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小时体量的素材,一周断续看完,依然舍不得快进一帧。
彼得杰克逊本人对音画的非凡修复、举重若轻的剪辑、从排练到演出到后记巨细靡遗的呈现,本质也是一场盛大粉丝行为。
甚至除了第三部对天台Live多机位多视角的分屏处理,干脆放弃或回避了一些技术性或预设立场的主观表达,忠于原始影像,谨遵日历22天的脉络,沉浸式还原了摄影棚内排练实况,让每一位Beatle除了被奉上神坛广为人知的摇滚明星风采,成为更立体、血肉饱满的“人”,有高光时刻也有人的局限。
虫团四人排练现场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些小组作业,披头士分崩离析的隐患也可见一斑,就像那句玩笑——50年后,要是人们还认为披头士解散是因为洋子坐在音箱上,那也太可笑。
泡是灵感泉涌的创作核心,也是这一时期的团队领导者,虽然有些执拗独裁,却也是最心系集体谋求突破瓶颈、重获联结、积极转型、有明确艺术主张的那个。
侬依然沉浸于自己世界,热衷一些无厘头侬言侬语,却早已悄然从先前领导者身份退缩,对团体明显有些心不在焉(屡屡迟到,和洋子如连体婴儿般形影不离),可当投入工作时魅力不减,与泡默契演绎早期共作曲目时神采飞扬,就像一个疏懒散漫但关键时刻不会let you down的天赋型选手。
小乔一向温柔隐忍,为了让队友开心甘当绿叶,惯性please others甚至多少有些讨好型人格。
但长期处于与保罗关系中的隐性弱势地位,剑拔弩张的压抑气氛这次初露端倪,而他的才华锋芒也再盖不住,纪录片里演唱的几首雏形《something》《all things must pass》《for your blue》,真是该死的甜美。
讲到这,如果说列侬的传奇悲剧色彩构建了我对虫团的初印象,旋律天才泡用披头士三大件彻底拨动青春期的心弦,小乔的迷人之处则像是散开浓雾的湖泊徐徐展开。
他对东方文化的痴迷、精神世界的求索使其创作除了西塔琴的异域风情,还多了一层忧郁的隽永。
看到友邻评价小乔仿佛只存在于小说的人物,一面充满爱与关怀,一面又是不留余地的愤怒。
这名silent Beatle可以只是腼腆笑笑,抱着吉他唱泡和侬的歌,也可决然选择退出乐队唱自己的歌,亲手打造信仰花园。
如果说侬追求的是理想国,泡满足于物质世界,那小乔就是在二者之间柔和而坚定把握平衡的那个。
林果与世无争的个性在团队中润物细无声,难怪年逾八十却看着比儿子还年轻。
幽默、豁达、洒脱、敬业,懂得真诚而恰当地表达欣赏、给予关怀,写《格局》的人见了都想当场采访的水平,这样的开心果谁不爱呢。
感谢这些镜头能在修复后重见天日,让我得以看见五十多年前那场摇滚史上著名天台表演、也是虫团最后一场公开演出背后的暗流涌动,有才华的碰撞、观点的交锋,有友爱和伤害,有剪不断的聚散纠葛,有追忆往昔的温情如初和令人感伤的物是人非,有天台反叛意气风发的高亢和分崩离析颓势已无可挽回的低落。
是啊,all things must pass。
每个人也像这支乐队一样有自己的long and winding road要走。
但被定格在音乐和影像里的一切——影响从上世纪60年代延续至今天我心里的Beatlemania,摇头晃脑的年轻利物浦男孩,不停歌颂的“all you need is love”,低落时总能抚慰我的《let it be》,mp3时代回家路上的《yesterday》,成为永远,永远。
这两年欧美影坛拍摄了不少流行乐队纪录片,从声名远扬的绿洲、齐柏林飞艇到神秘的地下丝绒,大家似乎都在早期粗粝的现场录像带、残存的采访录音中寻找着自我感动。
作为英式摇滚的代表和西方流行文化的化身,披头士自然更是广大乐迷的心头好,Hulu今年7月就上线了一部纪录片《麦卡特尼回首》,6集共三小时的时长,听保罗·麦卡特尼亲自讲述当年披头士从组建到解散的往事。
或许是还嫌这部不够过瘾,好莱坞名导彼得·杰克逊最近又来了另一部《披头士乐队:回归》,三部总时长达到了8小时,从150个小时的素材中剪辑而成,足够让影迷和歌迷们心满意足了。
凭借《指环王》早已“封神”的彼得·杰克逊,这些年不拍奇幻特效剧情片,而醉心于纪录片的“技术升级”。
杰克逊上一部作品《他们已不再变老》采用的智能修复和上色算法,就让观众们大呼“黑科技”,如今他又把这招用在了约翰·列侬他们身上,让五十多年前的影像显得更加鲜活、亲切。
影片在短暂的背景介绍后,直接进入了乐队最关键的时期,画面也从16mm胶片变成了带有独特“柔光滤镜”的修复状态。
他们在制作人爱泼斯坦去世后陷入了经营上的混乱,放弃了巡演并在创作理念上陷入分歧,《披头士乐队:回归》正是把镜头对准了披头士最后的岁月,可以看出排练时麦卡特尼的强势、列侬与洋子的如胶似漆,为了避免解散所作的努力。
当然,导演杰克逊并不只有对偶像的仰视,他悄悄地在剪辑中埋伏下了乐队成员的情绪,眼见他们貌合神离,已然到分崩离析的边缘了。
而对于广大粉丝们来说,这些画面当然是“如获至宝”,能够亲眼见到传说中色彩斑斓的摄影棚,见证《Let it be》《Hey Jude》等金曲的诞生,重温最后一场屋顶演出,就足以热泪盈眶了。
第一部珍贵的片段 如数家珍我好像洋子一样 像个小迷妹安静坐在旁边当然洋子就是个疯女人 眼里只有john但两人恋爱状让人羡慕 在现场随性跳舞 有点小浪漫有部分剪辑看的有点累 把话剪的太密了 列侬是个不守规矩的怪才 疯疯癫癫的搞怪他那一段话看的我好感动 用歌曲来与观众交流 传递着爱与快乐保罗到后期才是团队核心 带领者 工作者才华横溢的paul爷 自弹自唱 越唱越清晰明了太牛了 对歌曲的整体把控 灵感与创意都是最棒的 与john真的很合适 一起创作的兄弟俩乔治的 all things must past 看得我好感动 好深情 是乔治特有的魅力 乔治一直没什么发言权 处于游离的状态 感觉对自己也没太有自信 老提eric 人eric是纯搞布鲁斯的 和虫团不搭啊 你个傻孩 只是单纯的配合 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 还有乔治的魅力solo 呜呜呜当然ringo 存在感最弱hhh 干好分内事的老好人经纪人的离开 乐队的疲软 大家都不在状态解散是大势所趋 乔治离开大家都开始发疯可还行hhh他们的即兴 真的很牛了 短短几天 高强度疯狂输出金曲第二部每个人整理情绪 重新投入创作换了个地方 一切都好起来了 每个人都在状态真的是船到桥头自然直 看的超级开心还有神奇键盘手billy的加入 帮助虫团起飞他好帅啊 打扮的也很体面 我喜欢他弹琴的状态 像个傻弟弟一样 在一旁傻笑还有神经兮兮的列侬 好搞怪啊 换了个地方直接放飞自我 天马行空 好自我一男的ringo总是那个最踏实的老好人 任劳任怨 虽然一直默默无闻 感觉他爱虫团最深沉泡弹钢琴的样子最迷人 感觉后期他才是团队的领头羊 和列侬的合作简直绝配 也是因为洋子的介入 两人关系之间疏远乔治一如既往的迷人 靠不管穿什么你真的好帅啊救 大家一激动 站起来蹦蹦跳跳 手舞足蹈永远在随性开心的唱歌解散是必然 但还能有这样迷人愉快的合作最后的演出为我的虫团画上圆满句号get back!
my boys!
第三部呜呜呜呜看得我好难过一切都变了 物是人非了 各种因素聚在一起经典落下帷幕小乔向镜头打招呼好戳我 小乔的衣服好艳丽好少女啊 喜欢美乔穿貂每个人冻的手指僵硬 脑壳被风吹透表演还是很精彩 披头士需要观众的 各种小细节 大家都很可爱列侬忘词 乔治在旁边低头邪魅一笑泡眼勾勾的看着john 心想有事吗哈哈笑死了泡最可爱 一看到警察好像戳到g点了一样 越唱越嗨 所有人不约而同的 全力完成最后的演出各种解散谣言不攻自破把素材真实客观的呈现 也是给歌迷宝贵的资料 谢谢导演 虫团永远迷人 四个利物浦小伙永远迷人为伦敦 为全世界 注入活力谁不爱披头士呢
EP 1 1. 关于乐队要不要去国外再巡回,Ringo打死也不想去。
理由是:我们的受众在英国和美国我想说:Ringo你真的太低估自己也太低估这个乐队了。
21世纪的今天,看看全世界多少人还在唱Beatles2. George说要不要唱点别人的歌。
John说:我不唱别人的歌。
我只勉为其难唱你们的歌~George又说:有些人的歌比我们的好啊。
John回了一句:所以我才不唱啊~~啊,原来你是这样的约翰列侬啊~~3. George离开的如此突然,就好像说我回家吃个午饭,但再也不会回来。
我看这一段的时候在玩手机,听着四个人排练说吃饭,突然就听到george说要走了。
我猛抬头,倒回去又看了一遍,才明白,他是要离开乐队。
作为EP1的结尾,震撼,但也伤心。
那个年代清晰的摄像,以及清晰的录音“Every body had a hard on, except me and my monkey ”,哈哈,没想到《don’t let me down》歌词原来的版本是这么诙谐的,还照应了白专中John的一首曲子Paul 是乐队的核心,是他带领着整个乐队前进,John明显心思不全在乐队上了,而George与Paul的分歧也越来越大,Ringo则太聪明了,他像个隐形人,没有意见披头士和Dylan同时代,John很喜欢Dylan的歌曲Paul早就有露天演出的打算了《two of us》原型在“采石工人”时期就写好了,一首迟到了10多年的曲子,他们竟然能记得10多年前写的歌Paul以及John都有无与伦比的幽默感,George则更为严肃深沉一些沙滩男孩是披头士在美国的竞争对手,可能也是唯一有可能与披头士匹敌的乐队原来《oba la di,oba la da》还有一个歌词魔改版,在没有确定最终的歌词之前,他们会用好玩的歌词作为替代John唱不了高音,Paul可以,Paul的嗓音是完美的《all things must pass》后来出现在了乔治的个人专辑中George说自己不善于即兴发挥,非常崇拜Eric爱泼斯坦承担者管理乐队的职责,这位经纪人操办着披头士的种种事务,他的去世对乐队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也是后来乐队无以为继的重要原因《get back》是在Paul等待迟到的John的间隙写出来的冠军单曲,等John来了的时候,曲调已经成型,Paul旺盛的创作力展现得淋漓尽致George创作的《i me mine》遭到了John的嘲笑,这首歌名字就体现出George自我意识的增长,这也成为了日后乐队分崩离析的导火索他们在设计舞台的时候提到了库布里克,这里应该指的是库布里克在《奇爱博士》以及《2001》中的室内设计,作为伟大的音乐家,披头士也会向其他艺术家汲取养分当John被问到和Paul的关系不像以前那样亲密了,John有些尴尬地掩饰,此刻Paul还在欢快地演奏《let it be》中的钢琴曲,真是太伤感了George是唯一一个对财务状况感兴趣的披头士成员,Ringo总是置身事外彼得·塞勒斯来到录音棚,Lennon在疯言疯语,彼得问,我们是在讨论什么Lennon公然说昨天晚上磕嗨了,Paul提醒到,有必要在公共场合说这个吗,Lennon这一段的独白简直太精彩了George绝对是唯一一个会检查车子锁没锁的披头士键盘手Billy的加入让歌曲大为增色披头士一起排练的时候才会有那种亲密无间的氛围,这时候他们才是最快乐的,也是最有感染力的当披头士和马丁讨论录音的种种细节时,Lennon说,我们从来就没注意到Ringo的鼓声换了录音室,键盘手的加入,让乐队的音乐制作进展飞速披头士歌曲的灵感来源于非常广泛的材料,甚至是一场著名的演讲Yoko 和Lennon还真是形影不离啊Lennon的旧布鞋,在天台上手冻得要命,还忘词了,甚至要让工作人员拿着手动提词器Paul看到警察的时候小小地惊讶了一下,看到这么多人在观看乐队的演出,警察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压力给到了警察这边Ringo作为年龄最大的披头士,鬓角已经有白头发了,而且好像还染了发当看到这是披头士的最后一次公开演出的时候,还真让人伤感啊,同时这也是整部记录片的高潮
第一部分以George离队作为结尾。
纪录片的对话中充斥着数不尽的同时代的人与事,以及太多太多有趣的梗,比如他们在排练室里重复当年在《一夜狂欢》中的台词。
一下子回忆不起来所有的细节,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仅仅想分享一下几位人物给我的感觉,只是自己的感觉。
George Martin是个非常稳重、务实且真诚的人。
Sgt. Pepper之后的Paul的确很强势(不至于粗鲁也不至于独裁),但他的确也很强大,是中流砥柱。
Paul在这头七天基本上就已经创作成形了Let It Be中最重要的几首歌(甚至Abbey Road里的组曲),且不是从储备歌曲中改编的。
第一部分中Paul与Northern Songs最大股份持有人Dick James的互动非常微妙,能看出在当时Paul就已经察觉出端倪并且很不待见他了。
John的确不再像早期那样领导乐队了。
在第一部分中,除了Don’t Let Me Down以外他参与创作的全部是乐队不完善的储备曲目,但也很大方的贡献出了自己的Across the Universe。
也许是因为他如今多出来的艺术家身份令他分心,比起曾经的clever beatle如今他的角色更像是一个funny beatle。
George在性格上是一只猫,非常典型的猫。
他创作的歌在当时的排练室中的确表现力不强,他自己也说了都是些慢歌,且不便用于演出。
但是从多年后的结果看来,只有真正照着他自己的意思来才能把其长处放大。
也就是说,他的音乐有多好,在录制出来之前可能真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从George与其他成员的争论中可以感觉到,他貌似是整个披头士中最不披头士的一员,因为他的很多尝试都是与披头士所定义的摇滚乐背道而驰的。
事实也恰恰证明,绝大多数外民族的文化元素和音乐元素——甚至各色各样的人,都是通过George进入披头士的世界里。
我认为George可能是一个自身才华大于自身能力的人,不过我当然没有资格这么说啦!
Ringo真的很真诚、很幽默、很大方也很欣赏另外三只beatles。
可能是因为此前已经有过一次离队史,此时的他心态更成熟,他很认真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同时也承认自己在创作能力上稍较逊色。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显得处境尴尬,反而,仔细观察的话可以感受到:没有他的话这支伟大的乐队貌似更容易分崩离析。
期待PART 2!!!!!!!!!!!!!!!!!!
也当作自己的一点记录吧,作为一名乐队键盘手,虽然最近没怎么排练,但是看了这7个小时感觉真的学到了很多,有一种观摩前辈的感觉,可能也顺手记一下一些自己乐队排练的经历。
1. 键盘手不配拥有镜头😮💨,billy在最后的演出里镜头的位置都非常刁钻地没拍到他。
2.列侬教给我们的:不会填的词先用“花椰菜”代替,以后想到了再换就好了,毕竟连一个人名他们都可以纠结许久。
3.列侬和保罗两人确实是最佳拍档,beatles乐队的双主唱组合和声是很有难度的,也就是他们在排练过程当中能够即兴地为对方加入和声,影片涉及到这方面乐理交流很少,在这种情况下是非常需要默契和音乐能力的。
4.虽然beatles各个是人才,但是也不代表他们是精妙的理论家,影片中有一段展示哈里森对钢琴和乐理并不是那么熟悉。
作为创作者,他们有着对手头掌握的简单音乐素材进行创意地修饰与改造的能力,即使同样熟知蓝调音乐的我们,也不一定能像他们那样做到向外延展的探索5.get back无疑是一次返璞之作,他们也像普通乐队一样,要为怎么样才能凑够歌数而担忧(俺们队也一样),但是他们的恐怖创作力,是能在短短20天内凑出一张专辑的,确实是有所积累,随手都能翻出不少半成品歌曲。
6. 我能感觉到列侬和保罗在影片里都是很温柔的人,剩下两位老好人更别提了,这样的人都能吵起来,我只能说他们太认真了(褒义)。
7.看完结尾的演出觉得“披头士”这个名字翻译的真好8.我自己的“露天演出”经历,以后补上将来慢慢加一些,现在好像没有什么真正的干货内容,都是一些我的感慨罢了,我对beatles也不是那么了解,其实我是平克弗洛伊德的粉丝(嘘)。
对我来说,这部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The Beatles: Get Back,2021)有两大看点:一是《魔戒》三部曲(The Lord of the Rings,2001,2002,2003)导演彼得(Peter Jackson,1961- )的剪辑。
二是前所未见的靓画质,因为它采用的素材是电影胶片,而不是视频档案。
看这台机器:
观影史 211129——披头士乐队:回归
不知道有多少豆友和我一样是因为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去听了披头士,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虫团,而现在我正听着黄色潜水艇写下这些文字。
那是我的高中时代,距离现在也不远,毕竟我现在也不算太老。
那些时候,矫作的我总喜欢在深夜打开网易云,在粗制滥造的网络流行歌曲肆意浪费青春溢出的荷尔蒙,加入无病呻吟的大众。
但我还留有一点自己的喜好,我喜欢读一些书。
在读过[已删除],我才深刻地明白文字带来的情感共鸣,我开始刻意去读一些类似的书籍,宣泄年少的多愁善感。
机缘巧合下我读了村上的那本书,也是为了为了更好地理解它我去听Norwegian Wood, 在听完后,对文学意象一向不敏感的我突然被这首歌短短的故事所吸引,我联想到这本小说,意识到村上的小说也许就是对歌词的一种阐述。
自那以后,我去找了披头士的全部专辑(当时找的盗版,后面在网易云转正了),陆陆续续地听完了。
之后看了各种影像记录,读了传记历史,了解到这是多么伟大的乐队。
从我来看,披头士歌曲风格是在进化的,就像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后现代小说的进化,这是一种成长,也很独一无二。
能在一个乐队短短10年的生涯体会到这么多元的表达与情感,这实在罕见且幸运。
据村上所说,为了完成这本书,他听了100遍佩珀军士,很巧的是这也是我听的最多的一张专。
而现在对我来说,这不仅仅算是艺术了,还有对过去的记忆。
披头士现在也不仅是一个乐队的名字,它真正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精神。
而在50年后的今天看到那时的画面,这些情绪真的很难以言表。
整整八个小时,花了三天看完,我人生最爱的乐队陪我度过人生最难熬的时光。
这真的是一部非真爱粉看不下来的纪录片啊,琐碎的排练、开玩笑、互相吐槽、开会、争执,也是第一次对四个人的性格有了非常具体的了解。
还是最爱Paul。
John, George和Paul三个人都有非凡的创作才华,但Paul身上社会的属性最强,在乐队上放的心力最多,其他两个更加像是艺术家了,而且可以看出John在这个阶段心思已经在很多别的事情上面了,包括他不时提到的平权、马丁路德金,而Paul才是那个带着整个乐队往前走的人。
最后的天台音乐会看哭了,虽然并没有唱几首歌,穿插着警察上门和路人采访的剪辑神了,没有一个童话不会落幕,但Beatles给了好几代人的感动永远会持续。
有点像看一堆素材片段 可能文献价值大于内容本身吧
谁会不喜欢四只小虫呢。
最后四十分钟激动得手舞足蹈
白天工作,晚上瘫在枕头上看披头士工作。
看不下去,粉得还不够吧……
5/10
看完三集下来,感觉他们被吹嘘的有点过头了,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现在的音乐已经今非昔比了吧。
上保罗激情,天才,创作核心;列侬冷静,癫狂;乔治理智,淡漠;果子全程吉祥物atmp没收入专辑真是太可惜了get back的诞生太天才了乔治离开那段,有点好笑,有点复杂小野洋子咿呀乱叫那段给我整笑了中搬到新录音室明显气氛好了很多比利的加入太棒了很遗憾这一集我又听到了小野洋子的鬼叫列侬多次cue滚石乐队乔治老精打细算了,经常提钱从他们对比利的讨论可以看出几个人的大区别了pattie惊鸿一瞥,好漂亮下泡女儿好可爱,跟她妈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果儿性格太好了。泡女儿跟洋子学鬼叫给我整笑了音效太好了,听哭了。果儿给洋子的是,绿箭?哈里森的几首神作这时候就写好了完整版的天台太棒了,太棒了
啊啊啊啊啊啊我虫团!!!!!
what's the point
精神鸦片
太生活式的记录,放客厅十个小时,你自己干其他的事,就是一张洋子体验卡了。
说实话听多了有点烦,同样Bob Marley的歌在Spotify连放了俩礼拜也不腻
不是披头士的死忠粉,但是伟大的乐队值得所有人的致敬和惋惜。
信手拈来的last night‘s song 距离传奇前所未有的清晰 与前所未有的近 All the girls come on then dancing! Harrison‘s fisherwife and dwarves and bunchbacks!
Peter Jackson最好的作品
什么也不必多说,就让时间的无言去讲述吧。杰克逊及其团队的剪辑技巧和修复技术让曾经年轻的面孔从半世纪前胶片里复苏,新千年二十年后的我们领受遗赠的恩赐恍如身临其境打扰了一段隐匿生命的安魂,观摩抵挡时光摧折的杰作如何在分崩离析的最后「回归」拼凑成整。「最坏结果不过是诞生一部关于制作音乐的纪录片」,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沉没近八小时的清晰影像观看他们无所事事打磨乐章已经是无上幸事。一首来自过去的幽灵之歌,被回到未来的科学神迹和流媒载体复活归返。那些卓越灵魂随着退场时刻的帷幕拉启先后离开,陷入黑暗,最早陨落的星辰投下的阴影也最深重,当我们失去他的时间远比世界拥有他的时间更长,他有觉察到摄录抵达的永恒吗?五十年前的他们是否想过,声音的遗产可以征服时空和死亡的边界,颠覆地球,长生不老,活在所有共存宇宙之间。
BEATLES HEAVEN
泪目,这些影像是如此的真实和清晰,仿佛他们就发生在昨日,正如他们的传奇一样,永远影响着明天。用故事片的剪辑技法和大量的高清修复的录像去塑造了如此真实的披头士四人组,里面有我们对披头士后期真实情况的所有想象:颐指气使的保罗,心不在焉的列侬,压抑不住的乔治,以及永远微笑的林果。 形式上和技术上都极其高超,彼得大帝甚至拍了《他们已不再变老》作为历史影像修复的测试片,这才有了如此成熟的技术让粉丝们看到更复杂更真实的虫团。不过这绝对不是一个适合披头士入门级新粉丝的作品,而是娓娓陈述他们哀伤结局的日记,以及希望过往的美好真的能够“GET BACK”。如果你想从头尝试披头士们,也许可以看看那部《八天一周•披头士的巡演时光》。
super bowl下午的imax厅全是老年人,老到走楼梯去第五排的座位中途得在第三排坐着歇会儿。英国人真的,自古着装指数就那么高。我妈出生的时候,我外公外婆的英美同龄人在听the beatles,每次意识到这类mere facts都会被小震撼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