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吉姆·泰华图
主演:马尔万·肯扎里,休·史密特,马汀·雷克梅尔
类型:电影地区:荷兰语言:荷兰语,印尼语年份:2020
简介:一名年轻的荷兰士兵被部署在荷兰的印度尼西亚殖民地镇压二战后的独立运动,当他加入越来越无情的指挥官精英小队时,他发现自己在责任和良心之间左右为难。详细 >
战争战争很多时候民众很无奈!
有点拖沓 基本上时间过半 才真正进入正题 才明白想表达什么 而最终也只是个小格局的复仇故事。
对敌人心怀慈悲,对自己人下手狠辣。这是什么心态……
2倍速 内容也是几乎可以平移到任何种族与背景 对于印尼搞懂排华运动显然比深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更紧迫更实际
对于结尾还给了上司那一枪之后为什么要自杀呢?揭露他们不是更好?赎罪还是战争后遗症闹的?
非常符合我对北欧抑郁系的刻板印象。整体叙事非常工整,循序渐进,把最难拍的人物内心变化和不同年龄段的沧桑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然后当观众有些疲惫且放松的时候,给你来一记最猛最烈的重击,直达心灵。(话说豆瓣这片的演员页面怎么一个女演员都没有)
荷兰对日本兵
不能自欺的人是活不下去的
勉强及格。“和平并非常态,因为那意味着所有人欲望得到了满足”。题材挺有趣,二战之后,荷兰纳粹的儿子去印尼参与反恐战争,整部电影就在荷兰军队、东印度军团、印尼叛军犬牙交错的幕布上(出镜的还有日本残兵)描画男主角无处容身的心路历程。编导的基本功挺扎实的,所谓基本功,就是镜头剪切中景别、机位运动和配乐合作形成的整体叙事韵律,这是起码的电影质感。剧本也挺清晰,它给出的信息一定有具体结果,比如给出两三个铺垫后,40分钟时就有遇袭的戏码;为何反复搬演特种小队在印尼村庄中点名“恐怖分子”?因为这才能注解男主质疑精神不断强化放大,引出后面的猎杀行动和战后的悲剧结尾。电影基调比较沉闷压抑,但时不时来两下狠的,比如男主后入印尼情人,或射杀印尼人,男主在军中的行为比较自我,加上他战前战后的画面切入,是绝对的叙事核心
年轻士兵 罪恶的一生...
好残酷
扯蛋
太冗长了 有点乏味
西方有殖民历史的国家都该拍拍他们给世界带来的苦难,但是这一部的内容太重复了,都2020年代了还在反思个人良知,视角够小却见不了大。一是只说武力侵略不讲经济文化侵略。武力往往是相互的,这样拍让人有种“殖民者其实是很文明的,采取武力是不得已”的观感。而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经济文化和人格上的剥削往往被忽视了。二是似乎有意无意地想要塑造殖民者和殖民地人民一点程度上是平等的这样的印象,比如主角也会被印尼人打和欺骗感情,淡化了殖民者在当地的的特权和压迫。三是黄衣军官的摸鱼、特种军官在各势力间的制衡、当地高度分散状态下的本地人的选择都是很开眼界的点,结果都是一笔带过。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在印尼枪毙独立人民的军官回国以后在舞台上扮演反抗侵略而被枪毙的勇士,显然他们也向往和崇尚独立自由,但他们觉得东方人不配。
當你感到人生已不如預期,從家庭到國家到個人,處處潰敗,因此萬念俱灰。
拍得真好。是真film,不是movie。关于反战、自由、独立、思考、自我、集体、所谓家国民族和ZF...蜻蜓点水就能点出震荡,小局腾挪也能撑出一片乾坤,过程看似慢也没有很激烈和宏大的场面,如同之前我说过的另一部片《洛城夜巡》,都是有控制力极好的导演,永远在涌动、生机,但就是不给你所谓的爆发。终局的一枪却打穿了全片:没有信仰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信仰破灭。
平淡的剧情导不出最终的结果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殖民印尼300年的荷兰在日本撤退后欲再次夺回印尼殖民地,双方展开三年多的印荷战争。男主角参军被选为特别行动部队负责清缴可以人员期间目睹了荷兰军队对当地人的屠杀和扰乱,内心受到极大伤害,再质疑领导的决策时被判定为叛徒,差点死在自己人手里,退伍返乡后无法获得正式待遇内心极度绝望几乎没什么战斗场面,但所表现出战争残酷性和毀灭性不逊于所谓的战争大片。影片沉闷、冷静和压抑迎来了后半段的恐怖、疯狂和爆发:被叛军枪杀的兄弟唤醒了士兵的杀意,但挣扎着觉醒后反被所属集体抛弃;“维护和平”与“争取自由”已势不两立,鲜血从身体里满溢出来,散发着令人绝望的气息。战争让彼此都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 宁可错杀 也不可放过 其实 战争实际上只会让人更冷酷无情 在你死我活的厮杀里 是无法体现出人道和道德
看过~
荷兰军人到印尼保卫荷兰?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战争战争很多时候民众很无奈!
有点拖沓 基本上时间过半 才真正进入正题 才明白想表达什么 而最终也只是个小格局的复仇故事。
对敌人心怀慈悲,对自己人下手狠辣。这是什么心态……
2倍速 内容也是几乎可以平移到任何种族与背景 对于印尼搞懂排华运动显然比深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更紧迫更实际
对于结尾还给了上司那一枪之后为什么要自杀呢?揭露他们不是更好?赎罪还是战争后遗症闹的?
非常符合我对北欧抑郁系的刻板印象。整体叙事非常工整,循序渐进,把最难拍的人物内心变化和不同年龄段的沧桑都展现得淋漓尽致。然后当观众有些疲惫且放松的时候,给你来一记最猛最烈的重击,直达心灵。(话说豆瓣这片的演员页面怎么一个女演员都没有)
荷兰对日本兵
不能自欺的人是活不下去的
勉强及格。“和平并非常态,因为那意味着所有人欲望得到了满足”。题材挺有趣,二战之后,荷兰纳粹的儿子去印尼参与反恐战争,整部电影就在荷兰军队、东印度军团、印尼叛军犬牙交错的幕布上(出镜的还有日本残兵)描画男主角无处容身的心路历程。编导的基本功挺扎实的,所谓基本功,就是镜头剪切中景别、机位运动和配乐合作形成的整体叙事韵律,这是起码的电影质感。剧本也挺清晰,它给出的信息一定有具体结果,比如给出两三个铺垫后,40分钟时就有遇袭的戏码;为何反复搬演特种小队在印尼村庄中点名“恐怖分子”?因为这才能注解男主质疑精神不断强化放大,引出后面的猎杀行动和战后的悲剧结尾。电影基调比较沉闷压抑,但时不时来两下狠的,比如男主后入印尼情人,或射杀印尼人,男主在军中的行为比较自我,加上他战前战后的画面切入,是绝对的叙事核心
年轻士兵 罪恶的一生...
好残酷
扯蛋
太冗长了 有点乏味
西方有殖民历史的国家都该拍拍他们给世界带来的苦难,但是这一部的内容太重复了,都2020年代了还在反思个人良知,视角够小却见不了大。一是只说武力侵略不讲经济文化侵略。武力往往是相互的,这样拍让人有种“殖民者其实是很文明的,采取武力是不得已”的观感。而殖民国家对殖民地的经济文化和人格上的剥削往往被忽视了。二是似乎有意无意地想要塑造殖民者和殖民地人民一点程度上是平等的这样的印象,比如主角也会被印尼人打和欺骗感情,淡化了殖民者在当地的的特权和压迫。三是黄衣军官的摸鱼、特种军官在各势力间的制衡、当地高度分散状态下的本地人的选择都是很开眼界的点,结果都是一笔带过。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在印尼枪毙独立人民的军官回国以后在舞台上扮演反抗侵略而被枪毙的勇士,显然他们也向往和崇尚独立自由,但他们觉得东方人不配。
當你感到人生已不如預期,從家庭到國家到個人,處處潰敗,因此萬念俱灰。
拍得真好。是真film,不是movie。关于反战、自由、独立、思考、自我、集体、所谓家国民族和ZF...蜻蜓点水就能点出震荡,小局腾挪也能撑出一片乾坤,过程看似慢也没有很激烈和宏大的场面,如同之前我说过的另一部片《洛城夜巡》,都是有控制力极好的导演,永远在涌动、生机,但就是不给你所谓的爆发。终局的一枪却打穿了全片:没有信仰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信仰破灭。
平淡的剧情导不出最终的结果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殖民印尼300年的荷兰在日本撤退后欲再次夺回印尼殖民地,双方展开三年多的印荷战争。男主角参军被选为特别行动部队负责清缴可以人员期间目睹了荷兰军队对当地人的屠杀和扰乱,内心受到极大伤害,再质疑领导的决策时被判定为叛徒,差点死在自己人手里,退伍返乡后无法获得正式待遇内心极度绝望几乎没什么战斗场面,但所表现出战争残酷性和毀灭性不逊于所谓的战争大片。影片沉闷、冷静和压抑迎来了后半段的恐怖、疯狂和爆发:被叛军枪杀的兄弟唤醒了士兵的杀意,但挣扎着觉醒后反被所属集体抛弃;“维护和平”与“争取自由”已势不两立,鲜血从身体里满溢出来,散发着令人绝望的气息。战争让彼此都有着强烈的戒备心理 宁可错杀 也不可放过 其实 战争实际上只会让人更冷酷无情 在你死我活的厮杀里 是无法体现出人道和道德
看过~
荷兰军人到印尼保卫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