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月没看电影了,好不容易发现了一部卡司和题材都还感兴趣的片子,结果看下来却是失望。
克鲁尼大叔人老了,技术也老了么,完全没有对得起这么豪华的卡司和这么有价值的题材。
整部片子结构七零八落,既没有拍出《逃离德黑兰》那样的紧张节奏感,也没拍出《虎口脱险》那样的幽默诙谐感,最后还借着把俄国人洗刷了一把回归了米国主旋律。
说到底还是定位的问题。
看在女王凯特布兰切特的面子上勉强给个三星吧。
同样的一片天空、同样的扛着枪的美国大兵、同样的登陆艇、推开登陆艇之后同样的那片海滩,然而不同的是迎接这几位美国大兵的不再是漫天的炮火和网一样的子 弹,没有那惨烈的登陆作战,这个由一帮艺术家、收藏家、建筑师等等组成的特殊小队,他们将赶赴前线,甚至深入敌后,但不是去拯救大兵“瑞恩”,而是去拯救 无数的即将被纳粹葬送的无价的艺术品。
在被一帮超级明星组团拯救了的“瑞恩”,这次成为了拯救小队的重要成员。
这是由乔治•克鲁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刻,盟军此时已经在西线战场从法国和意大利分别登陆,而东 线则是苏联顺着大陆一路西进,纳粹德国的败亡已经是早晚的事,面对着这样的局面,穷凶极恶的希特勒决定将他从整个欧洲各处搜刮来的艺术品全部转移,并将在 他败亡的同时,一并毁灭。
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将意味着人类文明将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为了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一支特殊小队,从美国出发,来到了战争 前线,他们的任务就是,从纳粹的魔爪下挽救无数的代表着人类文明精华的艺术珍藏。
影片用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对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所带来的浩劫。
几乎没有任何硝烟的画面 中,却一次次的出现在战争中被夷为平地的城市,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等等名城都没能幸免。
总共也没响几枪,但7人小队却有两人为了这些艺术瑰宝, 魂断异乡。
乔治•克鲁尼一边思考着到底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这些艺术品重要的问题,一边带领着小队继续着两位队员为之付出生命的任务,当那尊米开朗基罗的 “圣母与圣婴”终于被找到的时候,他们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了。
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不得不说影片本身谈不上精彩,没有任何华丽的特效,没有扣人心弦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乔治•克鲁尼只是还原了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一个故 事,一个足以载入史册、影响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故事,让世人都能了解到当你站在欧洲的某座教堂或者博物馆中一边欣赏一边惊叹各位巨匠们的超卓功力和手法的同 时,曾经有人为了保护这些作品,付出过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
另外就是,美国人还真的是相当的敞亮,如此之多的艺术品,就愣是将所有的都还回去了,没自己 中饱私囊,而在好莱坞电影中从来都是反面出场的苏联人,自然就是土匪的化身,看到就带回家,那是必须的,冠冕堂皇的一个理由——战争赔偿。
影片除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之外,最大的看点就要数,几位大牌明星了,身兼导演、编剧、主演的乔治•克鲁尼自不必说,跟他合作多次的马特•达蒙戏份也不少,浑身仙气的凯特•布兰切特,再加上一票老牌影星助阵,演员阵容足够强大,实乃本片吸睛之处。
不论乔治·克鲁尼如何强调拍摄《古迹卫士》的不易,这部电影毫无疑问让观众失望了。
冲着耀眼的卡司阵容不顾一切提升期待值的影迷们,下回可要学乖一点:演员大牌,并不能保证电影上乘。
一位不合格的导演,有可能把这一切都毁了。
早在《古迹卫士》柏林电影节媒体放映开场一个小时前,电影宫一楼的等候区域就早已被记者们挤得水泄不通。
入场时间一到,几乎人人都是已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上楼梯,以便抢一个好座位,既适合观影,又方便在电影结束的当口全身而退,快速转战剧组的新闻发布会。
然而,除了一段略显讲究(但还是带着美国人盲目乐观气氛)的开头,这部电影就没有再向我们输出过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甚至,连自圆其说都没有做到。
故事从1943年说起,纳粹军队在战争中掠获藏匿了欧洲大量的珍贵艺术品,其中包括伦勃朗、鲁本斯、雷诺阿等人价值连城的名画。
随着盟军的节节胜利,纳粹的溃败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传言希特勒几近疯狂地准备在失势之后将这些艺术品销毁,得知此消息,艺术专家弗朗克·斯托克(乔治·克鲁尼饰演)强力游说美国政府,将包括博物馆掌门、名画修复专家、艺术史家在内的十一人招至麾下,组成一个特别的“古迹卫士”行动组,准备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找寻这些被纳粹强行霸占的艺术珍品,以期“重新使人类伟大的文明散发光芒”。
只可惜,乔治·克鲁尼的这支临时队伍,虽然号称身怀绝技,电影却没有给他们多大的发挥空间,展现在银幕上的,只是一群刚学会怎么使枪,就敢不计后果只身深入敌穴的乌合之众。
比尔·莫瑞,马特·达蒙、让·杜雅尔丹、约翰·古德曼、休·博内威利……这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个性演员,到了电影里,一个个显得笨头笨脑,毫无风度魅力可言,就连乔治·克鲁尼自己,脸上也仿佛涂了胶水似的,完全没有了平日里风生水起、油腔滑调的样子。
众男神在《古迹卫士》里济济一堂,出场速度之快,出场方式之平庸,几乎让观众没有时间去消化他们的角色、背景、技能以及各自的任务。
我们的眼睛盲目地追寻着他们在地图上移动的痕迹,还没怎么弄明白,德国人费心藏匿的艺术宝库就被他们轻易地发现了。
电影(或者说好莱坞电影)原本应该着墨的地方,《古迹卫士》都毫不留情地省略了:战争的残酷、个人的绝技、情节的跌宕……剩下的大把空间和时间,乔治·克鲁尼都匀给了抒情。
这些身高马大的男人们是有多爱抒情啊,以至于其中的两个人无为地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些不合时宜的空洞抒情,不仅让角色站不住脚,更让整部电影显得荒谬可笑。
不会使枪也就算了,好歹是一群专家。
可是,这群人不仅在战场上无能,到了藏画的矿洞里,除了告诉我们每幅画的作者是谁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技能了。
他们没事就躲在军营的帐篷里,互相问问对方有没有家庭,有几个小孩,啃一口配给的食物,再抽一根烟,几乎要陶醉了:“我们做的事情真伟大!
”拜托,要煽情,就好好煽,不是所有的人性都能催人泪下,这一点,在好莱坞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乔治·克鲁尼怎么就不懂呢。
电影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罗伯特·M·艾德塞的同名传记文学《古迹卫士:“二战”中不为人知的艺术珍品争夺行动》是它现成的脚本。
这就更让人无法容忍电影编剧上的单薄和情节上的硬伤。
如果说乔治·克鲁尼版的这部电影还有一点价值的话,那大概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段历史,知道了曾经真的有这么一群勇敢的战士,为了世界的文化瑰宝,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战斗。
但是,这决不能成为我们宽恕烂片的借口。
如果我们只能通过如此的好莱坞制作才能了解、铭记历史,那实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2014柏林电影节新浪专稿http://ent.sina.com.cn/r/m/2014-02-09/09364093371.shtml
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我隔壁那位已经拿着手机看了一个半小时的小说了。
结束时问了我一句:这电影好看吗?
说实在的,这电影真没办法让我说好看。
打个比喻,这部电影就像一篇最普通的记述文,并且是平淡无奇的,甚至有点像流水账的记述文。
没什么出奇的情节,没有什么过多的装饰,很直白。
本是真实故事改编,编剧不愿意太多做作。
没有高潮,可能是很多观众觉得这电影不好看的最直接原因。
它只是把它想说的想表述的东西罗列出来,告诉观众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件事。
或许主创自己也预计到有这种情况,最后的问句,多年以后还有后人会记得这样的夺宝行动吗?
只有一个老头干巴巴的一个肯定的答复。
他们活在他们自己想要的那个生活里,无需后人惦记,至少影片是把他们塑造成这么高尚的人。
而电影里的明星不少,又要面面俱到,所以使得原本不是很丰满的剧情变得更支离破碎。
为了弥补,努力使剧情有意思些,加入了一些小情节,又给人觉得有那么一点点无厘头,格格不入。
比如偶遇德军新人,抽烟缓解气氛;比如踩地雷,全片最商业化的一片段。
再如觉得最感人的一段,同伴播放远方亲人的录音信件,演者精湛的演技,一下就能带你进入远征思乡的情绪。
可是,就是觉得有那么点不自在。
演员方面就没得说,收放自如,新晋奥斯卡影后也就意思意思下,比打酱油好不了多少的角色,免得阴阳太不协调。
再吐槽下国内的某些宣传海报,写着他们共获得X次奥斯卡X次金像奖,丫的,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骗观众进电影院贡献点票房。
反正主创也没看重你中国这点票房。
主创以个人魅力吸引这么多明星助阵,反正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只是这次剧本想讨好某些对象又没找到最佳解决方法,有点失败。
影片想呈现这样一个真实故事给世人知道,无关商业,只是政治。
最后的最后,观影的最大感触,好想去德国看古堡,去比利时看看布鲁日圣母教堂,坐在那倾听管风琴。
【前排无剧透】那年Grant Heslov十九岁,在UC遇见George,俩人一拍即合,相爱至今。
关于制作Monuments Men的原因,Heslov说完全是巧合。
拍完The Ides of March不久的某一天他在机场等待起飞,发现忘记带书,就去书店闲转,结果看到一本名叫he Monuments Men: Allied Heroes, Nazi Thieves and the Greatest Treasure Hunt in History,作者Robert M. Edsel的书,封面特别拉风,翻几页就被吸引住了,萌生买版权的想法。
然后因为该书信息量太大以至读的很慢这事儿就搁那儿了。
The Ides of March过了很久,闲的蛋疼的乔老爷和Heslov在办公室没事做到只能四目相对。。。
闲不住的俩人决定下次要拍就拍大制作,于是敲定MM。
在写剧本之前他们还请作者来给他们上了十来天的课,认真做笔记和历史背景调查,才开始着手剧本。
被问到和乔老爷写剧本谁打字的时候,Heslov嘲笑乔老爷说当然是自己打字,乔老爷什么都要靠手写,而且他现在还陈旧到会拿剪刀把有用的内容认真剪下来贴整齐。
他们办公室又一个剧本墙,删改啊调序都在墙上【你可以想象半墙打印半墙手写的剧本什么德行。。。
于是剧本正经写了仨月。
谈及casting,除了Preston Savitz出演的Bob Balaban,是在Argo一个活动见到时拉入伙的,Heslov说他们写的时候早就想好了有Cate有Matt有Bill Murray等等。
所以,传说007水管工要演呆萌的角色后退出的消息不知从何而来,涉及剧透不方便在这个段落说,但是看过电影感受过呆萌许多情节里那种被编剧设计浓浓的恶作剧感绝对是乔老爷事先计划好的。
当然,拍摄期间乔老爷的黑手再次伸向呆萌,也伸向Bill Murray【这两段故事最近文章啊视频好多。。。
关于预算,Heslov说成片后他们 5 million under the budget【不能更击节赞赏!!
乔老爷前期准备特别好,拍摄效率非常高,所以省下不少钱。
Heslov更表示他们拍片从来没超支过。
关于音乐,是在Abbey road录的哟!
以上信息都来自1.30在学校pre release screening后Q&A,Heslov本人的回答,记忆或许不全。
【下面开聊片子,剧透警告!
】预告片真的很误导人,一直抱着期待看一部艺术版十一罗汉,不是十一罗汉,也可以无耻混蛋的想法,结果一直在等待的全片高潮,好几次都以为:矮油,是不是要来了,结果到最后——也只是哦…还……蛮感动的——然而也是靠有人牺牲换来的。
所以乔老爷这故事其实是想讲述一段被遗忘的二战历史,那些你如今在博物馆随便欣赏的文化艺术品背后的牺牲,是值得感激与纪念的。
所以这就有个问题,乔老爷的角色Frank从头到尾的拯救人类文粹的使命感道德感无论给同伴打气还是跟领导做汇报都活生生的导演价值观输出传声筒,虽然比《英雄》里手办帝和杀手无名聊“天下”时要高大上得多,依然有被强迫灌输后的反感【我只是说这种价值观输出的形式。
不过好在乔老爷穿军装要人命,戴墨镜开军车阳光下笑一笑,磁性的声音,鼻血喷一地之后也不计较他强行灌溉了。
这片子另一处高大上在观众稍微得有点儿二战历史常识,还要了解那么点艺术史,米开朗基罗,毕加索,莫奈,塞尚,伦勃朗,罗丹什么的的名字听得出来,对得上作品。
出镜的那些先收藏在美帝Met Museum, National Gallary,法国卢浮宫啊什么的等等围观过,听过讲解,懂点它的价值——总之只要了解那么一点点后,就不能更赞同乔老爷角色的动机,觉得Hugh Bonneville和法国让的角色为文化为后世子孙死得其所,看到党卫军烧画心肝儿疼,苏联抢法国收藏的时候希望美帝捷足先登。
然而讽刺的一点是,当然也许我并不了解战后收藏捐赠的历史的缘故,影片中不少理应留在欧洲的收藏如今都挂在纽约大都会和DC的国家画廊。。。
应该不是顺回来的吧。。。
关于为什么Hugh Bonneville为什么因为米开朗基罗的Madonna而死,为什么乔老爷发现Madonna时脸上要打那团光,最后是乔老爷在跟苏军争分夺秒时被救出,为什么乔老爷跟领导作报告一副Morgan Freeman附体视角,告诉领导牺牲当然值得,是故意暗示什么或是我个人达芬奇密码后遗症想太多,可惜Q&A时间关系没有问到Heslov。。。
换到乔老爷和呆萌的对手戏上,四个字就是不忍直视。。。
爱意太明显!!
对酌的时候明明应挂牌高压危险啊!!!
看过乔老爷恶作剧新闻之后从头到尾都不能不注意呆萌的衣服和腰身儿了。。。
还有呆萌踩炸弹的戏绝对是乔老爷赤果果的恶作剧啊!
把人家挂在柱子上,拐弯抹角嫌弃人家智商和体重,坏透了!!
【呆萌你这水平也就偶尔能复仇一下Kimmel而已。。。
然后呆萌的戏份,尤其是他在巴黎跟Cate的戏份其实有脱节感,但Heslov表示并没有删掉什么大戏。
然后就是,Cate跟呆萌的对手戏竟然没发展啥关系。
乔老爷在影片开头介绍是个父亲,然后就没有深化塑造父亲形象了,可惜可惜,等于只是介绍下她有老婆孩子还跑去参战多么崇高啊而已。
法国让和John Goodman搭伙特别萌,可惜被拆西皮了。
Bill Murray和Bob Balaban俩老头就是组团温情搞笑的。
纳粹和苏军是用来憎恨和嘲笑的。
乔老爷执导筒方面,Bill Murray洗澡,同时Heslov客串医生的戏拍的剪的音乐都相当漂亮,一流水准。
再就是在战争背景下的喜剧中营造始终哀伤气氛,总能在关键时刻刺一下观众的小心脏。
整体说来,乔老爷导演这饭碗抢的是越来越心安理得了。
综上说来,故事够特别很吸引人而故事结构有缺陷,一流卡司一锅烩,个个有中上表演,在没啥好戏的2月份新上映,还是很值得买张电影票捧场的。
————————————4月9号的分割线————————————————本来是觉得自己喜欢自己的。
国内上映后看到满屏的一星两星反而想多说几句。
其实这题材和阵容想拍成十一罗汉还不容易吗,然而乔老爷选择尊重先辈付出与牺牲的角度向观众介绍这段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历史,更体现了他的情怀。
至于故事结构松散,人物关系的把握的不到位只能说是乔老爷导演才华远比不上orson wells。
兼职太多,恐怕很难专心在导演工作。
导演讲故事能力不足,这就是一部大烂片吗?
执导演员呢?
拍摄技巧呢?
这些都发挥的很好啊。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片子后期特效人物相当重,乔老爷为把这做好推迟上映时间,你看出来影片有哪些特效上的不足了吗?
所以说烂,不至于,这是部质量中等偏上的片子,说的要求严格些也是能及格的。
给一星,恐怕是多是失望于瞧演员阵容来看热闹结果发现导演在讲述情怀,静不下心就嫌弃说教的人。
——人家导演当制片人时的工作质量太好笼络得来一流演员纷纷参演反倒给影片减分了是吗?
嫌浪费好演员的人倒是可以等看看还有没有谁能一下子叫全这几位。
最后的最后,这也是我最感谢grant和乔老爷决定拍这部片子的地方,那就是我通过他们了解了一段我很可能没什么机会了解一段历史,让我知道我以前逛大都会、国家博物馆能看到那些艺术品是多么幸运,也让我今后再去任何艺术博物馆时都带着一颗感激的心。
而我也觉得,如果一个导演的情怀,能够多让几个观众像我这样感激这些monuments men的牺牲付出,他的作品真的很成功。
简评:本片演员阵容强大,光是乔治·克鲁尼、马特·达蒙、凯特布兰切特这三个大腕就已经让人觉得很是期待了。
但实际情况是全片乏善可陈,尿点不断,槽点多多,大篇无聊的剧情和无用的对白,118分钟的影片,前60分钟绝对能让人睡着。
导演采用了多线并进的方式,但是又没有主次,导致结构很凌乱,数次出现莫名的剧情,除凯特布兰切特演技依然出色之外,其他人表现平平。
满分10分的话,4分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分数。
不得不说的是,这个片子的名字就翻译的很操蛋,虽然《盟军夺宝队》这名字能够准确概况影片内容,但总感觉取这名字的电影更应该是一部娱乐无厘头片。
这个翻译的傻缺程度能和把《The Matrix》翻译成《二十二世纪杀人网络》一较高下。
影片一开始,强调这是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莫名生出一些期待,不说什么宏大战争情景、高级特效,起码也能还原一些WW2经典场面吧,退一万步说以上都没有,那么好歹还有几大影帝影后的精湛演技可以期待吧?
可惜事情不是像我想的那样发展。
故事一开始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就刷新在巴黎,说要把这些艺术品都给我闹回去,随后又出现元首俯瞰博物馆模型的镜头。
盟军这边克鲁尼向罗斯福报告,要组建夺宝奇兵之后就开始组队。
故事一直到这里都算是交代的比较清楚的。
可惜之后就开始乏味且无聊起来,夺宝队一行人从此开始到处跑路,到了一个地方就问当地指挥官说老子要保护文物你能配合我工作吗?
被指挥官叼了一顿之后又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如此循环往复。
也许是意识到了这点,导演特地还把本来人数就不多的小分队拆散,本来这正是加戏份的好机会,可是我看了10分钟,基本都是诸如“你妈好吗?
”、“你家里有几口人啊”、“你法语说的好烂哦”这种傻缺对白。
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了?
这对剧情又有什么帮助了?
影片在平淡了很久之后终于有的第一个起色,那就是戴圆形眼睛的萌系老头在小树林尿尿被德国兵发现,然后双方对峙最后和平分手的故事,我本以为这是一个伏笔,之后会出现一个类似《拯救大兵瑞恩》那样放虎归山恩将仇报的悲情故事,但是直到电影看完,我也不知道导演和编剧加入这个桥段到底是为了什么?
因为那个德国兵抽了一根美国烟之后就真的走进雾里没有下文了。
接着正义团队出现了第一个牺牲者,这个老兄也和之前说的一样,去找了指挥官,接着被指挥官叼了一顿之后决定单干,潜入布鲁日之后在先手的情况下被德国军官翻盘弄死。
之后德国军官的表现也没有一点职业道德,开了2枪之后转身就走,完全不去查看敌人挂了没有,也不叫自己的兵过来找一下教堂里还有没有敌人,总之就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然后大概是导演嫌支线任务不够刺激,给另外一个小组加了一个德国熊孩子玩狙击的桥段,本意呢一是突出夺宝过程的艰难险阻,二是突出战争的残酷让这么小的孩子都拿起了枪。
但是导演把戏份像撒胡椒面一样平均分配到每个演员上之后,真正该突出的反而没有表现出来。
几个大佬的戏份五五开,弄不清到底谁才是主线。
再后来,第二个牺牲者又出现了,只不过这小伙死的更冤枉,而死的方式则是一如既往的莫名其妙。
好好的两个人在路上开着车,一个人非要下车看马,另一边的德国人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躲在草丛里,你要是说他们是为了躲开盟军那不知道为什么30秒后这群汉斯们又胆大包天冲出小树林对着汽车突突个不停。
要说马特·达蒙的剧情线也是莫名其妙,先是人家在出生入死,他却在巴黎护妹子,等到大功告成,妹子主动说这是我的地址---“如家308”的 时候,这货又要跑路了。
凯特布兰切特之前各种不配合,到这时候又各种明示暗示,难道是为了凸显我盟军官兵坐怀不乱的高尚情操?
虽然导演没有给马特安排床戏,但是毕竟人家腕儿还是腕儿,是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即使踩到地雷,也能全身而退。
顺便说一句,坐在我前排的观众在这段剧情20分钟前已经忍受不了提前退场了。
之后的故事依然对突出故事主题毫无帮助,且不说阿登森林里你大晚上的放这种哀婉诡异的唱片搞的气氛跟鬼片一样,就是主角克鲁尼也表现的和痴汉一样,点着烟坐到德军军官面前描述了自己战后的设想:回老家、吃甜甜圈、看时代周刊等等巴拉巴拉巴拉一堆之后就像没事人一样出来了。
那么谁能告诉我这一段戏又是为了表现什么了?
好不容易毛子出现了,据说是要接管矿洞的,这个时候节奏总算快了起来,通过镜头的不断切换,企图表现时间的紧迫,我甚至以为克鲁尼会和毛子为了抢文物大战300回合。
但是克鲁尼比我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一边和队友谈笑风生,一边把圣母像安全转移了,临走还不忘留下一幅星条旗。
最奇葩的就是毛子带队的政委,赶了很久路过来任务没完成,还发现被美国人涮了,不仅没有露出生气懊恼的神情,反而出现了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顿时让我想起《速度与激情5》最后巨石强森打开保险柜看到里面空空如也的表情。
好吧,故事到了这里基本结束了。
现在我们来回头看看,这是一个一流演员阵容,二流剧本,却拍出了一部不入流的影片。
整部电影没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到底是为了探讨生命和艺术品孰轻孰重?
抑或是表现战争对于人类艺术和文明的摧残?
我原本以为会有一个《拯救大兵瑞恩》式的架构:夺宝队为了保护文物,一路千辛万苦,伤亡惨重,最后选择升华主题1,或者是另辟蹊径,着重宣扬夺宝队历经千辛万苦,最终还是有许多珍宝毁于纳粹之手,留下终生遗憾,自然引出主题2,可惜导演两者都没选。
到了最后,影片没有《无耻混蛋》的恶搞到底,也没有《虎口脱险》的轻松幽默,没有《现代启示录》的人性拷问,没有《黑鹰坠落》的写实,玩商业玩不过《珍珠港》,玩文艺玩不过《钢琴家》。
那么剩下的,真的就只有靠演员阵容把观众骗进影院然后催眠一个结局了。
这根本不是个问题。
一个心智健全、意志自由、可以完全意识到自己行为后果的成年人,自然会有自己的答案。
So,强制不让人去抢救这些艺术品和强制让人去抢救一样,都是不对的。
在向那些愿意为了自己的追求献身的人致敬的同时,也并不能谴责那些认为前者的行为愚蠢的人。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鼓吹某种自己也不相信的所谓理想、信念,虚构某些蓝图、美景,蛊惑大众,牺牲大众利益,满足一己之私欲,这种行为无论以何种法律衡量,都是犯罪。
情人节的晚上电影院里都拖家带口的;有看琼瑶片《Endless Love》的,有看科幻片新版《机械战警》的,有带着娃看《冰雪奇缘》的,我们看的《古迹卫士》算是偏文艺的一类。
二战中纳粹疯狂掠夺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许多珍品毁于一旦;美国派出不谙军事的艺术工作人员,组成古迹卫士,在欧洲艰苦卓绝的环境中挽救一件又一件的人类珍宝,这样的素材简直是龙虾,随便清蒸红烧都是佳肴。
可惜克鲁尼有心无力,拍成了普通肉粥。
在我看来,他既想走文艺路线又想走商业路线,所以既有文艺片的老戏骨,又有开不断的美国玩笑,既有长篇大论的过分煽情,又有坐怀不乱的隐忍感情,结果,把龙虾生生炖成了四不像。
我不想说这部电影是部失败之作,因为故事完整,演技一流,整体风格也从服装、音乐和美术设计上体现出来了,是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但看完之后,觉得满心惋惜,正如IMDB上一篇影评所说,这远不是今年最差的作品,但却是今年最让人失望的作品。
的确,个顶个的老戏骨,从Bill Murray到《唐顿庄园》的老爷,从帅哥达蒙到冷艳女神凯特·布兰切特,这么多一流演员,一流素材,随便找一个有经验的导演来拍,都能拍得比这好上很多。
也有可圈可点的细节。
在家人送来的战地包裹里,雪花和简陋的浴室中飘下的圣诞歌声映衬着失血过多,走向死亡的伤员和向医生伸出的、最后绝望的想要抓住生之希望的手;看到美丽的马匹幽默之后突如其来的战斗、牺牲;在废墟上的枪战和那句“I am about to”;玛多那雕塑下宁静却残酷的死亡;还有音乐与服装风格,都是不错的东西。
另外,老演员们的表演真是惊艳!
姜真的是老的辣。
凯特布兰切特要是凭《蓝色茉莉花》拿了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女主真是实至名归,她在这里的一颦一笑都把敌占区下一个外表保守、感情隐忍的中年女秘书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是每个镜头尽可玩味。
这么多优质原料没能拍成另外一部《虎口脱险》或者《美丽人生》,真可惜。
如果克鲁尼能把有限的两个小时多用于人物性格的描写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笑话(说实在的,那些笑话挺好笑的,但冲淡了很多主题);如果能把长篇大论的政府报告缩短为几句隽永的话(Donald的那封信其实就表达出了),找个完整的主题把故事从头到尾串得更顺畅一点,一部佳作就横空出世了。
克鲁尼第一次当导演(据大家纠正说,其实不是第一次了),还是太稚嫩了点。
最后说一下这个故事本身的价值观问题。
我以前是坚定的人本主义者,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加珍贵。
但现在我的看法有所改变,比如这部电影中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雷诺阿的画;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比个人生命更珍贵的东西的。
正如影片中所说,“这些艺术品是整个人类现代社会的基石”,有的东西,值得牺牲人的生命去挽救,因为如果没有了这些东西,那人类的存在与动物也就没有区别。
王小心的影评:http://www.wangxiaoxin.net
先請各位網友見諒兩件事情。
一,這篇評文提及的劇情跟實際劇情可能有些出入。
為什麼?
因為我看到睡著。
乏味到睡了十來分鐘,所以我完全錯過了1994年夏天那段故事在講啥;即使我看完後覺得這部電影少了那段也沒差,甚至不看這部電影也尚好,也姑且要補充說明一番。
二,這篇評文提及的所有人物都以演員名稱代號之。
為甚麼?
因為我記不住。
七位要角從登台到落幕,唱名次數總合不到三回,各別點名未及十次,提及七人殊異的職業沒有五次,提供全體演員在同一幕讓觀眾有機會鳥纜搞懂誰跟誰的時機則是......零次。
還是在我睡著的時候有提到嗎?
有的話就抱歉了。
不過也罷,對部我十年內都不想重看的電影,沒甚麼必要付出這精力。
二戰末期,諾曼地登陸戰開始的時期,美國軍方的喬治克隆尼(戲內當老二戲外當老大)中尉說服了羅斯福成立藝術拯救小隊,以軍隊特遣的方式四處找尋被納粹偷拐搶騙而來的藝術收藏。
喬治克隆尼招集了六個藝術界的高手,包括:麥特戴蒙(戲內賣張臉戲外賣人情)比爾墨瑞(戲內戲外都過氣)約翰古德曼等一干加上戲份有跟沒有都沒差的內應凱特布蘭琪(我拿影后超爽ㄉ)等八人,一起擔負拯救藝術的責任......然後要這些藝術家當阿兵哥衝前線。
這就是劇情的概要。
《大尋寶家》的劇情除去結局的收聲外,皆支離破碎到令人不忍卒睹。
導演喬治克隆尼的人緣極佳相當有名,他似乎也把這手腕伸出螢幕跟觀眾「裝熟」。
他完完全全假設了會買票進戲院的都是他的朋友,都聽他在派對談過他修改多時的劇本概要了,所以沒必要再放些基礎中基礎的時代背景在片中交代。
不知道西洋藝術史?
不知道二次大戰史?
抱歉,我判斷你是個糟糕的影迷,判你忍受兩小時一頭霧水之懲罰吧。
八位主角齊聚一堂的時機極少,更多的是兩兩成群,廣散於歐陸各地找尋線索。
既是要走多線發展的劇情,每回出任務的前情提要卻都模糊得可以黏磚。
例如,比爾莫瑞如果在這一幕被喬治克隆尼囑咐找尊拉菲爾的人像畫,下一幕他就已經抵達比利時跟神父攀談起來了,觀眾還不知道拉菲爾跟比利時有何關聯,換一幕,比爾莫瑞已經又變到西德邊境,跟同事漫談起比利時其他藝術品的下落。
所以...拉菲爾到底跟比利時有甚麼關係?
這類問題,《大尋寶家》都是不想回答的。
so so。
缺乏提示的大時代歷史劇,搭配上十幾段毫不相關的冷門史事,這能不演的零零落落,缺頭斷尾嗎?
一盤散沙的情節不打緊,喬治克隆尼太愛說教的毛病,強而有力的替本片的悶味加料。
兩個小時,只見喬治克隆尼很努力的在說教,為了他口中"歷史的活見證"藝術品奔走四方。
越是開口,我越懷疑:這個喬治克隆尼中尉他是不是上帝派來的使者,又或著是來自未來的時空旅人。
他的洞見太全知,可以預測到納粹必定戰敗的事實,德軍很壞美軍很棒的角度之二元之單純,也令人不得不失笑。
電影跟小說很像,作者得設計英雄跟觀點進入故事的骨幹上,好安排他自己想說的一些東西。
而,如果劇情需要一個英雄,他可以是主人翁;如果電影需要一個觀點,它可以是旁白。
當劇中的主人翁身兼劇外的旁白,卻又沒有明顯的抽離身分時,他跟全知全能的神其實沒有兩樣,因為他就是作者的意識本身。
作者怎麼可能被劇中人擊敗呢?
但是一個太刻意不敗的觀點,可就不一定能被劇外人給接納了。
這種彆腳的粗糙說教充斥全片,讓人生煩。
散漫的劇情,說教的空泛,又配上了群明明該很有特色卻從樣貌至個性都模糊得角色打造(我甚至不會說是刻版,因為這部片連刻的力氣都沒費),這回《大尋寶家》實在是喬治克隆尼找了親朋好友來眾星拱月一番的超級自high片。
大家花錢看喬治克隆尼演講兩小時,附贈軍裝帥照,多好!
我還能說甚麼呢。
總之,爛透了。
我實在很不解......《大尋寶家》的The Monuments Men部隊雖然是真人真事改編,我也沒聽過這段歷史,但我想,以這樣正氣凜然的素材,又以喬治克隆尼過去的導編成績,他真的有可能拍不出更好的改編嗎?
我的意思是:假如從藝術家從軍的角度去看戰爭的黑白,假如從羅浮宮也展義大利作品的史實切入藝術為什麼非要限定國族的爭議性......假如假如,挖得深些,都是大可發揮的地方。
以喬治克隆尼有過《神經殺手 》(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與《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這樣錯綜敘事的導演經驗,我很難去解釋,何以他會在這樣保守的題材上,撞一遭滑鐵盧呢?
推薦各位一本書:《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31722/ 這是一本想從希特勒的閱讀經驗上分析希特勒人格的企圖大作。
之所以提,是因為裡面費上不少篇幅,鉅細靡遺剖析假設了希特勒的藝術品觀。
這個德國暴君,為什麼致力於打造首都博物館,欲收天下精華於柏林呢?
出於自卑,出於志向,最後影響了德國的搜刮藝術品政策。
如果說《大尋寶家》的故事是表象,《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就是影子,可以令人補足本片甚少的德國陣營在藝術品大戰的資料。
一光一影結合,方能窺探真實的輪廓,而非一廂情願的妖魔化彼此。
而且......緩緩讀這樣一本書,可比《大尋寶家》枯燥的兩小時觀影經驗,要有趣多了!
我得承认对这片的期望是错的,克鲁尼不是拍寻宝过程,他避重就轻的谈了“意义”。
战争这么残酷的事情,谈文艺、谈传承,似乎显得有点装,所以,为此付出人力物力,甚至生命,是否有意义呢?
这位老帅哥充分显现了自己的反战情绪,借艺术对人类价值这个角度,深恶痛绝批判了战争。
导演看待事物的角度及核心思想让我想起他主演的《The Descendants》很有人文的赶脚,关注的是并不事实存在,但其实很重要的东西,比如精神、象征等等,站在“人类"这个level,试图探讨一些理念。
这片缺点也很明显,架构松散、叙事琐碎,像一盘散落的珍珠,散发的是点状光芒,多线性的发展并没有带来信息量和紧迫感,反而很多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片比较有意思的是,克鲁尼logo 明显啊,不光是美式幽默的充斥,还有一份轻松和随意贯彻其中,就像钻石王老五留给世人洒脱不羁的身影。
这么好的阵容 拍出来像是东拼西凑的战争肥皂剧 克鲁尼就不要再用冷战思维来拍电影啦 @mk2 gambetta
一点都不好看,节奏太慢了
看了半个小时,实在看不进去,撤了
希区柯克爷爷苦心钻研出来的麦高芬理论,就被乔治克鲁尼这么吃了。整部电影无聊到你不想去看它,即使是睡着了错过剧情也没有关系,因为你根本不会去在乎发生了什么。拍到后面观众根本已经对艺术品保护无感了,就只有乔治克鲁尼还当回事。
或者是乔治·克鲁尼太想在真实上做文章,故事太平了。一段段无聊对话,一场场毫无波折的故事。只有伤感却没有冒险与紧张,更不要提惊心动魄了。甚至由于平淡,那些人为保护艺术品所做的牺牲都显得那么轻。电影毕竟是电影,需要更多的转折与惊险来支撑影片。除了凯特·布兰切特,看点太少。还总放主旋律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节奏太慢,故事太散,真是有点浪费这么多大牌卡司。两星半。
选题相当赞,真实事件永远最震撼人心。最喜欢片中唐顿老爷见到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抱子像激动得快流泪那个细节,简直感同身受。只是欢脱的气氛和想表达出来的历史沉重感略不协调,感觉克鲁尼既想拍另外一部十一罗汉又想拍战争史诗,结果弄巧成拙了。不过作为一个认油画强迫症患者,观影体验还是不错的。
像一块上等原料制作而成的曲奇打开艺术品制成的包装纸咬一口掉的一地碎渣
拍得实在太过于轻巧。题材也已经不新颖了,关于历史里埋没的英雄小人物。但是有克鲁尼和唐顿老爷,也舍不得给太低。另外我觉得这里面的凯特很美。
“战争中有许多人死去,谁还在乎艺术?他们错了,因为我们正是为了艺术而战。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你可以消灭一代人,他们仍然会回来,但若毁掉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历史,那么他们就会像从没存在过一样,只剩飘浮在空中的灰尘。”
ocean系列的二战版延续,但是没走娱乐风格,走了半纪录片的文艺风格,所以商业片的角度来说挺糟心的,但是不知道咋回事,镜头一给到艺术品我就眼泛泪光,纳粹烧油画那段简直给我看地心如刀割了,所以我觉得可能某天我还会回到这个行业的,另外这片真是苦了道具了
不是我的菜,一边看一遍回顾高中历史书,二战版本罗汉,前半段有点闷呢~多一星给克鲁尼,依旧是帅哥一枚~
明星阵容强大人但人物个性毫无特点,剧情无聊无看点,没有表现出为保护艺术品牺牲生命的伟大
没想到课堂上学过的Ghent Altarpiece(根特祭坛画)还有这样一段历史,看过这部影片会使你以后更怀有感激之心地去参观艺术馆。新颖的视角拍战争片,没有血腥杀戮,只有辉煌的画作雕塑。虽然少不了战争片的特有要素:英雄主义色彩和对敌人的仇恨,这片还是一部很OK的feel-good movie。
比《布達佩斯大飯店》好
看类型以为会是又一部印第安纳琼斯 看卡司以为会是又一部十X罗汉 没曾想到剧本能如此的温吞绵软 看着乔治大叔特工伯恩凯特女皇唐顿老爷演出这么一部堪比抗日神剧的假大空主旋律片 这是白瞎这么好的历史题材了……
如果没有艺术品,就丧失了前人存在的意义。
原本没有报太多希望,没想到影片中的很多细节都让人感动,眼眶红了几次,包括两个人的死亡,还有关于艺术和生命究竟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找到圣母像的时候以及名作就这么被纳粹烧毁而他们还想继续寻找。尤其是在深山里,不仅因为女儿发来的自己唱的歌曲,更因为明白了这个行动背后去拯救一种文化的伟大。
题材好≠电影好,本来以为只是「平庸」没想到如此「难看」。嫌弃《为奴》太主旋律的都来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国白人自恋主旋律,从头到尾充斥着做作的假大空和说教,奥斯卡级的演员们全成了木头,剪辑配乐无一不恶心,根本找不到任何加分点,几度看得白眼想吐,跟天朝抗日神剧无本质区别,怒打一星。
我能说大叔们萌死了萌死了吗!?介于我对电影产生兴趣的启蒙片儿是【虎口脱险】所以这个片儿一起头的背景设定就已经让我爱上它了,而且关于那一幅幅名画更让人亲切感爆棚,总之学美术的同学去看肯定会都那么一丢丢小感动的,看到那么多震撼级的大师作品是如何保留下来的,真是超酷的【黑米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