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电影都少了点质朴的感觉,人也如此。
本人喜欢翻一些老电影看,各个国家的,中国的,美国的,韩国的......因为就如同许多人喜欢听老歌一般,积淀下来的岁月尘埃让老电影有一种独特的质感。
这部电影也是在别人的推荐下才看的,有股浓浓的京味。
其中主角刘好的三轮上飘荡着的小曲,让刘好一点也不好的人生经历,显得莫名的坦率自在起来。
也可以讲是一种“幽默”,将无趣甚至是痛苦的生活,展现出苦中作乐的愉快。
刘小好是刘好前妻和混混“野狼”生的孩子,前妻后来还跟着“野狼”跑路了。
但是刘好却一直抚养着他,几乎是当亲儿子疼。
尽管刘小好从没叫过他“爹”,他也从来没认了刘小好这个儿子,他们之间却有一种血浓于水的默契。
刘小好一直叫刘好“哎!
我说。
”显得似乎不那么亲切。
他却会在刘好相亲时悄悄跟着偷瞄,迫切的想知道刘好有没有戏。
这种关注,就是表达着叛逆少年内心的感情,他对刘好,一直是感激却无所适从的。
他们彼此都没有尝试着去戳破那层窗户纸,仿佛那是一堵厚墙,一直阻隔在两个亲近的人之间。
即使是后来刘好第三次征婚,遇到了一个自以为不错的女人。
却还是一心放不下刘小好。
最后因为房子的事情,与女方闹翻了,对方说他想吃“白饭”。
还领着兄弟到他家里大闹了一场,弄得人仰马翻。
刘小好对于刘好而言,客观上,是一个巨大的包袱,他损耗着刘好的精力,而且影响到了刘好的感情之路。
但是在感情上,刘好对刘小好是疼爱都来不及。
刘小好一直以来的陪伴,是他痛苦人生中的一剂良药,可热敷、可内服。
这个形似“儿子”的存在,是刘好生存的动力。
作为一个下层穷苦群众的刘好,他并没有找到什么人生追求,在影片快结束时,阿红(且让我用这个来代替刘好的第二任老婆的名字)问刘好“你最大的人生愿望是什么?
”他悻悻然支吾着才说想换台好车开。
“人人都挑软柿子捏。
”刘好是那个软柿子,认识他的人都一口一个“好人”地叫。
可能习惯了被压榨,也可能是其他的原因,总之他从头至尾都没有反抗过这种让我看着都心疼的生活。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来讲,亲情是万分可贵的。
刘小好之所以显得这么重要,也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线没有断裂过,他一直在充当着一个儿子的身份。
影片快结束时,刘好遭遇了车祸(这是正常的套路)。
他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让刘小好叫他一声爸爸。
刘小好当场就奔跑起来,往家里跑去。
中国人大都不太擅长去表达自己的感情,管他是因为伦理纲常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事实如此。
在面对着刘好的照片时,他才终于喊出了一声“爸爸”。
这一声,像是蓄力良久,像是顿然醒悟。
对于刘小好这个孤儿来讲,有刘好的地方便是家。
对于刘好这个烂好人来讲,有刘小好就不会走向幻灭。
关注“遇见bridge” 加入不正常协会
这部电影的标题“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深入骨髓,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影片的主题和情感。
而作为一个观众,在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深被其中丰富的情节、独特的主题和温暖的基调所吸引。
情节是电影的骨架。
在这部作品中,情节设计巧妙,每一次转折都让人意想不到,但又合情合理。
它讲述了一段关于爱、成长和接纳的故事,让人在观看过程中,既感到心情的起伏,又不失真实感。
这种真实感,正是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
主题和基调是电影的灵魂。
这部电影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为主题,基调温暖,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痛苦和快乐,他们的选择和决定,都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这种真实,让人感同身受,也让人深思。
表演和角色是电影的肉体。
演员们的表演真实、生动,他们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看到了人物的魅力和深度。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成长线,这些故事被演员们很好地诠释出来,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他们的情感和经历。
方向、配乐、电影摄影、制作设计、特效等是电影的装饰。
这部电影在这些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导演的指导精准有力,配乐的插入恰到好处,电影摄影的画面精美绝伦,制作设计的细节丰富,特效的使用也十分得当。
这些元素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也让观众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在强调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时,我想说,这部电影让我感到温馨、感动和振奋。
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复杂,也让我看到了爱的力量和成长的价值。
它让我感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和成长。
这种感受,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激。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温暖而深刻的人性剧。
它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为主题,通过各种元素和手法,深入探讨了人性、爱情和成长等主题。
它让我感到温馨、感动和振奋,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激。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人去观看和思考的电影。
明天就要回北京,突然想起这个电影,就又看了一遍。
很多亲切的桥段,看过一遍仍然笑出声来。
我是土生土长的保定人。
本来,夏天的保定是非常炎热的,但在电影里,熟悉的一切好像焕发陌生的光彩,让人喜欢又怀念。
在电影里,夏天的毒日头不见了,只有西瓜的清香、爷爷的蒲扇,以及虎头虎脑的拿姐姐钱泡网吧的小子们。
男人们在工厂车零件、在街上蹬三轮,结婚又离婚,女人们卖菜、开裁缝铺,寻找靠得住的男人。
这是老百姓的生活,这些人都是我所熟悉的。
这些人勤奋、善良、为生活奔波,有时失望但又永远怀抱希望,他们理应拥有美好的爱情和富足的生活。
最近有一本小津安二郎的书很火,叫《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论风格,这部片和小津是有点搭边的,都是在写平淡的生活。
自然在水平上是无法跟小津比的,最明显的就是电影缺乏艺术性,不只剧情中没有,连镜头也没有,都是平淡的。
这部电影的平淡是表面的,也是深层次的。
表面是它选取的题材就是平淡的生活中的一面,深层次是它的内涵也是平淡的,没有深刻的地方。
不过作为喜剧片来看,也没有必要要求它做得有多么深刻。
喜剧片第一要务是好笑,导演是小品相声表演界的多年老手,自然懂得如何引发笑点,电影中好几个画面都能看得出是导演的刻意搞笑之作。
而这也是它的,可以说是缺点吧,太明显了。
你看美国的伍迪艾伦,同样拍喜剧片,搞笑片,但就是能够拍得深刻,让人也笑得深刻。
毕竟修养不同,经历不同,很难要求冯巩也拍出这种片,这是我看他的第一部片,也应该是最后一部了。
其实国产片中描述这样小市民生活挺好看,不讲大爱无疆,不讲恩怨情仇,不讲勾心斗角。
每一次看感觉都不一样。
冯巩的形象和气质很适合演草根,贫嘴、窝囊但又善良,即使生活中充满着酸甜苦辣但却依然乐在其中。
很多人喜欢读鸡汤,觉得这部剧本身就是一碗鸡汤,能够给我们补充正能量补充养分,善人得善意好人有好报。
冯巩的片子一如既往的好看。
并不例外,此剧讲的依旧是普通老百姓的市井生活。
随着世事变迁,经过各种冲击,当代人的生活习惯相较20年前,已有了非常明显的转变,当年的不紧不慢已经被匆匆忙忙冲击的支离破碎。
回转来看,剧情中夹杂着丰富的时代烙印,比如下岗,比如拆迁,比如大款,比如厂房……冯巩演的依旧是个好人,但绝对可以称为是个滥好人,这个好人在很多人看来是毫无底线,毫无原则,做了很多善良的人愿意做的事情,具备着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种种有点,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甘于接盘,但是遗憾的是,电影的归电影, 生活的归生活。
电影中,在厂花被骚扰时候站出来被无赖狠狠的揍了一顿,在遇到人昏倒送到医院垫钱后想要账却张不出口,在知道妻子遗弃自己后却在艰难时日将本不属于的孩子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但在真实生活中,这种好人通常会显得很无比窝囊。
行走的也会无比辛苦,发展的更是会一事无成,就如当代经常讲的一句话,你的善良需得有些锋芒,这种实在做派由于缺少一个度,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有很好回报。
幸运的是,在本剧中,最终是让他和一个年轻的受骗姑娘成了亲,让以前抛弃他的前妻未有好下场。
这或许是由于喜剧效果的最终要求,或许是中国传统好人必有好报的朴素价值观。
客观来说,整片看下来,虽有无数的笑点,让人捧腹不止,比如和小叮当有关的一系列剧情,比如冯巩与徐帆见面的一系列剧情, 比如郭冬临、句号、郭达、李琦等喜剧名家客串出场带出来的种种剧情。
可以说,无论从剧情还是演员的演出水准上来说,喜剧的点是不少的,但是,或许真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毫不夸张来说,我在整个观影过程中,看到的确是无尽的凄凉,剧中他诸多尴尬遭遇,浮现在我眼前的一直是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 这句老话。
突然,为那个年代庆幸,在当前时代可谓很毁三观的行为,在当时却能是习以为常,并能通过喜剧的形式演绎出来,也许是因为大家思维的单纯,意识的淳朴,也许,是那个时代的包容。
冯巩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一部体现小人物挣扎“诗意”的悲喜剧,影片中以蹬三轮的刘好这个小人物为主角及线索,来展示小人物的无奈生活,及其应对生活之道。
刘好的人生可以说是一部苦情戏,生长于河北保定一个落后的县城里,年轻时帮厂花摆脱无赖的纠缠后,貌美如花的厂花羞羞达达地说要嫁给他,虽有配不上厂花的自知之明,但还是庆幸自己伸出对厂花的救援之手从而得到厂花的青睐。
哪知洞房花烛夜时晴天霹雳,厂花被人强暴过而且还怀了孩子,且要把孩子生下来;都到这一步了,也只得答应她一起把孩子养大。
由此可见,厂花选择他并不是觉得他人品好,值得自己托付终生,仅是想找个能容纳肚子里孩子的便宜老爸以及容纳自己不白之身的老实丈夫。
之所以这个人选是他,只是因为他老实、善良、能够忍气吞声。
所以,后来无赖发迹后再次找上门时,他的厂花老婆毫不犹豫地抛夫弃子跟人跑了。
在老婆跟人跑之前,因为厂里有双员工必须辞退的政策,他虽有犹豫但也无可奈何,在两人中选择了自己离开工厂,所以,他华丽丽地失业了,这是他既结婚后遇到的又一苦逼之事。
老婆离家了,可他得一直扶养前妻跟别人生的孩子,这不仅在物质生活上给他添加了不少负担,在心理上更是一种折磨,苦逼又更甚了。
之后拿钱去婚介所找对象,一百块钱介绍一个,心疼肉疼还是花了两百。
关于第一个对象,第一次见面时连连认错人,自己的挫样被真正的见面对象看在眼里从而被无情的嫌弃,还没开始聊就掰了。
第二个对象杨倩跟他相处的时间长些,对方看中了他没有孩子,老实敦厚好掌控,想让他把房子卖了给她凑钱买裁缝铺,在得知他家房子早被抵押出去后就跟他没完,带俩五大三粗的年轻男人去他家,看见了被他救下的陈红后,立马让人把他家砸得稀巴烂,还把他给弄伤了。
在与杨倩的相处期间,救下了因宫外孕晕倒的陈红,紧急之下拿出了自己积攒多年的5000块给陈红付了医药费,过后却得知陈红跟她姐也很穷,还不起医药费,一边不间断地在陈红和她姐面前晃悠期望她们赶紧还钱,一边又因为她们的可怜而心生怜悯滞后还款日期。
就连他是否真是因为对陈红有感情而和她结婚还是仅因为她对他有意思、自身条件还过得去且不嫌弃他的“儿子”刘小好所以跟她结婚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如此种种,足以让我们透视刘好这个悲喜剧中小人物的人生与生活,似乎一切都处于不幸之中,似乎他的一生都是得过且过,从来都是被动地接受生活,从未主动去选择过生活。
他前妻向他表白所以他选择结婚,在和杨倩见面后杨倩觉得他不错主动和他联系所以他继续和她交往,在陈红想要报答他给他收拾屋子洗衣做饭到想嫁给他所以他娶了她,这一切都是他被动接受的证明,是因为他性格被动习惯性的被动接受,还是他没有选择,被动接受的那些都已经是上天给予他最好的恩赐?
我觉得最令我难受的是影片中的人物在选择生活时,如选择对象,是因为对方还过得去,勉强能搭在一起所以选择,而不是自己出于真心喜欢而选择,当然,他们生活中的其他选择亦是如此。
难道这就是生活,或者说这就是小人物生活的真谛?
另一个方面,影片中也不乏有积极乐观的一面,刘好无论遭遇什么都不悲不喜地继续生活下去:前妻走了,但有孩子能陪在他身边,不乏聪明与体贴理解;给陈红垫上的钱没有即时收回却得到和陈红接触的机会,从而抱得能照顾一家的新妻归。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各色人物(刘好,刘小好,杨倩,陈红等)性格,他们性格中有讨喜受推崇的一面,也有让人不喜的一面,但综合在一起人物形象异常饱满。
此外,电影片段里加入了河北的戏曲和歌曲使影片更加大众化和生活化,使观众置于真实的小县城的生活当中。
巩哥的东西,要是少不了幽默的元素,我们还会认识那个让我记住的巩哥吗?
我们会记得《站直了,别趴下》的那个胆小的书生,也会记得《狂吻俄罗斯》里面那个“哈喇少、哈喇少、中国的哈喇杀”那个可爱的近于迂腐的老师,但是我们却很少记得那五这样一个人物,更很少记得,巩哥也是另外一个“张大民”同志,时下这部《心》,起码不会是一块大家哄抢的热豆腐幽默跟爱情串上了味,那就怎么吃都不地道了,让沈宏菲来说,就是海鲜之中加入了辛辣之物,全然糟蹋了两盆好菜,巩哥这次的这盘菜呢,不是海鲜,也不能说是白蜡,如果非要给它一个比喻的话,我觉得是上海菜厨师烧出的四川菜,小家之气中略带辛辣之味。
在影片甜得发腻故事情节里,我们夹上一块,嚼吧嚼吧,却隐约感觉到一股辣味从深处慢慢弥漫开来,充满整个口腔,使得你忍不住想大大的呸上一口,以解心中的恶气。
当然了,巩哥的本意可能原没有把大家的味觉给破坏,他仅仅只是想给烧一顿大餐,可惜找错了厨子影片故事很简单,叙述了一个老实人,应该说是一个老好人,开始跟厂花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后来厂花被强暴了之后,就找上了他,之后生下一子,让人气愤的是,不就之后厂花就跟着人跑了,丢下了那个孩子,由巩哥扮演的老好人带大,之后又是一些可预见到故事情节,最后的结果是巩哥找到了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而那个厂花也得到了她应该有的一个结果,一个失败的婚姻。
故事应该说简单而俗套,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导演的任务就是把一个大白话的故事讲得更大白话而已,电影的招牌当然是巩哥的台词,此外,不时的在影片中冒出的客串的明星脸,给乏味的电影增添了几分亮色,寻找明显脸几乎成为了影片后半段我的主要工作了。
剧情俗套与否,暂且搁置一旁,我想在想说说那些关于梦想的东西,我真的不知道巩哥此次要给我们一些什么?
难道就是一个麻醉人的故事?
难道仅仅是博取大家的一笑?
那太单纯了吧!
那股辛辣之味现在还绕梁三日。
如果不幸巩哥的这部电影真的加入了梦想到成分,那似乎在警示着周围,我们太需要影片作为一个生活的范本了,用人编撰出来的故事作为生活的范本,那是一种悲哀!
《心》中有两大美女,一个是厂花,一个是最后抱得归的美人,此外还有一个隔壁邻居的女儿,在影片中居然没有一个在爱情方面有好的开头,统统的都是被男人骗了(似乎是为了塑造巩哥高大的形象而做),这些男人没有一个是好男人的标准,说白了,就是一混蛋。
这似乎在给观众一个比较选择题,坏男人,有车、有房、还有大把大把大银子,他们行为的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女人骗上床。
而影片中的巩哥,车是三轮车,房是平板房,有钱,但是放到床底下的鞋里,这样对比,以我们朴质的价值观,好坏还用的着分辨吗?
善恶还用得着区分吗?
结局还有得着选择吗?
结果当然是跟着坏男人的女没有好结果了,而跟着好男人巩哥的一辈子都挂着幸福的笑容,矫情得可以!
这与其是在跟我们讲一个爱情故事,不如说是巩哥等一干人等向七十年代中国男人一种心灵上的集体敬礼,如果说是仅仅敬礼也就罢了,如果把这样的致敬建立在对于九十年代男人的否定之上,便有些做人不厚道了,巩哥一干人等怀念的是那个时代,怀念的是那个时代物质相对匮乏,对于精神的影响没有今天这么普遍和泛滥,但是沧海桑田,这种隐晦的怀念在时下看来都是那么的不合时宜。
难道都是男人的错?
影片中刘孜说了一句,想找一个靠得住的男人,便把过去推得一干二净,如果说这样的剧情设计还是比较符合人性的话,那么另外一段发生在邻居的女儿和一个有妇之夫之间的感情,就无法让人信服了,这个女孩会傻到对方什么底细都不清楚就付出了?
那这个又能怪谁呢?
话题扯远了,这里不想过多的推敲剧情,只是想说明电影的一厢情愿。
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向巩哥这样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男人们以及那个时代致敬,但我们仅只是致敬而已,巩哥以及那个时代的男人在当下的存活的空间已然越来越小了,电影在大幅度的偏离现实的时候,现实的意义也就少却了许多,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被评为今年大学生最喜欢电影的原因,因为它是那是现实中最好也是最后一个梦想,关于爱情的。
冯巩式喜剧的代表……无论是工人张大民还是车夫刘好……他们都是通过塑造简简单单而又普通广泛的小市民来反映社会改制下的矛盾……善良和金钱的冲突……一个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但生活清贫……孤家寡人却又不乏乐观情绪的老好人……在三个女人的过往中用自己的善良得到了真爱……同样一个善良朴实的陈红……电影结尾皆大欢喜……也侧面告诫人们……好人有好报……也许和现实若即若离……但是……确实让人们会感动会欢笑会温馨的好电影
坐在沙发上,左边是午后的阳光,自己独自从忙碌的都市节奏中偷闲出来看这部片子,很惬意,也很有忐忑不安的罪恶感,不过,片子很不错看,让我觉得有值回票价的充电效果。
知道冯巩也拍电影,也做导演,也拿过奖,但这个人给人的最深刻印象却始终都是春晚舞台上的相声或者小品演员,那张惹人发笑的脸又贱又欠,这种既定印象其实会影响观众看他的片子,毕竟小品相声跟电影是很不同的。
不过,角色还是适合冯巩的。
一个窝囊的小市民,却也不乏冷幽默的一面,保留了冯巩的一贯特色时,也带出了许多内心戏。
这张脸其实也可以苦大仇深。
我一直想窝囊算是什么词呢,按说应该是贬义词,但在这部片子里成了一种中性词。
如同你不能界定好人的标准。
有时候好人是被迫去当的,可以的话大家都不想惹祸上身,冯巩饰演的刘好虽然救了刘孜演的陈红,但也的确是担心过钱拿不拿得回来的问题,所以这好人并不纯粹,也因此很真实。
雷锋那样无私的好人其实是圣人。
卫斯理里有句台词,说勇敢的人不是不怕,是虽然怕却仍然前进。
好人也是这样吧,不是无私,是虽然自私却还是得做好事。
叮当这个孩子,因为样子和戏路的关系我一直不太喜欢他,他的演技就是天然,再过一点就成了做作,让他演P孩子非常生动,在家里和在学校没心没肺的样子,都很真实,到后面一路狂奔着回去抱着冯巩的照片喊爸爸,就觉得一身鸡皮。
虽然我个人很喜欢任何影片里一边跑一边记忆闪回的效果,很走马灯,身不由己就感动了起来。
徐帆的戏路其实也不宽,印象里不记得她有演过多么端庄可爱的角色,或者说所有的可爱都来自那种介于大女人和小女人之间的中女人的派头,有主见却也依赖男人,佯装坚强其实很脆弱,能跟你贫也能跟你急的那种味道,总之不是小女生能传递的感觉。
这次她演的杨倩很泼辣,很庸俗,让人看着觉得讨厌,这就是功力了。
带人把冯巩家砸了却又哭了的这一点,就跟脱衣服时把假发给带下来了一样,是非常有灵气的细节,突然有很多东西就尽在不言中了。
我想她其实还是对冯巩心存幻想的,会哭是因为身为女人的挫败感和一点点的惋惜,至于假发,如果她真跟冯巩发生了关系,那或许会让片子显得更加市井,更贴近底层小老百姓的感觉,却也会让人的心头蒙上一层不洁,毕竟刘好的角色是照着善良之人去塑造的,善良之人总得吃点亏,桃花运没有,可以有别的方式来让他占便宜,看不到女人下面的秘密,就看看上面好了。
整个片子开始很单纯,冯巩相亲,儿子淘气,但很快略显复杂起来,刘孜一条线,徐帆一条线,叮当一条线,还突然插入了叮当的同学李大嘴的姐姐一条线,但不得不说这条线蛇足了,因为它是游离于冯巩的作用范围之外的,虽然冯巩也以交罚金、教卖菜的形式跟那姐姐扯上了关系,但是她与那大款之间的风风雨雨就算完全删掉,对故事也是不影响的,虽然存在的话,的确可以更多一点趣味,但鉴于冯巩和所有演员的戏份都错综得很缜密,还是觉得姐姐篇多余了,而且那大款就是被挠了一下而已,我不解气啊。
小人物作主角的片子,有些俗套是一定要的,比如大团圆结局,我想不出面向小老百姓的片子最后来个郁闷的结局折腾小老百姓有什么意思,所以最后冯巩还是得到了幸福,而在他回忆里出现的野狼也终于恶有恶报,背叛了他的媳妇也好过不到哪里去,这些都让心胸狭隘如我非常痛快。
看这片子第一次觉得难受的地方,就是那媳妇背叛冯巩的地方。
这背叛其实是两次。
想法浪漫的我,在看见她对冯巩主动示好时虽然觉得不真实,但还是很向往,结果丫在洞房夜才揭晓自己拿冯巩来擦屁股,完全是吃定了他,这让我不能忍受,其后她与发达了的野狼的眉来眼去也让人看见这个女人的不简单和不厚道,当然最重要是折射出冯巩的窝囊,我想对于男人而言,没有比遭遇这么憋屈的事情却顶多吼一声算数更窝囊的了。
在与徐帆和刘孜对戏时,冯巩经常冷不丁地冒出一些相声式的贫嘴台词,让人又看见了那个熟悉的他,这算是一种乐观主义吧,越憋屈的人其实可能越乐观,不然早就去自杀或者他杀了。
冯巩对叮当恨铁不成钢却终究没有教训他的那一段看得出一个对孩子分明有爱、有责任,却一直用“他不是我亲生的”来提醒自己与他保持距离,可就是不能不管他的这么一个父亲的形象。
对,叮当说他没让冯巩管时,冯巩说了他不能不管。
小市民的善良,莫以此为甚了,而他不肯承认叮当这一点,也正是小市民会有的狭隘。
刘小好是那么聪明的孩子,或许他就是察觉出爸爸的这种态度,才会一直那样叛逆。
最后回到刘孜身上,关于她,我其实还蛮喜欢的,虽然她的样子怎么说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美人,但有味道比什么都重要,第一次看她的戏好像是任贤齐版神雕侠侣……她或许是参与这部戏的所有演员里土气最不重的一个了。
角色的存在意义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给予好人一个好报嘛,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她对于冯巩还有着救赎的意义在,毕竟她和冯巩的前妻一样,都有过黑历史,只是她的本质更加纯真,找冯巩并不是利用他,而是肯定了他的“傻”绝不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说是一个相当理想化的安排。
她对冯巩小心翼翼的倒追是很萌的一段,但是两个人一旦有了那么点儿意思后就出现摩擦这一点又让我觉得有点沮丧,虽然那的确是爱人之间所特有的矛盾。
冯巩车祸的那一段,解决掉了很多矛盾,但纵观全片,也算是最偷懒最不精彩的一段了,甚至于还是由他的前妻作导火索引发的(这类型的误会真的太土了),在死亡的可能性面前任何人都会变得宽容,于是刘孜不生气了,叮当突然懂事了,加上徐帆们的没有必要再登场,整个片子自然也就迎来了最和谐的收尾。
“你坐在车上,我蹬一辈子都不累。
”其实这样美丽的情话从冯巩的嘴里说出来是有点别扭的,但当时,却真的可以感受到刘好所会有的云开月明心情,于是,只想要祝福他。
此外,全片里大量串场的小品演员们都让人觉得很有趣。
冯巩 being 冯巩n好人 being 好人
看完了跟没看差不多,就记住他儿子唱后仨字了
幽個默
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凸显了一个大社会、从中途2个小孩上网时、我蓦然发现他们背后的人居然在玩魔兽3C、现代电影用80年代的手法、确实也是打的中国式的招牌了
哎 我说
查漏补缺
片子立意不错,冯巩演小人物入木三分,结局有点刻意完满,笑点虽然不多,但笑点有深意。
关键是不要慌
一点也不搞笑
小人物电影 总体来说除了一些桥段过于戏剧化还是比较达标的 准四星
祖德电影
徐帆老师讲话太焦人了。
http://www.bighead.cn/?p=123
补
听到了家乡的口音,忍不住微笑。
一般的,还是可以看
烂好人接盘侠的狗血人生
好人配美女
接盘侠的故事吗?
张嘉译(张小童)饰演野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