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两个母亲都是伟大的,但是最痛苦的应该是受害人的妈妈,虽然律师也付出了巨大艰辛的努力,经历了绝望和煎熬,但最后女儿平安归来了,这是最好的结局了,而受害人的妈妈,虽然报复了那个人,但是自己也要在牢狱中不断地回想往事终了,不过,如果我的女儿遭到不测,我想我也会把凶手千刀万剐的,最起码五马分尸,凌迟处死,即使我要下地狱,我也要做。
最毒妇人心啊~节奏凌乱时快时慢的,让人死去耐心。
还有剧情中间走出个议员的儿子出来,还以凶手就是他儿子。
让剧情变得复杂,搞看到后半段越看越懵~本片令我有几处疑惑:第一;就是凶器这事,之前就有证据定罪为死刑了,后来主角律师说找不到凶器就是证据不足,这就无罪释放了?
这未免有点牵强了吧。
难道因为有议员那段插曲,陪审团才改判了?
第二;就是警察最追赶疑犯的时候,莫名其妙的疑犯跑上一架面包车,居然还有钥匙就这样开走了,你说车是他的,那为什么一开始他却又不开走,非要发现他才开走,难道就为了保护自己的车?
第三;证人设计师那段,主角律师发现他中毒了,平常人不是第一时间报警吗,为什么非要先问设计师是否见过辩护人后才考虑救不救,万一是有利的呢?
第四;议员的儿子发现自己的女友死在自己面前,具剧情叙事解释是磕药过多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杀的就拖着尸体回家,让议员处理为自己脱罪?
我想问的是,磕药的时候是真的完完全全不知道自己做什么?
那他应该不是第一次磕药了吧,为什么之前没有杀人?
第五;就是凶手行凶时误把凶器插入石膏的时候,石膏就把凶器卡住了,而且凶手还不在乎,行完凶就拍拍屁股走人,也不想想把自己的罪行怎么掩盖下吗?
难道真不怕被抓?
很国际的一部影片,快速剪辑和虚实镜头处理非常好莱坞化。
影片的犯罪题材加上快节奏的段落叙事和不同人物、事件逐渐的切入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不少美国电视剧集。
不过比起那些为了延续剧情而无谓倒叙、插叙、增加人物的美剧,短短两小时的本片所呈现出的毫无闷场的剧情效果更值得一看。
虽然影片的结果也不是不能预知的,但还是让人感到有不少意外,而影片层层剥丝的处理效果以及人物间的矛盾以及人物本身内心的矛盾也是比较到位。
整部电影在气氛上将女主人公从无助母亲到厉害办案女律师的转变也比较自然,中间不时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将两个角色相互呼应,显得有错落有致。
当然金允珍 Yun-jin Kim的表演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在《马拉松》中饰演母亲的金美淑 Mi-suk Kim再次看到让人更加欣喜。
另外影片在一些突发剧情的镜头拍摄、切换上的小亮点也让人感觉不错,比如幻觉看到女儿玩耍(这使得最后结尾给人幻觉的第一感觉);餐厅接完电话后的大打出手(之后不落俗套的对应);两个母亲的第一次对话(一次刚好在影片中间的简单的对话却是影片的主线)等等。
虽然在韩国大钟奖上《追击者》是最大赢家,但是我更喜欢《七天》,虽然前者在叙事上有所与众不同之处,但是后者在思想上也说不上多深刻,不过《七天》在人文关怀上有着相比来说更多的展现,而非一味的视听神经的刺激。
2008-07-13
我们在正常的观看,评论这部悬疑电影之时。
请问。
即将步入青春期,正在消耗青春期,和已经度过青春期的人们。
我们打算的,已经进行的,曾经做过的,堕落的生活中。。
是否即将,正在步入,或是侥幸离开,那黑暗的边缘,那铺面而来的暴虐,偏执,死亡的气息。。
在黑暗中的潜伏者,挑选着我们这些年轻的,张狂挥霍自己的猎物。。。
是的,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想过,所以总有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的投火。
不停地做着种马,或者反复堕胎的耕地,或者吸食粉粉。
我们的死亡气息分外浓烈的撕毁肉体和精神。。。
唔。。。。。。。
真的不痛么。。
唔。。。。。。。
真的不难过么。。
即便是我们完整的退出,或是伤痕累累的归来,或者是死亡。。
在做这些事情的之前,曾经想过你的身后有着深爱你的人,不论它是父母,兄弟,姐妹,师长,或者是谁。。
或者只有你自己,你是否爱过你自己呢?
很多毁灭是自己走出来的结果。。
jang hye jin23岁的你。
是你自己走向了死亡。。
一波三折,剧情紧凑而极具变化,当矛头指向犯罪嫌疑人时,即刻导向了下一个故事。
对比之下《证人》逊色很多。
当女儿处于危险的时候,忘却自己的危险而去营救,便是母爱吧。
法官说不是她不恨,而是她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她亲手烧了他,that’s all。
有时候尊严的确比自由重要,所以高傲总会栽跟头。
此片也告诉人们,法庭无冤案,世上无罪人。
看了国内的《拯救嫌疑人》,获知翻拍后,再来看韩版的《七天》,高下立判。
韩版的剧情跟演绎明显更胜一筹。
国内获取犯罪证据全靠电话手表“抢立头功”;韩版则自然展现“棋子”如何釜底抽薪地报复。
作案凶器由谁最先发现?
国内所拍,混沌不清,女主怎么就突然“灵机一动”,断定凶器封在雕像中?
韩版由母亲清理遗物时,无意间看到雕像头部的异样,只一眼,就已全身颤抖地明白那是什么?
当从摔碎的残渣中拿起附着厚厚血痂的雕刻刀时,她就成为真正的一名战士;她清楚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
最bug的是,国内在结尾处,母亲报仇未遂,竟遭利器穿膛而过,先死在凶手面前。
不知编剧想借此表达怎样一种身为母亲,看到凶手,想吸其血,啃其肉的愤恨情绪,却终难亲手斩杀的遗恨?
再看韩版的处理手法,复仇的母亲以她筛选出最解恨地火烧活人,亲手了断凶手罪恶的狗命。
最后,她如愿以偿,大仇得报。
冰冷的手铐,高筑的狱墙,算得了什么!
即使立刻死去,也会从容地微笑。
反正韩国人拍来拍去就是复仇,除了情色片喜剧片以外什么片子多少都要和复仇扯上关系。
看七天的时候我楞是一个一个字的看啊,说得太快了,剧情又这么曲折。。
我承认我的反应能力有些慢,智商也不是太高,选了这部我最不擅长的刑事案件惊悚片来看实在是太有压力。
当初看故事梗概时就放弃了,虽然我那么热衷于韩国惊悚片,实在怕自己看不懂,看完了还得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去推敲。。
结果这两天被大钟奖的新闻搞的有点头热,女主角是最佳女主角啊。。
这个吸引力有点大,所以就蒙着头在考试全部结束完来欣赏,为的就是有清醒的脑子来品味。
结果还是感觉被糊弄了。。
查了先前豆友的评论才恍然大悟某些情节。
突然发现韩国现在越来越喜欢做犯罪惊悚片了。。
虽然他们的编剧能力和创造想象力还有待更高一步的提升,毕竟想排在美国后位也非简单的事情啊。。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结局满好,我没有猜到的结局就是好。。
我也相当的赞同,烧死是最惨的死法。
也突然明白CJ的妈妈为什么会说她尊敬死刑了。
如果是我,我还真想不到。
这个案子看似简单,实际上非常复杂。
被害人hj是艺术系的女学生,被人用一种美术用的锯刀(就是那种带锯齿的雕刻刀)捅死,并抛尸野外。
尸检发现,被害人口中有“迷天使”(一种毒品,能导致幻觉,长期食用会引发精神分裂),说明她生前曾经吸毒。
伤口呈现不规则分布,说明凶手是冲动杀人,而案发现场却经过周密的掩饰,这就形成一种矛盾:混乱和有序的结合,凶手看起来既是一时冲动,又是蓄谋已久。
在案发现场,发现了被告cj的指纹和脚印,但是被告人宣称他只是为了给自己母亲治病,想去那里偷些东西,当他到了那里,被害人已经死了。
经过开锁匠证明,案发现场的门是一种非常稀有的美国进口的锁,普通的开锁匠都无法打开,更别提小偷了,因此,杀人凶手一定是与被害人相识的人。
律师调查了被害人的社会关系,发现她有两个男友:一个是酒吧里的主唱歌手,另外一个是留学生。
歌手证明当晚留学生去过她的工作室。
留学生已经因为吸毒住进了精神病院,看上去似乎是有不在场证明,但是一盘录像带证明他当时并没有住院,而是出席在hj的葬礼上。
到此刻为止,留学生成为最大的嫌疑人。
但是控方抛出一个有力的证人:cj的妻子,她证明cj并非如他坚称的以前从来不认识死者,而是他一直和死者保持毒品交易,他去死者的工作室,也是向死者讨还毒品交易货款——熟人作案这一条成立。
案情似乎跌回原点。
如果不证明cj无罪,她女儿就会被杀死。
她们找到了死者的车——一辆红色的保时捷,并在车里发现了一枚鼻钉——鼻钉被证明是留学生的。
她有个大胆的设想:案发当晚房间里有三人,先是死者和留学生一起上楼,两人共度良宵,之后被告敲响了死者的门。
因为没有找到关键证据——杀人凶器,因此死者到底是被这两人中的哪一个杀死,暂时无法得到证明。
当晚,留学生的父亲,首尔第一检察官袭击了律师事务所,并把所有证据付之一炬——等于承认自己儿子参与了案件。
开庭那天真相大白:原来死者确实是被cj所杀,而检察官的儿子,也就是留学生当时在现场,根据目击者的证词,当晚曾看见cj开着红色的保时捷离开,而帮助清理现场毁灭证据的人,正是检察官本人。
于是这个案子成了两个人作案。
由于检察官手下的叛变,当庭出示了检察官和律师之间的对话,使得检察官毁灭证据的罪名成立,而由于凶器失踪,cj被无罪释放。
本以为看到这里就完了,没想到后面有更吃惊的东西——cj被无罪释放以后,律师也找回了自己的女儿——还活着。
cj按照约定到一个车库里等人,也就是委托律师为他辩护的那个人,没想到被他(其实就是那个绑匪)开车撞伤,并被锁在一个房间里活活烧死,临死前他才发现,给他请律师的幕后人物,也就是绑匪,竟然是死者的母亲,原因是“绞刑对你来说太便宜了,我要让你死的更悲惨”……而同一时间律师意识到,女儿一直在画天使、石膏像、以及绑匪寄过来的石膏手模型,都指认出绑匪就是死者的母亲。
绑匪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和她联络的男子,另一个是死者的母亲,对于那男子的身份没有交代,好像也是个警察。
最后死者的母亲被带走。
而那把失踪的刀,原来隐藏在一尊石膏像里。
其实还是有漏洞的,不过那是拍电影需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电影就拍不下去了。
首先,我不晓得韩国是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判处死刑的,在中国宣判死刑要审很多次,并且可以上诉至最高法院,三天之内就判死刑好像太着急了吧。
而且既然律师最后以找不到凶器为理由使得被告无罪释放,为什么当初一开始也没找到凶器,就能定他死罪呢?
而且换律师不是随便可以换的,需要委托人签字,但那个绑匪始终不露面,除非委托人是被告本人。
不过韩国法律怎么样我就不晓得了。
其次关于凶手妻子作证,导演的意思是如果被告的母亲死了,被告将会获得一份巨额保险,而假如被告被判处死刑,受益人将是死者的妻子。
但是像糖尿病那样的是不会被受理投保的,他母亲病了那么久,即便是投保了也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他妻子未必就会知道。
所以这也就是小说家言而已,现实中不会这样的。
第三,留学生的父亲(检察官)完全没必要对他的手下发火,因为这一次的情绪直接导致了他手下的叛变,而且从政的人应该足够小心才对,他怎么允许那样重要的时刻被人偷偷录音?
而且他完全没必要亲自路面,差人毁灭证据就行了。
也就是导演要安排给观众看的。
第四,警察没有搜查证明就四处乱搜。
7天,一个星期。
对于一个女儿被绑架的母亲来说,7天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每一天的日出都是一把尖锐的刺刀吧,深深地扎进心脏最脆弱敏感的地方,然后在神经收缩到极致的时候,再快速地抽出。
如此反复,一天又一天。
金允珍的角色很张扬,是个经常上报纸头条的不败女律师。
所以被别人盯上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在女儿被绑架后,她所表现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感慨:在心脏被掏空的那些日子里,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
是母爱。
在和韩夫人的对手戏里,我们读到了太多母亲对于孩子的感情。
那是一种无法言表也没有办法形容的感情,深得就像一口井,掉进一颗石子,要很久才听得到回响。
骨肉,那是比自己身上的肉都要牵制灵魂的东西。
韩夫人说:这无所谓。
这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过世的女儿最大的宽容和原谅。
她有所谓的也就只是女儿已经不在这个人世了。
而金允珍演的母亲,一方面要忍受女儿被绑架的事实,一方面要承受来自韩夫人等外界的误解。
她只是默默地承受,并没有为自己作出解释。
《七天》的结局出乎我的意料。
很精彩。
这一切,让我想到了《连环局》。
刘若英的角色让我印象深刻。
同样是孩子被绑架。
她所表现的母亲依然让我们肃然起敬。
那是多么深刻的爱,值得她们要不顾一切拼尽全力去做那些平时不可能做的事。
女人是水。
但一旦遇到困难,女人就是结了冰的水。
看完之后好想抱一下妈妈,然后当面告诉她,我爱她。
在默片时代,为了调节气氛,管乐器的使用非常广泛。
现代电影非常少见管乐器配乐了,尤其是号类乐器。
诸如小号的使用会使原本紧凑的节奏,杂乱不堪。
现在除了一些特闷的电影还会配一些爵士类萨克斯(如荒夜妖境),再就是斯皮尔伯格那种能驾驭大场面,善使用交响乐的了。
现在绝大多数的电影都使用弦乐,钢琴,小提琴,吉他,百分之九十的配乐逃不开这三样。
于是总是感觉一些好听的配乐似曾相识。
于是我最近总是想如何重新把管乐加入配乐。
今天在看七天时后半段的追击戏时(就是警察只身闯敌营那),被配乐惊艳到了。
在配乐中修饰性的加入了小号,紧凑感瞬间提升,节奏丝毫不乱。
综上所述,管乐器作为修饰成分,尤其是节奏紧凑时,非常值得一试
找不到凶器法院就要放人?韩国司法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故事还是神幻了点儿
很棒,很紧张,结局出人意料。没想到一向拖拉的棒子也能这么紧凑。还有就是女主角太象阎妮,弄的我有点严肃不起来。
初看挺厉害,仔细想想也没什么
千万不要惹孩子他妈
可怜的鼻环和他爸比……
法律不能大快人心 手刃仇人 才能告慰亡灵。 作者们都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怎么会没有想到呢?因为他们有演出经纪和检察官的障眼法,但也给出了“为什么她那么平静的质疑”。真相 母爱 痛苦 都很重要。
剧情挺抓得住人的,还不错
没坚持看完。
恩,剧情转来转去,闫妮和言承旭什么的都很忙(什么眼神儿。。。
韩国的法治果真到了这种程度吗
韩国的类型片确实有模有样啊
乱七八糟不知所云
晃呀晃呀晃,之后的《嫌疑人》也是这毛病
闫妮演的不错
到现在才看真是吃亏,结局超精彩。
典型的韩国罪案片,你永远预料不到能瞎扯到哪儿,看看傻乐一下还是可以的
女猪脚是照着闫妮整的吧
3+剪辑有点乱,很多镜头晃的厉害,过头了。一开始觉得片子有点故弄玄虚,结局才知道,我关注的重点错了,不错,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补一下《拯救嫌疑人》翻拍的原版,理解为啥张末运镜那么奇怪了,原来原版是惊悚片,可是翻拍的都改悬疑了没必要还保留一惊一乍的镜头吧,改后的最后一层反转比原版有意思,给了妈妈很大发挥空间这部也一般,剧情和节奏都太零碎了,看着烦躁女主很多时候都幻视闫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