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团团在北京发起了「Voice · 我」女性主题影片沙龙《一江春水》作为「Voice · 我」的第一场电影,非常符合我们的主题—— 发出我们的声音,凝聚女性力量。
海报看似压抑,却又有着无限希望。
电影里,高启盛导演将镜头拍摄对准了一位足浴女工,蓉姐的身上。
年轻时的她误以为自己失手杀人,从东北老家逃跑,来到江城武汉。
跟她一起逃走的,还有身上的另一条“命债”负心汉放在她肚子里的孩子。
为了这个孩子,蓉姐从此隐姓埋名,把孩子生下来以后,他们“姐弟”以相称,一过就是19年。
如此沉重的故事,却包裹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家庭故事。
最后,孩子长大离家,蓉姐回到老家,在篝火前,烧掉遮挡自己的口罩 。
回到了现实,重回自己。
毒舌观影团-林同学(左) \ 高启盛导演(右)在映后现场,高启盛导演也跟我们聊了聊,关于这部电影的创作过程.关于“一江春水”这个名字,他是这样说的——后来在创作得差不多的时候,会觉得“蓉姐”这个电影名字有点太小气了,因为我表达的不是一个人,一个叫蓉姐这样的女人或是她一个人的命运。
我可能表现的是一群人,处在这样的生活环境或者社会环境中的一群人的生活状态。
所以后来就想起个大气一点名字。
某一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想到了“一江春水”几个字。
我们与他交流时,他说,其实这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他自己的分割和映射。
对于他来说,去创作一个像蓉姐这样立体的人物,并没有太多要去体会“女人应该是什么样”,他有着自己的理解——在我骨子里,我对女性的认知更多的是坚强的。
这个是我本身的一个认知而已,不是我刻意要营造或者是塑造这样的人物。
本身就在我的骨子里,女性就是坚强的,而且她很多时候的坚强是要比男性的力量还要强大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并没有刻意去体会一个女人,她到底要怎么样,在我的内心中,那个时候我就是她,她就是我。
在国产电影里,还有着许多对于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和过于简单的呈现。
但,《一江春水》的处理方式是将这个女人的装饰全然抹去,以清秀、真实的面目展现在观众面前。
导演并不愿意过多消费面前这个女人的容貌,更多的时候,在画面里留出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去窥视她的内心。
在这样隐忍克制的方式下,我们透过“蓉姐”看到了周围许多有着“蓉姐”这样经历女人,也照见了我们自己。
但,这样像“蓉姐”的角色,还是鲜有在大银幕上。
我们为何很少看到这样的角色,这个尖锐的问题,团团也问了问导演。
他回答的大实话,也十分不含糊—— 我也不觉得我们没有相对独立一点的,或者有个性一点的女性形象。
一定是有,只是她不是主流,这就是社会需要什么,就只能做什么。
我觉得我们社会可能还没有到一个非常开放的态度说,我们可以塑造很多很多不同的、有个性的、独立的,或者什么怎么样的角色。
我们现在还不是这样的市场,我们可能会更多要去迎合双方的一个过程。
既然是文艺作品,我们表达的是“人”本身,当我们一旦把这个抛开的时候,我们要挣钱的时候,它有商品属性,它肯定得挣钱,《一江春水》不挣钱,谁还投呢?
因为没人拍了,下一部就没有就没有,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拍了。
但是,一旦我们以钱为目的的话,那肯定“人”就没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诚然,面对如今电影市场里的“女性角色”还是处于被消费“容貌”、“身材”的阶段中。
许多优秀的女性演员无戏可演,而能演的剧本对于30+、40+的女性演员也并不友好。
观众的审美不应该再停留在“白瘦幼”了,是该去理解和欣赏更多成熟女性的美了。
在电影最后,出现了成群的鹿群,这种设定,有一位观众说:看到鹿的时候就感觉生活再平淡也是有奇妙的地方有惊喜的确,这也是这部电影所给予观众一种温柔的抚慰。
它虽然作为一部文艺片,没有一路苦情下去,反而正如整电影的名字一般:“一江春水”逐渐开始变暖。
经过这次「Voice · 我」女性主题影片沙龙与《一江春水》导演专场的交流团团也再次坚定我们做这场活动的意义——通过电影,它可以告诉许多女性,站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多选择。
不论是什么样的人生,不论是什么样的选择,未来还会有另一种人生在等着你。
PS:「Voice · 我」上海场的沈涟涟专场我们会在疫情解封后,再继续将这一场活动办下去。
这件事情,我们希望把它做完,也把它做到最好。
▶关注我的个人主页 https://www.douban.com/people/dusheguanying/ ▶公众号:毒舌观影团申请加入影迷组织: https://docs.qq.com/doc/DSnNQZ2tuSnFSWnhD 我们期待爱电影的你加入。
电影拍的很不错,演员演的很好,故事情节挺吸引人往下看的,可以说拍的很贴合生活,特别是社会底层的人的生活,拍出了这群人生活的不容易,同时还有同事朋友间的情谊,也有形形色色的人,被欺骗被别人需要。
感觉挺喜欢看这样的电影,希望咱们国家有更多优秀的导演拍出更多好看的作品,更多不输国外的电影有一点没弄明白,小东是王丹的孩子,小东19岁,王丹32岁,家人找了她19年,也就是说她怀孕的时候是13岁,是这样的吗?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凭借着《一江春水》,在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李妍锡获得了最佳演员的殊荣。
李妍锡何许人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即使她曾经参演过张艺谋的电影《十面埋伏》,但是那不过是童年往事,大众更是没有多少印象。
此后最受关注的就是她主演的短片《冬泳》,该片也是获得了北美青年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她还曾参加过《快乐女声》的海选,可是显然不尽如人意,还是回到了演员之路上,一步步坚持和努力,最终凭借着《一江春水》惊艳四方。
对于《一江春水》,除了生活流的镜头展现,李妍锡无疑让人看到了影后级别的表演,不露痕迹,真实自然,如果不去细究,根本看不出这是在表演,而就是真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洗脚妹——蓉姐。
在影片的最后,真相逐步揭开,回到家中坐在篝火旁的李妍锡,眼中泛泪,先是笑,心中是舒缓的,压力终于得以释放,开始松弛了下来,面对着生活的嘲弄,她显然略显无奈、哭笑不得,然后是痛哭,有着委屈有着不甘,似乎在述说着这些年历经的艰难坎坷,最后再是微微一笑长舒一口气,彻底放下了包袱,扔掉了口罩,变得自信坚定,如获新生。
这样一段长镜头,除了柴火燃烧的噼里啪啦之声,李妍锡用无声的表演,将一个隐藏十九年的自我彻底扒开,富有层次性的表演,贯穿在每一小段的细微表情之中,精准到位,令人共情引人共鸣,绝对可以称得上影后级的表演。
再回到整部影片中,这部定位于女性犯罪悬疑的电影,显然在前面的一大部分剧情中,我们很难会将它与犯罪悬疑片关联起来,一切都是纯生活流的呈现,娓娓道来,每一个镜头都对准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日常,纪录片式的镜头以及表演,却在一点点的铺垫,为后续的反转埋下了大量伏笔。
整个叙事结构上,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蓉姐的自首,彻底将前面的一切细节伏笔揭晓,如此反转极大提升了整部电影的质感,让这部影片的张力达到了最大化。
整部影片以及片中的人物就像蓉姐所说的“人生就像烫脚,一开始烫得受不了,只要坚持一下,就越烫越舒服。
”对于这部影片来说,同样是如此,一开始感觉无味平淡,但是只要坚持一下,越看越爽快。
这句话不仅富有人生哲理性,更是对观影有着指导意义。
片名为“一江春水”,首先会让联想到李煜的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忧愁就像江水一样无尽奔赴。
而对于该片来说,同样就像这一江春水一样,波澜不惊之下却暗流涌动,最终汇入江河让人恍然大悟。
这一江春水,所包含的太多太多,有愁有苦,有甜有乐,有爱有恨,但是终归是会汇入大海,而被稀释获得某种解脱。
蓉姐和小九,从姐弟关系到母子关系,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关系之复杂性,可是不到最后,我们依然还是会以姐弟关系对待。
“弟弟”小东与女友静,实际上就是蓉姐和前男友的再现,当静谎称怀孕之后,蓉姐的紧张不安之下又是镇静的,她告诉静的是自己的“弟弟”会负责的,实际上是她自己代表着“弟弟”来安抚静的。
“负责”,这一词汇对于蓉姐是沉重的又是现实的,因为这个词,让她为此隐姓埋名十九年,她不能让悲剧再次上演,但是这更是作为一个女性应该被予以落实的责任。
“背叛”不应该是婚恋的结果。
从十九年前的逃亡开始,蓉姐就早已不是自己了,谎称有病而戴上口罩不能示人,与儿子以姐弟称呼对待,不能办理各种证件,也不再喜欢吃东北水饺……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她对生活十分的敏感和警惕。
当然也有着自己的不幸,又遭遇老板的背叛,又被大姐一点点诱骗,生活对她是太过不公,可是为了生活,她又不得不隐忍,始终躲在阴暗的角落里。
然而当小九的女友怀孕到离家出走,以及自己生活的变化,让她开始转变,她带着小九来到河边说道,“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想做,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蓉姐这番话是对小九说的,更是对自己说的。
小九要学会独立和成长了,不能再依靠自己了,而自己也要离开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城,学会去面对不堪的过去了。
最后的反转,看似给她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她哭笑不得,但是这就是现实生活,一切都不由得自己去决定,而是需要你去勇敢坦然面对。
不管“姐弟关系”,还是“母子关系”,这种关系在影片中被细腻而真实地表达着,亲切温暖又感动,超乎了一般的亲子关系,也只有历经了种种不幸、坎坷之后,才能够有着如此对待,这是不幸的生活教给蓉姐的。
蓉姐、静、金花等女性群像,让这部影片从单个女性上升到了整个女性群体,婚恋理应是给大众带来幸福快乐的,而不是某种罪责和苦难,这需要所有人的负责,对自己人生的负责,对他人人生的负责,责任在婚恋中超过了所有一切,远比物质财富更加重要。
三餐四季的过活,看似简单,但是又充满着不确定性,生活不会每天对你微笑,甚至还会给你开玩笑,但是作为一个人来说,应该对自己的一切负责,迎难而上,向阳而生。
一江春水的片名应和着武汉的河,片中好几次看水的场景,野草繁生,清水漫过石头与土地,缓慢地向下游流走。
人看水,水像人。
据说在拍摄期讨论片名时,曾考虑过“蓉姐”。
这个名字也有着它词语上的勾连,像是许鞍华的《桃姐》。
高启盛说,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格局小了”,其实是讲“一江春水”主要还是一种态度,“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不仅仅是关乎一个人的生活。
生命是自然流淌的,是绵绵不息,有着韧性和包容性。
这是一种很中国古典式的对生命的理解,包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可以在整个文化里找到很多叙述相似概念的表达。
影片采用很自然的方式把观众插入到蓉姐的生活中,4:3的画幅,没有背景音乐,武汉方言,固定机位,只是看人生活,看人说话,看人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在一部表现小人物的电影中,拍摄者的态度尤其重要,他们的生活也仅仅是生活而已,不高出一分,不矮一分。
不以浪漫的方式将其艺术化,也不表现高高在上的怜悯。
自然,宽容,温柔,不仅仅对于拍电影很重要,对于理解他人的处境也尤为关键,而但凡不能理解,但凡掺杂一点虚伪,人物就会变得扁平刻板。
映后谈里,有人问高启盛,他是怎样去了解到武汉的一个足疗城里一个按摩师的日常生活。
他说,这是他看待世界的习惯,而这样的习惯从他开始观察这个世界就有了。
对人感兴趣,周围的人,地铁上的人,各种各样的人。
这不是一种通过走访,通过调研数据,通过阅读报告,能够获得的理解。
很多搞创作的人活得很自我,以为通过自己能够诠释别人的生活,甚至生发出更高一层的意义。
但这样的人,很多时候连自己的生活处境都在逃避,无论是沉迷于大而无当的叙事,还是精致浮夸的修辞。
灯光昏暗的老式足浴店,说不出漂亮话的女技师。
“不打麻将就给老子滚”。
影片中的静不算是个好女孩,但她去酒店一间一间地听里面的声音,小猫一样地让人背下去,那时候她也在发光。
所谓的真实,很复杂又很简单,我们每天都面对着真实,但有一些时候,真实的分量更重,这不是所有创作者都能够感知的。
影片里出现过两次的观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再多一些对它的叙述,就会显得做作,但它却是刚好又在那里。
导演把这个说成“缘分”,是又不是。
观音所代表的慈悲,那一种宗教上的隐忍,那种文化潜移默化赋予人的性格,有很多东西可以说。
但却又不能说,能说的所有东西是,它已经先在那里了。
这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自知的敏感。
还有蓉姐的善良。
她的善良源于当年她遇着事,没有人帮她,所以她知道有多苦。
后来终于回到北方烤炉子,她什么也没说,眼泪落下来了。
人的生命和鹿的生命,和水草的生长,和雪落,和火炉,那只拨火炉的手。
我总觉得我们应该有很多这样的影片去讲述各种各样的人的生活,应该有很多的创作者怀抱这样一种态度。
以此来告诉人们,世界怎样实在地偏离着我们在互联网消费景观中所看到的那些或光鲜或凄凉的生活,来告诉人现实的人是怎样地活着。
对足浴店上班的妹子特写, 金华想找个有钱的,回去相亲的经历, 以及她吐槽怕胖子压死, 非常贴切的想法和语言. 姐姐被足浴店老板哄骗, 说明底层人还是斗不过那些有生意头脑的人. 老太太想让姐姐嫁给瘫痪的儿子, 显露出人的劣根性. 弟弟(儿子)少不更事, 在姐姐(母亲)的影响下最终决定承担起责任去找静. 静的成长与日日打麻将的妈妈脱不了干系, 原生家庭的环境太重要了. 最后的反转交代了她为什么对弟弟像儿子一样, 钱不能存自己卡里, 要金华帮忙. 为什么说自己皮肤过敏要戴口罩, 是怕人认出来. 当初她"杀"死那个陈阙生没有承担起责任, 对比最后自己的弟弟(儿子)用于承担责任, 也算是成功的教育了. 对于女性, 在整个片中都是弱势的, 很贴近现实生活, 也是导演要表达的吧, 很成功, 作为八零后看了特别有感触.
4星,多一星给女主。
女性题材,关注底层。
我听说有另一个结局被剪了,何雨蓉最后跳进了那一江春水,我更喜欢这个结局。
但,人总要活下去的,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活下去,就是对命运最大的反抗。
她背负一个无形的十字架19年,13岁怀孕,被男人抛弃,她用砖头砸向那个男人,逃到湖北一个小城在洗脚店做按摩师,抚养“弟弟”长大,隐姓埋名的生活着,自尊自立,直到“弟弟”的女朋友静对她说,你有想过换一种活法吗,为自己而活。
影片最后一部分急转直下从文艺向转到犯罪类,她最后遵从内心回到家乡投案自首,但是当年那个人并没有死,所以罪名并不成立。
当时女主未满十四岁,不管是否自愿都算强奸吧。
导演将女性内心的强大、隐忍、对生活的渴望用最简单直白的方式描述,一部女性为主角的“活着”的电影。
女主角一开始穿这新鞋在屋子里踱步,像是预示着方向的转换女主角一直在门里门外穿梭也是她心理活动层次她并不知晓她是否能走得出去那扇心门她和阿姨说我紫外线过敏所以戴口罩见不得光阿姨说我希望娶媳妇可以脸上有光所以彼此不合适这个细节很黑色幽默两个技师一起洗床单一起谈心另一个问你老是一个人会不会寂寞你能不能不和你姐住一起了你晚上一个人睡觉会怕黑吗其实都在讨论情感的需求和归宿姐你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换一种活法为自己而活我也不会别的觉得都差不多我和小东不是读书的料我只想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可以赚很多很多钱这样就不用看别人的脸色活了这可能就是普世价值观为谁活怎么活何尝不是思来想去的问题我要回老家了搞得那么突然可能就不回来了搞得那么伤感干什么有什么事不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一顿不行就两顿这瓶要干完算了算了别喝多了喝多了不是更好想起了宫二对叶问说我要回家了其实是气数已尽缘分断然果然吃完火锅女主角就自首了女主角在派出所自首独角戏的旁白让我想起了我喜欢的女演员安藤樱当事人不追究派出所便便不予立案围坐着篝火摘下口罩女主角独自流泪眼神光给的很到位无声的结尾燃烧和埋葬了一切映后谈导演说女主角真正绝望是因为不被所有人需要了钱财和弟弟包括自首因为考虑到观众的离场感受所以结局的绝望变成了希望戏中每个人都在痛苦中挣扎关怀普通人也是创作者渴望被关怀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十分富有生活气息,极具魅力的一部女性题材电影,基本看不到演员表演痕迹。
导演真的牛,用非常日常和真实的主角生活折射出了很深刻的社会中女性群像,比那种刻意的片子强一百倍!
看着主角们,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和身边人那隐藏的不知名的不可名状形容的东西。
虽然我的生活跟蓉姐有很多天差地别,但我共鸣了,情感达到了共通。
而且导演全程点到为止、看破不说破,把日常生活那种平静展示的淋漓尽致,我简直佛了,还顺带揭开了生活的本质,牛逼plus!
男性以缺席姿态,却影响了女性一生生活中有多少女人,是这样度过了一生
网上评论高导:好莱坞微电影节优秀影片奖得主,三届广电总局夏衍杯电影文学剧本大赛剧本奖得主,中国新一代年轻导演、编剧,是个高调宣传自己,低调踏实做事的人。
(∂ω∂)果然,高导高调那是应该的,哈哈!
也恭喜茜娃斩获FIRST最佳演员!
很爱这个故事,现实中有许多女孩都有故事中的情感经历和遇事反应,民族文化中大众对女人在生活中的角色要求和社会发展中女人面临的现实压力之间的矛盾描写得很细致。
流淌的春江水一刻不停歇——生活中挣扎的我们有时静谧反思于江流之畔、有时激流勇退于旋涡之中——我们可以无需大爱大恨,无暇平衡利害,就这样在武汉闲话的吃吃喝喝中,用河边的光阴、厨间的烟火、烫脚的艾草水,编织起终得开朗的人生!
看到前90%我都以为看上去是在表达底层女性与生活抗争的无力感。
但片子全看完再往回琢磨,就有点意思了:“弟弟”差点搞大女友肚子,勉强算男朋友的老板又不想负责,独自养护儿子的孤寡老太…你看,命运好似在轮回,在捉弄。
三种不同形式的“差”男人都让女主又差点经历一遍。
但你细品,三种还都让她莫名地躲过了。
最后女主的选择看来是想透了,竟然命运都给我三次机会了,我应该自我救赎了。
整部片形成了前头9成都镜头生涩,表达冷酷的现实主义,和结尾1成突变烈日灼心监视器经典桥段女人版的奇妙搭配。
前后伏笔和呼应令人意外,在现实主义题材里生生加出了悬疑片色彩。
这种感觉就像一直喝一瓶不透明瓶装的矿泉水结果喝到最后发现最下面是雪碧。
虽然结局有点生硬,男性视角稍带刻板,但总归是把故事圆了。
结尾还是狠的,而且是补完剧情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样设置的缺点与前90分钟的各种转场的刻意和过于功能性一起让整部电影更像一个解谜/连线游戏。
7。“姐弟”命运延续式的出走,是一江春水的无尽无奈,但儿子命运突破的离开,也是母亲回到家乡的勇气,面对现实,面对没出现或已经去世的父亲,是他对命运的抗争。
评剧里的劳模会上刘巧儿爱上赵振华,评剧外的刘巧儿因为一块砖头背上了历史的债务。说自己紫外线过敏要戴口罩,从不肯吃东北饺子,夜晚必须开着灯睡觉,帮弟弟处理女友怀孕的事情。他活得像足疗店仓库里深藏的艾草,也像老太卧室里不发一言的活死人。已经记不住按过多少脚,却记得这春水将要流向何方。
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在《一江春水》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源异名」状态:姐弟「姐妹」既是传统「服务」行业的受害者,也是传统「中药」文化的受益者和代言人。我们注意到,和《来处是归途》一样,现代性救世主《钱》在隐含「道德绑架」基因的代际关系里失去了功效,更多实现经济自由的现代人开始意识到:金钱并不能帮助他们实现「阶级」跃迁——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故而,姐姐转移「财产」到「弟/妹」名下。但,是药三分毒:有益的「艾草」水令人足行天下,而有毒的「艾草」水会把渴望「独立」自由的技工打回原形送回老家——沦为「活死人」陪葬品。遗憾的是,仿佛从《春潮》里来的「老中青」三代女性全部在传统「男尊女卑」语境下扮演「扶弟魔」角色。聪明过头的导演安排了多场「骗局」揭秘戏来点明和强化「活菩萨」出走的合理动机,待续
一江春水,这是很中国的意象,映照着很中国的生命质地,静水流深。
#🍋观影# 前面一小时都很好,白描,充满真实感和韧劲。弟弟的故事讲完之后,就甭盘了,结尾更是莫名其妙。在湖北唱评剧《刘巧儿》,有点违和。
好莫名其妙的一个故事。以及我是真的受不了这种厂妹(?)故事
拍得真好,最后火塘前的哭泣让人足以动容,一个女人有多少个19年呢?含辛茹苦拉扯弟弟,结果是如此令人唏嘘的结局。喜欢洗脚城的日常,喜欢和姐弟相处的方式,我也想我姐姐了,我们已经形同陌路了。剧本还有提升的空间,但在国产女性题材的电影里已经非常好了。
虽然主角是女性,但并不是出于女性视角,甚至也没有很底层视角。还是出于导演的角度去想象了一个底层女性的故事,以及悲惨的因果,不是很能让人信服。几个配角的支线角度处理的也不好,显得有些虎头蛇尾。
干脆拍成默片多好,台词生硬无力。也就最后和姐姐一起的镜头像是那么回事儿。
姐是东北话,和弟说的四川话?
好喜欢女演员啊,朴素自然完全真实的流露
全片镜头一直在跟随独自抚养“弟弟”的底层女主,冷静克制,代入感强。结局的反转把两代人的悲剧串联起来,形成了女主自我救赎的故事。剧本仍有提升空间,胜在几个女性角色,底层女性的生活被真实地铺陈开来,李妍锡的演技更是锦上添花
#2021FIRST09# 三星半。自然写实的电影方法,铺垫爆发的叙事节奏,压抑悲怆的女性困境。冬春的日光之下,冰终是化成了一江春水,冲走了一个生活,又流来了一个生活。7.26
(2021.12.23映后:高启盛 @成都)演员李妍锡的一枝独秀。
结尾蓉姐把口罩扔进了火堆里,一同烧掉的还有过去十几年的愁绪和不安,在湖北小城的悠悠数年,随着那一江春水向东流去的还有那再也回不去的宝贵青春。
不能说难看,但通篇男性视角的女性题材很让人下头
这叫啥电影嘛,就跟我拿手机在家瞎拍的差不多。无语,没钱就别学人家拍电影了
生活像一江春水,有时平静,有时汹涌,但我们都要勇敢的向前游去
偏家常和流水账,其实意图是塑造人物,进而代表女主这一类人。也猜到了人物关系和《山上的孩子》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