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索里尼
Pasolini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威廉·达福,里卡尔多·斯卡马奇奥,瓦莱里奥·马斯坦德雷亚,尼内托·达沃利,玛丽亚·德·梅黛洛,阿德里娅娜·阿斯蒂,安德里亚·博斯卡,吉阿达·科拉格兰德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意大利,法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年份:2014
简介:1975年11月2日,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的尸体在罗马近郊奥斯蒂海滩被发现,死前明显受到过暴力攻击。在此之前他刚刚完成那部常被评为世界十大禁片之首的《索多玛的120天》。由于凶手被传闻是一名17岁的男妓,这个悲剧被染上香艳色彩,也有人猜测这位意见领袖的死亡完全是政治阴谋,而事情真相至今仍是个谜。 影片择取的正是..详细 >
为什么可以如此迷人,从没有如此强烈冲动想去看一部无法问世的电影。
爱马导演下部电影看起来很带劲的样子啊 三星半
如果非要说Pasolini之死像是他本人艺术创作中的事件,那么也只是因为他的作品本身就孕育着现实中的死亡。是国际主义者对bumpkin的迷恋杀死了他。Ferrara将他的死亡大幅度地祛魅,比起宗教仪式,PPP的死更像是一件丑陋的龌龊事,唯有海边的声音像坠机后的粉红色沙漠,是短暂的一两秒的降神。
很精彩啊,虽然只聚焦于帕索里尼人生中的最后几天,但是人物依旧立起来了,也满足了我的私心展现了帕索里尼的未拍摄的作品,与全篇主旨产生了互文,最后结尾也以此而升华,对于意大利的呈现也满足我的期待,好就好,在其简短,干净利落,实在挑不出毛病也不想要挑出毛病,感性上真的很爱这部电影
“传记”似乎都不是定义这部电影的恰当词汇,费拉拉只截取了帕索里尼去世前的两天,内容大多都是他和家人、朋友最平常的起居,加上一些闪回、采访来体现他的创作和思想。影片更像是费拉拉对帕索里尼的崇拜和致敬,最后的场景加上配乐,完全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灵魂逝去了”
就为了一句“一切都是政治的”,我也得给4星
老綠魔現在是投身歐洲電影事業了麼。期待全部落空,引用幾個電影片段,幾句他的觀點變不成他的傳記片,這本是個多麼有意思的瘋子啊。
想念是心间有窗纱,轻风拂过,一切云烟往事化为流沙纷落
阿贝尔·费拉拉重启了作为隐喻性的空间与星象学,在《帕索里尼》之中,罗马充满了狂欢与死亡的符号。由死亡冲动主导的哥特世界。严格来讲,是一部角色VS作者的作品,人物通过未完成的戏中戏以宗教的方式指涉影片之外。威廉·达福扮演的并不是电影史上的那个帕索里尼,而是一个存在于影像之中,被赋予“帕索里尼”这一角色的生命体。就在影片开场,这位“帕索里尼”自我退化,坐在柏拉图的山洞之中,通过拉康的方式指认出“自己”的影片。在费拉拉的作品之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神秘性的力量,将其赋予“圣化”的身份,也就是当摄影机上升为仰角之时。《帕索里尼》中,如果将“帕索里尼”视为一种亵渎神圣的神圣,那么他将会是与神的角力者,当这一仰角镜头随后通过反方向运动回归地面之时,神圣与亵渎在这种反讽之中已经无可分辨。
单薄而空洞,毫无意义
看到最后不禁联想到路易斯康在耶路撒冷的教堂改造Hurva Synagogue 同样是野心勃勃的心血之作 同样憧憬一座自由之城 同样是遗憾的还没开始就生命终结 同样是被后人根据手稿/草图 翻拍/建模渲染 甚至这个电影里的电影 也像是康的“建筑中的建筑” 他们驻足的通向天国的通道有混凝土漫射的光
不懂费拉拉
最近十多年最有水平的一部人物传记片。外在形象相对靠近的前提下,达福没有试图模仿、演绎、再现、还原帕索里尼的举手投足,而是尽量以轻度、低调的身体动作勾勒其人轮廓,辅之以外在的环境、人物关系给观众提供一个想象空间。Ninetto Davoli亲自出演的插入寓言短片,尤为助力勾勒出帕索里尼的思想-美学世界,构成上佳互文效果。以至于达福说的是英文,一点都不影响效果。
9。
一般
帕索里尼的死一定不是片里那样的。
挺闷的,看不进去。
费拉拉将帕索里尼生命的最后一天与他未完成的宏伟手稿交织呈现,帕索里尼被杀害后,他笔下的两个男人踏上追逐弥赛亚彗星之旅——这本身就像是一个关于来世的寓言。一部向帕索里尼忠实致敬的传记电影,不完美,但够谦卑。
看完更不想看《索多玛的120天》了
amaz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