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之前看到的某位豆瓣网友的简评,“成长是污泥,爱情而不染”,我想大致是这么说的。
简洁而有力地直击我心。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知道调整了多少个姿势,换了几个场景,最后选择关了灯,在办公室里畅快淋漓地看完。
一开始我是嫌弃主角,我认为一个14岁的孩子,何必多管闲事,应该更多与同龄人玩耍,喜欢该喜欢的人。
而到后来,我想我是喜欢Ellis的,从最初的懵懂,到相信爱情是种根深蒂固直达灵魂深处的东西,到后来又发现,原来爱情这种东西并不是亲吻了约会了就是你只属于我而我也只属于你了。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总是崎岖坎坷,却又伴随着种种美好的事务。
当第一次看到父母之间的争吵,他迷茫了,发现两个人相爱竟然还能感情破裂。
他怀疑他们之间没有爱情。
到听到船屋男子谈论起他的青春年少,他又相信了爱情并鼓起勇气像一个女孩表白。
我猜这个女孩并不是不喜欢她,某种既定的因素,无论是舆论引发或是父母影响,她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而不是“喜欢”,这导致了Ellis初尝“失恋”的味道。
他气急败坏,他恼羞成怒。
我还喜欢他的小同伙,一开始就立场坚定有自己的是非观,他相信自己的直觉,认为帮助陌生男子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因为他的善良选择了与Ellis共同援助这个男子,他们共同见证了男子与他心爱的女人之间的纠葛与痴缠,他选择相信这个男人和自己的判断,即便Ellis,也就是自己的朋友开始踌躇,他也毅然选择了继续施以援手。
到临近结尾的时候,他的不顾一切,他的不离不弃让我感动。
一个没有太多经历的孩子真的是特别的纯真。
贯穿全片的主题是爱。
这份爱或许普普通通,又或许轰轰烈烈,但每份爱都无法让另一个人感同身受,因为它是独特的。
船屋男子与那个motel情人的亡命天涯的爱情,轰烈而又苦涩。
两人相爱,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对方。
他们被那份情感所牵绊,最后却发现这份牵绊或许不值得自己放弃一切,或许Juniper早就发现了,Mud不是属于自己,而属于自由。
少年的艾雷斯,青年的玛德,中年的艾雷斯爸爸以及已近老年的汤姆,导演或巧合或有意的用四个不同年龄段的男性角色,以恬静的密西西比河为背景,用影像建立了一个有关男性成长与情感认知的函数,横轴代以生活阅历,纵轴代以为对女性及婚姻的主观认知和态度,设函数是递减的,四个角色即四个坐标,下面试着求证这个函数的递减性: 少年的艾雷斯为了自己暗恋的小姐姐,豪不畏惧地将拳头挥向比他大的男孩,甚至是成年人,荷尔蒙爆棚有木有,在他看来,女朋友不接自己电话就是对爱的不负责任,14岁的他向女孩征求是否想做我女朋友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一个微笑的亲吻,显然艾雷斯会错了意,双方对这个吻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同龄女比男成熟,随着剧情的发展,在艾雷斯因爱迷茫,质疑甚至否定了对爱的理解之后,他再次将拳头挥了出去,不同的是这次挨拳头的是玛德,疼的是自己,艾雷斯认为玛德是自己寻爱路上的标杆,是另一个的自己,他或许尴尬的明白了自作多情和自欺欺人,此时就连导演也觉得艾雷斯成长的代价不够吧,被毒蛇咬的隐喻意义不言自明。
之前的艾雷斯对爱是纯粹的,信任的,纵使身处在一个不太幸福的家庭,但他对爱的渴求反而不大,因为他觉得他正在践行着,他看来爱很简单,就应该是不顾一切毫无保留,而之后的艾雷斯,对爱的认知,此消彼长。
从青年玛德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包括本人在内的一众吊丝理工男!
尤其看到影片中修复汽艇的时候拿着纸笔写写画画,身为画图狗的我更加坚信了,在电影中玛德与詹妮弗曾经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观众来说他俩的故事关系和事件矛盾几乎完全是靠电影中几个人的描述和对白来侧面拼凑的,唯一的一次双方见面,导演甚至吝啬地都没有把他们放在一个镜头里,所以不由的让人怀疑,而且在我看来,玛德或许并不比艾雷斯成熟多少,玛德打小就把詹妮弗视为真爱,直到后来旅店外决然挥手的离开,他更像是在跟过去的自己告别,电影中詹妮弗的手甚至都没有完全抬起来,然后下意识擦拭了下干枯的脸颊,对,她并没有流泪,而当她目光试图再次寻找玛德的时候,电影的镜头却没有跟着玛德走,而是停留在了玛德刚才站立的地方,此刻通常俗套的镜头语言应该是一个离去的背影或者脚步,而此刻此片导演却用了一种类似蒙太奇的手法,来表达双方复杂而微妙的感情关系,两个人或许根本就没有见面,这只是女方的幻想,,,也许气愤的导演也觉得没有见面的必要吧,他们的感情生活或许就跟电影中表现的一样是拼凑的,两人唯一的见面和告别还是源于急救艾雷斯的意外事件,在这之前玛德都不曾冒着风险见一下本该魂牵梦萦的她。
玛德的离去意味着一位青年的成熟蜕变,生活重心、价值关注和情感认知的转变,可能这是人从青年走向成年的必要步骤,在欲望横流的今天,有现实意义啊。
当艾雷斯问他爸说,你们不是彼此相爱吗?
他爸无奈语到:这个,我也不知道了。。。
一个中年落魄男,依仗着妻子,勉强支撑着一个家庭的运作,面对妻子的抱怨,表现的只是麻木和无奈的平静,妻子撒了谎,她需要的是生活层次的提高而不是丈夫生活态度的转变,女性对更高级别的新鲜刺激有着与生俱来的诉求,而现实的窘迫很难让这个男人腾出多余的精力,来填补对妻儿爱的缺失,或许他父亲青年时也曾有过类似玛德那样的刻骨铭心,总之此时这个男人的关注点有且只有一个,就是赖以生存的船屋,人穷志短,却是如此。
当得知儿子情窦初开之后,他直接表达了他对爱情抑或婚姻的看法,“爱情是靠不住的,女人很难缠,你总有一天会明白的“。
”你总有一天会明白的,,,这种草率但又笃定的表达在日常听来只会让人生疑而且想太多。
相比处于转变期的青年(玛德),中年的艾雷斯父亲对爱的信任已所剩无几,对爱的渴望却随之增加,此时婚姻的解除对家庭尤其孩子当然无益,但对个人却是一件好事,总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影片中在老汤姆看来,玛德就是个没长大满嘴胡言的孩子“he‘s full of shit, 老汤姆对詹妮弗的指责和猜忌,说明年近老年的他对待爱情的态度已经不是信不信任的问题了,而且从影片看来,他的判断可能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但我始终觉得,这不是一个看破红尘的老头,痛失妻儿的他对家庭对爱有着比谁都强烈的渴望,正是这种渴望加上年岁的磨砺,让这个老头对婚姻和情感有着谨慎的怀疑和排斥,老头是递减函数的最低点。
生活,类似函数方程式,亲情、友情、爱情像数列项目一样,通过影片中男男女女间的爱恨恩仇组合在一起,MUD这部电影有一个好故事做贯穿,片中其实表现了好多对现实中生活元素的解构和提炼,是一部适合静下心当小说来看的电影,简单却让人印象深刻,影片中最触动我的,是艾雷斯两次坐在父亲皮卡车后面的桥段:阳光映照下的小镇,伴随着黄昏的音乐,艾雷斯仰靠在车厢后面,凝视着两旁渐行渐远的事物,每天一样,又不一样。。。
看Mud,开篇就好像坐在乡下外婆家的小河边,微风吹过,河面泛起涟漪,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密西西比河的河面上,少年们的青春随流水和时光一并前行。
当他们意识到爱没有想象中完美时,才开始了人生真正的成长。
素不相识却因为向往和相信爱情的美好,两个懵懂少年愿意并真心的帮助者"杀人凶手"。
当然,结局总是不随人愿。
马修,马修,马修,慵懒的德克萨斯口音真的是太好听了,我是看了《达拉斯卖家俱乐部》第一次认识这个人,《真探》开始喜欢,《星际穿越》开始变成迷弟儿,然后把他2013年之前的电影都翻出来看。
2017.05.15
在神秘而美丽的密西西比河上,有这样一个男人,为了自己14岁时爱上的女孩,成为了被通缉的杀人犯,却仍在筹谋着如何与女孩远走高飞。
与此同时,有这样一个男孩,在饱尝父母的终日争吵和生活的平淡无味之后,满腔热血地帮助一个幻想中的爱情故事。
然而就算在电影中,完美的爱情依旧是幻影,有情人最终只能化为黄昏中一场凝望之后的告别,年少时对爱的信仰,也只能伴着枪声,永远沉睡在了密西西比河底的淤泥之中。
尽管我明白电影故事的主题很清晰的是一位少年成长中的一场洗礼,从孩子的视角看成人世界,总是能碰撞出对待事物单纯与复杂,稚嫩与成熟态度的火花,而后用类似忘年交的感情打动观众。
但故事从头到尾,我都无法把眼睛从Mud身上移开,这样一个深情的浪子,一个永远在漂泊的灵魂,如他的名字一样,淤泥尽管自己周身污浊,却可以孕育出最美丽纯洁的花朵,面对纷扰现实的搅动,总是可以慢慢沉静下来,还世界一份清澈如许。
他用简单而粗暴的方法对待生活,不屑于使用人类哪怕一丁点的心机。
我想他唯一的错误,就是希望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所以他注定被女孩伤害,注定只能和孩子成为朋友,注定只能孤独的生活在密西西比河岸,面对河水,想念那个14岁时候爱上的姑娘。
如果没有遇到Mud,我相信Ellis长大之后,很大程度上会变成另一个Mud。
但很幸运他遇到了Mud。
我也希望在下一个故事中,Mud会遇到一个愿意和他永远流浪的女孩,永远守护他纯洁的灵魂。
Ellis和好朋友Neck发现的一条的破船却被一个男人先占了,为了得到这条船,他们约定好他们给他食物,等到他等到朋友,他句走,船就归他们。
随着接触,他们知道Mud在等心爱的女朋友,为了给女友报仇杀了一个人,为了躲避追杀才躲到这个岛上。
但是警察在公路上堵截他,他只能走水路,所以要修船。
他说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让对爱情充满希望的Ellis答应了帮助他让船下水。
期间他喜欢的一个高年纪的女生在玩笑中亲了他,他真的把她当作了女朋友。
船修好了,Ellis按照约定去接Mud的女朋友,却发现她去酒吧和别的男人搞暧昧。
然后他帮Mud送了分手信,他自己的女朋友也只是把他的话当做玩笑。
面对所有的爱情都落空,他重Mud发火,说他是个骗子。
掉进了蛇坑,Mud不顾危险送他去医院,然后和女友做了告别。
晚上Mud 跑到Ellis床边和他告别。
谁知追杀他的人杀了过来,Mud受伤逃走,被Tom救下来,两人开着修好的船行驶在密西西比河上。
船屋被拆了,Ellis随妈妈搬到了城里,那家门口他遇到了一个爱笑的女孩。
Neck就像他叔叔说的他崇拜Ellis。
因为Ellis遇事表现的比他冷静,老练。
比如Mudde 女友第一次看他们送的信是,Neck张嘴就说:“我们已经看过了。
”他两次说“Tom 是不是Mud的爸爸?”第一次Ellis说“不知道。
”第二次他直接问Tom, 太单纯了。
Mud的女友和Toms都说Mud是满嘴谎话的骗子,也许他说的故事中真的有虚假的成分,为了骗两个男孩帮助他。
但是他为了追求10几岁就喜欢的女孩,跑遍了打扮个国家,替她报仇,甚至杀人都不惜,说明他真的爱她。
他的女友偏偏不喜欢他这号人,每次都相信人渣的甜言蜜语,然后上当,然后Mud给她报仇。
也许她真的在某个时候爱过她,但是她最爱的永远只有她自己。
就算Mud想要带她浪迹天涯,她却不想过流浪的生活。
一味付出和一味索取的人下场都是失败的。
Tom因为失去过了最爱的女人和未出世的孩子,就独自生活,我不是提倡他的做法,但是如果真的爱一个人,会这样做的。
片子结尾Mud没死,Tom救了他。
还算不悲剧。
长相俊俏的艾利斯估计到影片最后也没能弄清楚玛德这个成年人究竟是怎么想的,这便是少年和成年人对于爱的理解差异。
《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看起来就像是电影版《汤姆索亚历险记》,貌似少年历险的故事里,却折射出令人唏嘘无限的某种爱的道理:这世间存在着一种爱,值得我们为之执着奋斗,也许注定没有回报而需要放手,却仍然值得有所坚持。
玛德作为一个男人的魅力绝对不仅仅局限于那风一般矗立在河边的英姿,也不止于他面对野外世界和近乎蛮荒生活的坚强意志,而在于他对一份明白人都看得出来的没有回报之爱的执着与奋斗。
倘若我们都有爱过,就会明白这其中会存在一种这样的情况:所有人都觉得你是疯子,而只有你觉得沐浴在幸福之中。
这种情况存在的时候往往是爱得足够深沉的时候,这种爱让爱情本身极具魅力,以至于爱的人沉醉其中无以自拔。
沉稳老练的狙击手早已看出玛德爱着的那个女人并不具备靠谱的条件,甚至明白无误的用极具摧毁性的言语刺激过玛德。
而事实也证明了玛德爱着的那个叫珍妮佛的女孩确实令人忍不住想喷脏话,一个随便在酒吧里就和人表现得十分亲热的女人永远都是值得保持车距的。
可玛德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的思维世界里,她是他的唯一,并且为了这个唯一的爱,他甘愿自己背负罪名,甘愿颠沛流离,甚至不惜冒上牺牲生命的风险。
导演杰夫·尼克尔斯试图用纪录片一样的镜头向我们展示密西西比河原始、彪悍的一面,在略显几分冗长和沉闷的镜头里,我们能够看到奔流不息且浑浊不清的密西西比河所渗透出来的力量。
这种河流的力量赋予了沿岸人们的生活信心,却也由此让人们产生一定程度的窒息感。
河流中的污泥和砂石以及游离不定的蛇,让河流本身变得无比强大。
但即便是河流如此之强大,玛德也并没显现出畏惧,相反,他敢于搏击河流的浪头,敢于挑战河岸的事物。
这种勇敢与其说是源自于他打小就生活在河边,倒不如说是源自于他内心的爱。
《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视角独特,让所有人都以为本片是以小男孩艾利斯为主角,实际上却只是借少年的角度去反映成年世界的爱。
在男孩艾利斯看来,他所认为的世界本应很简单,简单到,可以用一拳赢来一个女孩的芳心。
他所理解的爱情也因此变得简单,就是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
所以当他勇敢的对女孩表白的时候,眼神中透露出来的单纯让人为之触动却又难免产生一丝怜悯,因为这注定没有结局。
影片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当他喜欢的女孩不再接电话而和其他男孩嬉笑的时候,艾利斯伤心了。
可这种伤心并未让他真正明白大人世界的爱情。
他把他父母离异的原因归结为可恶的城镇以及河岸管理条例,把玛德对珍妮佛的执着理解为他的怯懦和不诚实。
孩子的视角对于爱情而言,永远都应该让大人值得反思。
但现实是,大人们的世界往往又不能像玛德那样只有爱情,因为还有生活。
电影本身不得不说是很优美的,这得归功于密西西比河自身的天然风光(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并不喜欢那浑浊发黄的河流),也归功于导演杰夫的镜头语言。
导演杰夫·尼科尔斯用一种近乎克制的手法将密西西比河的原始和压抑表现出来,同时又用一种隐忍的节奏将故事慢慢道来。
这使得观看本片也像坐在小艇上随着密西西比河流动一样,几乎四分之三的时间里,我们坐在小艇上风平浪静的慢慢流动着,到最后四分之一的时候开始遇上急流,节奏明快地进入整部影片的高潮。
河边木屋的枪战多少有种古老的味道,并不特别炫酷,但正是因为如此才显得真实。
这也正是导演杰夫想要达到的某种效果,慢慢的,有克制的运镜,隐忍地叙事,将一个男人对爱执着和奋斗的过程展现出来,接近真实,直抵人心。
影片能够如此富有价值还得归功于两个小男孩以及老狙击手的角色。
就像《汤姆索亚历险记》里一样,男孩们总是那么勇敢无畏且富有好奇心。
他们独自驾驶小船去探索未知小岛的劲头很容易勾起观众的童年记忆,不就是这样么,小时候的勇敢从来都毫无理由。
而老狙击手的存在除了给人一种神秘和敬畏之外,便是他的过往:在失去自己深爱的人之后便孑然一身的面对余生。
这种对爱的执着令人动容,由此也对之产生无限敬意。
或许,《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并不能像《爱在黎明破晓前》那样浪漫悠然,也不能像《那些年》一样充满明媚阳光,却能够在一片污泥中给人以爱的启迪。
有时候,爱是拥有,需要供养;而有时候,爱是得不到,却值得坚守。
得不到却为之执着奋斗的,没有什么判断标准来评判好坏,但谁都会知道,这行为本身就已经足够令人尊敬。
就像影片结尾呈现出来的宽阔河面一样,只要有爱,便会有希望。
PS:饰演艾利斯的男孩真是像极了“上尉诗人”詹姆斯布伦特啊!!!
去年夏天看的电影,《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偶然发现仍存在电脑里,于是又拿出来看。
心态平复下来,看这样的电影,感觉正正好。
阳光下闪耀着蜜色光泽的广阔河面,来自远方的风,草木茂盛的河心岛屿。
内心希望自己小时候也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可以在烈日下与死党开着摩托车奔驰在柏油马路上,坐在卡车后面看着四周树木不断向后退去,开着小艇去岛屿上探险,在废弃的仓库和树木之间奔跑、攀爬,弄得满手泥巴。
要做一个这样的小孩。
有一个好兄弟,平日可以随时造访他家。
相互信赖,一起玩耍,吹风,消磨时光。
看到喜欢的女孩可以为她出头。
说话干净利落。
内心善良。
对美好的事物持有信仰。
要依河而生。
依靠捕鱼等体力劳动维持生计。
懂得劳动的艰辛与纯粹。
内心虽不像大海无边无际深不见底,但也有河流的宽广悠长,蜿蜒曲折却不失方向。
即便离开河流,也能在夜里听见它在身体里流淌。
Ellis在他14岁的夏天来到童年的尽头,朝更复杂的世界窥探。
经历着父母的离异、初恋的酸涩和一个陌生人失意的爱情故事。
仍旧小孩似的内心世界,溪流般一望到底,大概有很多弄不懂。
不懂母亲在结婚多年后,想要逃避单调的小镇生活,为自己活一次。
不懂婚姻处处充满危险的暗礁,不是简单相爱就可以解决一切。
不懂女孩的暧昧与真心的区别。
不懂相爱的人为何最终彼此远离。
每个人对爱的说法都不一样。
看似勇敢的人内心充满恐惧。
对爱嗤之以鼻的人亦曾为此放弃一切。
每个人都是难以捉摸的矛盾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被属于过去的记忆掌控。
但很满意对全部故事结尾的处理——Mud远远看着趴在栏杆上眺望的Juniper,向她挥手告别。
最后证明他并不懦弱。
Ellis离开密西西比河岸,答应父亲照顾好母亲。
还在黑帮老大的儿子中枪身亡后,给一个镜头让做父亲的头领默默挂上电话。
没有刻意迎合观众的超美满结局,但又足以令人欣慰。
每个人都在现实提供的有限可能性中选择了最好的那种。
结束了一段现实与内心的双重纠葛,保留着对爱与生活的信仰,可以往更广阔的方向驶去了。
唯一有些纠结的地方是,Mud和Juniper之间到底经历了什么,电影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表述,两人的对错是非在他人口中也大相径庭,让人一会同情Mud,一会同情Juniper,不知如何是好。
不过可能情感中本来就无对错,彼此伤害也在所难免。
好在都竭尽了全力,能够依依不舍但没有遗憾地告别。
整部电影虽然是以孩子视角叙述,却有着属于中年人的沉静朴实。
像一个硬汉在讲述属于柔软内心的故事。
Ellis是幸运的,虽然身边的人彼此争吵、伤害,但他们终究都是善良的人,把爱埋藏在心底,并依照它的指令行事。
Ellis的世界不再像清溪那样一望见底,却有了河流的宽阔,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奔腾不息,且不会失去方向。
旧的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格格不入,以至于逐渐被淘汰,被时代的滚滚车轮碾压的又一个故事。
正如男主幼稚的价值观跟爱情观一样,终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摧毁的支离破碎。
然而这正是成长道路上不得不经历的阵痛跟教训。
深陷当今社会的淤泥之中,再多的挣扎与抗争到头来都是徒劳。
个人尚未成型的三观、对未知的迷茫与恐惧,在新世界美好表象的诱惑下,最终衍化成为嘴角扬起的微笑。
仿佛得到了真神的救赎一般,欣然的同自己的过往、同新的生活模式达成了和解。
而年少时的雄心壮志,曾经深信不疑、誓死捍卫的乌托邦,只能存在密西西比河对岸荒芜的小岛。
那些执着于自己理想国度的人们,在受尽尘世的囚禁与追猎之后,只能被放逐于悠长的密西西比河的尽头。
在象征着旧式生活方式与准则的河中洗尽铅华,面对着寸草不生的荒凉,却也收获了别样的胸襟与情怀。
污泥并不是一部适合普通观影爱好者看的片子,略微沉重的主题被放进了一个少年野蛮成长的躯壳之中,故事发生落后的区域更像是西部犯罪片中常见的法外之地。
并不复杂的故事、并不饱满的情节也在缓慢的节奏下达到了130分钟的时长,观影过程显得冗长乏味。
但即使是这样,片中很多场景的隐喻、拍摄手法的运用,依然都是值得人回味的片段。
艺术片这块,就跟国内当今流行音乐一般,有时候真的不是国外的月亮圆,而是当我站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仰望时,发现这里并没有月亮。
南方小镇,河流岸边。
密西西比河恬静幽暗。
我一直觉得美国并不是都市、摩天大楼和好莱坞。
美国由无数个小镇支撑起来,人们在这里做工,有人捕鱼有人伐木,有人摸虾有人修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是个去中心化的世界,酒馆、汽车旅店、超市、医院,星星散散。
人们开着福特或者道奇的皮卡,轮胎转动,留下翻腾的泥沙。
小镇荒凉、孤独并且绝望。
人们辛辛苦苦维持着流传的生活方式,对法律和科技疑惑并且畏惧。
劳作的人们是粗粝的,是脏兮兮的,他们发展出一技之长,情愿留在家乡。
埃利斯是个好人,他多幸运,有朴实的父母,有出生入死的伙伴,有那么多漂亮姑娘。
稍稍萌芽的爱情被连根拔起也只是掉几滴眼泪的事。
少年心事,阳光总是照耀,希望总在前方。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呼喊都没有回音,绝大多数的等待也都无疾而终。
但爱情仍然值得呼喊和等待。
”
家住密西西比河边的14岁少年埃利斯和好友奈克在河中心小岛上发现了一艘废弃的船,同时还有暂住在船上的神秘流浪男子玛德。
玛德自称幼年时生活于此,因行动不便拜托埃斯利和奈克给予他帮助。
家庭处于分崩离析边缘的埃利斯近于本能的信任玛德,向后者提供食物,并了解到玛德与青梅竹马恋人珍妮弗痴缠多年并为之杀人的往事,原来玛德此刻…
马修迈康纳太有魅力了在这部片中,结尾拖是个硬伤,剧本上后半部分把主角的小伙伴几乎废掉了不得不说真的很遗憾,环境设定直接想到了南方野兽,但还是有所差距的。
互相嘲讽的对立 形成的对比 使这部电影很有隐形的张力 有几处感同深受 很喜欢
略无聊
非常完整又充满诗意的属于南方的一部小说,但不是诗歌。它没有那么美好,却尽显成人世界里尖锐的伤害无尽的背叛和粗粝的幸福感。而从孩子的视角展现更是给这个残酷的故事和不得不面对的成长予以温情。最后那场所谓枪战戏景看得我差点老泪纵横。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要么没有,一旦有了就牢不可破。
就是學生作業。
前面一个来小时节奏慢且闷的叫我差点在影院里睡过去 所以索性直接退场闪人 回家看豆瓣说 后半个多小时剧情就反过来 给急速发展了呢(好啦 反正不是我喜欢的片子类型唉 太文艺 无力欣赏什么的
怀旧的光影带入童年往事。爱情、女人、责任究竟是什么?是可以为之奋不顾身,还是会被毁灭?开场阴郁诡秘,以开阔阳光结尾。故事颇有《远大前程》和《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味道。
boring
那条河太美了,但是最后字幕时候的音乐真是⋯要多不对有多不对。
看不懂
人性这滩污泥里,有生活,有成长,有欲望,更有爱与情感。
意外感动到,痛诉遭蛇咬冲向医院一段相当感人,全片情感高潮,后面反而显得刻意;比存身和猎枪好很多;南方风情配合慵懒乡村音乐,一曲难忘大河恋;孩子视角的纯真感情,虽然现实中夭折,但也改变了彼此;主配角均非常出色,四星半。
励志
本月份观影最佳影片!
凭着McConaughey看完了前一小时,后面,既然前头都看了。。。就还挺有情怀的
影片很粗糙,两个小男孩的表演非常好,加上一个长不大的大人,所谓的爱情都是男人不同年纪时的幻想,另外你得忍受很长的铺垫。
又是糟糕的恋爱让人成长的故事。。。画面很美。
Mud,but pure.
卖肉的马修和影后瑞丝都是来当绿叶的,小男一号是个表演好苗子,借由他的表演,我们看到了一个男孩在观察爱与不爱时的迷茫混沌甚至癫狂,也看到了一个小屁孩从故作成熟到成熟的过程。Mud作为片名,并让饰演Mud的马修独占海报,的确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真正的主人公应该是小男孩而非Mud。
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