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看完非常有感触,因为不是在那个年代出生但是通过这部电影感受到了那时的青葱岁月,主角马卫国的一生看似平凡但却经历了太多。
那时的友情很纯粹,没有什么现实的东西 ,爱情表达的也很干净。
希望没看这部电影的人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一看,里面的配乐很有年代感,很是怀念。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个电影无视了其中一段时政背景。
毕竟,娄烨的被罚5年不许拍片,给每一个妄想真诚反映残酷青春的导演表演了什么叫做“覆辙在前”。
而拍片,非常重要的是能够上映,能给投资拍片的金主或多或少的一个交代,而不是像《御和园》一样血本无归。
如果是在几年前还是愤怒青年的我,必定会对韩国那么宽松的拍片环境深感羡慕,转而大肆哒伐国内的审查制度。
然而当我试图构思一部属于我自己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时候,我开始顾虑重重,开始理解文化管理单位的杯弓蛇影。
是的,即使我也像《岁月无声》一样无视掉当年的电视机和新闻联播以及引起过极大争议的政论片《河殇》,我也逃不掉我所在的汉彝杂居区的极其敏感复杂的民族矛盾因素,去在大荧幕上重现当年上过四川日报的《金阳血案引起的思索》。
崔健唱得好:“情况太复杂了,现实太残酷了”,如果我不想在我的拍片过程中出现引起过金基德上山拍《阿里郎》来反省自己的演员死亡事件,我就必须把我的拍片计划继续推迟,再推迟,以至于面对我实际上也许根本就没有杨德昌的能耐来好好的处理一部残酷青春片所要处理的一切消极因素。
或者,我还是架空的拍一部发生在同一个地方,我的故乡凉山金阳的几百年前明朝时期的武侠电影《无影长剑无声刀》来的现实一点。
当年也曾票房火爆过的《大凉山传奇》已经做出了良好示范,而彝族兄弟漂亮流畅的动作身手也令看惯了港式动作电影的影迷在峨眉派动作电影面前大呼痛快。
这是一条可以更快捷的为大凉山脱贫事业做出贡献的金光大道。
谨此怀念当年在影坛也算叱咤风云过的峨眉电影制片厂。
真的梦想它能够满血复活……=======================================================PS:维特根斯坦子曾经曰过:其实,一个男人的梦想几乎是从来不会实现的……但至少曾经梦过,就像藏族民歌里唱过的那座山,当雄鹰的影子掠过之后,它已经不再是同一座山了。
跟酣高楼老师QQ聊天,得知电影一周酣可能要录《岁月无声》一期。
对《岁》早有耳闻,微博上(我比较落伍,上个月才知道微博到底怎么玩,以前基本不上,只上博客)得知的,于是抓紧在写完一个场景后看一下。
今年,尤其是今年,对于华语电影,我很难有看完的了。
台湾影人自己炒的沸沸扬扬的《赛德克巴莱》我勉强看完,以一腔愤怒结束;《白鹿原》作为今年必看的三部华语电影(其余两部是《一九四二》和《一代宗师》),我去的电影院,连影评(呵呵,我写的,大概只能算观后感)都懒得写,因为我感觉,那不是《白鹿原》,起码不是陈忠实老师——我多年文学偶像写的《白鹿原》!
《二次曝光》,看过一半,放弃了,影评没必要写,很简单一个字就能完全概括:装!
《浮城谜事》我不敢看,因为娄烨的电影,我一部没看过,怕破坏我对华语电影不多的希望;《铜雀台》《太极***》(忘记名字了)什么的,感觉上,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多看一遍《低俗小说》有用。
今年唯一一部我看两遍的,也就《边境风云》,那是实打实的电影,虽然有瑕疵,但不能否认其优秀。
《岁月无声》我也看完了,是怀着复杂情绪看完的。
我不知道一周酣的悍马组合(酣高楼和马庆云)会怎么评价这部电影,也许意见又有不合,打得不可开交,但都跟我没关系,我要说的是我的感觉。
先褒扬吧,毕竟,这部电影,从创意到制作完成,经历了很多困难,即使到最后发行,也只是影院一日游,游过之后果断抛弃,制片人不得不自掏腰包反抗这种院线对于中小成本电影鄙视的恶习,很应该赞扬支持!
具体的,大家百度搜索。
褒扬的话,我想了半天,只能说,这部电影很有诚意,其诚意程度,是目前笔者认为新世纪最好的电影也是唯一能称上经典的华语电影《让子弹飞》都比不上的,因为这部电影的生存可能性,比《让》要小的太多太多,其次,对比的就是《钢的琴》,诚意能和《钢的琴》相提并论,这对《岁》一片,应该是很大的褒扬,但这是事实,一部这样的电影幕后的艰辛困苦,不是一般人可能想象的到的。
其次是这部电影的故事,编剧马德林,剧本故事很不错,横跨度如此大,成本如此小,做到这样的剧本效果,已经很不容易。
因为笔者也写剧本,深知此中难度!
还有就是道具,很细致,双卡录音机、大白兔奶糖……甚至软皮笔记本,都很怀旧。
再说批评的话,过分勿怪!
还是我一贯论点,不管一部电影幕后如何艰辛,过程如何困苦,制作人员如何有诚意,观众要的是结果,结果不好,一切过程皆成虚妄。
《岁》结果不好,是很不好,硬伤太多,几乎不可容忍。
很巧的,在没得知一周酣要做《岁》的节目前,我跟酣老师聊的是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题材上,在只看过片花的前提下,我觉得这两部电影可能多少有些相比性,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跟《牯岭街》——于是很兴奋也觉得很巧合的跟酣老师谈《牯岭街》。
但我在其后看完《岁》之后,才知道是自作多情,两者根本没法对比,完全不在一个对比档次。
由此我更加坚信了,没看过的电影,千万不要去揣度!
还是直接说《岁月无声》吧。
这部电影,剧本故事很好,在大格局发展,极有前途,但限于制作团队的水准和资金限制,他们根本驾驭不了这样的故事,想法很多,却没一样能实现,结果弄成四不像,四个字概括:志大才疏!
一部这样的时间上跨度十几二十年的电影,同时还要表现时代特征,那属于史诗类电影,小制作电影虽然也可以去做,但只能在小格局上去突破,那个很难,是极其难。
《岁》的想法不错,用小格局,小聪明,音乐作为过渡,怀旧情怀催发故事,以具有时代代表性的音乐代表时代,可是结果只是不伦不类、非驴非马,观众看来,既没有大时代纵横的感觉,也没有小格局情怀的抒发。
其主要原因,表面上是音乐插入的完败,内在上,还是制作者对于电影的理解上。
音乐插入,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做到的。
王家卫擅长之一,就是音乐插入,但那是在及其成熟的节奏把控基础上的,所以,他是电影大师。
而电影节奏把控不好,再玩音乐插入,就成了笑话。
不客气地说,很多不入流的导演,为了糊弄观众,延长情节,喜欢弄一些音乐插入进去,虽然《岁》不属于此列,但不是有意为之,那更严重,直接是水准原因,就是标题: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里,着重说电影的节奏问题,因为这是目前几乎所有国产导演的弊病。
不管商业类型片还是文艺片,节奏问题,都是目前国产电影的一个极大问题。
节奏,一般印象,似乎只关乎后期剪辑、后期制作,其实不然,从初稿剧本的第一个字开始,节奏就已经定下了。
怎么叙事故事,怎么刻画人物,大桥段、小情节点如何过渡,坑如何挖如何埋,用什么大形式去体现整体电影故事……这都要在适当的节奏把握中体现,凝重、轻快、紧张、诗意、浪漫……都是直接的节奏,是不可言说只可意会且绝对不能疏忽的主要问题,是声光影全面结合的产物。
说回《岁》,他一直想用时代代表性音乐融入时代,也就是本意想做成一部史诗类音乐电影,却不慎成为了一部MV,而且还是KTV快餐类的MV,完全没有文化营养,虽然里边用了BEYOND、齐秦、汪峰、张楚等等,但效果出来,并非文化产品,而是一个快餐产品,且是一个无味的快餐,即使里边涵盖情感、催泪,也只是皮毛,敷衍而过。
这是节奏出了大问题,而节奏,是一个有意做这类电影的导演,最不应该出现的。
对于一部小成本制作,而且是编、导的血泪之作,演员全力表演之作,评论也许稍嫌刻薄,但影视就是这样残酷,要的只是结果,而非过程!
看了没多久,不是很喜欢这个电影,马卫国在车里听电台广播黄家驹就感觉在模仿《老男孩》,偶像的影响贯通整个故事。
还有四化也同样喜欢杨朵朵,多年之后四化变得有些物质也都有些类似。
我是不喜欢杨朵朵这一人物的,个性太鲜明,不像那个时期的孩子,说话做事过于成熟,分明就是现在的城市少年。
受她熏陶马卫国了解了摇滚,我想当然的以为她也会喜欢马卫国,然后四化和他争,再然后有了分歧形同陌路,她嫁给了四化,结果出来个体育老师,马卫国为了替杨朵朵报仇去坐了牢。
没想到除了结尾杨朵朵再没出现,那些都成了少年时的回忆。
红霞就那样出现了,领养了孩子,开始两人的幸福生活,却得了癌症。
临死之前穿着红裙怀念坐在马卫国自行车后面的场景蛮感人的,她也是幸运的,有个男人真心的对她好。
结局就是多多陪着老爸去看梦想的BEYOND演唱会,成为孩子妈的杨朵朵坐在电视机旁看着演唱会,手里拿着马卫国给她的手绘门票,泪流满面。
马思纯挺好看的,范植伟就演的一般了,再加上不喜欢他本人,全是冲着怀念青春的去的,却没了《老男孩》的那样感动。
虽然有几处戳中泪点的地方,却没那么有新意。
《岁月无声》的开场是首beyond的歌曲,在歌声中哭泣的中年男人的脸把整个故事带到了80年代。
在我看来,《岁月无声》这个典型的开场已经揭示了电影的主题——怀旧情节。
利用弹球、录像厅、零钱等承载着老去时光的物件为那个年代铺陈,然后将视角对准主角,即观众拥有的这个最传统的视角推开故事的全景。
《岁月无声》的选题实在有些老土,在《老男孩》风靡了全中国之后,怀旧就成为了谁都能染指的一口嚼不烂的隔夜菜。
转校生杨朵朵的出现改变的不只是马卫国平稳的人生轨迹。
还有他回忆中的情感元素。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少女似乎永远是开启男人心灵成长的钥匙,他们对人生全部的幻想与期待都被一个美丽笑颜牢牢锁住,青少年关于感情的热血懵懂在这个时刻达到了高潮,之后的马卫国为杨朵朵锒铛入狱,那半张演唱会门票的回忆在现实的打磨下变得越来越脆弱。
《岁月无声》的怀旧情节,加入的回忆元素,更像是导演试图建立的回忆与现实的思想连接,电影似乎也因此拥有了一些引人思考的价值。
而拿掉强行植入的怀旧元素来看,电影本身的剧情则很不值得推敲,一切都显得很突兀,一切又实在有些意料之中。
套用网友的一句话,导演试图表达的太多,但途径太少。
《岁月无声》的前半部分是一个男人的回忆史,后半部分跨越为人生的成长史。
马卫国工作、结婚变得顺理成章,利用画面的闪回推动不必要的情节发展,好像马卫国出狱以后的人生就是走马灯似的奔走。
这种冲淡回忆而加重生活无奈的剧情走向,使得电影前半部营造的氛围被损毁。
在回忆交织背后,《岁月无声》最大的问题在于明暗线的混乱。
电影中的人物视角多达三条,分别是男女主角和男主角重病的妻子。
三者之间的起承转合并不明显,往往利用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完成。
对于每个人物浅尝辄止的表现使它失掉了这部怀旧电影背后的深度。
因此,直到电影结束我也没有搞明白,电影中的怀旧元素究竟在男主角漫长的人生中代表了什么?
是那把摔烂的吉他,还是兄弟间的聚首,亦或是内心摇滚情节的残留。
在这一点上,《岁月无声》始终没有给出正面的解答,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总的来说,《岁月无声》是一部生不逢时的作品,在《老男孩》之后几年推出的它无论怎么展示怀旧,依旧是一部跟风之作。
在这个什么都可以透支的年代,人们内心的怀旧情怀也在一次一次的撩拨中变得有些麻木。
对于《岁月无声》这么一部既无特殊剧情设置也无特别明星驻场的怀旧电影来说,是形式大过内容了。
《岁月无声》今天新上的8部电影里面,《岁月无声》被排到的唯一一场在晚上八点十分。
排队的都看大海啸来的,我一进影厅--算上我一共仨人!
昨天微博上为了召唤大家把莫言都搬上来也没起丝毫作用啊。
大概今天上的片子太多,这个小制作影城连影前广告也免了直接进入正题,片名设计的画面很完美,电影的清新可见一斑了。
然后看到了1988年,看到玻璃球听到闪亮的日子,看到花季女孩子听到走过咖啡,看到当年的录像厅好亲切啊。。。。。。
非常非常有诚意地怀旧,让人亲切的镜头是电影给我们的时光隧道回来并不久远的过去。
监狱的大门隔绝了心爱的杨朵朵,黄家驹的去世也注定了与她断然没有见面的机会,可是生活中还是会出现另一半同样喜欢红色裙子的她,蒙亭宜笑得是影片里最漂亮的。
每一段都似乎凝重却没有大肆爆发,2011年那天黄家驹去世的15年后的那个晚上马卫国哭了,哭得非亲生的女儿多多慌乱哭得观众的情感决堤。
70后活得如此不易!
电影在回忆释放倾诉,除了第50分钟才出现啤酒广告,后面几个广告植入也没有让人生厌,这些都让它成为10月新片潮里最值得观看的一部电影。
不是很喜欢的两个地方,第一场西北孩子玩闹出来打劫的就是东北口音,癌症晚期的蒙亭宜撤下病床上一切装备之后,就不能用生命体征仪的指示作为死亡标志了。
用电影《岁月无声》的制片人王兵给小说《岁月无声》做的序,作为这次的影评吧……以下全文转自网络:这书是这么来的我不知道这书最初成稿的时间,也不知道当初马德林童鞋怎么想起来攒这么个故事,在我看来这不应该是他这个年纪会思考的问题,一个关于人生的悟。
2010年的下半年,我们准备攒一个与青春的记忆有关的摇滚演唱会,主角是唐朝乐队、黑豹乐队、beyond乐队的黄家强(黄家驹的弟弟),取名叫《光辉岁月—殿堂级中国摇滚世界巡回演唱会》 ,这三只乐队的经典曲目是一路伴着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当那些熟悉的旋律响起的时候,总会勾起很多人对于青春、爱情、岁月、理想的记忆,但恰恰是因为太熟悉,在整个晚会的编排上,很难搞出新意,如果按照常规,只是三只乐队的一场大拼盘,连我自己都觉得没什么意思。
弄个故事吧我说,用他们经典的曲目讲述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故事,故事的表现使用现场背景视频,视频是默片,乐队现场的演唱是伴音,感觉是一出摇滚音乐剧,但又不全是,总之这不是一场演唱会。
周旭是我认识很久的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导演,约他谈了两次,把我的想法告诉了他,请他帮我拍摄演唱会所需的视频,这时已经是2011年初了,距离我们确定的5月13号北京五棵松体育馆的首场演出时间不到4个月的时间。
我们计算了一下演唱会视频内容的时间,发现竟然需要60多分钟的内容,突发奇想我说:干脆我们套拍一部电影得了,一部90多分钟的电影,跟现在需要的演唱会视频差不许多,一样的精力投入,为何不再衍生个作品出来,况且摇滚演唱会加电影这种模式,国内也从来没人做过,这就有了马德林,这就有了《岁月无声》的电影剧本。
第一次见马德林,是在霄云路的一家涮羊肉饭店,那天人很多,所以也没聊几句,我说把本子拿我看看吧,剧本靠谱了,才能往下进行,还说了些什么,不记得了,但我记住了这厮爱吃土豆。
几天后我拿到了第一稿剧本,一口气看完,然后嚎啕大哭了20多分钟,我不知道是为主人公的命运,还是为我自己,曾经有的理想被岁月消磨殆尽,如今剩下的只不过是生活的继续,现实就是这样,如同青春年少时你问我为什么活着,我会说为了理想,但今天我会告诉你,活着其实只是为了活着,仅此而已。
接下来三稿、四稿......每一稿都带给我唏嘘和感动,记得我坐在大理的床上,一场戏一场戏的跟周旭讨论着,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手机烫手,我坚持的认为主人公最后应该意外死亡,那么这人生就完美悲催了,但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觉得那样太残忍,最后让他活了下来。
电影终于在2011年的4月10号正式开机,上半部分在陕西的富平县拍摄,下半部分在北京郊区,拍摄周期我给限定的是30天,因为还要赶5月13号的演唱会使用视频,所以基本上是一边拍一边剪,这给导演带来很大的压力。
马德林童鞋也终于成功的拿到了“铁头”这个角色,说实在的,除了看着老点儿,演的那是真不比他写本子差,尤其是大排档踢桌子那场戏,尤其感人。
说实在的,拍的并不是特别顺利,中间各种磕磕绊绊在这儿我就不说了,总之终于在5月12号彩排现场,我拿到了演唱会使用的视频。
2011年5月13号晚上7点30分,北京五棵松体育馆,10000多人的现场座无虚席,实话说作为演唱会的总导演、制作人,开场前我一直很忐忑,做了无数演出了,这种紧张还真是头一次,也许是期待太多吧。
当那熟悉的旋律与记忆的画面扑面而来时,我看到了满场的泪眼,那一刻我终于释然了。
150分钟的欢笑、眼泪、尖叫与掌声,我相信现场的所有观众深深的跌进了他们自己青春的记忆里,那也是电影《岁月无声》的首次亮相,接近70分钟的画面,基本就是电影的粗剪,演唱会结束,我听到现场观众评论最多的是这个视频做的太牛逼了!
2011年6月3号,上海大舞台,同样是万人的现场座无虚席,因为要补拍一些演唱会现场的戏,所以电影其实是在那天正式杀青的。
同样的万人大合唱,同样满场的婆娑泪眼,同样的欢笑、尖叫、掌声与泪水,与其说现场的观众是被屏幕上主人公的命运与经典熟悉的旋律打动,不如说也许他们是为了自己曾经的理想与青春的记忆。
补充一下,其实上海观众看到的画面比北京的观众看到的更精细,因为在5月13号北京结束后,视频部分做了大量的调整和精细,对不起了北京的朋友们,实在是太仓促,来不及。
三个月的剪辑,从粗剪到精剪,最初的版本竟然有3个多小时,我跟周旭导演开玩笑,这是剪了一版电视剧啊,当然我理解,作为导演,他是看看这个也舍不得剪那个也舍不得弃。
后期我们是在泰国做的,对于一部小成本的电影,这有点儿奢侈,最终的版本92分钟。
10月份我带着电影去了美国洛杉矶,参加第7界中美电影节,竟然稀里糊涂的入围了竞赛单元,然后迷迷糊糊的拿了一个最佳新晋制片人奖,实在是很晕。
接下来是艰苦的发行谈判,这种小成本制作的文艺片,对于院线来说基本上是看不上眼,他们的注意力都在大片、大片、大片!
好在还是有文艺情怀的发行商,那是一群文艺男女青年的发行团队,朝气、热情、文艺氛围浓厚。
电影大概会在今年的5-6月份上映,书却出在了电影前面,好吧。
《岁月无声》制作人王兵2012年3月19日
那个精神贫瘠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群正值荷尔蒙分泌高峰期的高中生,青春的诱惑在世俗压制下难免会带来伤痛,更何况是在穷破的小厂里,是一群文化程度不高的冲动年轻人,付出的伤痛是巨大的。
有人认为青春应是肆无忌惮的,是用来挥霍的,片中的男主为自己那不负责任青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看到成年后一人在北京独自打拼之辛苦,在天桥上吹着气泡的短暂地忘记人生之辛酸之时,我湿了!
他在为自己当年的所为付出代价。
岁月无声,时光悄悄地改变一切,当某天你回过头来,猛然发现如今的你和当初的你根本无法比较,一切都是那么的意外。
正如别人所说:“岁月无声,黑了木耳,软了香蕉”。
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段生命历程都有一段无声的歌。
能打到的,很大部分应该是主人公那一代人,或多少接近那一代人的人,没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真实 绚烂,也没有《那些年》 飞扬 传神。
但努力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做到了,而且做的不赖。
非常不错的电影。
起码对于19691978那一代人是吧。
先谈感受,让人生故事走向平庸或是变为悲剧,除了那堕胎、犯罪入狱、家庭变故、兄弟疏离背叛、时代变迁还有什么,这些改变人生的节点,像是在一条线段上,用着重标出的点把命运分成了一段段?
命运的绳索可要比线段复杂多了,无确定的长和走向,包含人在内的活物都是强拽着命运的绳索,不断地跌宕,反正不是活路,困境就是死路,现实中的常人可能没有这样那样、左右活路和死路的节点,基本上是在困境中糊里糊涂过完了一生。
不好的点,立意虽好(电影名是立意),并不新颖,要抚平电影里那些突兀不合理的疼痛、教训,尽可能地去除尴尬的叙事bug和明显的断裂,电影终究是要讲好一个故事,最起码是一个看上去流畅、理所当然的故事。
况且人来世上走一趟,也不过是完成一个故事而已,而我们的周围尚有那么多人,讲好一个故事没那么难。
至于讨论小成本电影困境谁能解?
编剧和导演是不是真的解不了?
最近看的一部小成本的香港电影《一念无明》,就很好看。
电影撑不起岁月无声这个词,另起个名吧
小
剧情其实比较单薄,有些地方稍显作,但也有细微处的感情处理很打动人心。
谁哭谁懂的
这不是我的青春。p.s:红裙子真的好美。p.p.s:方言不能完全听懂,为什么没有字幕≥﹏≤
生老病死结婚做爱,一个都不少。
感觉电影想讲很多内容,青春、一些属于80后年代的记忆、亲情友情等等,还有一些很有味道的特写(例如摆钟、喜字等等),喜欢片中那种淡淡的又有点心中堵得荒(像看《活着》)的味道,内心不免有所触动
《岁月无声》:很感动,好几次落泪,唯一一部我哭了不下三次的电影。
看完后很有感触~ 人嘛、一辈子嘛、 硬头皮嘛、适应嘛~
给五颗星是因为我妈一直在旁边说“太真实啦,太真实啦!”
怀旧有些堆砌感,总感觉不那么得自然,想说的太多,最终有些人物只能寥寥数笔带过,不过我就是喜欢这种时间跨度大的~
那些年,一起听过的歌。。。如今,不再年轻
八十年代的情感和岁月,爱憎都很分明。里面的所有经典怀旧插曲都深得我心,在缓缓推动的剧情下恰到好处出现。最让我惊喜的一个人居然是彭冠英,这个即将成为网络营销上不可缺少的变态人设傅慎行的长相,演了一个前期又渣又怂的老师,后期变成了傻子,戏份很少但是表现力很强。故事人物出场隆重却短暂,主角的一生曲折又漫长,那些难忘的经历随着岁月的变更,都消失在了通过那条隧道的路上。
给个四星不是说这部电影剧情多么的禁得起推敲,而是对里面流露出的悲天悯人的感情,这就比那些肤浅滥糟的破电影强多了。
那个男人,一句我娶你,就是一辈子的不离不弃。
打着怀旧的幌子
为什么要给四星,因为导演的能力,资金,是像MV,是狗血的励志,是主打了怀旧牌。那又怎样,有个姓冯的倒是有能力有资金,他妈的倒是拍一部这种片让人看看啊。
虽说有些矫情,但很有诚意的小电影。我是冲着beyond进来的,再见理想依然浑身鸡皮疙瘩。
“广告和MV”的组合。五毛无处不在...
入狱之前,故事、演技都还可以;入狱后,一切都不行了!
有被感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