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当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在我们这一代人之中变得耳熟能详的时候,俨然,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灰姑娘和白雪公主,成为了新的理想、新的童话。
我们期望自己拥有超能力,能用自己的力量战胜生活中不正义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可以让人生变得更加容易。
我们或多或少忽略了他们在获得超能力之前所历经的苦难——父母双亡、疾病缠身、被做人体实验……一方面,是好莱坞并不擅长将苦难示人,另一方面,制造幻梦本是此类电影的使命,使得我们能够沉浸在获得力量、享用力量的快感之中。
然而,我们之所以可以沉浸、选择“相信”,有着一个根本的原因,即: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最初也同我们一样平平无奇。
他们的“咸鱼翻身”,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这是“童话”的魅力,叫我们对未知的明天充满期待。
可与此同时,由于片中所传达的人生教益都建立在超能力的获得之上,我们难免产生一种错觉,似乎顺心的生活只与超能力划上等号,而不是创作者做期望的、将“超能力”视为一种象征(如果有的话)。
于是,到头来,超英电影终究关于英雄的,而非普通的凡人、银幕前的我们。
我们为英雄们呐喊助威,不愿灯亮,因为走出影院,将有一堆琐事等着我们去处理。
我们会幻想:如果自己有超能力该有多好,那么这些琐事将不再是问题。
可是,我们当然明白,超能力永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那不过是一场精心制造的美梦。
因此,当我们面对问题时,便觉得烦躁又多了几分——这确是“童话”的诅咒。
也就是在这时候,泰国电影《速度与爱情》横空出世,博得众彩。
它所做的事情,就是让“童话”回归凡间。
故事很简单,甚至有些过于简单了:一个竞技叠杯运动员为了提高手速刻苦训练,却忽视了给予女友应有的关心与爱,在两人分手后,他必须学习如何独立生活——一个放在当下的电影市场里,可谓无甚卖点的故事。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向海报,就会注意到这部影片散发着一股浓厚的“戏仿”味道:从片名到字体设计再到人物站位,无不叫人想到著名的《速度与激情》系列,可细看每位人物的形象和他们手里的道具,却发现《速激》正剧的严肃性与(越发离奇的)个人英雄主义都被统统解构,滑稽效果呼之欲出。
对超英电影乃至一切英雄行为的解构所产生的笑点,是本片最大的特色,也是它得以后欢迎的原因之一。
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史诗般的恢弘配乐,这在超英电影里屡见不鲜,可在这里,与其相配的动作往往显得过于“鸡毛蒜皮”了:比如主人公练习叠杯,刷新了纪录,背景中的音乐却仿佛是他拯救了全人类。
利用音乐的主观感受和观众的观影经验,通过声画之间的强烈反差,数量众多的笑点就被制造了出来,且屡试不爽。
与之类似,超英电影必备的、具有机械感的字幕也时常出现在画面左下角,用以标识地点和时间,这种做法,一般都出于使复杂叙事变得更简练的考虑,而且也能够增加影片的史诗气质,但在本片中,我们看不到任何有必要如此运用的原因——除了制造笑料以外。
人物设计同样全盘参考了超英电影,却也全然实现了对它的解构,“反派”、“大师”、“帮手”的角色无一例外不是出乎意料的,可他们的表演与功能,加上镜头语言的运用又都在把观众向超英电影的思维上靠拢,就连主人公也在镜头前戏谑地疑惑道:“天呐,这真的是一部讲竞技叠杯的电影吗?
”好的形式拥有自己的生命,但更要服务于内容。
创作者在形式上对超英电影进行解构,目的仅仅是为了搞笑吗?
可以肯定,绝非如此。
正如上文所说,本片是一次让“‘童话’回到凡间”的成功尝试,也就是说,它旨在让观众看到,超级英雄的故事并不只会发生在那些不存在的“幸运儿”或“倒霉蛋”的身上,相反,他们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超级英雄的潜质。
面对繁杂的家务活,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主人公必须从头学起,直面一项又一项挑战。
超英电影中的挑战,是事关生死的决斗,而在这里,则是换床单、洗衣服、擦百叶窗、修抽水泵,这些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麻烦。
戏仿的手法成为一座沟通两种电影的桥梁,让二者的精神变得互通、意义变得浮动,在这个过程里,新的阐释应运而生,主人公的行动竟也如超级英雄一般帅气。
从他的身上,我们惊觉,原来生活中的麻烦,其实并不比超级英雄们遭遇的“低级”;顺利解决这些麻烦,就是我们的超能力。
可以说,这是一首献给平凡人的赞歌。
由此延伸,片中还涉及到关于梦想的讨论。
总有一些梦想被视为对人生的浪费,就像开片的那位老师,要对其加以“纠正”。
超英电影讨喜的一点在于,它给予了观众对自身“不平凡”的畅想,可是,纵使我们平凡,那又如何呢?
对于片中的两位主人公,创作者有意让一位从事一项鲜有人听说的冷门运动,另一位只想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意图极致地呈现出两个“最平凡的”梦想。
尽管他们最终没能一起走到最后,但拆散他们的,并不是梦想本身,而是实现梦想的人,因为太执着于将梦想“变现”而忽视了对身边人应尽的爱。
暂且不论如何平衡事业与生活的问题,影片至少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梦想的大小,只要能在一方领域中不断努力,就可以活出价值。
超级英雄拯救了地球,主人公买下了房屋,两者体会的快乐,大抵相似。
平凡不等于平庸。
做一个平凡人,挺好。
烂片。
除了槽点,没有亮点。
不浪费口舌评论了。
如果忍了开头5分钟还希望后面有所转机的话,超过15分钟的忍耐,应该可以果断放弃,不要在浪费后面的两个小时生命。
居然还乱蹭个喜剧,未观看者别上当了。
话说你们都是怎么在豆瓣上给电影评分的呀?
写评论的这个页面没有给一颗星到5颗星的按钮呀。
其他地方也没找着,到底是咋评的呢?
男主最终成绩是4.589″,排名第一夺冠小男孩最终成绩4.456″,比赛结束最后时刻放弃了和偶像竞争,没上传成绩小女孩的成绩是3.876″,被男主拜师了,是最快的,一直就没有参加比赛的想法不知道电影要表达的真正思想是什么,难道这就是成人和孩子的区别?
女主真的是好善良,付出那么多,教会了男主那么多,没能在一起
泰国片近年来也保持着每年在国内大陆地区上映一部的节奏。
去年在泰上映差不多晚了一年引进国内。
质量还是不错的,和导演上一部作品《就爱断舍离》是两种感觉,上一部是静,这一部就是动了。
导演运用大量泰式幽默和国际大片的恶搞,还有打破次元墙直接与观众对话等手段来突出喜剧的主题,但是一部好的喜剧片一定是以悲剧为核心的,就像本片的结尾一样,爱情没有结果,男女主角和平分手。
但是这才让本片比国内95%的爱情片更好:真实但是又美好。
谁说一定要happy ending的才叫爱情呢?
爱情不是人生的主题,爱自己才是。
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算是近年来最炙手可热的泰国年轻导演,他的《死于明日》和《无痛断舍离》曾风靡国内不少影迷。
他深谙时下年轻人的潮流风气,从女中学生心血来潮的推文,到广告设计师日夜颠倒的生活模式,再到追求极简主义的生活态度,全都在他充满娱乐性而不乏个人表达的影片中精彩呈现,这注定了他的影片深受年轻观众的喜爱,而今年他的新作《速度与爱情》同样大受欢迎,商业上极为成功。
纳瓦彭每次的人物选题极其刁钻,总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他这回讲述的一位顶级竞技叠杯选手的故事,他在备战世界比赛中冷落女友导致分手,同时还要应对一系列生活琐事,最终在家人好友的帮助下赢得冠军。
导演透过夸张而趣味横生的情节让观众接触到这项冷门的竞技运动,也随之揭露选手不为人知的辛酸。
原来叠杯世界冠军和普通人无异,甚至过分专注于比赛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忽略了情感管理。
与其说这是一个竞技高手通往世界冠军的艰辛之路,倒不如说是他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收获与放弃,一边积累宝贵的生活经验,另一边在情感上变得成熟,而不再是总要依赖别人的妈宝男。
纳瓦朋这次肆无忌惮地玩弄电影类型,从片名来看便可知道这是一个浪漫爱情混合体育竞技的题材,不过主人公的备战情节似乎不如他的感情琐事分量多。
最抢眼的是拿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动作片及奥斯卡影片《寄生虫》开涮,在接踵而至的迷影梗里与影迷们心灵相通。
其次,在平平无奇的日常情节里故意配上悬疑惊悚的配乐,其突兀的反差引发掩饰不住的喜感。
再有甚者模仿新浪潮大师戈达尔打破第四面墙,让主人公以自嘲的口吻暗示影片缺乏动作场面,节奏不够紧凑。
影片核心关于爱情与梦想之间的抉择,导演再次成功捕捉到青年世代的生活价值观。
小孩与成年人世界的差异,也透过其他小孩选手的表现与反应娓娓道出,孩子之所以可以不顾一切、全身心投入备战和比赛中,只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像成年人那样背负各种各样的家庭、工作与社会责任。
不过,全片最为惊喜的要数导演对女性议题的阐述,例如传统女性角色地位在当今的转变,女性彻底摆脱了照顾男人的保姆角色,不需要牺牲自己的事业理想换取男人的首肯,自然更能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芒。
「哈姆雷特害怕做梦,我害怕生活。
」 ——契诃夫《普拉东诺夫》广深两地刚举办的泰国影展上,纳瓦彭一人,就播映有三部片子(《盗版大师》、《恋爱诊疗中》、《死于明日》)。
与此同时,他最新的片子,《速度与爱情》也出来了。
从玩概念的《36》开始,创作时间不过十年,泰国导演纳瓦彭践行着他艺术与商业并举,为求生存闪躲腾挪,还有“见微知著”的一贯电影主题。
而他更吸引中国影迷或一部分业内人士的,是他更善于和社交网络世代,共同感知迭代嬗变的人类命运,被我们疏忽的,遗忘的,或者漠视的。
这类主题从不同角度被表现,反复练习。
像《时光机》(港译《无痛断舍离》、陆译《就爱断舍离》),就是一个案例,却不巧会被最终译名,带偏去到了生活实用技能层面进行评价。
但事实上,《时光机》是一次检讨照片为代表的往日旧物,它们除了作为被删除、丢弃和遗忘,究竟还可以代表了什么。
新作《速度与爱情》,同样如是。
无人赏识也近乎无快不破的叠杯竞技运动,它对于男主人公,是一个梦想。
女主人公自认没有梦想,也支持爱人去实践这一梦想,日夜陪伴,默默付出。
但梦想化作了流逝的,真实的时间,作用在他们身上,却是不一样的速率(流逝速度)。
男主人公仿佛只能感知到0.001秒的喜悦——机器注视下的打破世界纪录,挑战超级赛亚人之手速,而女主人公却突然意识到十年时间过去了,她作为女人或者一个妻子和伴侣,已经来了人生的断崖边上。
《时光机》或《速度与爱情》,按照纳瓦彭自己的谱系分析,一个偏艺术,一个靠商业(他在电影里抑制不住地自嘲了起来)。
它们共同的特质,是揣摩人物内心的一丝风吹草动,围绕小动作,微表情,抠细节,觅重点,以生命的始末,情感的有无,在“许许多多的不可名状”之中做文章。
而本质上,这并非泰国电影、小清新或佛系的任何一共同面相,而是纳瓦彭的作者特征——近乎十年时间,所孕育造就的感官综合征。
上世纪末,港片最繁荣的黄金时代,但凡有好莱坞大片火了,爆了。
它会迅速被周星驰或王晶等,摘抄揶揄调侃指渋,迅速本地俚俗化,如《整蛊专家》、《破坏之王》与《国产凌凌漆》。
打破讯息流通周期的影像同步,彰显了香港作为娱乐之都与电影宝地的时代特性,纳瓦彭此番的《速度与爱情》,形式上是一回事,虚张声势的场面不断,既有《速度与激情》,也有《寄生虫》,但电影还是表里不一,内在藏着的,还是他的小心思,小玩味,小确幸。
好莱坞娱乐片依赖技术场面,强调完美人设,沉迷虚张声势、大开大合,语不惊人死不休。
到了纳瓦彭把玩的《速度与爱情》,它们无一例外,全部成了小孩子的早慧游戏。
与此并举的,是纳瓦彭的迷影趣味,《寄生虫》之类的角色桥段乱入。
好莱坞娱乐片依赖技术场面,强调完美人设,沉迷虚张声势、大开大合,语不惊人死不休。
到了纳瓦彭把玩的《速度与爱情》,它们无一例外,全部成了小孩子讲大话的早慧游戏,专业术语,就叫:解构。
与此并举的,是纳瓦彭的迷影趣味,穿插《寄生虫》之类的角色桥段乱入。
可眼见的,是他过于倾心,不惜给奉俊昊加戏,讨好影迷。
叠杯竞技作为动作片的一类题材,依然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纳瓦彭在《速度与爱情》中,分植了潜心训练、害怕生活(因日常生活意味着麻烦状况不断)的大高,还有拳怕少壮的迷影调侃、故作深沉好莱坞大片场面调度戏仿(如哥伦比亚少年娃的背影和电话),肆意自我揶揄嘲笑,放任中二激情不灭。
作为世界纪录保持者的Kao,他并没有遇见真正的反派敌手,而是对抗潜藏自己体内的另一人格面相——“害怕生活”的大魔王。
在相生相克的挑战敌人过程中,纳瓦彭把日常生活中,寻常人会遇到,对于不少人却被无限放大的购物选择恐惧症、推销陷阱、地漏毛发、缴纳水电费、绿植浇水、家务噪音等生活细节,一再放大。
一点麻烦都不能忍受,也不想应付的Kao,只为提升人类感知无法察觉、完全由机器说话的0.001秒,却漠视了真实流逝的十年人生——作为妻子的Jay,平时要应付的一切。
Kao很难被定义为成大事者,他似乎沉浸在他的0.001秒之中。
他因为梦想,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台梦想机器,练习、锻造和冲击梦想,除此以外,他就什么都不是了。
两小时的相衡下,与一般电影的最大不同出现了,纳瓦彭并没有移造和否定主人公的梦想目标,而是让他继续他的路,正如支持Jay走她的路——同时也支持Kao继续他的路。
可如此一来,作为实体的,具象的那个家,纯粹作为了遗址纪念物而存在,但事实上,那些细节意味着分歧堆积,而非填充了两人共同经历和美好回忆的场所。
导演选择了善良,让观众去思考,不顾一切追逐梦想,哪怕行大运,到底会产生何等后果。
这种良善,也导致电影的结尾少了什么东西,就好比Kao在比赛之前或者结束,深深吸入或呼出的那口气。
0.001秒,除了是0.001秒,以及无法感知之外,它,还能代表什么呢。
或许,它等于可忽略不计的变异株,或是一道眼角的细纹,总而言之,生活中有许多完全不值一提的东西,却会被放大到超乎一切想象,导致不仅自己在冲刺跑,还有周围人跟着陪跑。
Kao所漠视的十年,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十年,更深层的悲剧,是他并非靠叠杯,叠出来了一个家,而是那个家,给了他叠杯的空间,给了他可以叠杯的十年。
ps.《非必要清单》两年前的最初案名,是《36》/《时光机》。
最后尽管没采用,还是感谢纳瓦彭提供的灵感。
少了那最后一口气
《第十二届北影节)竞技爱情疯狂迷影喜剧,小成本惊喜之作。
虽然故事有点架空,但处理得非常流畅精彩。
配乐前面模仿了诺兰的《黑暗骑士》 《敦刻尔克》 《信条》后面是美式漫威的超英。
恶搞美式竞技片的桥段处理,模仿《飓风营救》的台词,致敬《寄生虫》,学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而且很精髓,并不忘在搞笑的同时适度煽情,时不时戳你一下。
把竞赛对手的尼日利亚小黑孩处理成麦格芬,把开导他的小女孩处理成星战里的尤达大师的路数,但教的可不是原力而是告诉他: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最会的结尾直接照搬了《速激》的名场面,是哪段你一定知道(连歌曲也戏仿了)。
然后在片中打破第四面墙,疯狂互动还Q了片子的发行方,让你忍俊不禁。
片名和片头字体当然也是调侃《速激》了。
超小成本的制作却体现了导演高超的控制完成能力(陈思诚导演真的需要好好学学。
片尾出字幕时,我想这么疯狂的Q漫威肯定锝有彩蛋吧?
果不其然,全部人员表走完就出了彩蛋。
至于是什么,我就不说了,自己去看。
(如果你当时提前退场了,那只能说你损失了,哈哈)
其实结尾点题,让我一度震惊!
正是小孩子无瑕纯净的心灵,才是他们制胜的法宝、武器,甚为惋惜的是上帝赋予他们的灵感、创意都被聪明的大人给夺去了。
小孩子没有贪念,只想守住自己美好的一片空地,你可以想象吗?
那欲发的潜能或许无以估量!
可大人们灌输他们,你知道“奖金”吗,我这是“为你好”,以后你要为“目标”而奋斗,乍一听似乎满满道理,我试问你肯牺牲那遥远的未来去换取眼前的苟且吗?
是故美丽的结局隐藏着莫大的人生悲剧,且正在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里上演……
真不觉得是喜剧片,好笑在哪里了?
从男的说觉得自己家不安静影响练习要买房,两个人各承担一半房贷我就开始觉得RNM了。
女的给你解决一切问题,给你的事业打辅助,但是花费上要一人一半,最后你有的荣誉还是你自己的。
去你的奥。
后面很多个节点我都在想 不会要包饺子搞HE吧,还好没有。
PS,他选择把那房子自己买下来,其实就还是懒,不想买新房懒得重新装修重新适应,没别的。
PS2:中国人神话故事经常是黄粱一梦,内地影视剧讲究个建国后不能成精所以恐怖片快结束的时候也是一场梦境。
本片很多个节点我倒希望最后是一场梦境,他俩只是从来没有聊过天的普通同学。
有句话叫 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于他俩来说,从来没有聊过天就是最合适的。
从他俩第一次聊天的时候女的就提出来不要叫她外国佬,吵架的时候这男的还外国佬外国佬叫个不停。
全片从头到尾,这男的气人的地方不计其数,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怕麻烦,不想解决问题,不敢面对问题的人。
就哪怕不以男友的角度来要求他,以社畜的角度来看他都是非常不合格的。
卖房的时候,佣人主动介绍他家里的智能应用,能连接智能应用去交水费电费买基金什么的。
你女友跟你摊牌的时候你没听进去,要卖房的时候佣人比你还清楚,那佣人说这些的时候你也不带耳朵听不带脑子么,他明明说过房子里的智能应用可以干这些事情的,结果后来欠费停电了要买基金了你还是跑来跑去,不记得你可以利用高科技交么?
当时佣人给他们讲的时候你明明在旁边的,你当时就是个家具么?
带耳朵带脑子的话正常应该问问怎么用啊,就算当时没好好学但是耳朵听过就应该有印象的事儿就那么快就忘了?
尼玛真是想到单位的不长脑子脑回路清奇的同事了。
镜头和BGM的搭配运用很绝妙,故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
小婕真是个教授如何成为独立男性的保姆级导师,阿高终于意识到曾经从不过问的绿植,婴儿房等小婕留下的美好印记在他看到地毯上因为烧房契买卖合同而留下的窟窿时燃起了阿高的斗志。
毕竟成功与进步来源于内心极致的痛苦,佩柳大师 IS WATCHING YOU!
阿高陪她母亲去庙里做功德走在台阶上那一幕好美,左边是蓝天白云下的现代都市,右边是红色台阶与白墙。
买牛放生伴随着“Activated”的提示音看来是有点用的,不过作用不大,凭什么只对女性有效,一定是阿高本人没有来,诚意不够下次别买啦😄阿高本人的官方吐槽最重要(哈哈哈,你最好有续集,最好一半以上都是动作戏,顺便治一治睡觉打呼的毛病)。
就此,小婕与阿高的关系永久暂停,从未结束,未完待续。。
纳瓦彭在形式上仍在突破,且不得不感叹,他对自己的“目标受众”掌握得蛮清晰的。所有元素的使用,都是文青最容易吃的那一套。先是搭建大量帽子戏法式的戏仿商业电影及《寄生虫》等热门话题电影的底子,接着插入大量“泰国小清新式开心麻花”的反转错位的小段子,藏匿其中的则是关于“放弃与追寻”一体两面的情感选择。片中所有的致敬戏仿,都能感受到纳瓦彭身上那种游刃有余的温柔,就像陀螺在《水形物语》里做到的那样,也是难得的特质。
竟然看了一整部廣告
和当初看完drive my car同感。他們都放棄了某些東西。
好无聊,倍速看也无聊。不懂女主看上神经病男主什么了。
又烦又爽。
这部电影讲成年人的烦恼,讲分秒必争的速度,将合作式的婚姻,讲像妈妈与儿子的情侣,全都是爱情的反面,最后分手,却为他们的成熟而觉得有爱,爱情不一定是要在一起,还是曾经过去的和留下的。影迷梗都玩得让人舒服,大玩特玩的寄生虫之类都把握得很好,没有偏离叙事,导演会讲故事,带视角的摄影让人很融入,还有剪辑,比如保姆配妈妈积德行善那场戏,男主角三句话,保姆三个表情特写,剪在一起,很有风格,但仍然是服务于人物和叙事,不像有些电影只是为了告诉你我有很多样剪辑。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戏我觉得还是没拍到位,所以用了恢弘的配乐撑起来,多少有些偷懒,而叠杯运动也不好拍,男主也已经打破第四面墙吐槽,可谓是一种小聪明的方式。价值观给得很准确,从一开始男主总结的叠杯特点,一个人和速度,到小女孩说集体和压力,都是总结分析而出。
看到最后,我真想打一星…
北影节最后一部。虽然两个星期前就下载好资源了,还是决定大银幕看一下纳瓦彭。还是纳瓦彭的分手故事,每一次看都多少有些感同身受。不过用各种夸张的视听效果来讲讲普通的日常,像是大炮打蚊子,刚开始还挺有喜感的,看多了有点乏味。
看《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我就觉得哥哥Hoon才是最好看的宝藏。难得到了他的主场,可惜坦荣瓜塔纳利对生活趣事的挖掘与表现能力已经流失了太多。如同青春尚未翻篇,男孩总比女孩晚熟,以为终于熬到秋实,以为硕果就是彼此所求,谁知已在寒冬。人还是要跟棋逢对手的人在一起啊,不然依附他人的世界,把自己蜷成小得不能再小点的存在,无非换来一份老妈子的奈何。简介这句,“大高失去了女友,就像蝙蝠侠没有了阿尔弗雷德一样”,有点腐人看人基了哈。
中部还有官方吐槽
总体挺好笑,以为女主也是这项运动的看海报,这种男宝故事多少还是似曾相识有点看累。
7.5分。非常出色的作品。速叠杯这追求0.001秒的运动之前也尝试过,结果就是手腕受伤。。。而如男主这样岁数去争雄能成功只能说万中无一。两个主人公其实一个追求速度,一个追求爱情,而耗在一起的结果就是各自都没得到自己的东西。经历了各种坎坷,最后的分开还是让我吃了一惊。相比故事,其实电影里的各种“哏”和“致敬”才是让人笑喷的地方吧~~看的电影越多,估计观看本片的笑果就越好,哈哈哈~~
这是泰国韦斯安德森啊,摄影、表演,甚至起承转合都像,嫁接到了一个虚实结合的故事里;故事切入点很有趣,不过逻辑也是如安德森一样的无厘头夸张+粗暴嫁接情感,一个完整的结尾算是挽回点面子;你别说,生活喜剧用这种方式拍还挺有意思的
不要看国配...翻译腔时时出戏。过多使用充满戏剧性的音效、拍摄手法、导演的迷影表达和自我调侃,看到一半已经对这种喜剧手法充满审美疲劳,总体上可以算一个反矫情、反苦大仇深的小成本爱情片案例(比起某些国产爱情电影还是好很多
有很多电影的影子,却依旧泰味十足,轻松流畅,想表达的东西看客们自己去理解吧,Metal这人物太出色了~
优点是各种迷影梗,也就这个优点了。故事很单薄,这种巨婴男主现在算我讨厌的人物类型吧。还有泰国女演员是真挺有气质的
一般都是模仿艺术片大师,这来个戏仿好莱坞大片的,配乐上玩了很多花活,用恢弘的史诗bgm渲染鸡毛蒜皮的小麻烦,还有程式化的超英片镜头语言,提供了一种以无厘头解构商业片、又低成本易实现的方式,蛮有启发性。片名是故意山寨,寄生虫帮佣、DC宇宙、星战等梗也挺好笑,片尾来了个低配版速7分道扬镳+see you again。形式的花里胡哨甚至堆叠过火并未让人觉得反感,竞技叠杯是一项极需个人专注力的运动,在这样设定下,片中展现的生活琐碎的闹心更能引起共鸣,从搞笑过渡到走心。“天啊,这真是一部讲叠杯的电影吗,时间都过半了我还没怎么开始训练,预告片里可都是我叠杯的画面,我也向制片公司保证过会有很多动作戏的”,笑死。泰国后起之秀可以,亚洲电影有希望。这片很适合引进,其中还有一句,“(小孩学坏)不要甩锅给电影!”
追求速度的叠杯竞技和情侣两人的长跑爱情并线交织。拥有最快手速的巨婴男友,生活却难以自理,一切靠贤内助女友保姆般地打点家头细务和善后。欲取得事业成功之前,男人必须学会自力更生!充满戏谑娱乐的大片风格,打破第四面墙,荟萃各类纷呈的迷影梗,从音乐至镜头疯狂模仿致敬《速度与激情》和《寄生虫》,笑疯了,疯狂打趣《疾速追杀》、《叶问》、Liam Neeson、DCEU等,可惜是纳瓦彭逊色之作,叙述凌乱拖沓,作为编导不知自己表达的重心是什么,实在可惜了这次大胆转型和个性十足兼玩脱的风格,似乎碍于疫情限制并无出现大型的叠杯现场比赛。男主Nat Kitcharit好似泰国版Steven Yeun,女三号像泰国版泽山璃奈,Yaya大美女漂亮到全方位无死角,基本全为看她!望穿秋水终于盼到这片上映,时隔22天重回电影院,前后两部居然都是泰国电影。[10.13看的]
妙趣橫生的反類型小規模作品,導演顯然也是資深的影迷,對類型片的敘述模式、創作邏輯和風格氣質都十分熟絡(包括懸疑片、驚悚片、體育片、好萊塢動作片,也包括《寄生蟲》——四捨五入它終究還是在大陸銀幕“上映”了),因而戲擬和玩弄起來也可謂得心應手、信手拈來。影片“舉輕若重”地觸及了都市生活中的核心問題之一:繁雜細瑣的日常生活,正是一場比突破世界紀錄還要艱困的私人戰爭;儘管“情緒價值”和家務勞動通常並不標價,實際上它們異常昂貴——在50箱的搬家戰役尚未完結之際觀看此片,實在同感頗深。影片結尾也未令男女主角俗套地破鏡重圓,而是讓他們在各自獲得作為獨立個體正常生活的能力後,繼續奔赴各自並無高下之分的夢想。我國電影界如不用功,那可真是“再下去要輸泰國了”,當然或許也從未贏過?︳再度遷居北京後銀幕所觀首部電影。
事实证明,男人练好了手速,是不需要老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