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过去了,米娅仍然没有从母亲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影片开场她有些沉默,之后来到朋友的场合,看上去非常开朗,帮朋友去接她的弟弟,两个人在车上跟着音乐扭动身体,回来跟好朋友杰德说话也是嘻嘻哈哈的样子,好像没有太多异状。
也不是完全没有迹象,米娅想要和杰德说几句,今天是她妈妈的忌日,她很想念她,但是杰德沉浸在和丹尼尔的恋情里,时不时突兀响起的电话铃,打断她们的谈话。
米娅和杰德开她男友的玩笑,她好像一点也不在乎丹尼尔是她前男友这件事情,刻在房间墙上的爱心涂鸦,比手掌时不自觉靠拢的手心,米娅用了太多谐谑的口吻,以至于真正的心情被隐藏得太深,无法坦白说出口,连杰德也被她满不在乎的表象骗了过去。
亲情,爱情,方方面面的痛苦围绕着她……其实她已经快要喘不上气来了。
当母亲去世后,和父亲关系僵硬,米娅总是怀疑父亲隐瞒了一些事情。
父亲想要关心她,但和她对话的节奏,就像是开场洗碗那段展示的那样。
米娅放水洗碗,听不清楚父亲说的话,当她关掉水龙头想要去听,等待许久父亲都不曾开口。
总是错频的两个人,无法对上节拍的两个人,于是只能分别消化失去妻子/母亲的痛苦,不能够敞开心扉交流。
米娅对杰德的家庭充满了依赖,这份依赖近乎发展到了病态的程度,她喜欢杰德,唯一的也是最好的朋友,喜欢赖利,把他当成朋友也像是自己的亲弟弟。
喜欢苏,苏就像是母亲的姐妹。
正如杰德所说的,米娅硬生生把自己楔入到了杰德的家庭当中。
她害怕孤独,害怕孤零零一个人待着。
她宁愿晚上在杰德家里的沙发留宿,也不肯回到自己的家里。
除了杰德一家,米娅在其他人面前受到的大多是冷遇,这份冷遇是很怪异的,因为米娅给观众的初印象是活泼外向的性格,但是当她来到派对,组织者之一的小胖子“嘘”她,看到她就觉得讨厌。
现在回头想想,是否因为大家感受到了,米娅并不正常,她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表现自己,愉快地、放松地玩耍,台词有说到母亲去世后她陷入了抑郁,这几年也许她并没有好转。
米娅想要融入大家,想要获得认可,这份想要尽力融入派对的念头,以及对于亡者的思念驱使着她,让她在通灵手的派对上,第一个举手去尝试。
这一次尝试中,她就已经违反了规则,超过了九十秒的安全界限。
甚至于这个时间是否真的绝对安全,其实也是可疑的。
也许患病的人和小孩子,本就抵抗力更弱一些,一旦发生连接,就很难再挣脱开了。
从米娅通灵超过九十秒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她的结局。
影片关于通灵和鬼魂的许多设定,是借助其他角色之口阐述的,比如鬼魂可以洞察人心,通过读心去编造出假的身份。
鬼魂未必是它表现出的模样,它会伪装,会欺骗,用言语和形象。
父亲没有对米娅撒谎,他坦白得太迟了一些,米娅已经对母亲的鬼魂深信不疑。
但是她一直在挣扎,一直在试图自救,说自救其实不太准确,她没有太多拯救自己的欲望,而是充满了拯救赖利的念头,这股劲支撑着她,让她在最后关头,分清了真相,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米娅是多么、多么希望相信母亲是真实的啊,母亲的鬼魂是真的,母亲不是自杀的,那只是个意外……鬼魂编造出了一个米娅无比渴求的美梦,想要利用米娅的手,杀掉在严密看护下找不到自残机会的赖利,夺得赖利的身体。
米娅在路边醒了过来,她能够收手放过赖利,但是却救不了自己。
害怕孤独的女孩,最终孤零零一个,留在了冰冷的黑暗里。
其实故事设定还算不错,因为是真的有鬼,女主很可怜是真的,从小看到妈妈去世,父亲没空管自己,男朋友喜欢上闺蜜,自己想感受温暖,想引起在群体中的关注,所以在第一次见面的人群忽视自己的时候,选择了当第一个招鬼的人,然后还装作很爽,一点也不害怕,所以她成功了,大家接受了她,但她也开始膨胀和迷失自己。
在朋友弟弟见到可能是自己妈妈的灵魂时,完全不管孩子是不是会受伤害,导致悲剧发生,事后还很green tea的跟前男友暧昧。
期待已久的老四严选,本来看到db6.3的评分有点劝退,但看完之后再次感叹老四的眼光是真毒,下一任阿里艾斯特冉冉升起。
青少年作死+通灵附身+PTSD/抑郁症,冷饭炒得别出心裁。
比起《危笑》对于PTSD的天胡设置和潦草收尾,《回应我》在故事和情感逻辑上都处理得更加完善。
看短评里不少人刷“翻版《它在身后”,实属碰瓷。
较同类型影片,它有几个很明显的优点:1、节奏干净利落脆,有细节有留白,90分钟效率拉满;2、主角内心刻画饱满,原生创伤外化精准克制,代入感强;3、演员平均水平过硬且豁的出去,就不剧透怎么豁的了;4、摄影、剪辑、音效配合巧妙,女主做梦那场戏很惊艳;5、难得在jump scare上做了创新,鼓掌;6、主题明确有层次,有一定教育意义。
在“no zuo no die”这个恐怖片细分领域,能兼顾感官娱乐和主题升华的作品少之又少,虎头蛇尾是常态,但导演显然不满足于吓人这么简单,更多的可能是想给抱着“找刺激”来看片的年轻人偷摸上一课,趁机扇他们两巴掌,然后摸摸那些破碎之人的头。
片名talk to me,既是召唤亡灵的“咒语”,亦是长期自我封闭、试图从悲痛中走出、强颜欢笑融入集体的女主,向家人和朋友们发出的呼救信号。
第一次写影评,不喜忽喷。
看到评论区有很多人说女主“ no zuo no die”,“绿茶”等等。
那有没有想到到这部电影也是关于关爱青少年抑郁症、心理健康主题的呢。
我也是一名中度抑郁患者,年龄和女主相仿,在此我用一名同是抑郁症青少年的角度说一下我的看法。
整部电影我一直和女主米亚保持着共情,从她没有狠下心了结袋鼠的那一刻到聚会被嫌弃、试图在那些不待见她的人面前证明自己,装作疯狂的样子“着迷”招灵去附和那些人,难道她不怕吗?
其实她怕,比所以人都怕,但是她假装,假装迷恋被鬼上身,这时人们才会注意到一直被嫌弃的她。
她身上有很多个我从前的影子。
那种自我怀疑、无力、无助和绝望的感觉,才导致鬼能够顺利利用她的心理疾病,教唆她去杀害莱利。
并且,也正因为这种的“无助感”,不少患者(我,也是米亚)都理所应当地认为紫砂是一种“救赎”——与其痛苦地活在世界上,不如直接一了百了。
因此,当“妈妈”让米亚杀害莱特时,我也理所应当觉得这是“救赎”,没错,一点也不带怀疑。
看到别人的解析才知道这是借刀杀人。
简单来说,米亚本来就不是一个正常的普通人,不要以正常人的视角评判,思维不一样。
我觉得真正的高潮部分是最后米亚没有把莱利推出去,而是自己冲到了马路。
那一刻,她可能才意识到自己是被鬼附身了,她不想杀害莱利,就像她不会踩下刹车给袋鼠致命一击一样。
而且我觉得米亚这个人物一直很努力,很善良。
莱利是个15岁的少年,正值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迫切渴望向外界证明和关注自己,当姐姐拒绝他参与通灵游戏时,敏感的米亚也许知道莱利的感受,因此才说“只能玩50秒”(奈何导演这个时候推进情节)。
还有,在莱利出事之后,那两人组就开始推卸责任,只有米亚敢于面对指责和鼓起勇气再次“通灵”去帮助寻找莱利的灵魂,她一直没有放弃莱利,也没有推卸责任。
最后,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心理疾病群体吧,很多也许在正常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在他们的眼里却布满荆棘。
影片节奏紧凑,观感酣畅淋漓,但是带来的问题是文本缺乏深度,少有解读空间。
没有像《遗传厄运》一样拥有完整的世界观和强烈的斜点文化。
我们能大概猜出鬼魂世界的运行规则,即鬼魂喜欢内心孤独切痛苦的人,并希望占有、吞噬他。
但更深一步,鬼魂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它们有什么好处?
我们不得而知。
也许在此基础上加上一两场戏,影片会更完整,更值得玩味。
本片最大优点即使对传统恐怖片主人公命运的反写。
本片开场主人公米娅还是和传统的恐怖片主人公一样,带着原生家庭的痛苦命运,即其造成的性格缺陷,抑郁的生活着,她被同学朋友排挤,渴望得到关爱。
但是传统恐怖片往往会把主人公人生的痛苦转化为巨大的心理能量,并依靠这种能量最后战胜鬼怪,并最终得到心灵的疗愈。
但《回应他》完全不同,在它的文本中创伤、抑郁不光没有转化为力量,反而成为被鬼魂利用的弱点,不管你如何挣扎最终难逃自杀的宿命,甚至差点害死父亲和朋友的弟弟。
片中米娅在最需要陪伴的时候父亲不在身边前男友选择离开,所以她自然而然的选择和鬼魂沟通,甚至和妈妈的鬼魂相拥而眠。
而朋友的弟弟莱利一开始被母亲和姐姐忽视,但受伤之后姐姐和母亲开始反思、自责,最终莱利在家人的关爱下摆脱了鬼魂的纠缠。
所以可以看出主创是有意对传统恐怖片叙事的反叛,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拯救孤独和抑郁的唯有亲人的爱,什么化悲痛为力量,什么苦难是人生的财富,bullshit!
这一点正好呼应了最近由李玟自杀引起的对抑郁症的讨论。
另外视觉概念,也是影片一大亮点。
即把通灵的过程OD化。
通灵本来应该是一件恐怖的事,但主创却把这个过程拍成了一次OD狂欢,通灵之后的片中人物有的欲火焚身、有点人兽不分,有的甚至大啃脚丫子,这种导演的恶趣味使影片具有了类似昆丁一样的诡异气质。
这是我在恐怖片中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视觉呈现。
值得称赞。
剧情就是围绕女主丧母,青春期少年少女找刺激通灵然后主角想通她妈的灵,结果把后母家的弟弟差点通死这个背景展开,有点家庭温情和teenager恋情成分但是不多,没有太多jumpscare,惊吓程度也一般。
各方面就算都还行吧,中规中矩的5-6分片。
就是这个女主真的是让人忍无可忍,自己破坏规则让弟弟打加时,之后还觉得自己没错,装无辜还带点淡淡的茶艺,全程主打一个脑瘫嘴硬没脑自以为是,瞎逼害人害己还害全家。
也许这就是白左澳洲青少年吧,真的是作业太少了。
这要是青少年教育片倒也行。
1. 题材是很不错的2. 这个设定是可以玩出很多花样多的3. 黑人女主害人害己害全家4. 配角小弟弟好惨,全片最惨5. 丹尼尔还是和女主绝配,茶男搭黑婊6. 妈妈角色居然是指环王 罗汗国战士公主!
7. 第二部拜托别再出现这个黑女主演员了8. 并不恐怖,后半程都在为这个黑女主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
看着看着就感觉似曾相识了,这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it follows,那部把性病的恐惧具像化,这部是毒品的恐惧具像化。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平时也看过点毒品科普视频,电影中的描述就像 握手(尝试毒品)-》感觉high翻了-〉迫不及待再次尝试-》一群人开吸毒party-〉超过90秒(od)-》陷入幻觉(毒品带来的偏执,多疑等反应)-〉手刃生父自己自杀收场(毒品导致家破人亡) 很多暗示,比如Mi在描述握手的感觉;比如对Rylie这种青少年接触内心也认为不妥;比如对于手的来源描述(朋友给了朋友给了朋友,像不像很多瘾君子接触毒品的过程);等 所以,挺好的,当个毒品警示片看吧
青少年的叛逆一直都很让人讨厌,自己不再青少年更是如此。
所以明明很用心的作品,看着就是尬。
满屏的政治正确,男性化的女人,女性化的男人就那么必须吗?
仔细想想,还真是,家长不许的就是必须做的,美帝大学生一起抽还需要躲起来才是多久前的事?
所谓talk to me,何尝不是某种新尝试。
然后明白过来,这类尬演也是潮流的一部份,所谓的主流以为自己够吵闹,就可以取代掉沉默的大多数。
而潮流,一贯是螺旋的,再尬再无聊,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薄发到下一个阶段。
说白了还得“主流”长大到成为自己都觉得尬,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浮出水面。
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让老观众感觉无聊。
电影我是看了解说之后才去看的故事是很吸引我的鬼手上身90秒也是很符合设定的但是很多地方不恐怖了首先就是这货的好不容易让我看进去了米亚被上身后应该就是可以一些列恐怖下去的 比如弄多一点鬼跳导演的心很大想说很多东西,但是没有啥用 这个故事本来就很单薄米亚脱离了鬼手后,也是能看到米亚被附身的还有就是厕所这段,直接将恐怖氛围拉满呀 就简简单单就没有了米亚还是舔脚趾,那这个是啥恶灵介绍了吗 并没有铺垫气氛非常好,结尾很拉总结就是浪费铺垫,只能给60/100。
😳😳😳😳😳😳😳😳😳😳😳
木曜劇場 什么新型恐怖片啊
比预想中好很多:情场失意的天选小学教师误入高中导致职场一并失意,给了牛郎可乘之机。。可见选个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有多重要。
38岁的语文女老师跟22岁的整容牛郎对戏,太辣眼睛了!
作为科幻片来说故事可以,美化牛郎ダメ。全集最神芝麻开门
木村文乃能别再演这种馬鹿正直人设了可以吗……
這裡的影片中記錄下一個高中教國文老師在救一個被牛郎欺負夜店的學生因為他的學生的問題而再跟牛郎交友的老師墜入愛河時真實的生活是像傲慢與偏見。
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e1男主和母亲那段+女主教男主写保证书,会编+拍。但是,男主这颜,我……不行
谁赔我医药费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大蓝雀
啊?
,不出意外会爱得很心碎,期待更多映射社会问题的探讨。对音乐有点小小的失望,天台上那段配乐让人不禁想起never again…但片尾曲一言难尽。
挺好看,会一直追的
其实挺好看的
睡前刷到、、啊 谁还我一双没有看过的眼睛
美智子姐姐又是客串吧,男主太丑,女主苦唧唧的我也不喜欢,一集弃了
主角有种淡淡的疯感,整个剧有点九十年代野岛伸司的气质。
说实话男主的颜值我没有很get到,第一集总体来看就是一般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