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友”就是纯粹只保持性关系的男女朋友——频繁的一夜情,只谈性,不谈爱。
时下这一现象风靡大洋两岸,在大陆也不鲜见,自然,好莱坞绝不会放过这么有戏的“时尚”题材,在今年就相继推出了《爱情无线牵》《炮友》等片,都是聚焦在一夜情的故事上。
相较而言,《炮友》一片在名字上就直来直去,直奔主题,堪称是对当下这一社会现象的直观反映。
在《炮友》一片中,男女主演贾斯汀和库妮丝一个扮演时尚编辑,另一个扮演高级猎头,两人刚刚各自结束一段伤感的恋情,一俟在纽约相会,便干柴烈火一拍即合,约定互为“炮友”。
无疑,这样的人物和环境设置很符合一夜情的“时尚”特色,两人初始只是把对方看成健康、卫生的性欲排解对象而已——本质上亦即一个会说话的硅胶娃娃而已。
当然,随着时间流转,二人“日”久生情,便开始了在性与爱之间的纠结。
其实,自从人类建立起对偶制的婚姻制度后,婚姻与性爱之间的无穷纠结就开始了;随着对偶制发展为当代社会普遍的一夫一妻个体婚制,这种纠结无疑更加变本加厉。
按照莫里斯在“裸猿三部曲”里的论述,人类——尤其是男人(雄猿)——在性行为的生理基础上并非是专一的,而人一旦成为人,又有了心理、文化等多层面的因素牵扯(“爱”就是这样出现的),于是乎,性与爱的关系开始变得异常诡谲,文艺作品(弗洛伊德说这是性冲动的升华)拿这个说事,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萨德侯爵在法国大革命时就开始写SM作品了,而身处眼下这样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红男绿女们便也不再推崇激进的性行为(当然并非完全不存在)。
而且由于福利制度的高企,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居民们已经不需要急吼吼的建立家庭来作为个人的生存保障,于是,性与爱的分离成为了一件可能又可欲的事情。
在影片中,库妮丝扮演的女主角就是试图将性、爱彻底分离的典范,在和贾斯汀保持炮友关系时,她还与一个一面之缘的大学生来了场一夜情,并有进一步发展的意愿,只不过流水无意,情缘未展便已被匆匆扯断。
贾斯汀带着库妮丝回老家成了事情的转折点,在其乐融融的家庭背景中,两人情愫暗生,不过贾斯汀尚不敢真诚面对库妮丝,这导致了库妮丝负气出走,但是,当老父用亲身经历告诫贾斯汀后,这位帅小伙还是大胆追求库妮丝并最终抱得美人归。
爱情童话都是这样的,俩人相爱就算完了,再继续下去,故事就会索然无趣。
《炮友》无疑还是在宣扬“有爱才性”的常规理念——作为一部爆米花商业片,当然得这么干。
显然,影片还是把一夫一妻的当代家庭作为了理想的人生模板,贾斯汀回老家的那段戏其实就意味着向传统家庭的回归。
在影像表达上,纽约被塑造成一个光怪陆离的名利场,而小贾的海滨老家(正是好莱坞所在地)则是一个温馨的避风港湾。
两相对照,影片的创作主旨已经昭然若揭。
婚姻制度和婚恋性爱观都是与特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在目前的生产发展阶段,看来人类还是摆不脱一夫一妻制为主的家庭结构。
尽管恩格斯在评价资本主义的一夫一妻制时加上了“以卖淫和通奸为补充”的定语,但在好莱坞的电影里,一夜情终归是hold不住的,主角们回归到性、爱合一的理想状态,才是吸引观众眼球的王道。
不过随着新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类的婚姻制度和婚恋观或许还会经历颠覆性的改变,但未来会怎样,谁知道?
——或许“炮友”会成为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炮友》这样的一夜情电影中,潇洒的性行为主动发起者往往都是女性,这或许也暗含了男权社会的不争事实。
而主人公们虽然纠结在性与爱的矛盾中,但超脱经济利益的内心意愿才是他们唯一需要考量的东西,与动辄拿房子、车子、票子说事的相亲节目比起来,《炮友》里的“炮友”们其实单纯多了。
当然,电影是个挣钱的商品,《炮友》也不能例外。
(刊载于《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9月5日第30期)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这部电影有这么多感慨。
可能是因为正好气氛很好,跟两个闺蜜喝着玛格丽特,吃着巧克力和冰激凌,坐在地毯上在家看着这部电影。
总之,一切都很好,感觉很对。
喜欢就是喜欢,爱就是爱,逃避到最后都没用。
可能是我就在纽约的关系,对这一段特别有感触。
我实在爱死了这种自由的氛围。
I love it.
本来是冲着贾老板去看的,但是笑果不断,非常适合需要放松不动大脑的时候观看,剧中2人最终从朋友走到恋人,不知道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真的有这个勇气,身边也许有个人对自己而言已经超出了朋友的范围却不敢表白,只是害怕走到最后连朋友都做不成,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一个人在身边我希望自己能勇敢一点,抓住他的手
不知道多少人会对题目有认同感。
我是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
飞机有一个神奇的功能,我常常觉得它不止是交通工具,简直就是穿梭在时间隧道里的工具。
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你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你像一个小囚犯一样被锁在座位上,定时有人叫醒你给你饭吃--你也不知道那是午饭还是晚饭。
然后降落了,你走出去,是另一个世界,不一样的天气,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感觉。
之所以说到这个,是因为我在洛杉矶和纽约都呆过,而电影中的主角,一个来自纽约,一个来自洛杉矶。
还好还好,是羞涩纠结的洛杉矶男主角和开放主动的纽约女主角。
如果两人换位,怕就是苦情戏了。
这两人一开始就没火花,纯奔炮友方向去的。
后来的火花其实擦出的莫名其妙,我感觉更像是如先知般的姐姐和爸爸推出来的。
话说我一直很迷惑这一点,为什么好多电影里都有这样的情节:一男一女是好朋友,也没啥火花,然后各种亲戚朋友就像都有特异功能,看了一眼就说,他/她就是你生命里的人,你快醒醒吧醒醒吧。
然后他们两个人对看了一眼,仿佛中了大话中的催情大法,恍然大悟,哇噻,你真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寻找的人诶!
我想说我现实中看到的先知亲戚其实不少啊,都是乱点鸳鸯,为什么不管是我还是别人从来就没有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呀,相信有这种情况的不是少数吧。
怎么一到电影里就那么浪漫了。。。
回到题目。
我听说过不少人,也看过不少人实地践行题目中的原则。
妈妈是控制狂,就会找个小鸟依人的女孩;爸爸没出息,就一定要找个大男子主义的老公。
你看电影里最终让男主角去找女主角的,反而是他老爸错认了当年爱的女人,然后跟儿子说,我很傻错过了,你可千万不要错过啊。
这句话煽动能力极强,却不是完全有道理,我下面会解释。
是不是有这么一句话,你忘不了旧爱,无非两种。
时间不够长,新欢不够好。
虽说这话不是百分百准确,但确实有它的道理。
不过好不好是完全主观臆断的,所以分手时男人说“你是好姑娘”,潜台词就是,“你是别人心中的好姑娘,可惜对我而言还不够好呵呵。
” 男主角放弃这个女主角就碰不到更好的?
碰不到人生的真爱?
我看不一定。
可是男主角既没有和旧爱分开多久,又还没有新欢,老爸这么一说,他就自然想,我离开了可是还喜欢她惦念她,她一定是love of my life. 多少人在前段恋情里都以为那就是love of their life, 然后多少人还是分开了,又碰到了新的love of their life. 所以我觉得love of life整个就是鬼扯淡。
有人跟你说,你要好好珍惜,不要错过,其实往往这段感情都是有问题了。
因为就是强调的就是哪怕你不这么喜欢这个人了,你也要知道你可能碰不到更好的。
如果两个人真的天作之合没有问题,需要旁人或是当事人一再强调,要珍惜不要错过么?
那些感情幸福的或是结了婚人,如果你在以前的恋情里珍惜了,那你还能碰到你现在的这个love of life么?
还是说你本来就不止一个love of life,珍惜哪个哪个就是?
我以前觉得,找到一个经历相似的,就会理解我的很多心情。
但是我现在明白了,不能拿父辈的错误惩罚自己,你要找的,是你喜欢的,舒服的,就像电影里那个老同事说的,当你爱一个人,你会知道。
不用别人告诉你,你就知道。
你会喉咙发紧,你会不是你自己。
但我也想说,也许你这辈子不会一次喉咙发紧的。
人生太短了,别拿“珍惜”让自己日后后悔。
久违的Kris Kross以及双城(NY和LA)一般民众对Captain"Sully"的不同评价,加上对NY客不拘小节个性的嘲讽(其实Mila本人就是LA人而非NY人),都可看出这部西海岸影片在两性话题之外对东海岸不同文化的善意嘲讽(KK的那个暗梗,倒有些类似对LA守旧个性的嘲弄)。
至于两位主角之间的默契度,其实倒不足以支撑这部影片。
过于烂俗的剧情只能靠一些小细节和小清新来支撑,但整体观感尚算值回票价。
SONY在本片中继续对自己产品大肆宣传,并揶揄了iPad一番。
还好,这次的揶揄颇为善意,令人可以会心一笑。
至此今年的炮友三部曲算是全部看过了,海瑟薇演技最过硬床戏非床戏都不含糊,艺术家气质表露无遗,而且上世纪8,90年代的穿衣风格也很衬她,听说one day里她也各种迷人,有空去看看好了。
库尼丝胜在放松大胆完全new york style,片子也下大力输出了信息时代多元多关注点的价值观,电影、音乐、时尚各种眼花缭乱。
至于娜塔莉波特曼……床戏都拍不好怎么当上奥斯卡影后的啊,还连带非床戏部分都是一股紧张兮兮一筹莫展的感觉,跟男主角当朋友都勉强更不用说发展成炮友关系,偶有笑点的地方也完全不觉得好笑,她还是太elite,适合混精英俱乐部,这种平民风格轻喜剧神马的不适合她。
至于男主角,Jake 演技好气质好有魅力,Justin有幽默感也够urban,Ashton嘛……he got a nice butt. 看您好哪口了!
时隔近一年,等这片子的高清等到忘了,down后又躺了会才翻出来看。
一直喜欢justin timberlake,于是都很关注他拍的戏,他总能演得活灵活现,充满动感,极有感染力。
片子的朋友之情转变成爱情这个桥段,在现实世界里基本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也就直接略过。
让我对这片子最多好感的是快节奏的风格,从片子的开头到结尾,总以一种进取、正面、快节奏、清醒思绪的画面呈现给观众,mila在里边i'm not gonna sell you the job, i'm gonna sell you new york.这个片段是我最喜欢的比起爱情里的纠结,我对于城市里的灵动刺激更感兴趣。
望justin继续努力,拍更多好电影。
炮友这个词,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今天,它被果断的用在电影名字上,实属大胆。
再来说说说男主女主,我都很喜欢,米拉很适合演这种很开放,很大胆,很神秘的女人。
她身上总有一种神秘的气质吸引我。
也可能是黑天鹅留下的后遗症。
^_^进入正题。
电影开始,两个人马上进入分手大赛,此情节存在的恰到好处,似让我们看清,到底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感情,是一个事业为重的男人,还是一个事业一般的小男人。
如果是我选择一定是那个事业为重的男人,但是我能忍受他迟到最高上限是多少,我也说不准,但是小男人不是我的兴趣,那种粘着女友的男人我会怕怕。
所以女人们你们清楚吗?
你们想要的男人是哪种?纽约,一个适合工作,适合恋爱的魅力城市。
两个人初次见面,就让我们感到米拉的不拘小节,开放热情。
感情就是要慢慢累积的,说实话我不相信所谓的一见钟情,就算真的遇到了,我也不能确定他是,或他不是。
感情就是这样的,如果能那么简单的让人明确,那就失去了他的神秘,就不会让人欲罢不能了。
一切都顺其自然的发生了,两个人努力地适应对方的喜好,至少他们的sex是激情燃烧,这又再一次证明了,女人和男人一样,是可以没有感情,只为性而性。
这样我们又多了一项平等。
不要在做爱上,就总是男人的主动,其实女人也是享受,是可以主动的。
日久生情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成语,但是绝对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因为爱情、喜欢这些感情都是可以慢慢滋生的,要营养的。
然后你会发现,只有两个人互相走进彼此,才能真正的了解对方,才能欣赏对方,才能滋生美好的感情。
如果你喜欢一个人,你会把他带进你的圈子,如果你爱一个人,你会希望他了解的全部。
感情是一种付出和回报都要成比例的东西,如果你发现自己付出后,就会期望,不时会渴望收到一些同等的回报,不管什么样的感情,说不要回报的那都是假的。
是人就都有私心,就是父母也是希望你能给予回报,哪怕是最少的,他们也会期盼。
失望就会随着希望而来,越是抱有期望,失望越大越猛。
然后人们发现,原来自己已经陷进去太深太深。
离开是痛苦,不离开也是折磨。
这就是感情,你看的明白,你说的出来,但是你无法控制。
这就是女人。。。
而电影又再一次让我们看到,男人与女人的差别,女人一旦认真就真的认真了,不能伪装,而男人总是理智多过于感情,他们能让自己更多的保持清醒,不管是真话假话,他们都在控制的范围。
他们可以让我们已最快的速度融化,也能让我们用最快的速度伪装,甜言蜜语再怎么骗鬼,女人还是会信。
这就是天性。
结局,当然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在一起了。
老套的结局,虽然电影中在一起了,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是不要效仿,你没有女主那么无所谓,也不能保证自己会不在乎对方。
而且老套的中国还是有老套的思想,不适合大多数人。
绝对三观不正地强调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正货腹肌男在眼前一见他就湿是必须上一回的,baby,这是真爱好吗?
就算只有那么高潮的短短几秒也是真爱好不好诶!
女人,没有感觉不会湿,男人,没有感觉不会硬。
这个测谎仪都不需要使用就知道吸引力的判断规则从远古就流传至今还在主宰所有爱情为题的电影什么的。
男主第一次说打网球就已经是ture love了。
come on,你会对你的死党谁做爱吧?
okey,我说的是真正死党,不是暧昧备胎list。
在他面前挖鼻孔抓阴毛挤痘痘什么的还能对你“下体敬礼”那是深爱了。
我的理论是,jj代表男人大脑,不要问他爱不爱你什么的,下面比上面更多真话。
okey,吃伟哥的除外。
从《爱情灵药》到《不求回报》,再到最近这部《炮友》(名字相当霸气),都是讲述一男一女打炮打出感情,最后在一起的故事。
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演员,不同的剧情。。。
《爱情灵药》是三部电影里尺度最大的。
安妮三点全露,杰克露了屁股:《不求回报》娜娜姐衣服都不脱的,倒是看了艾什顿的屁股;《炮友》看贾斯汀的屁股,米拉的屁股(木有露胸)。
反正都是上床打炮,床戏的部分没有什么可以说的。
贾斯汀近年跑电影界混了。
《社交网络》里那个小三演得不错相对前两部来说,我喜欢这部《炮友》。
台词比较搞笑,两人的床戏也很搞笑。
只打炮,不谈感情。
晚上和你打炮,白天就去和另外的人约会。
炮友就是炮友,各取所需。
男主角来找女主角就是为了打炮,说得委婉点,就是,帮他打一下飞机。
有句话说:“上床那么纯洁的事情,不要被爱情玷污了。
”只上床的好朋友并不好当啊,炮打多了,打出感情了。。。。
其实,这部戏一点也不色情。
想看床戏的朋友可以省省了,尺度一点也不大。
剧情嘛,和那两部相差不大,就是炮友终成眷属了。
但是,相比安妮和杰克老夫老妻,娜姐和艾什顿的没有火花,米拉和贾斯汀的组合,倒是蛮新鲜的贾斯汀在戏里还唱了几句,真是不忘本爱情喜剧不过如此。
不过,我想说,电影始终是电影。
现实生活中,你找去一个专门来打炮的,我就不信,可以一见面就脱衣服上床,一边和你打炮,一边还去和别人约会的既然是朋友,还是会尴尬吧。
哎,以前谈恋爱是为了能打炮,现在打炮是为了谈段感情。。。。
今天是七夕,愿天下炮友终成眷属。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24北影节 缓缓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父女关系对我来说好像就是这样的。大家一起坐下来看电影那一刻,竟然有点感动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2024北影节第一站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3.5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