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就是讲主人公托马斯和一群记忆被清除、同样被送到迷宫里的小伙伴们合力逃出迷宫。
第二部里主人公等人原以为逃离了设置迷宫的灾难总部,结果发现原来还是在其掌控中。
当时地球受太阳的影响,回归线内地区已经不能生存人了,而且人造病毒的传染使大部分人得了闪焰症,人变得十分疯狂。
灾难总部拿主角们做实验,设置一系列变量,企图构建蓝图,找出治疗方法。
在第二部里挑战升级,他们要穿越焦土区,和闪焰病人斗争。
第三部,主角才知道他们这些人对病毒免疫,所以灾难总部才费尽心机抓他们做实验。
主角决定反抗,和朋友们逃离灾难总部。
最后为了救其他被灾难总部抓去的人,来了场直接对抗,最终逃离开始新生活。
消费很多时候是需要冲动的,比如说去看这部电影。
因为近一个月上映影片中的确无甚可看而本片的名字和海报还有点意思,于是冲着科幻悬疑惊悚的分类和imdb 8+的评分跑到电影院。
影片改编自同名的畅销小说,不出所料仍旧是标准爆米花类型片,在视觉效果,节奏及情节设置上都可圈可点,科幻这一要素其实并没有存在感,惊悚做得不错——当然是美式传统的一惊一乍风格(这点其实是为情侣观众服务的),而作为重点的悬疑虽然在影片中被不遗余力的渲染,但对个人而言,还是被观影中强烈的既视感稀释了。
当看到影片不出意料的所谓“披露真相”的结尾,更是唤醒了并不久远的记忆——这完全就是又一部的电影版幸存者游戏嘛。
很高兴又见到你们:饥饿游戏,分歧者,心方慌……虽然俗套的设定也很多,略感欣慰的是没有同类型片中生硬的恋爱狗血三角情节,也没因为主要人物都是男生而迎合潮流故意走基情路线。
作为片长近两小时的一部电影,采用了以男主为主视点的线性结构,虽然设置简单,但无疑带入感会更强。
考虑到从影片中后段就透露出的“肯定会有续集哦”的强烈暗示,作为系列的第一部电影在出场人物及故事背景的铺陈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相比饥饿游戏第一部的冗长沉闷的前奏要自然地多。
简单说来,整个故事就是一句话:被失忆的一群男生和一个女生被放入了一个巨大迷宫,在男主的带领下大家协力脱离了迷宫。
再加一句的话:这个迷宫是故意测试他们用的第一关,他们以后要面临更大的挑战。
片名是The Maze Runner,音译过来是“这妹子软呐”,可惜只出现了一个妹子Teresa,而且不但说不上软,在戏份上除了依靠男主推进下剧情连基本的存在感都刷不到,反倒是男孩中的各位个性突出光彩熠熠。
男主Thomas最突出的特点是勇敢无畏,当然自身的主角光环必不可少,另一个让其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其实是他本身曾经作为整个测试的管理人员,虽然被洗了记忆,但毕竟还有残存部分,根据心理学理论,这些经历至少会令其心理方面比其他作为小白鼠的男孩们准备更充分,这些可以统统归结为外挂。
整个男孩团体Gladers(这个词应是源自迷宫中林间空地Glade)的头羊Alby是个典型的领袖,成熟稳重有大局观且乐于牺牲,遗憾的是为了突显男主的作用不但因中毒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躺尸状态,更是在刚刚恢复后就被夜袭的迷宫怪兽Griever拖走吃了便当。
Alby的副手Newt则是萌点十足的角色,性格阳光,比其他人也更有亲合力,重要的是明事理——站在主角一边。
Runner小队的队长Minho,乍听名字还以为是中国人(之后想到了春晚时很火的李敏镐......),整体气质属于寡言少语的实干派,虽说曾面对怪兽Griever弃了男主跑路似乎有点不光彩(没有主角光环的话是谁都得跑),但本质上却勇敢坚定,不然也不会为了救Alby而选择被困于迷宫。
小胖子Chuck是团队吉祥物,主要作用是卖萌,可惜偏偏要把护身符让主角交给其父母——这明显是树死亡旗帜啊喂。
当然还有Gally,为了戏剧冲突而不得不出现的反派偏执狂角色,Bully(类似胖虎)的气质十足却是个害怕破坏规则的保守派,总是难得地一直坚持损人不利己,这种性格特点也只好说是剧情需要了。
其他一些龙套表现也还好,包括倒戈的Jeff,中毒的Ben(一直不明白既然中毒后就能恢复记忆,为啥Alby不选择告诉大家主角的身份,Ben可能是被病痛折磨到连“你们听我解释”都没法说,但Alby……嘛,剧情需要)。
稍遗憾的是,虽然人物塑造都很生动,但除与男主外,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什么交叉,略显单薄。
The Mazer Runner即迷宫行者/跑者,顾名思义的话本应展现身处迷宫中各色跑者们的绝境求生,因此原以为对于探索神秘迷宫的过程能有更多笔墨。
但比起这种更具有游戏漫画风格的展开方式,影片则选择了另辟蹊径:勇猛无畏且幸运和闪避技能加满的男主在迷宫的第一晚,在从未踏足迷宫的情况下面对高等级的野生怪兽便能矫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有惊无险地将Griever斩于马下,前无古人地全身而退之后还成功升级专职为Runner。
在惊心动魄间我们也得以一窥迷宫的原貌,其实就是各种可以移动的石块而已,除去怪兽的话基本无甚玄机。
而之后Minho更是直接把男主带到作战中心: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地图绘制完毕,迷雾全开;坏消息是没有出口。
当然山穷水尽处总是聪明过人的男主柳暗花明时,从Griever残骸上找到的不明物体偏偏还有个数码显示的7在上面,然后二人按图索骥地成功找到了唯一可能的出路即怪兽的巢穴。
至此为止,迷宫本身的秘密已荡然无存,最后除了血战Grievers,输入的密码更是有些凭空飞来。
男主的探索简化成Easy模式下的RPG:进入迷宫——杀怪升级——得到谜之物品——升职Runner——地图全开——检查谜之物品发现数字——找到怪兽巢穴。
这种线性解法在推理测试中基本等于送分题(反正是压力测试不是智力测试= =),看似简单,但关键却在于要杀怪,这一点确实其他缺少主角光环的人从来没敢尝试甚至想象的。
贯穿全片,这个庞大而幽邃的迷宫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被困的人们心理的震慑,这种震慑对于失去记忆而来到了一个完全未知世界的年轻人们而言尤为强烈。
因为未知,所以恐惧。
未能在闸门关闭前回来而被困迷宫中的同伴一夜之后便踪迹全无,而猎杀他们的游曳在深夜迷宫中的怪兽Grievers就成为了迷宫最恐怖的一面,化作其他人的噩梦和压力来源。
一次次将了同伴的名字从石墙上划去之后,这些被困的Gladers从死亡的印记中得到了应对之策——一套能令大家存活下来的秩序,其中的一条就是不能私自进入迷宫。
安全第一,哪怕这意味着永远无法逃脱,直到开了外挂的主角出现……这些内容其实映射着很多悬疑惊悚类作品的共通特点——苟且偷生还是直面恐惧寻求出路。
迷宫这一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多年前一部出名的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而且折射出的心理也十分类似,即如何面对改变。
那本书里的小矮人之一处事悲观,害怕现有生活的变革;另一个则认为变化会带来更好的结果于是积极适应。
道理非常简单,但无论是在寓言中还是在电影中,总还是有很多人会被框架教条束缚。
对于单独个体而言,需要改变自身的思维定势和固有观念虽然不宜,但只要选择尝试可能只需电光火石一念之变便能峰回路转;可在群体中,还有更强大的来自世俗的力量,规则秩序道德法律,这些是植根在他人意识深处的东西,面对这些束缚要做出改变则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在Minho搀扶着Alby向迷宫入口举步维艰时,在闸门即将关闭的时刻,所有人却只能在门外竭力地加油鼓劲却无人上前伸出援手,可能主要的原因是对于迷宫的恐惧,但对于破坏规则而受惩罚的恐惧也一定暗暗地拉住了他们的身躯。
男主Thomas是个例外,是个规则破坏者,而且像很多规则破坏者一样拯救了大家。
很多时候我们讥讽Gally之流(不包括Gally后来的中毒犯病)的改革反对派,只是因为我们站在了上帝视角:我们知道主角不会死,电影肯定会有好结局。
但现实中,Gally们才是大多数人,他们没有看到好的一面,他们看到的是同伴的死亡,如果留下可能还会多活些日子。
以本片而言,主角们的光环的确了不起,遭受了一次侵入后的系统居然不会保持关闭,用来逃出的密码顺理成章的就是八个区域的开启顺序而早就被Minho摸清——后面我们知道这些都是测试的一部分所以需要保证幸存者的存活就不足为奇。
如果仅仅就概率而言,当然留在原地的人可能并迷宫中搏命的人存活更久。
像斯蒂芬金改编电影《迷雾》(The Mist)中,主角选择勇敢地逃出求生却迎来了悲剧的结局,因为胆怯而选择坚守的人却得救了。
害怕,从众,保守,其实只是演化赐予我们的保护措施。
但,还是有人要放弃安逸质疑规则,还是有人会将1%的成功几率至于99%之前。
在对边界条件所知有限时,虽然有智慧来判断行动的可行性是成功的条件之一,而有勇气去行动才是前提。
像电影中倡导的"at least we die trying"一样,即便有人选择乐天知命,有人像Gally一样因胆怯而拒绝离开,还是会有人同Thomas等人一样不满足于当下而选择变革,无论成败,他们都是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开路者,都是将生命的意志燃烧的先驱,这也是无数文艺作品试图传递的信息和基本精神。
最近几年,此类作品似乎很有市场,从小说到电影,《分歧者》、《饥饿游戏》等很多都是类似的主题:青少年,末世危机,反乌托邦……TV上一直都存在Survivors这类挑战人类在极限条件下应变的节目。
除了现代人现代化安逸物质生活下的原始渴望之外,原因之一自然是类型受众的年龄比例一直在向年轻化靠近,从2010到2012,美国24岁以下观影人群比例从27%升至30%,年轻人为主角的片子自然市场会更大些。
而末世危机这种主题也一直是Sci-Fi界的主流之一,没办法,世界是越来越好哪里去找戏剧冲突呢;此外,受金融危机、社会现状的影响,新生代的年轻人似乎对未来的悲观情绪也越来越重(根据一起在美国的调查),此类题材可能也更加贴合受众的心理。
这类作品一多,感觉上创造过程可能都很相似:先构思好一个场景,比如生存游戏,或迷宫,或派系,然后统统扔到末世之后的未来去,至于让这些可怜的青少年受折磨的原因以及为啥采用这种形式的理由随便想一个就是。
比如为啥要制造压力需要盖迷宫(根据影片结尾来看这个动机可能掺了假)?
采用科技手段如模拟刺激不是更经济实惠?
钱太多,地太多,未来科技太玄幻,工程建设有回扣……这和诸多推理小说中常见的简单目标背后的惊天设计(比如盖个楼只为杀个人)一样如出一辙,将传统而略显老套的礼物用炫丽夺目的复杂度和噱头包裹。
不过只要有趣,这些便都是不需在意的细节而已,就如同异彩纷呈的生物形式不过出于基因单纯的复制目的,更令人关注的总会是表现手法和发展过程,遑论很多人只是来找刺激或看脸的啦。
有刀,有绳,有树,有木材,有很多小孩子,有吃,有喝,有渴望出去的念头,害怕外面的怪物......三年,竟然在这样的迷宫里呆了三年刀,对于PSK来说,有一个名称叫制造工具的工具。
.....看那墙,也就三十米高,集众人之力,完全可以在三年内,贴着墙面制造出巨大的木架子/梯子,及足够长的绳子,然后大家爬上高墙,沿着墙顶,走出迷宫,没必要在迷宫里头转悠这叫翻墙还有一种办法,有一垛墙是日开夜闭,还有三面墙是一直关着的,但有缝隙,用刀制造大量的木楔子,砸入缝中,木楔子有长有短,于是就构成一个梯子,也可上到墙顶。
只要有一人上到墙顶,放绳梯也可以让众人一起上到墙顶这叫造梯还有一种办法,取很长细蝇, 一头拴石头,一头拴粗绳,石头扔过墙,再白天墙开的时候,将粗绳拉上墙另一面固定,就能可以制造一张绳梯,轻松登上墙顶。
这叫抛绳只要上了墙顶,一切尽收眼底,再通过绳子与梯子,在迷宫的上方,就很容易走出去
末日元素+反乌托邦题材,《饥饿游戏》+《心慌方》的即视感;大量剧情用来描述神秘、和谐的宫内“乌托邦”,过度细致的铺垫,为加强后段守与变的观念冲突,凸显男主可贵的求生精神;而后段轻描淡写的迷宫惊险穿越,男主开挂一般第一次就无差错的找到了正确出口,实在有头重脚轻的感觉;片尾假死的科学实验室女领导video,生硬、浓重的商业化结局为续集做好了接口。
高开低走的观影体验,无法高分。
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我期待的是一部类似《心慌方》或者《大逃杀》的电影,再不济你弄这么大个场面不要浪费啊来个Temple Run也行啊。
结果就是我发现我在看“如果你喜欢看《饥饿游戏》,那么你一定喜欢下面的作品”list。
所以《饥饿游戏》、《林中小屋》、《分歧者》、《安德的游戏》、《记忆传授人 》这种青少年拯救世界的戏码这个月轮到《移动迷宫》了是么。
这是一部缺乏逻辑极其无聊的电影。
有没有原著党出来告诉我建造这个庞大的迷宫的意义何在啊?
要是这个迷宫特别的神秘特别有意思各种机关不管什么狗屁理由造了也就造了,关键是还特么的特别无聊除了有怪兽Griever有藤蔓植物(爬满了伯爵的坟墓)每天朝九晚五的开门关门变来变去以外就没了,没了,没了。
哦还有数字标示的Section以防各位顾客迷失自我啊,1号是食品区,2号是日用品区,3号是挖掘机专卖……最后的通道还真的写着大大的“Exit”,欢迎下次光临。
感觉就是标准的好莱坞流水生产线上的作品啊,编剧一定复制粘贴了不少段落,属于睡一觉也完全不耽误跟得上的剧情走向,一点都不紧张刺激令人血脉喷张的动作场面,我们勇敢的少年英雄们就像《蝇王》里一样毫无悬念的分成两派了啊,最后半小时完全就是在为了能够继续拍续集捞钱啊不停的告诉你“To be Continued"“啪啪啪啪,请看下集”这只是"Part One”啊还有二三四啊最后一集可能还要分上下啊不赚够我是不会走的啊。
里面的角色设定唯一令我留下印象的就是Chuck了,此外,唯一的女性角色饰演Teresa的卡雅·斯考达里奥《月球》里没觉得,这里分明就是翻版的暮光女主Kristen Stewart,连眼神中透漏出的呆傻气质都一般无二啊。
威尔·保尔特虽然长得是有特色了一点,但也不能总担任校园恶霸的角色吧,其实《冒牌家庭》里面的角色还满有意思的。
托马斯·桑斯特从《真爱至上》到《冰与火之歌》到本片你是带了个头套么脸都基本没变过,虽然感觉你的头较一般人是大了那么一点点,所以果然还是套了个头套吧,就像王尼玛一样的。
饰演我们黑人领袖Alby的阿梅尔·艾米恩你不是85年的么,怎么也混在这群青少年中啊别以为皮肤黑就看不出来年纪啊,还有为什么啊,总是我们黑人兄弟先死啊,说好的黑夜就是你的保护色呢。
其他人的表演也还可以但也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本片导演韦斯·鲍尔艺术指导转导演真的是特别看重艺术造型呢,你确定这些货已经待了三年了吗?
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发型师来为他们设计造型是么,还是他们中间有人是我大蓝翔毕业的,那个发型我也想要啊喂,就算为了吸引少男少女人设也好歹真实一点啊,这也太干净了吧,不应该过着鲁滨孙式的生活么?
我看了前面小半段的原著觉得还可以啊,后来我看到导演说角色改编会比较“fans liking”就了然了。
不推荐观看本片。
之前我还打算去电影院看这戏,还好没去,不然我得骂街了。
虽然说每个人什么记忆都想不起来地送到迷宫里,可足足三年的时间,就只有那么几个人有勇气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那个小草地就能称作“家”?
然后还想在那里孤独终老吗?
重点是,里面所有的食物配给都需要依靠每个月一次的供应,生杀大权都在别人手上,还如此窝囊,我只能呵呵了。
过程一切都好,是没想到这么容易就能跑出个迷宫,不是说有多复杂吗,说话的陷阱妖怪呢?
好吧,原来你只是个预告片,就是为了坑来看的人,后面还有更复杂的阴谋?
这算不算诈骗啊,如果是分几集的,能一开始就说清楚吗!
更搞笑的是那个最后跑出来的2货,他才应该是最厉害的人吧,其他人10人以上组团,一个混了迷宫3年的成熟导演,外加神破译密码和牺牲几个人才能走出迷宫。
这2货单枪匹马毫无经验就能跑出来,而且还很搞笑地只是说不能离开,我们是属于迷宫的,你属于迷宫你就待里面啊,没人强迫你出来,为什么别人要离开你就一副被抛弃的怨妇嘴脸,导演能将脑子里面的水倒一下吗。
最后,好想知道男主瘦瘦的身子下面究竟有多少腹肌呢,怎么那些怪兽没能撕他衣服,扣分!
根据反乌托邦小说改编的科幻电影《移动迷宫》讲述了成年人虚构出一个巨大的“世界性”骗局,以年轻人为实验对象,最终年轻人“成功”反抗并突围的故事。
通常这类故事或影片除了突出“实验/游戏”一点外,还会设置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对抗——未成年人们在生活中处处没有控制权和话语权,世界还不由他们掌控,于是反应在电影中,常常就是未成年人被成年人拿来做实验或游戏(比如《饥饿游戏》),然后他们在慌乱和生命危机中突出重围,开始将世界(的一部分)握在自己手中。
在这部影片中,迷宫中的实验对象并不是一群严格意义上的未成年人,但以上所述的模式依然奏效。
因而这种模式所常带有的缺点,在影片中也便展露无遗——比如幼稚,比如审美疲劳,比如电子游戏氛围浓重。
迷宫中是一场严格控制的实验:笼子按时送来补给和新人,迷宫按时开启和关闭。
密室杀人案中的智慧,封闭空间中的人性,这两者是独立空间中最充满魅力最吸引人的故事类型了。
遗憾的是,《移动迷宫》机会没有着墨于封闭空间中的人性展示和拷问,因而也就不可能带来观影之后的返观现实社会或者内心深处的思想震撼。
那么,它有没有让我们感到那种精巧的密室推理的智慧呢?
答案当然是:没有。
影片前半部分的确留下了巨大的悬念,作为“变量”的男主和女主运用自身携带(编剧设置)的与众不同之处推动故事发展。
这种外力推动的设置当然是有效的,只是未免显得有些简单、轻巧了,既无法突显编剧的才华,又很可能让观众恼火——我们想要看到智慧,但谁知道下一次又会飞来些神马乱七八糟的玩意。
当然,这些都是实验的程序,所以不必太计较,总是可以接受的。
悬念的疑云笼罩在迷宫上空,谜底就在迷宫之外。
无论迷宫中多么喧闹,争吵、对峙、打怪……这些全都不重要,因为迷雾从一开篇就已经生成了,而影片随后并未给出有效信息以让观众跟着男主去解谜。
一切都像是天外飞仙,除了上述所说的“变量”男女主,还有关键道具(怪兽体内取出的引路器),以及怪兽攻击时送来的能够让人恢复记忆的药物(那种大针筒,通常被用来给牛或猪打针,所以男主也真是够拼的呢!
)。
虽然是个解谜的故事,可以推理的过程并未激发作为观众的我们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去探秘的兴趣。
因而整个影片在显得幼稚的基础上,更加显得像是一个展示过程——我们所知道只是画面呈现出的那些东西,它们并未起到让我们往前探索的作用。
作为一部解谜/推理影片,已经给出的信息无法做到向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开,就已经注定了它的失败结局。
在经历了数次“神庙逃亡”之后,男主在主角光环的指引下终于开始带领兄弟姐妹们朝向光明、朝向谜底前进。
然而,一切竟然又是一个圈套,故事始终没有尽头——不仅没有尽头,而且告诉你没有尽头的方式相当粗暴、直接、简单,原来末日是假的,灾难是假的,实验室leader阿姨自杀也是假的,这些都是实验的一部分而已。
这就好像是给人讲了一堆乱七八糟的故事,最后主人公从梦中醒来或是告诉我们主人公是精神病院的病人,这种处理方式充满了拙劣和审美疲劳,想要机敏、轻巧却只给观众带来了“被耍了”的观后感。
而至于实验的真正目的到底何在,依旧没有说清,或者说出的完全不可信——末日灾难,传染病毒,又为何是把一群人关起来实验?
难道不是更应该去研究样本的内因(细胞或基因)么?
所以,这些说法也都是实验的一部分而已。
所有的行为和言语都是实验的一部分,一切都是按规则出牌,主人公们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也被证明都是设定好的预期结果而已。
反乌托邦小说/影片最基本的意义在于能够读者和观众通过阅读文字或观看影片受到震撼,得到启示,然后返回来观照和思考自身或人生曾经或现在深处过的某种情景。
它让我们在故事中看到人性和规则,在故事外反思权利和制度、精神和物质。
《移动迷宫》的故事充满喧哗,但并未能导致震撼或引起思考,所以迷宫外的意义是无法生成的。
因而,这部电影仅仅是一个展示柜台而已,柜台后的柜员把什么拿上柜台展示给我们,我们就只看到什么,仅此而已,不可能最会有多余的思考。
它没有真实和虚构的纠结,只是一阵缺乏回声和余韵的噪声。
2023年8月24日18:48:22《移动迷宫》 [1] (The Maze Runner)是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2013年出品的科幻动作片,影片由韦斯·波尔执导,迪伦·奥布莱恩、卡雅·斯考达里奥、托马斯·桑斯特、威尔·保尔特、李基弘等领衔主演。
影片内容改编自詹姆斯·达什纳撰写的“反乌托邦科幻三部曲”的第一本同名小说,讲述男孩托马斯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巨石组成的巨大迷宫中,他只记得自己的名字,和他一样在这个迷宫中的还有一些同样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到这里的孩子。
每天早晨迷宫的大门会被打开,而到了晚上就会关闭,入夜之时迷宫的形态也会不断变化,每个月就会有随机的一份物资以及一个新的迷宫玩家到来。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托马斯之后来的却是个女孩,她带来了令人惊讶的讯息:只有托马斯才能带领大家走出迷宫,而前提是,托马斯必须首先解开埋藏在他记忆深处的黑暗秘密。
[1]影片定于2014年9月19日在美国上映,2014年10月2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没太看明白!
男孩托马斯(迪伦·欧布莱恩 Dylan O'Brien 饰)在电梯中醒来,发现自己什么都记不得。
当电梯打开,他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林间空地”。
这里四周被高大的石头墙包围着,墙内住着许多男孩,有纽特(托马斯·桑斯特 Thomas Sangster 饰)、查克(布雷克·库珀 Blake Cooper 饰)、米诺(李基弘 Ki Hong Lee 饰)等人,第一个来到这里的艾尔比已经在里面住了3年。
每个月都会有新人和补给品通过电梯送进来,来的人什么都不记得,都会在两三天后记起自己的名字。
在一面石头墙上有一座大门,早晨会开启,傍晚会关闭,大门后面是一个巨大的迷宫。
一支由身强体壮动作矫捷的男孩们组成的“行者”队伍每天都会去迷宫里探寻出路,且必须在大门关闭前回来,因为迷宫里有怪兽,没人在迷宫里活过一个晚上。
托马斯为了救援米诺和受伤的艾尔比以及一探迷宫究竟,在大门关闭时冲进了迷宫。
夜里,两人利用移动的迷宫石头墙夹死了肉身机械脚的怪物大蜘蛛,第二天从大蜘蛛的体内找到了一个标有 W.C.K.D.和数字7的特殊电子装置。
米诺告诉托马斯三年里他们已经将迷宫调查遍了且绘制了完整的迷宫地图,但依然没有发现出口。
电梯为他们送来了一个叫特瑞萨(卡雅·斯考达里奥 Kaya Scodelario 饰)的女孩,她是来这里的第一个女孩,随身的纸条上写着“她是最后一个,永远。
”通过同样的梦境托马斯和特瑞萨发现自己原来也是进行实验的人。
托马斯和米诺发现利用电子装置能开启释放怪物进到迷宫的门,但迷宫警报响起门陆续关闭,两人只得先跑回林地。
当天晚上大门没有关闭,好几只机械大蜘蛛冲进林地袭击男孩们,很多男孩死去,其中包括艾尔比。
盖里认为机械大蜘蛛们的袭击是托马斯破坏原有的规则杀死机械大蜘蛛带来的灾难,唯有留下才是安全的。
托马斯带着愿意冒死跟他寻找出口的伙伴们冲进迷宫,利用电子装置和迷宫位置开启顺序破解的密码开启了迷宫的门,终于逃出了迷宫。
经过狭长的走道托马斯等人来到了实验室,发现遍地是尸体,托马斯按下按钮开启了视频,视频里一个自称艾娃·佩吉博士的女人说自己是地球灾难死亡地带实验行动 W.C.K.D.的负责人,并告诉托马斯等人他们通过了迷宫的实验。
艾娃·佩吉博士还说外面的世界被太阳烤焦,无数人在烈火中丧命,饥荒、灾难在全球蔓延。
一种致命的病毒侵袭人类大脑且无法治愈,唯一的希望是一批新出生的婴儿没有收到病毒影响,所以进行了这个实验,把他们放在严酷的环境中以便研究他们的大脑活动,来弄明白他们能免疫病毒的原因。
视频末尾实验室遭到袭击,艾娃·佩吉博士开枪自杀。
盖里出现欲射杀托马斯,原来他也凭借电子装置逃了出来,此时的他已中了怪物的毒。
查克替托马斯档枪而死,米诺用标枪杀死了盖里。
托马斯等人被一群冲进实验室的武装分子带走,他们乘坐直升飞机离开。
艾娃·佩吉博士在会议室里安然无恙地宣布迷宫实验第一阶段圆满成功,托马斯等人已经对之前的视频信以为真,现在开始第二阶段实验。
影片改编自詹姆斯·达什纳撰写的同名反乌托邦科幻小说三部曲的第一本。
悬念做得不错,为什么会困在里面以及怎么才能逃出迷宫一直吸引着观众看下去,最后的收尾更是为续集铺垫吊足了观众胃口。
如果迷宫本身有着玄妙的设计就更棒了。
艾娃·佩吉博士研究的目的和成果还是挺费解的,理由有点说不通啊。
最后替托马斯档枪而死的查克长得挺像网络小胖的。
《移动迷宫》类似眼下热播的《奔跑吧,兄弟》,关键词就是“跑”。
被困在迷宫里的少年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跑出迷宫,跑出个未来。
类似的生存游戏,我们看得多了,《移动迷宫》的密室设置,让人想起《心慌方》。
所以,一般说来,我们对该类影片的心理预期是,机关算尽、构思奇巧。
但问题是,《移动迷宫》属于时下最热火的青少年电影,要看精密叙事,最好还是看诺兰,所以,要求一个有趣而刺激的冒险故事,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由此来看,《移动迷宫》可以打个及格分。
它有一个引人的谜面,一段漫长的解密过程,最糟心的是,谜底比较泄气,所以整部片子的观看节奏,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此片最利落的段落要数序幕,穿过长长的隧道,男主角在第一分钟就被抛入巨型迷宫,算是作了个漂亮的局,第一时间亮出了奇观,而观众脑袋里也就随即冒出十万个为什么,心甘情愿被剧情拐跑。
电影给出了一个“迷宫行者”的概念,所以全片多数动作场面,类似跑酷,比较可惜的是,迷宫的内部构造显得简单,主要是城墙加金属叶片,视觉上也不易拍出新鲜感,唯一的佐料,就是半路杀出几只机械蜘蛛搞搞震。
总体而言,整个解密过程其实也不费啥脑细胞,所以问题的症结点,其实是迷宫里的少年们,究竟想不想逃出迷宫。
角色的魅力,从人物关系里生出,《移动迷宫》要是往暗黑了写,其实可以搞出个《蝇王》的样子,但很明显,编导放过了人性深度,《移动迷宫》有的只是一群天真的少年。
当然,我们还是不能指望《移动迷宫》整成一出《大逃杀》,其不寻常之处,是少了最讨青少年欢心的风花雪月,这是《移动迷宫》的硬度。
作为整个系列的开篇,《移动迷宫》的第一要务自然还是完成情节铺垫,所以,作为单片,它当然无甚出奇,但将其摆在一个庞大的体系里看,兴许就能品出不一样的滋味了。
且听下回分解这种调调,总是勾人的。
照《移动迷宫》的结局看,少年们才刚刚闯过了第一关,感兴趣的同学们,千万记得收看《移动迷宫2》。
(by 淹然)原载《贵阳晚报》
前半段悬疑什么的挺不错,后面结局有点仓促,怪物打斗和迷宫设计也太敷衍了点,但还是蛮好看的,一堆正太少年演技也都还行,十年后估计有不少好莱坞中坚力量~主角光环真心强!最多余不该出现的角色是女主。基本思想依然是:保守还是变革。
加起来10分钟的怪兽戏可看,其他不知道在磨叽神马。
整半天是个序
这电影就是跑跑跑跑跑跑……那些关于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隐喻和明喻都淹没在不停的跑动当中。如今大多数这类电影都变成了披着反乌托邦外衣的青春爱情片,这个连这一点都没达到。怪物的形象也没有任何突破。实验的目的和内容都很奇葩。
节奏感把握的不错,很有紧迫感。
小帅哥们困在墙里这几年,房子盖得不太好,发型倒是都弄得不错。
迷宫的设想真的很有趣
N年前电影院看的,非常不喜欢。
一群血气方刚的少年和唯一一个少女在密闭空间,最可能发生的事情没有拍,那还拍个毛线啊,还有这迷宫是个摆设吗?迷住谁了呀?还移动,一群青少年拿个棍就能对付异形了,真行
经历了饥饿游戏,分歧者,好想说一句 stupid youth movie
莫名其妙,ya film谁看谁倒霉
全是童星的最大问题就是:感觉像是参加了一个夏令营。更重要的是,剧情、设定、特效都有点幼稚了。
没看完,没颜值啊,没兴致看完。转个影评吧:用一个半小时解释东西,再用半个小时告诉你刚刚解释的东西以后就没用了。
太太太太拖沓 看了1个多小时 忍不了 睡觉了
比《饥饿游戏》好看,全剧都挺紧张的,找回了我当年看《生化危机》的感觉。
改编能力很强,可以期待下一部了。悬疑、惊悚的类型风格加入令作品跳脱出teen movie 的框,也带来了不少新意,作为开篇做的不赖。
初三以下的观影群
3.5 最后只想骂F!
乡下红小孩闯天下
我又特么站错了西皮【。求第二部给我更多newtom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