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午夜巴塞罗那

Vicky Cristina Barcelona,情迷巴塞隆拿(港),情遇巴塞隆纳(台)

主演:丽贝卡·豪尔,斯嘉丽·约翰逊,哈维尔·巴登,佩内洛普·克鲁兹,克里斯·梅西纳,派翠西娅·克拉克森,胡里奥·佩里兰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加泰罗尼亚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8

《午夜巴塞罗那》剧照

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2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3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4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5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6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3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4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5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6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7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8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19午夜巴塞罗那 剧照 NO.20

《午夜巴塞罗那》剧情介绍

午夜巴塞罗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巴塞罗那,美国女孩维姬(丽贝卡·豪尔 Rebecca Hall 饰)和克里斯蒂娜(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饰)在度假时认识了名声并不太好的艺术家胡安(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 饰)。性格迥异的两姐妹在第二次遇到胡安后,对于胡安结伴去奥维耶多过周末的的邀请,热情奔放的克里斯蒂娜一下子就爽快答应了,而即将结婚的维姬却感到深深的不安。 奥维耶多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原本应该和胡安一夜春宵的克里斯蒂娜因病躺在床上休息,而理智现实的维姬却和胡安一夜风流。 当三个人再次回到巴塞罗那之后,维姬的未婚夫道格前来陪伴她,维姬的生活似乎归于平静。而当克里斯蒂娜开始了与胡安热恋并同居的生活之时,胡安的前妻玛丽娅(佩内洛普·克鲁兹 Penélope Cruz 饰)突然出现,这三人之间构筑起一种奇特的关系。于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政宗君的复仇R土豆星球2013QR3你的指尖拉巴斯金盒子之谜刀使之巫女亲爱的翻译官虫暴危机花滑女王新婚之夜爱的艺术龙狱天棺华丽的她初到东京秋之白华新网球王子BESTGAMES!!手塚vs跡部与时尚同居沙丘之子催眠·裁决全球玩家温柔的斗牛士再死一次多重讥讽无马之日红酒俏佳人有翡胭脂债火线救援第七季我为养生狂惊爆银色选战棒棒的幸福生活

《午夜巴塞罗那》长篇影评

 1 ) 一生一世&蝇营狗苟——午夜巴塞罗那(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感情的真相其实就两种:一生一世、蝇营狗苟。

一切中间状态,本质上都是蝇营狗苟。

一旦认清这个事实,相信许多关于感情的纠结讨论都可以结束了。

然而是不是这么一说就没得可讨论了呢?

当然不是,只是这样的讨论不但需要高情商,更需要高智商。

伍迪•艾伦永远改不了他的恶趣味,当才华与智商集于一身,再让学术生涯一闹,人很容易就变成这种天才宅男性格,伍迪•艾伦的恶趣味就是《天才也性感(The big bang theory)》的文科生版。

伍迪•艾伦的女主角永远就是这么三种,漂亮的:知识女性、文艺女青年、女艺术家。

到如今他的结论是,三种都是二百五,只是二的方式不同罢了。

而男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在被她们摧残、侮辱、损害的过程中尽享快乐。

知识女性——也就是Rebecca Hall饰演的Vicky——理性强大,灵魂薄弱,吃了真理之树果实的蠢夏娃,不懂得再多知识也充当不了武装的道理。

正如开篇所言,永远不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

文艺女青年——也就是Scarlett Johansson饰演的Cristina——啊哈,这是我曾经最热衷于讨论的一个人群。

这种女人本质上是胸大无脑的梦露型傻大姐,唯一不同是,诱惑梦露的是男人的钻石,诱惑她们的是男人的才华,就像有些女人一听见男人说英语就high了一样,文艺女青年是一看见男人有才华就high了——才华就是男人的雌性荷尔蒙,一点儿也没有就成施瓦辛格了(哪个女人也不会对终结者有欲望),但要是多了,后果更严重。

被雌性荷尔蒙诱惑的女人,可想而知有一个属性叫“不靠谱”——Cristina就是不靠谱的典型代表。

无论是人还是作品还是产品,所谓“谱”就是一个叫做“整一性”的东西,也就是前后左右要一致。

不靠谱的结局就是那个所谓的“习惯性不满足”——也只是看上去,实际上是从开头就没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如开篇所言,她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附庸的永远是风雅,也永远都只是风雅的附庸。

女艺术家,也就是Penélope Cruz饰演的Maria Elena,这个最难办。

前几天看某本权威导演课本上说了一语道破天机的话:艺术家才是最趋向利益的。

对利益的趋向来自内心的不安,不安的表象就是水质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女艺术家最看不上的是文艺女青年,对她们有机会就要尖酸刻薄一下:“你会讲西班牙语吗?

”“不会,我学的是中文。

”“中文?

为啥学中文?

”“中文好听。

”“是吗?

给我说几句。

”“呃……你好!

”“好听吗?

我觉得很刺耳。

”“……”有样东西叫Gift,中文译过来完全词不达意——“天赋”,听上去牛轰轰的,其实是个很谦卑的东西,“上帝给的礼物”。

文艺女青年向女艺术家不经意地表白说:“I'm not gifted”,女艺术家一下子就喜欢她了。

女艺术家总是牛逼轰轰的,但真不是故意的,上帝都给她礼物了,那个优越感是横着溢出来的。

这样的优越感导致周围事物集体呈现的bulshit状态让她觉得扎心,而扎心的感觉外化为愤世嫉俗,掩饰了搞不清来由的强大自卑。

没有艺术家是不自卑的,因为对于gift来说你是个受者,别人没有它不是因为他们如你想象般二百五到无视真相逃避现实,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你那么幸运罢了。

面对幸运这件事,任何一个人都没自信,哪怕是个gift的受者。

担心有一天上帝不再青睐自己,这是艺术家的集体恐惧,这样的恐惧能够吞噬一切,无以抵抗。

所以对她来说,感情破裂无所谓,劈腿无所谓,3P无所谓,唯一有所谓的就是你们这些毫无gift又附庸风雅的蠢人沐浴着我的春风化雨还不服我的气。

无论男女,只要你们视我为偶像,咱一切都可以再谈。

再说这个男人,之所以人见人爱,就是因为太圆熟:对于知识女性来说,他能通过亲情牌抄了近道;对于文艺女青年,他能用不靠谱的情史正中要害;对于女艺术家,他甚至只是缴械投降也能满足她征服统治加摧残的虐恋式快感。

这男人没什么好说的。

最近看了一些真正牛的理论书,发现原来意识形态批评做好了也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实际上这电影也完全可以视为一场意识形态式的批评——伍迪•艾伦哪怕前面加个“新”他也是“好莱坞”人,意识形态式的嘲讽作为拿手好戏从来就没缺席过他的塞私货行为。

当两个意淫欧洲文化的美国大妞走入真正的欧洲文化,她们呈现出二百五的本质告诉所有人,对欧洲文化这件事美国你就别YY了,你做不来。

跟人家拼gift,你们没戏,因为你们没法那么“先进”,也没法那么“不靠谱”。

就像寄希望于一生一世的人,永远无法将蝇营狗苟永久性地粉饰为“自由”、“激情”或“超越***”。

《午夜巴塞罗那》捕捉了平静生活之下埋藏的火山喷发,非常罪,非常美,非常有趣,非常犬儒。

在不讨论“文学化电影”等伪学术命题的前提下,很自恋地说,他的电影就是他的自来水笔,这样的导演早就过了给自己贴标签的阶段了。

 2 ) 其实就是一个很轻巧的小品

1)故事很简单。

Woody Allen的主题,是离不开中产阶级dinner table上面的话题的-intelligent, playful, slightly provocative, safe。

2)你要是说Woody Allen没有对社会新闻版上佩鲁贾美国女生被杀案感到兴趣,那是不对的-我们谁没有?

3)说觉得Scarlett johansson没演啥的,其实不明白,她本人就是导演带去的一个移动的镜头,互动和发现就是她的角色。

她标志性的husky voice一出来,电影暧昧程度立刻升高八度。

Woody allen晚年找到scarlett johansson,是他的幸运。

4)影片再次证明了一个定律,男导演越老越色--贝特鲁奇,李安,Vincent Gallo--或者说是越老越明白,原来这个世界是靠性来润滑的。

5)"喂,制片,你说我这个人最近也没啥欲望,就是老想拍一部3p的片子,你说场景就设在巴塞罗那吧,subject matter么,就是American expats怎么样?

" 6)制片人琢磨,别看你老伍从来不攒脚本,那叫腹稿,你看这故事,怎么看怎么透着齐整。

打Henry James开始,美国expat在欧洲的故事,能有几个不捞个critically acclaimed...影评人就是吃那种sophistication。

7)可是,这个故事还是太简单了,所以我要找个全知性的旁白...我这不是啰嗦,我是在提醒观众跳出情节,注意到其富于讽喻性的文本特质...如果你觉得有点启蒙时代伏尔泰小说的味道,那就对了。

 3 ) [每日一碟No.3]伍迪·艾伦《午夜巴塞罗那》

DVD信息:恒威D9花絮:无字幕:英、简、繁 有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叫做,追新片,往往买到的是裸盘。

而另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新片DVD通常字幕都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以英语片为甚。

前一段赶时髦买了今年奥斯卡的大批提名的片子,在无数次咒骂字幕是“盗版商留给儿子的家庭作业”之后终于捡到一部字幕尚可的片子,不由得感动了,于是看片的心情变得很好。

再加上伍迪·艾伦本就是我喜欢的导演,所以看得很开心。

伍迪·艾伦曾经出个一个大套装,但是某资深人士告诉我不用收,于是我也是捡着买。

迄今断断续续买了二十多部,看过《Scoop》,很好很奇幻;看过最著名的《Annie Hall》,伍迪艾伦正是因为此片获奥斯卡又故意不给学院面子,自78年开始无数次编剧提名,只拿到了一次编剧奖——不知道那次颁奖他去了没有。

在我这里,伍迪艾伦和侯麦是一种类型的导演,用最简单的镜头拍最复杂的情节剧,经常有神作出现。

同时两人对女人都颇有研究。

比较起来,侯麦矜持一点,哲学一点;伍迪艾伦则以台词冗长而出名(好在还有肯洛区大爷比他更冗),影片经常讲些下半身的故事。

停止这些唧唧歪歪来说这个片子吧……当然首先,“午夜巴塞罗那”这个翻译本身就很赞。

影片开头就是一个“圈”,被吓到,中间转场还用了一次“圈”,这种默片时代的技术还有人用……不过老导演就是老导演,伍迪艾伦干脆设计了一个旁白,OMG,不然片子90分钟一定结束不了,这个旁白的上等之处在于把电影拆做两部分,情节是可以由旁白来完成的,注意这个旁白不是提示,而是情节本身,由此把影片复杂叙事的压力减小了许多。

于是这部片子就可以对场景上完成更多的事情。

这种手法如今的电影真是少了很多,有的时候想想,所有的电影课程都在告诉学生,说出来的情节都是下等情节,上等的情节是用画面完成的。

如今看来还真不一定。

于是剧作就变得有趣了。

这是一个充满了翻转的故事,翻转包括两个女人,Vicky和Cristina,首先她们的性格跟头发颜色是翻转的(当然佩内洛普·克鲁兹的出现再次强调了黑发女人的类型,却最终把危机留给了黑发的Vicky,而看似放荡的Cristina却是全片中最坚贞不渝的人——对她的理想而言),其次,和安东尼奥的关系,从女人看男人转向男人主动,然后的翻转发生在周末度假时,跟安东尼奥上床的是Vicky,如此,之后就太多了,视点在两个交替出场和交替下场的女人之间进行,有点像舞台剧了。

当然剧作的上等之处还在于永远有Surprise——这是伍迪艾伦和侯麦最擅长的方式,在每个情节成了情节剧的俗套的地方轻巧的转身离开。

当然影片的色调很好看,而且我从来没发现哈维尔·巴登摘下《老无所依》里那个可怕的假发之后大叔的这么销魂……他跟姜文是一种类型的大叔嗯……看过他的《深海长眠》,查了一下年表才发现原来我看过他之前的片子——《活色生香》,《金蛋》(Huevos de oro,比格斯·鲁娜的片子)。

于是结论是,伍迪艾伦似乎在挑战摄影机作为天然的男人的地位,至少他把一个男人拍到如此销魂,那么观看的眼睛来自女人?

未必,至少Cristina是典型的“镜头前的女人”,于是这里观看行为成了兼有两性的一双眼睛,大约这也是伍迪艾伦安排那段3P戏的用意所在——原来观看者是佩内洛普·克鲁兹啊哈哈哈。

于是不由得不赞叹老爷爷的牛逼。

另一点可说的是克鲁兹,她的鸡窝头造型很……有趣。

其实我还是喜欢《回归》里面她的演技,那首小曲唱的很销魂。

当然除了大好人王家卫发了集体奖,那一年克鲁兹凭借这个角色单独拿了几乎所有的女演员奖,包括一个奥斯卡提名,只是那一年女王海伦·米伦太过强大,对手还包括梅姑和肥温这样的极品,加上《回归》本是外语片,没拿到奖也算正常。

不过我着实不觉得这部片子里她的表演有啥出彩的地方,Taraji P. Henson在《本杰明·巴顿》里养母的表演很动人,至少在我看来比疯子女艺术家好点,准备过一段等好一点的碟出来再看《朗读者》和《Doubt》。

不过她毕竟是西班牙电影史第一人。

最后说说伍迪艾伦一贯的讽刺喜剧。

这一部片子在讨论美国和西班牙的文化冲突,并对美国中产阶级的品味道德和无聊生活做了辛辣的讽刺,往大一点说这其实和《革命之路》处理的是同一个问题,往深了挖写篇万字长文绰绰有余。

而他采用的方式却是很温和的,仿佛是他常写的轻松小品文。

细节很多不一一说,比如美国人学不会西班牙语,或者谈论高尔夫球或者房屋装修之类。

换做侯麦,一定会如《夏天的故事》,或者几乎他所有的片子一样大谈哲学。

伍迪艾伦只用了三个美国的镜头,几场美国人之间对话就写的清清楚楚。

这一场“Summer Dream”只是一个夏天的故事,如同充满忧伤的的古典吉他一样销魂,然后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东西:暑假结束,电影结束,她们和我们的生活最终回归以往。

总评:花絮:0可看性:10艺术性:9

 4 ) 加泰隆的烹饪法

1 前餐要我怎么说,才可以1510把这没厘清的喜爱在中国的文字里铺陈开。

电影的过程中,我抽了2根中南海,喝了1杯摩卡。

我真是爱死了伍迪艾伦的“故事”,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述着故事,要怎样才可以抛开干瘪的语言,用言之凿凿的“因为所以”来圆说这喜欢,使其具有公信力而不仅仅是种发泄。

我真是爱死了厨房里的那段,尽管欧洲人眼中唯一被视为“artist”的伍迪艾伦,会有人喜欢或不喜欢——就像他神神叨叨的《门萨的娼妓》一样,有人喜欢或不喜欢——自古如此。

但oh my god,我并不想主观先行地为他立牌坊,但我想说,随着剧情的发展,我真是喜欢死了这片子。

2 主食冷静,冷静。

呵呵不要说西班牙富有动感的配乐,不要说“巴塞罗那”——仅仅这诗化的中文4字,还是艺术的广场、那些建筑或画。

仅仅这一切,爱——得到和得不到,夹杂着追寻——complex,仅仅因为这个,太美好!

娓娓地。

我要娓娓地细述,把喜欢的理由“正常”地落在这平面的文字里。

斯嘉丽约翰逊,性感,不神经质——她最好的朋友,维琪,理智,学加泰隆语——佩内洛普克鲁兹,野性,艺术家一贯的癫狂——一个男人,胡安——他奇怪的姓氏,我已经想不起全称。

画家,直爽。

故事在他们3人之间展开。

我真是喜欢死了他们各自的关系。

当维琪跟某人坦白她的“艳遇”时,我以为那人是斯嘉丽约翰逊,可再看才知道是那位招待她们来西班牙玩的朱迪。

我很振奋,当我以为是斯嘉丽的时候,我想这2人的友情真是太棒了。

虽然有点失望,但折出去的朱迪,她身上的故事也没有让我失望。

She loves him.But,she's not in love。

这就是后面这个女人的故事,作为前3个女人的某种对比。

斯嘉丽是一直在寻找自己要的东西的人——她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喜欢艺术,善于摄影。

但爱情或事业,12分钟的短片——这些都不是她可以画上句号或一直承袭下去的那个破折号。

维琪,一个理智的女人。

有头脑、逻辑清晰。

她知道自己要什么,对“艳遇”和“出轨”在把持与不能把持间,是清醒的。

至于佩内洛普,她是典型的被爱“关在门外”的人。

She's in love。

没错,如导演用的语言:终极的。

但艺术选择了她,这就让她不能像个正常人一样去“平淡”地享有爱。

她需要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在“普通人”看来却是畸形的。

如维琪的丈夫:×××。

这3个女人分布于一个“完整女人”的3极——或者可以说是一个“优秀”或“可爱”女人的不同阶段。

谁都可以游走(前提是,这里所说的不包括那些“庸俗”的女人)在这条线上,像播放器下端的那个可以前后调整进度的“仪器”。

在个性的指引下,她们各自走上属于自己的命运。

3 红酒  朱迪老女人,她没有“背叛”她的丈夫,虽然,“外遇”在某种形式上“捕获”了她,但她并没有将这种形式“深化”。

她希望维琪来“实现”她——期待新鲜之爱,摆脱现状的“隐形”欲望。

她对维琪的帮助基于人性的这种“己所欲,施于人”中。

是对绝大多数想要从自身环境中脱离出来却没有勇气的人的一种“写照”。

朱迪跟她丈夫的爱,以及这种爱的生活,是所有现今拥有表面平静生活,甚至生活优越的夫妻的一种“悲哀”,,我以为,导演想说的应该也倾向于这类负面的情感。

-而维琪和她的丈夫。

在显化的电影语言里,不知道男人是否有别的女人,比如“讯号”不好,维琪在中午去见胡安时的那个镜头,从维琪在餐厅里用同样方式“敷衍”另一半的手法,可以对她老公做这个“合理”的推测。

假如推测成功。

那维琪的婚姻绝对就是朱迪婚姻的开始。

不同的只是,维琪在订婚时已出了轨,在离开巴塞罗那前,她遵循内心去见了胡安(换衣服的这段用几个镜头的切换,用得真好——伍迪艾伦的镜头语言是纯熟的,毋庸置疑)她和胡安的“真正结束”不是来自自己,也不是来自胡安,而是胡安的妻子——佩内洛普,是现实为他们做了了断。

当斯嘉丽约翰逊离开胡安,而佩内洛普也离开胡安后,有理由期待:心系胡安的维琪也许可以一圆“致命诱惑”的情感。

暂时抛却这2人属于2类人,是否真如胡安所说一个月后他们便会“拔刀相向”。

但很棒的是,伍迪艾伦是立足现实的角度,安排他们的命运——这种“真实”带有非常大的说服力。

是一个枪声结束了胡安空床期可能给维琪带来的某种危险旅途。

就像佩内洛普自己所说,他们的爱是永远不会结束,终极的。

无论胡安遇到怎样的女人,佩内洛普作为他的前妻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么是毁灭,要么是3人共存。

这点,对于2个身为艺术家的情人来说,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我可以@@)。

4 甜点说完前面2个女人。

有必要来说斯嘉丽约翰逊,在剧中叫“克里斯蒂娜”的这个女人了。

伍迪没让这个女人很“疯狂”,就像她“隐藏”没有给胡安看的那些非常不错的照片一样,她的“艺术气息”,她的“天赋”,更多的是一种“隐而不发”的东西。

她没有职业,在拍一部12分钟的短片,短片的名字(或者说主题)是:为什么人们总找不到对的爱人。

这是她自己。

爱情或事业都是。

她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她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她会遵循内心的感觉(跟维琪对比)——这点在后面讲故事的设置时会重点谈谈——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哪怕是暂时的。

在面对胡安的时候是如此,当他前妻介入的时候也是如此,甚至当她和佩内洛普在暗房发生关系时也是如此。

当维琪的男友问她:所以你是双性恋喽?

她说:我不知道,我只是我。

我只是顺应内心,一切都自然地发生着。

Oh my god。

我觉得我就是斯嘉丽。

真的再来说电影里出彩地要死的佩内。

跟哪里瞄到的对她在本片里的表现持非常肯定态度的人一样,在剧中叫“玛丽亚”的这个阿莫多瓦的御用女演员,拥有西班牙特有的“斗牛士”风情:瘦、性感;在剧中的角色,神经而富有吸引力——我对她只有由下而上的仰望。

她会画画,会弹钢琴,对摄影也精通,看人很清楚,对一切都有敏感、聪慧的领悟。

她简直完美死了。

就像胡安的爸爸一样,这个不喜欢任何除母语外的语言,七老八十仍没有出版一本诗集(原因是讨厌这个世界?

)的诗人,他觉得儿子跟玛丽亚是天生的一对。

玛丽亚是他一生所想要的完美的“梦中情人”。

佩内洛普狂野而自然,她驾轻就熟地演绎了这么一个神经质的画家的前妻。

5 coffe下面说说这3人的关系:克里斯蒂娜、玛丽亚和胡安。

他们彼此喜欢。

彼此接受。

画家夫妻紧张的关系由于激烈的个性始终不能和谐相处。

他们爱对方,知道世界上跟自己最匹配的人是对方,可他们总是缺少某种东西,某种能连接他们正常生活的东西。

斯嘉丽约翰逊未必是唯一的这个连接,但她是其中的一个。

他们3人能互相欣赏而摆脱嫉恨和战争,对于斯嘉丽来说,也许是“无意识”;对胡安来说,也许是“贪婪”;而对佩内来说,也许,是什么呢?

我还想不好。

到了我最喜欢的厨房这个场景.约翰逊厌倦了目前3人的生活后提出离开一段时间,佩内抓狂了,她反复说着斯嘉丽的自私。

她利用了他们。

——我多么喜欢这个说法,就像喜欢维琪“拆穿”朱迪时的说法。

斯嘉丽的这个“自私”以及朱迪希望维琪为她完成的这段冒险,让我如此感同身受。

不断经历的人,联系着活动着,因为需要,在某个时间或某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生命中的一段旅程,无论是丰富的还是错误的,总之我们需要这些人这些事,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填补生活的空缺。

当我们厌倦了,就离开。

周而复始。

还有那些冒险的事,是多么惊异地在看一个个新奇的电影中完整了我们的“意淫”。

当高三的时候,看到“同桌”因忍受不了高考的压力而自杀或选择激烈的抵抗方式,我是多么疼惜这个孩子。

因为她做的,我不敢。

并不是不想。

我想起朱迪和她男人走在岸边的那个镜头,也想起维琪在餐桌边游离当时环境的那个镜头,都让人有种“不得”的失落。

伍迪给了这些镜头,诉说的都在镜头之外。

是完整的部分。

6 餐巾这个循环的故事设置,结构很精妙,到最后你会发现,每人都不是浪费,没人身上都附有导演想说的东西。

故事在车上开始。

2个美国的女研究生决定去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过一个暑假。

她们很像,口味或性格。

我忘了导演描述的她们的爱情观是否也一样。

总之在第三者的旁白中,故事展开了。

有意思的是,当他们遇到胡安,故事的男主人公后,发生的事是很“伍迪艾伦”的。

维琪并不喜欢直接的胡安,对于胡安的邀请也是不置可否。

但斯嘉丽约翰逊很被眼前的这个跟妻子闹得满城风雨的“画家”吸引。

当他们共同去西班牙西北的一个小镇:奥维耶多玩时,起初,只是约翰逊跟画家产生了感情。

但当他们要做爱的时候,斯嘉丽因为胃溃疡而不得不在床上休养一段时间。

在这一天里——也是大家离开奥维耶多的前一天,维琪和胡安有了单独相处的时间,他们去参观博物馆(忘记了),去看胡安爸爸,又去听了西班牙的音乐:吉他演奏,这晚,维琪被进一步了解后的胡安吸引了——也许只是他的诚实,也许是他对他前妻的怀念。

他们做爱了。

回来的飞机上,斯嘉丽不厌其烦地表示抱歉,维琪却沉默了。

因为她是个已经订婚的女人却出轨了,而她要面对的是自己真的动了感情这个事实。

回到巴塞罗那的3人。

故事自然地在斯嘉丽约翰逊和胡安之间展开。

他们由相处到同居,胡安很诚实地承认他对斯嘉丽的情感,就像他对斯嘉丽承认他对前妻的情感一样。

画家尊重斯嘉丽,同时也尊重前妻。

所以他要求佩内洛普在斯嘉丽面前说英语,也拒绝了在佩内洛普面前和斯嘉丽亲热。

这3人的关系在日益接触中走向和谐。

风景外还有维琪这个被感情困惑的女人。

她承认男友很可爱,也不想放弃他以及由他带来的稳定生活。

在他男友看来,斯嘉丽是很容易被勾搭上床的,尽管她很漂亮;而他自己的女友不是。

他眼中的维琪是值得一番时间追求和拥有的。

的确,维琪并不是轻易背叛男友的人,这点她在拒绝班上的一个同学时给了佐证。

维琪跟斯嘉丽是很好的朋友。

我喜欢的是这里,她们并没有因为胡安的关系而产生矛盾。

这原因当然包括维琪本来就有男友,斯嘉丽后来也离开了胡安。

但整个电影,就是在这种“和谐”中让人觉得很温暖。

没有丑陋的人性的一面,只有很美好的出轨、背叛、争吵、离开,或无奈。

它展现的方式是真实的,色彩是温和的。

这里面每个人之间的关系都值得人们去肯定,哪怕是朱迪跟马克间;维琪跟男友间。

或者胡安跟他的爸爸间。

女人间的友谊在这里变得很高,超越了所谓的嫉妒。

这种包容覆盖了整剧。

7 离开能有自己想说的东西,给它一个故事的框架,然后在里面注入血与肉。

真是美好的一种能力。

尤其还能让世人分享或留存下来。

8 反刍我忘了说胡安可爱的地方。

那就是当克里斯蒂娜要离开的时候,也就是我最喜欢的厨房那段,胡安面对玛丽亚的歇斯底里说道:那是因为她还没遇到对的人。

我被这种宽容和理解打动了。

全片一直在说的其实就是这种寻找。

女人寻找男人,男人寻找女人。

狭义意义上,是爱情的一场灵与肉的搜寻。

因为爱情始终是人类终极的问题,世界本就由这2个性别主导,所以最后,这就成了广义上终极的问题,别忘了约翰列侬的那句:没有爱,什么都不将存在(我瞎搬的,哈哈)。

 5 ) 蛋疼的继续蛋疼,淡定的保持淡定

这部电影对于我而言有三大看点,一是阿尔莫多瓦偏爱的化起妆来总是口味很重的西班牙大美女,二是那个笑起来邪邪的很别致的金发尤物是否会“迷失巴塞罗那”,三是那个总是絮絮叨叨的纽约导演这次怎样表达对于另一座城市的敬意。

好吧,真相只有一个,而且不是这样的。

吸引我的三大看点,一是巴塞罗那二也是巴塞罗那三还是巴塞罗那。

高迪之城,克鲁伊夫之城,里瓦尔多之城。

这是另一个发生在地中海阳光下的关于理智与情感的故事,这种不徐不疾的叙述的节奏感因着暖暖的金色镜头而更加地带着奶茶的味道。

其实这部电影离所说的城市明信片还差的很远,所谓的亮点也只是浮光掠影的寥寥几帧。

画面中的巴塞罗那还远不是一场流动的盛筵,但是那种地中海式特殊的光线很好地渗入了整个叙事。

电影里面的男画家曾经是《老无所依》里的那个个性杀手,这次变身成为了情感漩涡制造者。

谁能告诉我,忧郁多情绘画男青年或者不羁摇滚男青年这样的调调是不是能够通杀某种神秘阈值内的大龄中龄或者低龄的文艺或者非文艺无知女青年呢。

气氛,一定是他们借着文艺腔能够营造那种该死的暧昧的气氛。

可能,你只要掌握了某种炼金术一样微妙的诀窍,甚至不需要像地球史上最最性感的“痴肥”(花痴,babyfat)律师Allen Shore一样口吐莲花,就能够做到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鸟见鸟呆了。

斯嘉丽·约翰逊是和在《赛末点》中一贯的自我毁灭倾向,有时候这样真的很危险,特别是碰到心机男或者神经质女的时侯。

情感过于溢出或者心态过于乐观或者性格过于率性,才会这样地信任一见钟情。

摄影,阳光,乡间骑行,美食,美景,有时候就是这样地容易满足,有时侯又很容易厌倦,于是最后选择了离开。

在热情无处挥洒的日子在百无聊赖的青春,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她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至少,迎向她的是一个开放性的画面。

“我是自由的,不要给我贴上任何标签”,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执意去整最好的电脑配置玩游戏神作《侠盗猎车4》的原因,追求的就是这种感觉。

丽贝卡·豪尔,电影里她和斯嘉丽·约翰逊是好朋友,是彼此很少有保留的好朋友。

她是谨慎的,但是这不妨碍她被另一颗心吸引。

可怜的孩子好像患上了婚前恐惧症,女生们有时候不仅仅需要裙下之臣或者擎天大柱,比表面的生活更加深一个层级的交流和沟通或许更加能够迎合她们。

生命短暂,两条轨道的相交就显得弥足珍贵。

即便之后再错开也不必耿耿于怀,有些东西要隔着些距离隔着层面纱你才能更清楚地辨认,才能保持新鲜感和饥渴感。

对于丽贝卡·豪尔,男画家看来是那异次元的美好带刺的别种风情的危险未知的花花世界,最后她是否庆幸过或者后悔过自己只是浅尝辄止呢。

至少理性的她表面上还是很淡定的。

佩内洛普·克鲁兹姐姐的气场是是如此地激烈,我觉得呢,如果没有了詹姆斯·卡梅隆的话,施瓦辛格不知道会是谁,如果没有了阿尔莫多瓦,佩内洛普·克鲁兹还是佩内洛普·克鲁兹。

她应该喜欢这样一个情绪波动如此厉害的角色,间或从她口中蹦出的西班牙味英语也是如此地有激情。

电影里面佩内洛普·克鲁兹和斯嘉丽·约翰逊差点就上演了一出拉拉情缘,那种与生俱来的和出众的绘画天赋并存的不安分胁裹这她。

对于稍稍感冒伍迪·艾伦的同学,我有限度地小小地推荐一下他三十四年前的一部旧作《爱与死》,在那里除了向托尔斯泰老师致敬向陀思妥耶夫斯基老师致敬向伯格曼老师致敬,还有很多好玩的细节,和本片是一种不同的风格,伍迪·艾伦游走于其间显得是如此地娴熟。

电影中的两个美国女孩,在全程九十多分钟中经过了这样一个有点波澜不惊的插曲,似乎改变了什么内核的东西,又好像表面上什么也没有变化。

是啊,蛋疼的继续蛋疼,淡定的保持淡定。

人生是什么,爱情是什么,电影导演们向来不屑于给出自己的答案。

但是为什么要这么认真呢,不管是严苛的冬天还是热情似火的夏天,不管是在巴塞罗那还是在天朝,不妨依旧不痛不痒地玩玩暧昧,依旧好整以暇地欣赏巴塞罗那队的比赛,认真你就输了。

 6 ) 这一本读不完的书

美国导演中,最有文学气质的,恐怕非伍迪.艾伦莫属。

他那絮絮叨叨自言自语的对白,以人物对话自然推动情节进程的方式,还有影片头尾常常出现的话外音,都让人觉得他的电影明明就是视觉化了的都市小说:街头穿行的人群,那些难以安身的爱与孤寂,对话、笑话、疯话、痴话。

《曼哈顿》中的纽约在伍迪.艾伦的眼里无疑是全世界最浪漫的城市——减去一切杂音的黑白剪影,中央公园里散步泛舟,西区街头的小饭馆里觥筹交错,人生,爱情,音乐,艺术,总是熙熙攘攘。

这个他爱了一辈子的城市一直是他电影中永恒的主角,直到2006年《赛点》伦敦取代纽约初登场,伍迪的标志性絮叨也不见了,风格大变让人诧异。

我带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去看2008年这部《午夜巴塞罗那》,不知道从伦敦再到充满异域风情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伍迪.艾伦的视觉都市小说该怎么续写下去。

结果,我也爱上了巴塞罗那。

电影开始,头脑清醒理性的Vicky(Rebecca Hall)与脑子里充斥了不切实际梦幻的Cristina(Scarlett Johansson)来到巴塞罗那住进Vicky的亲戚家打发夏天。

二人在一次画展上邂逅了当地画家Juan Antonio(Javier Bardem),Juan直白的邀请二人与他去西班牙最古老的小镇奥维耶多共度周末。

Vicky与Cristina,这两个对爱情看法完全不同的女孩,一个对Juan不屑而激烈的反对,一个情挑的欣然接受邀请。

奥维耶多的古老青石小巷,西班牙热烈潮湿的夏夜,情深款款的西班牙吉他,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加泰隆现代主义建筑作品…… 精致的画面与以橙色为主基调的温暖摄影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浪漫的梦幻色彩,难怪伍迪要说这是他“献给巴塞罗那的情书”。

伍迪本人没有出现在影片中,甚至连充满了伍迪风格的旁白都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但这部《午夜巴塞罗那》依然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量的细节。

对话与细节是伍迪.艾伦电影的生命,没有这些精心安排的细节,那些絮絮叨叨罗罗嗦嗦的对话便都没了着落。

在《午夜巴塞罗那》中,Vicky与Cristina出场的走位与结尾走位之对比,暗夜里Vicky手指上熠熠生辉的大订婚戒指,Juan的前妻María Elena(Penélope Cruz)身着白裙于绿树掩映下坐在池塘边一只脚轻轻划水的掠影,Vicky的未婚夫Mark(Kevin Dunn)抵达巴塞罗那遇见Vicky的成功亲戚二人寒暄“全球企业”…… 这些小细节与幽默的对话有机融合在一起,让许多本来只有纸面之上才能讲明白的情绪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没有这些执行上近乎完美的细节,“字里行间”的韵味就无法被精准的表达出来,电影最后的留白也不可能成功。

二是充满了特色的旁白。

优秀的小说,尤其是剧本,讲究的是要通过细节“展现故事”,而非把人物所思所想一股脑倒出来“讲故事”;但这个旁白偏偏逆其道而行之,片中Vicky与Cristina的内心活动在相当程度上都是通过旁白来讲述的。

这样的旁白之所以不令人厌烦,其成功依然要依托于大量的视觉细节,换句话说,那些细节才是影片要表达的重点,至于人物心中所思所想倒不是影片的关键——电影一开始主要人物Vicky与Cristina的性格就已经被合盘托出了——它们刚好作为类似“过渡段”一样为影片提供片段之间的转承起合,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需要慢节奏着重笔墨来表达的情节发展,而对人物性格构建这些次重点的部分迅速带过,增加了影片起伏的节奏感与文学色彩。

再有是影片的哲理性。

哲理性可说是伍迪.艾伦影片的一贯特色:爱的意义,生活的目的是他的“都市小说”的永恒主题。

在《午夜巴塞罗那》中,一开篇,Cristina所拍摄的12分钟短片主题便是“爱情的定义”;Juan的诗人父亲之所以“憎恨人类”,写出无比优美的诗篇却不肯与大众分享,就是因为“千年之后,我们人类仍然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天才María Elena的情绪波动与Cristina悲伤自省缺乏艺术天赋的对比;艺术家Juan关于生命短暂与爱情飘逝的对话…… 从纽约《曼哈顿》到《午夜巴塞罗那》,伍迪一直都在拍摄关于寻找的电影,寻找什么?

也许像片中的Cristina一样,我们找不到答案,“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小说用文字来叙述哲理,而视听综合艺术的电影要表达哲理便离不开对话。

伍迪.艾伦最大的特色是他能够通过充满幽默感毫不做作的口语对话来“寓教于乐”,既有娱乐性,事后又令人回味无穷。

《午夜巴塞罗那》中他本人不出现在荧幕之上,但他的影子藏在每个人物身后,Juan的诗人父亲跟儿子赞叹美丽的María Elena的时候是伍迪,Juan邀请Vicky与Cristina去奥维耶多共渡周末的时候是伍迪,María Elena与Juan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的时候也是伍迪。

这个无处不在的小老头儿用他特有的天才与幽默方式把观众在他的故事里绕的团团转!

而跟《赛点》中每个情节都在意料之中相反,《午夜巴塞罗那》的每一个情节发展都出人意料——该前进的时候是停滞,该低谷的时候是高潮,该结束的时候才刚刚开始,而该总结的时候却是一片空白。

留白,我看来,就是伍迪.艾伦所有电影的最大魔力。

他从不告诉观众该想什么,故事的结论该是什么,相反,他的都市故事似乎从来都没什么结论,从来都是意犹未尽,从《曼哈顿》的惆怅到《午夜巴塞罗那》的迷惘,伍迪更在意的是电影所表现的一种过程,在大量的细节与对话之后,缺乏结论的结尾空而不白,正如同生活本身:不去投入的活,不去真诚的爱,哪有什么结论?!

还不得不提的是片中精彩的表演。

Scarlett Johansson的青春气息与Rebecca Hall的内敛气质相得益彰,但最为精彩的还是两位女配角——Patricia Clarkson扮演的Vicky之亲戚Judy,以及Penélope Cruz 的María Elena。

Patricia于2003年因为《四月碎片》中的癌症母亲一角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还有同年的《心灵驿站》中受丧子之痛的女画家,都充分体现了她平静中充满爆发力的表演特色,令人过目不忘。

这次在《午夜巴塞罗那》中Judy与Vicky坦露心声一节Patricia的表演动人之极,短短几分钟,便让片中其他女演员黯然失色。

而Penélope Cruz的美则完全不同于Scarlett Johansson青春活力,充满了异域风情的神秘与力量感。

如果说她在阿莫多瓦的《回归》中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感,那么伍迪.艾伦所表现的便是她西班牙式狂热外露的力量感。

天才画家María Elena被Penélope刻画得勾魂摄魄,直叫人欲罢不能。

夹在两大美女之间的Javier Bardem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在戏中同时拥有Scarlett Johansson与Penélope Cruz这两位人间尤物。

去年他梳了个“全世界最丑发型”,一路“杀”进奥斯卡轻易摘走最佳男配角,今年哪怕不提名,仅在《午夜巴塞罗那》中甘享这齐人艳福,就够人大大羡慕了。

伍迪.艾伦的这篇充满了文学色彩的“献给巴塞罗那的情书”,直让人读得如痴如醉。

读完了,我发现自己对生活、对爱情似乎更加迷惑了;但同时,出乎意外的,对生活的理解却也加深了一个层次。

这新的一层究竟是什么,我说不出来,只知道伍迪.艾伦这本书我读不完,也永远不愿读完。

《电影世界》2008年10月稿

 7 ) 午夜巴塞罗那

伍迪•艾伦继续在欧洲游荡,结束了伦敦三部曲后,他来到阳光普照的巴塞罗那。

依然是观光客似的不负责任,用第一眼印象来给影片定调:在英国,是阴霾的天空、灰色、阴谋、悲剧和下午茶;在西班牙,是妩媚的阳光、色彩、爱情、喜剧和葡萄酒。

实际上,地点无关紧要,反正不论在哪儿,伍迪•艾伦都只讲同一个爱情故事。

就像《双面美莲达》和《汉娜姐妹》,《午夜巴塞罗那》里的主角依然是两个性格相反的姑娘,理性的维姬和冲动的克里斯蒂娜,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伍迪对女性的困惑,但为了配合巴塞罗那的暖阳,伍迪放弃了自己惯用的幽默讽刺和无能的神经质男主角,转而不遗余力地营造浪漫氛围:赭石色的城墙和金红色的阳光与加泰罗尼亚的艺术气息相得益彰,吉他伴奏下的西班牙民歌点缀着浓郁的波西米亚风情,旅行中的艳遇、多角关系、如暴风雨般激烈的毁灭性爱情、艺术引发的超越性别之爱……再加上性感热情温柔的画家男主角,完全能够满足人们对巴塞罗那的所有幻想,而当克里斯蒂娜与埃琳娜在暗房里拥吻时,画面被一片魅惑的红色浸透,将影片带入喧闹有趣的高潮。

但褪去那层油彩般的金红色光泽,影片本质上还是一个关于爱情如何不可能的故事。

冷冰冰的画外音旁白为不时地打断叙事,将观众从浪漫的潮水中拉回现实。

男主角谈论自己与天才前妻的关系:“我和埃琳娜看上去像完美的一对,但我们没法在一起,因为缺少了某种最基础的东西——比如说,盐。

”生活需要激情,但只有激情的生活只会走向疯狂,72岁的伍迪•艾伦尽管对情色镜头丝毫不吝惜胶片,但《午夜巴塞罗那》远比他早年的片子更脚踏实地,爱情在其中不过是一次想象的冒险。

有什么办法呢?

夏日的爱情必须以断绝关系为终,不然,迷人的田园牧歌就会变质为宿命的诱惑与困扰。

伍迪•艾伦最性感同时又是最脚踏实地的影片,巴塞罗那的暖阳代替了他惯用的讽刺,每一个细节都圆润美好得无可挑剔,但依然是一个几近绝望的爱情故事——尽管看起来像个喜剧。

 8 ) 三个人的电影,总有一个没有姓名

去年暑假舒约我去丽江,我说艳遇之城,竹楼,小桥流水,异乡人,酒吧,声色厉吠,只适合勾引,你我都还没到要猎色的年龄和心境吧。

她说丽江很像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沉稳中掩藏着欲望.本来那样的地方就容易生情. 前两天在Q上她强烈推荐我看了《午夜巴塞罗那》,我和她都超迷恋西班牙,因为在初中时足球盛行的时候,曾经迷恋过皇马,但更爱一座叫巴塞罗那的城市,那里繁衍了很多我们感兴趣的人,建筑鬼才高迪,毕加索,切∙格瓦拉,约翰.列侬,剪刀手爱德华,他们怪异的行为作风足以让我们好奇半年。

记得某大师这样评价巴塞罗那,巴塞罗那不是一个容易解读的城市,你得诱惑它,才能得知它的秘密;它只对少数人展示它自己。

巴塞塞罗那还有更引人注意的东西:一种无所不在的感官之情,似乎能把所有踏上这片活力之地的人都感染上。

比如Cristina,和Vicky,两个美国女孩远到巴塞罗那度假。

一个狂放不羁,洒脱随性,用她自己的评价就是"i don't know what i want ,but i know what i don't want".VIKE内敛平静,遵守世俗道德观念,渴望安稳的爱情和婚姻的典型学术女。

在一次画廊遇见画家Antonio,Antonio拥有典型的西班牙式的奔放情怀,浑身上下还散发着不可拒绝的艺术气息,在第一场画廊酒会眉来眼去的诱惑后终于搭讪了."请问你眼睛是什么颜色?

""BLUE""我想邀请你们两位去奥维多度周末,一个小时后出发。

" 他不容置否的语气确定这场游戏无疑掌控在他的股掌之中."我可以带你们逛小镇,品尝美食以及好酒,然后一起做爱。

"伍迪.艾伦镜头下的他,坦率又不失风度足以让每个女人神魂颠倒到乱了分寸而后主动投怀送抱。

对Cristina而言,恰恰挑起了她躁动的情欲,对Vicky而言也是灵魂的诱惑。

这位老喜欢玩弄观众的老头绝对不会给你机会展示你导演的智力优越感,旅行并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愉快,Cristina因为吃坏了肚子,Vicky陪他度过了一个周末,海边漫步,聊艺术,民俗,烛光晚餐,整一感觉就是门萨式的艳遇,最后被激情冲昏头脑,那个理性地她终于也蠢蠢欲动.....恰恰是她们的一夜情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关于伍迪.艾伦的一向执着于讨论的话题,道德,信仰,两性,就在这里得到体现.之后,生活回归平淡,Vicky依旧图书馆,研究当地人的生活,与未婚夫的聊天不冷不热.面对毫不知情的未婚夫张罗婚姻的热情,和好友Cristina兴奋地告诉她和Antonio的约会,突然想起了<一直很安静>,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可我却一直没有姓名.她一方面是迷恋Antonio的才情的,跟他在一起才能展示她的才华,另一方面,保守,渴望安稳的乖乖女气质又不容许她心灵出轨.所以只能化为祝福.故事并没有以Cristina和Antonio的结合而结束,半路再杀出个程咬金--Marie.Antonio的前妻,因为精神错乱住进他家.Marie美丽性感,又富有才情,渐渐深得Cristina的喜欢,三人行的日子到也轻松愉快,Marie可以接受Antonio和Cristina两人亲热,Cristina也可以接受前夫前妻再重温旧梦,洒脱大方,Marie教她摄影,冲洗照片,两个同样热情奔放的女孩一下子触电,用Antonio的话叫,"Life is short, Life is dull, life is full of pain. The trick is to enjoy life, accepting it has no meaning whatsoever." 三人之间的平衡维系了一段时间.用某人的评价,我心有你,你心有她,三口一家,一对拉拉.可这怪老头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不知道哪天的海风吹醒Cristina满脑子的幻想,她又找到曾经很熟悉的感觉,THOUGHTS STARTED TAKING PRECEDENCE OVER FEELINGS,she thought over about life and love,她寻找的旅程又开始了,她开始厌倦了没有安稳的生活,antonio 很懂得女人的内心,"it is that she hasn't met the right person yet,when she does find him,the whole thing about finding peace and happiness will pass."后来,Cristina走了,生活又回归平静.故事快到结尾,antonio再次约会VIKE,"i am over with cristina.i never forget that night."对于Vike,被艺术家浓重浪漫情愫感染而出轨,她之所以受到诱惑,一是那男人太坏,二是,文学硕士的她,读惯了才子佳人的卿卿我我,只有那些同样浪漫的艺术家才会懂得她所需,跟Cristina相反,她最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却不懂得不该要什么.明明知道他只是情感空窗,最后还是难抵诱惑,背着丈夫去跟antonio约会.最后遭到Meria的枪支走火而受伤,"how can i explain with my husband?

”或许浪漫碰撞到现实中她循规蹈矩的模样,才深刻认识到这是一场无聊而又荒唐的游戏。

突然想起了一句诗,修得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当然,最后假期结束,她们回到纽约,VIKE回归自己的婚姻生活,Cristina依然在寻找。

关于巴塞罗那,只能成为一场记忆。

回忆起来可能浪漫动人,only unfulfilled love can be romantic。

(只有不完美的爱才最浪漫). 关于这样的爱情,香港第一才子陶杰曾经也说过类似的话,“真正的爱情不一定要结果,甚至需要有些突破禁忌的不正统,那样的爱情比较动人。

没有结果的爱情,才能让人记得住,但这不是凡夫俗子能承受的。

关于爱情中,她和他,她和她,他和她,都是短暂的.就是这种短暂,才得以回味,让身处围城的她再次越轨,虽然最后没有结果,但我打赌,她忘不了他.看完这部电影后,我问舒,如果两个女孩, 你更愿意做哪一个?她说,假设VIKE四十岁,Cristina就是二十五岁时候的VIKE. 我们可能会做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只是需要在不同的时间里发生而已.欲望是本能.每个成长的阶段都是在克服欲望,让自己更加循规蹈矩,与世界主流接轨.直到有一天,你真正遇见了一个不让你疲惫身心继续去寻找的人,你就会发现一直以来的寻找是值得的.现在,用Cristina的话收尾,"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只知道我不想要什么",所以一直在迷茫着思考关于爱和生活.对于后来,我问暑假要去丽江么?她说她想,但仅仅是迷恋那里的风土民情.仅此而已.

 9 ) 午夜巴塞罗那:幸福是什么?

电影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巴塞罗那,讲述了美国女孩维姬和克里斯蒂娜结伴来西班牙旅游。

维姬为人古板而且即将结婚,克里斯蒂娜则思想开放、充满好奇心。

这两个性格相异的主人公,来到西班牙后,邂逅了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艺术家和他美丽但很爱吃醋的前妻。

随后四个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有趣而浪漫的爱情故事。

喜欢Woody Allen,这个小小的老头习惯以独特的视角拍摄小制作电影,像是一曲曲轻快的小品。

因为主题是爱情,所以主旨不明确。

其实世间,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自我,知道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定义。

自欺欺人总比无头苍蝇要好,所谓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也不过是给困惑找了个天衣无缝的借口。

但是,只要是有关爱情,即无关对错。

同样的,这里面的角色,都很真实,也很可爱。

 10 ) 好吧,等我们浪漫完了,然后回到现实吧~

关于男女之间那感情,总是喜欢看了电影之后就研究。。。

到底什么是所谓的爱情。

我每次看完一部电影,就开始分析里面的人物关系,好吧,我承认我看电影就是把人分析来分析去,越纠结的越分析,有的时候还想着大半夜睡不着。

(额,读书没有见我那么用心的)其实说实话,越来越混乱。

不过,也就是woody allen 老头子说的,人类近千年来都不知道如何定义爱。。。

《午夜巴塞罗那》,说是浪漫喜剧。

实际上,就是告诉看电影的人:面对现实吧其实我看了三次后,越看越无奈,要是结了婚的人看了之后,就是等于揭了他们多年的伤疤,揭开了他们心底的痛还是回归到亦舒阿姨说的话:我们爱的是一群人,结婚的是另外一群人。

看到亦舒阿姨的书,看到里面不停的重复这句话,我就反感。

但是,是的,无论我有多反感,最后还是得接受。

woody allen是个特立独行的导演,是个蛮有个性的老头子,但是,他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回归到最现实的现实。

这部电影里面人物关系复杂,纠结,微妙,实在是无法忽略每个角色,我一向都是斯嘉丽的粉丝,她的每一部电影必看(我舅舅说我喜欢斯嘉丽是因为她是肉坨坨的那种)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吧斯嘉丽一直都是很性感,很迷人,很挑逗人的感觉(我的性取向没问题)。

她是性感的无话可说,但是,她给人的感觉又有无限的亲和力,无论她演什么角色都感觉她骨子里面的单纯。

她饰演十恶不赦的坏人,我也喜欢。

媒体一直把她称为woody allen的缪斯女神,所以,老头子让她在里面演了一个完全理想化的女神,性感,迷人,单纯,简单,思想活跃,敢于冒险,欣赏艺术,体贴,甚至可以在一段三角关系里面挖掘自己的艺术细胞。

一直在寻找different,对于一个看上去不理智的女孩,但是,在一段看上去很美妙的感情,她确理智的退出。

谁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会知道自己失去后会意味着什么。。

从她的身上,你会发现自己的影子,极其没有耐性,有点天真,有点喜欢冒险,有点叛逆,有点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但是,看到最后,你确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像她那样洒脱,理智。

我也一向不怎么喜欢佩内洛普,对这个西班牙女人实在是没有什么兴趣。

但是,在她出现在这部电影里面的时候,我当时就想,额,这个女的好有感觉,我不会用漂亮形容她的,漂亮这个词,不足以形容她。

她比斯嘉丽还要有魅力。

她饰演的是一个艺术家。

一个有天赋的艺术家,她的性感和迷人,还有独特的魅力不说,只讨论她的性格。

说实话,我为什么更喜欢她。

因为从她身上,从她的性格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自己没有她极端。

只是,我真的很喜欢她歇斯底里的样子。

情绪起伏不定,偏执,控制欲,自以为是,逼人,多疑。

她对她前夫身边出现的每一个女人都有偏执的想法。

她那么理直气壮的跟前夫讲:你找的每一个女人都有我的影子。

你为什么始终都摆脱不了我的影子啊。。。。

她在任何人面前那么肯定自己的才华和天赋,她可以那么有把握的说自己对前夫对于艺术上的影响力。

一个自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人,一个自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身边男人的女人。

一个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女人,一个当自己的男人看其他女人就可以拿着枪对着自己男人的女人。。。。

你永远不知道她下一步会是拿着枪对着你,还是马上就可以跟你上床的女人。。。。。

她的前夫,同样是一个有才华的艺术家,但是,大多数确实是受了她的影响的艺术家。

两个人有相似处,但是两个人也相互吸引,但是,确无法相处。

两个人在一起是相互伤害。

尤其是她,她的情绪起伏,她的歇斯底里,她的控制欲,她的偏执不是很多人都可以接受的。

前夫是不会继续跟她在一起了,但是,也无法拒绝她。。。。。

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微妙,当三个人一起相处的时候,两个艺术家之间再也没有了歇斯底里的争吵,斯嘉丽的出现弥补了他们两个人之间缺少的东西。。。

至于缺少什么,其实也不是缺少,是平衡,三个人之间达到了平衡状态。。。

最理想的状态。

三个人一起享受情爱关系,三个人一起相互启发艺术的灵感。

她不再具有爆发力,也不再情绪起伏,也不再歇斯底里。。

直到斯嘉丽离开,她再次回归到以前自我毁灭的状态同时也伤害他人。。。

woody allen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任何稳定感情状态是没有任何可以实现的意义。

三个人达到最稳定的关系是无法存在的。

所以,他让斯嘉丽最后选择离开。

斯嘉丽,他心中的女神,就是一个穿梭在理想和现实中的人。

同时告诉所有的人,爱情,最终要回到原点。。。

继续歇斯底里的继续歇斯底里。

继续抓狂的继续抓狂,继续相互伤害的继续相互伤害。

继续痛苦的继续痛苦,我揭开你们的伤疤就是让你们看到,其实你们的生活是没有终结的。。。。

如果有,人生也就没有那么无奈。。。。

其实电影里面还有一个女孩,是斯嘉丽的好朋友,这个女孩更向大多数一样,在这个女孩身上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她更加现实,永远都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

因为她知道,在现实社会中,必须循规蹈矩,必须遵守规则。

无意中,有了一次意外的小相遇,一次小插曲。

她发现自己原来,也是那么的渴望有激情,刺激。

但是,现实一次一次把她拉回来。

当斯嘉丽回到现实的时候,她也必须回到现实,但是,这个时候她已经发现原本自己想要的完全生活,并不是那么的完美,也不再是自己想要的了,她却已经无法选择了。。。。

没有后退的路。。。

是的,这部电影就是为大家所拍的。

浪漫,确实浪漫,巴塞罗那,西班牙吉他,性感,迷人的艺术家,美妙的夜晚,穿梭在理想和现实的人们。。。。

最终让你心灰意冷。

好吧,接受现实吧。。。。。

《午夜巴塞罗那》短评

所以说旅行、治愈神马的都是骗人的,性格决定爱情,与文艺无关。

4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amp;#34;Cristina continued searching... certain only, of what she didn&amp;#39;t want.&amp;#34;

8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一群人的乱搞,除了美女我实在没看出来什么内容,润滑剂?OMG,男女,女女,我蒙~

12分钟前
  • 小驴想走一走
  • 还行

三个女人一台戏。。。而且还是美女( ̄▽ ̄&amp;#34;)。。。

16分钟前
  • iDu
  • 还行

全都不是爱情。

18分钟前
  • lenlen
  • 力荐

真讨厌西班牙语 尤其是内个疯女人一说 格外聒噪

22分钟前
  • 狼大疯
  • 还行

我不认识谁,但总觉得美国人喜欢把欧洲人幻想得特别浪漫热情,自己或者浅薄世俗或者优柔寡断.把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到别人身上,挫啊.看厌这种东西了,还好演员都很悦目.

27分钟前
  • 天心兀
  • 较差

我对这个城市的认识还是局限在一个伟大的球队和一次成功的奥运会上吧……

31分钟前
  • 一山同学
  • 还行

从作品看导演,大赞伍迪老头的爱情观,爱就是不能克制,怎样舒服怎么来,合适的不一定是喜欢的,但喜欢的也并不一定是合适的。是始终要遵守道德、舆论的束缚的条框为爱而爱还是遵循本心大胆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所需的“爱”,这显然就是个哲学命题,无关其他。怎么欧美人滚床单就那么随便啊(滑稽脸)…

35分钟前
  • 发条橙
  • 推荐

没有激情的爱情容易让人厌烦,只有激情的爱情却让人害怕。哪怕是最保守的女人心中也埋藏着欲望。究竟是跟随自己的欲望还是追求心中的平静,爱情对于男女来说究竟是什么,这也许是一个很矛盾和复杂的事情。电影用夸张的艺术揭露这个问题,留待观众自行思索。

38分钟前
  • 龙猫
  • 还行

万能男主的设定,他的存在或变化是视女人的态度而决定的。所以归根结底讲得是三位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真得没注意是伍迪艾伦,难怪比较偏爱!

41分钟前
  • 偶然香芋
  • 推荐

从克里斯蒂娜口中创作的短片主题“如何定义爱情”切入:这部伍迪·艾伦的小电影,在如何定义爱情?(金发)克里斯蒂娜拒绝自己被定义,也代表着她拒绝定义爱情,拒绝被框架所束缚——因此放荡不羁的她经历了一段开放关系,而她也成为三角关系的重要支柱,但她拒绝这种稳定的状态因此再次抽离。(黑发)维姬拒绝用言语定义爱情,面对引起她内心波澜的爱情不愿言表,最终未能突破其紧缚的框架——那场叠印正反打镜头的效果,让她与胡安所讨论的“对面孔的凝视”视觉化呈现。因此,伍迪·艾伦将好莱坞式美女(金发/黑发)的刻板印象搬到欧洲搬到巴塞罗那,不过是借浪漫自由的城市表达自己的内容,那最后一枪惊醒了观众的欧洲之梦:片名提醒我们,除了维姬和克里斯蒂娜,剩下的只有巴塞罗那,因此最后需要回到美国。N手的半吊子侯麦式影片。

43分钟前
  • 孤岛影者
  • 较差

WoodyAllen的电影就像他本人所代表的那群人(中产知识分子/艺术家)一样,对于什么是安全的comfort zone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觉察,顶多在边缘试探,绝不会真的越过雷池,让生活走向不可挽回的混乱(同时也去直面一些人生的真相),他(我)们总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停止了,然后自以为凭借经验、理性、分析已经可以预测出结果,就不需要真的去让它发生,实际上只是胆怯。有位友邻评的恰切,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看不上,做出来的作品也就始终只能如此了。实话实说,诺亚鲍姆巴赫还要强过他一点(当然从婚姻故事开始又进入到另一个槽点池)。斯嘉丽约翰逊真是清新脱俗版的梦露,有天真性感的艺术女学生气,从迷失东京到这部都是。克鲁兹和豪尔也都在演她们驾轻就熟的角色,豪尔很可惜,她其实很会演的。

46分钟前
  • 曼仔
  • 还行

到达Oviedo之前重看一遍,直降两星,觉得好差啊。手法上乏善可陈,台词完全用来提示剧情,叨得不有趣,结构也基本是伍氏情节剧的滥套。作为风光片也不合格,没好好拍巴塞,oviedo也抢戏。难道是阶级局限性吗,他在老美国新欧洲之间讽刺来讽刺去,什么都看不上又什么都想要,显得那么无所适从。

50分钟前
  • 57
  • 较差

爱情的不断平衡与打破,任何一方的稳固都会加速这种关系的解体。每一个人物都是作为第三人的存在。

54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shit love!装逼。不过音乐真的很好听!

56分钟前
  • 一代名伶
  • 很差

我从来没看过如此没有逻辑的一部电影,除了penelope cruz、背景音乐和画面处理的还可以,编剧和除penelope之外的演员的表演实在是太差劲了。在电影院里狂笑到岔气,结果最后也没看见3P的镜头,失望

58分钟前
  • 苍鼠的暴走|Hug Me
  • 很差

商务英语课上...需要快进,哈哈

59分钟前
  • 小白冬瓜嘿嘿
  • 还行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性格决定人生走向,小小的插曲都不能改变整个人生列车的轨道...对于生活的平衡,人和人之间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大多数人会遵循道德和习惯的两人生活,而其他的人则会选择三个人或者更多人的一个平衡,在这过程中,需要强大的自我来驾驭,否则生活会受其所累~~~

1小时前
  • 非正常人类
  • 推荐

传说中艺术家的浮滥生活就是这样的吗?复杂的爱情,一时的冲动,为人还是自制一些比较好。。

1小时前
  • 韦恩斯坦_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