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香火

香火,Incense

主演:李强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3

《香火》剧照

香火 剧照 NO.1香火 剧照 NO.2香火 剧照 NO.3香火 剧照 NO.4香火 剧照 NO.5香火 剧照 NO.6香火 剧照 NO.13香火 剧照 NO.14香火 剧照 NO.15香火 剧照 NO.16香火 剧照 NO.17香火 剧照 NO.18香火 剧照 NO.19香火 剧照 NO.20

《香火》剧情介绍

香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庙里的佛像塌了,需要三千元钱重新修葺,为了筹得这笔钱,和尚(李强 饰)先后来到了佛教科和文物科,然而两方人马只会相互推诿责任,看来谁也不打算掏出这笔钱来。无奈之下,和尚前去找在另一座庙中生活的师兄帮忙,可是师兄只是劝他放弃。 之后,和尚决定靠化缘筹钱,哪知道没过多久竟然被警察抓进了派出所,出来后,和尚遇见了想要帮忙的妓女、企图哄女友开心的小伙子和一心想替妻子求药治病的丈夫,甚至当起了算命先生。最终,和尚卖掉了念珠总算筹齐了钱,当他满心欢喜的回到庙里之时,等待着他的,却是寺庙即将被拆的消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犯罪现场调查第十四季舞娘情缘流浪猫鲍勃圣斗士星矢黄金魂灵异存在爱情有点蓝之爱的交响乐武僧传奇之终极一战半夜不要照镜子老头子第一季继承之战第一季您好,北京我家的医生追鱼传奇留住生命最美的时光暗芝居第十三季团子大家族圣鹿之死四头狮子黑金亡命徒偷来的人生别叫我酒神2热带雨墨卡托线索复活她欢迎来到切彭代尔斯继承者诡室杀戮都市2亲爱的续杯热情邀约

《香火》长篇影评

 1 ) 信仰还是生存

本片采用纪实手法,凝重悲伤的基调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和尚为挣够修破庙的钱而四处奔走的故事。

信仰还是生存?

芸芸众生中自有答案。

村子里的人明知杀生之罪过,却不肯光临破庙。

基督教堂要靠送礼才能拿到本该属于他们的拨款。

警察严抓老实人,小混混横行霸道无人管。

理发店反成卖淫场所。

和尚的信仰也不甚坚定。

不肯离开小镇,因为他对这里的女教师暗生情愫;不接受卖淫女的钱,因为他觉得她们的钱“不干净”。

筹款时,尽管处处碰壁,他却颇有种一条路走到黑的狠劲与决绝,身处生存的严峻考验之中,他也必须如此。

于是,从化缘到算命到坑蒙拐骗,他逐渐黑化堕落,信仰逐步崩塌。

作为底层人生活的写照,和尚的经历无不令人唏嘘,而妓女看似不经意的观点却将立意拔高:“佛曰因果报应,大街上的坏人却一个比一个过的好。

”而和尚作恶,却立即得到了报应。

同样的行为,不同的命运,这到底是为何?

我只能试着回答:他人的恶都是某种“顺势而为”,比如本片中的警察虽然不甚作为,但他抓和尚和妓女也算“师出有名”。

而和尚所为之事却边缘而异端,在工具价值远超感性价值的今天,想要“宗教复兴”,可谓“逆流而上”,过程注定艰难,结果注定不如人意。

和尚的故事已经完结。

那么现实中的我们,是否能在车水马龙中坚守纯洁的信仰,不受世俗玷污呢?

 2 ) 宁浩是一个被低估的编剧——《香火》简评

前几天出门买菜摔坏了腿,躺在床上结结实实地休息了两天,加上哥伦布日长周末,闲来无事看了几天的喜剧,把之前宁财神的《武林外传》《龙门镖局》还有宁浩《香火》温习了一遍。

我一直都是非常喜欢宁浩的,也一直觉得他被低估了,他的作品都给了我很多的惊喜,两年前看过他最早的一部小成本电影《香火》,当时不以为意,昨晚重新来看,突然领悟到了宁浩作品让我喜爱的真正原因。

《香火》的故事很简单,讲得是一个偏远小庙里佛像塌了,庙里的和尚四处筹款修缮佛像,找文化部门被拒,化缘筹款被没收,直到最后开始招摇撞骗,好不容易凑齐了修佛像的三千块,却被告知小庙正建在了要修建的公路的路基上,很快就要被拆除了。

看完片之后,又撸了一遍豆瓣上的评论,评论的关键词无外乎信仰缺失,人性之恶,体制问题等等等等,宁浩在片尾鸣谢了“贾章柯”,也被广大观影者拿出来比较,无不叹息宁浩后来的电影画风跑偏。

可是《香火》讲的真的只是一个带着社会问题的故事吗?

如果把整个故事简化一下,可以看出来,这个故事的意涵比我们想得要深刻的多。

追溯到一开始,整个故事的起因是小和尚在隆冬时节鞋子破了,于是把垫佛像的布抽了出来补鞋子,导致佛像倒塌,而故事的结尾是,小和尚好不容易修好了佛像,却被告知庙就要被拆了。

小和尚要补鞋子是因为隆冬寒冷,是温饱体肤之欲使然,从头至尾因这一欲望引发的“修佛像”这一心愿始终无法达成,所以这个故事再简化一些,其实是一个始于欲望而终于求不得的故事。

是不是似曾相识?

然而,故事的内核在影片当中早已被明确地点出了,那就是“佛眼看世界”。

小和尚要修佛像实际上也很难讲是因为信仰。

他修佛的动机在影片中被强调了好多次——村里人人杀羊,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佛像没了,庙就没了,和尚也做不了了。

那佛像年后再修行不行?

不行,因为这样一来过年的香火钱就没有了。

那修佛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对于村民来说,是希望能减轻杀生的罪愆,合理化自己求生的欲望;对于和尚来说,佛像是寺庙的标志,是自己吃饭的饭碗,佛像没了,等于自己要失业了,说到底,还是欲望。

宁浩在影片里不厌其烦地借和尚之口把这些信息说了好多遍,可是还是被大部分的观众忽略了。

片子里的小和尚是个有点慧根却没有佛性的人。

片子里好几处都有明确的暗示,第一处是在修车匠的家里,小和尚两次修车,两次纠结于照片里看不出性别的裸体小婴儿究竟是修车匠还是他的妹妹。

第二处是小和尚被关到了派出所的小黑屋里,小黑屋的电视里放着扫黄教育片,屋子里堆着裸体假模特,小和尚一脸尴尬,不知所措,然后悄悄地关掉了电视的声音。

第三处是同被关在派出所的妓女要出钱给小和尚修佛像,小和尚怯怯的说:这不合适。

派出所小黑屋的戏简直神来之笔,那个同被关在小黑屋的小姐一语道破的了小和尚的本质,和尚也是人,也是男人。

小和尚也一语道破了机锋,都是因果报应。

没错,在佛的眼中圣人猪狗尚且一视同仁,而小和尚却被饮食男女,肉身凡胎,虚妄幻像折磨得不知所措。

随后,全片最有佛性的一幕出现了,小和尚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个小姐回去取罚款,那一个镜头,不悲不喜,无欲无求,小和尚和那位小姐不过是芸芸众生当中两个最普通不过的生灵罢了。

宁浩的作品,无论是后期画风如何清奇的各种电影,总能让我感到某种命运的回环之感。

《香火》这种也不例外,小和尚招摇撞骗筹到了修佛像的钱,最后却被告知庙要拆迁,浅了说,是中国特色体制问题,深了说,何尝不是求不得之苦?

东吴弄珠客在《金瓶梅》序中说“读金瓶梅而生怜悯心者,菩萨也;生畏惧心者,君子也;生欢喜心者,小人也; 生效法心者,乃禽兽耳。

”我不知宁浩是否受了这些古典小说的影响,热衷于把世间之苦寓于嬉笑怒骂,声色犬马当中。

《金刚经》的第一个故事是世尊跣足袒肩,入舍卫城乞食,众人皆见苦难,而只有世尊说,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

世人肉眼看到好坏善恶,美丑贫富,官吏平民,妓女和尚,而这些我们唏嘘感慨的信仰缺失,人性丑恶,社会问题在佛的眼中根本不值一提,一切的一切不过因果循环而已。

这才是佛眼看世界。

 3 ) 泥佛塑起,心佛消逝

南小寨的和尚有个深植于内心的图式:和尚得有庙,庙里得有佛像,所以佛像坏了必须得修。

但本就生活窘迫的他,无力承担修佛像的费用。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于是他开始了第一次尝试,走正规渠道向直管部门进行申请。

但每个岗位都有上级制定的目标,南小寨的佛像修缮,与他们的岗位目标无关,且不涉及他们的自身利益。

虽然和尚言辞恳切,但最终还是得到个他们也没有办法的答复。

换了个文物科碰运气,迎来了第一次的转机。

文物科刚好需要旧窗框,拆了俩来卖。

(这里给我穷人卖血、或出卖身体健康换钱的感觉)但好歹估价两千,修佛像有望了。

没成想年前都关账了,得年后才能拿到钱。

这样没法赶到正月15前完工,而正月十五那天的香火钱,是一年中主要的收入来源。

他开始了第2次尝试,向亲近的人求助。

先是找了开发廊的表弟,再是拥有更大寺庙的大师兄。

但别人怎么会为你的愿望买单,哪怕是亲近的人,最多给点小钱救济,或推荐下其他出路。

这也让和尚意识到还是得靠自己。

第3次尝试,擦净尘封的铂,开始化缘。

在与城里人接触中,他原先单纯的规则也被打破后重建。

他发现想让人掏更多的捐款,得给一些虚名,比如在功德碑上刻名字;得应承下他人的心愿,比如哪怕B超做了是女孩,也要说功德会保佑生男孩。

踏遍了城化了一千多,本以为有奔头了,没想到被警察看到,怀疑行骗抓进了警局。

虽然最后身份得到证实,但国家禁止化缘,钱被没收。

这个阶段他开始学会说谎,但底色还是虔诚和善良的,所以他能打动关押在一起的卖淫女,从而让她们想筹钱塑像、做些善事、洗刷罪过。

也是因为这样的底色,导致他没法接受卖淫女的钱。

机缘巧合,在路上碰到想让他做托看面相,发现这是个路子,于是他开始了第4次尝试-摆摊算命。

这个阶段他试过了所有能想到的正途,发现不行,开始彻底的行骗。

利用人性、社会规则,钱确实好赚了不少,但没成想早就被几个混混盯上。

收摊时,不光钱全被抢光,还被暴打一顿,眼镜腿也折了。

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看着城里庆祝新年搭起的火塔,废了多少人力物力只为一晚的燃烧,而自己只想修个小小的佛像,却这么的艰难。

和尚在此时彻底的转变了。

回家路上,载他的好心人提到之前化缘时想要男孩的那家,最后竟真生了个男孩。

大家在传他的神通,而自己邻居的老婆瘫痪一直治不好,也想让他看看是不是中邪了。

和尚当机立断马上就让载着去了,而且即使知道对方为生病花了不少钱、家境贫寒,还是开口要了3000。

这些过程中,发现和尚变化、学习、适应新规则的能力还挺强的。

但同时,他也丧失了原先的价值判断,开始说谎、抽烟、重视形式以谋求更多的财富。

实现了修佛像的目标,但丢失了对信仰的虔诚。

虽然他一开始修佛像也是为了温饱,目的并不单纯,但社会染缸的浸染依然让人惋惜。

故事的最后,佛像终于修好,金光熠熠。

公路局的人却在门口测算数据,画上了拆字。

忙活了这么久,终究还是一场空。

环境是不受控,且变幻莫测的。

我们的人生也可能碰到类似的事,还是应该关注过程中的体验、收获,结果就随缘吧,否则容易心态失衡。

 4 ) 250320:香火

佛塌了。

上报、化缘、算命,都不好使,或多或少地都引来暴力。

万般无奈,柳暗花明,一个大病人求缘,花钱的意向很重。

于是修了佛。

兴致正起,看到庙外一个“拆”字。

为了路,上面把佛连同庙一起趟平。

很妙的缘分,佛塌了,但是佛没塌。

为了修塌掉的假佛,佛塌了。

所以,关于世上所有的因缘际遇,看清是泥佛,还是心佛。

然后,再拜下去。

 5 ) 谁不怀念拍《香火》时候的宁浩?

直到2000年代,评论对中国的电影导演都习惯按照代际来划分,如我们常说“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娄烨等,每个代际都有独特的生长环境,也确实都有相近的影像风格。

宁浩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推动甚至标志了中国电影状况的变化,他是一位“异军”。

除部分早期作品外,宁浩的作者性与“第六代”强调影像本体性和写实主义的风格有明显的差别。

他有叛逆反思,也有体察市场需求的聪敏。

这让他成为了世纪初十年中国电影类型开拓的先驱之一,被徐峥、路阳等人昵称为“坏猴子”。

宁浩1977出生于山西太原,做过音乐人,舞台美术设计,广告设计,平面摄影师,摄像师等工作,还曾就职于太原话剧团。

后来因对影像的热爱,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导演。

2003年6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

这些经历让他很早就对社会小人物的艰苦生活有充分的体察,“第六代”很多导演都有类似的经历,在生涯伊始,也都形成了普通人个体化叙事的自觉。

北影毕业后,宁浩回到家乡,开始创作自己的长片首作《香火》(2003)。

这是一部辛辣的独立电影,充满笔触锋利的讽刺幽默。

影片对汾河平原北部在地风貌的呈现足以和贾樟柯那些更知名的南部作品相提并论,而鲜明作者性和全面的社会观察也显示出一名导演的野心。

中国电影中叛逆的“坏猴子”新千年伊始,张艺谋的《英雄》(2002)让中国电影快步进入了“商业大片时代”。

但在短短几年后,强调古装视效的类型大片便呈现出颓势,《十面埋伏》(2004)、《夜宴》(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2006)在口碑和票房上皆失利,高投资在腰部市场未建立的环境中意味着更高出许多的风险,大体量的制片公司们开始犹疑。

这时,宁浩注意到了喜剧电影这个在国内受众面其实深广,但还并没有被充分开掘的门类。

世纪之交的中国喜剧电影类型单一,冯小刚的贺岁喜剧虽然一度反响热烈,但京津地区的城市故事实际上并没有触及都市圈以外的县镇,很快就难以为继,只留下已经打开的市场待后人接续,这个后来者就是宁浩。

他开辟了一种荒诞喜剧的表达方式,以一种国外式的“黑色幽默”方式讲述故事。

2006年《疯狂的石头》(2006)成为了国产喜剧电影新类型的开拓者。

导演宁浩自陈“我拍的不是喜剧,是生活的荒诞”,从此,“荒诞喜剧”与“黑色幽默”就成了电影行业和影迷群体中新的热词。

“黑色幽默”在现代文化史上的缘起自上世纪30年代法国超现实主义者布列东(André Breton)对爱尔兰讽刺作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描述,称这种幽默“以理性而不是感觉来抓住事物,并以怀疑主义作结”。

电影中的黑色幽默源于50至60年代压抑氛围中的美国,结合并构成了新黑色电影的兴起,具备了更鲜明的残酷性和冒犯性。

这类叙事中,人物的行为往往可以为主流观众理解和共情,但种种不幸又自然的巧合让一切都失控而滑向混乱。

黑色幽默的喜剧精神是对在悲惨现实面向无力个体性的自嘲,它的另一个名字,“绞架幽默”(gallows humor),指明了这种精神的极端状况,于是它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怪诞感。

宁浩让黑色幽默电影在中国电影类型市场里扎下了根。

他有着足够精彩的视听细节建构和生活化的角色设计,熟悉本土小人物的生活,善于用影像外化角色心理反差,从而制造笑料。

这些当然都这他年少时的个人经历相关。

看他的电影,观众常常会觉得,他其实是在用讽刺的方式怀想那个拿着相机游走城乡的少年自己。

在《疯狂的石头》后,宁浩紧接着创作了人物线更多、叙事更加复杂的《疯狂的赛车》(2009)。

如果说石头是宁浩的风格尝试之作,那么赛车就是预算足够下的才华展示,两部电影的成功直接让宁浩成为了中国第四位迈入亿元票房俱乐部的导演。

在人们都以为“疯狂”系列喜剧会成为宁浩的个人标签时,他却又一次敏感地发现了市场对“赛车”一些负面反馈说明的问题:黑色喜剧的感染力和深度并不完全是商业类型取向的,观众的新鲜感过后,绞架自嘲所非常容易带出的媒介自反性会让这类创作出现越来越复杂的叙事结构和邪典迷影元素,而中国的主流观众远远没有做好准备。

为了保持商业影响和兼顾作者表达,他转向了另一个市场稀缺的方向——公路电影。

那时的大陆公路电影代表作是滑稽喜剧家赵本山、宋丹丹主演《落叶归根》,主题是底层的温情悼亡。

宁浩想要在这个类型下做更多针锋相对的、对人性善恶的讨论,于是在64届柏林电影节提名金熊奖的《无人区》(2013)完成了,这是他导演生涯的第二个里程碑,也是他迄今最好的作品。

这部犯罪悬疑片以律师“潘肖”为盗猎者脱罪后,驾车从西北返回东部都会的路途为线索,展现了类似十年前《香火》的社会观察。

广阔的视野赋予了人物象征性,也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写实的范畴。

“疯狂”系列中人物的“傻气”消失了,人被比作动物,从底层小人物变成了凶狠的偷掠者,为求自保而彼此撕咬着。

偶然性和符号化平面化的恶再一次让观者想到导演欣赏的昆汀和科恩兄弟(Coen Brothers),想到那些美国后西部片时代的反类型独立电影。

影片的视听表现依然上乘,宁浩把光影效果与人物形象充分结合,红色的汽车穿梭在黄蓝主调的两个世界之间,木板造成经典黑色电影的百叶窗效果,都是精妙的美学设计。

受人恩惠,涌泉相报2006年《疯狂的石头》的启动资金来自刘德华的“亚洲新星导演计划“,那也是香港巨星和宁浩结缘的开始。

10年后,拍摄完《黄金大劫案》(2012)和《心花路放》(2014),宁浩减少了导演工作的频次,做起了制片和监制。

他于2012年建立坏猴子影业,2016年开启“坏猴子七十二变电影计划“,该计划旨在扶持青年导演,建立创作集群。

他以此更深地介入中国电影商业类型片的市场,开辟了新导演搭档资深影人的创作模式,由精致细微的匠人指导为青年作者保证高标准的工业化流程,为项目提供专业的产业链条。

这个模式在之后的另一个10年不仅帮助“坏猴子”结出了路阳《绣春刀之修罗战场》(2017)《刺杀小说家》(2021)、温仕培《热带往事》(2021)、文牧野《我不是药神》(2018)等硕果,更已经成为了华语青年电影通行的制作惯例。

宁浩曾在采访中说:”我就是拿自己当陪练,他们有这么个想法,我们就一起玩。

”文牧野说:“宁浩导演他从来不干预我创作,他很好的一点是,当你拿剧本去找他,他不会给你具体的意见,只是告诉你这里可能差点意思,这里可能有点过了,不会对你故事的主体有干预。

”近年坏猴子影业推出了很多新导演,由宁浩监制,徐磊、吴辰珵、曾赠、温仕培执导的短篇集《大世界扭蛋机:明日之后》、申奥的《孤注一掷》在今年暑期档获得现象级的票房成功,王子昭导演的《二手杰作》和吴辰珵导演的《准点下班》也获得不俗的口碑。

目前由温仕培执导,朱一龙主演的《负负得正》也已在制作当中。

新的征途,新的起航“陪练”不干预,但宁浩也会开玩笑说,自己看他们拍会手痒。

随着“坏猴子七十二变计划”的稳步进行,牛刀小试接续“疯狂”系列也回应行业热点的贺岁档作品《疯狂的外星人》(2019)口碑丰收,2023年,宁浩完成了他的新作《红毯先生》。

影片是他与刘德华17年缘分的结晶,也是他通过擅长的讽刺喜剧来做的又一阶段性自白。

影片吸引了诸多重量级国际电影节的目光,入围第48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主展映单元,并被选为第2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

有北美媒体评论说,如果这部影片有好莱坞的制作背景从而更为学院所熟悉,它应当能在今天的环境为刘德华赢得一个奥斯卡影帝提名。

实际上,北美已经肯定了这次天王与名导的合作。

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红毯先生》世界首映,刘德华被授予“特别致敬”奖(Special Tribute Award),以表彰他为演艺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多伦多电影节CEO卡梅隆.贝利(Cameron Bailey)表示,刘德华不仅是行业偶像与多栖艺人,更为新一代影人铺平了道路。

这赞誉也同样适合送给导演。

《红毯先生》保留了宁浩以往喜剧作品黑色幽默的讽刺性,也是他首次尝试用电影做行业观察。

宁浩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次他已经“把最习惯的东西扔掉”,完成了“一个完全与以前不一样的东西。

”《红毯先生》精彩看点刘德华和宁浩多年后携手新作在一次颁奖典礼后,宁浩找到刘德华,将《红毯先生》的故事讲给他听,告诉他片中主角名叫“刘伟驰”,代表了三位香港电影明星: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

华仔很喜欢这个故事,他笑谈说,能够一个人做三个人的事,真的非常兴奋。

《红毯先生》中,电影的资方、导演、制作团队、演员、宣发、评论者以及观众都是被宁浩黑色幽默送上“绞架”的讽刺对象,但这个被网友戏称为荒诞离奇“平等创飞每个人”的故事中心处,当然,还是华语电影的完美偶像刘德华。

在《解救吾先生》(2015)初试之后,刘天王又一次更全面或许也更彻底地对自己的明星形象做了解构,而如果我们看着一地鸡毛,还能记得传媒时代偶像崇拜的社会范型作用,那就也会明白,影片最终希望指向的是更加时代性,也更加总体性的“疯狂”。

这或许是导演初心的延续,也是这个阶段的他更熟悉的一类“疯狂”。

至于他身处在这种疯狂之内还是之外,那就留给观者判断了。

文:发条辰审阅:金恒立

 6 ) 整伪纪录片的味儿就对了

导演是懂观众的,边缘人群的剧情片用伪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拍出来,这味儿一下就对了。

和尚为了筹钱重修佛像,一次次看到希望的时候,被现实打倒,最终放下信仰,事儿轻而易举就成了。

但最终,代表信仰的新佛像和庙还是被代表世俗和金钱的致富路征拆。。。

B站看片弹幕挺烦,一般会关掉,但好处是能大概了解观众的用户画像。

这类片子观众年龄一般都90后95后了,片中背景年代还没有到心智成熟的年纪,自然会有较80后更强的穿越感。

片中的很多设计和情节,在我看来虽然有点刻意做作的,但也还算正常,在合理范围内。

和尚在派出所和卖淫女的对话算是比较精彩的情节,但卖淫女说本地话就草率了,如果找几个川妹子演员就更还原了。

经历快速城市化和初步现代化后的县城、农村,很多片中事物看似已经早已不复存在了,但其实很多都只是演化成了一种更现代的形态形式而已。

后人看我们也会像我们看片中人一样。

 7 ) 《香火》:佛是怎样炼成的

我个人认为宁浩《香火》比《疯狂的石头》更真诚!

当然《疯狂的石头》是商业的,一定要更市场化才有票房和正比例回报。

主要是娱乐的作用。

灰色和晦涩的《香火》是一部学生时代的作品,只能用学术的眼光去看了。

拍摄的质量是很难上院线的。

但内容和思想是一流的!

《香火》让我想起我的河北老家,那里也生活着一群靠天吃饭的人。

羊、善、佛,影片中的和尚是为大家还是为佛,还是为了自己?

让我再回忆回忆一些破碎了的片段:村里的佛像塌了,和尚借上一辆破自行车去县城寻求主管部门帮助。

预算需3000元!

年末,主管部门人员应酬着各方来宾,并认真准备着上级单位要求的各项政治活动!

县城政府是个清水衙门,大小公务员也是有苦难言,文物部门也要靠文物养活自己!

村里的庙破落不堪,没有可以当的值钱宝贝;化缘是个不错的买卖,至少比乞丐强!

被警察撞上,你总没有理,又碰巧在年根上,化缘的非法所得和卖淫嫖娼性质一样!

小姐也是人,可谁会让你当婊子又立牌坊?

佛怎么能让一群小姐塑身呢?

原则问题!

到处都在严打,表哥的发廊也被查封,只有算命的人还可以原地画圈,和尚更适合!

算算男婚女嫁,只要他们高兴,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否如人意,赚钱有时很简单!

被黑道痞子洗劫的痛苦感就象是蹲了一下午的班房,两者的区别无非是肉体和精神!

操,佛难道就这么难修吗?

让信佛的人掏大钱!

和尚有幸去帮别人瞧病,张口三千!

佛,金光灿灿!

香火点燃。

只是为什么要站在高速现代化交通枢纽的交叉点上等死?

写到此,我不禁长叹,和尚!

只可惜你的庙太小!

海客小树

 8 ) 现实与思想的冲撞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心酸的搞笑着 看着看着逐渐百感交集

现实与思想的冲撞 魔幻现实主义电影 心酸的搞笑着 看着看着逐渐百感交集 这是一部很精彩的电影 内涵深刻 寓意深长。

和尚捍卫信仰的路太坎坷了 每过一道坎信仰就丢掉一部分。

就像现实生活中,我们都不想为钱所困 所以拼了命的赚钱,想早日实现财富自由,可努力赚钱本身就是为钱所困。

在追求自由的路上失去自由 路走着走着就忘了初衷。

宁浩导演自己应该也是受到了启发 从此开始了商业片的拍摄 赚得盆满钵满哈哈哈。。。

 9 ) 和尚不信佛,只为一炷香火,这是人间的故事

在一个以杀羊为生的小村庄南小寨,有一个古老又破败的小寺庙,寺庙里的人都另谋生路了,只剩下一个老实巴交的和尚。

年关将近,和尚想收拾一下小寺,以便承接十五的香火,不料佛像坍塌无法补救,修新佛像需要三千元,为了这笔钱,和尚四处奔波求讨,遇过白眼、进过局子、撒了谎、骗了人、挨了揍……新佛像好不容易修成了,却得到寺庙即将被拆的消息,和尚茫然无措地站在那里,不知在想些什么……《香火》是宁浩执导,李强等主演的剧情片,也是宁浩导演的电影处女作。

影片上映于2003年,全片采用山西方言对白,看起来像是纪录片一样,给人真实之感,更能觉出影片幽默讽刺得辛辣刁钻。

和尚要修佛像,不是因为笃信佛法,只是为了承接香火,这目的就很人间,这故事就注定是个人间的故事。

所以你会看到推诿责任、收受贿赂的官员,喜钱财、买摩托的和尚师兄,装瞎子算命的骗人团伙,想帮忙却遭嫌弃的妓女,家徒四壁却重金求神的夫妻,重男轻女的婆婆,哄骗女人的渣男……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展示了人间种种,像一锅大杂烩,“食材”丰富,但并不十分追求色香味。

这就让观看影片的人有些为难:说它好吧,确实不够精彩;说它不好吧,表现了那么多,也着实难得。

如果非要说影片的好处,那就是它似乎提示了一些问题,引人自己去思考:其他人都走了,只有这个和尚留下来了,不是他对寺庙有多大感情,是因为他就会当个和尚。

如此怂批的一个和尚,却为了三千块钱,开始坑蒙拐骗,这世界果真能让人疯狂,且如此地轻而易举。

有人说:我们都是那个和尚。

没错,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和尚的影子:对权势的怯懦、对暴力的恐惧、对善良的欺压、对他人的怨怼、对事情的执拗、对生活的无可奈何……在某一瞬间,我们是可以与和尚共情的,甚至回想起自己相似的经历。

和尚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底层百姓的不易与不堪。

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活的路似乎有千万条,但真正能让人走通的却屈指可数。

和尚也想走正规道路来修缮佛像,可正规的道路走不通啊,他只能不断地降低自己的底线,靠愚弄欺骗更穷苦的人来完成自己的目标。

世界就是如此等级森严、制度明确,向上的诉求总是很难得到满足,向下的抢夺却通常要容易得多。

佛说不可妄执,和尚历经曲折也要重修个佛像。

佛讲善恶因果报应,笃信佛法的穷人都上了当受了骗。

和尚不信佛,只为一炷香火,这就是人间的故事了。

 10 ) 生存还是信仰?

MISS张给我们看了这部片子。

是宁浩在北电的导演毕业作品。

看完后甚是喜欢。

宁浩真是近年来少数争气的年轻导演。

上星期的影评我写的是《1.0版的宁浩》。

这相对于后面的《石头》,在宁式喜剧上来说,的确是1.0。

但故事本身的现实意义,也许甚至大过《石头》。

眼光很奇特。

一个山西贫穷小村南小寨。

一个村里唯一的和尚,守着破败的小庙宇。

想尽各种办法想要重修不小心被他砸碎的佛像。

有些魏敏芝式的过程。

但最后想尽一切善的恶的方法终于修成的佛像,最终被告知,村里要开路。

庙要被拆。

黑色幽默的结尾。

这个主题如果说大,可以很深刻的开掘下去。

1989年美国的汉学家比尔波特对中国现存的佛教道教隐士进行了探寻。

在《空谷幽兰》中也对电影中所表现的类似问题进行了关注。

信仰的逐渐消失,金钱物欲关系的社会,和尚这个特殊的群体,如果生产面临威胁,在宗教和吃饭上,会如何选择?

片中的和尚,很有意思。

修佛像的目的从一开始就赤裸裸的告诉你:这是为了吃饭,是为了生活,是为了更多的香火。

可是香火毕竟是香火,尽管都是吃饭钱,我们叫做工资,用在和尚身上是香火。

因为信仰。

不能不说,这个年轻的小和尚,他并不虔诚:他也会对村里好看的女孩儿有些许动心;他也会为了要钱最后搞起了功德簿算起了命测起了风水,他甚至也抽烟。

这个香火之路不是那么的纯洁高尚。

但他依然是有信仰之人:他潜意识认为南小寨的村民都是杀羊的,需要一座积德的庙宇而不愿离去或还俗;他对色依然是保持戒心;对遇到的妓女,尽管排斥,但最终依然产生同情之心。

这是一个真性情的当代和尚。

恪守禁戒,倒不如向善之心来的叫人喜欢。

化缘未遂被警察拘于小房间的一幕是最富戏剧性的。

三个妓女与他同禁一室。

进门扑面的是字正腔圆的性病防治知识。

极端的矛盾冲突。

但宁浩处理的是非常冷幽默的。

相当的宁浩。

那些恶俗的现实情节,被拿来作为背景。

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有些心酸。

给予小人物的最多还是悲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

很容易的想起《石头》。

一个小妓女那一声“还有署名权呢”与石头中小盗贼的“牌砸!

班尼路!

”,电视机里打击黄赌毒的录像带声音,与石头中结尾玉石发布会上的“有一个石头会唱歌”,还有一帮妇女粉墨登场的“千手观音”,是如此的承上启下。

也许此一幕也是剧中最不真实的,但这种不真实,也许也是导演的故意为之。

我看完后想起去年去峨眉山及乐山的旅行。

山上的寺庙,香火旺盛。

庙里最好的生意是卖莲花灯。

有姻缘灯,健康灯,学业灯事业灯。

种类繁多。

无数游人去买个三盏五盏,好像也不是那么便宜,但终归是难得的旅游,信总比不信好,图个吉利。

于是庙前的莲花池堆的满满当当,不断有人去捞熄灭的莲花灯清理。

又或是给游人自己买的佛像开光。

五十元一人,分批进入。

和尚念段经文,瓶子里撒些水,算是开了光。

络绎不绝的人排队。

我记得其中一个和尚,带着眼镜,不算瘦,一边跟游人解释怎样写祈福的纸条(说要把字写大一点不然他师傅老花看不清),一边收钱,可手里拿的,是一本经书。

在看。

亦是好的,其实信仰与金钱,未必不能平衡。

《香火》短评

太像贾樟柯了。我想如果能承包个庙,搞点多种经营,应该很赚钱……

4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自行车本来是骑的,但是片中却有大量和尚背着自行车行走的镜头。和尚想修的佛像不就是他背上的自行车吗?佛像本来是造福于人的,可他却为了佛像不惜坑骗对他十分信任的信徒3000 元,况且家人卧病在床多年。陷入非修佛像不可的我执当中后,他就失去了佛的代言资格;心中的佛像倒塌,再修那尊泥胎又有何用?一如既往,宁浩在讽刺,最后真正愿意全心全意修佛像的是那两个卖淫的姑娘。宗教局:不关我事!文物局:你那窗户不是文物吗?拆一个下来卖。公安局:我看你小子像骗子,在行骗。即使真是和尚也不能化缘,非法所得要没收。路人:没有功德碑只给 5 毛。走遍所有的路发现最后只有行骗能筹到钱,这个草蛋的世道。

8分钟前
  • 波波
  • 推荐

梁山好汉!

11分钟前
  • 半醉先生
  • 力荐

便秘一样

12分钟前
  • ZoNkY
  • 较差

很闷很冗长,故事简单,全部都是固定机位

13分钟前
  • 吟影
  • 较差

看内容简介就够了,千万不要看影片

18分钟前
  • zl99
  • 较差

又一天过去了。今天过得怎么样,梦想是不是更远了?

22分钟前
  • 随便
  • 较差

生活百态,俗世万象。风格很好,但是匠气太重,宁浩耍了太多小聪明

26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原谅看不懂

28分钟前
  • athanzhang
  • 很差

看似拖沓节奏的整个过程,却把普通人生活的艰辛和苦难给拉长了。

30分钟前
  • frontboy
  • 还行

想不到宁浩也拍过第六代“和谐中国”系列呢,感官上的象征性更强烈些,尤其像开头颓败的寺庙,这种对物质环境的敏度延续到了后面的商业片。

33分钟前
  • 🌵🌵
  • 推荐

因果报应,得而复失的没完没了。“领导推来推去,看到有利可图还打白条没关系我是好和尚,我抽烟但我不吃肉所以我是好和尚,我问师兄借钱人家没借我爆粗但我是好和尚,我学人家算命先生摆摊抢生意尽管钱交“保护费”了但我是好和尚,我教育人妓女要知道恶有恶报没收感谢费所以我是好和尚,我给人情侣有偿说面相匹配所以我是好和尚,我拿12块钱号称五台山大师开过光的mini佛祖金身给穷人家有偿“辟邪”所以我是好和尚。”综上,相关领导同意拆除。论黑,宁浩是专业的。

38分钟前
  • 百代过客
  • 还行

看了介绍就不想看,故意讽刺佛门中人,你想揭露社会黑暗,腐败,用别的去隐喻,非要用佛教,也真是醉了。哎~~~ 一声叹息~

40分钟前
  • wjule
  • 很差

信仰,抑或一个人的追求,在现实面前的破灭。★★★☆

43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真心看不进去

46分钟前
  • luv it
  • 很差

苦逼

51分钟前
  • 24格
  • 还行

很学院,不宁浩

54分钟前
  • 还行

在现实的骨感面前信仰也会崩塌,宁浩之后作品中的黑色幽默也能窥探一二。旧时代社会下的形形色色,各色人等只为自己谋福祉,谁会关照一个小和尚?看完觉得讽刺意味浓重但情节编排设计感也有点重

56分钟前
  • 小植野
  • 还行

现世报啊,也够难为他的了,这不是逼急了吗。

57分钟前
  • 光棍儿
  • 还行

《香火》拯救了实体的佛像,却丢失了心中的信仰;宁愿通过坑骗换来修缮,也不愿接纳开始有信仰的妓女,说到底,和尚还是世俗中的和尚。不过寓言仅仅是寓言而已,并没感到现实的冲击力

59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