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寻访千利休

利休にたずねよ,一代茶圣千利休(台),寻访利休,Ask This of Rikyu

主演:市川海老藏,中谷美纪,伊势谷友介,大森南朋,福士诚治,檀丽,柄本明,袴田吉彦,伊武雅刀,川野直辉,黑谷友香,中村贺津雄,克拉拉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3

《寻访千利休》剧照

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2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3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4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5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6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3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4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5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6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7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8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9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20

《寻访千利休》剧情介绍

寻访千利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6世纪末4月的一天,暴雨浸淫下的京都,某座并不起眼的宅邸内,一代名流的人生正走向尽头。房屋的主人乃是举世尊奉的茶道宗师千利休(市川海老藏 饰),遥想当年,他在战国乱世得到了织田信长(伊势谷友介 饰)的赏识,并曾以其影响力救助了命悬一线的羽柴秀吉(大森南朋 饰)。英雄霸业烟消云散,秀吉成为新一代枭雄,却渐渐不满利休那种对美毫不妥协的追求以及对强权的漠然蔑视。本不该有交集的二人,裂痕愈来愈大,这似乎也注定了利休的悲剧。 生命将逝,在妻子宗恩(中谷美纪 饰)的陪伴和问询下,利休回忆起往昔的岁月,以及年轻时代那段令他刻骨铭心并左右命运的恋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诸神之战隔离死城蔡李佛拳狂暴巨狼某科学的一方通行胜利之拳婚姻的两种猜想同步无路可逃完美修仙系统弥天之谎坠入落第魔女风花与暗之魔女养母的花样年华魔翼杀手5爱的小历史日落日出英文系主任三只小猪2性福演算法X谁嫁谁噶了谁相爱恨晚东寺街西寺巷非常律师禹英禑射雕英雄传之降龙十八掌魔女乌龙院房子与狗侠客小队出动第一季天堂岛疑云第六季LostDays

《寻访千利休》长篇影评

 1 ) 一部电影,颠覆你对美的定义。

“只有美丽的事物,才能让我低头。

”——《寻访千利休》说起“侘寂风”,很多人回想起的就是MUJI风的用品、日式家装、日本佛寺的青苔,但到底什么是“侘寂”,却鲜有人去了解。

侘寂风家装侘寂(Wabi-sabi),是以不完美为美,接受世间的无常之美的审美意识。

是摆脱停留于体验世间外在的美,而注重体会内在美的意识。

16世纪,茶人千利休将“侘”的概念引入茶道,形成“侘び茶”。

茶道精神:一期一会。

在最初,茶道是贵族与僧侣的专属,茶道与普通大众基本无缘。

但“侘び茶”反对华丽的茶具和茶舍等此类物质上的追求,而强调茶道的“本来无一物”的精神世界,自然就为普通大众打开了进入茶道世界的大门。

《寻访千利休》中的千利休与徒弟宗二漫步在樱花林中的画面● 茶圣千利休 人世七十,力图命拙。

吾这宝剑,祖佛共杀!

携吾所得此具太刀,于此刻抛向天际。

——千利休绝世词

千利休像千利休,原名与四郎。

法号宗易,赐号利休,斋号抛筌。

早年先后拜北向道陈、武野绍鸥为师,学习寂茶。

原为成为织田信长的茶头,在本能寺事变后侍奉丰臣秀吉。

《千利休:本觉坊遗文》中的经典画面

寻访千利休 (2013)8.12013 / 日本 / 剧情 古装 / 田中光敏 / 市川海老藏 中谷美纪但《寻访千利休》的则是一部极为诚心的佳作。

在道具方面,本片的拍摄受到了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大茶道世家的诚心帮助。

影片中出现的黑乐茶碗他们将黑乐茶碗“金毛”、赤乐茶碗“比丘尼”等等千利休真正使用过的茶具都赞助给了剧组,以求最大化地展现真实的千家茶道。

作为歌舞伎演员的市川海老藏在选角方面,千利休一角,导演专程找来了著名歌舞伎演员市川海老藏。

因而,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每一个茶道的程式动作,都能看出市川作为歌舞伎演员的基本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伊势谷友介饰演的织田信长十分出彩。

伊势谷友介饰演的织田信长除却演员本身与织田信长的样貌的相似度以外。

无论是打马过闹市还是闲庭信步地走过门廊时的神态,都将刚刚上洛成功时野心蓬勃、踌躇满志的信长成功地演绎了出来。

《寻访千利休》剧照回到影片本身来看,相对来说,这部影片并非一部出色的传记片,因更注重意境的传达,而弱化了叙事上的完整。

因而也确实成就了一部具有茶道禅意的佳片。

故事,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利休切腹前21年的倒叙,概括了千利休的一生仕途,后半部分则是利休年轻时的。

● 入世二十载,伴君如伴虎与避世僧人不同,千利休一生入世。

千利休入世二十年,前后侍奉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两位主公,同时将茶道发扬至空前繁盛的时代。

人生五十载,如梦如幻。

天下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

——织田信长绝世词- 知心之交:织田信长1568年,征夷大将军织田信长重视茶道,在上洛后推行茶汤之御政道,派人到各地搜罗从大唐舶来的“唐物”,重点搜罗茶具,史称“名物狩”。

影片中名物狩现场织田信长会将这些宝物分发给功臣或用于外交,以此收买人心。

影片中呈现出的第一段故事,正是信长上洛后,在堺町收集各种茶具时的场景。

信长端详茶人献上的唐产花饰茶罐片中,众茶人已然将各类华贵的唐物呈上,北宋赵昌的名画、唐产花纹的茶罐、足利家的传家宝…每一物都极为华贵,信长有的给了一把黄金的报酬、有的给了两把。

门口的官员训斥利休来得晚,利休抬头望月后回答“还稍微早了一点”当众人展示完了所有名品时,千利休才不紧不慢地入场。

他献上的仅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漆盒,当场受到了众人的唾弃。

但当他将水倒入漆盒,将门缓缓拉开,让明月映在盒中。

“水月鸟”漆盒美景借着圆月,盒中,瞬间呈现出“水鸟月”交相辉映的一派美景。

见此美物,信长不禁拿来钱袋,将所有的钱都赏给了千利休。

信长主次分明的“赏”但这里,“赏”的表演是一种主臣分明的“赏”。

信长见到漆盒美景后起身召来钱袋,随后解开钱袋,将钱袋袋口朝下,金子滚落在盘盒上,随后头也不回地离开。

信长虽是居高临下的姿态,却足以表达了他对千利休的欣赏。

织田信长虽说是个粗野的武将,却又是个懂得书画音茶的文人。

千利休与织田信长在美的追求上,可以说是知心挚友。

但主次有别,终不能平起平坐。

当千利休说到:“天下之美由鄙人决定。

”时,听闻此番狂妄之话,信长笑说:“看来在我左右又添欲夺天下之人了。

”正因信长心知肚明,利休的野心不在于他所要争夺的天下。

而利休所要掌握的“美”的天下,是他所不能及,却心之所向的天下。

因而,虽对千利休惧怕三分,但他绝不会像丰臣秀吉一般毁掉千利休,而是以贤者之心善待、变相为其所用。

- 孽缘之交:丰臣秀吉 如晨露之坠地,如晨露之消失。

宏伟如大坂城堡,亦不过梦中之梦。

——丰臣秀吉绝世词

信长有不可低估的野心,但终未败给野心。

但为人,败给野心的正是丰臣秀吉。

浪人时期的丰臣秀吉秀吉原本出身为尾张国的一个贫穷农家,后得织田信长的赏识才一步步成为炙手可热的重臣。

这种不断攀爬的经历让秀吉不断表露出骨子里患得患失的自卑感。

秀吉看到茶室中的“闲”字,意为保持“清闲之心”当年,秀吉擅自撤军越前,信长大怒,下令将其处决。

利休看透了秀吉的遭遇皆是因急功近利而一步失足。

因而,当秀吉来到茶室,利休为其准备了一碗糙米粥,望其回归“清闲之心”;以茶待之,告诫他“享受生命当下之欢愉”。

并且帮助秀吉向信长求情,这才让秀吉免于一死。

急报新茶室名为“待庵”本能寺之变后,丰臣秀吉上位讨伐叛军,想要一举消灭柴田胜家的势力,一举夺取天下。

千利休以新建的茶舍名“待庵”作为提示,愿丰臣秀吉切莫急于求成,秀吉却对此视而不见。

史实为天皇赐名“利休居士”,而片中表明为自己更名。

秀吉统一天下后沉迷酒色,千利休易号为“利休”,昭示切勿锋芒毕露。

前后三次千利休都旁敲侧击地帮助了丰臣秀吉,甚至有着救命之恩。

虽说应当涌泉相报,但秀吉并未如此。

片中徒弟宗二的台词揭示千利休晚年的茶道趋向千利休在临终前的十年间,将“侘寂”观念与其“和静清寂”的茶道精神继以贯彻。

真实的待庵茶室他将待庵茶室改为了一间仅有两块榻榻米(6.6㎡)大小的小型空间,而当时标准的茶室则有四块半的榻榻米。

片中待庵茶舍的“狗洞”门待庵茶室的门更是改成了“狗洞”大小,进入茶室的客人无论地位高低都必须将武器放置门外,屈身进入茶室。

无论地位高低都必须将武器放置门外。

在战乱频发,等级森严的年代,千利休却一反世俗成规,将佛家的众生平等的根本理念与谨遵谦卑的修身之义融入到茶道之中。

而他的茶道程式也逐渐简单化,进一步展现“本来无一物”这般茶禅一味的境界。

千利休著名的黑乐茶碗——金毛在当时,中国传入日本的一只唐碗动辄价值连城,拥有华丽的茶具成为人们炫耀自身地位与财富的资本。

而千利休则反其道而行之,使用不规整的、古朴的陶土茶具。

影片中的黄金茶室反观丰臣秀吉却在北野神社建起了黄金茶室,以此对众人炫耀着他自己的所得。

因而,此时千利休与丰臣秀吉的追求表露出了彻底的决裂。

烛火映射出了千利休的影子影片中,将黄金茶屋处理为了独立的事件。

在黄金茶屋中,丰臣秀吉为天皇点茶,在一旁的屏风上,烛火映射出了千利休的影子。

黄金茶碗秀吉的一举一动都在仿照着千利休,但却有影而无神。

天皇在品茗后,目光转向了千利休消失的影子处。

可见,天皇在意的只有茶本身,而非黄金茶屋。

正如另一片段中,丰臣秀吉用一把又一把黄金碎撒入鸟笼,希望得到百灵鸟的歌声一般无济于事。

北野大茶会上二人对峙天正15年,丰臣秀吉基本完成统一大业。

与千利休一同承办了北野大茶会。

在茶会上,举国上下的名茶人都有出席,但民心所向皆是千利休。

这让丰臣秀吉的嫉妒心燃到了极点,杀死千利休差的仅是一个导火索。

北野大茶会上,千利休身边围满了观众最终以“利休像”事件为契机赐死了千利休。

而这何不是个“莫须有”的罪名呢?

● 只有美的事物才能让我低头对美的追求,是贯穿千利休一生的追求。

回到本片伊始,1591年,千利休切腹前的场景。

暴雨之中待命的三千兵马丰臣秀吉动用三千兵马将千利休围困于家中,待其降服。

此时,年过七旬的千利休却与妻子像往常一样静坐在院内欣赏雨落之美。

面对劝降,千利休却回答“只有美的事物才能让我低头。

被千利休收起来的木槿花在千利休的美学观念中,内在内容大于外在形式,自然之美大于人为之美。

栩栩如生的镂空飞鸟剪影美,是无用之用,而非一再强调其实用价值。

正如影片中所说:茶罐不过是用土块烧制而成的物件而已,只有智慧之人才能了解其价值。

含苞待放、富有生命力的花苞是美的;丑陋的竹节稍加修饰,也可以做成端庄的茶匙。

完整美丽的双耳花瓶放置在简陋的房屋内略显突兀,敲碎一只耳朵,让它融入整个房间,便是侘寂美;

千利休用石头砸掉的瓶耳打扫干净的院子,从树上摇下些许落叶也是侘寂美;客人品茗时,让花瓣随风落入茶碗,也正是侘寂美。

千利休在屋内种植的樱花- 勿忘当下欢愉 莫待春风来,莫等春花开。

雪间有春草,携君山里找。

——藤原家隆人类本能地向美而生,寻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美的人生。

但现如今,习惯了社会化的生活。

飞快的生活节奏,让我们焦虑于追求完美。

正由于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高社会地位与高财富的链接,大部分人如同影片中的丰臣秀吉处于不断攀爬的人生形态中。

因而,我们的思维既定了世界只存在单一形态的美——完美之美,自然会忽略不完美事物原本存在的美。

当完美,异变为了实用主义、形式的华丽、资本的承认等一系列入世的美;异变为了“他人即地狱”的客体凝视,是乌合之众的从众心态,就失去了其完美的意义。

殊不知我们从一开始追求的实际上是相对永恒的、极致的美。

那么,当下,追求物质却丢失尊严的美、瘦骨嶙峋却忽略健康的美、被扭曲人生价值的内卷美,可被称为我们所追求的美吗?

这是我们在观看过影片后,必然要反思的事。

 2 ) “人生如茶,合乎心意才最重要。”

一直想看的一部影片。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电影选片的时候,偏偏不选它。

大概是有人告诉我,它很美,很静。

而对于美与静的东西,我总想找一个美与安静的时刻看吧,可是似乎…没有这样的时刻,或者说有这样的时刻,我在做别的事情。

谁曾想,我反倒是昨天发烧不得已躺在床上的时候,把这个电影看完的呢。

电影果然美极了,几乎做到了每一帧都呈现出日本美学风格。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各的美,总体印象是偏暗调,侘寂风格。

也就是,美丽之下,总有种淡淡的哀愁的感觉。

个人觉得这种美学风格应该跟他们的精神领域上的追求以及现实的压迫总是充满着矛盾是有关系的。

而追求美的人,总是想把一切都纳入美的范畴,包括很多不堪的时刻,包括生老病死。

于是也就慢慢的有了这种风格的体现。

千利休无疑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头”。

千利休说。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最初的浪荡少年,直到遇到高丽公主,我猜那也许是他认为的最美的女子,从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到消逝,短短的一瞬,却刻骨铭心。

我想也许也是这样的一瞬,更让他领悟了“美”的意义。

所以他才会说,“人生苦短,请享受这生命的片刻欢愉”。

他知道美是转瞬即逝的,而他又领悟到,真正的美是深刻的,不可替代的。

基于这样的领悟,他才能在每一刻全神贯注,只为手中这一杯茶。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领悟,才让他成为最独特的茶人。

我也好美色——好看的月亮,星空,夕阳,晚霞,一片叶子,一朵花,一棵树一丛野草,莫不是我欣赏的对象。

有时候可能是一碗白粥装在一个好看的器皿里,甚至有时候只是一缕光,突然打到了一块石头上。

我都能愣愣的看上好久。

好像从小就是这样,坐在河边或溪边,看远处的农夫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事,听风吹过竹林的声音,一坐就是半天。

所以昨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有亲切感。

其实我也在思考,千利休是否有别的方法且苟活下来?

是否有别的方法能保全自己和家人?

将我自己代入进去之后,我又理解了他:对于一个将美视为人生终极信仰的人来说,苟活下来无疑更痛苦。

那是不美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千利休的师父一开始就对他说了,“汝于美之执念,堪称茶人”。

可见,日本人是非常清楚,美也是一种执念的。

所以那种美而有度,在一个小小的世界(茶室)里,营造自己认为的美,不扰他人,不露锋芒,“执己所执,不渡他人”便体现在了各方各面。

虽“不渡他人”,可另一个时空的我,还是受到了千利休的影响。

就像我没有看这部电影之前,听别人说起了这部电影,听说了他的茶室,我自己便也做了一间茶室。

没有他的茶室那么朴素,那么安静。

却符合我当下的心境。

“茶,要合乎心意才最重要。

”这句话直指人心。

活一辈子如品一杯茶,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心意, 接纳自己,敢于做自己,才能说活的“合乎心意”吧。

这句话我就当是这部电影送我的礼物,千利休先生送我的真言了。

 3 ) 和敬清寂,茶道心境禅意化解焦虑无聊,重拾生活之美

当原本幸福安定,安定祥和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不可抗力打破时,我们才发现,原来不得不需要与世隔离的时候,我们其实不懂得如何独处:可能很难摆脱焦虑和抑郁情绪,也无法找到事物,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明明难得多出了大把时间,想要心如止水,沉浸其中,不受干扰地继续坚定做自己该做的,想做的,喜欢的事情,却无法沉静下来。

能在一片嘈杂和焦虑中镇定清醒,做出自己坚定的判断,坚守初心不被带节奏,保证自己的心平气和,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

所以我静静沏了一壶茶,默默打开了一部相当冷门的审美入门电影——《寻访千利休》

(一)千利休——颠覆日本茶道的大师,更是最懂生活之美的大家。

千利休(1522-1591),对不爱好茶艺,不关心日本文化的人来说,太陌生。

他生于日本堺市,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时人把他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称为"天下三宗匠"。

他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 。

千利休幼年开始学习茶道,18岁拜珠光的再传弟子,武野绍鸥为师。

在千利休之前,日本的茶道如珠光茶道,内容和形式传承自中国的明显印记——器物崇尚“唐物”,讲究精巧奢华;理念也深受中国禅宗思想影响。

千利休的老师绍鸥把连歌道这一日本民族传统艺术引入茶道,完成了茶道的民族化。

而千利休在绍鸥的悉心培养中,完成了对日本茶道的全面革新。

《寻访千利休》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日本电影,虽不能将一个大师的生平淋漓尽致地全面展示,因为这不是冗长严肃的纪录片;但它巧妙地利用电影这个艺术手段,兼具日系治愈慢电影的特点,用舒缓的节奏,唯美的画面,言简意赅又形象丰富地展现了千利休核心思想。

1.和——如何让浮躁的心慢慢“心平气和”?

真实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地位悬殊,恩怨情仇,可是茶的世界里,平等很重要。

人与环境之间的“和”——儿子将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千利休却轻轻地摇晃树木,让些许落叶留在地面。

他轻轻地告诉孩子,“打扫庭院,不止是清洁,还要有美和自然。

”人与器物之间的“和”——千利休的茶艺的高明,从不在昂贵或繁复,而是因地制宜的巧妙匠心,细致观察感受,为对方量身定制的同理心。

将月亮的倒影投入盛放茶水的器物中,完成浑然天成的美好图画;

在屋顶架起盛放的樱花树枝,身处茶室品尝,却如同在樱花树下休憩,感受落樱缤纷。

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千利休的茶室,不仅不富丽堂皇,而且入口特意修建得窄小,任何拜访之人,不论身份高贵低贱,都需要躬身进入——而他,只向美好的事物低下头。

千利休和我们身处同样的世界,却总能发现平淡生活中的简单又极致的美。

2.敬——生命始终需要敬畏心。

电影里,丰臣秀吉命千利休插花,却只给了他一支梅花,一个盛满水的铜盘。

他巧妙地摘净所有花瓣,散落在水面,将枯枝横陈与铜盘边缘。

最具有生命力的美,要被欣赏;当被充分利用过后的,也是应该被尊重的美。

这大概是启蒙的爱物思想“日用即道”吧。

这个敬,依然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关系中。

尊重自己选择茶艺这个职业,尊重每一位客人,珍爱每一个或普通或珍贵的器物。

日式茶道所保留的仪式感,远胜于现在的我们。

表演会有上千道步骤,长则8小时,短则3小时。

那么多复杂繁琐的过程,有条不紊,充分感受到了对器物对自然的重视,对自我对客人的尊敬。

物尽其用,懂得感恩。

3.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千利休与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两位权力者的相遇,是他生命中的一大转折。

千利休让茶道升华成一门不依附于昂贵的美。

他晚年技能臻于极致,反而越趋于古拙稚朴,比起早先物尽其用的极简思想,对身外之物的淡然更甚。

而当权者丰臣秀吉因为曾经出身低贱,所以内心的自卑使得他喜欢用奢华铺装来提升成就感与满足感,他近乎贪婪的追求名贵茶具,对地位、财富、人生享受都充满无止境的欲望。

这两种极端就容易引起权力者的不满,又因为千利休的盛名在外,隐然有压倒秀吉之势,也让秀吉越来越生忌念,甚至动了杀心。

最终为了守护心中的信念,带着禅者大家的高洁风范,他毫无畏惧拔刀切腹。

茶道中的清,不单是茶道场所的清洁,更是指像千利休这样的茶道师言行举止的自我净化,维持内心的洁净。

4.寂——安静也是一种无言的力量。

日本美学文化中独有的“侘寂之美”,无声胜有声,留白意蕴绵长,有限事物中感受无限之美。

电影通篇,千利休都是温和而安静的。

喜欢他与妻子浪漫的互动:最简单的纸,在这个心思玲珑的男人手里,就变成了无声动人的情话。

将用完却仍盛放的花朵,细心收在手帕,藏在衣服里,给打理衣物的妻子一份惊喜——这份用心与体贴,胜却甜言蜜语无数。

(二)茶道的心境禅意,可以反推身边的人事物,让你重拾对生活的热爱电影结束很久,伴着余茶,回味无穷。

我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不算知名的千利休,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茶道本身就是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 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诸方面的综合文化技艺,千利休对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也让茶道,花道,怀石料理均在“和,敬,清,寂”基本精神下发展出自身的日式美学,更逐渐成为了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茶的起源在中国,毋庸置疑。

数千年来,时代更迭、社会变迁,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它始终占据生活的一席之地,没有像其他传统文化和事物一样,封存在历史和回忆里。

可以不懂茶,不精通茶道,但完全可以利用这美好的事物,用这种信念和仪式感,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1.学习茶的包容性:茶的几大特点都耳熟能详:可雅可俗,可简可繁,可饮可食、可浓可淡,可宾可主、可有可无,可入药可消遣,可随意可坚持。

人生又何尝不能随遇而安,因地制宜,更机智更快乐更灵活地生活?

2.仪式感和美好,不见得很昂贵,但用心不能省。

茶叶不分贵贱,自然健康,适口为佳;有不少地方性、知名度与价格相对便宜的茶,依然可以感受到土壤、阳光和水所赋予它的自然风味。

茶具因材质,工艺,设计,各有不同,符合眼缘,满足基本功用,上手即可。

经常和正确地使用它,用茶养它,日积月累,自然有属于你自己和时光共同的痕迹。

所有美好的事物,珍贵但不见得是不易得的奢侈品。

看看千利休创造的美,都是被我们忽视和舍弃的平凡日常。

3.外界重要,但自己的心态更重要。

茶艺里人的因素,也很重要。

茶因产地、季节、气候、采摘部位、制茶师父等因素,而风格迥异,但泡茶人的不同,泡法的不同,每道茶汤的不同,品茶人的不同,心境的不同,茶的风味,都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就是很神奇的妙不可言的缘分。

面对外界一切不可抗力,求而不得的遗憾,无可奈何的苦难,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4.珍惜和敬重——学会找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茶道艺术中提出的“一期一会”——人与人的相遇视为一生只有一次,珍惜此次机会,主人用心待客,将心意完全诠释在行为上,客人则全心全意感受到主人心意。

什么叫“怀石料理”——怀着热切而感怀的心来烹饪,表达对食材的敬重。

菜品一道一道呈现于客人面前,细嚼慢咽,感受食材在最佳状态下的滋味。

朴实略带拙的器皿,一切都只为食材服务,不喧宾夺主。

(三)发现生活的美,才能更好地继续前行《茶之路》中何健先生的对茶与茶者的总结,用来形容千利休和日本茶道,也非常贴切——文化是不同的,但美是相通的:茶身清——显天地山川之气茶性俭——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灵虚——竟诸般艺事之功现今社会,信息爆炸,物理距离拉近,但人情淡漠,焦虑,急功近利,马不停蹄,恨不得一切都能短平快地完成。

忽略了过程的享受,只想追求结果。

事情越来越多,纪念越来越少;生存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少;记忆越来越多,回忆越来越少。

自我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少。

人生匆匆忙忙赶到终点,就可以了吗?

我们,应该是好好享受完这一生,而不是仅仅“快速完成”。

何况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都是在苦中作乐,大家不都抗得很好吗?

我们需要不断去寻找生活的平凡之美,就像沉浸茶其中,借最简单的方式,连接人与人的关系,思考人与物的关系,感受人与自然的亲近,于尘世喧嚣中,创造一个与自己独处和对话的空间,修身养性,心平气和。

我们需要通过对外界所有挫折灾难的真实感知,澄清自己,内敛自己,过滤并有效地运用信息,充实我们对应这个瞬息万变时代的能量。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

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只想写有思考的书评影视剧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4 ) 看到美,也看到人性

最开始冲着日本茶道艺术去看的,因为我特别喜欢自然,喜欢美丽的事物。

这部电影是倒叙,回顾了千利休自刎前的经过,整个电影都是用他对茶道的极致追求而串联起来,作为主线。

很喜欢千利休这个人物,他身上有着日本人的匠人精神,专注而平和。

电影里面有很多很美的场景,比如梅花、石磨上的山茶花、壁龛、满月的倒影。

在电影里有表达出千利休对美的定义,茶室越来越小、用材越来越普通,然而,和秀吉的黄金茶室一对比,哪个是对茶艺的追求,哪个是华而不实,一比将出。

电影中最戏剧的人物是秀吉,他出生贫苦,好不容易混得一官半职,结果不小心犯了事,即将被斩首,所有人对于他的死都很冷漠,也不见任何人对他关心。

即将死亡的秀吉来到利休的茶室,利休并不急着为他制茶,而是端来了一碗粥和一颗梅子,吃了粥的秀吉痛哭流涕,他问到:“你也是看不起我吗?

”,可以看出秀吉深深的自卑。

在利休帮助下秀吉并没有被杀,重获新生的秀吉渐渐掌握了大权,按照正常套路,要么他会对利休感恩戴德,有个happy ending ,要么他就反目成仇,成为最大的敌人,很明显秀吉就是后者。

正是源于他内心深深的自卑,他不能接受利休在人群中的威望,他害怕,害怕利休最后会取代自己,所以他修建黄金茶室、杀掉利休徒弟、纳利休女人为妾、抢夺茶具、最后逼利休自刎,电影高潮落幕。

虽然利休在茶道方面的修为算得一个神人,然而生活于现世中却不能免俗,有的时候,甚至会觉得他有一些懦弱,在秀吉决定纳他女儿为妾时,她难过地找自己父亲,而秀吉却自顾自地锯着木碳,等再见自己女儿时就是天人永隔了。

他明知道秀吉对自己的偏见,却一再容忍,任他蚕食掉自己的一切,导致悲剧收场。

 5 ) 千利休

可能是对千利休的虔诚膜拜,在高达8.1豆瓣评分的《寻访千利休》中,日本影人以极致匠人精神努力塑造一个茶神。

可是如99%的传记片一样,在竭尽全力完美千利休中,背道而驰了他的宗旨。

全片没有道出千利休为什么受敬仰、为什么他的茶道会受到追捧以及他对侘寂的理解和呈现……我想,编剧、导演以及演员对侘寂有着本质的认知误解、阐述“不得法”,甚至是曲解!

“侘寂除了简单、去除繁复和豪华以外,我想,它可能是有极度富足之后的“含”、“隐”、“忍”等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简单,它一定是“拥有”之后“舍弃”……这部电影,可能小津安二郎极少数的日本人才能勉强完全呈现出来千利休的内里。

而整个世界电影里、我已知或者说看过的电影中,只有“八月照相馆”达到了极简中极度呈现浓郁情感的电影,无论是剧本、导演抑或演员,仿佛是天造一样…………

 6 ) 千利休,茶道的侘寂美学

雨后天晴的午间,阳光不重不浅,伴着凉风,窝在沙发里。

大概没有比这更好的时机看《寻访千利休》。

千利休是茶事界的一个传奇,对侍茶的美感的追求其实已经与茶本身无关,是真正上升到哲学的一种美感,说矫情也不为过,可这种庄重以及自信的对待茶事的态度,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以至于觉得茶具再贵重也是值得的,其中融合的美无价。

不明觉厉啊。

如果现在我有一柄千利休制作的茶勺,一定奉为神明,与他的成就无关,与它的价格无关,这是他精神力量的感知和延续,是能够被教化的力量。

千利休千利休(日本语:千 利休/せんの りきゅう,生于1522年,卒于1591年4月21日。

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著名的茶道宗师,人称茶圣。

本名田中与四郎,家纹是“独乐”。

时人把他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称为“天下三宗匠”。

切腹时遗留辞世之句为:人生七十 力囲希咄 吾这宝剣 祖佛共杀 提る我得具足の一太刀 今此时ぞ天に抛意为“人世七十,力图命拙,吾这宝剑,祖佛共杀,提我得具足的一大刀,今在此时才扔给上苍”。

利休侍奉秀吉的10年,是他茶道境界不断提升,艺术才华充分展现的黄金时期。

他对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由于茶道本身就是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诸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因此,利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的本身,扩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人们常说,技能臻于极致就是"道",达于"道"者,一举一动无不是技艺之巅,利休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越到晚年越趋于古拙稚朴。

未曾料到,这却给他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侘寂侘寂[chà jì](わび さび/wabi sabi)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

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尤其是无常。

所以对于这个词,我们或可以用“禅寂”来理解。

侘寂(Wabi-sabi),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

它不是直接从日语翻译到英语的词汇,其背后的理念也不会立即在那些以前不知道它的人们心中转化生根。

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

最好地了解侘寂的方式就是接受这一观念,并开始在个人日常生活中注意侘寂的例子。

侘寂一词也并不总是连在一起的,在日语中,它们可以单独使用。

侘,根源于a€œwa,a€,指的是和谐宁静。

其意义经过了发展变化,由描述某种悲伤荒凉之事,逐渐变为描述某种有意的谦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侘a€,字面意思是说,一个侘之人可以“用更少做更多”,满足于摆脱物质牵绊的生活。

想想梭罗,或者更近一点儿的名嘴大丈夫(CadillacMan),他最近在《纽约时报》上高谈简单的快乐,以及多年来在纽约数区所度过的无家可归的自由生活。

“侘”在日本是常用于表现茶道之美,人们称自村田珠光兴起的草庵茶开始,到千利休达到最高点为止的利休茶道全系统为“侘び茶”。

“侘”成为茶道的一个理论,也就是“侘び茶”这个词出现的时期是江戸时代。

茶道当中“侘”所包含的意思不仅是粗糙,也包含虽然外表一般但追求质感,追求美感的意愿的这层意思。

“侘び”的意思通过“侘び数寄”这样的熟语来表达,指的就是指清淡但高质的茶,以及喜欢喝这种茶的人。

而侘茶人,如同《山上宗二记》所写,也就是那些“不持一物,唯觉悟、工夫、技术三者齐备者也”的人,也被称作“贫乏茶人”。

到了千宗旦的时候,单独一个“侘”字指的是“无一物”的茶人。

这个字最初也不是什么特别美的概念,《徒然草》等古书中记载这个词有年代久远的书册散发出阵阵浓味的意思,这确认了那个时候已经有了鉴赏古旧之美的意识。

到了室町时代,这个概念在俳句的世界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还被纳入了能乐等艺术形式中,并开始理论化。

此外还成为松尾芭蕉之后所创作的俳句中占据了美意识的中心位置,但一般认为松尾本人就这个词并没有留下什么直接的评价和记录。

俳句中的“寂”尤其指旧物,或者老人等所共同持有的特征,用寺田寅彦的话来讲,像是从旧物的内在渗出来一样,与外表没有什么关系的美感;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比如生了苔的石头。

谁也无法推动的石头在风土当中表面开始生苔,变成绿色。

日本人将此看作是从石头内部散发出来的东西,尤为注目。

可见,侘寂描绘是的残缺之美,残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当然也可指朴素、寂静、谦逊、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样,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这个词用语言来表达时,有很广的包容性。

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是时间的光泽。

LeonardKoren在介绍侘寂的一本书“Wabi-Sabi:for Artists,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中有一段话:Pare down to the essence, but don't remove the poetry.Keep thingsclean and unencumbered but don't sterilize. (削减到本质,但不要剥离它的韵,保持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生命力。

 7 ) 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2013)

1、1989年日本拍攝了兩部千利休傳記以作為四百年逝世紀念,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2013)避開了以往的人物關係,並杜撰利休年輕時的情感體驗,以為創作新角度。

雖利用了一些鏡頭與事件表現人世的鏡花水月,不過,對於佛學無常觀並沒有非常好的連貫性表達,換句話說,對於利休所持茶道缺乏琢磨。

2、電影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2013)視野狹窄,基本上是一個女人的敘述和想像,把侘寂的思想歸結於一場豔遇造成的缺憾與寂寞感;接著,將山上宗二的死降格成衝動個性所致;最後,窄化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的視野,讓他追求一只香爐中的祕方。

所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導演!

如果千利休只會把一個完好的東西打破,他難以堪稱君子,不過是形式主義之流了。

尤其他說出「美,我說了算」這種傲慢的話,完全與侘背道而馳。

3、美的終極是體會生命的完滿,覺得活得真好,可這部電影看完只感受到可憐、悲慘與無奈。

獲日本電影學院獎獎項九項提名,只拿到最佳美術指導是有原由的。

4、當時流行建造茶室,或許就像今日家裡弄一個家庭劇院、擺上撞球檯那樣的雅興,在做這些的我們追求的究竟是消費,還是道呢?

5、一代茶聖千利休與熊井啟千利休本覺坊遺文(千利休 本覺坊遺文,1989)相比實在不如啊,前者只是悲劇的敘述,而後者見出人的真象。

辛意雲老師屈原列傳講稿中談史:作為歷史學家本身該具備史識、史德、史才,總合稱之為史心……屈原列傳這篇文章是夾敘也夾議,主要是因為有關屈原的事件與史料不多。

在談事件上,通常談的是外在的形或形勢,在談議論中,則是談思想、談心理;如此兩端,然後言情,特別是講出這個人的那一分情。

情,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愛情或親情等等,而是人對整體自身人生最深刻的生命感懷,而非表現出悲哀或情緒。

情,包括了表現出「這就是我」,進而表現「在這個時代我就這樣活著」,然後「我就這樣開展出或大或小的生態」。

情,指的是這種生命之情。

史記談人物就是展現這種生態和情態,因為這才是最真實的人之真象。

歷史的真象要求客觀,而這個就是構成客觀的重要元素,離開了這個,反而成為一種主觀,或說一種科學的主觀,或說一種客觀的主觀。

 8 ) 术道之欺——《寻访千利休》解读(三)

谎言亦可以是美物下一个镜头,已经是利休切腹的九年之前,画面开始却是信长的葬礼,由秀吉亲捧灵位。

略知日本战国历史,便知道著名的本能寺之变。

一代英主,原本可以结束战国,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为自己信任的部下明智光秀所出卖,堕马折剑,第六天魔王身陨本能寺。

离奇的是,信长身死之后,却无人能找到他的尸体,成为历史之迷。

对于本能寺之变,日本历史学家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信长所倚重的部下明智光秀的突然叛变,更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

但这是历史的问题,而在这本电影之中,自然也有电影的语言和表达。

影片出现的镜头是秀吉捧灵位,在中国的文化之中,人死之后负责捧灵位的应该是子嗣,代表着继承人的地位。

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这等寓意,自然不言自明。

秀吉继承信长的伟业,继而统一日本,这是日本历史的事实。

因此在日本史学界,有所谓“织田种稻,丰臣制饼”的说法,意思是织田信长为丰臣秀吉夺得天下打下了基础。

而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却是“德川吃饼”,指德川家康最终窃取了丰臣秀吉的成果,最终夺得天下。

这一节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秀吉在议事之所大喝,“天下唾手可得啊!

”一边的武士立即应和道:“为继承大业正名而举行的葬礼已经结束,现在正是一举歼灭柴田的最好时机。

”这就是电影语言,是台词,不是现实之中的对话,是导演的表达意图,而非再现真实。

秀吉的话直接,表露的是争夺天下之志。

丧礼之后,不言旧主之恩开口即说天下,表示早有天下之心。

而武士之言更是直白,葬礼不过是为了继承大业正名而已,并不是真的哀戚旧主。

秀吉急欲取得天下,此时却另有部将请见,是宗易新建茶室取名,以此征询秀吉的意见。

纸展名现,是待庵。

秀吉立即会意,是让他按捺等待的意思,他的意图已经被敌方看穿,对方早有准备。

秀吉于是定下出其不意之策,雪落出战。

到了此时,宗易的身份便再明白不过了,他是秀吉幕后的策师,是指导者。

这里倒是可以展开想象,当初在茶室之中,秀吉来向宗易求情,最后宗易答应帮助,为他消解烦恼,最后做了什么事。

这一点,在之后的情节之中有所暗示。

茶室新成,宗易带着宗恩前来参观,问及感受。

宗恩坦诚回答,说是如回到了小时候,做出了恶作剧而被父母发现,害怕父母斥责而屏住呼吸,慌忙躲藏似的。

茶室本求闲,是心意之所,自然求的是享受。

而诸般享受之中最先最要,莫过于心安。

为什么宗恩却是慌张、害怕、躲闪?

像是做出了恶作剧而被发现了。

宗恩说完这些之后,神色有一瞬之变,随后再度出现了她远望海滩小屋的镜头,这意味着一切源出于此。

她是最熟知宗易之人,自然有所联想。

那个宗易消失的地方,正是不可告人之所。

恶作剧是什么?

或许便是宗易和秀吉一起联手,实现了取信长而代之的过程。

而最后实现出来的秀吉掌握大权,天下平定即在眼前的局面。

仅仅只是宗易和秀吉的力量,便能做到这一点吗?

当然不是,不要忘记了茶室之中的那个闲字。

一个闲字,杀灭烦恼!

宗易为了烧制一个不是摆设的茶碗,去见老匠人的时候。

过于恭敬的态度已是让人怪异,而更需注意的是当时老匠人手中正在雕刻的泥兽,那不是别物,正是麒麟。

中华文化,麒麟应圣主而出。

因而麒麟若出,便表示太平之世降临。

传闻孔子晚年,鲁国出现了麒麟,引得夫子哭泣,因为当时世道尚乱,哪里是什么太平之世呢?

非时而出,所以夫子感叹!

麒麟可以象征的是帝王之族,与龙不同。

《诗经》之中有一篇《麟之趾》,以此赞美文王家族。

由此可以想见,那个老匠人的象征,究竟是什么样的意义,而宗易的神情又为何如此恭敬,为什么见面即说,终于见到您了!

那老匠人如果不是日本天皇,那也是雕琢麒麟之人!

本能寺之变的诸多猜测之中,就有关于是当时的正亲町天皇在背后运作的说法。

织田信长的理念是天下布武,不是要在天下兴起战争,而是要建立武人政治。

同时也有更进一步的大胆想法,那就是要取天皇而代之。

日本天皇传承不绝,至今有万世一系的说法。

天皇运作其后,并不奇怪。

而日本史学界,对于明智光秀叛变织田信长的原因,有一个很广泛的说法,就是为了保皇,解释明智光秀是因为反对织田信长欲取代天皇的野心,才反动叛变。

很有力的一点证据是,明智光秀叛变成功之后,并无进一步夺取权势的行为,反而逡巡京都之外,欲求正名。

当然,我不是历史学家,对日本历史也不熟悉,更无兴趣,只是从影片的线索推敲建立。

电影有电影的表达,这是我的兴趣所在。

每一个细节之间的相互串联,在直白和幽隐之间通透气息,引人遐思、追索,这是观影莫大的乐趣。

一切不过是假象,而假象竟如此迷人。

让人想起了宗易展现在织田信长面前的那一轮水月之景,是真,是幻?

重要的不是真幻,而是已经被引动的人心。

如之前所说的,真正的合乎心意,是唤起人的心意。

日本战国时代,大名征战,天皇被架空,此等情形倒是像极了中国的战国时代。

被架空了的天皇,不正是好似只是用来摆设,而无实用的茶碗吗?

宗易说,要烧制不只是摆设的茶碗,顿时引起老匠人的惊愕。

信长是要自己做天皇的,他的理想是天下布武;而宗易的心思是在捍卫天皇,这是宗易之所以舍却信长而选择秀吉的缘故。

在我看来,或许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相比信长,秀吉的出身更接近宗易的信念。

也许有人会觉得,电影之中并没有镜头表达这一切,但我想说的是,这不是情节表达,而是电影的主题表达。

主题表达和情节表达自有不同,选择历史演绎,本身就是一种与观众的默契。

当然,这一点将继续在后文展开,也将会是本文的重点。

宗恩的话,暗示了宗易的谋划。

只要是计谋,终究无法掩藏。

这间新成的茶室,又何止于仅仅只是一间茶室,更是他亲手谋划出来的,由秀吉主宰大势,即将平定天下的格局。

确如其前言,他所选出的珍宝,正逐步的孕育传奇。

阴谋之事,总有泄露之危。

背负阴谋才会让人慌张、害怕、躲闪;怕被父母知道而责怪,是因为做错了事,由此证明一切都是谋划。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宗易此前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谋划。

无论是呈现在信长面前的美,还是展露出的茶人风姿,都因为带着被可以隐藏的目的而显得更接近谎言。

而这谎言所呈现的美态,又是如此的迷人,让人为之动心、倾倒。

这是一位追求茶事极境之人,但他的目的也许并不仅仅在完成一杯茶。

然而精美的茶事,具备吸引人心的效验。

这样的谋划是好的吗?

从结果来看,是茶室新成,天下将定,宗易自然也是欣喜,所以才会让最了解自己的人来欣赏、评判。

但宗恩之诚实吐露,让他心生疑惑和恐惧。

这一点是借由武士和妻子的对白来表现的。

这就是刻画,也如古人避讳的手法,避免人物太过刻露。

被宗易折服的武士在卧室之内赞叹师父比肩一切的伟人,这表示他是知道宗易的谋划的,甚至就是参与之人。

为什么要在卧室之内?

卧室之内是绝对私人之地,可以吐露真言。

让一个武士赞叹伟大,绝对不会只是一杯茶,而应该是平定天下的功业,所以才能足以比肩一切古今的伟人。

但女人的直觉总是可怕,她们的眼睛和男人不同。

武士的妻子看见了别样的宗易,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人!

宗易在害怕什么?

美好的事物!

为什么害怕美好的事物?

宗易所害怕的,是他亲手制作出来的一杯茶。

那个他一手调教出来的人,让他感到害怕了。

因为和他出现了分歧,秀吉显然是走上了一条和他预想的不一样的道路。

影片的台词很克制,表达这一分歧的话是:“秀吉大人在侯雪之战中大获全胜后,逐渐登上君临天下的顶峰!

”君临天下,登临顶峰之人,意味着他要走到最高之处。

最高之处,怎么可能会有两个人,甚至比他站的更高的人呢?

这种分歧,用宗恩的话来表达:“然而,我夫建造待庵的用意究竟是……”一语双关之句,茶室不就是一个喝茶之所吗,还会有什么真正的用意?

台词之中没有给出建造待庵的真正用意,但不管究竟用意如何。

有了这一句的疑问,就可以证明现在的这座茶室所呈现的意义,并不是宗易想要的意义。

也就是秀吉所走的路,已经离开了他所设定的方向。

挑选出的美物,的确孕育了传奇,但传奇却并非合乎他的本意。

人间之事,最不堪一厢情愿。

老子曾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名不是道,却可以指示道。

名是人一生的总和,里面有身家性命一切的联系,是自我面对众生,也是自我面对命运之际所坚持之道。

中国人讲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因为换了名字,就是换了活法,换了面对众生和命运的方式。

这一节末尾,是宗易亲手制茶,却捧在手心不饮。

茶为亲手所作,却难以入口,脸色愁苦之中带有无奈。

他说,自己改了名字。

然后将茶杯递出,奉于小小的绿色香瓶之前。

这一个瓶子,曾在秀吉前往茶室求助之时,被秀吉所见,要求一观!

那么这个绿色小香瓶象征什么?

宗易为何奉茶于此物之前?

 9 ) 术道之欺——《寻访千利休》解读(五)

【美物的内在】世间所有的争斗,都是由最外层的碰撞开始的。

就如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分歧首先不会出自个体本身,而往往爆发在各自的坚持。

都是这样的人啊,可以包容对自身的攻击,但无论如何难以容忍的是对我所认同和坚持的否定。

世上存在这样一种东西,出自于自我,却又得到自我超过本身的爱意。

诞生于我的,会比我要珍贵,每一个自我如此行为。

如同孩子来自母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却超越自己。

如同人会爱惜自我的表达,而超越爱惜自身。

“世间正因这些宝物而改变!

”这是影片接下来的镜头,是利休的弟子宗二在库房之中对宗恩说出的话。

库房之中尽是茶器,而宗二一进入则表达各种赞叹茶器的价值,还提及了三岛茶碗。

三岛茶碗是朝鲜,当时称为高丽,流传入日本的器物。

当时陶瓷之技术,最顶尖的只在中国。

高丽因为是附属国,所以才得以流传一些烧造技巧。

而日本偏远,并无优良技术,需从中国和高丽进口。

如若知晓一段日本战国史,即知宗二说这句话之时,在小田原大战之前,也就是丰臣秀吉召集大名进攻北条之前。

彼时日本之战国发生的变化,是从大名混战渐趋一通于秀吉之手,社会渐得安定,万民得以安居乐业。

世间的确因宝物而发生了巨变!

宗二在此的台词暧昧,有所表达,不能只当他在谈论茶道和器物之美。

从宗二的话中可以察觉一点,诸位大名领主对于利休之崇拜,更提及了领主们愿出多少钱购买茶器,价值颇为不菲。

这不是闲话,而是体现了利休对许多大名的影响力,也就是利休的实力。

宗二还有一句话,“但是,美丽的东西也是可怕的,侍奉在师父身边的我,对此深有体会。

”争斗需要力量,而世间所有的争斗,都会牵连至个体的影响所及。

影响越广,牵连越大。

无论是情感的维度,亦或者是利益的同盟。

世间的争斗表明了,所谓的自我,并不只是一身,更在一身所及。

宗二的话,表示清楚了一个意思。

利休和秀吉的争斗虽然并未公开化,但是已经在各个维度表现出来了,蔓延到了各自能够影响的力量。

从影片本身来看,此处的安排并非闲笔,一个三岛茶碗也不是独立台词,关联到后续的情节的暗示与完整。

同时也是上一节利休和秀吉争斗的展开,承接剧情和节奏,慢慢地将铺展开一代茶人和一代枭雄的斗争。

物有初心难见,事成之后有歧,是世间的常态,何况来自两个强大的主体。

秀吉所理解的利休,最后落实在一个女人。

在男人面前提及女人,以此代表欲望。

身在欲望之人,只能以欲望理解,而所理解者,只是欲望,此所谓从自我到自我。

秀吉如此,但是利休究竟为何呢?

如果是为了平定天下,那么辅助秀吉不就可以了吗?

那么就如秀吉所理解的一般,大欲所存,只在取高位而代之。

因此下一个情节便是,就连老匠人也不理解他。

“都按你的要求做出来啦!

”伴随此语的黑色乐烧的完成。

这是和利休结合的最为紧密的力量,老匠人代表的来自天皇的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目的应该都完成了吧。

从支持秀吉的行为之中,将自己从被信长推翻的危险之中解脱出来。

得到的结果是秀吉向天皇献茶,接受赐封,这是对双方的认可,完成合作。

没有贵族身份的秀吉以此提升了地位,成为贵族,得到支撑;拥有地位,没有力量的天皇以此得到力量的保护,维持荣誉,得到秩序。

这已经是天皇一系的力量在其中获取的满意的利益了吧。

所以不由得连老匠人也疑惑,利休这是还要做什么呢?

因此抱怨利休“老是提一些苛刻的要求”。

看来不只是这一次,利休平时的作风绝对是强硬的,哪怕是同盟都会有微辞。

利休以无比珍惜之感,缓缓拿出了绿色小瓶,老匠人一眼看出了,这是高丽的瓶子吧!

入手之后,老匠人领悟:“原来如此啊,正好能握在手里!

”这是秀吉要看的绿色小瓶,利休拒绝没有向他交出。

而前文交代,这绿色小瓶也是象征了利休所有的坚持,并因此和秀吉分歧的原因。

但是此时利休却主动向老匠人展示,这是向自己结合最紧密的合作之方,展露了自己的本意。

千利休的心意!

关于他辅佐秀吉,以及他一切行为的真正目的!

利休主动将小瓶掀开,一片莹白光润的指甲赫然在目,不免让人感受一丝错愕和震惊。

向来展示一身寂美之态的茶人,怀中所藏,居然是一片指甲,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利休提出要求是,请老匠人完成一个,与此指甲相配的更坚固的容器,以来保存!

这就是怪话!

电影是表达的艺术,而高明的表达永远是含有引申,如诗之兴。

一枚指甲,藏在绿瓶,已入奇诡。

非要在此时让老匠人铸造一个更为坚固的容器来存放,更是滑稽,老匠人可是烧制陶瓷之器的。

世上器物,比陶瓷更为坚固的,大有之在。

为何要找脆弱如陶瓷的器物来实现坚固?

中国写史有一个习惯,遇上难言且不可言,就写怪话。

怪就是不正常,不正常的意思是有隐情。

所以这一段的表达,不是含蓄,而是别有寄托。

看来是那么回事,但实际上一想都不符合常理,就可以思索表达。

这样表达,或许是有难言,或许是表达者本身也不确定,以此表达思索。

如影片之名,是一次寻访。

之前曾经探索了,利休的茶室,其实是天下。

那么他的茶,正是用以驱策天下之人,如那些为他的茶所吸引的大名们,团结在他的身边,成为他的弟子。

利休的茶道只是表相,真正的内涵是通过茶,吸引了众人。

而绿色小瓶,却是传授他茶道的恩师所赠,那么也就是说,这小瓶正是他茶道的来源,是他为什么要进行一切行为的源头。

影片至此,利休的茶室,利休烧制的茶器,都已经完成。

但苛刻的利休却拿出了绿色小瓶,这才是他真正要完成的。

换言之,他和秀吉所形成的天下,已经完成,却并不是他要实现的天下。

利休要的,是一个足以能够保存这片指甲的容器!

一个能够保存这篇指甲的天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下,那么疑问就在此处了,影片至此,才算显露了利休的心意,却转瞬进入迷雾之中,这片指甲意味着什么?

如果放开思绪,或者可以重新去发现老匠人与利休关于香瓶的话。

一是合手,二是更为坚固。

刚好能够握在手里,合手的东西,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合乎自身的感觉,与自己相配的合适。

引申一步,那就是自我可以完全的掌握,而不必会出现掌握不住的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休是觉得秀吉的天下,有着无法掌握的部分,或者大胆的说,并不合乎自身!

这个自身,也许是秀吉本人,但从另一个维度,不妨觉得,即是日本。

甚至说到了坚固,以此类推,利休也认为了,目前秀吉的天下并不坚固,是怎么样的不坚固?

无法保存这片指甲!

从字面意思可知,所谓的不坚固,是无法容纳!

无法容纳洁白如玉的指甲!

女人的指甲?

这是老匠人的感触。

下一个镜头,是两双握住的双手,形成传递的动作,很明显一双属于男子,一双属于女子。

让人联想到指甲的主人,果然出现了女子。

秀吉没有猜错,但秀吉猜对了吗?

老匠人也没有说错,但老匠人也不明白这片指甲的女人的一切。

一片珍藏在胸口的指甲,意味着的是利休的内心啊!

而他这样的人,会有怎么样的内心呢?

那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指引了利休进行怎样的茶道!

利休将之展现给了老匠人,是向天皇一系表达了自己的内心。

从解读上,就可以表达为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和秀吉不一样的天下。

斗争是一个过程,总是从相互的试探开始,完成从合作到敌对的过度。

这不是保守,而是适应。

祸从口出,宗二被赶走,是秀吉的动作。

自古因言获罪,罪从来不在所言,肯定是在之前就有成见。

鼓声威严,透露争战的气息,石田三成向秀吉进言,表明了一个事实,利休身边有一大批支持他的大名,更有甚者,他们认为是利休促进了天下一统。

如果之前还单纯以为利休只是个茶头,追求的是茶道,那么至此也该明白。

让别人产生了是他促进天下一统的意识的人,此前究竟会做了些什么!

两段剧情,争斗从秀吉和利休转到了手下之人。

敌对的意识散步到了各自的团体,斗争的意识开始确立了。

但是秀吉却在做一个奇怪的事情,用金沙来喂鸟,口中喃喃念着,怎么回事,不够吗?

这一幕是象征着秀吉心中的自己和利休的关系。

为什么出现黄金养鸟的情节?

之前的解读之中,影片出现了两处鸟,一是利休用灯光造成的光影之鸟,二是秀吉在利休的茶室外只闻其声不见身影的鸟叫。

也就是说,双鸟一直都是在比喻秀吉和利休!

如今却是秀吉在用黄金喂养一只笼中鸟。

正是秀吉心中对利休的态度,他希望的是利休在他的牢笼之中、掌握之内,他不惜洒出大量的黄金,意味着他不介意给利休更大的利益,但前提是来自他的赐予,利休还在他的掌控。

怎么回事,不够吗?

秀吉是在问,为什么利休总是无法满足呢?

但是秀吉也向石田三成表达了,他还需要利休。

因为他还有很多想要的东西,而且是想要得快疯了的东西,权势不过其中之一。

这一切,需要利休的帮助,因此他还没有决定要对付利休。

秀吉想要什么?

权势只是其一,那么如秀吉还会想要些什么呢?

很简单,权势不过是力量,此时的秀吉已经是日本当时最为强大的力量,但是天下尚未一统。

比权势更高的,是地位。

比地位更高的是超越日本界限的领土的地位,比如占领高丽,继而进攻明朝!

欲望之大,在于得到期待之后会产生更大的期待!

秀吉还需要利休,所以不能让他死了!

这时候,鸟叫了,秀吉欣喜若狂。

为什么欣喜,因为一直不叫的鸟开口了,意味着是利休向他妥协了!

利休的妥协,并不是屈服,而是因为他有更大的目的。

这一切的变化,表现在镜头上,只是一支花的区别。

从茶花,变成了木槿花,是利休在插花!

茶花代表的是秀吉,木槿花则别有所属!

插花之下,是茶室之中武士和利休的对话,内容表达出了关于秀吉要进攻朝鲜的讨论。

显然武士并不同意,表示此举事关国运。

而所谓高丽瓷器流入日本,对日本茶道有所影响,这是一个事实。

因日本无技,高丽得中国之传,在日本战国时期曾流入大量瓷器。

之前宗二所谓的三岛茶碗即是其一。

正是因为这些瓷器的传入,日本的茶也从足利家时代的唐风华美,渐渐转入清寂,因此渐渐形成后来日本生活种种给人的整体印象。

但从另一点,讨论征战之事,为何提及高丽瓷器对茶道影响?

难道因此就不能进攻高丽吗?

一茶之事,如何事干国运,岂不荒唐?

并不荒唐,因为武士真正表达的意思是,秀吉这样的举措,违背了利休的茶道,也就是违背了利休对引领日本如何前行的道路。

利休没有直面回答,而是说了三个字,木槿花,用的是高丽语。

旁边的宗恩补白,利休并没有进攻高丽的意思!

利休为什么不支持进攻高丽?

鸟叫之声,表示妥协。

但转瞬矛盾分歧就又摆在了面前,终于说明,秀吉和利休的矛盾,并不是利益的分配问题,而是道不同!

因为道不同,所以目标不同,所以行事不同,所以处处不同。

利休为什么不支持高丽?

或许是因为,不合手吧!

(更多影评,关注订阅号,打破一担砂锅!

谢谢!

 10 ) 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

#影# 2013《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8/10第一次去京都的時候,坐車路過待庵,沒有察覺,後來在金閣寺茶室大紅傘下吃著利休饅頭就著茶翻著旅遊介紹才發現錯過了如此一寶。

兩年後路過京都,欲上門拜訪,才知道只接受提前預約。

從此記掛在心,也從此發現利休無處不在,利休扇子,利休柵欄,利休豆腐,利休木屐等等等等。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利休把茶道發揚光大,滲入到日本文化的骨子裡,他已經超越了了“朽”和“榮”。

這部電影通過時空剪影重點記錄了利休一生幾大轉折點,但分割跳躍過大,故事前後調換的手法處理不佳,對利休一生完全不了解的觀眾,很容易困惑故事發生的時間和邏輯。

另外電影畢竟需要戲劇性,和茶道禪意無法融合,經常在心剛剛要沉下來的時候突然跳開,很是不適。

雖然如此,導演在藝術上的表現力把握很好,傳奇的“水中月”,場景設置和茶具細節都美得讓人窒息。

男主角海老藏側身微推茶杯的姿勢和力度不緊不慢不卑不亢,配上“利休灰”的服飾和簡樸的茶室,意境完美再現。

但是豐臣秀吉太過呱噪,醜化得過頭了,沒有他的推廣,茶道和利休都不可能有今日的地位,這樣粗暴處理他的角色實在不公。

另外對利休的刻畫也過於不食人間煙火,削弱了人物的飽滿性。

想通過儘看這部電影了解茶聖一生的,還是算了。

先去了解時代背景,特別是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各自的豐功偉績,讀讀介紹利休的故事,再來看這部電影,才會不受敘事跳躍的干擾,完完全全投入享受茶道的“和敬静寂”。

“先把水燒開,再加進茶葉,然後用適當的方式喝茶,那就是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除此之外,茶一無所有。

”這是利休對“茶道”最高的領悟。

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人生能過得如一張白紙,才是最炫彩啊……

《寻访千利休》短评

如果是作为一个传记片 那很糟糕 作为普通剧情片 又没看点

5分钟前
  • 木棉
  • 较差

爛片,生硬瞎夾帶純情片偶像劇進去,簡直是褻瀆利休和茶道。沒救了的日本“青春偶像趨流行矯情膚淺化” 典故翻拍。騙外行誤導之作。

10分钟前
  • kinkid
  • 很差

那源乎于生命一转头间的执着,却定义了穿越百年的世间之美。前半段将利休对于美的认知体悟执念通过编年体的结构方式写实又写意的呈于幕前,搭配清雅深沉的影像配乐,自成意韵。但后半部随着戏剧性增强灵动渐隐,直至最终重心落到生死离别的爱情过往上徒增俗套,幸结尾留白意味动人,引叙事重回和寂之美

11分钟前
  • 以昼为夜
  • 推荐

为什么要用演舞台剧的方式来演电影...... 忍不住想吐槽一下这个茶道大师逼格还真是高......

13分钟前
  • 虾条
  • 较差

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所代表的权力在美的面前像小丑一样,扭曲得很

15分钟前
  • 丛林宜歌
  • 推荐

不该神话的神话,不该丑化的丑化。千利休没那么牛逼,秀吉也没那么愚蠢,日本人诠释日本历史时,小题大做、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吹臭牛逼的毛病真是一以贯之的。

16分钟前
  • 扭腰客
  • 很差

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千利休。丰臣秀吉时代

19分钟前
  • 层次ic
  • 还行

白居易的诗拉近了一个日本男人和朝鲜少女的心。感人至深~

24分钟前
  • 伊卡洛斯
  • 较差

年轻时候也曾放荡不羁,遇到转瞬的挚爱后给自己加上了紧箍咒(原则和底线)。克制的爱,脆弱又坚强,让人心疼又为之感动。

29分钟前
  • 大大
  • 还行

上学期美学概论老师第一节课的推荐,在暑假末了终于看了。娓娓道来,多么宁静深邃。日本人高丽人通过汉字来交流这一点和最近看阳光先生形成映照

32分钟前
  • 风也◉◉
  • 还行

用半部讲千利休的成神,又用半部还原其人的原本。片子拍的很商业,但是对于其神格的否认恰恰又与《千利休:本觉坊遗文》形成了一种互文,一种他我与自我的矛盾。摄影很好,中谷美纪戏份不多却独自一档,大森南朋不适合猴子这个角色。

33分钟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推荐

编剧水准拖美术摄影后腿了

36分钟前
  • Dio
  • 还行

哦弥陀佛 电影是注解"红颜祸水"吗

40分钟前
  • 林峰
  • 力荐

【B】

41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意境营造的太好了,一边看一边就跟着静下来了。心疼中谷美纪最后那场哭戏,忍得好辛苦。

42分钟前
  • Yukikaze
  • 推荐

不合理啊

46分钟前
  • Gcsktt
  • 很差

出色的原型人物和构图上的简洁干净提供了非常别致的享受。为信念以及心中的那份“美”所做的坚持与牺牲,茶道之间的小智慧大奥妙,极为点睛。这种处理到极致精巧的工艺呈现,也多少掩盖了倒叙、时间线跳跃、略偏冗长的中心叙事。是非常独特气质的古装片,亦是了解茶文化的一堂选修课。【日影季 . 线上展映 #10】

5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以为是茶的相关故事,结果是爱情

56分钟前
  • 黑色鸡蛋
  • 还行

中谷美纪最后欲要摔茶罐的戏简直了

58分钟前
  • 风华正茂陈二栓
  • 推荐

若是按照荒诞这一审美意象来理解这部电影那么绝对可以达到五分。可惜我俗,按优美来评了。不过认真来讲,写汉字交流和高丽人近乎神圣的做作以及偶然闪现的真实让我觉得这世界没有任何救赎可找。那里近乎川端康成。现代韩国我印象里都是洪尚秀和张律。是啊,现代也只能拍那样的东西了,只有那样才能算好。不过毕竟是好。是这个时代的好。而且可以想起古代。用一种神圣的方式。

1小时前
  • NVHZ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