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不过是一个棋子,重要的是明白自己处的位置、自己的分量和该如何制衡。
科鲁尼饰演的老特工虽然被中情局出卖,但关键时刻还是利用自己的关系网找到制衡对象,并几乎成功的破坏掉中情局的阴谋,只不过它的能量太小,而且没有及时得到盟友的信任。
马特戴蒙怀又一腔理想的热血,却不得不黯然收场,有时候,明明看到离光明的前景只有一步之遥,却由于不同利益团体的作祟而颗粒无收。
美国的政客和企业家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造的这一幕让阿拉伯世界继续在落后中沉寂,纳赛尔王子的弟弟未了自己的利益傍上了美国而让自己的国家继续沉睡在深渊。
阿拉伯的世界也在报复,connex石油公司最后遭受人弹袭击也许又要被美国定位为恐怖袭击。
那么,纳赛尔王子的死呢,应该是扎卡维(?
)所为,当然,幕后的真正主谋是中央情报局。
中国在这部电影隐约出现,是因为高价竞购到的油田开采权。
在这场博弈中中国开始登场,由于清洁本身已经足够复杂,并没有牵涉到中国在里面的制衡,不过,想必每一次较量应该都是多方博弈。
关于公司合并是否违反反腐败法案这条线索,是关于哈萨克斯坦石油的博弈。
美国当然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不过,也会找出替死鬼平复司法界的质疑。
这是一部反思美国的电影,包括恐怖主义以及能源战略。
由于里面出场人物错综复杂,节奏、地点转换非常快,开始看起来有点不太适应,还好,整个故事性还不错。
不知是哪个盗版商给《Syriana》起了“谍对谍”这么一个名不副实的蹩脚名字,让我一开始就对这部电影抱有了错误的期待。
在我的印象中,与“谍”有关的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类似“007”系列的,描写特工不畏艰险完成任务的电影;另一类是类似《Mission Impossible》和《The Bourne Identity》系列这样描写特工被人诬陷,受到追杀,最后在自己的努力下恢复清白,严惩败类的电影。
都少不了错综复杂的案情、艰难险重的任务、机智勇敢身手矫健的主角、能力强大却处处稍逊主角一筹的敌人,也少不了精彩激烈的打斗或者枪战,少不了世界各地的瑰丽风景。
当我满怀着看一部类似《The Bourne Identity》这样惊险刺激的特工片的期待,坐在电脑面前观看这部颇受好评的新片时,才发现自己被这个蹩脚的中文名字戏弄了。
的确,《Syriana》与间谍有关,但特工和间谍绝对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片中的中情局驻中东地区特工也只是四个主角之一。
扮演该特工的 获得金球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除了没有传统的特工主角之外,这部影片也没有上面提到的所有要素。
相反,这部影片充满了政治人物和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的利益争斗,充满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或明或暗的博弈。
特工不过是为了实现这种目的的工具和手段。
导演真正要向观众传递的信息是,在中东这个世界能源主要产地,在这个受到传统阿拉伯文化影响、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地区,在这些缺乏民主政治的国家里,大国间的利益博弈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形式进行。
而由巨型跨国公司带动的全球化浪潮损害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造成了财富的两极分化,使得中东成为了恐怖主义滋长的温床。
让观众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政治阴暗面,大概才是导演的意图。
为了这个目的,导演设置了四条主线,四个主角分别是:一个执行任务失败的特工、一个因为儿子意外丧生而成为沙特王子经济顾问的石油业务分析员、一个因为怀疑中国公司的并购交易中存在非法行为而受命调查的律师、一个因为公司并购而被解雇最后成为恐怖分子的中东少年。
曾经拍摄过《Ocean's Eleven》的导演 以自己最擅长的多线式叙述手法,交替讲述四个主角的故事,只是到最后他们的命运才汇集到一起。
不过我认为这种叙事手法在《Syriana》中并不算成功,因为在整部电影的前半部分,人物之间基本没有关联,我觉得自己好像在看一本没有剪辑过的、存了四部电影内容的录像带,看得晕头转向,一头雾水。
这样的叙事结构恐怕很难吸引观众。
为了与主题相映衬,影片采用了写实风格的拍摄手法,很多镜头的剪接都不符合传统电影的处理方式,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仿佛是新闻影像的片断一般。
最绝的是最后王子的车队被美国导弹击中时,镜头竟然在爆炸进行到一半时切开,这种剪辑手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至于演员的表演,只能说中规中矩,却并不觉得有多出色。
因为四条主线同时进行的叙事手法本身就决定了所有演员戏份都有限,不可能有太多出彩的机会。
看过之后感觉很闷不止是画面,声音所带来的更重要的是对我心里的冲击这部电影使我真正意识到一个道理:不管怎么愤怒,怎么努力,你都低不过国家这个巨大的怪兽正如the School of Rock里的Mr.S跟他学生说的一样:Give up, just quit, because in this life, you can't win. Yeah, you can try, but in the end you're just gonna lose, big time, because the world is run by the Man. The Man, oh, you don't know the Man. He's everywhere. In the White House... down the hall... Ms. Mullins, she's the Man. And the Man ruined the ozone, he's burning down the Amazon, and he kidnapped Shamu and put her in a chlorine tank! ................................................So don't waste your time trying to make anything cool or pure or awesome 'cause the Man is just gonna call you a fat washed up loser and crush your soul. So do yourselves a favor and just GIVE UP!
《碟对碟》(Syriana),很早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帅哥乔治.克鲁尼主演,趴床上看得差点睡着,好几条线索:美国特工在黎巴嫩做间谍工作,石油公司跨国收购,海湾国家王子四出活动,中东油田被解雇的外籍员工。
看架势是部大片,强忍着看到最后:倾向于与中国合作的阿拉伯王子的车队在沙漠上被西方精确制导导弹击中,王子被谋杀,石油公司的庆功晚宴,似乎他们化解了一次能源危机,被解雇的两兄弟去做人肉炸弹,在海湾开着汽艇带着炸弹撞向油轮,弓身在船头的哥哥象一只白鸟,长得好像公司旁边兰州拉面馆的那位哥哥。
前面都没看懂,最后几幕印象深刻,明白了一点:这是一部关于石油的电影。
油井工人,CIA特工,中东王子,美国政要与石油巨头,中国国企,经济分析师,这一系列看似关联不大的角色被一个油井竞标事件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一盘棋局,棋手无疑是中国国企,美国政要和石油巨头(两者其实紧密相关,算是一个操盘一个挂车),还有中东王子。
中国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抱着走向世界,复兴民族的野心,也借着专制体制的方便,集中全力发展国企,试图通过这些超级企业抢占有限的资源,获得经济发展的空间从而进一步为军事发展打好基础,在政治舞台上争取话语权。
美国的政治经济巨头们,则是凭借自己已有的巨大资本努力保持各方面优势,试图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中保持自己的霸主地位。
中东王子是个悲哀的角色,他最开始抽到的就是最坏的一把牌,封建残留,经济落后,军防空虚,内乱频仍。
本来只能勉强经营,能撑一会儿算一会儿,但他偏要锐意改革,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发展强国。
他的失败从最开始就已经注定。
是的,真正的棋手只有这三方,其他的角色都是棋子而已。
起始实力的悬殊让结局几乎没有悬念,美国最终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中国得到了些暂时的好处但也仅限于此,中东王子被杀,取而代之的掌权者放弃了他的所有改革政策,继续当美国的傀儡。
值得深思的是最后一幕。
因油田产权交接而失业的石油工人在极端恐怖组织中找回了自己的尊严与信仰,他们驾驶着小船极速驶向海上的石油采集船。
船尾留下一道笔直的泛着白色泡沫的航行痕迹,而他们目光则笔直地射向前方的。
心中古兰经的声音超越了一切尘世的喧嚣而执着地响着,他们没有犹豫,没有回头,甚至没有闭眼,就这样在一声巨响中与那个庞然大物同归于尽……于是美国最终也不算胜利者,就像斗兽棋里,克制大象的往往是最小的老鼠。
这就是电影的残酷之处,没有赢家的斗争和没有可能的合作,最后承受一切苦难后果的都还是没有希望的人类。
但事实上,现实远比电影更加残酷,因为现实中仅有几只老鼠并不能干掉大象,现实中没有人与我们同归于尽,如果我们不去努力,不去反抗,不去改变,最终的结局只会是大象时代的无限期延续。
很讽刺的是这部电影产自美国,这部通过美国官员的嘴呐喊着“腐败是我们的生存之道”,借着美国权贵之口说着“资本主义就是无休止的侵占与破坏”,反而凭借中东王子的所作所为来诠释民主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的电影,竟是一部美国电影。
可笑的是是我们所要反抗的人在对我们说,你需要反抗,因为反抗才是正义,反抗才是真理,反抗才是出路。
可笑的是我们在前仆后继地向资本主义迈进,变得庸俗,拜金,而资本主义世界中心的年轻人却把83%的支持率给了代表民主社会主义的伯尼桑德斯……或许这些反差才是我们应该反思的。
总而言之,辛瑞那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影,无论从内容讲,还是从它的存在本身来讲。
通过这部影片,人们感叹政治的肮脏,美国司法虚伪的同时,很可能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
电影仿佛始终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在讲述这些事情,他不向观众发表任何的倾向性,尽管这是一块如此之大的伤疤。
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演示这个世界究竟怎样运转,没有人像木偶一样替导演说话。
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谈论政治,但不发表看法。
因为作者也不知道,如果这个世界不是这样,那它究竟该是什么一副模样?
很显然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乌托邦并不存在。
这样说来,定义这部电影没有感情是不妥的,作者想要和我们分享的是他的悲观与无奈。
奥斯卡的热门,手里早就有一张,中英文字幕都是错的,这样复杂的政治电影,字幕错了是完全没法看懂的。
终于前两天又拿到一版,检查的时候直接看字幕,还好,翻译还凑合。
不过到现在我也没弄清楚这电影名字是怎么回事儿,有人说是“叙利亚”,可是后面多了个a啊?
原著是See No Evil,也不知道电影名字是怎么起的,不会是美国人的校对错误吧?
^_^我大概早说过这届奥斯卡是烂片辈出的一届,相较之下,《辛瑞那》还算好看一点的,不过电影太铺张,一派只有好莱坞才会拍出的那种场面,空间和角色的跨度也超大,全是石油政治,女生们肯定不爱看。
我看的时候时不时也困,偶尔又让我醒过来的,居然是熟悉的中文。
按本片的说法,中国已经全面介入在海湾地区的能源争夺,本片的核心就是美国的石油托拉斯康耐克斯要抢回被中国拿走的一份天然气协议,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和情报行动。
好!
好!
祖国终于强大起来了,已经可以和美国抢东西了!
我很欣慰。
连阿拉伯王子都说了:中国人出价最高,我为了人民的利益着想,当然和中国签。
请注意,这个王子可是本片塑造的开明人士之一,为此他不惜搞政变,抢王位,当然,之前还特意找了中国人打招呼,我看到这里也觉得很有面子,有被恭维到了的感觉。
只可惜这个笨蛋……中国在美国人眼里永远比在自己人眼里强大,这个之前我有经验。
几年前看《刚果》这本烂书,里面就提到美国人要进入中西非,必须先到中国大使馆打招呼,批条子,才有飞机坐且飞机一路上才能保证没太多导弹打你!
(当然后来该飞机还是被cei下来了,说明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疏漏,党政不分开是不行的)马特迪蒙扮演的经济师,带儿子出席王子派对的时候长子不幸溺死在泳池里,为了表示歉意,王子立马把刚刚落成这座山庄豪宅夷为平地,并且赔偿马特迪蒙7500万美金,马特迪蒙讥讽道:我大儿子原来值7500万啊,那我二儿子呢?
王子马上说:值一个亿!
于是再赔一个亿美金!
@%$&^*#~~于是我又醒来一次……乔治克鲁尼在里面胡子邋遢像出场,据说很多女影迷马上上吊自杀以示抗议。
导演是Stephen Gaghan,《毒品网络》的编剧,所以你现在了解了,这孙子就好这复杂的全景式的故事。
在这个能源越来越匮乏的世界,人们为一切稀有的东西而战争!
不计后果、不计代价、不眠不休地战争!
所谓的信仰已经变成阴险人物的有利操作工具!
那些无知的信仰者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印证着世界的丑陋!
就简单的“无知”二字伤害多少人!
显见无知是多么的可怕!
当我们把地球赐于我们人类的所有能源都消耗待尽时,也将是世界毁灭的一天吧!
Syriana...Syriana是什么意思呢?Syriana表示着用自己的意愿来重新塑造一种中东.于是电影中许多个势力想塑造一个新的中东,其中包括中国,更准确的说中国也想从中获取利益.电影中纷纷扰扰的人物,事件,也证明了一个道理,没有永远的有意,只有永远的利益.也正如电影中的JIM说的:"这是一场战争",只是每个人都是失败者.电影不是十分容易看懂,因为人物众多,事件复杂.看完必然有些懵懵懂懂,所以看完故事,看一些背景介绍,别人写的故事解析,再细细品来,会发现故事还是十分的有趣.故事还原了一个真正的中东给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宝贵资源的地区,美国人想完全控制他,有报负的新一代本地领导者希望建立民主独立的新国家.回顾历史,多少围绕着中东的战争,不管打着什么样的名号,其实世人都知道是为了石油.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国家中国也就成为了西方国家忧缓的对象,用石油来打压中国,电影中也体现得十分到位.推荐的一部电影,适合细细品味的电影...
本评论完全无剧透,因为几乎与电影无关,哈哈。
纯属个人发发牢骚。
如果我们将来会与美国有真正的冲突,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和什么人在打交道。
我相信美国是有一小批像怀特这样的人的,他们是WASP(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中的精英群体,权利巨大,invisible,可以轻易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他们追求的目标很多时候也让人疑惑,他们往往会是完全的实用主义,可以铁血的命令军人杀死对方成百上千的平民来促成或者毁灭一条输油管道,有时候又是充分的恣意妄为者,因为他们的举止无人监察,很多美国人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自己的好恶夹杂在重要的决策里面。
而美国的年轻人又常常是你能想到的最好的武器,他们年轻,他们有爱国心,他们勇武,作为军人他们有世界上最好的训练,而且他们其实被严重洗脑。
一切为了国家。
旧时代的美国人其实没有太多联邦的概念,大家互称从哪个州来,因为那才是他们的出身,而现在的美国人在常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下已经常常狂热爱国。
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时候让你都觉得震撼,几乎每次去NBA赛场看球,中场休息的时候必然有些老兵向全场几千球迷致敬,而全场也致以军礼;有几次去酒吧,DJ偶尔会播放士兵歌曲,挤满了人的场子里全部合唱,有人甚至落泪。
我常常为这种爱国心和拥护军队的热情感动,同时也担心,因为这样的武器是掌握在怀特这样的人手里的。
最近美国人纪念伊拉克战争开战10周年,死亡4000余人,伤残600'000人次(他们尚且如此,何况他国的那些平民)。
而这个国家没有给悲伤多少空间,很少有人纪念他们,也很少有人关注这些受伤的人群,大家群情激昂,准备下一场战斗。
我觉得很好看 就是不喜欢马特达蒙扮演一张回归幸福家庭生活的脸 在任何地方都不喜欢
多线叙事好烧脑!看一遍不仔细看好多地方还是不能完全串联起来。
对各国的立场都有非常精准的分析与呈现,表现稳健有力,各部分各由一个点晴人物领衔,分配得当,只是稍嫌复杂,一开始不是很好理解,最好要看第二遍,感觉还是非常精彩的。
四条线十几个人物信息量巨大复杂的群戏到这地步让人叹为观止,但几个主要人物塑造手法略显单一,为剧本的信息量牺牲了,剪辑很棒,原来是李安的御用
將題材擴展到無窮大的結果是只有一個空殼。
是从这部片子开始 不那么讨厌克鲁尼
多线路,且各个线路间的关联点到为止。一切都点到为止....
这片子充斥着美国人的民族优越感和个人英雄主义。
感觉不够过瘾·~~~情节没有结束,电影就完了
不喜政治评论者勿入
Syriana.NTSC.DVDR-SCREAM
还真是从头多线到尾啊。马老师观察:一共出场4分半钟。
太政治化了 我不喜欢 而且线索很杂乱 没看完 sorry
太沉重 理解不了
恩 中国也凑近去了
电影不错,中间有一些比较散感觉,最后还不错,可以,克鲁尼的奥斯卡男配
超级好看的政治宗教题材,配乐很巧妙(让我有种在实验室看着解兔子背景乐是肖邦的感觉),摄影也很棒。剧本写得太好了,之前看到说这是一部描写“天才”的电影,看完我才发觉,这是要求观众“天才”的电影。实在太深了不能理解的很透彻,但是总体还是很动容的(在有兴致看完的前提下)。
四五条线索最后交织出一个极其现实而又精彩的故事,克鲁尼版的jack bauer更是让该片增色不少。这部评分不高,是因为它高于豆瓣用户的平均智商太多了
真的……好复杂啊!!!还想再看一遍。。。
got a bit lost in the middl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iff lines was not done so 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