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三星 为立意再加一星 如果这部影片可以到“我就知道会这样。
”这里结束 我或许会打五星 唉 前半部分真的挺喜欢的 夸张点也无法 本来就是文艺片 但后半部分有几处挺不舒服的 比如女主说“我叫你滚,你为什么不滚?
”我当时心里 【嗯?
这不明摆着为了等一个深情告白吗。
】然后果然 接下来就是一段轨道告白的桥段 再然后 女主就被狠狠治愈了 情节又开始往好的方向转变 真就,这么容易转变吗。。
反正这里我的感受是:为了情节而情节。
后面也有几处有这种感觉。
其实我真的挺感激能有这样立意的影片的,这也是我最柔软和敏感的一面,但也正因它的特别,我才更希望它不要落俗。
不要让我哭笑不得地看到,被人救赎 被治愈 这么顺其自然。
牙刷把天空刷白了风度过了安全期他在我的身体里流泪了天黑,在一个孤独的地方我想,他或许可以挽救我我不知道做什么我被雨感动了我的一生都是从虚幻中醒来这是无聊的公式化安排就像睡进清冷的浴室实际上,我就想听听别人的声音实际上,我不想让自己感觉寂寞好黯淡的笑不为谁一颗没有心声的心极其孤独一直渴望一个人或许只需要一个爱你的永远不变的牙刷把世界刷红了我躺在铁轨边入睡所有人都病了我是一个病得最重的人我不是神经质,只是有点疯,一种城市孤独季候症,间歇性发作。
很想听他谈论电影,他却说的极少。
《式日》,岩井演他自己。
一部神经质的电影。
一种疾病。
日光的苍白,永远期待明天,因为明天永远是她的生日。
固定化的仪式,证明生命的存在性。
当你的愿望变成现实时,我可能完全消失。
一个酷爱穿红衣的女子,打一把红色的伞,每天在铁道边自己和自己玩。
那天,他出现了。
道路数也数不尽,铁轨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嗜好幻梦和眼泪。
我依然寂寞。
城市乡村人多人少一个人无人有人一群人他们与我无关。
春天进来了,它来自大海。
电影,根据现实来拍摄的,但不用跟现实一模一样。
虚构缓缓的展开之中流连忘返……女子在她自己的欲望中慢慢枯萎。
我不要你我想要你我喜欢你我讨厌你我走了他来了你笑了世界死亡了
一开始我只是,在云里雾里,看这样一部颜色鲜艳不知所云的片子。
不看到最后不会明白它的意思。
很多这样的片子。
越是看到最后越会觉出它的好。
始终红色的女孩,沉默的男人,简单的人物。
她的美不因为她的奇怪装束而削弱。
这样的女孩也许是我喜欢的。
脆弱的敏感的歇斯底里的汹涌的自我封的的。
想来因为我大概也是这样的。
到底需要不需要一个男人,把我们救出来。
一个人的世界,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存在的世界。
阴暗是底色。
是无法摆脱的。
可是,我们要走出来。
1。
她,红衣少女,喜欢打一把红色阳伞,卧在铁轨上发呆。
他,黑衣男子,简单的行李,电影导演。
邂逅,他爱上这个奇怪的女孩。
2。
她每天都会问他:“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然后说,“明天是我的生日。
”一个月,以倒计日显示。
3。
家,她的密室。
红色的无数奇怪摆设,还有她,不合时宜的红色奇装异服,诡异妆容。
她带他来到这里。
早晨六点她去到天台,红色鞋子甩脱,纤细身子钻出栏杆任凭大风吹。
这是她的方式,宣告新的一天的来临。
雨天,她的情绪失控,她只是高兴没有理由。
他打着伞为她,自己的身体淋湿。
却没有拥抱她的勇气。
4。
三架红色电话,一卷录音磁带,记录母亲旧日的来电,放了又放。
日子继续以倒计的方式匆匆走过。
那间地下室,始终只是她的密室,他被拒之门外。
5。
摄像机记录她的一切行踪,他要追随的她。
一圈又一圈绕着桌子走,喃喃道,“我要乐观起来,我要乐观起来”的她。
他失去追随她的气力。
6。
她捡来一只猫,同它玩忽略他的存在。
三天后它逃走了。
7。
他终于进入那间禁忌的地下室。
几十把红色的阳伞,水流,浴缸里没有水,只有蜷缩着身子的她。
一盏红色的风铃鼓动,在她脸上投下未知的阴影。
搭建的灵牌前,他想点烟,被她一桶水,从头浇下。
8。
那架无人接听的电话,仍兀自响着。
墙上涂鸦般的蜡笔画,一根木棍插入女人的身体,她的神情变得狰狞。
她是谁?他不小心碰了一下画。
墙轰然倒下,另一面墙。
墙上是同一个女人的同一张照片,黑白照。
无数张。
他的影子映在墙上,影子的手,拎起话筒。
9。
混乱,一片混乱。
蓬发男子,少女的姐姐相继出现。
可是她却失踪了。
10。
她知道不知道,他的爱不在于她的身体,也不在于她怪异的脾气。
重要的是心。
是灵魂。
11。
她又出现,回到那幢孤单的楼。
当然还有她的他。
他熟悉的怀抱使她不再拒绝睡眠,可以触摸,可以依靠。
她诉说。
母亲在她幼时便诅咒父亲。
终于父亲离她们而去。
她觉得母亲爱姐姐比较多。
除了她生日那天,给她买的红伞红鞋可是母亲也死了。
姐姐也被她杀死了。
她的生日愿望,是所有她不喜欢的人都从世界上消失。
所以她在一个人的世界里面,把幻觉当作现实。
反复说明天是她的生日。
铁轨是安全的,当两列火车呼啸着在她两侧经过,没有什么可以永远。
12。
那个电话是母亲打来的。
她们面对面说话。
那么多年以后她意识到自己作为母亲的失职和不负责任。
她请求女儿的原谅。
她拒绝。
13。
只有他陪着她带她走出那个世界。
一个人的世界始终过于荒芜。
他不要她再一个人这样过下去每天仿佛末日。
故事的最后是她醒来,旁边是他。
他们穿同样深蓝的体恤,那天阳光灿烂。
把挂历上这一天的位置圈起来。
她说,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么?
今天是我的生日。
她终于走了出来。
起初以为是岩井的早期电影(因为买岩井的电影合集里有),后来才发现,其实这里他是作为演员……和“爱的捆绑”有内心上对“爱”执著的相似,但是故事却并是让我们看到她的深陷而是看见他对她的“救赎”……看完电影,我并没有多少“深刻体会”,更多的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个执著的红衣女孩永远永远停留在那里,不愿向前迈进。
永远说那句;“知道吗?
明天是我的生日。
”但是,明天永远是明天,是永远不会到来的明天。
渴望听到别人的声音、渴望听到妈妈的话语,让自己引人注目,只因为需要对话。
因为孤寂,渴望肌肤的触碰,却从未在最在意的母亲那得到。
母亲,眼里只有姐姐,忽略,让她失去自己。
太寂寞了,连灵魂都离开了。
永远活在梦里,永远无法入眠。
是的,不能睡,睡了明天就来了。
明天是明天,它永远不应该到来。
不愿意一个人,却排斥周围所有的事物。
永远不要睡去,永远不愿醒来。
对母爱及对关怀的渴求使她病了,病得很重。
但是否真是上天安排??
男子,那个同样为了逃离生活的导演把她那殷红的窗帘拉开了,然后,梦醒了……
《式日》很坚固地排列在我最喜欢电影的首位三年了,一直没有变过。
要说原因。
里面的绝望让人感受到生的希望。
没有遇到过这么彻底的绝望。
从里面挣脱出来很难,但就像我们猜得到结局一样。
总有清醒的一天。
He told me I am useless she told me my face makes her mad but I am still to cloing nothing and I feel empty waiting for someone to told me I know nobody is coming he told me to die she told me to see nothing.深夜看《式日》,想起吴江涛的画,那一种深切孤独和寂寞形成并造就的自我,再没有多余的位置去关注和容纳外界,或者说根本不愿也不想容纳外界,即使内心如何如何地渴望。
“明天是什么日子?
”“明天是你的生日。
”你的生日只不过是一场仪式,
2006年12月07日,22:59,看完《式日》。
惊喜而诧异地发现,她在日历中圈起来的今天也是12月07日。
诡异的蝴蝶眼镜,艳丽的打扮,纵横交错的车轨,鲜红的雨伞,鲜红的电话,铺天盖地的红色,镜头仿佛是通过红色的滤纸,记录了这个神秘的殿堂。
午夜两点看午夜场,起初以为是严井埋藏起来的一个旧片,花了两个小时看完,过程中偶尔有些走思。
其实整个片子充斥着很多我喜欢的符号,例如铁轨,例如铺天盖地的红色,例如偶尔摇曳的镜头和贴满照片的墙壁,自闭症少女幻想杀死母亲或者杀死自己。
如果写小说,这些元素可以很好地组成支离破碎的情节而成为时下最流行的情绪文学,如果我十七岁,或者我也会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那时候的我无比忧伤无比矫情,这个片子恰巧可以填补内心自以为是的孤独空洞。
对比起来,它略显粗糙,远远不如严井的《梦旅人》描述具有某种心理暗疾的少女表达得更加流畅通澈,没有过于复杂累赘的心理描述,反而会让整个片子的基调都清亮一些。
《式日》里少女无数遍地问,你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
答案永远是她的生日,而她的生日也被无数次地向后拖延,一个躲避自己过往的女孩,常常在悲伤中浸泡得回不过神来。
她心里的黑暗,可能是潜藏在每个出生于80年代后的孩子心中常常出现的孤独情节,有很多幻想,有很多期待,也有很多惧怕。
但是这些情绪埋藏在我们心里,最好永远也不要暴露出来,爸爸病了妈妈病了,而我病得更厉害。
我中学的时候,似乎也曾经这么想过。
这样看来,这部电影又多少流露出一些真诚来,据说电影的剧本出自21岁的女主角之手,所以很多东西都可以原谅。
值得一提的是严井俊二的出演,他完全符合我通过触摸他电影脉搏而感知到的他的形象,有些木讷,情绪化,不善言辞,站在任何情节之中都仿佛旁观者,这可能是作为电影导演而渐渐磨练出来的一种气质。
还有片尾的歌还蛮好听的。
式日我看过了,仅此而已。
感谢B站,大早上的我半梦半醒又刷了遍式日。
看完感慨跟梦旅人的女主线有一点点像的,简单来说都是姐妹矛盾,父母不作为,最后自我解脱的故事。
我还在想导演在式日里写的剧本难道就是梦旅人,后来发现时间不对,式日2000年,梦旅人1996年,感谢B站网友,导演当时真的在写剧本,正是莉莉周。
这两个电影当年都是我的心头好,男主一直陪在神经女主身边这个设定是很香的,但我当时喜欢梦旅人要多一点,因为我觉得浅野忠信相信Chara脑海里的世界设定并跟着各种作,这是奋不顾身的爱情。
大概因为我那时候还在上高中,想法还很中二。
但是!
我现在觉得导演的人设比浅野忠信要香太多了!
绝不是说藤谷文子比岩井俊二会写故事,或者庵野秀明比岩井俊二会拍电影(岩井俊二赛高!
)而是因为导演本身的设定多了旁观者的意味,他知道她是个懦弱的小神经病,在以她自己的方式逃避现实,但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克制的冷静的,陪伴着保护着藤谷,陪她解决前男友的冲突,跟妈妈和解,坚定的告诉她喜欢她,明天还会和她在一起,给了她足够的安全感带她走出阴影。
这样一个客观冷静,情绪稳定,给足安全感,守着你陪你解决问题的男友设定,简直是中年大妈的终极白月光了好么。
如果你试图为影片中大段无意义的空镜头赋予意义,那么你就并没有试图了解庵野秀明,至少你没有去探寻影片,你所探寻的只是你自己。
庵野秀明在动画制作时就惯用空镜,往往带有过度工业化、文明荒漠、扭曲的色块和简笔画等等内容。
这些素材可以取自STAFF的手笔,也可以取自FANS的“同人”,甚至是办公室一角的涂鸦。
它们是风格化用的,至于这样做的目的,完全是出于导演个人审美体验的传达,与影片主旨无关。
因为你可以看到,并不只有这一部作品出现了用彩色蜡笔涂鸦的,扭曲的,憎恶的,母亲的脸。
但是,并非所有的类似镜头都无意义可言。
比如杂陈的铁轨和波普艺术一般的母亲照片就需要另当别论,我们可以将这些景物镜头称为“象征”,因为无论从台词也好,镜头语言也好,导演在影片中为这些设计的存在均给予了相应的解释:“因为铁路是固定的,只能一直走下去,不能选择,未尝不是一种轻松”,“因为两条铁轨永远不会相交,它们永远是分开的,因此喜欢”。
台词中的女孩显然喜欢两条铁轨的所带来的间离感。
而到后来墙体的剥落,则体现出“揭示”这个词与之前“隐藏和逃避”的微妙关系。
那么理性对待这部影片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毫无疑问应该将主旨与风格化的外在区分开来。
即将风格化的镜头与象征性的镜头区分开来,这一点将贯穿于场景设计、表演与台词当中。
当你某一刻真正能将导演的演绎剥落,呈现在你面前的必然是如末了的一个场景所示:这部影片是在探讨家庭、亲情和非主流,只不过要远比电视栏目要深刻。
最后,这是一部属于创作者的电影,从导演到两位主角,每个人都可以称之为导演。
如果观众不能站在创作的角度去理解,那么得到的只能是自我体验,而很难去思考导演想探讨的社会问题,尽管导演的探讨方式有些风格化。
可以看作是eva的真人版,女主完全就是明日香,有些东西还真的是在动漫里面才显得不那么矫情
整个就是一迷幻风格的电影。文艺之。
心想自己已经不需要未来什么的了!这里是 神秘的 二楼!庵野真人也不差嘛铁道 工厂 雨和伞 凌乱却又给人带来一股不明确的力量有好些电影看时总觉得混乱 不知所云 可是总能莫名给我带来一种情绪 我的分数 当然是献给这种情绪的
你们几个是来交毕业设计的节奏?
BD日语中字,昏昏入睡,场景道具布置不错,廉价意识流,后面实在顶不住直接快进,我也忘记是什么原因下的片,可能装b者最爱...
岩井俊二亲自上阵了,但故事太异于生活,不是很有共鸣。女孩的古怪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
庵野恋物癖的志高提现,排满了各种他自己喜欢的东西(电线杆、铁道、老电车、工厂、电话等等),并且把这些东西拍地极美,体现出庵野天才的画面设计和镜头感。剧情方面,像是EOE的变奏——如何接纳一个对自己而言完全陌生的人。“他”一方面想理解主体的“她”,一方面又通过摄影把“她”客体化。而“她”一方面想展现自己的主体,一方面担心“他”会污染和摧毁这个主体。而直到最后“母亲”登场,“她”才意识到原来最亲近的人也是自私的,也根本不尊重“她”的主体。最后只能接纳这个残酷现实,口中的生日从“明天”变成了“今天”。大概是一个香党狂喜的故事吧。
受不了~
观影半小时评:即Tm不接地气 也Tm不接仙气 毫无逻辑的形式主义 后记:这都有7.5分?那Tm北野武的玩偶 holle 树先生不得上天?
我到底在期待什么?看这种烂片就是浪费生命
我们终究都会安静下来
太琐碎,太亢长,太虚浮,太疯狂。不推荐。
原来岩井俊二长的这个样子 360°的了解了
恩。。也许不是很舒服,但漂亮是真的。而且流畅。最后....她得到了救护。从此热烈生活(BARF.......)在我彷徨漫长的青春末期,这片子始终是清澈露珠一枚。
岩井俊二长得多少年高小松啊
看的原因是因为里面有岩井俊二
什么?还是庵野秀明导的!
早期的岩井,有点文艺过头了~
十几岁的时候 对式日的钟爱无以言表 长大后再看岩井的电影才回明白 青春无非是一场自恋的残酷游戏。
若在早些年看这片子,我或许会故意忽略它的装相而佯言收获了对疏离感的认知。但如今我贼了,受了罪还夸人好的事是不干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