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影片末尾,常月琴在修复完毕的寺庙中与和尚谈论生死与快乐。
她诉说对儿子的思念,与对三个年轻人的喜爱与不舍。
笑容有挣扎,眼角有泪光,声音有颤抖,话语却安宁。
她说:“现在很好……是好到头的感觉。
”我纠结了很久到底要怎么表达当时我听到这句台词时的震动,刹那间,黑暗里的我几乎要喊出来。
那是一种心境澄明的满足,人生起伏高低悲喜哭怖,皆已一一受过。
即便下一刹那,世界覆灭,亦了无遗憾。
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再多的,是额外的恩赐,或是多余的苦难。
杯中水满,再注水,又与杯子何干。
生无碍,死不苦。
生死的选择就变得简单而纯粹了。
常月琴堪破了生死的虚妄,但人生的无常却会不间断将她至于孤独之境。
直到她看到,和尚将师傅的真身供在庙里,每夜与他说话。
和尚告诉常月琴,无生无死是最好的未来。
所以,生死没有界限,孤独也不会永远。
最后的结局,常月琴跳下了山崖。
电影没有用明确的镜头交代了她的生死。
常月琴如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深山之中,渺然不知去处。
而张艾嘉,这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女人,历经无数风雨波折的中年人。
借常月琴的身躯,还了自己过往四十年的魂。
有一句意大利诗句大约是这么说的:死者永不寂寞。
面对《观音山》,看惯爆米花电影的观众终于坐不住了。
对他们而言,这种电影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东西,台词欲言又止,受持摄影晃得头晕恶心。
出场后自然要骂骂咧咧,可骂起来毫无快感,火力不够,全然不同于喷那些华语大导演和古装大片。
也是亲眼看到微博上的观后言论,我终于明白主创为什么要加入浅显的汶川大地震了。
如此简单的对比参照,普通观众也无动于衷。
毕竟国人就是如此擅长遗忘的一个群体,跟他们说残缺与不足、生死和信仰,还不如摆放上一台电视机。
电影本不该有商业文艺之分,《观音山》也却难逃文艺片的标签烙印。
好在三月影市低迷,滥竽充数的破片不少,电影逆流而上,居然有了一个不错开头。
当然了,无论是主动进场还是冲动选择,许多观众肯定是冲着范冰冰和张艾嘉入场,这宣传策略,《观音山》是作对了。
月初,台湾影视大佬杨登魁重返电影圈,想起他对玉女红星留下的如是评价:都是装出来的。
一说到这个,又会想到了《观音山》里的范冰冰和张艾嘉。
范冰冰头顶“蛇蝎女”的称号多年,坊间更是流传有各种八卦,她也不做回应。
观众越是恨她,她就变得愈发强大,一直到《观音山》,她终于有了颇具分量的作品。
如果不计作品质量,范冰冰在2010年居然上了五部作品,再算上2009年的四部,2011年与韩国大导演姜帝圭合作的《登陆之日》等作品,范冰冰的勤奋程度在国内女星中当属第一,可与急于掏空自己、挥霍身体的甄子丹并提。
东京电影节前,《观音山》剧组去东京,因为金马奖女主角中了张艾嘉,范冰冰提名落选,心灰意冷,结果没去。
不想电影节更愿意发掘年青演员,评委会给予最佳女主角肯定,范冰冰当下是喜出望外,回国庆功时与李玉乐作一团。
一直到国内上映前的大规模宣传,范冰冰依然是亲力亲为,毫不推辞。
话说,这有着风尘气的人果然就是不一样。
走秀在行,混剧组更行,做起事情也是豁出去。
认准一条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张艾嘉那边,由于她是编导演一体,拍摄过程中难免蹦出个人意见。
比方说人物结局,她就难以接受,做了好多工作。
至于不过问内地宣传,那得另说。
与我所看到的粗剪版本相比,现在的《观音山》换掉了开头,原先是张艾嘉在剧团里失去位置,现在换成了范冰冰准备去上班工作,此举改动了女主的归属。
但看到有人说张艾嘉在《观音山》演得太过或者是不好,我可不那么认为。
第一遍看时,觉得镇得住电影的就他们两位。
陈柏霖是难当大任,而肥龙和金晶这样的,我只能视他们为特型演员。
顶着玉女头衔头年,岁月流逝,张艾嘉渐又散发出成熟女性的无限魅力。
看到她被几个年轻人带去酒吧乱舞的一幕,不禁又想起胡金铨说的一个段子。
其实张艾嘉才不是什么乖乖女,她十二岁就跟妈妈吵架,离家出走,后来也有去混酒吧当歌手的经历。
所以,面对《观音山》的年轻人,她应该是压力全无,演得洒脱。
看这部电影固然可以专注于摄影、配乐乃至于风土人情和地理地貌,然而对我来说,要让《观音山》做到“不厌”,那没有演员这一环是绝对不行的。
好在得益于范冰冰和张艾嘉的存在,一个有年轻的冲劲,一个有成熟的底蕴,电影做到了。
【玩家惠 专栏】
看到这儿的评分实在是义愤填膺,都这么忽悠观众掏钱进买票看这种电影,迟早毁了大家看电影的热情。
以下是一个有良知的影迷的观后感:摄影太差!
导演太差!
像刚拿DV的小孩拍的,别鬼扯什么风格,不过是用简单的手持跟拍和小景别来掩盖导演创作的无能,基本看不到什么有想法的导演调度之类,还不如一般电视剧的水平!
故事不叫故事,情节瞎编乱造,想起一出是一出,创作混乱,不负责任,一会想讲年轻人的青春,一会想讲遭遇不幸的老年人的人生感悟,东拉西扯,浮皮潦草,一锅粥,糊了的冷粥!
表演造作之极,在火车上摆各种Pose无病呻吟和扭捏作态简直让观众起鸡皮疙瘩,范评这种表演能拿东京影后只有一个可能,走关系!
总之,看了气得不行,从影院看完出来的之前满怀期待的青年男女们个个叫骂连天,挤在下楼的电梯里满脸丧气,悔得肠子都清啦!
张艾嘉真美,演也很好。
常月琴就是一个有脆弱又有点神经质的京剧演员。
开始看到她的时候,面容严肃,皱眉,神经质让人觉得不好相处,但是接触下来才看到她那么温情的笑。
让我想到前苏联诗人,茨威塔耶娃,FANS看到她那样的冷漠,问为什么跟你诗里展现的辨若两人,她说因为我不爱你们。
这种女人都有点极端,都有点执拗。
她说她不是放不下就是不想放。
把这种极端日常化一点,就是你去食堂每天都重复吃你最爱吃的那道菜。
她害怕孤独,她给小胖看手相时说最坏的结局就是孤独终老。
观音山。
是人的信仰吧?
为什么这个时代人们开始把信仰成天挂在口上…又一个崇拜迈克杰克逊的。
或许迈克的溘然长逝带走的还不只是一个时代,更是一代人的精神寄托.。
南方周末里说:《观音山》里,灾难反而变得不那么特别,在宿命的鹅卵石滩上,它无非是其中一颗石头。
{那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虽然你影子还出现在我眼里,在我的歌声中早已没有你。
那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不要把残缺的爱留在这里。
在两个人的世界里 不该有你。
为什么道别离 又说什么在一起 如今虽然没有你 我还是我自己 说什么此情永不渝 说什么我爱你 如今依然没有你 我还是我自己}他们愤然离家,在“叛逆”“混世”的标签下,开始孑身一人的奋斗。
在雨里拼了命的瞪着车子,在大排档里大口大口的将一天奔波的辛劳咽入心底,在闷热的房子里蜗居着。
在肥皂受到小混混的欺辱后,南方的眼神,真是仇恨,眼神冷的像一把刀子。
全然不顾。
被冠以小猫小狗的你们,心有所依四个字载着多少重量?
其实都不容易,这么大的城市,我们算什么。
Who care for us ?张艾嘉一次次的在车里恸哭,手里摸着那碎了的挡风玻璃,在那似乎是车祸后脑袋飞出去撞出来的窟窿里她的悲伤她的丧子之痛仿佛一个无底深渊,她在这个洞里无论她如何挣扎,每个白天打起精神,在太阳出山起床,开嗓,可稍一停顿那种伤痛…..她是怎么够都够不到一点生活的希望。
多少个夜里黑夜袭来内心的痛被一点点的侵蚀着。
白发人送黑发人。
亲儿的脸,吻儿的腮。
点点珠泪洒下来。
先只说苦尽甘来风波不再,抚养娇儿无病无灾。
娘为你缝做的衣裳装满一小柜,春夏秋冬细剪裁。
娘也曾为你把鞋袜备,从一岁到十岁,做了一堆,是穿也穿不过来。
丁波:我总觉着一个男人他要拥有很多东西 才可能拥有他喜欢的女人。
可是我一直不明白,那很多东西指的到底是什么。
南风:就算是一无所有,你也能够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丁波:不可置否的说:你不是男人,你不会懂的。
南风:你也不是女人。
{让你知道在孤单的时候 还有一个我陪着你 让我轻轻的对着你歌唱 像是吹在草原上的风 直向静静听你呼吸 紧紧拥抱你到天明 路遥远我们一起走 我要飞翔在你每个彩色的梦中 陪着你 我从遥远的地方来看你 要说很多的故事给你听 我最喜欢看你胡乱说话的模样 逗我笑 尽管有天我们会变老。
}钟月琴问:如果是那么快乐的一个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去?
“早晚都会有那一天。
”是啊 早晚早晚 那这个早晚是看自己呢 还是什么呢?
什么是早什么是晚呢?
我种快乐有时候会给我一种很恐惧的感觉 人生就这么无常对不对?
以前我多快乐 我有孩子 我有先生 我什么都有 可是一下子就什么都没了。
我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啊。
“你没有完全放下 这是我的感觉.”我不想放下,觉着好像都好够了 该做的事情都做了 好像人生最极点就是这个样子。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你对自由地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 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地岁月 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地瞬间 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地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永不凋零那我的未来是什么?
无生无死就是最好的未来。
人不应该永远孤独的。
你我一样。
如此而已。
钟月琴在影片的最后嘴角含着笑容,眼神里看到了一种希望。
仰望苍穹她应该看到了她一生的所有。
而火车从隧道开过,人生上上下下如同旅程一般。
陪着走那么一段然后也就隔岸相望了吧。
《观音山》这部电影情感和意境方面的内容我不再分析,我只想指出片中一些没有做足的细节问题。
首先是还钱那个镜头,很多人没有发现 南风等3人拿真币换冥币时 真币是放在冥币之上 而且真、冥币之间的新旧差异非常明显。
按逻辑推论常爱琴打开黄布首先发现的应该是真币 即使她发现了冥币 也一定知道冥币中搀杂了真币。
但在后面烧钱的镜头 她完全不知道其中有真币 而且她的原意是要烧 却为什么要把没烧的放在水里全部浸湿?
此外 我认为饰演南风的父亲和母亲的演员是导演在人物选取上的败笔 与南风长的完全不像不说 南风的父亲-一个常年酗酒而且得了癌症的人精神状态竟然挺好!
这就很说不过去了。
本人今晚刚看的电影 再加上用手机打字太麻烦 所以总结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希望细心的观众可以再找出影片中的一些不足 拿来于大家分享 小弟在此谢过!
3月10日 0点56分
1. 我从头到尾一直想看他们怎么make out,结果没有……谁能告诉我是被剪了还是本身就是个噱头?
2. 这片子为什么要排上日期大拍宣传照?
明明就是只应该在MoMA那种地方放或者自己买碟看的片子么...3. 有朋友叮嘱我,写东西切忌放很多自身的隐喻在里面,就是只有自己明白却表达不好的东西。
观音山完美地诠释了这个句子。
4. 吐个槽,“点点珠泪洒下来”的“珠”尖字应上口,张艾嘉没唱好。
5. 我喜欢那句话:上帝爱摇滚,不喜欢京剧,所以退货。
6. 但是每次涉及到片中有摇滚什么的,为什么放的歌儿其实一点儿也不摇滚呢.................7. 范冰冰背的包儿是凯莉米洛巡演的包儿吗?
所有人物形象整体都很奇怪。
感觉像是潮人非要扮土。
8. 有四川人会生一个一口台湾腔的儿子么?
9. 范冰冰确实很好,皮肤太好了,真是占便宜啊……如果我能给她的演技和表现打3星半,我还是要给周迅打4星。
或者4星半。
10. 最后,这是一部拍残了的文艺片儿。
亮点当然有,文艺片儿没有亮点还能文艺么....不过就被请看电影儿和能在电影院看这么个电影儿这件事儿来讲,我还是灰常灰常高兴地。
在看《观音山》之前,我回想了一下,忽然发现李玉此前拍的三部剧情片我竟然都看过,但每部看完都比较失望,尤其是《苹果》,当时看完我还说过那部电影就像一个“打擦边球的怪胎”。
今天去看了《观音山》,也许是因为我对李玉这位导演的期待值比较低,所以看完这部《观音山》之后,我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好那么一点点。
我想李玉可能是想把自己定位为一位艺术片导演,但她对于自己的导演水平也挺有自知之明的,估计她也知道自己的电影很难像国内的某些艺术片导演那样拿个金棕榈、金狮或金熊之类的大奖,然后通过赚老外的钱来帮投资人先收回成本再大赚一笔,所以她只能在拍艺术片的同时瞄准国内电影市场。
但你也知道,大多数国产艺术片想要在国内电影市场收回成本几乎比登天还难。
所以李玉将自己最近的两部电影都搞成了话题之作,而她的立场则是伪文化精英式的擦边球立场。
当然,这也没什么可指责的,要怪只能怪现在的国内电影市场太畸形了,而李玉的这种尝试,某种意义上也给国产艺术片导演指出了一条新路,即拍一种中国特色的国产商业艺术片,然后想办法用相对比较省钱但又很管用的方式大力营销。
《观音山》在公映之前,营销工作做得还挺成功的,尤其是本片的主题曲由范晓萱作曲,韩寒作词,他们的这一招儿狠狠地扼住了无数豆瓣文艺青年的七寸,由此产生的话题效应还挺大的。
说到这儿我想起今天看完电影,我还跟张胖儿开玩笑说:高考落榜何处去,韩寒遥指观音山……在看《观音山》的时候,我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不让片中的人说方言呢?
听着陈柏霖和范冰冰扮演的外省青年操着一口多少有些港台腔和北京腔的普通话,感觉就像是这样一种暗示:这是一个乱编的故事。
看《观音山》的前半段,感觉导演讲述的那个残酷青春的故事实在有些小儿科,这个故事被讲述得既不够真实,也不够深刻。
而张艾嘉在本片中的“绝望表演”也因为过于用力而有煽情之嫌。
如果你看过很多非常经典的艺术片,你会发现那些艺术片导演在叙事的时候几乎从来都是隐忍而节制的,他们更倾向于让观影者自己去想象生活中真正残酷且绝望的那些东西,这就好像海明威的“冰山法则”。
而李玉在本片中过于用力且不知节制的叙事,也让本片丧失了成为经典艺术片的可能。
如果说《观音山》这部电影和国内同类电影相比有什么新意的话,那就要说本片最后通过宗教完成了一次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升华。
对于本片的这种升华,我在看完电影后跟张胖儿开玩笑说:“蒋雯丽拍了一部《我们天上见》,我觉得李玉的这部电影也可以命名为《我们天上人间见》,这个‘天上人间’不是北京朝阳区的那个‘天上人间’,而是天上的极乐世界,估计这部电影里张艾嘉演的那个人最后就去了我说的这个天上人间了,在那儿她就能跟她死去的儿子以及她老公团聚了……” 都说当下的中国人缺乏信仰,导致自己的心灵居无定所,道德体系分崩离析,现在政府的做法是把孔子又给搬出来了,看来当初的新文化运动是白搞了。
爱因斯坦曾说佛教是最契合现代科学的一种宗教,真是这样吗?
不过不管怎么说,作为一部国产商业艺术片,将残酷青春和佛教嫁接在一切,倒也算搞出了一点新意。
另外在《观音山》的结尾,导演让男主人公和自己的父亲达成了和解,并暗示观影者:被过去那个时代洗脑的父辈现在过得也很苦啊,他们也是受害者。
一个人一旦原谅了他的父亲,某种意义上也就意味着他告别了自己的青春。
希望这一代告别了青春的人在当了父亲之后,能更合格一点,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活得更快乐一点,更自由一点,这样他们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应该就能如陈丹青所说的那样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了吧。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你看李玉虽然到目前为止,电影拍得还是不怎么样,但你想一想,她现在才37岁,在她不到27岁的时候,她就已经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然后一部接一部地拍到现在。
她这么拍下去,在未来的某一天她没准儿真能成为一个电影大师也说不定。
估计每一个文艺青年都有自己的梦想,其中大多数人会苦苦思索所谓的实现梦想的秘诀,他们可能会一直思索到自己大小便不能自理的那一天。
还有一些人,则像李玉那样,他们不会像大多数人那样把自己的梦想给供起来,他们对待梦想的方式是霸王硬上弓,不管三七二十一,扑上去就开始乱搞,没准儿搞着搞着就把梦想给搞定了。
影片介于真实与不真实之间,那种恍惚其实挺动人的。
只是好多地方不懂留白,过于直接。
感觉是范冰冰演技最好的表现了,李玉是真的懂她的美。
只是一张脸无妆也艳绝,这高级的隔离感,哪里像个混迹人海混混沌沌的小镇摇滚少女,天生丽质也是瓶颈。
一部电影,很多人看到了半熟的残酷青春,坍塌的信仰和重建,甚至还有关于生死得失的禅理。
然而看到最后觉得它讲的始终还是人的孤独感。
虽然范冰冰在结尾很文艺的拗了一句台词“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
”但事实相反。
人生而孤独,谁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陪伴不是永久的,有相聚自有离去,你只能解脱自己。
认清本身的孤独,并最终和孤独融为一体,是我们最终都会抵达的方向。
前段时间又重新痴迷张爱玲,《小团圆》和《秧歌》翻来覆去看了几遍。
因为一种平淡而近自然的感觉,这是她前期作品所没有的。
在影院里看《观音山》的时候,脑袋里也翻来覆去地想着这句张爱玲的自我评价。
我把李玉当作张爱玲。
三部长片看了两部,剩下的一部闹得满城风雨也早有耳闻。
前两部好比《传奇》。
吸引人,但是看多了终究觉得太戏剧化,值得称赞的是《红颜》的前半段,到了后半段女主角遇到了儿子整部片子就朝着一种不正常的情节发展;《苹果》更甚。
倒是看《观音山》的时候觉得李玉入了境,好多片段仿若截自生活,吉光片羽,一目了然。
淡,不过接近真实,让人亲切。
可惜还是有问题。
虽然这样淡然的片子必然招致一部分人的不喜欢,但是片子混乱的如同开头范冰冰唱的《战》。
看电影的时候我是这样安慰自己:因为我们仿若旁观者的身份,所以当我们跟踪着三人组的故事时,我们无法知道张艾嘉是如何在获救之后顽强走出心魔。
而当我们跟踪张艾嘉思念儿子的时候,我们也没法知道三人组如何克服困难找到新工作。
我们是跟片子里一样的普通人,我们也或多或少的有着心灵的创伤,我们都是一颗颗小螺丝钉,那么就去扮演好那一颗颗的小螺丝钉。
《战》里这样唱,而这句仿佛提纲挈领般的主旨句却根本没有体现出来。
范冰冰的角色如同周迅的边角余料,扬起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根本不像是小镇女青年,反而是独自背包旅行厌倦大城市生活的上班族。
陈柏霖再怎么演也都是一副台湾青年的样子,看他没法入戏,我甚至多次直接把目光转移到在《孔雀》里演傻子哥哥的肥皂身上。
但就算是他,我本以为他会是大智若愚在关键时刻能说几句醍醐灌顶的话,但没想到也只是耍耍小聪明的胖子。
但最重要的是这部戏毁了张艾嘉。
京剧老师的设定基本作废,一开始以为是仿佛《献给艾米丽的一束玫瑰花》里那样的哥特女主角,但依旧是个走出丧子之痛的更年期妇女。
坐在车里哭因为少了铺垫简直成了败笔。
最终四个人的心魔算是留在了观音山,然后张艾嘉神秘的消失,其余三人重回滚滚红尘,大小团圆。
而我们走出影院,吃了烤串,喝了啤酒,还有人抽了根烟。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