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在看该剧前我有差不多十来年的时间没有好好看过一部国产电视剧了,一方面没有太多时间看,另一方面也懒得看,不喜欢撕逼剧,不喜欢无脑剧,小花小鲜肉也不是我的菜,这样数下来基本也就没有可看的剧了。
所以在看这个剧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张黎是谁,张嘉译又是谁?
小宋佳也只是略有耳闻,当然严歌苓倒是久仰大名,只是她的作品于我而言过于惨烈因此没有勇气拜读。
看这个剧的起因也仅仅是偶尔看了琅琊榜,大爱之余,冲着胡歌追到了此剧,一口气看到了胡歌饰演的戴涛牺牲,却再也无力继续,直接跳到结尾处看了最终审判。
之后又在b站看了胡歌的cut版并开了弹幕,弹幕上对电影版和电视版的争执很凶,于是找来了电影版《金陵十三钗》又看了一遍,其实算不上一遍,因为经常拉进度条,所以下面的评论里会有一些比较。
说这些只是想说我对这部剧的评论没有什么先入为主,基本上所有主创人员我都不怎么认识也不怎么知道,但是,我要说但是,我的评论绝对带有强烈的个人喜好,所有评价用语都在抒发我自己的感受,所以如果有人看到这篇评论,也仅供参考,甚至难以搏君一笑。
言归正传,首先要说我对电视剧版和电影版的喜好,毫无疑问我喜欢电视剧版,极度鄙视电影版中在战争、屠杀、在那样血淋淋的历史面前还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态度!
当然在社会中人有三六九等是事实,人在看待别人的时候有高低贵贱的感受也是事实,但这不代表我们就应该用理所当然的态度去划分人的等级和贵贱,在对方没有作出高贵的事情之前,就不要说谁比谁更高贵,同样在他没有作出低贱的事情之前,也不要说谁比谁更低贱!
尤其是在面临绝境和生死考验的时候,所有人的身份、地位都被归零,大家只是,人,而已。
是人就有人的弱点,人的七情六欲,如何选择都是这个人作为人的选择,与他之前的身份地位无关,而且事实上他选择之后也与他的身份地位无关!
然而恰恰是电影版在这一点上让我深恶痛绝,甚至它还尤其强调了这一点!
诚然,原作者在设定人物的时候选择了特殊身份的人用于强化人性的矛盾,甚至人性的黑暗,但是被视觉化成为影像作品以后同时被强化的就不仅仅是人性的矛盾和黑暗了,还有真真切切的视觉形象和由此带来的感官感受!
于是被强化的东西势必会被放大甚至被扭曲,如果说放大还有着振聋发聩的警世意义,那扭曲就不免有些助纣为虐的推手效果,所以任何运用影像作为自己艺术表达的人都应该对影像的这种特殊功能有所了解,并谨慎使用。
然而电影版对于角色身份的极力渲染却使得角色们原本人性的、高贵的选择显得扭曲,不是角色本身的选择扭曲,而是她们的选择在观众的心中变得扭曲,仿佛'只有'她们那样选了'才能'从低贱的妓女变成高贵的人!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她们选了,她们就是高贵的!
她们以前是什么身份根本不重要!
她们不选也没有什么错!
女学生也不比她们高人一等!
真正有错的,真正应该谴责的,真正应该打入十八层地狱的是逼她们做选择的人!
是那些没有人性的侵略者!
而电影版却因为过多渲染了人物身份而让观众忽略了这一点,这最最重要的一点!
所以当听到电视剧版中戴涛和他队员的对白:“戴教官我们撤吧!
”“撤什么?
还有女人呢!
”“她们不是什么正经女人,妓女你救她干什么?
”“这个时候猪脑子才分正经不正经呢!
是女人就都得救!
”的时候我深深的被他们、也被这个剧感动了!
这才是一部优秀作品应该传递给观众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妖娆的身份和贵贱的对比。
也正因为如此,我更喜爱剧版中玉墨的形象,没有浓妆艳抹,没有风流妍艳,有的是一个有风情、有风骨的女人,这样的女人才是那个一举手一投足都妩媚动人,充满诱惑与魅力的秦淮河女子,同时也是有勇气又坚韧的中国女性。
张嘉译演出的法比,在看剧之前我不知道他是什么设定,但仅从前25集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即使有一些小毛病也无伤大雅,当然25集是个分水岭,之前的他比较被动,被动地承受着战争和屠杀带来的责任和压力,而戴教官死后他似乎更愿意主动承担了,但是太过惨烈的画面在戴教官牺牲以后显得更加惨烈了,以至于我实在难以为继直接跳结尾了,所以对后期的法比没有更多体会。
后来看介绍看电影版看一些剧评,发现了法比的人物设定似乎更市井更奸猾一些,这我却没有从张嘉译的演出中感受到,可是似乎也没什么重要,他其实就是一个代表,代表了普通的中国男人,然后演出了普通中国男人在战争、在屠杀面前的担当,这就够了,他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中国男人的脊梁,让我们相信,在任何灾难面前都会有这样的中国男人出来保护着我们的女人和孩子,他是值得骄傲的,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
孟书娟和她的父亲是一对让我从内心感到别扭的人,不是演员演得别扭,而是这对父女本身的性格或者说人设别扭,搁在现实中是很难让人喜欢的一对父女,然而我却不能不为孟繁明的父爱而感动,虽然他是个大渣男,也为孟书娟的坚持感动,虽然她太过中二,尤其是在这样惨痛的环境中能从第1集一直中二到25集,并且从剧情简介和偶尔翻过的片段中看25集以后似乎也依然中二着,竟然好像没有像正常人在灾难中多半会迅速成长那样变得成熟起来,我能够理解她作为青春期少女的硌色心态,也能够理解编剧和导演加诸在她身上的剧情责任,更佩服她终于成为了屠杀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的那份坚持,可我依然无法喜欢她,25集后弃剧倒有泰半原因也是因为她。
她这样一副永远长不大的样子难道是在影射我们那些永远长不大的后代?
这样的感悟太糟糕了!
而且我也不认为作为后代的我们永远长不大,永远不成熟,我更相信我们,相信中国,会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成熟。
最后,胡歌!
胡歌!
他出演的戴涛成为了我在本剧中最喜爱的角色!
没有之一。
且不说我本身就有军人情结,单说他在剧中的表现,那样羞涩又那样果敢,那样温柔又同时坚毅,如此巨大的反差造就了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爱,帅到没有天际荷尔蒙爆棚的男人!
最最喜欢他在被捕后受刑前和张嘉译饰演的法比的一场对手戏中的一句对白“我不是救星,我也不是英雄,法比,我老实告诉你,我不逃走是因为我害怕,我怕我走远了就没有牵挂了,打仗把所有的中国人都打成了亲人,我要离我的亲人近一点,好知道他们还活着,知道他们活着,我就知道自己还活着,不是一个人活着”。
最最遗憾的是戴涛教官的声音不是胡歌本人的声音,在我刷了无数遍之后,成了我对本剧最大的怨念!
意犹未尽,怅然若失……对他的感触还有很多,竟有些不知从何说起,罢了,还是以后单独说吧。
这篇剧评也就到此结束了,感慨万千,寄语了了,容后再议,暂且为记。
《四十九日祭》中胡歌塑造了一个带有一些符号性苏点的角色戴涛,他是一个军人,是一个在战争环境下,而且是最惨烈的战争环境下,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军人。
这个苏点相较于胡歌塑造的另一个屏幕角色梅长苏来说可谓少之又少,可我对戴涛的喜爱却同样如对宗主般深入骨髓。
这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喜爱,非常的纯粹的爱。
因为这个男人坚定、勇敢又柔情似水,他是所有女人最希望出现在自己身边的英雄式的男人。
他有一些痞坏,第四集雨夜里戴教官殷勤的为玉墨点火,为她搬开路障,还有之前为她在雨中跳舞,都带着一种男人撩拨女人的坏心眼儿,学名叫做挑逗^o^。
可是转眼他又变得很羞涩,第十四集玉墨带着戴教官的钢盔的气息慢慢靠近戴教官,结果戴教官先是喝水,后来竟然抱着钢盔落荒而逃,这是面对女人的挑逗无力还手的戴教官^-^。
还有十七集玉墨要为戴教官处理伤口,从脱衣服到把黏在伤口上的衣服剪开,可怜的戴教官一直手足无措,局促不安^_-。
他有风情,十七集里所有人在地窖里狂欢发泄,戴教官也放任自己一同起舞,却舞得狂野、舞得性感、舞得色气满满;他有依恋,二十三集里因伤口感染而虚荣的戴教官撒娇似的拉着玉墨的手让玉墨陪自己说说话……
而最重要的,他有担当!
二十五集里他用枪逼着玉墨逃走,为了保护玉墨徒手掐死日本人的狼犬,未放一枪而被捕,要知道他原本是连自己的尸体都不打算留给日本人的,却为了玉墨不被日本兵发现而选择束手就擒。
一个男人做到这样的程度还不够一个女人对他刻骨铭心吗?
所以大爱戴教官!
不单单因为他是誓死抵御外侮的中.国军人,更因为他是女人们最爱的那个男人*^_^*。
他是我的英雄!
他能够唤起女人们所有的情感,爱情、亲情、友情,他是女人的男人,也是女人的孩子、父兄,还是女人的朋友、伴侣,然而他牺牲了,他成了我们心中永远的印记,不可替代、无与伦比。
选角没问题,几个男演员演技炸裂。
给4星完全是bug有点多。。。
几个小演员还过得去,就是书娟这个人物不讨喜,人物定的年龄过小,人物心理有不匹配年龄。
演技嘛一般。
抛去演技,和情怀4星我都觉得多。
bug太多了!
……点几个我还记得的bug:1,书娟和他爸爸(孟先生)奶奶坐船远离南京,孟先生下船找女主,在船上书娟看到她爸爸的报纸(有女主海报),然后偷偷跑下船。
孟先生回到书娟奶奶身边后,直接问书娟呢,奶奶说不知道,然后孟先生就知道书娟下船了,就安排书娟船奶奶到了那边找谁谁谁。
(孟先生不在船上找找,直接判断女儿下船?
)2,孟先生被日本人抓去后,日本人给他一个袖箍,出来之后,有个日本人站岗遇到他,他掉头,那个日本人直接讲英文,用英文询问他身份。
这显然不科学。
(孟先生怎么也不像美国人吧,先不说日语,也不说中文,直接讲英文。
)3,安全区的那个美国女的施粥,有个小男孩几次轮到他,他都让给别人。
这个女的问他为啥,小男孩用英文回答他。
(这显然也是不太科学的。
)4,语言翻译的问题我记得哪里有翻译穿帮。
神父说英文,女人们听不懂,书娟帮忙做双向翻译。
这种翻译穿帮。
具体哪里我不记得了,可能是日语双向翻译的剧情出现这种问题:原句是主语后置,而翻译出来是主语前置。
这使得说话的人还没说到主语(某个人名),的时候,帮忙翻译的人念台词般的先翻译了主语。
(比如原句:喜欢你的是张三,翻译:张三喜欢你,本来翻译是没毛病,但是时间上出了问题,翻译的人并不是等叙述者说完翻译的,原句还没说到张三这个人名的时候,翻译的人已经未卜先知翻译出了张三)5,群演被日本人抓去杀,一不害怕,也不坑声。
不符合。
你看男主,女主,害怕的手抖,脚软乏力,两人互相搀扶上的车。
(正常人怎么也会怕吧,知道自己要被杀了,居然开始“乖巧”模式,呆等被杀。
反而女人被日本人凌辱会挣扎尖叫)6,女主只读了3-4年的书(她自己口述的)却一口流利的英语,甚至还能听懂日语。。。
(英语六级了吧)7,神父被炸弹轰了,然后就残废了,第二天突然变出一个轮椅,而且这个轮椅还是高档的,4个轮子的轮椅!
(轮椅这个东西应该不是教会常备物料吧,神父之前可是能自主行走的,不需要轮椅)8,望春楼女主可以随意走,比如其他人都以为她跟着孟先生走了。
而其他人也可以随时走,这是卖身的人么?
我怎么从都到尾都没看到望春楼有人约束她们,反而觉得她们才是店老板呢!
(如果他们人身自由不受约束,她们要赎啥身?
早就可以直接走啊)9,望春楼最小的姑娘爱上了最小的士兵。
这个男的前面被捅了两刀没死也就算了,爬到医院,一下子就找到他心爱的姑娘,然后又被日本人捅了一刀,女人居然还活了下来。
(这里吐槽的点太多,1女人是被日本兵拖走,男的被捅两刀,男的怎么知道女的在医院?
2,到医院一下就找到一个整个头蒙着绷带的人,一下就认出来了?
是不是导演告诉你的呀?
)
这部电视剧我看完很震撼,震撼的是这部电视剧拍地真的很用心,很努力!
我从来没有看别的影视作品像看这部作品这样关注过尸体,我在想演尸体的演员们,他们没有露过脸,也看不清楚一个真正的表情,可在电视剧里一幕幕一帧帧,或残破,或焦黑,或被成堆叠放,或难以启齿部位的污秽被他们那样不顾一切的放大了,我在想这些演员们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需要多大的勇气,才给我们呈现出刻骨的画面,他们是微弱渺小的,甚至是画面模糊的,可就像真实历史带着那三十多万冤魂穿过厚重的时间长河,只害怕人们遗忘了曾经的伤害与残暴。
演浦生的小演员,演到在教堂外被迫害,在被雨水冲刷下清醒过来爬着去安全区看豆蔻那段,我看到的是满满的震撼!
在泥水、黑水、血水混合的肮脏路面,他奋勇的爬行着,为了活下去,他喝脏水,吃路旁黑黑的混合着烂草叶的泥土,为了使身体前行,五指在地上抠出深深的痕迹——所有这些,要那么小的少年演出来,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怎样的勇气才能把黑乎乎的泥土放在嘴巴里嚼,这样的动作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就放下恶心、拼尽一切就可以了,可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人!
在长篇的电视剧里,或许这不过是微小的再不能小的一幕,可就是这一幕撼动了我,即使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也想给他献上最美的花!
他真的很无畏,很勇敢,很了不起!
突然觉得这种很像天上的星星,我们眼中看到最闪亮的在遥远的太空里未必是最大的。
我想我们有这样好的影视作品,有这么多努力的小人物,有些事情是永远不会失控的。
就像资助、策划和导演了这部作品的人们,他们在幕后,远到看不见,远到他们付出了多少根本看不清,可他们一定比“浦生”更努力,更勇敢,更坚定!
还有那个让人纪念、为记录南京大屠杀而自杀奉献一切的张纯如,是你让中国人不敢忘!
《49日·祭》,是一部战争伦理剧,主要讲的是在南京大屠杀的49天里,一群人躲在地窖里发生的故事。
它不是谍战剧,不跟你讲地下成员有多厉害,谍报组织多缜密,男主女主多么聪明多么靓丽。
不是的,它真正讲的是人性,是伦理,是战争下平民的挣扎。
很多人看战争剧,习惯站在高处,看两方军队如何厮杀,看两方主角如何神勇,而真正在战争中受害的平民却无人关注。
的确,当时的平民小百姓没有聪明的头脑,没有热忱的斗志,没有虚与委蛇的本事,三十万的平民,就这么丧命在日军手下,无处伸冤。
这个剧是很沉重的,可惜市场上太多手撕鬼子剧,把一些人洗脑了,还以为抗战那些年中国也照样牛逼闪闪,打得日本鬼子抱着狗头就跑。
不是的,战争对于平民来说,是毁灭性的,可以轻易就把他们从人间抹去,毫无痕迹。
主角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性格。
他们之中,有的人油滑,有的人轻浮,有的人幼稚,有的人喧闹,有的人机灵,有的人疯癫,他们之前的职业与身份完全不同,战争让他们躲在了一起。
在这四十多天里,他们待在阴冷的地窖里,每天只能啃土豆(还得按个分),为一杯水一杯酒大动肝火,困兽一般地内讧、争抢、谩骂,死亡的阴影笼罩了整个教堂。
教堂之外,整个南京一片血海,尸骨成山。
我们都知道,人与人是平等的,生命不分高低贵贱。
可当我们看到这部剧,看到日本人对南京平民那些惨无人道的恶行,却又深深地感觉到,人与人不是平等的。
他们根本没有把中国平民当做是和他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也根本没有任何同情心和同理心。
他们毫不在意别人的尊严与生命,把快乐凌驾于别人的痛苦之上,简直是一群魔鬼。
我们看到,无论你是小老百姓,良家妇女,还是已经举手投降的战俘,在沦陷后的南京,只要是中国人,都不会被当作人来对待。
那些日本人不是为了和平而来,而是为了掠夺。
在这群人眼里,什么职业什么身份什么容貌,重要吗?
逃得过吗?
他们视人命如草芥,压根不在乎你是谁,心情不好,就杀人,不服从他,就杀人。
他们眼里没有平等,只有侵略,只有抢夺,只有虐杀。
三十万日夜哭喊的冤魂啊!
很多人看这部剧,觉得压抑,觉得沉重。
是啊,三十万的冤魂,能不沉重吗?
至今未能听到一句道歉,能不压抑吗?
这一场因他们而生的浩劫,三十万人殒命枪下,令人发指,可他们,直到八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依旧拒不承认,他们的靖国神社还供奉着战犯,完全不道歉,完全不反思!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连我们当代年轻人都快记不起了。
所以,要有这样一个剧,给你揭开伤疤,你看了,会发现中国并不是那么强大,它曾经被人这样践踏过,这样羞辱过,这样毫无人性地屠杀过,你会感觉到痛吗?
会羞耻吗?
会愤怒吗?
如果你会,那么这个剧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了。
记住这种痛。
没有清算的遗忘,是对逝者的一种亵渎
说一些与剧无关的话题,作为一个生在太行山下的河北人,爷爷和姥爷当年都是杀过鬼子的,从小耳濡目染,恨真的是刻到骨子里的。
因为老爷爷被日本人抓去修壕沟淹死了,所以爷爷当了游击队,有一次五六个人被抓住,捆着跪着准备被枪毙,爷爷自己跑了,翻了几个房顶(那时的土坯房子比较低),身上长袍打的满是子弹洞,毫发无损。
爷爷家那个村还打过著名的一仗,叫宋庄大战,打死了几百个鬼子和上千伪军,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爷爷当年作为县大队成员也参加了这个战斗,身体里留了两处鬼子的弹片,据他回忆战斗中日本兵挺着胸脯往上冲,八路军用机关枪一扫倒一片,玉米地里都是死鬼子,最后八路和游击队从村里子地道撤了。
说说姥爷的事,和姥爷一起参加吕正操八路军的同乡十几个,只有姥爷活着回来了,身上多了几处弹片,半个手掌也留在了太行山。
一次被日本人逼到山里,他两条腿被子弹打了对穿,和一同负伤的战友藏在面对面的两个小山洞里,战友被日本兵用刺刀挑出来虐死,他侥幸逃生,没有电影里手撕鬼子的剧情,他也救不了自己的战友,这是就是现实。
前段时间看军事网站,有人说宋庄大战是瞎编的,八路军整个抗战打死的鬼子也就几十个,呵呵,至少爷爷和姥爷身上的弹片不会说谎。
回到这个剧,只有一句话,罪恶真的不能被忘记,和导演观点不同的是,罪恶也绝不能被宽恕,仇恨我们要原原本本的教给下一代,一百年,两百年,一千年,迟早要加倍还回去。
四十九日.祭在学校的时候,偶尔会一个人跑到木廊那里安心地睡一下午,手机放着音乐,背靠木头柱子,吹着凉风,不得不说这样真的是非常减压,这么安逸的大学生活也只有在像现在这样的年代才能享受了。
刚开学不久,还比较闲,用了一个礼拜的 空闲时间刷完了这部剧,可以说是非常地虐心了。
几乎每一集都哭成狗。
这部片子太压抑了,最后也没能让人有翻身的爽快,但是历史上日本军官确实是那么无耻,事实也是现在那些王八蛋还被供在靖国神社!中国却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整体感觉是真实,丰富。
我最近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现实生活永远比戏剧精彩,加上广电审查的原因,所以可能片中展现的镜头远没有真实发生的那么恐怖,但是当时人们对日本兵的所作所为的那种憎恨却可以让看剧的大家切身体会到,让大家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有时候我看到网上那些什么酒店什么不承认这段历史的人我就只想向他们扔一部《四十九日祭》)法比,全剧最富有魅力的角色,他可能不是一个好教徒,他会赌会骗人会抖机灵,却是乱世中教堂里所有人的救世主,他机智善良负责任,跟玉墨一起像是教堂里的大家长,保护着所有人。
张嘉译的演技是不用说的,一如既往地让人信服和放心,看着法比这张熟悉的脸,却想不起他以前是谁,只知道他现在是法比。
他很真实,作为男人,他对美丽的玉墨是有非分之想的,可作为孩子们的法比,他会克制自己,况且玉墨对他并没有爱情,他也有自知之明,所以不会真的对玉墨怎么样。
他尊重神父,因为神父是他的救命恩人,对他很好,可在紧要关头也不教条古板,为了神父他也会下药把他关笼子里,会瞒着他留下戴涛他们等等,最后也是用生命保护着教堂里的女人。
法比女人们啊,金陵十三钗,妓女们和学生们,多强烈的对比呵!
却又都是女人。
前面也说了,玉墨是大家长,她身世坎坷,不是一个普通的妓女,如果家道不中落,她也许是一个精忠报国的大家闺秀,在藏玉楼的时候是头牌,落难时候又是大家主心骨,作为一个妓女她却向往真正的爱情,跟孟繁民,跟戴涛,她都付出的是真心。
小宋佳演技我是认可的,身材真的好棒啊,她好像是上戏毕业的吧,就跟张嘉译感觉不是一个路子,不过都很入戏,气质也蛮好的,玉墨这样的女人其实在哪个时代都应该不会是普通人,她跟戴涛在天台上展望和平年代那一段又美又虐真算是凄美,“如果街上又能听见叫卖的声音了,就代表安全了。
”“桂花小汤圆!”想起就想哭。
小演员我蛮喜欢孟书娟的,小女孩演技真不错,虽然人设有点作,因为再懂事也毕竟是个13 14 岁的孩子,对妈妈又有那么深的感情,敌视玉墨很正常,看的时候总有弹幕攻击她我也是很醉,没有她一次次地冒险拍照,会有后来呈上军事法庭的证据吗?人大是大非分得清的好吗?爸爸要救她走她却非常坚持地要让同学们先走,这是一种大爱好吗?
一个孩子能有这种觉悟很不错的,不过换到现在,或许真的会被很多人骂傻逼吧。
玉墨
学生这些小孩子有一个长得好可爱,就是苏菲。
其实这群孩子的结局还算好,被大家保护着,但是有一个却还是被害死了,心疼的要死,可是就像法比说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都在享受美好的青春时光啊,都还是被宠爱的年纪啊,却因为出生在这个世道要过提心吊胆的日子。
其实我看剧的时候挺受不了那些妓女的,太能吵了,不过也有可爱一面。
戴涛其实算是教堂的户外守护神,一次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教堂,法比在抱怨美国国旗没用时感慨道,中国军人才是中国人的守护神,说的就是像戴涛这样的铁骨铮铮的汉子。
每每想到他都有一种想默默哀叹的感觉,本是个年轻贵公子,本该有朝气青春的飞扬生活,或许在上学,或许在肆无忌惮地谈恋爱,因为是胡歌演的,所以听他自述身世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想到明台,也许戴涛就是明台吧。
他坚持执行命令守护岗位,他打仗有勇有谋,他铁血却也柔情,他是一个好军官好军人,在战火中不畏死亡地跟鬼子厮杀,会为弟兄的牺牲悲伤哭泣,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中国男人是一个好哥哥,他对玉墨和书娟那么温柔亲和,跟玉墨跳舞的时候是那样深情陶醉,救书娟的时候更是像大哥哥一样照顾她,在破楼里对玉墨说的最辣的情话不仅玉墨感动得要死,我也哭惨了。
胡歌在这部片里的演技很值得一夸,很豁的出去,文章在对他用刑的时候。。。
他为了不死在日本人手里,被打得都没有力气了还要挣扎着站起来打碎那个灯泡用碎片自我了结,那眼神演的很到位,痛苦而决绝,看着太令人心疼了,而且演的很拼啊,文章虐他的时候几乎把整只手塞进了他的嘴巴,我看着都替他干呕。
令人心疼的铁血军人戴教官。
被文章塞嘴
戴教官黄志忠,我看过他演的《生命中的好日子》对他演技也是很认可的,孟繁民这个角色他拿捏挺到位的,并非完完全全的木讷并非完完全全的汉奸,只是一个爱女儿的父亲,为了救出女儿不惜一切代价,但跟日本人合作确是有底线的。
可惜没能救出孩子们,死在了日本人的枪口下。
孟繁民其他角色也都很立体,演员们也挺棒的。
还有很佩服李全有,特别像 不,他就是一个几进鬼门关的老兵,也是教堂女人们守护神之一
挖地道的大家忘记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
记住那些万人坑,记住那些遗留的生化武器,记住那些为国民战死的英雄,记住这次惨痛的历史。
勿忘国耻。
一直对精良国产抗战电视剧情有独钟,到现在,我能记得下来的经典就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悬崖》……悲惨中有些传奇,传奇又特别悲惨,最近的片子,精良的不多(倡议于妈滚远点)《北平无战事》太烧脑,刘烨的冰块脸拉低了我的沸点,激动了十集《红高粱》的家长里短太多,英雄主义不是精神主线,基本可以忽略它是个抗日大剧。
南京是中国人的痛,它的伤疤其实已经烙印在中国人的心里,这么赤裸裸,这么深刻的揭开这段历史,电视剧是都头一次。
可以想象拍摄的很不容易,剧本也准备的很充分,张嘉译大叔的笑点,真是让泪点宣泄的更真实,小宋佳一直都有文清的气质,及时进了窑子,也是清心寡欲,独树一帜,她的这种超脱,像个菩萨。
胡歌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无聊的时候还是看了《风中奇缘》的,里面的九爷比以往角色沉默了些,成熟了些,难受了些,但还是活在古代里,不现实,他演的姐弟恋,听闻尺度不小,为了不破坏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屏蔽了,总之,我的脑海里的他,一直是个剑仙似的美男子,演技从来不是重点,有颜就任性咯但是在四十九日祭中,一个军官,悲怆,英雄气概吓傻了我,这还是胡歌??
虽然多少还有点偶像包袱,不过看得出来,他很用心在演绎国民党军官,一个有血有肉的战神。
早晨微信圈被朋友轰炸,骂于妈傻逼的,恨不得万刮了他,于妈这么没情操的人,就编些没水准的意淫故事给你看,帅哥啊美女啊,齐刷刷闪瞎你的眼,我很奇怪,没下线的不仅是这个没节操的导演,连演员也跟着发疯,非常投入到和网友的争辩中,很义正言辞的说,我们就没打算创造经典,我们本来就这样啊……(有一种我就是贱,你打我啊即视感)这样的理直气壮,无理取闹,就像他们很高兴吃了一坨狗屎,还张开嘴让你闻,你嫌臭,他们还说,我就是要吃给你看!
湖南卫视真是好不容易不在婆婆妈了,不在豪门争斗了,不在出轨腹黑了电视剧多些良心,离不开的是口碑,像于妈这么刷新道德底线的,有一个就足够了当然,还是要消灭之
昨天正式看完了《49日祭》,历时一个月。
断断续续的看不下去,太惨。
我记得22集的时候,我捧着脸默默的流泪,关掉了视频。
然后就到了圣诞节那天,突然生病,一直在医院输液,大概是人多,于是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视剧。
我记得《金陵十三钗》刚拍成电影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当时徐克老爷的《龙门飞甲》也刚刚上映,有我爱的idol,特意组团跑去刷这两部电影。
出场之后很意外,泪点这么低的我竟然没有哭,只是一直重复,太惨太恐怖了。
我们都是后来人,没办法知道前人的感受。
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出场之后就是现实世界,忘却太容易,一顿饭吃吃笑笑就忘了。
当时间轴被拉长,变成48集,我不得不说,黎叔,你的心理承受能力真的很强。
凡人读完《金陵十三钗》,可能胸口闷到说不出话,而要把这些还原成当时的情景,拍摄完毕配音完毕剪辑完毕,每一遍,都是对自己心理的历练。
在此,再一次感谢黎叔,刨除所有的偏见,感谢用一位资深摄影师的眼光带给我们如此一部好剧。
每一次给我震撼的不是场面动作,而是彩色与黑白的变换,定格,仿佛自己和画面融为一体,飞到了1937年。
和之前的电影一样,我最爱的角色还是赵墨玉。
但是因为之前看了张嘉译和小宋佳演绎的《爷们儿》,导致我在开始的几集一直出戏,总也接受不了这一对组合。
作为一个风尘女子,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以一直这么作的对待每一个男人,也真的是醉了。
但是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
老话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从这场战争中活下来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证据。
看到46集教堂爆炸的时候,我以为全剧终了,开放式的结局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但是结尾的审判又让我几度落泪,赵墨玉一次又一次的出入法庭,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煎熬,作为一个亲身经历者,看到罪犯花言巧语的逃脱罪行,何不是一种可怕?
在只要活下来的年代里,只有一种情感,那就是同胞情。
素不相识的男人,为了保护陌生的女人而死;素不相识的女人,看到孩子看到少女,冒着死的危险也要拉回来她们;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一次又一次的救下来受伤要死的中国人……没办法一一说下去,生与死只有一线间,但是怎么生怎么死,怎么活怎么继续,都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很多人讨厌孟书娟,我也是。
她的爸爸很有才华,出国留洋学成归来,又如此的正义勇敢爱自己的女儿,规划城市建筑设计,都说认真的男人是最帅的,而拼尽全力和日本人周旋,解救大家的男人,该如何表达?
孟书娟做的最对的事情,大概就是用相机记录下了所有的一切。
在最后变成了呈堂证供,指控了日本人。
我可以理解十几岁的女孩处于叛逆期,一次又一次作来作去,但是我不可以理解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什么都不懂,甚至用语言来谩骂素不相识的人。
但是,黎叔依旧有缺点。
小宋佳版本的赵墨玉,远远不如倪妮版本,风情以及美貌都达不到头牌标准。
赵墨玉如果只是一个表情从头到底,对待每一个男人都是一个表情,如何打动孟繁明打动戴教官打动法比呢?
作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我相信,秦淮河畔的女子一定“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所以宋佳版本的赵墨玉,还是差火候。
张嘉译一个西安人,北方的汉子来演南方的男子,本来就是一件难事儿。
张嘉译混迹多年竟然带上了京腔!
这让我简直不能忍!
这些方面,黎叔可能需要思考的更多。
但是,仅仅出现历史,就够了。
泪崩于溃,没有出现很刺眼的镜头,靠拍摄手法,黑白转换,镜头记录,就足以打动每个人的心。
回到1937年,那个一直下雨一直哭泣的年代。
历史,需要正视,且,永远不能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好的题材,也是值得每个中国人认真去看认真去思考的好题材。
但是现在国内流行一种思路:他这么努力你们看不见么。
换到这部电视剧里就是血淋淋的历史你们还不见吗?
为什么还要纠结于这些细节?
中国的所有行业就是这样被阻止进步的。
此剧自然比神剧雷剧强太多,但是距离有情怀而不贩卖情怀还差的太远。
首先,为了制造冲突而刻意作死。
小说和电影里豆蔻的死让人动容,那是在绝望中为了自己爱的人心存一些小侥幸的很能让人理解的做法,我们又何尝没有过这样的选择呢?
在不可以这样做的时候因为有更强的动力驱使而心存一些侥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电视剧里我只能说叫做花样作死。
类似的刻意制造矛盾点太多:女人们吵架,书娟作死不和他爸走,玉墨作死要和书娟爸分手,书娟发神经出走,贪吃女硬要出去吃东西而被发现......等等,原本小说中所有人都是走投无路不得已而为之,剧中几乎大家都有别的选择而刻意制造矛盾。
其次,为了表现书娟作为这场劫难的见证者,选择最为拙劣的表现形式:拍照。
无论什么情况,她就拍拍拍,惹出了不少事。
剧情不能很好的表现书娟作为一个见证者的心路历程,不能让观众感同身受,于是只能将其外显。
至于最后她的照片还是在审判中用上了,我只能呵呵了。
最后,贩卖情怀,结局加了个东京审判的缩水版。
看过东京审判的人都知道那是多么残酷又艰难的一个过程。
日本人的确奸诈,巧舌如簧,但是剧中的日本律师看的我真是呵呵,假如当年日本律师真的有这么明显的颠倒黑白且蔑视生命,那我想我们就不用几年的艰辛审判了,我们很快就可以赢了,国际法庭的审判长是 傻子吗?
正因为他们狡辩的滴水不漏而骨子里又带着对中国蔑视才艰难才令人气愤。
剧中我觉得就是拉仇恨的。
玉墨最后近乎说教式的咆哮真是贩卖情怀到顶峰了“你们征服我们了吗”“看看你身后的中国人”......任何艺术形式需要直白地说教,那就已经黔驴技穷了,这虽然是有历史意义的艺术作品,但仍然是艺术作品。
最后不去交代大家如何逃生,而用两集在法庭咆哮,真的很单薄。
她们受的苦,心里的委屈,观众可以感受,何必咆哮两集。
最后两集为了教育意义而教育,已经不再是艺术了,干脆办个讲座好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