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边缘的艰难自救,催泪感人的爱情故事,令人恐惧难忘的海难场景。
这些,都改编自真实事件。
"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
"《惊涛飓浪》本身就有着震撼的力量。
电影根据1983年太平洋飓风海难事件改编,讲述了业余帆船手塔米·奥尔德姆和未婚夫理查德·夏普驾驶帆艇横渡太平洋时,遭遇了四级飓风“雷蒙德”的故事。
这个事件是全美十大真实灾难之一,其影响力居于全球海难生还事件第一位。
绝望与希望并存,脆弱与强大集一身茫茫大海,一艘早已被飓浪打烂的帆船,失去行动能力的未婚夫,食物和水源稀缺,这可能是大多数女孩都难以想象的绝境。
不同于以往的灾难题材电影,《惊涛飓浪》还对浪漫的爱情和相守相助做了演绎,在灾难面前,真挚的感情更显得弥足珍贵,整个戏剧冲突自然发展。
求生之路的背后,是两个人对彼此坚定不移的爱和超强的意志力。
影片一开始就向观众展现了进水后一片狼藉的船舱,塔米从不知所措到失声恸哭,镜头推远,是广阔的大海,飓风刚刚离去,海面还残留着平静空旷的绝望。
之后的整部影片都在痛苦的自救与回忆的甜蜜中穿插进行,两种感情都以最饱满的姿态向观众席蔓延,观众在两种情绪里游走,如同傍晚的海水,美丽与苦涩并行前进。
塔米要在恸哭之后完成一场“绝无仅有”的求生之路,她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女超人,求生之路也是她绝望与希望的并存之旅。
我们看到的是素食主义者塔米为了生存不得不拿起鱼叉潜水捕鱼,为了找到一瓶酒而激动不已,不擅长数字的她纪录经纬度游刃有余;我们也看到她歇斯底里的愤怒和望着海面时的迷茫。
与之相对,电影在特效方面则显得非常克制,一切的惊险都在既满足叙事又符合实际之间,以事实为最大原则。
这就不同于一些将灾难片视为爆米花大片的夸张制作,也没有为了银幕效果来引导观众。
不煽情不炫技, 但观众却在这样一个与自己相距甚远的灾难电影中看到了生活的影子。
你可能会看到职场女性加班后手里拎着的高跟鞋与踩在昏黄路灯下的赤脚,你可能会看到下班后火急火燎跑去学校接孩子的职场妈妈,你可能会看到因为失恋哭了一晚上的她洗把脸赶去公司做提案.....生活中的“灾难”对每一个女性来说都是猝不及防又可怕万分的,但是哭过,怕过,也要咬牙坚持挺过去。
她们和塔米一样,都不是女超人,都有迷茫脆弱的时刻,但她们最后都超越了生活,超越了“灾难”。
这一路,除了她们强大的意志力,还要靠着强大的“爱”支撑。
真实的美与真实的疼值得一提的是,《惊涛飓浪》的拍摄地正是这起真实海难的起点——大溪地。
这个被称为最接近天堂的仙岛,许多游客心目中的旅行圣地,也是事件的发生地。
为了还原真实的场景,做到最原始的冲击力,电影采取了实景拍摄的手法,一边是碧海蓝天绝美的风景,一边却是最残酷的生存威胁。
电影上映之后就得到了高度的赞赏,被称为是一部高品质且极具票房潜力的作品。
《The Playlist 》网站的金柏·迈尔斯称:“影片在浪漫的梦境和痛苦的噩梦之间、在幸福和绝望之间转换,影片摄影捕捉到了大溪地的美景以及塔米、理查德单纯的幸福。
”
影片的主创团队也非常强大, 导演巴塔萨·柯马库曾执导过讲述冰岛海难的《深渊》和讲述珠峰山难的《绝命海拔》,可以说是灾难片专家了。
女主角是曾获得金球奖剧情类电影最佳女配提名的谢琳·伍德蕾,在《大小谎言》中与妮可·基德曼共同演出过。
为了拍摄《惊涛飓浪》,她连续两周每天只摄入350卡路里的食物,每天在水中拍摄12-14小时,晒伤、脱水、疲惫,绝境生存的状态可以说非常到位了,让观众看到一个女孩子真实的迷茫与痛苦,看到一个脆弱又强大的灵魂。
影片的结尾,还出现了这个故事的原型塔米·奥尔德姆的真实影像,并且打出了“塔米在获救后至今没有停止航行”几个字。
这几个字,令人无法不肃然起敬。
灾难带来痛苦,也带来珍惜。
碧海蓝天给她带来过巨大的灾难,但也让她成为了真正的帆船手。
她没有憎恨灾难,也没有想过征服大海,在她身上,是对生命本身的热爱。
一部画面很美的灾难爱情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全美十大真实灾难之一)
影片运用了双线蒙太奇的手法,将遇难前遇难时与遇难后分成两条线穿插叙述(有点类似于“记忆碎片”)。
女主Tami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她的原话是“I do whatever takes me to the next place”(多么酷的一个女孩),直到遇到了在港口工作的男主Richard(me before you的男主,在本片再次饰演一个被人照顾的残疾人,尽管是被想象出来的...)两人很快的就相爱,求婚,并认定对方就是自己的soul mate。
在一次远航中,他们不幸遇到了飓风,在颠簸中,Richard坠海,飓风过后,Tami在浮木上找到Richard,却发现他肋骨断裂,下肢瘫痪,已失去了自理能力,在整个漂流过程中,Tami一直照料着Richard,而在Tami精神快要崩溃的时候,Richard无悔的爱也再次给了Tami活下去的希望。
但是,当Tami再一次从昏睡中醒来的时候,一句“I might let you go”迎来了影片的大转折,原来,Richard早已在坠海时已经失踪,后来的全是Tami的幻想(类似于Life of Pie)最终,也是这些幻想支撑着Tami渡过41天的漂流并获救。
影片的最后提到了Tami的原型人物在获救之后一直没放弃过海上的航行(这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也是在兑现两人的约定) 总的来说,剧情和泰坦尼克号差不多,少了些轰动的场面,多了些感动人心的小细节。
双线的运用也挺简单,并没有到达记忆碎片的烧脑程度。
而且影片让我想起了“hurricane”这首歌,感觉拿来做BGM挺搭的。
最后,截取了一段最令人感动的对话“希望你没有认识我,那么你就不会遇到这种事了”“如果那样,我就没有了你的回忆,对我来说,这是最重要的”
这两年在马蜂窝泡的时间久了,不断被里面多姿多彩,让人叹为观止的游记震慑到,尤其是蜂首里数量众多的女性作者,她们被总编辑相中的原因虽然各式各样,或感情细腻,或文字精彩,或摄影惊艳,但兜兜转转离不开的是她们独立自主的一面。
昨天刚看到一篇游记,是一个大四毕业的女生从埃及到土耳其,到伊朗,一直走到到阿富汗的旅程,她一路见证着沿途人文差异,感受着世间冷暖,记录着时局变换。
可能在旁人眼里,她走过的这些地方并不太平,在阿富汗,几百人伤亡的自杀性袭击就发生在她身边。
但同时,她也深入了普什图族腹地,亲临了人迹罕至的帕米尔高原明珠,镜头里的湖泊美景就让我有马上不顾一切飞过去的冲动。
当办公室里的女同事都在谈论着婚姻与爱情,当她们为自己已知的人生做着细致谋划的时候,可曾想象过一个女性孤独地在遥远的大洋中心与风浪搏击的感觉。
也许,前者代表了99%的人的选择,但这并不妨碍有那不到1%的人走上不一样的路。
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没有孰优孰劣,我们都有选择的权利,这小部分人其实是在大群体替她们遵循着社会常规观念的同时,以不一样的方式体现着女性的价值与力量——男性能做到的事情,女性也完全可以。
人们总习惯性地将冒险与男性联系在一起,而谈到女性则总想到家庭,因为家庭需要感性,所以女性没有足够的坚韧去投身冒险,仿佛感性是一种懦弱的化身。
但在电影里,遭遇海难的女主Tami孤身一人在茫茫太平洋上将漏水的帆船补好,将满船舱的海水排干,清理掉倾覆的桅杆,再竖起一面新帆,到确定自己的位置和航向,利用洋流一点点自救,靠的都是对那个其实根本不存在的,早已罹难的未婚夫的思念。
直观上,观众首先会被Tami专业的航海技能和强大的身体素质所镇服,但她未被摧毁的,想要活下去的意志才是最终能成功获救的关键。
冒险靠的不仅仅是一腔热血,只有在活下来了成功回家,才有故事可以被传颂,而感性的能量往往让女性在绝境中焕发出比男性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故事的原型,现实中的Tami在获救后继承了爱人的遗志,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帆船航海家,继续坚定地在她非凡的人生航道上前行着。
这种经历,并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人生,但其诠释的人生意义的确让人心生敬畏,女性其实并不比男性软弱,有些时候,她们甚至会比男性更加强大。
精彩,推荐,考虑收藏。
着实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因为我爱你,幻想中的你帮我撑了下来,足足四十一天,多亏老天厚待。
如今浮华满街,而这样的闲情仿佛是每个人最最理想的状态。
远离纸醉金迷,烦心抛诸脑后。
来一场环球旅行,找一个相安的人,一直寻找,哪怕无望就是不愿将就。
一起出海,相伴此生,可未来得及探寻此后,就以大风大浪。
这样的生活美到极致。
真实故事本就是一个吸引点,而一幅幅、一帧帧画面令人心旷神怡。
简单的讲述了理查德和女友塔米之间在海上漂流,遇上飓风袭击,查理德遇难,最终塔米在经过四十一天的海上漂流活了下来的故事。
慢节奏的讲故事方式没有因为飓浪冲快了故事的节奏,可真的是四十一天啊,平凡中的大玄机早就了不一般的危机,有谁会想到这种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可往往就是这么巧。
体会过这样别样的人生,而今以后过的更加洒脱,无惧风雨。
真实的女主人公没有因为这样的经历放弃出海,大海能给她的是拥抱别的无法代替吧。
电影《惊涛飓浪》讲述了一对热爱航海的恋人,在太平洋海域遭遇四级飓风“雷蒙德”,并艰难自救的故事。
电影刻画出了最真实的灾难画面,在超过每小时140英里的风速下,海面掀起高达40英尺的海浪,他们乘坐的帆艇在海上毫无方向的漂流,随时都有被海浪吞没的风险。
飓风过后,在帆艇内部一片狼藉、航海设施被毁的情况下启了漫长的海上漂流。
“我很庆幸生活在女性有发言权的时代。
以前总听说男人能战胜狼、男人能征服海,是时候展现女性的力量了,她们可以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碍。
”上周末看了这部电影,电影结束后,内心的感动与震撼却久久无法散去,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慨看过这部电影,你会更爱你的爱人,更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每一天。
如果说当时的感动,更多是源于对影片中男女主之间经历灾难、生死的爱情与守候,最近频频刷屏朋友圈的热点话题,则令我再次想起这部电影,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慨。
咪蒙,纵使她写出了国内最顶级的公众号,纵使她一年能挣几千万,只要她离婚了,仍然会被当成失败者,迎来质疑与嘲笑——看吧,写了那么多毒鸡汤,最后不是也没人要!
奶茶妹妹,当初清华一毕业就嫁给了身价不菲、拥有商业帝国的刘强东,在同龄人还在苦苦求职的时候,她早早生子,一度被媒体吹捧为人生赢家。
结果前两日刘强东在美国的性丑闻一经曝光,奶茶即刻变绿茶,全网群嘲。
最近办了一个红娘账号,为身边的单身朋友撰写征友文章,有个男性前辈对我说:“介绍女的,学历、收入、职位、经历,对男人来说未必是加分项,温柔、美丽、性感才加分,女的越优秀,其实越难找对象。
”听了前辈的这段话,第一反应就是:那女性自我提高的意义何在呢?
时代在进步,但很多人对女性的评判标准似乎还停留在旧社会,不,还加了一条:独立——女人不仅要贤良淑德,孝敬公婆、照顾子女,还得能和丈夫一样挣钱养家,不但要经济独立,还要永远保持对丈夫的吸引力。
家庭主妇是失败的,纵使她为家庭付出再多,也没有自我,一旦婚姻破裂毫无退路年老色衰是失败的,纵使如大明星刘嘉玲,年过50,一旦素颜照爆出,媒体依然会评价她:“幻灭!
老态如同路人”,并永远乐于讨论她与丈夫梁朝伟的婚姻是否貌合神离。
女人的命运、评判一个女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仅仅就是婚姻、外貌和丈夫忠诚于否吗?
于是,想到了几天前看过的这部电影——《惊涛飓浪》。
它虽然是一部表现灾难的影片,却更像是一部文艺片,以飓风海难为契机,表现出了女性令人震撼的生命力与意志力,令人对女性的潜能与力量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思考。
《惊涛飓浪》根据全美十大真实灾难之一的1983年太平洋飓风海难事件改编,该事件的影响力至今还居于全球海难生还事件的第一位。
影片讲述了业余帆船手塔米·奥尔德姆和未婚夫驾驶帆艇横渡太平洋,结果途中遭遇了顶级飓风,在缺乏食物、帆艇被毁、没有救援的情况下,艰难自救的故事。
《惊涛飓浪》由三获冰岛艾达奖最佳导演的巴塔萨·科马库执导,女主角塔米由曾提名金球奖最佳女配的好莱坞影星谢琳·伍德蕾饰演,而影片的摄影则由三度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师的罗伯特·理查森掌镜。
影片采取多地实景拍摄,海洋、深潜戏份众多,在斐济进行拍摄时,更是遭遇被50只牛鲨包围的窘境——无论是从故事情节、演员表现力还是视觉呈现上,它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影片。
但,这些并不是我向你推荐此片的唯一原因。
这部电影最令我震撼感动的,是它对女性的尊重与对女性顽强生命力的展现。
《惊涛飓浪》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1983年,24岁的美国加州姑娘塔米·奥尔德姆在太平洋独自漂流了41天,经历生死离别、漫长的等待与绝望后,最终获救。
海难过后,塔米一度消沉,觉得自己再也不会陷入爱情,后来她意识到,写下这段故事是摆脱黑暗的唯一方法。
在海难发生的15年后,塔米在回忆录《红色天空》中写下了自己的故事。
这部电影,便是她曾经的真实经历。
海难幸存者、本片原型:塔米·奥尔德姆不同于以往灾难片多以时间为线索的叙事手法,《惊涛骇浪》采用交叉剪辑的方式,以两条平行故事线穿插讲述男女主角理查德与塔米海难求生及相识相恋的全过程。
影片在灾难与浪漫之间穿插切换,既让观众知晓了自然灾难之下,个人的渺小与无助,又令人深深沉浸于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恋与深情,为塔米灾难之后坚强求生的信念与坚持做了最好的溯源与说明。
在观众为男女主重伤、食物饮水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能否最终获救而揪心时,临近影片结尾,塔米从未婚夫身边仰身坐起,眼神无比悲伤却又坚定地说:“理查德,对不起,我必须要让你离开了”原来,塔米与未婚夫深陷绝境之下的所有相互鼓励与陪伴不过是一场幻影,爱人早已在海难中身亡,在希望与绝望中反复徘徊的,只有塔米一人。
而影片中所有浪漫的回忆与闪回,或许也只是她在独自漂泊时唯一可以用来支撑生命的信念与动力。
和以往的灾难片不同,《惊涛骇浪》没有表现灾难之下的人物群像,整部电影80%以上的画面和情节只有两个人、一艘船,却充分表现了两颗热爱自由的灵魂如何相知、相爱,遭遇灭顶灾难后的守候与独自坚强。
未婚夫对塔米的陪伴,从鼓足勇气陪她跳入深崖,到陪她经历生死,鼓励她不要放弃生的希望。
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它能让干枯的灵魂变得饱满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它能让孤独的心灵彼此相依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能跨越距离与生死,为相爱的彼此传递信念与希望而绝不仅仅是因为它会为你缔造一段人人赞颂的婚姻,为你吸引来一位身价不菲的丈夫,更不会让你为年老色衰、失去独立性而感到焦虑恐惧。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与事件的真实经历者塔米与理查德的气质外形十分相像在男女主人公在影片中经历如山飓浪、漫长漂泊的过程中,作为观众的我是默默关注着他们境遇变幻的旁观者。
在女主获救后,重回当初相识的船舱,再见熟悉的照片,照片中的二人笑容灿烂如花,当初佩戴在发鬓的太阳花花瓣还置于桌角,却早已萎败干枯……一切物是人非,却全部是刻骨铭心的印证,不免心中伤感,默默陪伴女主一同流泪。
影片的结尾,播放了故事原型 塔米·奥尔德姆 的真实影像与生活经历。
“塔米在获救后至今没有停止航行”——平淡的几个字,让目睹整场海难及获救经过的我内心充满感动与震撼,而随后交代她结婚生子的文字也让我有了更多思考。
什么才是对逝去伴侣最好的纪念?
当爱人离去后,留下的一方应如何面对余生?
即使失去爱人、即使经历绝境重生,塔米也并未因为失去刻骨铭心的爱情而一蹶不振、胆怯退缩,反而爱上了航行,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帆船手,继承理查德的遗志继续航行于广阔大海之上。
她并未因为失去挚爱而埋葬情感,而是在经历漫长的痛苦与消沉后重新振作,在此后的人生中再遇良人、结婚生子,享受生活——这与我们忠贞于伴侣的主流价值观不同,却令我们看到了对生活与情感的另一种诠释。
女性看似柔软,却内心强大,一旦遭遇磨难,她们的生命力甚至比男性更加强韧。
这部电影,通过航行与暴风灾难的角度,再次诠释了这一点。
女主塔米是素食主义者,为了生存,她不得不违背自己的信仰、拿起鱼叉潜水捕鱼为了活着,她臆想出早已丧生的未婚夫还陪伴着她在漫长而绝望的漂泊中,她通过冥想获得内心片刻的宁静塔米在绝望与希望之间徘徊,爱人的鼓励,让她一次次重燃求生的希望,并在绝境之下爆发出强大的意志力和勇气在生命面前,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她在绝境中悟出了这世间最残酷的生存法则。
“活着,活得不负此生”也成为她在劫后余生中身体力行的准则。
影片的原型塔米在经历海难时只有24岁,在《惊涛骇浪》中饰演她的演员谢琳·伍德蕾生于1991年,也不过只有27岁。
为了演好塔米经历海难后的憔悴与绝望感,谢琳连续两周每日只摄入350卡路里的食物,每天在水中拍摄12-14个小时。
影片中经历海难前后的塔米如果我们也来拍摄同样题材的电影,有哪位同龄女艺人可以胜任?
恕我一时想不出我们的女演员,大多更热衷于P图和变脸。
我们的媒体,往往热衷于追逐名人的私生活,我们的影视作品,更乐于表现“霸道总裁爱上我”和无休无止的内宫争斗——N个女人为了抢夺一个男人的宠爱而不断绞尽脑汁、拼搏厮杀,而观众也喜闻乐见。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对女性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似乎倒退了,在很多网络大号的推送中,女人之所以需要独立,更多是为了丈夫出轨时可以给自己留有一条退路。
如果女性努力活出更精彩的自己,目的仅仅是更安全的婚姻和更好把控的丈夫,我会觉得多少有点儿索然无味。
“我很庆幸生活在女性有发言权的时代。
以前总听说男人能战胜狼、男人能征服海,是时候展现女性的力量了,她们可以克服生活中的任何障碍。
”——塔米在她的个人传记中如此说道。
在整个朋友圈都在讨论“咪蒙离婚”、“奶茶变抹茶”的时候,不妨看看这部电影,或许它会让你对女性的价值与力量产生更多的思考。
很难给出个具体的评价,就像看完这部电影,很难说出这部电影到底在讲什么一样。
导演的双线叙事剪辑的眼花缭乱,自然有点意思,但是整个故事俗套而且毫无新意,甚至有点昏昏沉沉。
但是几个自然取景的镜头确实相当震撼,加上女主最后像个骷髅一样的样貌,也是有点视觉冲击。
当然除此之外,其实想谈的是对大海的恐惧。
作为一个至今不会游泳的人,当看到电影中那几个大海的镜头,真的是吓出一身冷汗。
倘若我一人置身大海之上,四顾无人,全部是海水,那我真的是要立马崩溃掉,这种对海洋的天生恐惧虽然很可笑,但是也使得女主的自我拯救更加坚强。
几小时过去了,还不能抑制脑海中闪回的电影画面。
大溪地这颗南太平洋上的明珠用美丽这么单薄的词藻已经不足以形容。
大溪地是一个有太多故事可聊的地方,这里是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画作里高频重现、后半生蜜汁迷恋甚至葬身骸骨的地方,是证明古印第安人在石器时代用大型联排木筏横渡四千多海里顺着洋流一路从秘鲁西去最终漂流到达的终点。
这里也是Richard航行了大半个地球遇到Tammy的地方。
飓风发生过,所有人都希望Richard能活着,可41天的漂流后Tammy说出那句“Richard,I might let you go”时,我第一次掉眼泪了。
是的,没错,其实在片头已有隐含画面交代,Richard早已在海难中沉没在南太平洋海底。
只是我们都不愿意接受这种结局,所以跟Tammy一样选择深深地执念,让Richard一直活在脑子里舍不得放他离开!
最后,Tammy剪了短发回到大溪地一遍遍回顾所有和Richard走过的地方,最终回到Richard的船上看到整面墙挂满两个人的合影,没想到BGM居然响起了我心中那首Tom Waits的《Picture in a frame》,“I love you baby and always will,ever since I put your picture in a frame”这时,我脑子里回放的都是Richard跪在船板上用蹩脚的语言和自己做的那枚不起眼丑skr人的破戒指向Tammy求婚的画面。
这一刻应该是Tammy最幸福的时刻了吧!
偷瞄了下左右观众,原来不只是我,大家都在默默哭泣,一部不足3500万投资的电影赚足了眼泪。
“你愿意陪我航海环游世界吗?
”一个来自7岁目睹母亲上吊自杀,另一个来自15岁未婚少女妈妈one night stand的家庭,就这样两个诞生成长于不完美原生家庭的人,用对对方的渴望和陪伴完成了对彼此的救赎。
真实事件中的Tammy自海难发生后至今一直没有停止航海,也许只有在深海中感受船身划破风浪的声音,或者独自穿越孤寂的地平线时,才能找到与Richard不断的联结。
这个寒冷的冬天,你值得走进电影院去看这一部无法严格分类的电影,当然别忘记带上你心爱的ta,如此在你哭泣时能有人递给你纸巾借你肩膀依靠。
如果没有也没关系,放下所有防备,一个人去对爱情进行96分钟的朝圣,也会让你学会如何在下一段感情中更加珍惜。
《惊涛骇浪》,爱你无归期!
我,一直都在!
以上!
Vanessa Fueng,于哈尔滨!
就是一对情侣正在热恋中,简单而又自由的生活。
一起工作,帮人开船,途中遇到惊涛巨浪,船损坏了,只能靠漂,男主已不在了,女主靠残留的食物,捕鱼,孤独的漂流了41天得救了。
其实剧情非常简单,没有波澜起伏,没有悬念,也不新颖。
唯有风景好,画面还算美,蓝天,蓝色的大海,高空俯视小船的渺小。
有钱的那对老人请人把船开到目的地,享受豪华游艇的奢华。
路途上的凶险花钱解决,找其他人。
所以,还是有钱好!
前几天去看了《惊涛飓浪》,票价很便宜,一方面因为电影院比较偏僻,另一方面可能这部电影确实不怎么热门。
提前看了豆瓣评分6.9分,勉强是可以看的分数,所以也没抱太大希望。
冲着对灾难片的热爱走进了电影院,结果却很惊喜,也引发了一些感悟。
剧情并不复杂,塔米和未婚夫理查德一起航海,途中却遇到了飓风。
理查德让塔米躲进船舱,他自己却拼尽力气想要守住船只。
结果惊涛飓浪过后,船舱里的塔米侥幸保住了命,理查德却在风暴中葬身海底。
随后塔米孤身一人在望不到头的海上漂流,一天又一天,靠着船舱里泡过水的所剩无几的罐头和挑捡出的食品维生。
这期间,种种艰险难以述说,她也曾几度陷入绝望想要放弃,可是她终究没有。
终于,在独自漂流了四十多天之后,获救。
电影采用双线剪辑的方法,两人的相识相爱的美好经历和风暴过后两人艰难求生的过程这两条线交替展现,悬疑设置得刚刚好。
两人?
是的,我一直以为是两人,直到最后解开谜底,“人长时间在海上漂流,会出现幻觉”。
原来,她一直照顾着的重伤的“理查德”,只是她的幻觉。
他需要她的照顾、她想和他一起活着,这种强烈的信念是一直支持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影片总体观感不错,海上的瑰丽壮美风光、风暴来袭时天翻地覆的感觉、塔米一个人在海上漂流时求生的艰难,都给感官带来强烈的刺激体验。
整部电影看下来,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女主角塔米在风暴后,一个人漂浮在茫茫大海,放眼望去仿佛宇宙尽头除了她再无他物,可是她从未想过放弃。
她重新拉起巨大的船帆、清理船舱的积水、排除船底的异物、寻找食物和水并有计划的使用、计算位置设置目标规划航道、时刻留意周围海面以备求助等等,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切该做的项目,她相信她会活下去的。
这种面对艰难困境时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让我从心底生出无限佩服和赞赏,这样的女孩多美啊,这才是一个女孩该有的样子!
最主要的是,她有解决这种困境的技能,她知道怎么计算航道,知道怎么固定桅杆,还知道策划航行路线,这种生存技能才是让人细思极敬的。
我们的文化里,最容易被接受的女孩形象是弱不禁风的、柔若无骨、娇滴滴的,或者是单纯洁净、可爱无害的,比如病怏怏的西施、弱柳扶风的紫薇、娇憨的邻家妹妹等。
遇事会撒娇会示弱的女孩就是比自己独立完成所有事的女孩受欢迎。
一句“你帮帮我吧,嘻嘻”远比“谢谢,我自己可以”来得可爱动人。
我们从不鼓励女孩要摸爬滚打、衣服弄脏也不怕、自己解决所有问题的尝试,我们并不喜欢见到女孩完成艰苦的训练或探险之后脸上手上沾着泥巴的样子。
记得以前看过报道,国外的中学课程设置里就有扛木头、跑几十公里等体能训练项目。
女孩和男孩一样,一样扛着木头奔跑、一样独自在山林中受训,一样在溪边冲洗受伤的脚踝。
从不因是女孩就默认可以回避体力训练,而反观国内的观念,女孩拎着凉鞋、光脚站在小溪边嬉戏的场景才觉得是美好。
这种永远把女孩挡在风险之外的做法,可以说是一种保护,是怜惜她的柔弱,或者说是根本不相信她可以做到。
可是生活啊,漫漫长途,谁知道以后会有什么风暴雷电,谁知道庇护你的人能庇护你多久,如果你自己不练就抗击风雨的本事,那当到了那个不得已的时候,可能就只有束手就擒这一条路了。
现代生活中,多的是意想不到的事,如果把安全平稳的希望都寄托在别人手中,那才是最大的不安全不平稳。
我宁愿摒弃安稳接受风雨洗礼,至少可以确保不论发生什么,我都有还击的勇气和能力。
最初开始看感觉比较一般,男女主角相识相恋,出发航行。遇到了飓风,一路扶持,一路到夏威夷。然而,一路扶持只是女主的幻觉,幻觉中甚至还有幻觉,跟前面呼应。而且她自己是知道的。瞬间泪崩了。真实事件改编的,就是和设想出来的套路不一样。
看谢琳伍德蕾就感到很不舒服
灾难遇险场景和爱情戏码交相穿插,两条线并进展开。伟大的航海精神,女主角只身一人艰难熬过来那般伟大了得!Tom Waits的歌每每出现真切动人,三五哥真的开始显老了T﹏T。其实“漂流心海”这个信达雅的港译更加传神精准。
镜头揭示男主的存在都是幻想,女主说I’m gonna let you go. I have to do this on my own now. 那种毅然决然的决定,了解支撑自己的人已经不在, 选择要继续勇敢的走下去。
电影拍得烂,90分钟也可以又臭又长,弄个双线就自以为高明了,结果是编导剪环节拙劣的技法被一览无余,基本又是一次对原型人物的巨大消费(浪费)。每年都要拍几部海难片,看起来阵仗挺大,实则一部赛着一部难看,《泰坦尼克号》的模板还可以再用100年,就继续折腾吧。以及,这就是你们梦寐以求的,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怎么会放弃航海呢?只有在大海上才能和爱的人一起!
小时候佩服挑战大自然的人,最近一直觉得挑战大自然的人有点蠢,那是大自然,你这是蜉蝣撼树。
白开水 流水账 0分
剪辑手法还挺不错的一部电影,就是节奏真的有点慢,不紧张,一直很松散的匀速前进,就跟在海里面荡来荡去的感觉差不多,知道一切都是幻觉的时候,甚至是大船的经过都是幻觉的时候,心里为女主的爱情感到惋惜,一个跑了大半个世界才找到了自己的男人却这样永远的离开了自己。
3星半吧,虽然是类型片没有惊喜,但是这么小的格局这么小的故事能拍成这样也不容易。
命运给予人类的挑战无处不在,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这是灾难,还是财富!真的很崇拜电影里的原型人物,能在这种逆境中生存下来的人都是战士啊!
缺乏戏剧张力冒险灾难片,也是随处可见的题材,太乏味了。两星。
对真人真事什么的比较没抵抗力~三到四星之间 还不错 结局唏嘘感慨佩服又心酸。台词很戳。- I wish you never met me, so that you don't have to be in this mess. - Then I wouldn't have us to remember. I wouldn't trade this for anything.
对41天海上求生的细节表现不够
比巨齿鲨不知道好多少倍!
真人真事。精神上的支持真是太重要。
电影本身就还挺一般,又遇到渣一般的翻译字幕,观影体验不好
好题材,还得好导演啊
隔靴搔痒,海上漂流41天看起来随随便便就过去了。
之前黑少年派,现在看来,尼玛安叔真是不容易,真是高手高手高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