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房间》之于我犹如一场梦魇,片中的阴郁与迷惑化为藤蔓,攥住我的呼吸,我无法呼吸。
它并不是一部恐怖片,只是一部文艺片。
一部小成本电影,看一对不负责的父母,一个孤僻男孩,一群整天嚷着自杀却都还活着的人上演闹剧一般的生活。
电影有“波兰20年来最酷电影”称号,我并不觉它酷,非要说“酷”也是“残酷”的“酷”,我只觉心疼。
主角是一个帅气男孩,身形迁瘦,有着漆黑的头发和瞳孔,加上故意加深的眼妆,有淡淡的颓废劲,一如电影的主调。
他的父亲是政府的高级官员,母亲是服装设计公司骨干,从此看来,这个家庭给了他足够的经济支柱,但也仅仅只是经济而已。
他的内心不过是一个空虚而孤僻的男孩,一直努力的让自己融入生活。
准确地说故事是开始在毕业前夕的那场舞会上,和同学的玩笑,他亲吻了另一个男孩,那段接吻视频在网上流传,又因为和那个男生在柔道训练上一次肢体摩擦,最后,同学疯传,他是同性恋。
看见同学如云的误会回复那一瞬间,惊诧、羞辱、绝望、疯狂在他脸上一一轮番呈现,他难以置信,他哭喊,他翻滚,于事无补。
在他心理防线最脆弱的时候,网线另一端的那个女孩进入了他的世界,开始引领他一步一步踏入最终结局。
在那个叫“自杀房间”游戏里他对女孩敞开心扉,那些他隐于心底的无奈、痛苦、绝望、黑暗一泄而出。
我记得他和女孩坐在游戏中那棵金色大树上的低声絮语,夜色深沉,树影婆娑,他的音色带些寡淡的无奈于嘲讽,说着自己的生活,却又让人感觉他语气中的事不关己。
突然觉得波兰语有着好听的语调与节奏。
女孩说这个游戏的参与者都是一群想自杀的人,我觉心惊,主角误入的是一群自杀者的聚居地,在这个犹如“模拟人生”的游戏中,他和那个女孩畅谈、交心,直至沉迷。
不觉中,男孩已把女孩当做自己生命的导师,精神的支柱。
她之于他,不可缺失,无可取代。
但直至结局我也未认为男孩爱上了女孩,他只是把她当做了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之处。
女孩告诉他去学校吓一吓那些嘲笑你的人,男孩听了,揣上手枪去了学校,却未拔出,或许是长久的孤僻造成的怯懦。
女孩告诉他自己在房间呆了三年,从未离开,男孩也将自己关在屋中。
女孩像男孩展示手臂的自残伤痕,男孩也将自己个的伤痕累累……父母对他的忽视或者说只给予经济关注让他在最脆弱的时候无人问津,这时出现的那个女孩注定将他引入歧途。
父母将他从医院接回,他已将自己关于家中十日,一手伤痕。
“自杀未遂”医生如此下结论。
而在此之前,他们一无所知。
惊异于一对父母竟能不负责任至此。
男孩在医院里怨怼的看了一眼父母,转身而走的背影让人只觉孤寂入骨。
“我们给了你一切。
”他的父母对他说,连我都笑了出声,导演最绝妙的讽刺,家长日益繁忙的工作忽略了孩子最真实的想法,却依旧自以为是自己对孩子了解透彻,孩子只能感激,怎能怨怼。
可事实的确如此吗?
当生活成为一场他不敢面对的闹剧,他将自己放逐于那场游戏之中。
性格中的阴郁逐渐占了上风,主角和女孩也愈发的难以割裂。
他嘲笑着将父母在心理医生指导下写出的与自己交流的信念给女孩听时,他已对与父母沟通绝望。
心中疼痛,不忍继续观看,但还是看了下去,只希望会有转机。
皱眉看着父亲粗暴的拔掉网线,妄图孩子离开那场来自网络的束缚。
当电脑多次显示无法连接的刹那,男孩情绪爆发,疯狂的大叫,不堪入耳的咒骂,像是濒死小兽最后的挣扎,激烈,却一派绝望,那是女孩正约男孩在某间酒吧见面,让男孩将心理医生开的药交给自己,自己将吞服自杀。
她说,如果你不来,我将永远不会见你。
男孩感到惊恐,深夜偷溜去了酒吧。
等待过程中,他觉不能让女孩死去,走进了厕所,将药物倒进马桶,可看着手心总有的一两片残余,对于生活的绝望终于在这一刻将他淹没,眼泪纵横,他大口大口的吞下药片……我记得他在濒死前癫狂的大笑与手舞足蹈,笑得越是大声,动作越是疯癫,越觉他对生活的不解、失望、嘲讽、直至绝望。
同学的误解、父母的漠视、心中的敏感孤僻……所有一切都混合为那抹摄人的浓灰将他包裹,慢慢侵蚀,恍惚中只有死亡才是划破一切露出光明的利刃。
濒死幻像中,他看见自己与女孩在舞池中拥吻,背景音乐清冷,四周阳光,明亮温暖。
终于他还是死了,主角母亲登录入自杀房间宣布主角死亡的那一刻,那些玩家一个一个下线,消失,唯有女孩怔在原地,另一端的电脑前,那个女孩尖叫着冲出了自己三年未出的房间,跌坐在屋外草坪,歇斯底里。
我从不否认我厌恶这个女孩,毕竟是她唆使了男孩的自杀,但其实她也是值得同情的那个人。
对待这个世界,她同样茫然与迷惑,心中敏感太过,让她自觉世界肮脏,不知如何自处,否则,她怎会将自己封闭于一个狭小空间,整整三年,不见天日。
电影不可否认有些沉闷,但它却将这些隐蔽于生活的问题以如此露骨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鲜血淋漓,不忍直视。
我从未想过看这部电影第3遍,正如开头我所说,自杀空间之于我如同一场梦魇。
我不禁在想自己是否有男主的迷茫,是否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究竟该以何态度来面对这的世界。
第一次有一部电影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观。
男孩的父母结局也是离婚收场,他们早已各自出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竟会淡漠至此,电影开始时所有的一切,那些看似和谐的东西终于被打破,让人不得不直面背后的残酷。
男孩的离开让人惋惜,可我们是否应该审视自己?
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你是否敢于正视心中那片阴郁?
你是否怨怼于生活?
人事嘈杂繁乱,我们可曾保持一颗平衡之心游走其中?
男主迷失在了这些问题中,更是迷失在了生活之中。
同学误会只是导火索,引爆了他心中早已埋藏的黑暗。
电影中第一次出现他的镜头,他眼神的空洞与麻木已为电影垫下主调。
在这个生活中,我们到底该如何自处?
这是男孩和女孩一直在想却一直未想通的问题,敏感的他不知如何融入生活,最终只有以死亡作为对抗。
为何我们不试着卸下周身的锋利,以平常和温和对待周遭人、物,试着与生活融洽相处,这样不仅对别人,更是对自己好,毕竟一身锋芒,刺痛他人的同时,更刺痛了自己。
度娘百科说这是一部将青少年与网络成瘾的电影,我不赞同,它更像是对我们生活阴暗面的拷问。
男孩中总是浮现男孩深色的眼妆和电影偏冷却透亮的画质,我不知道该以何作结,非要说,便是残酷吧,一部直面残酷的电影。
Dominik太敏感,看着Alex制作的视频,他的世界在那一刹那被撕裂了,他也还是个孩子一个被宠惯着的孩子。
他开始害怕 害怕面对那些嘲讽的面孔,同样他是骄傲的 他不愿意自尊被人践踏 所以他开始逃避,把自己锁在屋子里把Sylwia当做是唯一的支柱。
因为只有Sylwia明白他的绝望和痛苦,也许对那个时候的他来说自残才是一种解脱,就像Sylwia说的只有刀片才是她的朋友。
刚开始当他的父母知道孩子在屋子里十天没有出来 想到的只有期末考怎么办,参加不了期末考会让他们觉得丢人。
Dominik只能冷笑着看这一切,现实中所谓的亲情却比不上sala_samobojcow里的温暖。
他把自己锁的更封闭,他像一个困兽只能急躁的在房间发疯却走不出那个牢笼。
他是善良的所以他不希望Sylwia死去,可他更害怕孤独 在这个诺大的世界没有一个让他觉得安全的地方 只有Sylwia是他的依靠。
所以他去了酒吧,在噪杂的酒吧里他始终没找到Sylwia,那一刻他是绝望的 看着手中的药品他像受蛊惑一般,把剩下的倒出来吃了。
在吞完药片那一刻他幻想着其实Sylwia是坐在对面的,然后他们一起跳舞接吻。
最后他后悔了却已经太晚。
当知道Dominik自杀的消息时sala_samobojcow里的人们一个个退出房间了,一直叫喊着要自杀的他们却坐在电脑前,而一直不同意自杀的Dominik却死了。
Sylwia明白自己的退缩杀死了那个少年,可在怎样的大喊也唤不回了。。。
大部分电影想表达的思想或者说结局都在最后,但不排除有些电影在一开头就明确地表达了中心思想或者结局。
我认为此电影的中心思想在开头就表达出来了。
注意看Dominik在开头不久后回答校长提的问题。
他是这么回答的:艺术通常通过小丑或是疯子的行为来揭示罪恶。
注意看这句话,我想电影就是想通过小丑和疯子的行为来揭示某种罪恶。
至于具体为哪种罪恶,看官可以自行猜想和理解。
作为腐女,还是个只爱美少年的腐女,坦诚讲是冲着男猪脚去的,男主有些多兰的感觉,是我爱的类型。
但是这绝对算不上是一部同志电影,男主是不是弯的,到最后我都怀疑了。
事实上,正如很多人所看到的,他和渣攻的接吻视频传到网上,他是开心的,他也乐于开些同性的玩笑(片中我最爱的片段)。
可他却后来转而去迷恋自杀房间的粉红女。
其实这部影片谈论的不是性向问题。
男主的父亲是政府官员,虚伪,儿子的性向人生比不上自己的职位颜面。
母亲是服装公司高层,繁忙,觉得为儿子做了很多,却不肯在其受伤时陪伴。
缺乏语言沟通与认可的男主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同。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当其与渣攻的基情被恶搞时会崩溃,因为他大概觉得被背叛,于是去到自杀房间寻求新的慰藉。
也许他确实爱渣攻,但或许只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
最后,他的父母为其寻求心里治疗的过程再一次提出这个问题:父母声称其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可他们有没有真正关心过我们要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父母把我们作为他们的附庸,痛诉我们的不体谅,可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权呢?所以我说这是一部主旋律,适合父母与孩子共同观看。
再加上结尾男主自杀时的痛哭,孩子们也可以体会自杀的痛苦,所以家长不必担心其模仿。
如果不是该片的同性镜头和血腥场面,广电总局或许会引进也不一定。
比起一味讲求最后父母与孩子冰释前嫌的大团圆结局,显然死亡的悲剧更能引起观影者的反思,不是吗?
最开始冲着男主的颜去看的,本以为是类似于莉莉周什么的青春残酷系列,可是结尾多米尼克临死前试图扣喉呕出那些药物,无助地乞求别人通知他的父母,歇斯底里地叫着妈妈,最后不过成为了别人发到网上的一个视频。
这点彻底把我搞纠结了。
因为他是男主角,我们把他的自杀与否看得很重。
如果放开视野,他也不过和之前无数在网络直播死亡的人一样是个笑谈。
我只能说这个结尾处理得太他妈好了,完全推翻了我在前面看时觉得这是个不懂事小屁孩无病呻吟哗众取宠花瓶片的想法。
所有的纠结都在结尾爆发出来。
EMO系的男猪的颜很容易让人把对这个电影的注意力放歪在欣赏帅哥身上,但是这个电影仔细看其实对现代很多人的网络成瘾症什么的解析得挺到位的。
虽然前戏少了点儿直奔高潮看着有点唐突但是总归是把大环境交代好了的。
在现实生活中被嘲笑和误解,父母不负责任的关系,面对这些只能把感情投射到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面,以至于在精神极度脆弱的时候被一群消极的向往自杀的“同类”蛊惑。
而这个时候父母以他们蛮横的关心为借口,找来的心理医生,前一个其实挺负责人地告诉他们需要时间,然后他们只关心的是效率和考试。
这些都足以使多米尼克对于死亡的惧怕一点点的崩坏。
电影开始的时候多米尼克打开别人留在他电脑里的自残的视频观看,在SUICIDE ROOM里面他们也在津津有味地看别人自杀时候录制的视频。
最后结尾的时候回放多米尼克吞了药临死前苦苦挣扎的样子然后屏幕一缩,那也不过成为了别人上传到网上供人观赏的视频而已时,突然觉得他特别的悲哀。
像是一个段子,一个跳楼自杀的姑娘在下落的时候看到了平时貌似幸福的各人在家里的各种不幸,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不幸不算什么,可是已经晚了。
多米尼克其实不想死,他只是太过于娇宠和不经打击想把这些痛苦加于别人,他以为他这么做能伤害到任何人。
最后他才发现。
自己的死不过是个P。
但是已经晚了
其实我从很早就知道了这部电影,只是一直没去看,一直想以后去看,以后,以后,就变成了以后。
今天大概是心血来潮吧。
生活实在是太压抑了。
人年轻的时候容易冲动,容易干些傻逼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影片一开始就给我们放一些Dominick和他朋友在一起的事。
年轻人总是喜欢开这种看似无伤大雅的玩笑,事实上这些事情还是会刺伤人心的。
而影片中,Dominick就是在唱独角戏的感觉。
他的父母,他的朋友,他的Sylwia。
看似都是有牵绊的,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故事。
我就先从他的父母讲起好了。
两个人在一起那么久,目标都是让自己的事业达到更好的层次,当然也在乎家庭,但是都希望对方多去投入一点,因为自己确实是忙的不可开交,两个人都不去关心,都没有注意到这个家的矛盾,然后一场经济危机就彻底的让矛盾来的更彻底。
对于影片提到的外遇,我觉得这是人之常情。
每一年的大部分时间丈夫(妻子)都不在身边,而另一个人却出现在你视线里的频率特别高,而且那个人漂亮(帅气),性感,知性,在你工作需要的时候就在你身边,而丈夫(妻子)可能和你一样忙,长时间的,没有好好地聊过。
感情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然后就有了性关系。
至于共同孕育的一个儿子,高大,帅气,从前也没惹过事,就快要高中毕业了,为他自豪的心情就不自觉地系于言表,这些看上去都是多么的美好。
而到了最后,最震撼我的是爸爸和妈妈一直在念叨的几句话“告诉我,他(你)到底想要什么,我可以都给你(他)”该给的没给,不该给的都给多了。
大概这对夫妻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换做是我们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只能这样问,你到底要什么,我们那么辛苦,我们认为你想要的东西我们都给你了。
这些的话,本来可以不这样的。
而在最后儿子自杀后,真的,一切都大爆炸了,除了离婚真的就再也找不到解决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的更好的解决方法了。
至少,大家都可以有新的开始,这虽然对死者是残忍的,但是对生者是最好的活着的方式了。
而Dominick的朋友,青春期的荷尔蒙激素萌发的太多了,青春期的毛病全都显现出来了,总是想让别人注意到自己,就做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情,却都在恐惧。
当Dominick奇异的出现在校园中,为什么都没人笑他?
因为,现实不是网络,现实的人会还手。
Dominick其实一开始看到网络的内容是觉得好笑的,谁知道后来愈演愈烈,没有底线,这些都真正地伤透了人心了。
我也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的教育要在我们最叛逆的时候要压抑我们的性格了,因为没人会忍受地了在一群荷尔蒙分泌过多的人之间生活。
但是,有时候这样也只会适得其反,你越是压抑,他越要爆发。
Sylwia是Dominick的精神伴侣,Dominick可能是Sylwia的精神依赖者,至少最后是,也可能只是她想也自杀的工具罢了。
Sylwia她在整部影片中都一直在强调自己想要自杀,我也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常常在幻想自己从5楼跳下,然后死掉,但我毕竟是一个胆小,而且怕疼的人。
Sylwia倒是不怕疼,但我不知道她胆不胆小。
应该是胆小的吧,不然为什么不面对世界,只有强者才可以在一群傻逼面前说“自己是winner,你们都是傻逼”,而胆小的人只想要离开这个世界,既然已经熬过了十几年,为什么不可以再熬一会儿?
我个人也是一个非常厌恶人类的人类,厌恶它的兽性和人性。
Sylwia总觉得生无可恋,把自己和社会隔离,其中必然像男主一样曾经有什么事情发生过,或者是领悟到了什么,但是为什么就偏偏在十几岁这个年纪呢?
熬过去,只要再熬几年,或者慢慢地想,慢慢地去看看除了这个真正的现实的恶心之外其他的东西。
都会过去的,只要你不要这样恶心地想死去却在犹豫的活着。
最后的Dominick是影片中真正的悲剧人物。
他真的是什么都有了,却真的好像是什么都没有。
他就像Sylwia所说的敏感。
他敏感,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式去面对世界,他没有想通,只想找一个可以倾诉的人,告诉他解决方法的人,而父母又都不在,朋友们都是一群傻逼,然后他找到了Sylwia。
他是想解决他的矛盾,也被Sylwia极端的做法锁吸引。
最后,他大概是爱上了Sylwia,他不想她死,一直在陪伴她,可又想要让她达到她自己所谓的幸福。
他也说过他不想死,可是为什么后来就这样死了,大概是因为再也见不到Sylwia了,或者说在那一刻他想到了很多最近的事,他太过无助了,就一时冲动了吞下了这些药,然后,到了最后,他那激动的痛苦的哭喊着妈妈,想要抠出自己胃里的药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后悔了,他真的不想死。
他在吞下药后,那一段失控的的手舞足蹈,他就是在回忆以前的事,可是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傻逼,他自己也忍不住爆笑,他想要抓住父母走出来的,可是没有成功,而到了最后一刻他觉得自己一个人想要活着,他愿意继续正常地和他的妈妈生活,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这部影片确实一部好片子,还有很多的东西很值得去深究,但是鄙人才疏学浅,只能写些语无伦次的话语。
在豆瓣电影上搜索有关于自杀的影片,给人的直观印象感觉就是大面积的评价一般。
这部影片讲述的东西十分现实和真实,其内容并不仅仅是给人以教育警示,而是触及到了社会的容忍接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和爱的话题。
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无脑的关于颜值关于抱怨同性剧情或者将责任和指责全甩给女孩的人。
你们是怎么了?
这不应该是这部片试图给我们呈现的和启示的东西。
女孩因为男孩的死恸哭而醒悟,总要好过这些年轻的生命都自杀,同时女孩从来没有诱导男孩自杀,反而在劝阻。
是人就会有负面的情绪,并且有数不清的人难以抑制这样的负面情绪外泄,这世界上有人能够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不影响波及到他人吗?
仔细回想一下那些被你伤害过的人吧,你或许有意,或许更多时候是无意,或许你甚至其实是想要帮助他们,但是没有人不曾伤害过别人。
女孩多年执念要自杀并且把自己关在房间中整整三年,心理极度抑郁是没有异议的。
健康的人尚且控制不住情绪会伤害人,更何况这样的一个女孩呢?
如果你要说这是她咎由自取,那么我要说正是这样的冷漠嘲讽与不接纳才会有这么多青少年抑郁患者。
少年的心是极度敏感脆弱的,倒不如说片中的女孩自闭三年准备自杀能有这样稳定的言辞和情绪已是难得,这就说明在这几年中女孩的心理一定在不停地相互矛盾和自我劝解。
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相互理解,请不要妄想有人能够明白你所有表面的内心深处的潜意识的小心思,因为别人永远不是你,你永远只有你自己。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自杀房间中的“一家人”在相互沟通和理解上甚至做得比许多自诩健康积极阳光的人还要好。
我们应该要考虑的,难道不应该是善良平和对待身边或许发生的反常之事,而不是在这里抨击所谓的中二抑郁青年团体,将社会消沉和不美好的责任推卸给他们,却又任他们自生自灭。
每个人都有阴暗面,或者消极的一面,但当这些击败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会变得多脆弱。
一个缺少关爱的家庭,无助的男孩因为在学校发生的闹剧而心里的脆弱一触即发,可怜的是,他的父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沦落到网络中,加入了一个叫自杀房间的网络组织,天天沉迷于网络,因为里面的人会跟他沟通,陪伴他,甚至他喜欢上了自杀房间的领袖的那个女生,但是女生始终不愿见他,还把自闭,自惭的思想传染给了他,一个本来反对自杀的人,最后却选择尝试放弃生命,是多么让人无奈的状况。
这部电影被评为波兰最酷电影,看完这部电影一定心态要够阳光,因为我们看到了黑暗,就要更明白生命充满光明,什么都不是低沉,绝望的理由。
电影后半段很虐也很有意味,压抑迷茫让人痛心,尤其结尾和开头暗合真是讽刺的妙笔。
就像他父母的信里所写,年轻的时候可能觉得世界是无意义的。
可能觉得周遭都是冷漠与不被理解。
想成为恐怖分子、故作强大暴虐 与世界为敌。
但是,他们终有一天会长大,年轻人会变成成年人——不坦诚也不希望被理解——就像他的父母那样。
互相背叛,各自忙于维护自己的脸面。
男主企图以房间从空间上隔开外界,但是心里又渴望与人倾诉;而成年人,走在房间外,只是把心关在了房间里。
或者像网络彼端那个 自闭但不自杀 却用自杀来骗感情的S一样。
我不觉得S和男主的心态属于同一阶段。
S知道虚拟世界给她带来的是什么,她如同邪教的教皇;男主只是迷茫的闯入者。
让我想起小说版的《发条橙》。
终有一天,突然看开,叛逆中迷茫的青年都变成平凡的成年人。
只是成长,多么不易。
世界冷漠的本质、社会机械化的趋势,和天性中渴望归属和认同的基因,总在青少年时期碰撞的格外惨烈。
这个故事越想越有难言的悲凉。
但是……这也不能弥补我非常非常遗憾着为什么不是个GAY片!
看了那篇脑补“明明可以发展下去的基情”,我这种百抓挠心的感觉哟...很伤心的好不好!
开头明明就是青春明媚的最多来点迷幻色彩的好么!
为什么要急转直下啊魂淡!
说起这个就想到腐剧SKNIS。
其中只有一集的Tony x Maxxie 就让我神魂颠倒…最后好么炮灰了!
Maxxie为什么要去喜欢贫民窟啊!
人家只是想看 两个美少年在一起啊魂淡!
每次两只美少年颜都很正,造型更正,魅惑的我欲罢不能之时,基情都不是主线啊吐艳!
到了下一个出场的电影,造型就不正了 嘤嘤嘤T T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心满意足的美少年之恋呢。。。
不想死的人最后还是死了,这才是电影里面最大的悲哀。
Dominik是一位诞生在富裕家庭的东欧孩子,长相姣好,性取向成谜。
父亲是政客,母亲是一位公司老板,两人都很繁忙。
而且两个人的脾气都不是什么好的。
这也就构成了Dominik选择自杀的第一个因素,家庭关系。
D的家庭里面的关爱可以说是约等于0,父母把自己甩给保姆和司机,一点也不过问。
连他逃学几天也是别人之后D自残被送进精神病院才发现的。
长期以来在父母那里没有汲取到应该有的,同龄人享有的父母的关爱,让他的内心似乎少了一块。
D在摔跤的时候被一位男士压在身下,本来是摔跤动作,想不到自己太过激动竟然当场cum。
这件事情被学校作为谈资,广泛流传。
D感觉到shamed about it,甚至萌生出了把枪拿进学校射杀同学的想法。
同学之间对他的sex取向嗤之以鼻,有毒的,对性取向的仇恨氛围也构成了他自杀的第二个因素,校园霸凌。
这种霸凌是有型的,同学甚至在网上post含沙射影攻击D。
对同性恋或者说是非异性恋性取向的仇恨充斥在学校里面。
D在自杀房间里面诉苦甚至最后差一点采取了冲动的行动。
电影里面其实也有蛮多的可圈可点的地方:第一就是D的哥特风转变也太帅了,感觉是我印象里的欧洲青少年非常主流的样子这是可以说的吗。
杀马特风格的粗黑眼线以及半边的刘海,有点像徐良。
第二就是有点像地雷女。
OD,自残,改花刀,原来地雷女之经验来自于欧洲。
一群人关在网络里自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别人的生命,但是其实无能的家伙不管到了哪儿还是无能。如果他们能自杀的话,反而我会说他们是勇士。而一个本来只是遇到一些挫折的孩子在他们的影响下把自己的伤口放大到了无限,变成了牺牲品。
真浪费这么可爱的男孩
一星给长相。。。。
想看搞基,把前二十分钟看通透
讲的啥不重要,只为男主角美色而看= =
字个调调让我妈想起爱情公寓。看帅锅养养眼。
20分钟以后看不下去、。。。
男主很棒 他值得更好的剧本 而不是来演这混乱的emo片 不过最后的视频太让人心碎了
人很美 气氛很黑暗
这片子应该拍一个短片,片子的后100分钟全靠男主这张脸支持下来
只能评论的那句话能代表我的心情了!若要搞基,请深搞,不要浪费了美丽的颜。
就中二题材来说,已经刻画的很有味道了。另外,OST蛮好。总体水平不赖,不算失望,4星可以有,再多是不可能了。
死在青春期的人是多么幸运,讨厌的一点是,死的太不体面了。
意外
肥猪流搅基,小受掰直
dominik的内心是积极的
题材很普遍了,讨论叛逆时期的青少年怎样徘回于自我的小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在不被认可的家庭和社会中挣扎迷茫的故事。中间穿插不伦不类的一些情节我也不想说啥了快进看完
冲男主动图的颜去看的,木有照片好看,除了吻戏和摔跤有基情外,其他都很中二
倒不是说某些人有多脆弱或多敏感,某些人的自杀只是需要一个契机。
我为男主的颜而来~~~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