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1.没看过第一部,完全没抱期待地看了这部过圣诞前夜,至少是合格的商业大片,两个小时爽到了。
2.《扫毒2》都把汽车开到地铁轨道了,结果这次导演再次升级动作场面,直接地铁装核弹,炸香港国际机场(虽然开头是一个假设场面,但核弹爆炸场面也是真呈现出来了),加上另外几次拆弹和时不时枪战来个血肉横飞,喜欢动作场面的观众是过足瘾了。
缺点:1.人物塑造其实也和《扫毒2》差不多,性格极端鲜明但过于单薄的主角,符号化的功能人配角(就算刘青云这样的演技也难以把一个纸片人演出血肉),让故事没有根基,观众进入不了情绪。
2.编剧(也就是导演邱礼涛)似乎也是想加入一点故事性,所以刘德华和倪妮的感情戏给的不少,还让刘德华和谢君豪这个反派有一段童年好友回忆,但是这些对整个故事来说没有丝毫润色的效果,反倒显得生硬和多余,这也只能说编剧文戏水平实在太次了。
3.故事里本来有个亮点,就是刘德华失忆以后,倪妮想出来的重新编辑他的记忆,让他以为自己是卧底从而帮助警方对付恐怖组织,这个设计本来可以深入一点挖掘一下,让观众至少动动脑(我身后的观众就一开始没看出这是个计),结果什么效果没达到就被刘德华识破了,匆匆解开了这个设计得并不好的疑团。
我只能说是我太贪心,有了核弹,居然还想要“自行车”。
客觀來講,除為魔岩三傑錄的演唱會實錄,從體量、劇作、表達、拍攝難度等等層面,綜合評判,這就是邱禮濤電影生涯至今的最佳作品。
甚是不講理的、怒髮衝冠的、神經敏感的,宣洩、報復、救贖。
論一個本土主義者的成長與反思,同一部作品,當作繳文扔向權力,形成勸說遞給勇武。
我們真的只有一個香港。
唯一的,在華語犯罪類型片裡,無需為了大陸審查而虛構名字的一座城市,香港。
再,文盲如我,幸得學文學的朋友,遞過來一句話: 「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
和本片主題的粘合程度,似乎給誰再怎樣提煉,好像都是廢話了。
只是局部的東西,特別想拿出來強調強調,說上一說。
就從廟街講起。
腐蝕性液體從高處墜下,砸向人群,行徑此等惡劣。
行凶者何人?
動機為何?
是因遭遇社會不公後,選擇極端報復嗎?
將門破開,天花地上,數不盡的電線纏繞,特別的陰森。
眼前,一牆隔開,又用炸彈相連,一對「狗男女」。
兩位拆彈專家使命必達,成功拆除炸彈。
結果善後的人,沒有躲過行凶者用小動物掩飾起來的後備計劃,炸彈引爆,樓層塌陷,人墜下,千萬條纏繞的電線,也跟著一同墜下。
畫面兩側不斷下沉的電線這場戲,編排上巧思接連,嚴謹性,緊張感,俱佳。
同時,美術搭建出的這個萬線纏繞的破敗空間,營造出的陰森感,也相當出彩。
我始終認為這個場景,包含著不以文本言說,而只用畫面構成的豐富表意。
將其看成人心的破碎,思緒的一團亂麻。
再而又遭遇一次威力巨大的重擊(爆炸),掉入進深淵。
眼前頹垣敗瓦,軀體傷殘,一片狼藉。
看得見是如此,看不見的,乃是因此致病的內心。
把這場戲解讀成行凶者的內心剖白,或者潘乘風之後的命運走向,都可以。
重要的是,在影像質感這個層面,做得此等精緻,且形成了作者表達。
邱氏,拍了這麼多年片的一個導演,就算說大多數時候也是因為製作預算吃緊,拍攝週期緊張。
但在打造影像這件事情上,熟悉邱禮濤的人,我想不會否認,他從來就是誠意欠奉的。
因此,終於見他能夠在影像上注入心力,實在是讓我感到很驚喜。
回到故事中,行凶者下場如何,為了邁進敘事,不做交待。
或者,無需交待。
為何省略?
我的思緒停留在,對時代癥結的剖析。
當然不可能只有政治,邱禮濤作為社會學人,其尖銳所指,可形成各自讀解者心中的不同答案。
在此,只怕才疏學淺,講得羅里羅嗦,還是選擇按下不表吧。
最後,講講動作戲。
邱禮濤在動作戲上的把控,大概是他最大的短板。
見《掃毒2》,很多時候就是一團亂麻。
此番動作指導找來李忠志,水平即刻就有了明顯提升。
運鏡調度上,展現清晰的邏輯是為基本,而動作的風格也變得硬朗寫實。
旺角追逐戲甚可說超出預想的精彩。
在地理上所涵蓋的環境,包括居民樓、人行道、窄巷、天橋、馬路,空間的轉變每每是以完全想不到的方式,藉由人體在縱深上的搏命所完成。
你看著潘乘風戴著不合身的義肢,在這些空間內奔跑、攀爬、縱身一躍,車頂與車頂之間的玩命跨越,倒地,起身又被車掀翻在地。
這一場鬧市追逐戰,那一股要作亂的狠勁,過火,癲狂,似乎能一下讓人晃神到30多年前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或許再一廂情願的,特地對標一下《警察故事》。
想想,《警察故事》裡的陳家駒,不就是一個被用完即棄的個體,忍無可忍,向體制,向司法宣洩、咆哮。
你不要再跟我打官腔了行不行!
所以,儘管用了綠幕,縱然需要替身。
依然可講,年近60歲的邱禮濤和劉德華,戲裡戲外,一同用傷殘的軀體,不服老的意志,與老港片歲月裡,那些在銀幕內,哪管是正是邪的熱血形象,做一次隆重的重逢。
最後。
香港,處於23年來,對未來完全不可預測的,最深重的轉捩點中。
香港人,竟再次,如同97之《香港製造》,迎來了20之《拆彈專家2》。
在現實中處於迷茫,低落的我,是既感到振奮,又特別神傷。
我在想的是,若干年後,對現今的香港電影做回顧、總結,甚至從歷史出發,要下定論了。
質量上,重要程度上,《拆彈專家2》會處在哪個梯隊?
深愛這片土地,希望香港電影的勇敢,不止於《拆彈專家2》,繼續在路上。
一部国产的爆米花电影,豆瓣一开始能有8.1分,这就有些离谱,更不用说导演上一部的《拆弹专家》只是循规蹈矩的程式化港片,导演邱礼涛最知名的几部作品也卖相一般。
更离谱的是,这片子还真就那么好看!
要动作有动作,要剧情有剧情,起承转合,简洁又面面俱到,冲突激烈而又合情合理,可以说在任何一个角度来看都是佳片。
邱礼涛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完成了一场不管是规模,情感,亦或是背后深意都堪称大片的制作。
而最让我在意的一点,便是刘德华扮演的主角潘乘风从人民英雄堕落成恐怖分子,最后发觉自己酿成大错以己之身拯救人民的剧情。
是怎样的社会与思想,会逼疯一个舍己为人的英雄,让他成为反社会的“小丑”,而又是怎样的初心,让这个“小丑”回复了自己的本心。
在这精彩的电影之下,涌动着的关于身份迷失的暗流,其实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剧透预警1.量子危机我上一周刚刚重新看了《007:大破量子危机》,那部电影给了我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非常高效的叙事效率。
一个打电话的场景,你并不用从响铃到拿起听筒说话,一直到放下听筒这样完整地去描摹一个事件,只需要合理地在剧情中裁剪出几个事件的关键点并辅以足够的信息,就可以完成快节奏且精准的叙事。
《量子危机》之中,就通过这样的手法让邦德在开始的一个小时里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动作大场景的切换,而很让我惊喜的是,《拆弹专家2》里面,也同样很好地运用这种高效的叙事手法:核弹炸机场—>潘乘风解救小女孩—>潘乘风和董卓文同步拆弹—>断腿后的迅速恢复—>五年后接连的爆炸案—>潘乘风酒店的动作戏—>潘乘风逃离医院—>潘乘风和警察的闹市追逐...而《量子危机》之中,虽然是用着短而急凑的节奏将一段段动作场面的连缀起来,动作场面的剪辑的零散却成为了电影值得诟病的地方。
幸而,《拆弹专家2》没有犯这样的毛病,一段段动作场景井然有序的排列,替身与实演踩点般精准的交替,都让动作部分既生猛又非常真实。
2.信条爆炸的机场被慢慢还原,时间来到了剧情之前的几年。
我觉得一部优秀的电影,绝对不能只是让观众跟着剧情去随波漂流,而一定要抛出让观众觉得似是而非的疑问。
比如从开头为人民抛洒热血的拆弹专家,到杀人如麻的恐怖分子,这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比如这个所谓的“任务”,虽然第一眼看上去就是编的,然而这背后是否还有更多隐情?
比如开头的爆炸,这一切的设计是从何而来,那个拆弹专家又是如何平抑自己的愤怒去解决的这场危机呢?
这一系列的疑问被抛出后,观众就能在看电影时更多地去尝试理清头绪并挖掘出一些可能,比如看到那条机器义肢,联想到之前的窃听手表,观众会自然而然地质疑里面是否会有窃听器云云。
这样一种邀请观众参与到其中的剧情,又没有故作高深地过于复杂到烧脑的水平(如果是西班牙电影的话,一定会反转反转再反转),让本片的悬疑性保持在了一种观众乐于接受的水平。
这点非常重要,前一阵子诺兰的《信条》,就是不怎么考虑观众理解的一个极端了,过于自我地铺设概念,观众需要花费太多的脑细胞去咀嚼逻辑,反而无法投入情感去关注影片传递出来的情绪。
3.谍影重重一个失去记忆,但却保留技能之人的动作电影,会让你想到什么?
显然,《谍影重重》系列第一时间就映入了我的脑海之中。
失去记忆的杰森伯恩,用着自己天赋一般的技巧顺藤摸瓜发现自己之前的往事,并不断躲开那些不知是敌是友之人的追踪。
潘乘风同样,曾经的潘乘风有好的他和坏的他两个角色,而不论哪个角色,都精通拆弹理论,功夫过人。
与此同时,无论是“复生会”的爪牙,还是警队的干员们,亦在没有间歇地搜寻他的踪迹,他要选择相信哪一边,对他而言是一次全新的选择机会。
有趣的是对于身份的迷失,正好是香港自从回归祖国之后,很多港片的主基调,他们长期被外邦统治,制度也慢慢西化,在这种情况下,显而易见地便难以接受回归后另一重身份的束缚(哪怕在回归23年后的今天,从当下的情势来看,也有相当规模的香港人缺乏一种对于自身身份有确信的认同),于是在这种纠结之中,迷茫的身份所带来的往往是更深不可测的危险。
在影片中,试图找回自己是通过回忆的方式。
而回忆,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当发现自己的手上沾满鲜血,并且掌握着不为人知情报的时候;然而回忆,又是诱人的,自己曾经的玩伴,曾经的同事,曾经的恋人,这一切的一切,一个用关系网建立出来的人的形象,亦要通过这些回忆来补全。
只是如若选择去探寻真相,那就一定要接受真相所带来的一切反噬。
4.小丑不知为什么,电影看到某个部分,我突然想起了《小丑》。
亚瑟和潘乘风有着非常不同的起点,亚瑟身处社会底层,潘乘风则是警队精英。
但是从潘乘风失忆之前的行为来看,亚瑟和潘乘风的结局又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可以说是殊途同归,都有反社会的性格,偏执,狂热,充满着愤怒与复仇的冲动。
是怎样的世界,怎样的冷眼旁观,会让一个对人民如此热爱的人,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呢?
就像《小丑》中呼吁对于底层被漠视的人群,对于罹患精神疾病患者多一些关注一样,潘乘风的“残障”身份同样也是他重新迈入社会的一道阻碍。
并不是不让他回归,只是哪怕他依旧有着过人的体力,制度上如是如是,出了问题民众的流言如是如是,说白了,还是整个社会对于残障人士的认知态度问题。
电影里面只不过用了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来展现这种偏激的偏见-一个体力还超出常人的残疾人。
电影试图用这样的例子来告诉人们,过于固化的偏见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可能和这个关系不大,但还是想到了香港法官依照西方传统带假发的陋习,其实最早只是外国贵族掩藏自己秃顶所带的假发,岂料慢慢变成了一种西式法庭里的规程,让人莫名其妙)
但是,这绝对不仅仅是社会对于残障人士态度的问题,或者说,影片中展现了更多了角度。
社交媒体上面,潘乘风为零的好友数(显然之前是有好友的,只不过在他偏激的行为之下,所有人都选择离开了他),而他在对媒体宣告警队对人才用后即弃的那场骚乱,媒体们弹冠相庆大书特书,却唯独漏掉了潘乘风的诉求。
这是一个充满着荒诞媒体的时代,流量为王,却没有多少有责任心甚至有担当的媒体愿意发表出一些真正重要的内容。
就像亚瑟变为小丑的一路之上,所有参与者都难逃其咎一般,潘乘风的堕落,任意一方(包括他自己)也都是推手。
5.“小丑”回魂不过好在,潘乘风最终回归了本心,制止了自己一手策划的恐怖袭击,并且用与核弹同归于尽的方式,也算偿还了自己手中的罪恶。
这是一个很正的结局,但我们依旧要看到,让这个“小丑”回心转意的,究竟是什么?
是失忆。
是的,影片中潘乘风心态转变的那一场戏就是当他看到自己曾经的队友被一枪枪屠杀的时候,他感到了自己所作所为的邪恶。
然而,如果他没有失忆,那他还会有这般感受么?
我很怀疑。
这场意料之外的失忆,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他一个重启的机会,他只是通过言语得知了自己之前的愤怒与委屈(事实上这些部分也有可能被美化了),所以当他看到生命的流逝,看到自己曾经挚友的离别时,没有切身处地感受过别遗忘的潘乘风仍会动容。
也许真实之中,从好人变坏的那些人里面,他们没有这样一个从头来过或是将功补过的契机,于是坏事依旧会发生。
不过电影有了这么一层设置,便让剧情的转折变得更加合理起来。
只是,这个潘乘风醒悟了,他最终牺牲自己保全了社稷安宁。
可如若某些深藏在人心中的固化观念不改变,如果某些迂腐落后的行为与制度仍被保留,如果一个人合理的诉求不被接纳,如果媒体仍然只为流量狂欢,那么,更多的邪恶“潘乘风”会被流水线般地生产出来。
也许拆弹专家可以拆除炸弹,甚至拆除核弹,但是埋在社会与人心底的这颗“炸弹”,却无人可以拆除。
“什么是惊喜!
”昨晚电影散场,老婆问我。
“这就是惊喜!
”我说。
“惊喜就是《拆弹专家2》成了。
”那一刻我才发现,观看《拆弹专家2》的120分钟时间里,我俩全程几乎都没说话,少有的交流也只限于在观影中,她右手握住我的左手,微微用力,手心冒汗。
看完电影,平时对商业片几乎不感冒的她欣喜若狂,在我面对这部电影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我知道,《拆弹专家2》成了——2020年最后爆款,非它莫属。
坦白说,《拆弹专家2》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主演阵容:刘德华+刘青云。
毕竟,上次这两位最经典的一次合作还要追溯到1999年的《暗战》。
《暗战》作为双雄电影可真的是太经典了,刘德华和刘青云两人也在电影里贡献了不少棋逢对手的桥段,两人惺惺相惜更令无数观众念念难忘。
如今,双刘两人多年后再度合作,怎能不令人期待。
毋庸置疑,比起《拆弹专家》,这一部完成了多个层面的全面升级。
比第一部更好看,又燃又炸。
同时,节奏紧张刺激,全程无尿点,代入感极强,让人注意力时刻放置在故事情节与角色命运上。
《拆弹专家2》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刺激的场面戏。
电影全程充斥着大场面,配合精良的视觉特效,让人过足眼瘾,不失为一部合格的商业片。
开篇就是炸机场的大场面,寥寥数笔,紧张有序的秩序瞬间变得慌乱,好好的一座现代化机场刹那间灰飞烟灭... ...当看到巨大爆炸带来的蘑菇云升起,这场面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无疑是强刺激。
再到后面的青龙大桥....青马大桥被拦腰截断,桥下的海水喷射出几十米巨浪,火光与海浪交叠,爆炸产生巨大的震荡波导致巨浪滔天,甚至直升机都失去平衡,画面具有十足的冲击力。
大场面的视觉效果邱礼涛导演做到了极致,小事件导演同样不含糊。
就单单以居民楼那场戏为例,当潘乘风和董卓文两人来到定时炸弹前,观众的心脏就开始砰砰砰紧张地跳个不停:两人仔细检查、商讨对策、约定时间同时剪线,大家把心都吊到了嗓子眼,就怕一不小心就爆炸,好在虚惊一场。
但当你以为一切都平安结束后,意外却不期而至,让你卸下防备的同时又给你来一拳重击,在这一张一弛的节奏下带给观众的印象无疑是最深刻和难忘的。
在场面戏之外,让人难忘的还有动作戏。
其中,尤以饭店里和医院中潘乘风的两场戏最为出彩,动作拳拳到肉,凌厉干脆,毫不拖泥带水,无论是狭小局促电梯间里的近身肉搏,还是你追我赶,配以快速剪辑,动作酷炫,打斗精彩,又帅又酷。
追,跳楼,肉搏... ...刘德华为电影还是如此拼命卖力,想想真的让人感动的。
当然,场面和动作之余,让人惊喜的还有故事。
可以说,从一开始电影悬念就是时刻在线,全程吊足观众胃口。
有个词,大家都熟悉——欲扬先抑。
但这次《拆弹专家2》却偏偏剑走偏锋,直接欲抑先扬,玩起了倒叙。
开篇告诉观众,这是一种假设情况。
这意味着给观众剧透了可能性的结尾,但同时又埋下了足够的伏笔。
希区柯克的定时理论在电影开篇得到妙用,在故事开始前,首先向观众展示一个可能,观众知道,但剧情中的人物并不知道。
而这个危险似乎随时都可能发生。
这样,故事便有了十足的张力。
这之后,电影是如何吸引观众的呢,除了场面和动作,最重要的当然是悬念了。
与此同时,在大的悬念之下,还有一个又一个小悬念时刻牵引着观众往前走:潘乘风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记忆的缺失成为最大谜题,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随着讲述人的不同人,潘乘风的身份也如罗生门一般不断变化,让人好奇,真想究竟是什么?
故事不断反转,惊喜一个接着一个。
当然,我之所以喜欢《拆弹专家2》,除了上面我说到的这些,还有电影带给观众的思考。
邱礼涛导演此番将人性抉择置于主角与观众面前,如何选择,答案在你手中。
《拆弹专家2》不仅仅只是一部让人看了紧张刺激酣畅淋漓的商业“爽”片,在大场面与动作戏之外,其实还有更深刻的表达。
作为年末爆款,这部《拆弹专家2》值得每个人去看。
首先得说潘成风这个人就立不住,我的腿断了,那就是残障人士啊,再用我,如果再出事,那领导和系统上也很为难,没法跟市民交待,电影里说的很清楚,如果有个领导跟潘成风好好私下说,给我个文职,涨一些工资,潘成凤应该理解啊,但是电影表达的领导是蛮横的,因为不蛮横,这故事就没法讲,这样编,就假的一笔。
第二就是大boss留了一个白头发的发型,我觉得恐怖分子头头不会把自己打扮这么招摇,你要表现一个狠人,从外形中去告诉观众是最愚蠢的。
第三。
故事编的有一些好看,反正我媳妇说好看,但我期待的再反转没有了,潘成凤最后真的死得其所了。
那就冲淡了他死的悲壮感。
毕竟,是你设计的嘛。
第四,因为知道反正最后肯定会拆除,所以就索然无味,前面编故事的段落还挺好看,后面就没啥意思。
第五,有一些对白实在傻的可笑,比如刘青云那句谢谢兄弟,还有刘德华,我故意认识你就可以把红酒泼你身上啊?
这不是扯淡啊哈哈,还有一开始救那个小姑娘,刘德华丧失的把外套脱了。
这些情节都是可笑和没有必要的,当然,有一些观众吃这一套,我不行。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幼稚的电影,但是现在要我们拍蝙蝠侠2那样的犯罪片,还不显示,也就是矮子里拔将军。
各警种全家福。
影片中“关于警队的呈现,是比较概念化和抽象化的,个人对HKP比较感兴趣,说说现实中更写实的情况(所述内容均来自公开的中英文报道)。
先抛几个影片中的BUG(或者叫戏剧化处理)和论点,如有谬误欢迎指出:1. CTRU不具有深入调查的职能;2. CTRU并不太可能独立承担主要的反恐作战;3. 一如既往的“重案组”和“O记”不分;4. 应该有更高级别的警队部门参与调查(警队之外及国家层面的驻港机构在此不讨论);5. 缺少更多警种的配合作战,简单来说,CTRU更像是Max加强版的PTU(机动部队)+防御性为主的中配版SDU(特别任务连),前者是为了类比这支队伍的巡逻警戒职能,后者则是为了类比这支队伍的专业性和装备水平。
这是一支除了PTU、SDU、RRT和ASU外的又一支准军事化警察部队,主要执行的是反恐巡逻任务,驻守除了机场和铁路外的交通枢纽及重要建筑物,如政府设施、水库、领馆及其他敏感地点。
这几支队伍经常组织联合招募和遴选。
相较于SDU,二者装备及训练类似,但侧重点不同,CTRU更侧重于防御、保护和戒备,SDU则更强化作战。
此外,影片开头有ASU(机场特警组)的镜头,这个很贴切,机场是ASU的管理区域。
但后续在地铁的作战,其实更适合出镜的是RRT(铁路应变部队),这也是一个年轻的警种,有着与CTRU类似的装备和训练,但又与ASU的单一功能类似、守护专职场所—港铁。
说到装备,武器部分其实能单独开一篇文章来说了,今天简单的说下服装和车辆。
事实上,CTRU和RRT日常时间穿着的是与PTU一样的警用衬衫,影片中的作战服在现实中出镜甚少且各个警种色彩不一。
CTRU的作战服在影片中还原度很高、是灰绿色的,RRT的作战服则是灰色的、很城市,ASU的是类似于80年代国营工厂的蓝色,而SDU则在近几年由以前的黑色换装成了时髦的Mulitcam、军事范儿更浓。
至于主力配车,由于影片的赞助商显然是捷豹路虎,因此影片中CTRU的车辆里是老款的路虎卫士,但现实中其配备的主力车辆是丰田普拉多(参见影片《赤道》)。
相较之下,SDU的配备更加精良和豪华,除了大家熟知的奔驰乌尼莫克,在香港警队175年大汇演中,竟然出现了灰色的网红奔驰G63,非常潮流(有钱)。
CTRU真正的主力座驾——丰田Prado。
CTRU的真正主力座驾——丰田Prado。
在175周年警营开放日的大汇演中,首次出现了由Trasco改装的AMG G63,而且这个颜色选得非常Classical。
因此,在电影中与极端分子的作战应当是工种组合更专业化的SDU,无论是突击、狙击、爆破还是军事化驾驶,都应是这支部队的工作,影片中接近于军事化的城市作战和海陆空三栖配合,就是SDU的专长之所在。
同时,影片中姜皓文所带领的“重案组”,根据上一部的记忆并结合实际情况,应该是OCTB(有组织罪案及三合会调查科)。
RCU(重案组)是各个警区设置的刑事调查部门,主要负责警区内的重大刑事案件或跨警区案件,并不能负责如此高级别的案件(参见电视剧《刑事侦缉档案》)。
这个称呼与早起TVB引进剧的翻译有关,但实际上并非一个高级别的部门(其部门负责人多是高级督察或总督察)。
而OCTB是一个总部部门(其负责人印象中是总警司),与外界普遍认为其主要工作是反黑不同,除了反黑(参见电影《无间道》),重大刑事案件的调查和行动也是其主要工作内容。
至于影片中这种比9.11还严重的事件,抛开国家层面和军方不说,在香港警队层面,至少要动员到SW(保安部)这个层面,可以参见《无间道3》中黎明、《窃听风云2》中古天乐和《赤道》中张家辉饰演的角色。
保安部是警队中最机密的部门,回归前类似的部门叫SB(不是骂人、真的就是这个缩写,全称是Special Branch,中文翻译为政治部),对这个部门涉猎较多的影片是张智霖主演的《G4特工》,从这个名字也能看出,这不是一个警察部门了,而是情报部门。
事实上,SB的主管部门也正是英国的对外情报部门MI6(现在叫SIS- Secret Intelligence Service),主要负责渗透敌方、反颠覆和反间谍工作。
回归之前,这个部门的成员一部分入职ICAC(廉政公署),另一部高度涉密人员基本都拿到了英国海外居民护照。
回归之后,一个新的带有情报属性的大部门产生了,就是保安部。
这是一个规格很高的部门,与刑事部、行动部平级的“部”级组织。
在香港警队架构中,“部”级就是最高一层的组织了,而且极其庞大,整个警队三万多人也只有11个部。
而我们所熟悉的警队四大王牌部门—OCTB(有组织罪案及三合会调查科)、CIB(刑事情报科)、CCB(商业罪案调查科)和NB(扫毒科)也不过是刑事部下辖的“科”级单位而已。
因此,保安部是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大部门,但其架构、行动甚至具体人员都不对外公开,在官网上也仅仅一句话带过,且据传核心办公地点并不在湾仔军械厂街的警察总部。
唯独资料较多的是其VIPPU(要员保护组),前身就是前面提到过的G4,主要负责政要和到访重要人物的保护工作,类似美国的特勤局。
据媒体报道,普遍认为保安部兼具反间谍、反颠覆、监控敏感人员/团体、国际警务交流(整合了原来的国际刑警科)、内地警务协作及反恐职能。
在香港电影中,《无间道3》和《赤道》都有很隐晦的涉及相关剧情。
而现实中,最近几位警务处长、副处长或高级助理处长,基本都有执掌过保安部的经历,由此可见其在警队中的地位。
《无间道3》剧照,印象中是唯一在画面上出现了“保安部”这三个字的电影。
《无间道3》剧照,印象中是唯一在画面上出现了“保安部”这三个字的电影。
《赤道》剧照,片中张家辉饰演的保安部人员,都是与英国MI6、韩国国家情报院这些机构打交道的,黑白两道都有人脉。
扯远了,其实类似本片中的大事件,一定会有保安部的参与和调查,甚至不太可能是OCTB,更不可能是隶属于行动部的CTRU。
至于影片中倪妮的角色,过于浓缩了,一个在一线亲自出现场的officer,从汇报线上来说,可以直接汇报给DCP(副处长)?
从职能上,可以做调查工作?
从职位上说,可以协调三司十六局?
起码得是CP(警务处长)或者保安局局长吧。
而且这个级别的事件,应该要先启动重大事件调查及灾难支援工作系统(Major Incident Investigation and Disaster Support System,简称:MIIDSS),之后才可以协调其它的政务部门。
这一点,电影《寒战》就做得很好。
另外这么大的行动,哪能少了CIB(刑事情报科)的身影,从线人管控、监听监视到数字化支持,这个团队才是主力军(参见电影《无间道》、《跟踪》)。
这是除了保安部外,最神秘的警队部门之一了。
当然,作为电影来说,没必要这么较真。
但作为以香港警察为素材的电影,对于警队架构和部门的描绘,还属《寒战》和《赤道》更胜一筹。
最后谈谈对于影片本身,坦白讲,这电影我个人感觉略失望。
特效不如北上的几个香港导演做得那么真实感和工业化,剧情在逻辑上破绽和不合理处太多,演员表现上还是有诸多令人尴尬和出戏的地方。
但竟然在豆瓣评分超过8分,我个人打分基本是给了刘德华的精彩打斗戏。
仅为个人观点,不妨碍您喜欢本片。
香港导演邱礼涛最近几年一直保持着极其旺盛的创作力,每年有多部新作上映,去年的三部里更有一部代表香港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厉害的是2017年,先后有四部不同风格的影片上映,堪比90年代港片黄金时代的王晶导演!
这无疑说明了电影老板对他作品的满意度,票房有保证的导演才能持续不断获得资金拍摄。
另一方面,也许得益于与大陆合拍的机缘,他的影片格局和规模越来越大,不再局限于90年代的邪典三级片和低成本鬼片。
由此,他的创作野心也在不断膨胀,他选择用最商业类型化的元素来实现他的作者化表达。
我们可看到他作品里不断失控的无政府主义现象、不断升级的飞车和爆炸场面,这种在欧美大片里常见的手段在邱礼涛的文本里往往是人物愤怒情绪的投射,间或夹杂着暧昧不清的政治隐喻。
这种用类型片来控诉不公的社会及制度的手法是不少香港导演的拿手戏,徐克、杜琪峰、陈果、陈可辛等等,而没想到坚守这种意识并彻底融会贯通的竟然是以邪典片起家的邱礼涛。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他的这种抗争意识在《拆弹专家》、《泄密者》、《扫毒2之天地对决》这几部作品里狂怒地喷涌而出,而在今年的《拆弹专家2》中达到最巅峰的状态。
这部新片和2017年的《拆弹专家》内容上并无关联,只是两个主人公从事着相同的职业。
故事讲述刘德华饰演的拆弹专家在一次行动中意外失去一条腿,之后被上级贬职,陷入一连串不可思议的恐怖袭击案里,成为罪案的嫌疑人。
在一次爆炸案中短暂失忆的他,要不断依靠好友和前度女友来找出真相,同时也要阻止一件耸人听闻的恐怖袭击案发生。
影片一面通过快速剪辑营造出压迫的节奏,另一面是男主角记忆恢复时不断闪回的画面,叙事情节在高速前进与逆行之间令观众坠入眩晕。
而导演邪典本色不改的血肉横飞镜头与残酷的枪战戏煽动出超乎寻常的感官刺激,接踵而来的爆炸戏,其惊心动魄的效果足可媲美好莱坞顶级的大制作。
这对普通观众而言就是影片值回票价的基础。
尽管邱礼涛以往最让人诟病之处在其千疮百孔的剧本,这回的逻辑纰漏不能说没有,比如像男主角从坏人迅速转向好人的一幕有不少争议,但是这个剧本好歹算是近年来最圆熟的一个。
利用“失忆”来构建悬疑惊险情节的作品我们都看太多了:《全面回忆》、《碟影重重》等等,而男主角在失忆之后遭遇记忆植入的情节更与诺兰的《记忆碎片》有相似之处。
不过,邱礼涛的高明之处在于失忆后重新选择的过程中,引出更深层的主题:身份的认同危机。
正如片中女主角对男主角说的那句话:信我就是警察,不信就是恐怖分子。
他在两种身份之间的无所适从,足以与《无间道》里的警察卧底承受的道德煎熬感相提并论。
不同的是,这位拆弹专家清楚领悟到这个社会及制度的病根所在,“用完即弃”不既是警队对待伤残手足的原则,也正是燃点他愤怒的导火线,并在他身上埋下了反社会人格的种子。
这不仅是一个因肢体残障而被抛弃的人向社会反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陷于身份危机的人在努力寻找自己最终定位的过程。
这种身份认同的题材作品在千禧年初期盛行一时,那时香港刚回归中国不久,香港人普遍的彷徨迷惘心态自然也反映在艺术创作里面。
而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期,邱礼涛重新触及这个话题,实在是耐人寻味,不免让人对导演的剧本构思和人物命运设计拍案叫绝。
故事里安排了一位女警(大陆演员)给拆弹专家(香港人)植入记忆的情节,以及最后男主角和反派同时坠入海里相视一笑的表情,也有不经意的弦外之音。
男主角选择做回好人阻止了一场危机,但是青马大桥这个象征香港的建筑仍然被炸毁了。
表面上男主角是为了赎罪而主动牺牲,但不妨仔细回想一下,警方利用植入记忆让他主动献身的行为,不就是男主角最怒不可遏的“用完即弃”吗?
更狠的是对他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其结果仍然逃不出悲剧的下场。
这个貌似大团圆的结局实则暗藏着创作者的反讽态度,也是影片高于普通商业类型片的绝妙之处。
对《拆弹专家2》报的期望很高,结果垮了。
豆瓣上各路神仙吹的天花乱坠,收没收钱不知道,反正我是被忽悠的不看不行,目前已经8.1分了,但是看完觉得真心没有这么夸张,8分绝对是虚高,顶多7分,可以了。
前半段的动作戏很好看,把刘德华当成龙使,刘德华这样的年纪这样的状态我只想说华仔牛逼!!!
那么从哪里味儿就不太对了呢?
从你丫告诉我说刘德华要失忆了...
卧槽?
言情片吗?
刘青云站在那里咆哮,我见过好几个潘乘风(这名字真不是黄老邪的桃花岛弟子?
),你想知道哪个一个!!!
刘德华敲着桌子咆哮,这个世界都有病!!!
刘德华对着老板咆哮,我要你停止恐怖袭击!!!
一个个都像是豆瓣咆哮组的同好。
从刘德华咆哮让大反派停止恐怖袭击,大反派说咱俩是发小,恐怖袭击计划是你订的这里开始犯困了。
如果说刘德华黑化,是有一丢丢可以理由,当做真是那么回事儿的话。
那说恐怖袭击计划是刘德华设计的,他是宋江,大反派是晁盖。
这是看不起谁呢?
我看电影带脑子了好吧!!!
一个救他人可以牺牲自己的人,你就是杀了他他也不会去伤害那些无辜的人,更别说只是受点委屈了。
这个逻辑根本没有说服力!
而且,作为一个前几天才看过《紧急救援》的观众来说,《拆弹专家2》的场面戏张力真的是不行,节奏、剪辑、音乐和《紧急救援》一比差了一大截。
主要还是智力逻辑上的硬伤太难克服了。
谁能告诉我一个人代号狙击手,被潘乘风指点过,却可以蠢到对着一个人开N枪,然后对另一个人再开N枪是为啥,只为证明自己枪法准吗?
我从没看过一个狙击手在一个地方对着同一拨人开3枪以上的电影。
哎,就算是邱礼涛炸十个香港机场,也不如前半段刘德华的动作戏好看。
我还是想看个没有硬伤可以自洽的故事,而不是一场炸的绚丽夺目的烟花秀。
人到中年,越来越发觉情绪稳定的重要性。
打垮华仔的不是断腿,而是警队不让他上前线。
他当众发飙的样子,令人觉得警队高层的决定是明智的。。
=,,= 试想,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如何能放心把任务交付给他呢?
特别是拆弹这种胆大心细的瓷器活电影的开篇,华仔为了安抚女孩,脱防爆衣、徒手握弹,虽然危机圆满解除,但充分反映了这个人物的自负,也为他后续的情绪崩盘打下伏笔,前后呼应,处理的非常好!
不让他复职去前线,可能不太公平,但也不能在上司面前翻脸,按刘青云的话说,“返唔到转头”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按住当下的怒火,且观后势发展,才是中年人应该做的情绪管理没事多看看毛选、王阳明、曾国藩, 学习控制自我情绪,尝试换个视角看待问题, “每当对事情有负面看法,可能只是因为缺乏一个建设性的视角”;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待人处事,都要时时反思,一日三省,警钟长鸣,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勉。
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明辨以净心、笃实以为功,才能走出困惑、超越平庸、突破自我,实现更加高远的人生追求。
做大块头,更要有大智慧!
纠结在4星和5星之间,最终选了5星。
只是觉得最近几年的港片,尤其是到了拆2这里,应该是要给予肯定的。
有人说无间道之后,港片一直在走老路,不仅是演员的青黄不接,对于看着一代经典长大的我们来说,也颇有恨铁不成钢之感。
直到《无双》的出现,我才发现其实,它讲故事的能力一直都在的,只是套路老了点儿了……套路老就改呗,改成致敬经典,然后加上反转,精彩的故事总是会吸引人的。
拆2就是这样,它的外表和内核与老港片很相似,但是终归又有些不同,这种不同就是它的继承和创新。
继承是什么,是兄弟情深,是悬崖勒马,是相信人性本善,以及人情冷暖。
创新是什么,是让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
大场面要有的,人物强烈的内心冲突也要有的,对手之间的较量也要给得足足的。
拆2开头就是以一种倒叙的方式,将故事铺陈出来。
中间又利用潘sir的失忆,以闪回的手法,将整个故事前后连贯起来。
可惜的是大概碍于时长,一些人物之间的戏剧张力略有不足,比如潘和董的兄弟情,还有和玲的感情戏。
前者导致我在看潘董两人对手戏时,总有种欲语还休的感觉。
后者么则总是匆匆一笔带过,颇让我有些遗憾。
各人物之间也大都没有太深入的交流,有点流于表面化。
印象深刻的精彩之处是潘和上司们的争吵,还有董和上司和玲的意见分歧,这里把现实的冷酷和人性的矛盾都展露无疑。
总的来说,是部好片子!
特意选择豆瓣出了评分之后去看的,本以为多好看,哎,原来就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片。很平均的一部电影,不是烂片,但也不是特别出众。从剧情到表演,及格线以上。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特效不错,电影工业化水准以上。
8/10。时空从机场爆炸、轻轨相撞后开始倒退,由刘德华和兄弟女友的回忆拼接而成,反类型的叙事表面是讲述匪徒成为卧底而出卖匪徒的故事,但正邪关系的反差实际是隐喻香港人在我城和大陆关系之间游移不定的身份焦虑,从而诞生了极具戏谑味的两个片段:一是匪徒进入医院与留守的警察遭遇枪战时,身体残障的刘德华竟然恢复了超人般的力量,在枪林弹雨的医院内肢体灵活地移动、搏杀、坠落并劫车逃跑,片中残障者无所无能,社会制度的残疾却犹如一颗定时炸弹;二是匪徒们看着直播屏幕中枪击身亡的狙击手,向牺牲的同志敬礼,同一阵营的刘德华却因为警察的殉职而泪目,谁是同志这种模糊的身份标识成为个体的生存困境,当最后引导谢君豪驾驶的核弹列车驶入大海,拯救了香港国际机场,却选择炸毁连通两岸的青马大桥,这是不是对两岸关系一个耐人寻味的隐喻? @20
这么说吧,今天把小孩送走,和老公看场电影,打算完了之后回家再do一发,看完以后觉得不用do了,嗯!
有点脸谱化了,恐怖分子搞的那一套,他自己都不信吧?
人物动机和行事逻辑明显有问题,刘师傅黑化洗白都好随意哦,情感方面也站不住脚,至于反派明显是来搞笑的。只能说动作戏可以,能看完。
三个人向同一个失忆的人讲了三段故事。失忆的刘德华人像个工具人,倪妮演的女主像个没感情的机器人,刘青云的角色像个没什么名气的普通人,演过极海听雷反派的谢君豪看起来似乎像个恐怖分子。那个什么植入记忆和清除记忆是什么鬼?科幻情节吗?整个片子节奏倒还挺快的。
太好看了,主创全程演技在线,颜值能打,想不投入都不行,倪妮气场真的太强了,不愧是气质型美女,配上激烈的枪战,紧张的拆弹剧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个病毒肆虐的贫瘠年代,是时候该为变态的邱礼涛加冕了。“炸裂”这个词简直是为《拆弹专家2》量身打造的,谁能想到,毁完红磡隧道、中环地铁之后,他居然还能交出更加震撼的大场面。在这份S级动作片想象力面前,林超贤被衬得像个只会写八股文的小学生。“我不是疯,是痛”,也只有他才能在一部商业大制作里,让刘德华秒变黄秋生,替全香港诉说心声。美中不足是反转来得过早,为青马大桥爆破让道,没把反社会进行到底,也没能往人性最幽暗处再探寻。但跟他在审查系统眼皮底下变的帽子戏法相比,这瑕疵显得微不足道。新世代的里程碑,最适合为2020年定调收尾的电影,预言式地给所有时代情绪把脉问诊,华仔最后仿佛向《伊波拉病毒》投去凝重的回眸。
就,本片中刘德华黑化和洗白的过程真的都太草率了,跟片中港铁的安检以及倪妮「植入记忆」的蠢主意一样草率 if not more.
全片看完只剩一句刘德华好帅。
为什么会那么高分 天啊
是晁盖也是宋江,是警察也是匪徒,是英雄也是疯子,是解铃人也是系铃人。为何不认识她还是会心动,不记得他还是会心痛,为何要在用人即弃的世界苟且,在万夫莫开的关口坚守。为了拯救别人不惜性命,为了证明能力舍掉自我。救一城来渡己的是圣人,灭众生来渡己的是魔鬼,不过一念之间,却得用一生偿还。
就是面对这样一个病入膏肓的社会啊,可最终还是要靠弃子来救。用尽即弃的功利使然,变废为宝也是自私透顶的行径,而往往令人悲愤或绝望的,不是因为习以为常的恶,而是因为冠冕堂皇的正。邱礼涛真敢啊,不只是炸青马大桥或赤鱲角机场的生猛,更是敢让正角(刘德华与潘乘风)走向崩坏的极端,这种反差把束手束脚的规矩破得痛快非凡。刘青云、姜皓文、谢君豪等等演员依然好得没话说,而邱礼涛、刘德华与倪妮终于超越自己。四星半。
还是推荐的,大场面和枪战音效的影院效果不错,但不吐不快:角色动机和转变都极为生硬,说白了故事不是剧情推进,而是导演推进,全员工具人,倪妮角色(谎言)戏份应该是刘青云来完成,这才有因果救赎的宿命感,如今刘青云存在感太低了。邱礼涛量级最大的行活儿,手快精良,不一定好但必须有自我表达:“社会学家”又拿出了当年拍《的士判官》那股劲头,时代不同了,他不再不挥舞屠刀改玩炸弹。PS,刘德华太帅了!第一集自爆的小哥这次又爆了
毫无期待去看的,结果很惊喜
几场回忆的戏太白了,节奏也刚猛有余,看到后来比较疲惫。
影评人集体收黑钱了吧,都把我看瞌睡了,醒来还没结束,有点失望,就这么一个破故事,怎么扯老半天呢?回头看银河映像,里面的人无论好坏和主配,大多云淡风轻,香港人演戏啥时这么用力了?随便举俩例子,恐怖分子头目穿一身白,顶一头白毛,深怕路人不知道他是坏人似的,笑死我了;其次是炸桥那段,德华准备牺牲自己,让青云先走,谁知青云一点也不客气,来了句:谢了兄弟。然后,就跑了。。😂警察,恐怖分子,同事,恋人,角色没有一个立得住,都是工具人
尼玛太难看了,咬着牙也没坚持到最后,大家全都大叫大嚷,是不是这样显得有气势、感情充沛?观影过程中,由于太无聊,网购了两件衣服一条项链,亏大了!
为怀旧而看,也因怀旧而失望
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