键的三位人物,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相对汤姆汉克斯与朱利亚罗伯茨,菲利普西摩尔霍夫曼的表现更为鲜活,其语言的表达张力和情绪把握较为完整的塑造了历史中的那个个性鲜明的中情局特工。
故事情节上,影片整体叙事清晰,人物关系明确,但由于政治倾向等诸多外在原因,影片的主旋律太过强烈,特别是影片结尾处的收尾,太过仓促与做作。
虽然汤姆汉克斯几近完美的个人表演,感动了一些观众,但却被主旋律的歌功颂德搞得不伦不类。
说实话,影片本身并没有让我感受到什么震撼和感动,到是查理威尔逊、乔安妮海瑞以及特工盖斯特·埃弗拉考托斯三个真实人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看完影片我花了很长时间搜索关于查理威尔逊这个人的资料,可以说,影片较为完整的讲述了这个人,风流多情,做事冷静,处事为人较为有度,对于很多政客而言,他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但这不是我所要说的关键。
查理威尔逊,有两件事情影响了世界局部的格局,第一件事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对于尼加拉瓜 Somoza 政府的武装经费支持,而电影中对于阿富汗的武装经费支持,被公众认为是其人生中最为出彩的事件。
从500万直至10亿,其通过个人的交际关系网,以及后来在乔安妮海瑞的人际关系支持下,为阿富汗反抗前苏联的侵略提供了保障性的武器支持,也因此让前苏联损失近乎五十亿的直升机。
直接影响到战争后期的苏联战略决策。
可以看出,查理最初的初衷是友善的,当然对于自己国家战略的考虑外,人道援助及扶持他做的比较完整而纯粹,当然他却没有想到多年后,这样一个善意的举动最终引来了另一场灾难。
或许,我的描述有些凌乱,对于查理我更多的是一种好感,我欣赏这样的人,有魄力有能力。
人们常说究竟是世界改变着我们,还是我们改变着世界,一个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想以前的一个广告语,“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
”在我看来,一切都是相对的,一个人的能力与时代以及境遇都有着关系,谁改变谁的话题,没有必要深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都会影响着一件事情的发展,更多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学会观察和思考,这些才是能为改变做的事情。
我不愿过分的谈论战争和政治,因为这些的本质源于人,那么我更希望看到人的状态来判断事情的前因后果。
人们会说阿富汗的战争是查理一个人的战争,难么,查理在战争的初衷和前提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了,显然,最后,这场战争的结束引来了另一场战争,如同查理自己所说的,一个好的开始,却是一个糟糕的结束。
查理清楚究竟在这场战争中的位置和自己所做的一切。
只是开始的善意被外在的因素再次改变。
从这样的角度看,查理是无可奈何甚至有些可悲的。
乔安妮海瑞的身份较为丰富,第一任丈夫是地产大亨,第二任丈夫是石油大亨,选美冠军,本人是传统的基督教徒,因此电影中的一些场面,可以认为是迎合观众口味适当添加的,如抽烟喝酒共浴等生活细节。
历史事件中,乔安妮海瑞对于查理的影响至关重要,当然个人利益及人道主义援助是相互的,为了巩固石油王国的地位,乔安妮海瑞在这场秘密活动中,使出了浑身解数。
来帮助查理与各国政客牵线搭桥。
回到话题中来,一个女人,一个声音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正是这样的声音改变了很多,女人的独立和聪慧在她身上显现的比较突出。
至于特工,实在很难找到关于他的很多资料,不过从一些短暂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和判断力是很有说服力的。
写了很多,只是对于一些人的印记,或者说一些人的风景。
只是这个风景是被查理带出的,因此写下查理威尔逊的风景。
《查理·威尔森的战争》看上去像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充斥着美国人热爱的个人英雄主义,也许吧。
不过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最主要的感受却与查理·威尔森本人没有太大关联,甚至也与“他的战争”没有什么关联。
在电影的最后,有这样一幕,Charlie在说服国会为在阿富汗兴建学校拨款未果后,晚上独自一人在家里喝酒,(想着多年来的努力功亏一篑)眼眶湿润了。
我无从知道他究竟是为了美国的利益受损流泪,还是自己的政绩流泪,还是真的为阿富汗人流泪。
但这里的主角其实并不是Charlie,而是和Charlie在同一个小组的国会议员们。
他们的话代表了美国的精英阶层对这件事的看法:我们已经帮他们打跑了苏联人,问题已经解决了,他们应该对我们感恩戴德才对。
他们关心的是改变东欧、拆解苏联,对于“阿富汗人民的苦难”采取的态度其实是漠不关心。
除了削弱敌人,赢得冷战以外,他们哪怕是有一点点慈善家的态度,也不会觉得,在援助了阿富汗10多亿美元以后,花100万美元建一所学校是一件荒唐的事。
另一方面,Joanne作为右翼富人的代表,也只有在“拉赞助”的时候才会提到“阿富汗人民的苦难”,而在私下,与Charlie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话题的核心是“美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同样的,倘若她真的是为了阿富汗人着想的话,也大可以自己拿出区区几十万美元,再开个慈善晚会之类的,凑够一百万在阿富汗盖个学校,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美国的精英阶层的这种以武力为主的消除威胁以及潜在威胁的方式,时至今日,仍然大行其道。
他们采用武力方式时的借口,仍然是“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某国人民”。
而乐于花10亿美元发动战争而舍不得100万美元建学校的故事则仍然以不同的形式重演着。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Charlie对待议员这个工作的态度。
当Gust与Charlie谈及Charlie的民意支持率较高的原因时,Charlie的答案是:“我只代表美国的一个地区,他们什么也不要求,只想要他们的枪,要更低的税,仅此而已,我能在这些事情上帮忙,他们就投票给我了。
”一个地区的选民,在选举议员时,考虑的重点自然是他能不能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多少人会关心他是不是支持阿富汗的抵抗运动这种遥远的话题呢?
于是在“支持阿富汗抵抗运动”这个问题上,作为民意代表的议员并不能代表民意,当然,这也是因为在他的选区,关于这个问题的民意本来就是模糊不清的,一定程度上也是无足轻重的。
Charlie还说过“议员不是选民选出来的,而是捐款人捐出来的。
”这自然有一点偏颇,但是捐款人的利益,可以想见,肯定是在不伤害大多数选民的情况下,被优先照顾的。
美国的民主制度在它刚刚建立的时候的确是世界领先的(在欧洲国家还普遍采用君主制的时候),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实践共和制,算得上是人类的伟大实践,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制度在制定合适的对外政策上的无力。
外交政策往往与选民的日常生活没有明显关联,而选举产生的无论是议员还是行政官员,他们在制定对外政策时,选民们往往是不关心的。
美英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在世界上是不怎么得人心的,或许美国人也不太愿意看到这一点,但是比起这样遥远的话题,或许他们更关心的是就业率、税率之类的东西。
这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为什么美国人在越战的泥潭里陷了15年才撤出越南,而小布什的伊拉克政策不得民心却仍然能竞选连任。
选民选择Charlie,不是因为他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支持在阿富汗抵抗苏联的运动,如果有一天他们不再支持他,也绝不是因为他没能成功地在阿富汗设立学校宣传美国的价值观,从而将恐怖主义的威胁消灭于无形。
或许不同于《阿甘正传》的阿甘,查理·威尔森并不是《查理·威尔森的战争》真正的主角。
透过这样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Tom Hanks想要表达却又不便明说的,说不定是对美国在911之后面临的众多问题的一点反思。
当然,这是美国人的事,而作为中国人,我们或许可以从这部影片里,看到一点美国政治的端倪,从而对又爱又恨的美国人多一些了解,也可以找到一些中美关系总是“在困难中前行”的原因。
There was a little boy, and on his 14th birthday he gets a horse.And everybody in the village says, "How wonderful! The boy get a horse."And the Zen master says, "We'll see."Two years later, the boy falls off the horse, breaks his leg.And everybody in the village says, "How terrible!"And the Zen master says, "We'll see."Then a war breaks out, and all the young men have to go off and fight, except the boy can't because his leg's all messed up.And everybody in the village says, "How wonderful!"And the Zen master says, "We'll see."
神奇的片子,一下子就将矛盾的国人情绪给检验了出来。
在冷战中间,2个大国没有一个是正义的,战争是嗜血的。
但是人性是永远都是闪烁着光辉的,无论是不是神的子民。
刚看了电影,然后在豆瓣上看影评,有很多人,人云亦云的说这是美国主旋律,大概是被主旋律的电影伤害的太深,自己觉得自己很有免疫力,却未发现,自己的脑子已经变成了单细胞的东西。
很现实的问题,美国政府有美国政府在冷战的现实意义,这个片子里面也没回避。
处处在讽刺政府,主旋律是不可以讽刺政府的,对么?
比如有个小角色,大概是美国驻巴基斯坦的大使,丫一直反对查理开展这个没必要的战争,只有查理在想如何把罪恶的苏联飞机干下来,为啥叫查理的战争呢,因为查理用天使的心,却行魔鬼之事情将魔鬼的钱搞定。
没有钱怎么干飞机呢?
大国侵略小国不出于国家利益谁去制止?
比如卢旺达屠杀美国就没制止,如果克林顿有查理的良心就好了,那个cia胖子不是说了么,我靠,这个国家竟然有选举出来真能办事的官员啊,查理很欣慰,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也是本片对美国政府的又一讽刺。
说了这么多,主要就是说这个片子的牛逼之处,就是一边歌颂人性,一边用人性的求善来讽刺冷战双方政府的邪恶官僚的傻逼。
官僚的傻逼就是战争诞生的起因啊,而收拾这个烂摊子,利用美国冷战投入结束战争的,就是花花公子的善良。
最大的讽刺在于,赶走了苏联,换来了塔利班,影片最后交待了,查理也尽力了,如果有学校,那些无家可归的14岁孩子也不会变的叛逆邪恶还有疯狂了。
这不是宗教的错,其实,多几个学校就够了。
但是傻逼政府,还是断送了人性的善。
查理的伟大就在于此。
比很多看着白沙瓦抱怨美国抱怨苏联的傻逼强多了,他在干,干下一架飞机修一所学校,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谩骂有什么用呢。
说这是主旋律的,拜托再多思考一点再多看一次片子啊。
感谢豆瓣,这么多靠谱的声音涌现出来。
这就是喜欢豆瓣的原因,无论任何声音,其实大家都是言之有据,但无论如何清醒的人还是太少啦。
当美国举止笨拙的时候容易让世界产生误判,因为美国其实也有聪明的时候。
即使在阿富汗议题上,美国未必总是极大地高估自己,以为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需要和平、繁荣、好莱坞、百老汇,男人可以刮胡子,女人可以穿裙子。
在牺牲近2500位军人、花费2万亿美元以后,如果发现美国几十年前曾经在当地达成过用6-7万美元换取2000万美元的划算交易,也许相当于服用了一剂特效止痛药,虽然药效未必特别长。
一枚“毒刺”式肩扛导弹花费6-7万美元,它打掉的苏联米24武装直升机造价大约2000万美元,米格战斗机更贵。
在苏联占领阿富汗期间,游击队共发射了340毒刺导弹,击毁苏联各型军机269架,成功率接近80%。
当初的超级大国损失惨重,狼狈不堪。
如此成功的运作,头号功劳并不在于五角大楼、CIA等庞大机构,而当时的白宫团队其实基本上理不出解决问题的头绪,来自得克萨斯第二选区的民主党国会议员查尔斯·威尔逊的个人努力才起到了关键作用。
重看2007年的电影《查理·威尔逊的战争》(Charlie Wilson’s War),了解的是1980年代围绕阿富汗的角力,游击队在地面,苏军也在地面但更多在空中,齐亚·哈克的巴基斯坦在周边,真正的棋局则在华盛顿开展。
这是一部喜剧。
查尔斯·威尔逊从1973年到1996年担任众议员,他的为人处事风格在今天的华盛顿恐怕很难接受,如果不是被裹挟进#MeToo,就是被“取消文化”给扼杀。
他只招漂亮女性做助理,仅胸围歧视这一项就无法见容于2021。
他的座右铭是“教姑娘们打字易,教姑娘们丰胸难”。
就是这样一位不同寻常、连谋杀巴基斯坦文职总理布托的齐亚·哈克将军都认为有诸多性格缺陷的查尔斯·威尔逊却成功地扭转乾坤,将美国对阿富汗抵抗者的拨款由500万美元增加到了10亿。
技术成熟、生逢其时的毒刺导弹犹如棺木上的铁钉,最终锁定阿富汗成为苏联帝国的坟场。
当代美军并没有在战场上输给过谁,但重建国家并非他们最擅长的事情,铁拳不一定能绣花,虽然有过日本、德国的先例。
查尔斯·威尔逊的时代已经过去,只希望他的另类智慧能提供一丁点镜鉴。
即便是有一个可以拿勋章的结果,其过程也充满了上不了台面的交易,这就是人性?
这就是政 治?
或许是为了表现过程的暧昧,影片显得软弱。
2022.01.13
美国国防部召开的一次秘密战线表彰大会上,在柏林墙的倒塌和苏维埃帝国的全盘崩溃等世界的重大事件中建功立业的国会议员查理·威尔森成为第一个获得最高奖励的平民,即荣誉同僚称号。
从此,这个来自德州的拉夫金,父亲是木材公司会计,周薪700美元的平民议员查理的各种名誉和头衔纷至沓来,各色人物纷纷登门拜访,更有人打着查理的旗号到处招摇过市,各种事物应接不暇,如投票表决国防部继续支持美国童子军的发展,查理的政治捐款者“奶品皇后”老板拉里·里德尔来访,求帮忙解决基督诞生图的事。
国会议长提普托人来和查理谈约翰·穆尔沙被检察官追查的事和希望查理入选道德委员会。
被这些杂碎琐事缠身,搞得查理一个头两个大,不过这些都是交易,查理也趁机提出想加入“肯尼迪中心董事会”的诉求。
不过查理还是对国际事务比较感兴趣,具体讲,国会防务委员会打算拿多少预算用于抵抗阿富汗苏军的秘密行动。
因为干涉别国内政,颠覆他国政府是他的强项,那是他建功立业、一战成名的领域。
因而约见吉姆范·威根。
拉里在查理办公室等候时发现在查理这工作的女性都非常漂亮,为此感到纳闷,秘书回答他查理曾经说“你能教他们打字,但身材可是天生的”,也就是说女人天生丽质,拉里连连称是,拉里见到查理,介绍一直在一旁默默无声的女儿珍,查理眼前一亮,拉里的诉求很简单,请查理帮忙找个熟悉的法官,打赢他的官司。
查理对拉里女儿珍的一再关照让女秘书对珍会心的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果然,幽静的夜晚,和白天在国会一身职业装的淑女打扮截然不同,衣着袒露,言语放荡的珍出现在查理家,一副放纵婊子的感觉,没咋地先呻吟,就是一个标准的荡妇。
德州富婆乔安·赫林是个极右反共分子,色诱查理,想利用他所在的国外行动委员会和防务委员会是国务院、国防部和中情局的权限交汇处,来为己所用。
这个女人安排巴基斯坦总统秘密会见了查理,向他表达了巴基斯坦对美国的秘密援助阿富汗抵抗苏军不得力的严重不满,巴基斯坦边境的阿富汗难民营的惨状更是让查理欲哭无泪。
还真让乔安压对了宝,义愤填膺的查理还真办成了总统也难办的事。
中情局派了个负责阿富汗问题的官员盖斯特·阿拉克托斯来听查理的指示,这是个倚老卖老“抗上”的主,两次砸烂局长办公室的玻璃。
但他又是个强硬的反苏分子,因此两人一拍即合。
盖斯特把中情局的武器专家麦克引荐给了查理,这是个参加过海豹突击队的30岁的年轻人,能同时和四个人下国际象棋,他提供给了查理一份足以对付侵阿苏军的武器清单,强强联合,一场好戏拉开序幕。
查理也是真够拼的,不仅担保国会拨款从一千万增加到四千万,为了改造向阿富汗反苏武装输送的武器,查理不惜动用私人关系,找到以色列军火商,私下促成以色列和巴基斯坦、阿富汗、埃及和沙特几个敌对国家之间的暗中合作,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苏联侵略阿富汗。
查理遇到了一个足以毁掉他前程的大麻烦,一个叫保罗·布朗的人控告他吸毒,焦头烂额的查理一面要面对自己的前途危机,一面还要关心美国对阿富汗的援助问题,真的是吃着萝卜青菜操皇帝的心,人说“县官不如现管”,并无官职的查理,凭借一己之力,促成了美国真正意义上实打实的支持阿富汗的抵抗苏联侵略的战争,给力苏军惨重的打击。
把武器给谁合适成了下一步的议题,中情局提议与其武装49万阿富汗农民,不如给拥有15万人目前躲在潘杰希尔峡谷的叛军“北方联合阵线”,他们的领导人是艾哈迈德·沙河·马苏德。
摆平方方面面关系,让拨款顺利通,费了查理不少周折,好在有乔安这个神通广大的女人鼎力相助,那都不是事,其实什么宗教、主义、原则、民主、独裁,说到底都是利益交换的筹码。
上帝之手帮助查理,涉嫌吸毒的调查也不了了之,看这就是美国,一切都可以交易,只要你足够强大。
鸟枪换炮的阿富汗游击队装备了米兰反坦克导弹后战力倍增,苏军的坦克开始屡屡被打,而苏军直升机更惨,正当苏军直升机飞行员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射杀阿富汗游击队和平民的时候,阿富汗游击队发射的毒针导弹不期而至,瞬间连人带机成为碎片散落,一掉还是三架。
从此苏军的噩运来了,仅1987年春,阿富汗游击队就击毁苏军67辆坦克和装甲车,击落34架苏联直升机,击落28架固定翼飞机。
苏制米格飞机造价两千万,毒针导弹价格六到七万,美国援助阿富汗的预算资金也一增再增,从五百万飙升到五个亿,中东的狗大户沙特也跟了五个亿,这样一共是十个亿。
战争打的是实力,比的是财力,苏联人终于撑不住了,1988年4月14日,苏联签订了日内瓦协定,苏军从阿富汗撤军。
三年后苏联解体。
查理又一次连任美国国会议员,而新的防务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尔沙曾经得到查理的帮助,查理信心十足。
但是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得到中情局盖斯特的指点,查理在帮助重建阿富汗的问题上连连被否,就连投资一百万美元在阿富汗建一所学校的提议都被当场否决,看来查理对美国的历史还是不太了解,美国在世界上是扮演“砸场子的”,而不是“圣诞老人”。
2001年10月7日,美国以反恐的名义入侵阿富汗,走了前苏联的老路,不知查理作何感想?
查理的格局注定有勇有谋有情怀和人脉的他不会成为一个世故圆滑的政客,也永远成为不了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评分有点低了,7分左右应该是合理的。
并不是编剧亚伦索金的最高水平,甚至不是正常发挥。
主角Charlie Wilson缺乏一个足够的动机去支持他为阿富汗做的这些,只是去了一趟难民营是远远不够的。
虚构的角色往往很容易被给予一个背景故事去推动主角,但是从真实人物改编就有些束手束脚,人类的很多行为很难解释。
同时,这个角色的缺陷和优点有些割裂,观众感受不到他风流的私人生活和在政治上的建树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
他如何去争取给阿富汗打苏联的预算也并没有得到太多表现,而且在最后想要建学校的提议被否决后编剧也没有给故事更多空间探讨这一行为所代表的意识形态。
主演汤姆·汉克斯也没有拿出他最高水平来,可能是被故事限制住了。
配角存在感很低,像艾米·亚当斯演的秘书感觉好像和查理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但实际上的作用还是个花瓶,茱莉亚·罗伯茨也是一样。
不过电影里好看的小姐姐还挺多,几个秘书和那个肚皮舞娘都很漂亮,还有艾米丽·布朗特。
Tom Hanks老了,再也不是当年风流倜傥的模样了,尽管该片他应该是风流倜傥的形象的,可惜,我只是看到他日渐稀疏的头发,他的眼袋,他不再keep fit的体形,甚至是他略显迟钝的动作。
还好,还有Julia Roberts,没让我失望,昔日将草根阶层的pretty woman演绎得活灵活现的大嘴美眉,演起而今上层贵妃的雍容华贵来也丝毫不逊色,难怪她能长期占据Hollywood女星榜首宝座。
看的时候,我不断得在想因果关系和世事轮回的奇妙:当Charlie游走于上层,每年为阿富汗游击队游说争取500万到10亿美金不等的时候,当美国人庆祝狂欢于charlie三人组所取得的成就时,他们可曾预料到12年后“911”?
他们可曾想到他们出谋划策的"毒刺“导弹有朝一日也被用于击落自己的飞机上?
他们可曾想到是自己一手造成基地组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大?
美国人终于如愿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冷战,却意外的开启了新世纪或许更持久更艰难的反恐战争。
The ball keeps bouncing, you never know and we'll see.
汤大叔确实不适合演这个角色!虽然长得很有深度,但还没到风流倜傥。
查理花10亿美元秘密提供打下苏联飞机的武器,却少500万帮他们建学校,印证影片最后的塞翁失马的“禅宗的we'll see"的是911吧
“有些事情光荣而且改变了世界但结局却被我们搞砸了。”
shit
They Fucked all ....USA suckers
美国式投机政治的经典演绎,和影片一样讽刺的是,时至今日这样的故事依旧在上演。
没有想象中的好,两个主演不来电
结束冷战。
看片一个半小时,看背景资料三小时。片子把美国一位普通议员塑造成将阿富汗从苏联侵略中拯救出来的救世主。故事简单清晰,有著名的帅哥美女,让人觉得这就是历史本身。然鹅并非如此。讽刺的是,二十年后,美国也开始攻打阿富汗,打了十年以失败告终。侵略,固然是为了利益,援助,同样也不过出于利益。
没有枕边那个想讲未讲的电话,电影就只值两颗星。
极品片阿……真极品…后二十分钟我的中国魂在熊熊燃烧啊……万恶的美帝…真是万恶死了
我喜欢这样的人,把肮脏的技巧用到较有益的地方。世人爱官如海瑞,但海大人除了是个直肠子的好人外,实则百无一用。但反面典型张居正同志却做到了。又是真实改编,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演技盖过影帝影后啊
为何朱利亚罗伯茨的妆那么难看?
看到60分钟的时候终于开始跳着看了。。。一个牛逼的故事
在电影院睡着了。。
就像一首节拍没唱满的歌。
乍一看是在颂扬美国为了所谓“正义事业”而干预他国事务的行为,而影片也确实很娱乐地塑造了美国佬的这种形象,曼妙腰肢、西装革履,嬉笑怒骂间,就用几亿美元决定了半个世界的命运。但在07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拍出的电影,在各方面都流露出一种戏谑(在2025这个时间点上看更是戏谑),比如在阿富汗人民在尘土飞扬的高原上冒死打下苏联直升机的镜头之后,接上的是美国人装饰高雅的国会里扭动的臀部,让人感到老美体面的所谓正义背后,是一点都不想脏了自己的手。美国政客在阿富汗喊阿拉胡阿克巴更是拉满节目效果。所以大部分时候主角这副为了正义而奔走的形象让人觉得很不信服,反而CIA那瓶装了窃听器的酒很有代表性:要想在国际上做成点事,既不能只靠善心,也不可能出于善心。塞翁失马的故事很好地指出了介入他国的后果:焉知非福,焉知非祸。
污染人类的国政智商。最喜欢的两个外国演员和一个最烂的故事。
台词太多了。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