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大卫·戈尔的一生

The Life of David Gale,铁案悬谜,命悬一线,绝命调查,铁案疑云

主演:凯文·史派西,凯特·温斯莱特,劳拉·琳妮,加布里埃尔·曼,梅丽莎·麦卡西,罗娜·迈特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3

《大卫·戈尔的一生》剧照

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2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3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4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5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6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3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4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5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6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7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8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19大卫·戈尔的一生 剧照 NO.20

《大卫·戈尔的一生》剧情介绍

大卫·戈尔的一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贝茜•布鲁姆(凯特温斯莱 Kate Winslet饰)是纽约某新闻杂志的知名记者,她接到了一个任务是去采访一名死刑犯大卫•戈尔(凯文•斯帕西 Kevin Spacey 饰)。戈尔的罪名是强奸并谋杀了康丝坦斯•哈拉维,并将于周五下午6点被处以死刑,那么布鲁姆将要采访并记录的就是戈尔人生最后的三天,而此前戈尔拒绝了一切采访。布鲁姆起初对这个任务很不以为然,但在和戈尔的接触过程中,她发现一切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于是布鲁姆决定用仅剩的三天开始寻找真相…… 电影《大卫戈尔的一生》的导演艾伦•帕克凭借该片提名200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逆境追凶四十而惑罪域云淡天高无花果树下白色闪电迪士尼乐园项目大起底第一季回声强风吹拂AQ少年之使命召唤捉妖记2玩命贴图OK光姐妹终归大海西部世界第一季风尘舞蝶茉莉花恋曲尘封当你沉睡时闹鬼网红屋昨日的美食第二季沂蒙祭品地平线系列:猫咪观察过往的梦第三将来时新活死人之夜舞出我人生之舞所不能骇人来电狼母

《大卫·戈尔的一生》长篇影评

 1 ) 传说中的黑衣人组织

开始没明白为什么要找记者。

不是主动参与,决心赴死了吗?

为什么还要人来揭露真相,而且还是在如此紧迫,这么困难的情况下。

用意何在呢?

直到重新回忆起结尾处“自由之匙”的情节,才恍然大悟。

原来记者是钦定的接班人,而最后三天的采访,是黑暗组织对她的考核与施洗。

记者三天采访实际是被戈尔以他的信仰洗脑,成功完成inception。

让她相信有冤假错案的存在,让她深感制度的桎梏,最后以自己的死造成记者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因为记者到最后都一心想着要救他的。

通过这样的切身经历,将记者的思想拉入他们的阵营,从而完成接继。

本人初看之时也深受感染,证明思想植入很成功。

当第三盘录影带出现时,感觉女记者完全被耍了,人家玩自杀,结果她陪了半天感情,可能还会自责自己当时没有更迅速更有效的救戈尔。

这么想着,忽然觉得这个组织很可怕,黑暗色彩绝对配得上他们的风格。

不但自己以命殉理想,而且还以非常手段吸纳教徒。

信仰达到一种支配生命的程度实在有些过激。

革命自会流血,但是是否应采取革命的极端手段有待商榷。

另外,本片有混淆概念之嫌。

废除死刑到底是出于一视同仁的人道主义理念,还是不可错杀一人的考虑。

如果是前者,他们的案例并不对能佐证他们的理念。

正如州长所言,虽错杀一人,却不可更改律法,让其他十恶之徒逍遥法外。

如果是后者,那么他们的出发点就是片面狭隘的,在判决结果绝对正确可信的假设下,他们将无人可救。

本帖纯属吐槽贴,讲的都是批评之词。

或许在导演眼中,废除死刑就是一场革命,所以使用非常手段,流血牺牲也确乎必要。

正如本片是打着惊悚片的幌子,行伦理片之实一样,若非如此包装,又有几人会关注此类话题呢。

 2 ) 乱扔垃圾的人就不要总说环保了

看完,零感触,只知道自己看完了,期间吃了不少泡椒凤爪觉得嘴里好辣。

有几点确实不太明白,1记者发现真的录像带为什么要看完再走?

直接拿走就好吧,这么赶时间的事还得痛哭流涕伤感几分钟,那边都要注射了。

2他们在汽车旅馆里抱电视老板不管吗?

3车子不好为什么不换一辆租车公司服务好差,福特到底投资没,你们这么黑福特他知道吗?

4记者拿走录像带时牛仔大叔在旁边淫笑,大叔莫非已经知道他们的车会坏吗?

大叔也是开福特的所以早就知道车子会在半路抛锚吧,果然是老用户。

5为什么一个不尊重自己生命对家庭毫无责任感随便乱搞的叫兽会为了废除死刑牺牲自己,就好像一个天天乱扔垃圾的人口口声声的说着支持环保,最后为了阻止央企随意排污强烈抗争战死在一线一样。

6记者在路上打个电话给法官检查官或者什么人的,在我大天朝发现新证据可能证明不应适用死刑的都应暂停,美帝这么落后吗?

必须人到了给你们看了才可以,果然是万恶的资本主义。

7派西,搓比叫兽不适合你,还是去演英俊潇洒的党鞭吧。

 3 ) 随便说说

Alan Parker是个很独特的导演,隔几年来一部戏,每部戏的风格变化都不小,有Midnight Express这种残酷的,也有The Wall这种迷幻的,还有Evita这样有点绣花枕头的,但无论怎么说,老爷子江湖地位还是摆在这的。

这部拍于01年映于03年的The Life of David Gale 也算是老爷子的一部力作了。

剧情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复杂,其实看到一半甚至一半不到,惊悚片看得不少的童鞋应该就能猜出真相了,不过这无关紧要,影片的结尾只是说明一下其构造的精巧(其实细究,还是有bug的),同时反一反格里菲斯的最后一秒营救(呵呵,我剧透了),用一组平剪来调动气氛,煽情同时让你着实去关注一下主题。

说到这里,这电影有点像The Brave One,摆出来的是一个争议性的故事,关乎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表面上看主角是站在其中一方,但作为导演,你可以很明显感觉到他自己是站在全知角度,仅仅平缓地告诉你这个故事,虽然在一些方面对主角施以了同情(比如全片贯穿的图兰朵,他不是随便用这个音乐的),但在问题上,他只是将争议话题摆了出来,并没有明确给你他的观点,问题仍然需要你去思考。

关于死刑存废,这是个老话题了,我不想在谈这部电影时把影评变成哲学或者法学论文,但影片选取探讨死刑的角度,多少是有些不合适的:死刑可能会造成冤假错案。

这虽然可以给攻辩者很多话题,但只要一点就可以点破——如果死刑犯确实是有罪呢?

毕竟影片是一个个案。

所以,仅从立意而言,《杀人短片》要比此片就要高出一筹了。

不过比较讽刺的是,拍摄了间接为波兰一度废除死刑推波助澜的《杀人短片》的老基,本人并没有Alan Parker那么强烈的诉求——至少从影像上来说,是这样的。

Any way,电影是不错的,旋转镜头、字母特写的快切,我仿佛看到一点Parker对Stone的影响了(两人关系不错,Stone写Midnight Express的剧本拿了奥斯卡,并且担任Evita的制片)。

当然,几个演技派一个比一个抢眼,特别是Kevin Spacy,这个家伙我没话说了,他能把任何不同的角色变成自己——无论是失败的中年男人还是上进的竞选顾问,你看了他的表演后都会感觉到只有像他那样去演,才像那么回事。

他不像其他影帝那样,要么一炮走红(比如那个色狼),要么众望所归(比如Paul Newman),要么被头衔压得喘不过气来(比如Jamie Foxx),他获奖让你觉得不意外很应该,但他获奖后,你也好几年见不到人,偶然出来演一下(Recount)照样惊艳,除了让你惊叹——What a fucking guy,没有别的办法。

 4 ) 几个遗憾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随着剧情的进展和结束,其实总觉得有些遗憾一直盘踞在心间如鲠在喉。

一是明显感到片中塑造dg的身份和他的举止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性格的矛盾。

作为一个哲学教授,影片前期他的那段长篇大论颇让许多的观者奉为经典。

能够这么透彻地分析和阐述清楚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教授,随着剧情展开后的表现却是让人失望透顶的。

面对莫须有的小小的强奸指控的挫折便一蹶不振,家庭也随之分崩离析,而后酗酒颓废以至于落魄到送快递的境地。

参加辩论时候狂躁暴戾像个愤青,面临别人的讽刺挖苦又脆弱得像个文青。

这种身份和性格举止之间的分离其实削弱了他的人格魅力,从而减轻了他最后的自我牺牲所带来的震撼,让人不得把这样的行为去和一个走投无路的人所做出的自我拯救划上等号。

所以哲学教授的名头只能说大概是编剧为了让他说出前面的那段长篇大论而不得不附加在他身上的光环。

其二是关于他和女助手康斯坦斯的关系。

越看就越会疑惑,两个拥有着如此相同思想,性格,价值观以及悲天悯人精神的整日朝夕相处的异性,为什么没有在很久以前就走在一起,而是一直等到一个在人生谷底一个在生命终点才意识到彼此灵肉结合的可能性,这点从人性上来讲是难以解释的。

大概编者担心两人水到渠成发展成为红颜知己的逻辑会让人觉得教授的家庭与婚姻的不幸乃是源于他的咎由自取从而降低了对他的尊崇。

但须知一种经不起生活常理推敲的故事发展更加会因为它的虚假影响到它所呈现的情节的感染力。

最后就是对他们自我牺牲的出发点的探究,过于明显的证据放在那里。

一个妻离子散一无所有,一个面对重病无法治愈:双方都需要依靠这种看起来有着崇高人性标准牺牲来完成对自身的道德救赎。

所以对于他们死前环境和心态的不堪渲染,貌似合情合理,实际得不偿失。

阳春白雪的终点却让人直接了当地挖掘出下里巴人的起点,失却了对存在于人类的人性中那种无可名状的崇高光辉的想象和期待,不能不说是该片最大的败笔。

 5 ) 荒唐的死

演员水准高,情节演绎得也不错,但剧本对想表述的主题严重跑偏。

David的殉道是为了证明“将有罪之人处死是个错误”? 还是为了说明“由于被处死的人当中含有误判,则所有有罪者都不能被处死,以避免误杀好人”?

     如果是说明后者,既然是误判,在真相不明时,所有处罚都是对嫌疑人的不公,包括终身监禁。

而为了少数的错误,放弃对大多数有罪者的惩戒是对所有公民的不公,尤其是对被害身亡者的不公。

     死刑毕竟是具有威慑力的,虽然它并不是减少社会犯罪率最有效的办法。

     如果是为了证明前者,论据严重不足。

 6 ) 这是部错上加错的电影

以自杀伪造成他杀,自己自愿扮演杀人者入狱接受审判,最终导致自己错判死刑,并且最后执行。

死刑执行后,再由人释放关键证据,来证明这是错判。

这实际上就是二人主动选择了自杀,伪造成他杀,诱使法庭作出了错误的判决,以此证明死刑制度的不合理。

但这是错上加错,用错误和欺骗的行为,诱使产生了错误的结果。

而且废除死刑是为了尊重生命,却采用了不尊重生命的极端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这本身就是亵渎生命的行为,也是亵渎法律。

我十分不欣赏这种行为,我不认为两个主动选择自杀的人是殉道者,更不可能认为他们多伟大。

相反他们只是懦弱的人,不是主动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是选择逃避,自杀是不可原谅的罪行。

 7 ) 透过电影说死刑

1.古代中国的死刑充满创意:斩首、车裂、凌迟、枭首、腐刑、幽闭、剥皮、油炸、烹杀、老虎凳、站铁笼等。

问斩与枪毙在我们的词汇中并不陌生,死刑是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概念。

“一命一抵”,是习惯性接受的观念,但并不符合现代的法理精神。

2.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就有着关于死刑的废除趋势。

根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统计,2009全世界已经有139个国家废除及不使用死刑(95国废除所有死刑,9国对一般状态下、非战时废除所有死刑,35国法律尚未废除但实际上超过十年未执行死刑);仍维持死刑的只有58个国家(这58个国家中,只有18个家在2009年有执行死刑)。

也就是说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2/3的国家废除死刑,废除死刑是一种国际趋势。

3.中国每年执行死刑的具体数目作为机密从未公开发布。

但据国外一些组织的数据统计,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

4.2011年5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13个死刑罪名。

这是中国第一部刑法1979年颁布以来,第一次减少死刑罪名,把死刑罪名从68种减少到55种。

但中国还是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之一。

1980年2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由最高人民法院将部分死刑案件授权给各省高级法院进行复核,2007年1月1日收回死刑复核权。

中国在缓慢的前行。

5.目前仍没有科学的证据证明死刑能降低重大犯罪率。

6.同样是人为的干预剥夺人的生命,为什么“安乐死”不能被人类普遍接受而死刑却能在人类的历史中被普遍的接受?

7.呼格吉勒图这样的冤案不只是一个,不慎重思考和对待“死刑”,这样的人间悲剧一定会出现。

并不是说中国要在一夜之间废除死刑,但希望慎用死刑,限缩死刑,尊重生命与人之基本权利。

 8 ) 这届豆瓣网友不行

看了短评,大部分人指责电影里男女主角对于废除死刑的态度,以及部分电影情节的疏漏。

还好没看到有人批评记者小姐在木屋里看录像带耽误了时间这样愚蠢的观念。

但是这部电影是要做死刑废除论的宣扬和发起相关的讨论吗?

我认为完全不是!

也认为因为纠缠于这几个点而给电影打低分的网友过于狭隘且自作聪明。

这部电影传达的对死亡的态度,对真理追寻的态度。

这些才是真真正正深深震撼我的地方。

一个是失去所有的落魄者,一个是身怀绝症的卫道者。

对于他们来说捍卫自己的观念远比接下来活的更好更为重要。

当然你可以认为他们应该尝试让生活变好或是让余生更幸福,可是每个人对于生命对于死亡的态度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你来说举足轻重关乎你生死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也可能一文不值,所以没有什么好批评的。

对于那些担心认为电影会传达错误理念的人,我认为这完全是因噎废食,你干脆不要看任何形式的读物,因为你总可以解读出奇怪的传递。

先写这么多,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绝对是top 10级别,对于豆瓣网友的评价,我表示很失望,哈哈。

最后那个“自由的钥匙” 简直太暖心the end

 9 ) 那个长镜头

大卫戈尔在喝高了街上大谈苏格拉底那段,是个一分多钟的长镜头,粗略数了数,群众演员将近百人,其中一部分还需要和“酒鬼”有互动,难度不小。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苏格拉底很丑,柏拉图很胖,亚里士多德衣着品位低劣。

他如是评价老前辈,既是他喝多了之后一贯的,激昂忘形,就像在身败名裂前那个party上那样;又表明这真是一个渊博的知识分子,知道一些常人不知道的冷周边。

这一段独白的台词质量很好,摄像和调度自然的不像话,kevinspacey的演技更是精湛的没话说,整体一气呵成。

我喜欢看David跟那thirty bucks较劲,冲着一对丰满的情侣咆哮:thirty bucks!!!——对方的反应也很恰当,女的顿时一脸惊恐往边上躲,把男伴挤出画。

他显得比在大学教课时还亢奋,挥舞着胳膊表示强调,走路如同舞步,还不忘昔日作为讲师的严谨,纠正自己的单数复数。

不过最终他还是困惑的靠在路灯上,费解的感叹——这根本没有道理。

苏格拉底向审判团提议用30个银币罚款代替死刑,法官们大为光火,结果投票判他死刑的人比投票认为他有罪的人还多。

即认为他无罪的人也觉得他该死。

为什么会这样。

尽管司法的目的是追求公正,但是其手段仍离不开人为。

审判团的法官大人们也是人,是人就难保绝对理性,人为也就不可能永远客观公正不辜负真相。

有句话不是说事实和真相往往是相反的么。

死刑,是对一条生命的最终判决。

然而做出这个判决的,是司法,亦是顶着司法名义的有七情六欲会犯错的人们。

是否废除死刑,就是一个宁纵勿枉或者宁枉勿纵的选择。

不想让一条生命被人为陷入再也无法挽回的境地,如果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出错的例证,那么我们就来制造一个——大卫戈尔、女同事、牛仔帽为着这个理想选择了牺牲。

为什么要有这么一个长镜头呢,大概是在暗示David的结局吧。

像苏格拉底一样,尽管“这根本没有道理”,但还是选择做一个殉道者。

讲一个倒计时四天的故事,却又道尽了比四天长的多的一个人的一生。

有意思。

 10 ) Where Is My Key To Freedom

#题记我是不会为我的信仰去死的,因为我不能肯定我是对的。

——罗素曾几何时,我是这句话的忠实拥趸,然而,当我看完这部电影,脸上竟像是挨了耳光一样火辣辣的痛。

因为,这世界上有一种人,叫做殉道者。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向我们证明:即使他们不一定是对的,但至少,我们是错的。

#正文#一、态度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对于电影,我喜欢有态度的差,不喜欢无瑕疵的平庸。

特别的,这种态度应该是一个知识分子思考历史,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之后得出的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态度,而不是商人思考票房之后的态度。

对一部影片来说,导演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世界观,并且这种世界观应该是其本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表示赞同、坚持并且捍卫的世界观。

至于影片本身在拍摄技法或者配乐甚至演员演技上可能存在的瑕疵,都不应该影响“态度”的传达。

即使这种“态度”不被认可,有所争议,但在我心目中,也好过毫无态度的唯唯诺诺。

当今中国,教育沦为洗脑和愚民的工具,媒体充斥着不忍直视的垃圾,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我们需要有态度的电影来拯救我们的灵魂。

罗素曾说过一句话: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这无疑是当今国产电影的真实写照。

而本片不仅做到有态度,还用了两个小时毫无尿点、悬念丝丝入扣、逻辑精密合理、故事深刻感人的剧情来证明自己的这种态度,其力量之大、震撼之深、意义之重,是一般电影所不可想象。

我很高兴在有生之年看了这样一部电影,我很后悔在有生之年没有早点看这部电影。

相比之下,《天注定》中对待暴力的态度简直幼稚可笑得像个童话。

#二、死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是一个死刑的不坚定反对者。

在我看来,对那些罪大恶极的人,死刑是一种恩赐,而对那些罪较轻的人来说,死刑又过于残忍。

而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是一个废除死刑的坚定拥护者。

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逻辑,任何制度都会有漏洞,而任何制度上的漏洞都不应该以生命的终结作为代价。

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逻辑是严密的。

所以我被说服了。

#三、殉道者请原谅我,我知道剧透会死,会吃泡面没面饼,会吃热干面没调料。

但我不得不说:记得戈尔醉酒后那一幕,在街上对人讲苏格拉底,后者本来有机会躲避死刑,却为了证明雅典的民主制度有缺陷(可能导致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而献祭。

他说苏格拉底向审判团提出用20个银币来换自己的性命,审判团觉得受到嘲笑,最后投死刑票的人比当初投有罪的人还多。

然而,影片的最后,大卫的行为其实完完全全遵从了苏格拉底的以身殉理的模式。

联想到2000多年前,那个明知被出卖还不跑路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那一刻他们有同样的精神。

我不知道一个人要付出多大的勇气才能去死,或许对于殉道者来说,死亡是一件礼物。

我也不知道一个人要背负多大的孤独去生,或许活着和死亡都只是计划的一部分。

我只记住了Constance和戈尔,我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觉得她美得像是一个天使,觉得他伟大的像是基督。

#四、Key To Freedom在记者看来,记录着真相的录像带是*the key to Gale's freedom*。

但事实上,死亡才是。

结尾,记者收到Gale寄来的一盘录像带,那是让记者免于自责和内疚的*the key to your freedom*。

可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看至结局,被震撼被打动,同屏幕里的Kate Winslet一起失声痛哭的时候,那一刻,什么是我的*the key to freedom*?

#五、爱50W独家采访的报酬,给了儿子。

道歉的明信片,向前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藏在玩具肚子里的录像带,free了记者愧疚的心。

唯有那个眼神,那不是计划的一部分。

那是——爱。

影评的最后,回到题记,或许,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这句话应该改为:我是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让别人去死的,因为我不能肯定我是对的。

——但是我会。

I would never let other people die for my beliefs because I might be wrong。

——But I will。

以上THE ENDBearkiii2014.3.17凌晨@武汉

《大卫·戈尔的一生》短评

“废死”在我这儿永远没门,一口一个人道主义,你去同情杀人犯,谁来可怜可怜被害人和他们的家属呢? 更可笑的就是一群说着生命可贵的废死者,居然伪造冤假错案,以两个人的生命为代价去制造舆论,这尼玛是走极端的邪教组织么??从电影本身来说,反转一点也不神,一开始男主和州长辩论开始就无限剧透。各种细节怼脸告诉观众我们这个联盟就是一伙子疯子集体犯事儿。。。两个星不能再多了,价值观和拍摄手法都很不ok!

3分钟前
  • 小小二王子
  • 较差

政治意图非常明显的电影,当然某些情节的设定也是很令人震撼的。但是导演依然没能说服我,至少我依旧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如此畏惧反对死刑,单说他们是对犯人动了恻隐之心无法服众,因为并未给出照顾到受害人的最优解。这样的事情应该让法学家去做,而不是靠哲学家的呐喊。我其实本来就不喜欢不干实事的人,特别是矫情讲格调的人最让人厌恶。其实本片不悬疑,对悬疑反感的观众可以放心食用,至少对我而言,一开始我就知道这是大卫他们一起做的局,因为在欲盖弥彰上又欲盖弥彰。

5分钟前
  • 武奕虹
  • 还行

为什么我觉得这个剧本写的如此愚蠢,就像那些动不动就切腹救国的人一样,风平浪静之后,who care....... 演技和配乐都值得称赞,凯文史派西你就神啊。。

7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5.6/10) emmm很没意思的一部片子。本来是看了导演的《迷墙》来看看这部豆瓣的口碑佳作,但完全没有影像风格。作为一部悬疑片,细节基本都明示了,即使不知道有反转也大概猜得八九不离十,悬念一弱,煽情就显得尤为做作。而作为表达社会议题的电影,太低级了!倒不是死刑不死刑的问题(我也算半个废死派吧),过于片面的故事和直白的呼吁在这类社会诉求的题材上说服力极差,让人一开始就充满戒备之心。

12分钟前
  • 绘枫
  • 较差

好多人说这是极端的卫道方式?我不认为。大卫为了冤死在死刑中的人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改变世界,但他赴死的原因是因为他历尽沧桑,认为平静死亡也是一种礼物,所以才这样做,并不是以牺牲生命去让人尊重生命这种矛盾的原因,高赞回答,希望你能看到。或许你要说自杀是不对的,是不负责的,那是因为你的欲望超过了真实的生活。

13分钟前
  • 四级考五次没过
  • 力荐

除了剧情的完全可猜性以外,其他都很好。无可失去的理想主义者是没什么可以阻止的。关于犯罪、罪犯、监狱以及死刑的讨论都是老生常谈。所以说好电影就逃不开成为桥段的命运。

16分钟前
  • X
  • 推荐

一个好故事,也能多少理解殉道的意义,但我不赞成用这种极端的方法去达到目的,并且还损害了其纯粹,另外我觉得拍得不算出色,好在剧本厉害有吸引人一直看下去。

21分钟前
  • 天地闊蜉蝣似我
  • 推荐

I don't get it...我不是很喜欢男主这种以身殉道的方式。。。看大家看到最后一幕都是很震撼,而我是眉头紧锁。

23分钟前
  • Liveforever 💫
  • 还行

The key to your freedom!解锁手铐,解救生命,解除愧疚。结尾挺震撼,不过并不认同他们的牺牲,司法系统的不健全不应该用伪造犯罪去控诉,并不能作为证明误杀innocent的特例,Gale在辩论被逼问特例时的沉默很无奈也很现实,不应该成为导火线。

27分钟前
  • 萤木C
  • 推荐

这是一个精心编织的故事,跟着女主追寻真相的过程也很震撼,但并不让我觉得感动,男主并不像是会为理想殉道的人,更多是原本生活分崩离析后的绝望选择,这选择也带着自以为牺牲的浪漫主义色彩,用放弃自我的极端方式来宣扬生命的珍贵,本身就很矛盾,我不能理解这种少与多的衡量,也不认同应废除死刑。

32分钟前
  • 芝麻小元宵
  • 推荐

这是典型的……不过两位主演真的好喜欢。

37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首先废除死刑和冤死有什么直接关系,证明存在就能操控民意倒逼政策改革,只能再次说明集体的决策大部分是愚蠢的,逻辑存在硬伤;其次,这种无脑的价值观输出片子,从开始我就猜对了结局,实在没意思,什么时候再来一部lgbt的输出影片也不是没可能。

41分钟前
  • 懒猫
  • 较差

意图太明显。要么悬念到底,突出故事的颠覆及影响;要么突显人物,展现别样的悲剧。以上两条都需要改变平庸的情节安排。当然,如果最后戈尔没死,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44分钟前
  • Wednesday
  • 还行

大概一开始对片子的定位有误,没有获得跟大多数人一样的观感。实在没想到凯文史派西就这么一本正经地演了个一本正经的人。价值观上似乎也不太认同,以至于并没有太被感动。

45分钟前
  • Hood
  • 还行

不是我想象中的悬疑片。虽然故事能让人耐着性子看下去,但所有的情绪都在政治正确下的各种圣人脸谱给消耗殆尽了。

49分钟前
  • July forever
  • 还行

西方艺术的反讽。大卫通过死完成了他活着时永远无法完成的事业,一部表现废死运动的电影却恰恰讽刺了运动本身最非理性、非道德的悖谬。达斯汀的房间里贴满了有关死亡的照片,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越南僧人释广德自焚的照片——将生命权的捍卫发展到极端竟成为对死的追求,这无疑又是另一重反讽。(无论如何,凯文·史派西还是最卓越的男演员之一。

52分钟前
  • Q
  • 还行

拉康哲学&自由之匙... Laura Linney的个角色跟凯叔的一样让人动容...She left this world a better place than she found it...

55分钟前
  • 憨蜜瓜
  • 力荐

节奏掌握得很好 讲故事的方式也是我所喜欢的 剧情也非常精彩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难得的佳作

58分钟前
  • 挺有意思
  • 推荐

一出精心策划而来的完美的自编自导的悲剧,近乎极端化。前一小时三十分钟只是在渲染故事和氛围,而关于大卫·戈尔的清白也早已告知。就像是一个犯罪一样,人们需要的只是个动机和为什么?在酝酿了许久之后,后半个小时的破局就显得一气呵成而且一步步递进又极富层次感,带来多次的惊喜观感。

60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像我这么懒散乐观的人,是无法理解殉道者的偏执的,所以我感觉不到这部电影的伟大或是感动。尽管早就猜到了结局,但凯文叔神一样的演技,让我在最后一幕还是震撼了。这三星半,只给他最后定格的表情。PS:我不支持废除死刑。

1小时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