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韩国导演李沧东在2010年执导的一部电影,荣获了第6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作为一部典型的李沧东风格的作品,本片的叙事节奏缓慢,且留给了人物大量的内心空间。
剧情的推进上,采取了留白的形式,往往只展示行为,却并不进一步加以解释。
因而影片不似寻常的剧情片那样通俗且煽情,反倒是这种克制与沉静赋予了本片一种“诗意”的感觉,意味深长。
但就剧本来看,这部影片的剧情却是相当扎实。
影片分了三幕,且三幕的节奏适当,开头-高潮-结尾的比例分别是2:3:1。
尽管中间有些场景呈现出碎片化的情形,但场景与场景却是前后呼应,在一处又一处的伏笔中完成了人物的转变。
作为一部人物单向驱动型的电影,全部都以女主人公“美子”为线索进行展开。
然而李沧东最为厉害的,便是选用了“诗”这个主题。
“诗”代表着美好,代表着主人公美子的理想。
而也正是这种美好,同现实的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本片便有了两条线,一条代表着现实,一条代表着“诗”的理想。
且两条线本身存在着的极大矛盾,给了本片巨大的张力。
于是影片便有了两个主要任务:写诗与赎罪。
而在故事进行当中,这两条线又逐渐融为一条。
到了影片末尾,写下诗歌便代表着完成赎罪,亦或是完成赎罪才能够写诗。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的内涵已然得到了升华。
这一次在看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便是警察朴尚泰同美子之间的一个关系。
在剧情里,朴尚泰是一个在念完诗之后喜爱讲黄段子的人,而美子却表示厌恶,并认为这是亵渎了诗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朴尚泰对于诗歌的态度并非像美子那样将它神化。
其实,就这样两个人的经历来看,他们是有着某种相似之处的——都在经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
但不同的是,朴尚泰已经挺了过去,并变得豁达;而美子却正在经历,她只能将美好与希望都寄托在诗歌上面。
因此,两人对于诗歌的态度正好也是在折射两人的人生态度。
主人公美子(尹静姬饰)是一个生活在小镇里的65岁的老妇人。
每天,她都会把自己打扮得一尘不染,出门去做看护的工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记忆力慢慢衰退,但她依旧很用心地在一个诗歌学习班中学习。
她的生活看似平静,却也有不少难以启齿的事情,比如由她看护的身有残疾的老年男子强行要和她在浴缸中发生性关系;还有一个女孩因为被她的孙子和一群不良少年强奸而投河自尽。
好在每天晚上在灯下读诗,可以令她忘记这些不快。
诗歌学习班行将结束时,每个人都需要写一首诗歌交作业。
在去自杀的女孩家道歉的途中,她被路上的野花吸引,美丽的诗歌涌上脑海,却遗忘了将要去做的事导演李沧东始终关心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该片将镜头对准了老年女性的内心世界。
与以往的作品不同,美子作为主角并不是片中重要事件的核心,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害人者”,只是作为一个介入者,用她的眼睛来观察周围的形形色色。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看的是一首像溪流般静静流淌的平静的诗。
她是一位打扮时髦、喜欢追寻生活的美的老太太。
她平时照顾行动不便的会长来赚点钱,独自照顾着父母离异的孙子。
她报了一个诗歌写作课。
她想写一首诗,她要观察生活里的美,而不是简单的看。
老师让大家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这样有利于写诗。
她每天观察着事物,却总感觉没有灵感,想写诗却无从下笔。
回到故事,一天她得知与自己孙子同校的一位女学生跳河自杀了,她提起时商店里无人在意,是这样的冷漠…之后她和几个家长聚在了一起,原来之前自杀的女学生是因为被几个男生在实验室多次侵犯而选择的跳河,而过来的人就是几个男生的家长。
几个家长讨论着筹钱来私下解决这件事,说是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眼里并没有多少愧疚,还有些放松。
她听到这些默默离开,心里难以相信自己的孙子做出了这样的事情。
不久后校方与几位家长见面,校方也希望这件事尽快私了,努力不让这事外传影响学校的名誉。
她去了女学生的追思会,拿走了女生的遗照。
她去了那个实施侵害的实验室,她看到之前侵犯过女生的几个男生在阳光下高兴地踢着足球…回到家,她对孙子欲言又止,晚上她终于忍不住了,她把孙子摇醒想和他说几句话,孙子只是紧紧地用被子裹住自己不回答。
去医院她得知自己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在朗诵会上,一个男人一边读诗一边讲着低俗笑话,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她觉得诗歌是具有美感的,这样做是在亵渎诗。
大家只觉得与欣赏品味诗歌相比,还是听着笑话更有趣。
回到家,她把女生的遗照摆在桌子上,希望孙子能够忏悔,但他看到遗照只是愣了一秒就开始看起了电视。
之后几位家长让她去和受害者母亲表达歉意,因为都是女人,最好能挤出几滴眼泪。
她来到务农的母亲家里,发现女学生的母亲在外劳作,两人在阳光下聊了起来,是这样的和谐美好。
她突然想起,自己是来替家长表达歉意的,但她开不了口,这个时代一句对不起已经变得和写诗一样廉价,她只能离开。
500万,收入微薄的她怎么能拿出500万?
她把身体给了会长,最后筹齐了钱,而之前会长吃了药、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时她是立马拒绝并且说以后不再过来的…钱筹齐后,几位家长竟然要庆祝事情的顺利结束,她转身离开。
诗歌写作课的最后一天,老师交代每个人要上交自己写的一首诗。
讲台上只有一捧鲜花和一首诗,是美子留下的,她已经走了,而其他人都没有写诗,说写诗实在很困难。
老师于是替美子读着她写的诗……
我去了你的追思会,我去了他们侵犯你的那个实验室,我见到了你的母亲。
我来到你跳河的那座桥,想体会你来到桥边时的心情。
我的帽子被风吹走、落进河里。
老师说想写诗要随身带着纸和笔把想法记录下来,我想写点什么,但雨水打湿了纸张。
我看到了那些并未忏悔,毫无负罪感地活着的人们,“鸟儿仍在歌唱着,它们在歌唱些什么?
”大家都会遗忘这件事,遗忘你,我却不能做些什么,我不能让我的孙子忏悔,更别说让其他人忏悔…我只能为你哭泣,我只能去体会你经历的事。
我把身体给了出去,我好像体会到了他们对你做那些事的时候你的感受。
对不起,虽然这三个字是这样的无力,但这是我想对你说的。
我没有五百万来对你赎罪,我只能写一首诗来忏悔自己,来替所有人忏悔:悲伤的脚踝,所亲吻的一片树叶连跟随我的脚印应该告别的时刻现在黑暗降临蜡烛会再次点燃吗?
我会祈祷希望没有人流下眼泪我有多么爱你,期盼你会知道仲夏那长久的等待像父亲脸庞的老旧巷弄羞涩地背对坐着的野菊花也知道我有多爱你因你小声的歌唱而心跳不已我祝福你在度过黑色江水之前用我灵魂的最后一口气我开始梦想在某个晴朗的早晨再次醒来,用睡眼惺忪的眼希望在床头再次遇见你(PS:不算正式影评,只是单纯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文笔一般请见谅,感谢观看)
韓國這個國家,最讓我感到好奇的就是它的趨庸附雅。
真沒聽說過,有哪一個正常點的國家每天在新聞時段會朗誦一段詩歌,有哪一個正常點的國家會在每一個地鐵站裡的防護牆上都會印著詩歌。
至少在曾經的詩王國中國現在是很少見。
今年進出戛納電影節競賽單元的三部韓國電影也著實趨庸附雅,林常樹的新版《下女》用了50億韓元的藝術品做點綴,李滄東與洪尚秀則不約而同地在新作裡寫起了“詩”。
洪尚秀的《夏夏夏》中人人都會吟詩,而李滄東的《詩》中一位已過花甲的老人卻才開始學詩。
《詩》是導演李滄東的電影,也是演員尹靜姬一個人的電影。
做為60年代韓國電影黃金時期的三大文藝女王之一的尹靜姬,近七十歲的高齡,15年後重返大銀幕。
她說15年沒演戲的她,現在是一張白紙,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就是以這樣的一種心態,尹靜姬在《詩》中飾演了一位為實現五十年前小學時成為詩人的夢想,開始學著寫詩,再得知患了老年癡呆症,仍為寫好一首詩而苦惱,不斷地去尋找“詩想”的天真的追夢人。
如何評價這位曾經的文藝女王復出表演,唯有“優雅”二字。
尹靜姬的出演,也引起了韓國電影60年代黃金時期唯一在世的大佬級人物金沐容導演的“不滿”。
“這個長官導演,居然請來尹靜姬做女主角,那不是逼我拍新作,取名為《散文》嗎?
” 不過個人覺得,現在韓國電影界唯一有資格,也是有魄力能請動尹靜姬出山的導演,也唯有李滄東一人。
很多人猜測《詩》會接著《密陽》成為李滄東新的三部曲,女性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會不會成為三部曲,不得而知,但《詩》稱作《密陽》下半部卻不為過。
《密陽》是關於寬恕他人的作品,《詩》卻是尋找被寬恕的作品。
《密陽》中的母親去寬恕殺害自己兒子的兇手,《詩》中的奶奶卻因為自己無知孫子造成的生命隕落而追尋寬恕。
《密陽》是基督教的神在指引著母親如何去做,這一點李清俊的原作小說《昆蟲記》體現的更明顯,不斷地與神對話。
而《詩》自從奶奶走出為少女彌撒的教堂後,就再以一個屬於人的,屬於詩的方法去追尋寬恕。
洪尚秀導演在《夏夏夏》中借李舜臣將軍之口教導金相慶只看世界上好的東西,每天去寫一首詩,而李滄東中的詩人教學生們用多樣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去寫詩。
《夏夏夏》中花不是花,因為你不是花,你不知道花的感受。
《詩》中的蘋果不是蘋果,僅僅不是這一刻的蘋果,因為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蘋果。
這是給誰的詩呢?
02年的時候,李滄東當起了政客,先是頻繁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出現為盧武鉉競選論戰,然後又做起了盧武鉉政府的文化體育觀光部長。
這一切只因與自己電影《薄荷糖》中主任公承受著同樣來自國家歷史負擔的李滄東覺得,盧武鉉這個人可以相信。
去年韓國最大的新聞,莫過於前總統盧武鉉的自殺,因為妻,子的不當行為而受辱無以面對國民選擇跳崖自殺。
《詩》中被朗誦過作品的幾位詩人有,黃芝雨,安度眩等,這幾位也將是為盧武鉉的墓碑寫碑文的詩人。
《詩》中的美子最終也因孫子受辱,但她最終也跳下了那條河嗎?
李滄東和其同時代的韓國新浪潮前輩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感與希望。
《綠洲》的最後薛景求和文素麗最終在一起了嗎?
電影沒說,但李滄東在接受採訪回答這個問題時這樣說過,難道愛情不可以戰勝一切嗎?
那麼美子的結局呢?
在這個沒有詩情,沒有人追尋詩想的世界,你今天還寫詩嗎?
好久没看韩国电影,一看就看了部牛逼到让个人瞠目结舌的。
电影的名字叫做《诗》,李沧东作品。
起初以为只是取了这么个名字而已,不可能真的是讲“诗”的。
这什么年代啊,谁会傻逼到去拍一部讲“诗”的电影?
没想到,还真的就是讲“诗”的。
主线讲的是,一个60多岁、已经有点老年痴呆了的老女人,努力学习写诗、最后真的写出了一首的故事。
倒是还有一条草蛇灰线的次线,是关于一个女学生被六个男同学强奸多次、最后自杀了,男同学的家长们解决善后补偿问题的。
神啊,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胆子,才敢拿前者当主线、后者当次线来拍一部电影啊。
更牛逼的是,准确点说的话,整个电影的处理,含蓄深沉得根本就不能说是一个故事,有太多的东西没有答案,有太多空对空的影像,尝试叙说的是随时都会超越其表达范围的东西。
或者毋宁说李沧东这回根本就是在写一首“诗”,真正意义上的诗,不是梨花体羊羔体一把好乳那种,是蔡康永所谓“所有别的方法说不清楚或者所有不应该被说清楚的”那种。
从前,个人一直有种重文字、轻影像的倾向,顽固地以为,很多东西只有文字才可以传达,再绚烂的影像很多时候也敌不过平常到无以复加的文字。
但李沧东这回告诉我的是,有些影像所呈现出来的张力,再华丽的文字也是难以抵达的。
一、关于花的台词:1.我可是很有诗人的细胞的 我就是喜欢花 还喜欢说些老事情2.鸡冠花的花语是保护,事实上,它看起来也像个保护伞,一个保护着我们的保护伞。
3.我就喜欢茶花,冬天里的花,痛苦之花。
红色的花代表着痛苦,白色的是贞操,黄色的代表着荣耀。
4.人们都说喜爱诗歌的人,是那些内心绽放花朵的人。
二、诗人金勇踏的诗论:1.写诗,必须要先仔细观察。
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观察。
我们天生就能观察东西,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东西是很重要的2.你们见过多少次苹果了?
一千次?
一万次?
一百万次?
错!
你们从来也没见过苹果,一次也没有。
到现在为止,你们都还没有真正见过苹果。
想真正了解这个苹果,就要对它有兴趣,去理解它,去和它交谈,这才叫真正的观察。
仔细地看上一会,看看它的阴影,感受它的每一个曲线,转过来转过去,咬一口,想象一下阳光都被吸收在里面,这才叫真正观察了它。
如果你真正观察什么,你就能感到一些自然的东西,就像泉涌一样。
你要准备一张纸、一支铅笔,等到那个时刻的来临。
一张空白的纸,一个拥有纯粹灵感、在万物被创造之前的世界,这就是创作诗歌最好的时间,用铅笔在干净的纸上写下来。
3.写诗是发现美的过程,诗歌创作就是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前一切东西之美--真正的美,不只是看上去的美。
你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首诗。
但是你们都将它锁起来了,现在是时候将它释放了。
被你们禁锢起来的诗歌,应该找到它们的翅膀,然后起飞。
4.创作的灵感什么时候才会有?
它不会自己出来的,你要去求它出来。
你要祈祷,但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
它太珍贵了,不会随便就产生的,所以你们必须去乞求它出来。
它不是在某个特殊的地方,而是你们经常去的地方。
它不会挂着一个‘创作灵感’的名牌在那里等你的,最珍贵的是,它就在我们身边,不会很远。
它就在那,就在你站的那里。
我跟你们说过,诗歌甚至可以在洗碗池里产生。
5.写一首诗不难,有这样一颗写诗的心很难。
三、爱诗会成员的诗论:当我写下一行字的时候,我自己都不明白,思绪就像丝绸一样解开,就像我在诗海中有用一样。
我写诗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飞舞的蝴蝶一般。
我以开始写诗的时候,总是非常想去寻找创作灵感,但这把事情搞得更麻烦。
关键是要有感觉,如果有感觉了,就能写出诗了。
真实地记录下来,就像做笔记一样,那就是最真实的东西。
四、杨美子在KTV唱的歌:酒杯上湿润的唇印 温存着我对你的渴望 我抓住绳索 我要释放自己 但现在得放手了 你大概已经忘了 我的名字吧 但是我再一次还是鲁莽地举起酒杯 只为想起你 现在我想脱去满是累赘的裙子 喝下一杯忘情水五、爱诗会成员的诗歌:1.写诗就是记住母亲的手,粗大的关节在冬至日的寒冷的黄昏淘米写诗就是在啜泣的深夜独自醒来就是建造一块坚固的基石支撑起一根柱子撑起你破碎的心就是安抚整晚摇动的窗户的光秃秃的窗框,用你所有的力量就是倒掉不断上涨的死水,并毫不犹豫就是创造一个树林的空白虚无2.《一只绿色的蝉》我总是听到一只蝉在你的背后发出的声音它叫着吱吱,吱吱,摩擦着它的眼睛就像夏日最后一朵勿忘我从我的手尖淡去痕迹那只蝉一直在你的背后叫着我,也在哭泣轻拭着我的翅膀3.《玫瑰刺的季节》别妄想偷取我刺开始在我全身长遍的那天起我就希望用一抹绯红的微笑抹去它别因为我的魅力就折断我丹唇上的一吻是贞节最后的热情别再爱我了因为季节的车轮滚滚向前4.《像你想的那样死去》像你想的那样死去去到大日如来手指的方向像你等待的那样死去去到阿弥陀佛用他的头作枕头的地方直到黎明过去佛的铜钟不再鸣响我的一生都坐在寺庙的大柱子旁我甚至无法给你一碗米饭但是我的一滴泪化作一座庙,然后被推倒悬在空中的岩石上我建造了一座庙5.《我问你》不敢踢开煤燃烧后的灰烬你曾经对另一个人来说是一个炽热的人么?
六、杨美子的诗1.花朵红得如鲜血一般2.鸟儿的歌声,他们为什么要歌唱呢?
3.时光飞逝,花儿枯萎4.杏树扔下自己的果实 只为来生5.《安格妮斯的歌》在那边还好么?
感到孤独么?
日落的时候天空还会变红吗?
鸟儿还在通往树林的路上歌唱吗?
你能收到我这封不敢寄出的信么?
我能传达这我不敢做出的告白么?
时间会飞逝,玫瑰会枯萎么?
现在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就像影子一般承诺永远不再回来为了那份封装到最后的爱为了亲吻我疲倦脚踝的青草为了跟在我身后的小小脚步是说再见的时候了现在黑夜降临蜡烛还会点燃吗?
我在这里祈祷所有人都不再哭泣为了让你知道我有多么深爱着你在炎热夏日午后的漫长等待那条苍老的小径就像父亲的脸连那孤独的野花也害羞地转过脸去我曾经那样深爱过听到你那微弱的歌声我的心旌摇曳我为你祈福在我渡过黑河之前带着我灵魂的最后呼吸我开始梦到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再一次醒来,被阳光刺痛眼睛遇见了你你站在我旁边
《诗》是韩国导演李沧东从一条社会新闻汲取的灵感而拍摄的电影,获得第6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也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
影片主人公美子是一位六十五岁的老妇人,以看护瘫痪老人为生,并独自照顾着尚在读高中的外孙。
美子一方面热爱诗歌,潜心学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外孙和朋友们性侵一女同学致其自杀,而自己逐渐老年痴呆的残酷现实。
片中,六个男孩对女孩的性侵罪孽深重,而男孩们的父亲、学校、媒体对该事件的处理更展现了男权对女性的压迫。
导演李沧东虽然从未宣称自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但电影《诗》关注女性生存环境,展现女性遭遇的欺辱和困境,具有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
一、女权主义电影理论概述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是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欧美兴起的新女性主义思想在电影理论及批评中的一个部分。
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是指在全人类范围内超越阶级、种族和地域,打破男尊女卑,实现男女平等。
女权主义运动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末期的法国,巴黎妇女冲进法尔赛宫,向议会提出要求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这一浪潮也渐渐蔓延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并持续到20世纪初。
一般来说,1890年代——1920年代被普遍看作是西方女性主义的第一个高潮,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美国及欧洲各国的女性主义被视为“第二次浪潮”,西方学者又称之为“新女性主义”(New Feminism)。
1在第一次女性主义运动在政治和经济权利诉求的基础上,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聚焦于文学艺术以及大众传媒中女性的呈现方式。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成为女性主义学者探讨和研究的对象,也为电影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当代电影理论形成并全盛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成为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沿地带;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一些电影理论开始反哺艺术和文学创作,甚至对人文学科研究产生影响。
”2 女性主义理论与电影理论的融合而来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不仅推动了电影理论的发展,也反哺了心理学、女性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纷繁众多,按照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如《爆米花女神:女性、电影与美国梦》、《从敬畏到强奸:电影中的女性塑造》等,它们侧重于观影后的主观感受,缺乏对其内涵的理论框架的反思;一类是以英国学者为代表的对于理论建构和反思,代表著作有约翰斯顿主编的文集《妇女电影评论》以及劳拉·莫尔薇于1973年发表的论文《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
莫尔薇认为电影在两方面吸引观众的无意识:其一是偷窥欲(Scopophilia),主动的观看者的快感来自于由注视被动的客体;其二则为自恋(Narcissism),即自我将理想自我与银幕形象的结合而引发他者认同。
莫尔薇详细解释了男性如何有意识无意识地掌控电影的生产与接收过程,创造各种形象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无意识地欲望。
观影经验依据两性间的差异而建立在主动的(男性)观众控制被动的(女性)银幕客体上。
银幕的景象与叙事相结合,驱使观众采取一个以男性的无意识心理状态为主的观影地位。
3二、父权的阴影在电影《诗》中,主要有六类男性角色登场,他们分别是犯罪的男孩们、男孩们的父亲、学校代表、记者、美子护工对象、警察。
除了刚正不阿的警察外,其他男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美子和被性侵女孩进行了男性的欺凌与压迫。
正如著名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所说,“尽管女人这样一个与全体人类一样独立而自由的存在,却发现自己在这世界上为男人逼迫,不得不采取‘他者’(The Other)的身份”。
男人们从家庭、学校、舆论和政府各个层面掌控着这个社会,男性对女性的侵犯成了可被噤声的现实。
1.参与性侵的男孩们电影中,美子的外孙是高三在读学生,父亲不知所踪,母亲将其托付给外婆照管。
外婆对他无尽放纵,吃完零食从不会收拾,他沉迷于电视娱乐节目和嘈杂的音乐,对爱他的外婆也是不耐烦的态度。
在与朋友们轮奸了同级女生后,他也没有忏悔之心。
被性侵的女孩自杀之后,男孩们只是短暂地心不在焉了一会儿,接着继续开心地看电视、吃零食、打游戏,似乎女孩的自杀与他们毫无关系,大人们自会处理一切。
2.男孩们的父亲面对自己的儿子轮奸一个女孩的恶性事件,五个家庭无一例外,全部由父亲出面。
他们第一时间不是忏悔道歉而是先商量着如何用钱摆平女孩的母亲。
谈起儿子们的行为动机,他们认为“说是女孩自愿的,个子矮还长得普通,不知道孩子们看上哪一点”。
对于女孩的自杀,他们觉得“死的孩子虽然很可怜,但要统一行动”。
六个男孩性侵一个女孩,在一般人看来是非常恶劣的行为,不仅违反法律公俗,也触及人性的道德底线。
但是五位父亲只稍觉遗憾,为了儿子们的前途,应该迅速掩盖为宜。
到了要与女孩母亲协商的时候,五位父亲提出让美子去求情,表示“你们都是女人,比我们更容易更合适。
一个人养着孙子的可怜外婆去求情,可以边流泪边聊。
”在摆平了学校、媒体和少女的母亲后,五位父亲举办了庆祝会,仿佛甩掉一个麻烦一般。
在五位父亲的潜意识中,无辜的女孩被性侵只是件遗憾事,女孩母亲的伤痛可以用金钱抚平,独自抚养孙子的外婆可以哭哭啼啼地去求情。
无论女孩、母亲,还是老妇人,都是软弱的,她们被侵害了哭一哭就可以了事,所以她们是可以被任意欺负的。
3.学校教导处长学校出现如此恶性事件,校方的教导处长不得不出面,仍然是一个男性。
他谨慎地告诫男孩们的家长,“大家都要把钱准备好,这不单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学校也会鸡飞狗跳。
”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工作人员,对于女孩的自杀他没有同情,似乎事不关己。
对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他只字未提,也没有任何心理疏导和普法教育的计划,只想尽快息事宁人。
4.记者轮奸案件发生后,当地一位男记者找到美子希望挖到料。
这时观众们似乎燃起一丝希望,觉得这位记者曝光这件案件,可以争取舆论的声援。
然而,这位记者收到封口费后迅速沉默,并帮助父亲们与自杀女孩的母亲搭线。
可见媒体并不总是站在正义那一边,对真相的追求有时不如金钱的诱惑。
5.老会长美子以照顾一位老会长为生,老会长虽然瘫痪不能动,但在美子打扫卫生时候一直直勾勾地盯着美子,并表示想要与美子发生性关系。
美子为老会长洗澡洗衣、做家务,但老会长还是以一种把玩的姿态对待美子,希望她永远对自己笑。
老会长并未直接伤害美子,但他从未真正尊重美子,只是将美子视为“凝视”和消费的对象。
6.警察影片中唯一正面的男性形象是美子学诗时候认识的警察,他原先在首尔工作,因为举报上司贪污被调到地方。
他性格直爽,爱在诗歌朗诵会上开黄色玩笑,引起美子的不悦。
但是,在看到美子哭泣时候,他主动询问情况,并在最后逮捕了犯罪的男孩们。
一场校园性侵,侵害者、侵害者家长、学校、媒体、警察相继登场,都是男性,他们掌握着韩国社会大部分的权力。
在家庭里,他们是一家之主,权威的象征;在学校,男性工作人员作为代表出面解决问题;四处调查社会新闻的记者也由男性占据;在职场中,成功男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年老后颐养天年;当然,作为国家政府权力的执行者——警察自然也是男性。
男性构筑起一座无形的屏障,庇护着自己和下一代男性。
因此,当一群男孩欺辱了一个女孩之后,他们不会内疚,甚至没有慌张,只有漠视。
他们知道自己的父亲、老师、记者们会庇护他们,成为他们的护卫,整个社会的男权制会成为他们的保护网。
三、女性的反击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曾经说过:在社会的性别秩序中,“女人”是一系列的固定角色,如果你拒绝这些角色,你必须付出代价。
电影《诗》的主要女性角色是美子和被性侵的女孩,她们面对男性对自己的侵害进行了严肃而决绝的反击。
面对五个男孩的性侵,女孩选择跳河自杀;面对父亲们对犯罪的漠视,美子选择揭穿事实。
1.对男权和父权的反抗美子在经济上拮据却独立,丈夫并未登场,唯一的女儿离婚后丢下外孙离开。
美子则独自抚养照顾外孙,坚强又乐观。
美子着装时髦,注重干净,她告诉孙子“要保持身体的干净,只有身体干净心才会干净。
”得知外孙参与轮奸,美子既震惊又羞愧,希望外孙能解释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但外孙只是躲在被窝逃避外婆的责问。
女孩死后,母亲虽然伤心还是选择收下赔偿金,男孩们冷漠得如同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男孩父亲们迅速筹钱想要迅速了结此事。
只有美子,良心难安,勇敢地向警察报案,将毫无忏悔之心的男孩们送进监狱。
这是因为美子同样身为女性,对被凌辱的女孩产生共情,生发出愧疚与悲悯。
美子在女孩的葬礼上看到女学生们吓得踉踉跄跄地逃出教堂,看到女孩笑容纯净的照片,她一阵眩晕,痛心涕泣。
相比于虚伪无耻的男孩们的父亲、教导处长、收封口费的记者,美子是正义的,是勇敢的,她敢于正视自己教育上的失责,试图去弥补自己的错误;同样,美子是善良的,是高尚的,绝不为了所谓的前途,掩盖外孙的罪孽。
女孩的正脸镜头虽然在电影最后才出现,却一直推动着影片情节的发展。
女孩家境困难,父亲早逝,母亲独自劳作抚养她和尚在读小学的弟弟。
在学校实验室,六个男同学对她实施性侵,她无力反抗。
最后,女孩站在桥上,露出绝望又坚毅的神情,之后投入潺潺河水,这是一个被凌辱的女孩悲壮又决绝的反击。
2.在自然中得到救赎20世纪70年代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斯娃·德·奥波妮发表《女性主义·毁灭》,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并在90年代得到重要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更亲近自然,并和自然一样成为男性眼中的“他者”,受到肆意的压迫和贬低。
生态女性主义力图在生态批评的基础上,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去探讨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环境意识、人际和社会平等公正的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征服、支配、压迫和统治方面的问题。
生态女性主义还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批评男权的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目标是建立一个遵循生态主义与女性主义原则的乌托邦。
《诗》便深刻展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
在《诗》中,诗班老师告诉美子认真观察世间的一切是最重要的,各种角度观察才能写出诗,于是美子走到哪儿都带着笔记本。
在影片第二十六分钟,美子坐在树下看树,邻居问她为什么看树,她说,“因为想好好看树,树在想什么,在对我说什么呢,我想听听看”。
在影片第三十六分钟,美子得知外孙参与轮奸时候,走出饭店在鸡冠花旁边做笔记,一男孩父亲问她在做什么,她说:“只是在做笔记,血一般鲜红的花。
知道鸡冠花的花语是什么吗?
是盾牌,长得就像盾牌吧,守护我们的盾牌”。
在影片第七十一分钟,美子来到首尔看病,看到医生办公室窗前的山茶花,她喃喃自语,“我特别喜欢山茶花,冬天的花,红色的痛苦之花。
白花是纯洁,黄花是光荣。
”影片第九十六分钟,美子来到被害少女家中,看到少女与山茶花的合影,之后她去到田里寻找受害女孩的母亲,倾听鸟叫声,感叹落下的百日红的魅力,捡起掉落的杏子,写下“杏舍身奔向大地,裂开而又被践踏,只为了下一个轮回。
”由此可见,生活对于美子来说是残酷的,但美子仍然对自然和诗歌怀有眷恋,这是女性与大自然的天然亲近感。
而片中男性角色都带有工业化的痕迹,暗含着对自然生态的侵略和掠夺。
外孙严重依赖于手机、电视、电脑、游戏机、音响等娱乐电子产品;基范(参与性侵的男孩之一)的父亲用轿车代步,对美子写诗的行为也深表不解;男性记者向美子打探消息时候脖子上挂着照相机,拍来拍去。
男性习惯了现代工业化的世界,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利用机械可以掌控世界,包括自然和女性。
在影片最后,美子写下一首诗《阿戈涅斯之歌》:那边是怎样的呢?
会有多寂静呢?
傍晚依旧会有晚霞,能听到飞向林中的鸟鸣吗?
没能寄出的信,你还能受到吗?
没说出口的告白能传达给你吗?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浅白朴素,运用了大量自然事物为意象,包含了美子对少女真诚的忏悔。
受辱的女孩跳入河水,长眠于大地。
受案件裹挟的美子向女孩忏悔,在自然中寻找诗意,实现了自我救赎。
影片最后,读诗的声音由美子转变成自尽的少女,两个女性合二为一。
“简 阿科塞拉认为:‘女性之间的理解与同情在道德上相当进步,它打破了自我中心主义并能够急人所难、情感的交流标志着姐妹情谊的加深和女性群体的建立’”。
4 美子与女孩同为女性,美子理解女孩的痛苦,这份理解促使她无法像男孩父亲们一样敷衍了事,而是让男孩们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是女性对女性的共情,女性对女性的理解,展现了女性特有的姐妹情谊。
小结韩国与中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男尊女卑”的旧思想至今仍未完全消除。
在这种不平等的两性关系长期发展过程里,许多人并未意识到这样对待女性是不公平的,并且习惯了女性的牺牲,享受女性的付出。
李沧东导演的电影《诗》便揭示了韩国社会这一隐藏病症,男孩们对女孩进行性侵,却得到整个社会父权制直接或间接的包庇。
同时,为了让被害者母亲沉默,家长们对老妇人杨美子进行二次迫害。
但是,女孩的自杀、美子的报案展现女性决绝而惨烈的反抗,这是女性内心深处的善良正义与相互理解。
杨美子对自然和诗歌的热爱更展现了生态女性主义观念,实现了女性的自我救赎。
注释1.秦喜清. 《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实践》 [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2.蔡满园. 从穆尔维的女性主义看传记电影《弗里达》[J].电影新作2019(03):763.应宇力. 《女性电影史纲》[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6戴桂玉.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主体身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9
杨美子差点做了两件坏事。
一是与企图骚扰她的富人雇主私通,目的是威胁雇主,向他索要那她始终筹不到的500万韩元;另一件,是与六名家长串通好,凑齐3000万韩元,以帮助还是中学生的外孙私了罪过,逃脱法律惩罚。
这一阶段的杨美子,遵循着诗文老师的教导,拈花问柳,希望从美丽的事物上寻找写诗的灵感,但却一无所获,“写诗太难了”。
两件坏事,终于在一个决定后升华为了善事。
在一场诗歌爱好者的聚会后,杨美子将外孙犯下的罪,坦白给了那名正直警官。
这一阶段的杨美子,在诗歌交流会上遇到了满嘴放浪之辞的男警官,她一边质问警官,为何在朗诵诗歌时满嘴淫秽辞令的亵渎诗歌?
诗歌难道不应该源自于美好、呈现为美好吗?
一边祈问诗文老师,我已经很努力的与美丽事物相处了,为何还是没能获得作诗的灵感?
杨美子从旁人口中,了解到那个满口淫秽的警官实际内心单纯善良,她开始对美好有了新的认知。
聚餐后,坐在地上泣不成声的杨美子向警官坦白外孙的过错。
这是影片的第一个升华。
坦白的段落在影像上以留白的方式呈现,但影片多次暗示了这一点。
一个原因在于外孙,杨美子将女孩的遗像摆在餐桌上,观察到外孙毫无忏悔之意;杨美子多次试图与外孙沟通,却发现外孙性情冷漠,感慨隔代教育的无力。
最终,杨美子知道自己得了阿兹海默病,明白已无法长久的陪伴外孙,也失去了将外孙引上正路的机会。
另一个原因,杨美子希望给死者以交代。
在几次拜访、交谈与窥见后,杨美子同那名死去的少女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结,那是一种超脱于愧疚和同情的联结。
杨美子还是递交了那500万元的和解金,这一次,这笔钱不再是为外孙脱罪,而是为了向死去少女的家庭赎罪。
这是影片的第二个升华,导演通过杨美子几次拒绝“庆功宴”,以及面对同谋的五名家长时的闪躲来暗示这一点。
在经历这一切后,杨美子为外孙收拾好仪表,以此方式来告别。
这时杨美子已然明白,诗歌并不源自于单纯易碎的美好,终于写出了结尾的那首《诗》:“你那里好吗?还是那么美吗?
夕阳是否依然红彤彤?
鸟儿是否还在树林里歌唱?
你能收到我没敢寄出的信吗?
我能表达自己不敢承认的忏悔吗?
时间会流逝,玫瑰会枯萎吗?
现在是道别的时候,像一阵清风吹过。
像影子,对从未许下的承诺,对一直掩藏的爱意,对轻抚我疲惫脚踝的小草,以及跟随着我的小脚印,是时候道别了。
随着黑暗的降临,蜡烛会再次点燃吗?
我祈祷,没有人再哭泣,我想告诉你,我是多么深深地爱着你。
在仲夏无尽的等待。
一条昔日的小路就像父亲的面容,即使孤独的野花悄然消逝。
我爱的多么深,每当隐约听到你的歌声,我的心就狂野悸动。
我祝福你,在渡过漆黑的河流前,用我灵魂的最后一丝气息。
我开始做梦,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
我再次醒来,在炫目的日光下,我看到了你,站在我身旁。
”
妈妈你那边好吗感到孤独吗傍晚依然有晚霞飞往森林的鸟儿还歌唱吗没寄出的信你收得到吗没说出口的话你听见了吗时间流逝玫瑰会凋谢吗现在是时候道别了就像停留纵逝的风就像影子那没有实现的约定永远深埋的爱亲吻我疲惫脚踝的草地那追逐我的小小脚步是时候道别了黑暗降临蜡烛会再次点燃吗我祈祷希望没有人哭泣希望你知道我多么爱你仲夏那长久的等待父亲脸庞一般的老旧巷弄还有羞涩别过脸去的寂寞的野花我多爱这一切你轻柔的歌声让我心跳不已我祝福你在渡过黑色江水之前用我灵魂的最后一口气我开始梦想在某个晴朗的早晨再次醒来睡眼惺忪见到你在我身边
--给《第一财经日报》写的。。。
一部叫做《诗》的电影,讲一个如何写一首诗的故事。
恐怕也只有李沧东能够有如此的耐心,和如此的功力,来讲如此缓慢深沉,如此迷人的故事,而且还凭借此片赢得了今年嘎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
上周“韩国电影展”再度来京,前年人们在大银幕上看了他的《密阳》,今年则可以看这部最新的《诗》。
韩国电影的全面崛起,是有目共睹的。
从当年的“新浪潮”运动,到如今不光有各种丰富的类型片,也有大片给纯艺术电影的空间。
李沧东作为曾经的“韩国新浪潮”的青年干将,把那种老派的电影风骨一直保持和发扬开来,他拍的电影数量极其有限,但每一部都是精品。
在他的镜头下,女性总是显出不可思议的力量,不论是《薄荷糖》,还是《密阳》和最新的《诗》。
《诗》最为引人注目的也是女主角尹静姬,她已经暌违银幕15年,曾经是韩国电影新浪潮时代的女神式的演员。
她在电影里扮演一个已经65岁,还仍然有一颗赤子之心,喜欢美好的事物,总是打扮时髦,讲究干净的老太太杨美子。
她和外孙相依为命——女儿离婚之后就把外孙留给了她,自己去了釜山。
她在小镇上靠低保和做护工抚养外孙,生活并不容易。
她还依然美丽,却渐渐开始健忘,患上老年痴呆症。
她去医院检查之后,路遇一个刚刚痛失爱女的母亲,后者的女儿蹈水自杀了。
回家路上,她偶然见到一个诗歌写作的讲座海报,虽然报名时间已经截止,她还是努力加入了进去。
慈祥的诗歌老师教导她,要从不同的角度看生活,哪怕是一个苹果。
和所有祖孙隔代生活的家庭一样,外孙是家里的小霸王,她最大的满足是让外孙大口大口地吃饭。
如果故事只是这样进行下去,那不过是一个“不合时宜”的高龄“文艺青年”学习写诗的故事。
李沧东的功力就在于此,他能够把细腻入微的耐心传递到观众那里,即使是如此平淡如水的生活,也让人能够一直目不转睛地看下去。
她努力寻找写诗的灵感,对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和关心,有一颗敏感而纤细的心。
但她的生活当中并没有那么多诗意,不但琐碎,甚至还有罪恶——那个少女的自杀,正是拜她的外孙及其死党所赐。
几个男孩的家长集合到一起,商量用多少钱可以封住那个母亲的嘴。
在这些人看来,她只是一个奇怪的老太太,在他们商量用钱买来儿子未来的前途的时候,杨美子拿着小本子,对着盛开的花朵寻找诗歌的灵感。
宗教对于李沧东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
杨美子是所有家长里唯一一个参加自杀少女追思会的,但她似乎总是要慢半拍,或者说她总是处于疏离之中。
教堂的追思会上,人们都站起来唱圣歌,而她却依然坐着。
是出于内心的罪恶感?
还是出于不知如何是好的犹豫?
李沧东镜头里的杨美子,有着一种上上世纪末、上世纪初的俄罗斯小说里主人公的品质,好似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
只不过那些罪与罚的波澜起伏,她在教堂里并没有体现出来,只是留下一滴泪水,悄悄拿走门口的少女照片,跌跌撞撞地离开。
她把女孩的照片放在自己家的桌子上,大约是企盼外孙能从冷漠之中觉醒。
但外孙和死党们就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一样,看到女孩的照片似乎很难说有什么触动。
家长们甚至觉得好奇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看上那样一个农村的姑娘”。
她被其他家长当作说客,去说服女孩的母亲接受他们的价码。
杨美子在田间找到了她,见面却没有说出被嘱托的话。
之后的情节并不太出人意料,杨美子用自己衰老的身体和风烛残年的雇主交易,换来了其他家长要求的钱。
她仍然执拗地追求着美好的东西,对诗友聚会时有诗歌爱好者说黄色笑话深表愤怒。
而警察最终带走了她的外孙,个中并没有明确得好似说明书一样的过程。
李沧东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他想要一种开放的故事,可以让人们自己去思考。
所以我们也并不知道,杨美子是否举报了自己的外孙,她最终究竟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
唯一可以知道的,是她不停寻找灵感,最终写出了自己的诗:“你那里好吗?
还是那么美吗?
你能收到我没寄出的信吗……”有人认为这是《密阳》的反面,因为《密阳》当中女主角始终在寻求宽恕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而《诗》里的杨美子却一直在想办法替自己的孙子赎罪。
但终究而言,两个女性其实都在寻求自我的救赎。
杨美子的救赎恐怕比《密阳》里的女主角要更难一些,因为她身边没有一个几乎不计得失地爱着她的男人,周围只有一片冷漠,陪伴她的只有对诗的追求和大自然的美。
如果不是平静地寻找灵感写诗的主线,救赎的故事可能会变得奇情诡谲,会让人想起去年奉俊昊的《母亲》。
当时《母亲》也同样让人惊艳,只不过和《诗》比起来,就显得还是过于专注悬念,有一点底气不足的虚心。
但如果没有李沧东的功力和尹静姬的演技,这部电影也有可能会滑往同样的异色的境地。
尹静姬把一切都演绎得让人信服,她已经老去,但仍然有不可思议的美丽。
她似乎总是停留在爱幻想的少女时代,也始终对人温柔,温柔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东方人大概更能够理解这部电影里的隐忍和奉献,那些没有说出来也没有拍出来的情感跌宕,就好似古代山水画和诗歌里的留白,不在那里,但让人心中别有一份沉甸甸的感觉。
现在的电影很多时候都要面对信息过满的诱惑,总要在对话里加上太多的前因后果,而《诗》里面却很少有前史的交代。
杨美子的女儿是跟谁生的?
她有过什么样的故事?
为什么孑然一身?
这些都没有任何交代,但是光靠尹静姬的表演,这个人的状态就十分饱满而不具有侵犯性地凸显了出来。
这些年来,自杀已经成为韩国最经常的新闻,不论是前总统还是艺人,都经常做出舍身的举动。
去年跳崖自杀的前总统卢武铉,曾经是李沧东非常相信的人——在竞选期间,他为卢武铉站台拉票,后来还担任过文化部长。
杨美子的故事让人想起卢武铉,因为妻子的不当举动而自杀赎罪。
这样一想,这部《诗》也很像是李沧东写给卢武铉的一首挽歌。
这种刚烈的耻文化,曾经是东方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过现在有人说那是美德,有人却说那是脆弱。
杨美子的诗,在影片的最后出来。
一连串的空镜头好似是她的主观镜头,一路去到女孩纵身一跃的桥上,这时女孩的声音和形象加入,好像是她内心的那个少女和自杀的少女合为了一体。
这一连串的空镜头和画外音的结合,恐怕以后会载入电影史吧。
那些流淌的河水、奔驰的火车,都好像在诉说着什么,但你完全无法说出那到底是什么,只觉得心中似乎也有一条奔流的大河。
7/10。李沧东一以贯之的诗性,开篇山水间孩童玩耍的全景推移至浮尸,拜访女学生死地那段帽子被风吹走、雨滴打湿笔记,巧妙营造人物内心波动;家长们商讨赔偿的假热情真冷漠,而美子出户赏花,一道大玻璃隔开两种人的善恶观,警察代替孙子陪她打球的宽慰举动,诸多细节微妙却不足以维持长时间观影兴趣。 @2016-05-22 20:59:52
看着美子坐在河岸边记笔记,而雨突然下起来的那个场景,有种要大哭的冲动。一个孤独而热爱生命之美的人,要同时和庸俗的生活、残酷的命运对抗,除了诗与真,再没有什么可以接纳她。
绵软又劲道+1~
不知如何描述的割裂感,松散的影像状态和略显致密的文本,现实冷冽的沉重感渲染到一半戛然而止,这个结尾我个人不太满意,和寄生虫和小偷家族结尾扑面而来的沉滞感和浮泛不绝的创伤后遗相比还是粗粝了些,可能跟李沧东少了点缘分。
对有关“诗”的章节都无感 大打折扣
李沧东和王小帅一样都是身为高知喜欢拍底层还不愿意放下身段去深入了解的典范,他的电影里底层没有正常人,只有圣母、傻子和坏人;说回电影,阿兹海默、诗的消亡、未成年犯罪、校园霸凌、强(轮)奸、自杀、家长的缺失到最后所有元素都成为猎奇点,构成了一部缺少重点杂乱无章又稍显无趣的电影,就像你去买了一个包子,咬了一口发现里面的馅有:土豆、白菜、粉条、韭菜、胡萝卜、西葫芦、鸡蛋、猪肉、羊肉、牛肉、虾仁那种感觉
诗作为故事线贯穿全片,它很美,很有力量,但是怎么触及似乎都无法勾勒人生,解构生活。即使这样也足够迷人。那些满片是诗句的国产电影,无论用什么形式呈现诗句,最终也毫无诗意。这就是差距。
一个少女,一个老妇,被同一个男性的世界剥削到底,但少女和老妇这两个人却又互相被迫地成为被施暴者和施暴者,直至在最后重叠,结尾读诗时的那一连串空境简直刺痛身心,好厉害的剧本。而且,这么暴力的剧本,李沧东拍得居然这么柔和。事实上生活中的暴力就是以如此徐缓的方式碾压过来的,而不是如舞台展演般顷刻爆发。
真的平淡到让我感觉有些无聊,所以。。。★★★!
很棒。李沧东的片子剧作都相当扎实,对生活有一种刀劈斧削的直面态度,印象中好像只有杨德昌和李樯的几部片子与之有些类似,更像杨德昌吧,都挺爱说教的。
社会的产道流出黑色的羊水,生出死去浮肿的女婴。她被医生狠狠地拍打,终于从诗一般的梦境中惊醒,在阴间发出了第一声啼哭。她时常昏睡,在梦里找诗,问诗在哪里,哪里又有诗。
看到一个评论突然恍然大悟,对于李、奉等人的不喜欢,完全就是毫无诗意,完美匠气——而诗的敌人就是匠气。
对老年主角的电影真心的不喜欢。。
女主角和周围格格不入,当然这电影和我也格格不入,结尾《安格妮斯的歌》真是首让人作呕的诗,尹静姬部分扣半星,小女孩部分扣一星(18年最令我恶心的声调)
如果李沧东的这部片子叫做《诗》,那去年奉俊昊的那部就可以叫做《舞》。就观赏性来说,《舞》比《诗》更好看。
目前无法欣赏
她回报的是良心的谴责 死不会要求金钱的衡量(但真的不很喜欢这部高分电影…
缺少的不是“灵感”,而是“发现灵感的那颗心”
温暖阐述残忍,诗意解构悲凉,生错时代的诗人,大龄文艺女青年真可怕。
生活本不如诗 只是在他的影像里成了诗 老人承担孙子的罪孽 这样的故事像片尾那股江水 暗涌浮动 和是枝裕和他们是一路的 真好 我发现李沧东塑造的女性都有股悲悯的决绝 把惨淡凄苦的人生活得那么有诗意 双线叙事一明一暗 剧作算得上五部里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