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前后看过两次,才得以完整看完。
开头: Albert 只是想存够钱离开那个鬼地方。
逼仄待粉刷油漆的宾馆,势利咋呼的Mrs. Baker,一群faceless的住客。
转折点:Mr. Page的出现,Albert的女人身份暴露。
而稍后更惊人的是Mr. Page竟然也是女人,娶了另一个女裁缝。
Albert无法抗拒内心的好奇,当看到Mr. Page的生活后,Albert 袒露心声,道出自己隐忍隐瞒性别之前的屈辱苦难人生,被抛弃被强暴。
变成男人,攒钱、沉默、数钱、工作、攒钱。
可现在,Albert开始幻想或许可以拥有像Mr. Page一样的生活。
Albert不可能和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于是或许她可以一样和另一个女人一起?
于是Albert开始在他认为美好的Helen身上用幻想建造一个美好的生活,有自己的烟草店,有自己的女主人在店铺的楼上端坐、等待。
承接:Helen是个愚蠢无知的女人爱上一个无能粗暴却面容俊秀的人渣。
一起搜刮坑骗Albert一分分攒着数着的积蓄,一番美国梦和谎言破灭后,Helen怀孕, 在一场伤寒夺走多人生命后,Albert却奇迹地痊愈了,听进了Mr. Page的劝告,如果人生中有值得留恋的,就要去争取。
于是Albert交付烟草店店铺租金定金,表示要照顾Helen和她的孩子。
结尾:Albert在和人渣的推搡中,撞到墙上。
默默地走进房间,已经无法把钥匙插入锁中。
躺在床上,血从耳朵里流出来。
Albert 静静地躺着,眼中是向往,脑中是还是那个幻想--烟草店楼上,微风吹开窗帘,一切都那么美好。
Albert死了。
Helen第二天才发现早已脸色青白,呼吸停止的Albert就那样和他生前那般,无声无息地死了。
Mrs. Baker发现了Albert的记账簿,无耻地偷走了ALbert毕生用压抑和希望积攒的所有积蓄,装修了宾馆。
Helen给自己的孩子起名Albert, 结尾处暗示Page要照顾Helen和她的孩子。
整个电影有着核能般的力量,让观影的我觉得悲伤得那么平静,那么深刻、压抑、持久。
片中我觉得其实真正的高潮在于那幕 Mr.Page 和Albert穿着女人的衣服在沙滩上奔跑。
Albert有那么一刻回归自己生来的性别,释放内心压抑,做了片刻女人,直到被衣裙绊倒。
这里或许已隐晦地指出Albert已不习惯或者已经做不回女人了。
其实Albert也许并不一定喜欢女人,虽然通篇没有表述,但Albert年少时的痛苦经历让她不可能和一个男人亲近,更别说去构建一种有指望有盼头的人生。
所以她变成男人,就可以看似粗粝坚强地生存下来。
遇到Page是她人生的转折点,给她带来希冀,但也成为她最终悲剧的导火线。
她觉得自己可以变成所谓更强大的那一性,像Page一样去和一个女人结婚,照顾一个女人,在绝望的生活中找寻希望。
可是Albert失败了,她人生的完结、希望的破灭都和她对于自己性别的迷失一般,是彻彻底底地绝望。
看完片子的我压抑不平,但却甚至都不知道应该去憎恨片中的谁,那些强奸犯,那个将Alber推到墙上导致Albert死亡的衰人,还是那个最后偷走Albert曾经代表希望的积蓄的Mrs. Baker?为什么Albert追求不到希望且成了追求希望的牺牲者。
年少时的强暴、抛弃、贫困没有杀死Albert,伤寒没有杀死Albert,虽然撞墙震荡头骨破裂是Albert的直接死因,但是是希望破灭杀死了Albert吧?
虽然弥留之际她还在幻想,可让我觉得无法将其解读为Albert还是没有死心。
这想来都觉得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
那刻的幻想其实是Albert试图给自己最后的一点温暖吧。
这应该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悲伤的电影了。
2015-03-29凌晨一点半看完电影来豆瓣刷影评,同一部片子有人看出了同性主题,有人看出女权,有人看出了历史和社会的便签,有人看出"不要和陷入泥潭的穷人来往不然会被拖下水"。
一个人在想什么,就会看出什么呢。
突然觉得看电影和思考,其实是一种把自己平时考虑过的一些个问题,顺着电影的故事从记忆中拽出来的过程。
就像哈利波特里的冥想盆,可以用魔杖从中抽出自己往日储存的思绪。
我顺着电影拽出来的是这么两句话:对于个人成长,先伺候好自己,才能伺候好外部世界。
对于亲密关系,两个人都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才能走的更长远。
想到这些,是因为我和Albert经历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我遇上了命运的转折点,可Albert没那么幸运。
Albert私生子出身,不知道生母是谁,自己是谁。
养母在她14岁时去世,年少孤苦的她遭5个人轮X。
没有经济来源,不得不工作养活自己,在当时的英国-爱尔兰社会下为寻得工作机会只好装扮成小男生,成功应聘上服务生。
压抑自己的性别身份,一做就是几十年。
一直这么拘谨压抑地活着,处处伪装着。
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她的心理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一片干涸,只是这样机械麻木地活着。
所以,我们看到的压抑了自己性别身份几十年后的Albert,眼神空洞,表情麻木,神态刻板。
很残忍地说,Albert已经失去了一部分人性。
再来看看她的另一面:Albert工作敬业生活节约,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有商业经营的头脑,并且愿意为别人付出建立起一个温馨的家。
(如果给她占星,我猜Albert的星盘会是太阳金牛月亮天秤并且第10宫很重)这部分更加内敛的人性还在,但是她失去的是关系到和社会发生交换的人性:如何让身心建立联系、如何感知真实的自我,以及如何吸引其他人。
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社会交换相关的人性的丧失,便令Albert还残存的人性无法发挥价值。
最终她死在了自己床上。
看着Albert仿佛看到了平行世界里另一种可能的自己。
我也曾有过冷漠的自我冰封的经历,在长达7年心灵枯竭的人生中,我不记得具体发生了什么,仿佛7年只在弹指一挥间。
我仅能感受到的,是人性是怎么像鱼的鳞片一样,一片一片从我身上剥落。
我吸收各种阴暗的东西来作为我的"自我",我把这些原材料打造成代替鱼鳞片来自我保护的硬壳。
我变成了一个看似刀枪不入,实际浑身都是面具、看不清自己真实面目的、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人的,类人生物。
但是在我这里,我遇上了Albert不曾有过的命运的转机。
我在大学遇到了拉我走出心理黑洞的女神。
没有这样一个人改变我的元认知,我想现在我不是坐在这写影评,而是按照刚进大学时暗自规划的人生路径,这个时候已经自杀故去一年了。
和女神曾经有过耀眼却转瞬即逝的情感火花,但当彼此不能满足对方的心理诉求时,便走散了。
想来这也是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我深深感谢自己还能活到这个时候,并且自我感觉还活得挺不错的。
对照自己和Albert,更加感觉:先伺候好自己,才能伺候好外部世界;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是亲密关系能走得长远的前提。
努力吧骚年,为了自己,也为了将来那个她。
12年5月底的时候,从苏黎世飞北京,没什么可做的就看电影,这部之前还看了一部忘了名字,情节设计就是让人心酸让人哭笑最后众望所归结局圆满的,也是很不错的片子,本来觉得很感动,可是看了Albert Nobbs 之后才觉得之前看的片子真的太过于美好了。
看了一知半解的介绍以为是一部女性励志片,想象着最后她会经历种种挫折和努力以胜利的姿态重回女儿身之类的,完全想错了。
从很开头的时候起,就不知不觉地被主人公吸引进入他的世界里,无法进入他的内心或者他自己的世界,但是一直在他生活的空间里,跟着他一起谨慎行事,一起小心的保守着那些可怜的秘密,一起怀有不确定但是又坚信的愿望。。。
有一幕,是他出去看自己心仪的那间屋子,坐马车回来的途中不自禁的露出喜悦的表情,那表情很情不自禁,但是有看的人觉得他非常的小心翼翼,因为作为观众的我都觉得,千万别出什么岔子啊,没有到最后一步就还不能笑得太早,有种不敢奢望的感觉。
自从认识pigue之后他的生活变得稍有明快的感觉,经常外出,经常露出笑容,但是这些就和他本人总是时刻收敛着自己一样,我看的也是秉神凝气的,总觉得命本卑微,明媚的希望是一种非分之想,最后的结局啊实在是太悲伤了,我哭了好久都停不下来。
无法接受,他如此努力的人生,他毫无过错,他应该得到幸福,起码的应该给他那间喜欢的屋子,至少完成他的一个心愿都不行么,至少不要让他那样死去啊。
我从来没有写过影评根本不懂得评论和欣赏一部片子,可是我想作为大多数,我喜欢它的原因就是它打动了我,我为它哭了那么多。
好多评论都从各种专业的视角,说电影被拍的平庸了,说结局不够力度,说起伏不够,说沉闷,说各种。。。
也许因为坐飞机的原因,我完全没有觉得沉闷而看不下去,早那种被局限,隐忍的氛围里每一个喜悦,哀伤都非常的敏感,有种在孤独恐惧的海上航行,尽管小心翼翼,尽管暂时风平浪静,可是始终不能踏实,期许着就这样稳稳的靠岸,却最终发现水手的命运就是海上漂泊,遥望岸上华彩时却没有发现已经湿了裤脚。
一部电影一定要表现点什么主义,主张,什么特定的观点才可以么?
它的结局和故事都不会是我喜欢看到的,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
故事打动了我,足矣。
我没有想到什么女同,女权的,我在想,那只是一个注定悲剧的身份设定,就像水手一样,其他人的命运也一样,生而卑贱,祈求主流形式的幸福就是非分之想,我们有多少人都在不甘自己今生投胎的失误,奋力和命运抗争,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也或许就是因为电影展示的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面,它太不讨喜了,如果人生如此向上终于还是敌不过命运,那还有什么未来的期许了呢?
那些备受亲睐和推崇的故事往往都是大多数中的异类或者奇迹。
电影现在回想起来,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素手无策,就是无限的深深的悲伤。
get不到这电影的点在哪里。
1。
海伦,毫无疑问,是一个又jian又愚蠢又坏的女的。
这女的本身就是个惹人讨厌的角色,这是我get不到这部电影的第一个核心问题。
2。
女主,舔狗一个,且一根筋。
看上海伦啥了?
看上她又jian又蠢?
好的,就算我不理解人家的爱情,爱情是没有理由,就是看上了,好的我接受。
那么,然后呢。
一直在想着婚礼前告诉还是婚礼当天告诉,哪来的自信呐?
这不就跟现在网上老是爆出的普信男聊天记录一样吗?
怎么就一定跟您结婚了?
就完全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啊,跟个精神病似的在那盘算结婚前后告诉,怎么就这么想当然的认为海伦就会跟你结婚?
看得我满脸问号啊。。。
你说这是自信呢还是自卑呢还是自负呢还是。。。
煞笔呢。
我们都讨厌普信男,可是女主行为就是完完全全的普信男啊。
最后去保护海伦打Joe,自己被Joe撞脑袋,然后一声不响回屋死了。。。
死了。。。
死的真窝囊,无语死了!
我真完全get不到这个女主脑回路。
3.还有一点也很讨厌,page(粉刷匠)的女同伴死了之后,女主说让page也把钱拿出来,然后一块开店,还说自己到page这来住。
我:WTF???首先,你想开店是你的梦想,怎么就让人家page也出钱去完成你的梦想?
你问过人家想不想了吗?
还说住进来,你问人家乐不乐意你住进来?
这和上一段里盘算婚前婚后告诉海伦真相真是如出一辙。。。。
您到底哪来的自信呐?
在不问别人想法的前提下就想当然的预设别人会按照你的想法来,这不就100%普信男行为吗?
综上所述,在我的眼里,看到的一个女扮男装的很普信、不尊重别人、无法沟通、舔狗毫无尊严的人,追傻白甜失败还为了保护人家而死的傻逼故事。
page这个角色挺好,自信大方又体面,算是唯一一个亮点了。
也就这样了。
前两天看完了这部电影,THE END之后片尾曲响起,长长的一段黑屏,摘下眼镜,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有点意犹未尽。
格伦演得很好,内心对周遭如惊弓之鸟的害怕,对自己性别的模糊,都演绎得恰到好处。
其他的配角也很出彩,比如那个医生。
饮酒、寻欢、富有同情心,最后和玛丽去了英国,在整部电影里他是让人觉得最平实,最放松的。
关于女权还是女同,我觉得导演的着眼点并不在此,这也是他高明之处。
一个人内心的虚弱,对自己的不确定,还有对现实的逃避、隔离似的自我保护,这些是不分男女的。
她觉得自己为海伦花钱就是爱。
她根本不明白油漆匠和裁缝之间存在的那种同性的爱。
生活不只是陪伴和你情我愿,是需要灵魂伴侣之间的爱情。
当一个姑娘脆弱的投入她的怀里时,她能说的只是不用担心雪,她会买新的帽子给姑娘。
多单纯的她。
她是那样向往爱情,又抗拒任何一个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
她羡慕别人的调情和爱慕,身边每一对携手的眷侣,对于她都是莫大的奢望。
如果人生中有值得留恋的,就要去争取。
情的起源是——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想实现的部分。
我们爱上一个人,情感是爱上理想的自己,是为欣赏,是为另一种实现。
这份欣赏如白月光,抖尽欲念,全写进她轻轻的最初的,亦是最终的一吻。
只是这样的感情注定了单向性,谁能确保反方向同一个温度的注视。
莫不都是渴望着,奔走着,倾尽着。
落空着,耗尽着,死守着——时间的了结。
一个内心没有涟漪的人,怎么能激起千层波涛。
一个没有爱的人不配拥有一切。
越在意,便越恐惧失去。
与其说她爱上海伦不如说她爱上了想与她一起实现理想的梦想。
有时,一件小事,一个小举动,就像蝴蝶效应会改变很多。
海伦的一个拥抱,也许让某些东西变得明晰起来,一个吻都没有一个拥抱的作用大,她特爱海伦。
从何时而起?
不得而知。
也许就是从这个拥抱开始。
正是因为爱,所以她才会哭的如此伤心。
她从未找到过自我,只是盲从于别人。
只是因为不愿孤单,是因为她累了,是因为她有自己想要度过生活的方式。
也可能是她没有拥有过爱,不明白真正爱上一个人的心情。
这时的勇气,是爱。
只是爱,却要了她的命。
很多执念都消解。
很多想念会变成想起。
执念是硬的不可摧,情感是软的、流的,一个眼神心意万千。
人,一旦有了心愿,就好像蛇有七寸般。
英国电影的典型风格,娓娓道来,平淡处理的手法,女主神演技,把主人翁的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生活刻画的极为细致,每天细细加每一笔小费,计算记录,藏在地板下,看完全片后我不禁想她当时存钱做什么?
只能想到的一点是为了人类共有的一点最基本基于生存欲望的特质“安全感”,为了安全感,她在受人强奸后伪装成男性,为了生存的“安全感”她要存钱以备后用,她没有为自己生活过。
她在被page发现是女性身份后马上苦苦哀求page不要揭发她,事后送茶和点心讨好page,还是怕page揭发她后使得生活没有保障。
然而生活就是这样的戏剧性,page居然也是装扮成男人的女人,且娶了老婆,共同生活,相亲相爱。
噢,女主的可怜既可悲的转折点就这样开始了。
她好奇且向往,这不就是一个很美好的事情吗?
共建一个家庭,在温暖的幻想阳光下经营一个自己的小铺子,听上去,看上去,甚至拜访了page的美好家庭后她觉得这样的生活离自己并不远,page戏虐她觉得helen不错,于是女主就开始了一切基于和helen共组家庭的设想,看到这里不可避免的就知道会是场大悲剧,page是喜欢女人的,而女主不是啊,女主根本没有找到自己,长年的压抑性别,模糊自己身份,带来的是困惑和迷茫,看见了page发现居然有和自己“一样”的人,且生活的那么美好温暖,自己也便照搬,寄希望于得到这样的美好生活。
看到她自己琢磨是在结婚前跟helen坦白自己是女性还是新婚之夜坦白,坦白后helen会不会送她去警察局,老太太真的是演神了,神演技!
把这样一个人的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
然而女主幻想着一切跟helen的生活,她并不爱helen,她爱的是这样一种美好的幻想生活。
女主甚至在page伴侣死后提出跟page搭伙过日子,女主幻想的依然是那种想象般中的生活,page惊讶告诉她page与自己伴侣彼此深爱,page说你要做你自己。
page和她换上女人的裙子带她去海边,她真正快乐的奔跑向大海,她脸上没有了压抑,只有释放,发自内心的释放和快乐,再赞老太太神演技。
最后,在helen和joe的争执中,女主打算再次保卫一下自己对于未来期望的“美好”,她去请helen嫁给她,争执中被joe推倒,头撞到了墙上,爬回自己房间,锁门钥匙掉了,躺在床上,幻想着挂着照片和时钟的有着阳光色墙壁的自己的商店和未来,微笑,死亡。
医生来诊断,发现了她女性的身份,说怎么会有人过着这样悲惨的生活。
这种悲惨是注定的,它不仅仅发生在那个年代,现在社会中也比比皆是,人终归大都是需要“安全感”、“社会感”、“归属感”的动物,女主小时候被母亲的抛弃,身体精神上的受伤害,没有被爱过,亦不懂怎么去爱人,遇见page是她人生中最大的悲剧,同样的伪装成男人,page早早就寻找到自我的归属感,虽基于那个时代的压力不得已外表伪装成男性,但她心里是认识清楚自己的。
女主的悲哀则在于她一生都从未了解、认识自己,也未曾爱过自己和别人,她过着如是“苦修”般的生活。
带着美好的幻想死去是她最温暖的结局。
别人美好的生活一旦一模一样实现在她身上或许对于她而言才是更大的痛苦和压抑。
电影是悲剧,我看完却没有太多悲哀,正是人太过渺小,所以它只是一个故事。
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
为什么把这部电影单独拉出来写个影评?
在我心里实在觉得它无法和另一系列的电影《指环王》相提并论,然而,这部电影,我认为很烂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却犀利的触及并刺痛了我的内心,敏感而自卑的内心,一如主角,终日小心翼翼,却躲不过宿命的玩弄。
在家看了《雌雄莫辩》,这是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化妆等多项提名的影片。
剧情简单,情感细腻,没有激烈或者暧昧的部分来吸引观众,讲述的是一个女子,在长期男装生活的压力和影响下,如何从内心改变了自己性取向和“我是女人”的观念。
这部电影一如奥斯卡评委一贯的眼光和标准,很有让人抓狂的想法,因为10分钟能说完的事情,用了足足90分钟。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只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主角(实在不知道该说是女主还是男主)和另一个彻彻底底的女扮男装的朋友(因为他/她,我们才看出来 ,主角是个女人,后来他们一直维持着友谊),穿上了朋友妻子(是个做裁缝的女人,在伤寒中过世)做的女裙。
两个习惯了男人装束的女子穿着漂亮的衣裙,束手束脚的站在大门口,低眉顺眼,不敢用女人的眼睛看这个世界,更不敢看自己,两人像是受惊的兔子,一副随时想要逃回去的样子。
就在这时,英国绅士出现了,别担心,他是打酱油的,不是高帅富,向两位lady点头致意。
木然而僵硬的回礼在两人怔楞了一两秒后才回给人家。
这个镜头转瞬即逝,似乎没什么好提的,然而,就是这一个貌不起眼小情节,却让我的心被刺痛:忘记自己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人们常说,做自己,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
这毕竟是一个可笑的谬论:人都是生活在他人的眼光里面的,否则,女人也不会购置使自己变漂亮的衣服,男人也不会彰显自己的气概。
更可怕的事情是,这种心理一旦成为惯性,就再也回不到正轨上了。
影片的另一条线是albert不断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账,600多英镑,够一个女子很好的生活了,也足够她变回女装,结婚生子。
可是此时的albert已经完完全全的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人:说是男人,却没有绅士的优雅自持,也没有市井小民的粗鲁豪放;说是女子,她不承认,并且在性取向上,已经是个男人了。
也许albert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可是她不想改变,也无力控制自己,只有在别人诧异目光和窃窃私语中,无奈的挣扎着度过每一天。
是的,挣扎,每一天都是一场煎熬。
有人说,活着就是一场修行,电影中不涉及清谈,只是用一场接一场令人无奈的镜头,让你感觉到煎熬。
看电影是一场煎熬,投入到主人公情绪中是一场煎熬,而醒过来,仔细想想,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彻头彻尾永不谢幕的煎熬?
我又回想起两个女子穿着女装,却像是提线木偶一般,僵硬地站在大门口。
page(另一个女扮男装的人,albert的朋友、启发者)鼓励她赢得自己的人生,寻找自己的凯瑟琳(page的妻子,一个女裁缝,在伤寒中过世,去世前为她们做了女装)。
albert似有所触动,两人来到海边漫步——这是albert的梦想:在海边买栋小房子,和喜爱的女子helen居住于此。
恢复了女装的她,开心的在海滩上奔跑,page在后面跟着,可是,没跑几步,albert就被裙摆绊倒,摔得很惨。
这一摔,让她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和决心消失的无影无踪,还是回到以前的生活吧!
也许,自由的奔跑不适合自己,只有压抑的煎熬,才是自己应该过的生活。
当一个人在一个环境呆久了,即使让她回到心里构建的乌托邦,那也会是地狱。
人是奇怪的动物,一方面意淫着完美却并不存在的乌托邦,一方面却离不开地狱。
更奇怪的是,人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即能在任何时候,把任何一种乌托邦变成人间地狱,自我煎熬。
这就是困局,人生而有的困局。
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这个道理,也是这个原因。
人们常常探讨人性之善,人性之恶,实际上,人性来源于自己潜意识中最本能的寻找安全感。
要知道,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从树上来到地下,是需要多大的勇气?
因为,在地上,用两肢行动,远比在树上,用四肢活动危险的多。
也是由于此,人才会对自己周围一切事物感到敏感,才会依赖而又不信赖他人,团队合作的同时又相互攻讦。
这就是我们,人类,卑微而可怜,永恒的在寻找安全感。
观众也许会疑问:albert到底是男是女?
好吧,在影片最后,albert的宿命被揭示出来:为了心爱的女人helen,她和helen的男友打了起来,终于成了一回男人,不过,生理决定的力量体现出差别:在争斗中,她被一把甩开,头撞到了墙,结果休克致死。
一个故事悄然结束,另一段故事悄然展开。
可是,无论故事怎么变,怎么不一样,人性的悲剧是始终存在的。
奥斯卡的最近化妆还是没给这部电影,而是给了梅姨的《铁娘子》。
我觉得愤愤不平,因为不知情的人在导演故意隐瞒的情况下,是看不出性别的,其中,化妆最好的不是主角,而是配角page。
不过,还是一如标题所言:雌雄易辩,困局难出。
既然出不了自己给自己、人类给人类定下的永恒困局,辨别出雌雄,又有什么意义呢?
英国这个阴湿的国家,它产的东西也不免沾着太多阴湿之气啊。
这部电影里面,大多数人都是悲剧的角色。
主角Albert就是最大的悲剧,那个医生的最后一句台词“Dear Jesus , i don't know what makes people live such a miserable life.”可怜悲惨可能是旁观要给Albert的情感评价。
小心翼翼地说话做事,提心调胆地存着六百磅,还有那单纯得要命纯情对Helen,这都是源自他悲剧的性格。
当然源头是悲惨的经历。
虽然她满足地死去,但是,他的烟草店还有一周就能开起来,或者四五天。
他不止一次幻想着它的样子笑起来。
配角Helen悲剧色彩也浓。
前半段他说要穿着新衬衫去勾引多金多土的公子,另一个女孩说叫她不要途中自己。
结果,她沉陷于对Joe的迷恋,这个有着酒鬼老爸,品行恶劣的卑劣穷小子。
她沉浸于与他的热烈的爱的感官感受中,却看不清他们没有未来或者说悲剧的未来。
这里面的阳光可能就是那个露了大胸的佩吉(另一个女扮男装的)吧。
但是另一方面讲,是她启发了Albert,让她做了后面大胆的事,以致于送了自己的性命。
那个医生为何去了英国,也许Albert给他的感触太多,放弃了这边的安逸生活以及情妇。
Hotel的老板粮拿了那五百多磅钱,做了精美的衣裳,好在她叫佩吉来粉刷了墙壁,这样她可能得到两百磅的酬劳,Albert积攒的岁月一部分与她连结,或许还有Helen.
总是在午夜看一些令自己纠结的影片。
每个人都在假装生活,莫里森太太假装自己是个贵妇万人迷,海伦假装自己能飞上枝头,麦尔金斯假装自己有个美国梦,诺布斯假装自己像个影子般生活,佩吉假装自己是个真正的男人。
诺布斯和佩吉穿着女装去海边,笨拙奔跑摔倒的诺布斯看着海天相接,开始对未来有那么一丝期许,烟草店,女主人,大理石钟。
鲁大爷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无常即常,上一刻奔向你,下一刻就飞身向卡车。
即使从半空摔下冰冷的水泥地,还是要把自己捏把捏把重新上路;即使醉鬼父亲不断抽你耳光,还是要微笑着说我有一个梦想;即使一无所有,还是要to be a REAL man。
看了忘記標。 可能會再高一分吧 挺好看得 印象中
格伦·克洛斯一场精彩绝伦的独角戏!从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到每一个表情,都被精雕细琢后呈现出一份内敛又不失沉稳的扎实感!当她身着女人的华服在海边奔跑时,她的内心终于放下所有矜持,所有的压抑都在顷刻蒸发,那份短暂的欢愉与奔放,让每一个观众都在内心为她深深地感动!
不要等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啦,他根本没有参演!参演的是小乔Jonathan Rhys Meyers!英国新晋小帅哥Aaron Johnson也为重要配角。其实最耀眼的是女主 Glenn Close和女配Janet McTeer,女扮男装之后表演非常出彩,很可能获奥斯卡提名。虽然叙事比较平淡,女权主义觉醒也着墨甚少,但表演加分!三星半
故事讲得很平庸,又是一部演技大于影片本身的戏,格伦·克洛斯和珍妮·麦克蒂尔双双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和女配,虽然获奖机会不大,但她们在片中的表现无疑是完美的。
这片子挺特别,你们这帮混蛋最喜欢把什么都标注成美国的
这不是一部关于性别意识觉醒的电影。至少女主不是。正因这种失认状态,才显得悲剧。
bored
女配真的阳刚气十足
说句不好听的,Glenn Close总算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她那张面孔实在难以定位,演这个正好。倒是我家小乔打酱油都打那么好看啊
2.5 所以呢……你到底想说什么……
突然露胸好恐怖!
只记得粉刷匠的帅气和惊人的大胸了。。。
呃。。。实在看得我好憋屈,一个单纯念想被生生打破总是让人很气短
彻底被Glen的表演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年的影后明明应该是她。
米娅可真不像是长得漂亮。。。
在爱尔兰已实现婚姻平权的今天,看这样的电影总有惊回首已百年身的感慨。可惜无论活在什么时代,所爱非人永远都是悲哀。结局太仓促了…
那个高大女人扒开上衣的那一瞬间,俺瞬间石化了
直女不喜欢女扮男装的弱鸡假男人
一部纯粹考验演技的电影而已。“性向模糊情感混乱毫无个性犹如鬼魅或影子般可有可无”,人活成这样,能有什么劲啊?
要么凤尾要么鸡头,这都没战斗力死闷的,逊。就算Sinéad O'Connor唱了片尾曲,也就是被她波动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