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旅行者的需求

여행자의 필요,旅人的需要(港),A Traveler's Needs,Yeohaengjaui Pilyo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李慧英,权海骁,赵允熙,河成国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法语,韩语,英语年份:2024

《旅行者的需求》剧照

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2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3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4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5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6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3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4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5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6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7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8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19旅行者的需求 剧照 NO.20

《旅行者的需求》剧情介绍

旅行者的需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来自法国的旅行者伊丽丝在韩国担任法语家庭教师赚取生活费。语言的隔阂让她和学生之问的交流充满错位感,东亚文化中不善于思考和表达内心情感的“痼疾"又与渴望交流与开放的心态交织在一起,触发了只有异国旅行者才能感受到的特殊孤独与惆怅。被誉为韩国作者电影第一人的导演洪常秀继《在异 国》《克莱尔的相机》之后与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再度合作,用极简主义的拍摄手法呈现细致入微的人际关系精妙互动,斩获2024年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银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妈妈!不要抛弃我蝙蝠侠大战忍者神龟巴加的工作室~巴加看见的海~大鲨鱼利勒哈默尔第一季地下地上破碎的玻璃天使之眼夏眠有安蝉欢乐一家亲第八季无边之雾西藏班爱的接力棒等候董建华发落马成的喜悦京武火龙情定三生幼兽太空狗与涡轮猫乐队男孩男孩们跪下地中海热马洛谋杀俱乐部第二季坐在酒吧里吃蛋糕曼德拉球神比吉尔生活万岁!离婚金玉良缘中二病也要谈恋爱!Lite

《旅行者的需求》长篇影评

 1 ) 暧昧的旅人……最迷人

对于艺术片影迷来说,除了欧洲三大电影节,每年影坛最值得期待的莫过于韩国导演洪常秀的作品了。

近年来洪导一直保持着极其旺盛的创作力,每年至少会有两部新作与观众见面。

今年也不例外,《旅行者的需求》和《在溪边》先后在电影节上有所斩获。

《旅行者的需求》更再次擒获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见证了他与柏林亲密无间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洪常秀第八次来到柏林、第四次获奖。

洪常秀的影迷,没有不知道他的缪斯女神金敏喜。

虽然这部新片不见她的踪影,洪常秀却找来了一位地位超凡的演员担纲女主角——演技派女王伊莎贝尔·于佩尔。

事实上,这是洪导继《在异国》和《克莱尔的相机》之后,第三次与这位法国女星合作。

一位是法国国宝级女演员,一位是亚洲首屈一指的电影作者,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不仅没有成为两者合作的障碍,反而成为了这部新作有意探讨的话题。

《旅行者的需求》讲述一位神秘的法国女人来到首尔,她用自创的方式教法语赚生活费;与此同时,她与一名韩国男青年同居,维持着暧昧不明的关系。

男方母亲的一次偶然到访,令两人的关系备受挑战……一如既往地,洪常秀继续让于佩尔与他的御用韩国演员们在电影里用英语对话,尬聊的干涩感炮制出源源不绝的笑话。

如果说在《在异国》和《克莱尔的相机》里,这种教科书会话式的英语对白旨在呈现角色在陌生语境下的局促不安,那么在此进一步点明了东西方语言在个人表达上的差异。

东亚语言带有模糊不定的特点,往往蕴含着复杂深邃的意象,而英语则有着直白表意的功能。

影片由三幕戏组成,前两幕均是女主角教法语的聊天场景,两组学员用英语尬聊到无法继续之时,选择弹奏乐器来转移注意力,却让女主角抓到机会在弹奏后追问他们的内心感受。

令人出奇地,不论是年轻女孩还是中年阿姨,给出的答案都无比雷同、空洞;在女主角一再逼问下,他们才勉强道出本意。

这两幕相似的场景无疑是洪常秀最娴熟的花招:重复与差异,让人在不同场景里找相似点。

两组学员重复的对白与答案让人莞尔一笑之余,更尖锐地揭穿了韩国人及其文化的典型特点。

也许是韩国人的英语表达能力不足,无法用更多单词来描述他们的内心感受,但事实很可能是韩国人倾向于用礼貌性的说辞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觉,在陌生的欧美人面前尤甚。

这种东亚文化的共性说得好听是圆滑、八面玲珑,说得难听则是虚伪、缺乏真诚。

进一步来看,从他们被逼问的答案中,都强调自己并非享受弹奏的乐趣,却是为了炫耀而感到懊恼,这种暗中攀比、好胜又自卑的心态我们一定不会陌生。

第一幕少女在谈及父亲时竟当众感触落泪,第二幕夫妻在观看石碑诗歌时,丈夫突然做出跪拜的动作,这些莫名其妙的行为均让于佩尔的角色倍感迷惑。

这些幽默的段子与错乱的行为闪现出洪常秀作品中较罕见的批判意味,而对象无非是韩国民族性中过分含蓄、不够真诚的一面。

选用于佩尔来饰演旅行者可谓天衣无缝,因语言文化差异,她自带神秘感,剧本有意突出她的随性洒脱:在天台抽烟、赤脚站立溪水里、喝马格力酒、躺在野外石头上睡觉,如此我行我素的行为与当地韩国人的礼貌含蓄形成泾渭分明的对比。

作为一名凭空闯入的西方人,她随便教点法语就能谋生,没有教学经验仅凭自创的方法就能成为老师。

此外,她还受到年轻男诗人的仰慕、过着同居的生活,对于一个旅行者来说实在令人羡慕不已。

这似乎暗指韩国人过度崇尚欧美语言文化,对西方人谄媚包容的态度,让西方人凭着莫名的优越感便能如鱼得水。

然而,最精彩的还在后头。

影片第三幕悄然从民族性批判转向创作的思索。

这个部分讲述她与男青年的暧昧关系,透过男青年母亲的偶然到访,戏剧性地剖析了母子/恋人的关系。

一段母子间感人肺腑的对话,扑面而来的却是熟悉的味道:东亚家长苦口婆心的情感绑架,对待子女人生选择的管教式口吻,溢出令人窒息的控制欲。

男青年给出的答案,他是因为对方“真诚”而信任并爱上她,这表面上是关于一个人的真诚与事实真相之间的争辩,实则道出了西方人与韩国人对待生活迥然的态度。

而洪常秀更借此道出其对创作的态度:艺术创作者需要真诚面对自我,而非掩饰内心感受,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创作的源泉与力量。

凭借如此一部简约而风趣的小品,洪常秀再次展现出他独一无二的作者风格,各种留白与开放的细节,留给了影迷的广阔的思考空间,比如于佩尔的角色与男青年是朋友还是恋人?

创作者对女主角的态度是崇拜还是讽刺?

当然,在暧昧的社会批判态度里,洪常秀始终能回到电影创作者的层面上来,既有自嘲的意味,也道出了这些年来他积累到最宝贵的创作体会。

 2 ) 令人舒适的洪式幽默

抱着即便会无聊也想去银幕看一下洪常秀的预期去看,没想到整个厅的笑声起了好几波,这部显然有更多的幽默,或许是因为尴尬不再是一种氛围,而是爆发。

绝非是陌生的,也没有停留在对文化差异所引发的(东亚人是如何的不松驰、东亚家庭关系的的普遍样貌……)诸如此类的话题。

我想很多电影之所以能成为一种陪伴,带给我们的触动/共情是更深层情感,全人类共有的善恶、孤独、生死哲思……相反,影片中那些由语言的转译所呈现的,更多是一种美感,当她和夫妻站在刻着韩语诗的石头前,两人在银幕的两侧分别用英韩双语读着,而我们又看着中文的字幕,之后她又在另一个场域译成法文,这些沉浸的时刻都是社交中的伪善嘛,我想不是的。

结构是洪一直在玩的,文本间的相互指涉绝非是国别刻板印象,更多是用幽默解构了疲惫和无奈。

孤独,那种即便是讲着同一种语言,即便是爱人、亲人,也无法真正理解彼此的孤独,他们因此想逃离现在的生活,语言的苍白不止在有语言屏障的时刻。

这样的情感贯穿在他的很多作品中,他镜头里的女人总是如此,于佩尔又或是金敏喜、李惠英……她们以不同方式走失,轻松的、抽离的、悲痛的。

影片的最后,她从石头上醒来,把自己在这个地方为数不多的真爱——米酒,分享给这个不知是否信任自己或可信的男人,“you love me as a friend?”"...as a friend?" 她再次重复。

男人抿嘴笑笑点头,两人牵手远去。

 3 ) 电影评论《旅行者的需求》:林中路

想写一部洪常秀的电影评论很久了。

打开我的写作文档数了数,没有删掉的标题还剩下《一股无名火》《美的囚笼》《李沧东与洪常秀:一次比较文学的实践》。

可能两周前我还在这三个标题中进行选择,如果不是我的狗狗生了很严重的病,我想这篇评论应该与大家见面了。

不难看出,尚存的这三个标题对于洪常秀的电影来说都是批评的口吻。

倒不是说我有多厌恶他的电影,而只是觉得“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电影里小资产阶级的虚伪、软弱和逃避有时真的会让我燃起一团无名火,可是偏偏他又把她们拍得那么美,总能让我的愤怒安全着陆。

后来我又看过了李沧东的电影,明白了“安全着陆”的奥秘。

原来“美”是现实的保护罩,因为只要有一次来自“残酷”(李沧东电影的风格)的触动,就足以撕碎“美丽”精心编造的欺骗。

当李沧东的电影将我们引向逃出感性世界的出口时,洪常秀则把我们永远地禁锢在自由彼岸的现实世界之中。

两周后当我重新打开文档时,我已经完全失去了此前写作的动力。

狗狗的生病彻底碾碎了我乃“志士”的幻想,原来我远比自己想象中脆弱得多,我才是那个我一直批判的“愁人”。

不得不说这个笑话的“残酷”程度,让我亲历了通向“志士”之路的荆棘。

生命固有消亡,难道我不能不被脆弱情感所左右?

但是我没能,我开始发朋友圈记录小狗的时时刻刻,试图用美来抵御情感世界的创伤。

回头看来,这些照片不过是狗狗的日常生活,只是它们出现在一个并不美好的时段里,才显得那么治愈,那么美。

其实洪常秀美的逻辑也是如此。

电影里是吃吃喝喝、闲言碎语到无聊的日常生活,但是他厉害的地方在于无中生有,可以在那些无聊的地方创造出让人感到幸福的瞬间。

齐格蒙特.鲍曼曾经这样阐释过幸福:幸福,是那不可捉摸的一瞬;它是克服、违抗、打败或终止(不幸福)的不可捉摸的瞬间,我们只能从消极的角度予以定义。

洪常秀就是这样做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他的电影:没故事、好无聊,但又好美。

在他的电影里,世界变成了一个动词,更准确地说,是一个不等式,一个在许多方面都是不确定的,反叙事的,指向一个趋近于无穷的变化过程。

在这样的世界里,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不是传统意义上人作为世界的主体“我”来出现的,而都变成了相对于世界的客体,是让这荒诞又美丽的世界“发生”的一份子。

所以想单独写一部洪常秀电影的评论是有困难的,因为那转瞬即逝的一瞬是虚伪与脆弱的世界吹来的风,应该很难通过词语来把握吧。

所以大部分的影评更多讨论的是他的电影美学,电影语言,或者进入比较文学领域来阐释对其作品的理解。

从我此前尚存的三个标题来看便是如此。

现在当我从“志士”到“愁人”的身份转变中归来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没有资格”再向从前一样去批判他,又或者说当我重看《旅行者的需求》时已经有了不同的感受。

1、《旅行者的需求》是洪常秀导演的新作,又一次在他的福地柏林助他拿下了一座银熊。

初看过时我真的非常质疑柏林电影节的评奖原则。

相较于上一部《小说家的电影》,本片在电影语言和美学上本片并无任何突破,难道仅仅在内容上进行一次东西方的文化的比较就足够得奖了吗?

还是说导演作为一个东亚人展开的文化自省让西方世界的优越感得以满足?

不过当我再看时完全推翻了此前的想法。

狗狗生病时最难熬的时候也是我最难熬的时候,因为这两年连续的至亲离世已经把我逼进了写作的世界里,现在我还能逃遁去哪里?

我不自觉地开始为狗狗的离去准备“悼词”。

“我爱我父亲坟边的新坟是我挚爱的家人的坟,他们都曾倒在我的怀中”也许这份悼词过于悲伤,但是我也只能用悲伤来抵御扑面而来的死亡焦虑。

现在想来动不动就思考“一辈子”的日子里,人真的很渺小。

再看《旅行者的需求》时,电影首尾的两首诗给了我同样的感觉。

“直到死亡的那一刻让我仰望天空心中没有丝毫愧疚树叶上轻轻拂过的风也使我心痛,我是要以赞美星星的心去爱正在死亡的一切去走指定给我的道路今夜,风依然掠过星星”“朝着森林,翻山越岭,走向村庄我的路,一条新路昨天走过,今天再走花朵盛开,鸟儿飞翔少女走来,如风吹起我的路永远崭新无论今天或明天穿过溪流,朝着森林翻山越岭,走向村庄”洪常秀在影片中透露了第一首诗的名字叫《诗之序》,并且在电影结尾又安排了另一首诗作结尾,显然这是有意为之。

仔细读来,这一头一尾中诗韵的变化倒是让我“初看不解其中意,再看已是曲中人。

”这两首诗讲的是“路”,在序诗中“路”是指定给我的道路;而在尾诗中“路”是永远崭新的。

这不由得让我重新审视电影的内容,到底人物是电影的焦点,还是她脚下的“路”才是电影的主演。

回顾Iris与三组人物分别时的三条路。

第一条是笔直的路,而笔直正是此时这名学生的人生轨迹。

从远超她人生阅历的书墙,再到“机械”地演奏一首乐曲,无疑她如大多数家长期望的那样,走在了一条少有“阻碍”的路上。

可能大多数关于此片有关东亚的批评源自于此。

但从篇幅上看这也绝非本片讨论的核心,而只是作为一种铺垫。

2、当我们继续走,在与韩国夫妇分别时,这条路变成了前路笔直后路蜿蜒的林中路。

在洪常秀的福地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也写过关于“路”的著作。

在《林中路》中他这样说过:“林乃树林的古名。

林中有路。

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

”海德格尔探究“那自弃于不可通达之中的地方”。

而这些“不可行”或“不可通达”又最终会殊途同归。

在电影里这个殊途同归的终点是象征着死亡的石碑。

丈夫在石碑面前下跪,夫人则解读了这一姿态源自于面对先辈时的自卑。

在接下来的一组中景的竹林空镜中,妻子念白着自卑的由来,“因为我们没有在战场上赴死,(因此)也未能荣耀地活着”。

看来即使事业有成的成年人,也要背上历史包袱,也未能走在一条笔直无碍的道路上;如果“历史”是“时间”的一段刻度,那成功人也依然处于“时间”性下“非本真”的存在。

显然这段情节(路)指向了海德格尔的名著《存在与时间》(这也就无怪柏林对洪常秀青睐有加),然而这条路的尽头又在哪里?

“我们从生到死,徜徉在偌大的森林之中,一会儿在笔直的路上,一会儿在弯曲的路上,一会在分叉众多的歧路上。

人在此林中,风景各不同。

3、在东方文化里,“路”又称作“道”。

如果说“存在”是西方文化的本质,那么东方文化的基本概念则是“道”。

如果说“存在”为“实”,那么“道”则为“虚”。

显而易见相比于Iris电影里的韩国人们都脚踏实地“务实”地活着,发生在这三个韩国家庭中的故事也是在专注“务实”的价值取向中出现的问题。

而一直在行走的Iris则好似蒲公英般“飘渺”。

同时,“道”也是一种行走的姿态。

它逃避确定,只因它不断改变自己的路线。

电影用“道”将“路”连接,将“实”与“虚”并置,也完成了东西方文化的并置。

只是如果我们专注于表面,就会像我之前一样被“有形”的外表所欺骗,只看到西方人视角下的“东亚病”,而忽略掉由一个西方面孔所承载的东亚文化的内核以及治愈“东亚病”的可能性。

如今看来,我们俗称的“东亚病”反倒是“此在”在一种西方语境中“非本真”状态的“存在”。

是康德所言的感到人生乐趣唯一可靠的手段:“为了实现一个预期的目的而有计划地向前推进工作就充实了时间。

”而“道”则丝毫没有存在与本质的那种强度,无法产生痕迹。

没有任何目的论强迫它走直线前进。

它既摆脱了可能的占有,也摆脱了让人难以接受的窘困。

最关键的就是摆脱了存在与道路、栖居与漫游、本质与非本质之间的差异。

在影片的最后,当Iris从朋友的家离开,彻底将“虚”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她似与道路融为一体,“如浮云无定所,如流水无常形”;在这一路上她幕天席地,途则忘行,室而忘坐;吟诗时又好像舞者忘舞,歌者忘歌。

大梦大觉间与她吹响长笛,唤醒在笔直道路上迷失的少年,去向无处。

如惊鸿一现,与“路”一起消失无踪。

 4 ) 一直喜歡的絮絮叨叨

2024年,洪尚秀作品《旅行者的需求》,74屆柏林銀熊。

哪兒哪兒服帖,哪兒哪兒喜歡。

個感全球也看不到第二個洪尚秀了,幾十年如一日“絮絮叨叨的模板設計”,把所有的藝術觀點和個人氣質壓縮到每一部近乎整齊標準的“90分種”內,人物於非常意識流而細碎脆薄的故事里不停不停不停地說話,抽煙,喝一口,不停抽煙的有馬基考里斯馬基,不停說話的有錫蘭《冬眠》、多蘭《媽咪》……只有洪尚秀的所有的電影中都在說話、抽煙和喝上一口(且64歲的他保持了持久不滅的創作激情,高產到懵逼),讓人還感到牛逼的是低廉的創作資本(哪裡有資本,除了邀請佩姨這樣的大紅人,可是佩姨是從《鋼琴教師》來的,也未必有錢磨推鬼的人),藝術的破口撕得很小很小,毫無炸裂的場景和激烈的莎士比亞式消耗,細碎、日常、唧唧歪歪到接地氣之天花板,然而,其骨子裡的力量、詩意和洞見都令人折服。

從幼年期深陷沈重泥濘原始家庭而不自拔於苦逼金基德,輾轉各種的賈木許小津費里尼阿莫多瓦……現在,我真正而誠摯地從前以後鐘情於洪尚秀了。

回到這一部,看導演怎麼展現東亞文化和法國(西歐)文化,怎麼展現兩種文化之間的摩擦、角力、對峙以及可以想象和衝破的互相滲透和“同化或傾軋”……為什麼東亞文化坐下來必須先探討“錢”、然後探討“好處”、探討“臉面”、探討“出名”、探討“你們怎麼看我,你們怎麼說我,你們可看得起看我”?

為什麼歐洲文化首先著眼“我”、首先關照心裡的另一個“我”,首先看到心靈的震顫和詩歌,爱以及死亡本身的魅力?

哇塞!

韓國比我們可不是富裕和文明一丟丟……哇塞!

我們共守一個東亞文化圈,我們爛米糊一鍋煮了。

64歲的洪尚秀恨不得一錘子夯死這醜逼透頂卻被各階層受眾信服而共同遵從的所謂“文明”了……然而,他卻保持了這個年齡的耐心和克制,在電影結尾的時候,借由二十幾歲青年與七十歲老婦的友愛與“愛”的溫情流淌達成了“東亞文化”的最終被擊垮……最後的結尾,太太太溫柔了。

你說,一個二十幾歲大男孩的韓國媽媽能理解自己的兒子喜歡(最徹底、最純粹、最原始的“愛”)並與一個七十歲的法國女人合租的心理構成嗎?

她只會傻逼兮兮可憐兮兮地問兒子:你是不是覺得媽媽不在身邊,你就需要一個“媽媽”?

……有些高到天邊雲際的東西確實不是我等俗逼們可以想象,可以企及,可以做夢的。

這一部,看到最後,俺給跪🧎再八卦一個,前幾天魯豫北京看一個法國舞台劇,佩姨參演,魯豫說“輕盈的佩姨”,我也跟風一個,71歲佩姨真輕盈,想早年《鋼琴老師》虐戀青春期男學生,刀片飛來飛去……是能看哭二十出頭文科男的……其實,無論法國電影還是法國女人都不太產佩姨這種,她的方方臉蛋兒,寡欲寡相的,瘦薄瘦纖的……然而,法國還有個神經病比諾什……早期《新橋戀人》里也神經到現在,哈哈,有力神,俺也好喜歡😍

 5 ) 含蓄東亞文化/東西文化差異

#東亞文化東亞文化的含蓄性,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

東亞文化,特別是中國、日本和韓國,通常以其含蓄,和間接的溝通方式而聞名。

這種文化特徵,在許多方面都體現出來,包括語言、藝術、社交禮儀和日常生活。

語言:東亞語言中,常常使用間接的表達方式。

例如,在中文中,說話者可能會使用委婉語,來表達批評或拒絕,以避免直接的衝突和尷尬。

藝術:東亞藝術作品中,經常體現出含蓄之美。

例如,日本的俳句,和中國的山水畫,往往通過簡潔的表達,來傳達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社交禮儀:在東亞文化中,禮儀和面子(即社會地位和尊嚴)非常重要。

人們通常,會避免直接的對抗,並通過含蓄的方式,來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日常生活:含蓄性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家庭和職場中,人們往往會通過,暗示和非語言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

這種含蓄的文化特徵,不僅反映了東亞社會,價值觀和人際關係,也影響了東亞地區的文化產出,如文學、電影和音樂。

#東西文化差異東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許多顯著的差異,這些差異體現在價值觀、行為方式、社會結構等多個方面。

&個人主義VS集體主義: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個人自由和獨立性, 被高度重視。

人們通常追求, 個人目標和自我實現。

東方文化:強調集體主義,個人往往被視為家庭,或社會的一部分。

集體利益和和諧,被優先考慮。

&家庭結構:西方文化:家庭結構較為鬆散,子女成年後,通常會獨立生活。

婚姻和家庭決策,更多地由個人自主決定。

東方文化:家庭結構較為緊密,子女成年後,仍然與父母保持密切聯繫,並且在婚姻和重大決策上,尊重長輩的意見。

&教育方式:西方文化:教育強調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挑戰權威。

東方文化:教育強調紀律和尊重權威,學生通常被期望,遵循老師的指導,和傳統的學習方法。

&社會行為:西方文化:人們通常更直接和開放,表達情感和意見時較為坦率。

東方文化:人們通常更含蓄和間接,避免直接衝突和尷尬,注重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宗教和精神信仰:西方文化:主要宗教包括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強調個人與神的關係。

東方文化:主要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和印度教,強調內在的和諧與平衡。

這些文化差異,不僅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和行為方式,也在文學、電影、藝術等文化產出中有所體現。

#《旅行者的需求》《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由洪尚秀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来自法国的旅行者,伊丽丝在韩国,担任法语家庭教师的故事。

伊丽丝在韩国,教授法语以赚取生活费,但由于语言的隔阂,她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充满了错位感。

电影探讨了东亚文化中,不善于表达内心情感的“痼疾”,与渴望交流和开放的心态之间的矛盾。

这种文化冲突和孤独感,是影片的核心主题,表现了异国旅行者,在陌生环境中所感受到的,特殊孤独与惆怅。

 6 ) 【译】语言的如何使用 Film Comment 2024/11

作者 Jawni Han洪尚秀第31部电影的韩文片名有种微妙的含糊性,英文译为A Traveler`s Needs。

作为短语,여행자의 필요虽然在语法上是正确的,但单独使用필요的名词形式来表示“需求”则相当少见。

起初看到这个韩语名,我不确定它的意思是“旅行者的需求”还是“需要旅行者”。

这已经不是洪尚秀第一次玩不同语言的片名游戏了,他2005年的影片극장전英文片名是Tale of Cinema,中文则是《剧场前》,这两种解释都是对的。

但여행자의 필요和A Traveler`s Needs之间的差距远不止游戏性这么简单。

电影究竟是关于旅行者——伊莉丝(伊莎贝拉·于佩尔饰),一个首尔法语教师的需求,还是关于她满足了身边当地人的需求,这是电影留给我们去想的问题。

剧场前 (2005)7.42005 / 韩国 / 剧情 爱情 / 洪常秀 / 李己雨 金相庆影片前半部分,我们看到伊莉丝在给学生上神经质的语言课。

她不用教科书,而是让学生详细讲演奏乐器、对父亲的想念、还有看到有人向石头鞠躬时的感受;然后她在索引卡上记下他们回答的法语单词。

她的第一个学生是个名叫伊颂(金承允饰)的年轻女孩,这种不同寻常的方式对她很受用,但她的第二个学生元珠(李慧英饰)是一个更年长的已婚妇女,她则持怀疑态度。

元珠问伊莉丝她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她解释说,学习一门新语言真正的目的不是认识更多单词,而是由心去理解。

这些课都是用英语上的,而伊莉丝、伊颂和元珠都是“门外汉”。

影片中常出现通用且笨拙的英语对白,而这已是翻译和误译的产物。

在学生语焉不详的回答中,伊莉丝记录下,并将她对于这些情感状态的感想翻译成母语法语,这也是另一种翻译行为。

洪尚秀的电影中,我们对于他人感受的看法只能是近似的,印象式的,就像试图去理解彼此的话语一样。

每节课上,洪尚秀都会插入一个学生视点下略微失焦的镜头,似乎在表达,我们能够掌握的并非事物本身,而只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感知。

当然,翻译也是一种主观上近似的行为。

伊莉丝、元珠和元珠的丈夫(权海骁饰)参观了一座佛寺,他们发现了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尹东柱诗文的前言。

尹东柱是朝鲜殖民地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他冒着生命危险用母语写作。

丈夫用韩语大声读着这首诗,伊莉丝则在读她在网上找到的神学家权赫利严格直译的英文译版。

与此同时,英文字幕中的版本则是洪尚秀和字幕制作人达西·帕克特不那么生硬的翻译。

权赫利将前两行译为“直到死亡那一天,仰望天空/愿没有一丝惭愧”,忠于韩语中省略代词的普遍趋势。

而另一方面,洪尚秀和帕克特则译成“以便我仰望天空/无愧于我最后一丝气息”,通过引入第一人称独白,放大了原文的忏悔精神。

洪尚秀和帕克特的版本并没有否定权赫利的直译,但两种英文译本的结合让尹东柱的诗如雕琢一般,两种诠释均揭示了语句的不同面向。

两节法语课过后,伊莉丝回到了她和年轻诗人仁国(河成国饰)同住的公寓,他与她的关系既有浪漫柔情,还有师徒之情。

仁国妈妈(赵允熙饰)的突然造访打断了他和伊莉丝亲密的交谈,她只得赶紧离开了公寓。

妈妈开始盘问儿子和年长许多的伊莉丝之间的关系,此刻的对话是用韩语进行,两个角色用共有的母语交流,变得更加精准,出现了复杂的概念和更广泛的词汇,但却始终未能迎来共情的迷人时刻。

妈妈执意觉得仁国对伊莉丝几乎一无所知,还得出了一个具喜剧色彩的弗洛伊德式定论——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母亲。

他说他非常欣赏这位在“俗世中寻求启迪”且“真诚生活”的女性,他表达“寻求启迪”的韩语有着明显的佛教色彩,把伊莉丝说成了一个圣人。

听着儿子荒唐的回答,妈妈要他将“真诚地生活”与“充分地生活”区分开来。

在多次尝试用不同的语句表述自己的观点后,他最后只能露出困惑的表情。

仁国出来寻找伊莉丝,发现她睡在岩石上,失焦的特写镜头对准她的脸,这对于常用中景镜头的洪尚秀来说很罕见。

仁国似乎已决心止步于对伊莉丝的模糊印象。

没有打探她神秘的过往,他问她有没有喝马格力酒,是伊莉丝很喜欢的韩国米酒。

也许他所寻求的正是这种停顿且费力交流的启示性亲密,而这种交流模糊了需求与被需求之间的界线。

 7 ) 一部关于迷失与寻找的沉思录

在韩国导演洪常秀的最新作品《旅行者的需求》中,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一位名叫苏珊娜的法国女人,她因失去工作而来到韩国。

在首尔,她偶然遇到了两位年轻的韩国女性,并开始教她们法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珊娜逐渐融入韩国的生活,并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存在的意义。

《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节奏缓慢、沉思熟虑的电影,它探讨了迷失、寻找和自我发现等主题。

洪常秀的标志性导演风格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使用了长镜头、固定机位和大量对话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于佩尔为苏珊娜这个角色注入了感人至深的表演。

她将苏珊娜的迷茫、脆弱和最终的坚强诠释得淋漓尽致。

其他演员,包括金敏喜和李慧珍,也都表现出色,为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

《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充满诗意和哲思的电影。

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观众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存在的意义。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部能让你思考和感动的电影,那么《旅行者的需求》值得:对语言和文化的探索: 影片中,苏珊娜学习韩语并教法语,这为她提供了探索韩国文化和思考自身身份的机会。

语言和文化是理解自我的重要工具,而苏珊娜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也逐渐成长和蜕变。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影片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之间的情感也真挚动人。

苏珊娜与两位韩国女性的友谊、与房东的暧昧关系,以及与自己过去生活的纠葛,都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戏剧性和情感深度。

对生活的思考: 影片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人物的日常对话和生活片段来展现他们对生活的思考。

这些思考涉及爱情、死亡、信仰等深刻的议题,发人深省。

总而言之,《旅行者的需求》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电影。

它没有华丽的特效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以其独特的导演风格、细腻的表演和深刻的主题,为观众带来了一次难忘的观影体验。

文/几何乡

 8 ) 旅行者的需求 东亚人的镜子

2024BJIFF# IMAX厅看洪常秀的片子,别有一番风味。

再大的影厅,你都会因为洪式尴尬而感觉到拘束与逼仄。

可也正是在影厅,逼着你脚趾扣地也要继续尴尬下去,终于有一种窒息之后大口呼吸的痛快。

洪常秀的电影,即使很多时候机位与焦段都固定,但就是可以让人物通过简短的对话而压缩周围的空气,然后再给你个空境以喘息之机。

如同本片中那只令人印象深刻的狗狗,仿佛也在注视着荧幕外的你我,内心独白却是无聊的人类,重复的戏码。

这次的洪导只用了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一个问句,就达到了他想要的尴尬与局促。

洪导和于佩尔也是老熟人了,但这次洪导终于直接用于佩尔来当审问者来拷问东亚故作热情、礼貌、充实之下的not sincere。

首先人物设定就是让Iris扮演口语老师,她用英语的提问直接让我回到练习雅思口语时的抓耳挠腮与欲哭无泪。

在那种情境下,东亚学生第一反应是不能冷场扣自己的印象分,第二反应是组织一个还算圆满的答案得到预期分数,我觉得鲜少有人是在真诚的叩问自己的inside true feeling。

所以洪导安排了相同戏份上演两遍的加深效果,无论是钢琴还是吉他,无论是年轻小姐姐还是中年阿姨,都是先感到幸福圆场,再夸赞旋律优美,最后感到恼火,因为自己不是优秀的演奏者,以退为进的自谦,成熟的东亚特色。

实则给人的感受就是Iris写在引导卡片上的词,tired,令人疲倦的。

尤其是有这样一个细节,Iris两次在他人演奏的时候都小心翼翼地退出或者说远离了声源空间,尽可能的留给演奏者一个感受自我的空间,但是雷同的答案,究竟是外语限制了表达,还是东亚人习惯于压抑真实的自我感受,普遍选择更得体更大方的表达来充当自己的感受,答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真正的内在感受。

再引申一点,那个青年作家在社区公园遇见演奏竖笛的Iris时,因为觉得她演奏的太差所以去搭话,Iris的内在感受又是什么呢。

很好奇她的回答,能让初次见面的青年作家放下戒备相信她,并把她带回家。

Iris与第二家男主人的沟通也值得玩味。

男主人的两次提问问的是Iris的帽子与笔,而Iris直接问到男主人的工作以及他与女主人的利益关系。

“她一定很信任你吧”,男主人给出了一个很模糊又很安全的回答——我不知道。

只是这次没有伴随着他提问之后那种故作爽朗的大笑,而是很快拿起吉他结束话题转移注意力。

他后面的多喝酒以及面对刻诗石碑的跪拜,似乎都有迹可循。

女主人对他跪拜的感受是sorry for him,这里的sorry翻译成同情,无比恰当。

她似乎也清楚老公的跪拜里有几分是在告慰放弃律师之路的自己。

但是她是两人关系中的boss,她内心的最真实感受还是带有些许俯视。

如果把信不信任这个问题抛给她,她应该能给出肯定的回答,因为本来也是她给予信任。

洪常秀借于佩尔照见的可不止是夫妻间“合伙”的信任,东亚亲情也可以说是举一反三。

第一个女孩在镌刻父亲名字的石碑前泪流不止,但除了“他非常爱我”也没说出特别明了的理由;第二个女主人对父亲的sorry for him译为抱歉,懊悔于没能宽恕父亲在自己年幼时的出走。

而她和自己的女儿之间也暗含着许多不满,不理解于女儿的无所事事,在她眼中女儿总是过于轻易放弃。

以及无论多大,都要在父母的客人面前表演才艺,这就是东亚子女完成父母show off的宿命。

第三个母亲与儿子的联系可谓生疏,但依然可以令人窒息地对他大吼大叫,歇斯底里地以母之名,用我都是为了你好完成对儿子的绑架与掌控。

不知道是她俩关系生疏让儿子情绪稳定,相对真诚,还是因果颠倒。

东亚亲情的捆绑式亲密,反而让给母子留出空间的Iris显得深谙东亚处事哲学。

其实青年作家似乎是鼓足勇气要对母亲摊牌的,反而是Iris退却了一步。

在她担任口语教师的角色时,她无所顾忌地与他人连接关系或是介入他人的关系,但是最后的退却不可谓不是东亚式体面。

又或许,她也只是不想再和朋友的母亲去辩论有人会做没有好处的事么这种目的明确的问题,一如她听到第二个女主人钱有时和器官一样重要论点时的惊诧。

你做你的泡菜汤,我喝我的马古利。

任你背后怀疑中伤,我于山顶大梦一场。

do you still love me as a friend, 是洪式男女关系最精髓也最直击深处的拷问。

Iris与青年男作家的关系是模糊的也是暧昧的。

男女朋友也是朋友,同居的男女朋友也是朋友。

首先,作家是很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管是面对母亲,还是肯定地回答Iris的那个问题。

倒是活得热烈又真诚的Iris,面对这份情感似乎需要青年作家踩着她的脚面让她用力。

法语教师的幌子,家门前反复踱步,以及那个仅仅是萍水相逢的梦。

梦里的Iris在公园长椅上用力却不那么优美地演奏着竖笛,来散步的青年作家只是安静地经过,没有搭话。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醒来的Iris会如此发问。

活得真诚,不代表活得没有束缚。

自由、热烈、热烈、真诚的她,也需要一个肯定的回答,至于偏重的是love还是as a friend,那不重要。

化用一句歌词,她明白,她明白,他给得起,于是转身向山下走去。

似乎也是导演对制片主任含蓄又笃定的爱的表白吧,他真的,超爱的。

写到最后,跳出Iris,写回于佩尔。

红衣配绿裙再搭一顶小草帽,看文字特违和但是于佩尔消化得很轻松。

通片最美的两个镜头,一个是索哈在阳台惬意地随着心意起舞,一个是于佩尔拎着凉鞋心无所依般地站在小溪中间,窈窕淑女,宛在水中央。

记2024.4.22观于金泉港国际影城

 9 ) 看不厌的洪试话唠片

我真的可以一直看下去洪常秀的絮絮叨叨的比日常生活还要慢节奏的电影。

经常想,要是现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导演想拍这种风格,还能不能行?

还是人们买账只是因为他是洪常秀?

这种极具依赖对话的电影比想象的要难拍很多,他真的掌握了语言最能表达人物关系博弈的微妙的那个层次,在这部片子里语言是贫瘠的、单薄的、弱小的,角色们用非母语交流,总有些词不达意的尴尬感;但同时语言又是强大的,特别是作为诗的语言,即便经过翻译,也还有撞击心灵的力量。

其实最开始对于于佩尔的角色Iris感到了如片中被闯入者一样的诧异甚至愤怒,后来竟渐渐理解她、甚至于对整个墨守成规一潭死水的东亚文化都产生了怀疑甚至抵触。

能通过简单的对话调动起这么多复杂的感情,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儿。

影片很明显分为三个部分,三段“法语家教”引起的冲突逐渐升级,但Iris总能“修行”一般的不受影响,在母子争吵的时候,她喝着酒在石头上睡着。

洪的电影里确实不乏这类游离在世俗认知之外的角色,是否可以称之为“真挚”的人呢?

 10 ) 摘抄几句喜欢的台词

01「我想让你们体会到自己能用这门外语,来表达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如果你能找到一个句子,它能真正打动你,然后你能在家自己念出来,在夜色中,用真情实感。

你会很喜欢的。

你会爱上用一门外语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这些句子可能很长、很难,有一天早上你会突然发现自己吸收了这门外语。

」02「我感到不满,对自己感到厌倦。

总是想要去成为另一个人。

我身体里的这个人是谁?

让我如此疲惫。

」03「序诗 尹东柱直到死亡那一刻让我仰望天空心中没有丝毫愧疚树叶上轻轻拂过的风也使我心痛我是要以赞美星星的心去爱正在死去的一切去走指定给我的道路今夜风依然掠过星星」04「新路穿过溪流,朝着森林翻过山岭,走向村庄我的路,一条新路昨天走过今天再走花朵盛开,鸟儿飞翔少女走来,如风吹起我的路,永远崭新无论今天或明天穿过溪流,朝着森林翻过山岭,走向村庄」

《旅行者的需求》短评

于式尬演

9分钟前
  • 牛皮糖有强迫症
  • 很差

知道他拍的很节省 也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但是他拍的这个东西 不是给亚洲人看的

14分钟前
  • 李欣原
  • 很差

没有金姐老洪的镜头失魂落魄。

16分钟前
  • 午夜后一小时
  • 较差

给狗狗的zoom in,《逃走的女人》中给猫猫的zoom in。

20分钟前
  • 衔蝉
  • 力荐

尬聊集。

21分钟前
  • SpyLiu
  • 较差

#Berlinale 2024 首映 很喜欢,本次柏林7部里最佳。东亚典中典,不要随便提问,我们会匮乏。

25分钟前
  • Papillon
  • 力荐

啊?洪尚秀现在除了名气、和洪迷们无限宽容的过度解读式吹捧外,还剩下什么了?不仅剧本一言难尽,连基本的、推拉镜头的洪式风格都不见了,实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27分钟前
  • 新世纪腐银战士
  • 较差

没有人知道洪在拍什么,甚至他自己。

28分钟前
  • 落单面条
  • 还行

东亚家庭的压抑,冷漠式关心和无效沟通只有亚洲人能拍出来,洪导让我们法国女明星也当了一回工具人,无聊到欧洲人的同时还无奈到亚洲子女

33分钟前
  • Sarah
  • 较差

存在主义救不了东亚人。

34分钟前
  • マクガフィン
  • 还行

7.1洪尚秀04一个法国人和一堆韩国人说英语于佩尔是被洪尚秀绑架了吗

37分钟前
  • 名号已被移除
  • 较差

在这几年里的作品里好得有些让人意外了,上一次这么好的还是同样有李慧英的《在你面前》,显然这是洪尚秀认真拍的一部,而且终于可以不用赞美金敏喜的美了。三段论的结构既工整又突然,也终于在第三段里包含了好几段精心设计的对话。于佩尔这个角色的状态正如对话展示的,是一种真诚地活,她到处走走,喝酒赏诗,这是洪所欣赏甚至仰望的状态,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用力地活,最大限度地努力地活,但这种活法并不真诚。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随年岁见长,洪看待人生倒是越来越透彻了。

40分钟前
  • unfoldway
  • 推荐

学了一点思考方法论也能整出一出戏,尹东柱因抗日而死自然使人哀婉,但他毕竟是中国人。韩国的父亲死了,母亲确实承受了很多。看似是于佩尔的东亚culture shocking倒不如说是韩国妄想成为大爹嫡子而不得的迷惘。但结局毕竟是符合韩国意淫的。成功突破权威,韩男给了法女一个家,“it’s your home”这里面性别很重要!你韩的ego是真的大。电影就和要改名为“考瑞亚”一样的好笑。

45分钟前
  • 豆友
  • 很差

都市吹水n部曲,追根问底的心灵感受,白日饮酒的碾核心境,在幸福懵懂的人面前,真的局促不安到想逃避

48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还好我遇到的韩国人都没在我面前那样!

53分钟前
  • 仙女莈鸲鹆
  • 还行

洪常秀的片子总是后劲儿很大,能让观者对人与人之间习以为常的交流和相处,品味出奇妙又深刻的意味。片中佩姨直爽、单纯、浪漫的法国式感性思维对应了东亚客套讲礼、自负或自卑、实用主义价值观的定式思维,一边学习为了感受,一边学习为了荣誉。佩姨的绿色毛衣和碎花裙子总是能搭配环境融入自然,走起路来仿佛随时就要翩翩起舞,没有东亚文化中治国安邦教化下的墨守成规;读起诗来纯纯体会美好的意境,不像东亚人在意作者的英年早逝。这些留给观者的体会和思考,都悄悄的流淌在影片的每个桥段和细节里,好像苦菊里那一丝清甜,春风里那一丝暖意一般。BTW玛格利米酒真的爱不释手,兼具了清新和馥郁,酸爽和甘甜。

58分钟前
  • Song
  • 还行

为啥每个人都要给于佩尔阿姨表演乐器

1小时前
  • 金毛玲
  • 还行

第一段戏剧性就很强,第二段是完整的重奏,让戏剧张力进一步加强,第三段是变奏中的重奏,让人疯魔。小切口讲大事儿,自由的洪常秀,足够日常,又足够优秀。

1小时前
  • 南悠一
  • 推荐

音乐皆导向自我厌恶,钱和器官一样重要,绿色笔垫毛衣阳台,森林小径先于诗歌入画,大多精准情绪皆被外语过滤,反衬出老妈子大酱汤直接浓郁……无根飘忽的流浪感觉不错,洪尚秀把于佩尔都拍成了自己的御用演员,respect#北京电影节

1小时前
  • kylegun
  • 力荐

又回到了《引见》之前的老路,借于佩尔的视点来讽刺韩国文化的虚伪,刻薄,鄙俗,第三段母亲来访的段落是否可以看作于佩尔的梦境都不影响大局。“旅行者的需求”是个反讽的片名,是讽刺韩国人谄媚西方人,可以来这里予取予求。

1小时前
  • LOOK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