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有公平,那一定是时间。
在中国历史中可以读到很多充满哲思的小故事。
比如让万民臣服的武王伐纣,随名垂千古,却还是败给了时间。
少数意见除了时间之外,这世间再无公平之物,所以才有那么多追求公平的故事,比如这部《少数意见》。
朋友推荐这部电影的时候,带着不可思议的态度:“韩国电影真敢拍。
”熟悉韩国电影的影迷对这样的论调不以为然。
其实很多中国观众在评价韩国电影的时候,都会说起很多电影之外的东西。
看了很多韩国电影,大多数都很好看,但这和电影应该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无关。
韩国电影的好看来源于国内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和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事件:第一:1998年,韩国废除了电影分级制度,一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二:1999年,韩国电影人发起的“光头运动”,保护了本国电影。
多年以来,韩国电影人一直处于抗争的状态,并达成了两条基本共识:第一:文化不能向经济和权威低头。
第二:没有开放和自由的创作,就没有韩国电影的今天。
回顾这几年广受好评的韩国电影《釜山行》、《小姐》、《哭声》、《辩护人》、《特工》等,可以看出韩国电影最大的特色——混搭。
好莱坞模式+老港片叙事+本土文化简单来说就是外来文化本土化。
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韩国电影也在不断塑造自己的气质:温情,但不世俗。
冷峻,但不单调。
在韩国电影中,复杂的政治背景、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是永不褪色的标志。
电影工业的成熟意味着优质电影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但优质并不代表优秀。
很多韩国电影也存在着明显得问题:过度煽情、过分黑化、题材丰富、风格单一。
所以,在整个韩国电影界中,真正有自己风格的导演并不多。
《少数意见》便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得电影。
优点:题材惊艳,演技在线,煽情恰到好处。
缺点:过分黑化,节奏拖沓,庭辩戏火候不够,缺乏张力,整部电影的讽刺力度不够。
韩国电影中司法腐败的题材并不少见,所以要拍出新意并不容易。
《少数意见》有一定的可看性,但远远达不到优秀电影的标准。
结尾的一句话是亮点:国家吧,总会有人做出牺牲,也会有人做出奉献。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我们看见的恐怕是更多的黑暗。
《少数意见》——一个国家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财政经济,也不是军事发展,而是永远没法调和的社会矛盾。
权贵把已经到手的和准备到手的利益视作禁脔,不准备退让割舍,老百姓也有最基本的生活诉求和权益,没法退让,也根本无路可退。
双方都有各自坚持的理由,于是一不小心就会把矛盾酿成灾难。
再次对韩国电影政策的自由表示钦佩。
但从法律程序来说,法官没有采纳录音,在缺少确凿物证的情况下维持了判决是合理的。
但影片故意隐去作案真相直到审判结束后再放出,显然是为了避免观众一开始就会产生被告的有罪立场,算不上大反转也会影响被告方的形象,而影片最后该有的道德拷问却在原检察官的“国家”之说下诡异地了断了,用韩式催泪发模糊了严肃的主题,用泪水屏蔽了庭审现场的怒吼,而这,是一种妥协,用现实手法在主观上让意见成为了少数。
刚看完这部电影,开始就很新鲜了,一步反应强拆的电影,这样的国产电影不知道能不能看到。
当人民拒绝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持国家发展的时候,开发商就联合政府来来牺牲人民。
天朝这类事情屡见不鲜,相比之下,我们更多是直接拿刀砍,甚至还有一些人是在睡梦中被自己房子砸死。
政府并不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帮助国家稳定人民情绪,当人民小众和国家发生冲突,政府是偏向国家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众,甚至包括政府的一部分。
大家一起拾柴火让国家这团火烧的更旺,但是暖和的只是靠近火堆那群人罢了。
"我是罪人,因为我杀了人"。
这句话瞬间泪崩啊两个爸爸的儿子在那场混乱中相继而亡,杀人的爸爸因为要救自己的儿子而过失伤人,而警察的爸爸对自己儿子又是十分的自豪,虽然理解对方父亲看自己孩子受难时的冲动,但自己儿子也是受害者啊无论出于何种理由,伤人都是不对的?
正如前阵子的辱母案。
施害者也是出于无奈啊,这是被逼到了什么境界啊
两个律师跟一个记者还原真相,揭发政府的非法行为,最终获胜的故事。
影片是一种白描的姿态来记述故事。
年轻的律师的正义感,经验丰富的老律师,you理想的年青记者。
三人合伙共同对抗记者。
对每一个行业都没有特别的对待,平铺直叙。
感情相当平稳。
比一般的韩国电影更加平稳。。
记者,也有傻逼的时候因为不懂法律啊。
律师,也是需要挣钱的。
证人,都是幡然醒悟才作证的,都被各种势力搅乱,没法说出真相。
最后,赢得了官司,国家没有改变。
律师没有改变。
人们都忘记了。
这是最揪心的。
实事求是的态度。
因为这是一部虚幻的电影。
不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
也因为这点,才不会有更多感情色彩吧。
如果把它当做韩剧《匹诺曹》中的一部分,其实也是可以的。
影片由三部分组成:法律、舆论、政府。
在这部《少数意见》中,舆论仅仅是修饰品,法律与政府的对攻才是主线。
律师与检察官的对峙,背后实际上是公理与权柄的对峙。
比起影片通过慢镜头拉起来的煽情,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影片结尾处通过两位死去儿子的父亲的独白,揭露出的正义背后的真相——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义,只有我们的正义感。
<图片1>我记得柴静在她的《看见》这本书中写过一句话:真相是什么?
真相就是无底洞的那个底。
当我站在主角的立场,一直随着剧情的延伸而习惯性地站在弱势的那一边,到影片最后,却狠狠地给了我一个巴掌。
这是一个双方都犯了罪的案件,这是一个牵扯到政府与统治者的案件,我们作为民众习惯性地以弱势群体的目光来维护同为弱势群体的被害者,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向那个高高在上、被丑化恶化的权力者。
他们当然是错的,但这不代表我们是对的。
好在,最后,我依然看到了法律的尊严。
这个案件的最终判决并没有反转,依然是国家战胜了个人。
但是,至少,有像男主那样的律师那样,仅仅为真相而辩护的律师。
这就是法律存在的意义。
或许在我们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始终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黑暗、灰色地带,即使最终那个检察官也没有伏法,但是,我始终相信,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这样一群不信服“国家就是在牺牲和奉献的基础上发展”这个道理的人的奋斗下,我们的社会运转也会一点一点地透明,我们社会的文明会一点一点地进步。
<图片2>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我们不要忘了,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想要成为的,是维护正义的那一批人。
两个小时的电影花了我近六个小时看完 而且还是分两次看完 而且最后结局的深意还没看懂 要看其他网友的影评分析才恍然大悟 “啊 克里古呐” 好吧 电影后半部分 第二次重新看的时候似乎更有意思 那个女记者是不是‘葩布’啊 说了不让报道还报 真是 简直 帮倒忙 不过看她好眼熟 像谁来着 谁呢?
啊 对了 谭松韵 我说呢 简直就是熟女版的谭松韵啊。
最后法庭上两个失去儿子的老父亲痛哭的场景是催泪点 不过看到扮演金希泰父亲的演员还是会让人想到他在《熔炉》里面的变态校长角色(永远都是他趴在厕所隔板上向下望的一幕 噩梦般的存在啊😅)法庭上金秀满出来作证逼得检察官跳起来‘抗议’ 法官很无奈的摘下眼镜用无奈的语气问他“这里对于什么问题你要抗议什么” 问的检察官哑口无言 然后说“抗议无效” 又重新带回眼镜那一幕大爆笑😄 最后的结局很有意思啊 被打倒的检察官并没有被真正的打到 依然有滋有味 似乎依然在从政 看来国家就是国家 政府就是政府啊 「少数服从多数」这条定律从来不适用于至上的权力阶级。。。
我一直认为或者说一直崇拜的人,应该的像斯隆女士那样,对于即将要做的事情,有着全面的认识、分析以及把握,对于做某件事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困难优势有着极致的分析,最好的结果亦能接受,最坏的境地也能冷静处理,总之,不管遇到各种境况,有条不紊地处理,宠辱不惊,坚定目标,不管为此会付出怎样的代价,或者得到怎样的荣誉!
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犹如剧中的律师,在追逐的过程中,在反抗的坚持里,会犹豫不决,会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怀疑自己的决定是不是错的。
这样的人,或许懦弱,或许不坚定,或许被看不起,或许就是一些小人物,可是这就是有血有肉的人生啊!
在不确定的人生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试探,不断验证我们所坚信的真理是否正确。
偶尔,会被困难堵住,止步不前,甚至偶尔会后退,或者改变信仰,但是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实实在在度过的人生,也许没有所谓的成功,没有所谓的赢家,或者,当自己认为赢了或者输了的时候,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好的,或者,更坏的。
不管是什么,迎面而上,就是了!
当警察的父亲坐在证人席上,拆迁户父亲坐在被告席上,同样苍老而疲惫的面容,让人一下子模糊了他们各自的立场,只记得他们无助而伤心的眼神。
在失去儿子的巨大悲痛中,他们无从寻找出路与慰藉,只有梗咽着,被动地接受了他们都是受害者的残酷事实。
这是一个由暴力拆迁与反拆迁引起的犯罪案件,有着韩国类型片惯有的设定:政府与警方刻意隐瞒真相,司法系统内默认人情交易,有着正义感的平民律师迎难而上,希望揭开事件的真相,得到公平的法律判决。
然而,谎言和困难一个一个接踵而至,来自各界的压力集中到了律师身上,让他举步维艰。
最后,影片也没有给我们一个想要的“大团圆”结局。
即便检察官威胁证人伪造事实的勾当败露,但“正当防卫”的主张依然没有通过,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从轻处罚”的裁定。
正如死去警察的父亲所说:谁也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看到这里,我想影片并不是以“民告官”为核心诉求。
它在渲染了平民与政治势力较量中的孱弱和艰难后,隐晦地传达出了这样一个主题:尽管真相只有一个,但所谓的正义,却不止有一种。
在结局的倒叙片段中,这起案件的实情得以还原。
在抵抗警察的过程中,孩子为了帮父亲,警察为了帮同僚,都采取了暴力的手段。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并没有杀心。
但是,在慌乱中,意外,成为了这起悲剧的源头。
拿起钝器向警察打去的时候,父亲的心中,也许也只有救孩子这样单纯的念头。
两个无辜人的死去,偶然之中亦有着必然。
我曾不止一次问自己:人的理性在什么时候会解体?
是他的生存权力被侵犯,还是生命安全被胁迫,还是看到至亲身处危险之中。
其实,恶魔潜伏在每个人的心中,当人被极端情感操控时,它便得到了可怕的释放。
那一刻,“杀死”和“保护”这两个词失去了区别。
“杀死”即“保护”,加害者即受害者。
在拆迁户房子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除了1%的资本家,99%的国民,都是预拆迁民。
”而检察官辞职成为律师后,对主角这样说:并没有人指使他这么做。
国家需要牺牲和奉献,是在这个基础上维持下来的。
作为被告的父亲作出的是牺牲,而作为检察官的他做出的是贡献。
男主角听完他的自白,轻蔑地扔掉了他的名片,他前所未有地体会到,在坚守正义的阵地上竟有这么大的鸿沟。
至此我越发觉得,其实正义,可能真的是一种相对论。
就像两个同时失去孩子的父亲,判他们中的任何一者有过,于情于理,都很难完全站的住脚。
每一种正义的持有者,往往都会认为除了自己之外,其他版本都是赝品。
这是阶级无法调和的矛盾。
它通过流血的方式,在两个年轻生命的身上展现得令人痛心。
政治课本上有这样一句话:所谓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我想,阶级利益与阶级正义其实是一体的。
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找到并建立一种不流血的途径,让它们能够相处下去。
中国没有这种国辩律师吗?拆迁的水太深了。利益链条牵扯到的人太多了。没有绝对的好人,各自立场上却有决不能妥协了理由。有没有尽头呀!
好题材,导演还是太弱了
这片子放在欧美其实没啥,拍的也不算特别好,但产在邻国,这就是极大的讽刺了
线索有点乱,闷闷的片子...不过硬刚检察官这种题材,身在墙内真的很羡慕~ 这类片子最推荐的依然是《辩护人》
5.好像有趣的主题但是拍的乱七八糟的有点无趣。
比较俗套了,但是演员确实都挺出彩的,韩国拍这种题材实在驾轻就熟了
配乐零分庭审中间穿插的剧情不明所以,有点不太懂导演的证成逻辑
一部有点让人绝望的电影
完整,周正,没惊喜
国家脸面绑架国家机器,最终让故事内外的人们都一同经历了一场“闹剧”般的悲伤与希望并存的故事。随波逐流或是坚持自我,一切都是自己的信念。个人感觉比起有些“玩情怀口号化”的辩护人,这部片子更打动人心一些。少些强拆悲剧,多些法与理
好糟糕啊,节奏一塌糊涂,一件案子东扯西扯,拖拖拉拉讲半天。剪辑生硬突兀,转场潦草不自然,看得人很是窝火,不过末尾的重逢有亮一下。
都在背台词,毫无演技
“国家,就是需要有人牺牲,有人奉献。你在其中又做了什么呢?”资本主义政府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思想。搁偶们这他们是异见人士。
黑政府还是服韩国电影
棒子的民主法治之路,忐忑、坎坷,但就在眼前,就在脚下,how about ours?
在韩国这种类型片里,这算拍得不出彩的。中规中矩,线索还是有些乱。
这类的韩影真的太优秀了,敢拍敢演真是一大特色。
这类韩国电影估计想拔高主题也只能一个劲儿的黑警察黑政府了,相比同样喜欢自黑的俄罗斯导演,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甭管有没有能力驾驭商业类型片,韩国导演都喜欢这么玩,能保障的都是流水线的及格工业水准,可惜这样一位能力太弱的导演,连类型片基本的叙事节奏都搞不定,拍成这样又臭又长。★★
表示受够了。
比辩护人专业太多了,是反映律师行业的难得好戏啊,律政题材的最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