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给分→8.5分与整部剧的演技状态相比,一些配角呈现的不够好。
然后。
个人强烈反对某些一星的观点。
例如→“这是模仿,不是表演”。
表演就完全和模仿脱离吗?
哪一类表演是完完全全凭空想象呢?
以及→“小孩子就该有小孩子的样子”、“别在这儿装大人”、“小孩子拍什么情情爱爱”……等观点。
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童年。
那么我们应该在不触及法律的条件下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
或许你认为孩子拍红楼是对童年的扼杀,是大人逼迫诱导等等。
所以你认为这是我们对他们童年的不尊重。
但是不是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必须自在玩耍才是对的。
会有孩子喜欢演戏、喜欢音乐、喜欢舞蹈、喜欢写作……他们会在很小的时候为之付出可能你都做不到的努力。
然后你觉得这是被逼的,是在扼杀他们的天真美好。
但这其实是他们的选择,他们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你不能要求你心中童年的样子,就是他们要有的,就是他们必须且只能有的。
他们的童年很珍贵,没有错。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在我内心有着至高的地位。
这本“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将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写了个淋漓尽致。
《红楼梦》影视剧,我最喜欢的还是87年的经典版。
无论从服化道与布景、选角与演员培养、拍摄的艺术内涵、红学专家的指导、演员的精准表演等等各个方面,都做的专业而用心。
而87版唯一令人遗憾的,就是主角出场年龄与原著的较大差异。
《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这部短小的致敬片,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遗憾。
小演员们虽然是模仿,但是表现都不俗,让人看了赞叹。
小林黛玉的哭戏自然纯真,小宝钗的大家闺秀气场拿捏的很稳,小宝玉阳光帅气,小贾母、小贾政、小王夫人等在“宝玉挨打”那一段的表演让人很难注意到这些演员还是个不大的孩子......最让我惊艳的是小王熙凤,小演员的台词功底和情绪拿捏的都非常准确,临死前的那一场戏更是感染的我直落泪。
看过后我甚至想,如果当年87版能找这样一群孩子来表演前半部分孩童时期的戏份,可能就能更加完整贴切地展现原著的内容了。
其实看这部剧之前也听过很多不同的声音,比如有人认为这部剧将小演员过于成熟化了,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或者这部剧只是一味的模仿,没有创造能力等等。
我认为不然。
这部剧的主旨已经不再是复杂的家族发展或者儿女情长,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刘姥姥的知恩图报上。
这其实也是对青少年的一个正确引导。
另外我也了解了一些幕后故事,几位小演员出戏之后依然天真无邪,并没有受这部悲剧的影响。
这部剧恰恰让青少年能有接触名著的更多机会,并且他们拍摄的很认真,而从小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于这一代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我很喜欢小戏骨红楼梦,也希望以后其他剧的剧组人员和演员们,不管年纪如何,都能像这样认真对待他们所拍摄的作品。
虽然说是模仿87版但是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比87报还要符合我心中的红楼梦因为年龄符合原著,有的小演员颜值比87版的还高,妆容更符合现代审美又不失古典,现场收音画质更高就连欧阳奋强都开玩笑说比他们演的好希望小演员们大一点比如十三十四岁的时候能够演全本红楼!
另外配角也不容忽视!!
王保善家的 邢夫人 王夫人平儿袭人晴雯...简直活灵活现!!
再上美图小宝钗长相就很像宝钗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演技炸裂!
台词功底尤其好!
小熙凤三角眼,吊梢眉神态,台词都极好!
小熙凤三角眼,吊梢眉神态,台词都极好!
小元春戏不多但元妃省亲那场戏真是演技太赞!
当然戏里面其它演员也很好!
这些演员从五岁(惜春才上幼儿园大班)到十三岁(最大的就是贾政)宝玉也许形象不太足(倒有点像贾环)但是演技也可以整容!
黛玉很美(个人觉得有点像娜扎不太像我想象中的黛玉)探春协理家室,抄家那场戏张力很足!
老夫人,王夫人,赵姨娘,贾政也都活灵活现!
看到后面并不觉得他们是小孩子会跟着剧情同哭同笑小演员们眼泪真是说出就出!
总之这部剧画面精致,现场收音台词不棒读不尴尬 片头曲片尾曲是小演员们唱的连字应该都是小演员们写的!
虽然说是模仿,但是演戏都是从模仿来的而且极其自然!
(也许刘姥姥不太自然,但是考虑到她一个九岁的孩子去模仿一个老人)真是难为剧组了!
那些形神兼备的小演员哪里找来!
因為看小戲骨紅樓夢(這些孩子真是好看極了,每一個),喜歡上釋小松。
雖然影評都說他演得不好,不過我卻覺得他挺不錯,如果同意寶玉就是個十一二歲,還有點愣頭愣腦的小男孩。
他其實恰如其分。
倒是黛玉和寶釵都太成熟了。
她們是小孩演大人戲,也演得像大人。
唯一於角色有點差距的,是釋小松欠一點貴氣。
那種穩穩的大派和淘氣中帶憨氣,他是有的。
釋小松因為喜歡他,回頭去找他的舊視頻來看。
看到一個,釋小松才六歲時上的綜藝節目。
節目來賓覺得他「太可憐了」,六歲的孩子,媽媽不在身邊。
主持人問:「想媽媽嗎?
」小松說:想。
問他如果跟媽媽打電話,會說什麼?
小松說:「媽媽,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主持又問:還會說什麼?
小松回答:「媽媽,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又問:還想跟媽媽說什麼?
他還是那回答:「媽媽,你什麼時候來看我?
」六歲的孩子,這當然是心裡話。
也是很誠實的話。
我覺得,孩子可以當著全國觀眾,誠實的說心裡話,就不能說這孩子的教育差到哪裡去。
至少表示家中沒教他說「該說的話」,並且容許他表達真實心情。
「釋小松(本名李思瑤),2006年3月9日出生於新疆庫爾勒市,中國內地男演員。
2009年3月8日李思瑤在第七屆香港國際武術節上,從洪金寶手中接過“亞洲武術小神童獎”、“國際武術節童子功獎”兩項大獎。
2012年8月30日《聰明小空空》在央視熱播,釋小松頻獲好評。
2014年7月19日釋小松被譽為“最美小和尚”[3];同年9月拍攝電視劇《少林小子方世玉》,飾演男一號方世玉。
2015年8月17日釋小松參加真人秀《少林英雄》節目拍攝,倪虹潔贊其“萌男神”。
2016年5月榮獲“亞洲傑出功夫童星”。
2017年10月1日主演電視劇《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首播,飾演賈寶玉。
」(百度百科)從百度百科的介紹上看,當然,這孩子明顯已經成了搖錢樹了。
雖然才11歲。
敢賭大概全家都靠他養。
孩子成了聚寶盆,先不提孩子自身的興趣,作父母的恐怕也很難不讓他把這條路繼續走下去。
上面提的節目中,有來賓就說了:要是她,她是捨不得讓孩子離開身邊的。
還說:小孩還小,就替他做了這樣的選擇,對孩子不公平。
沒說出來的潛台詞是什麼,我想大家都多少心裡有數。
主持人也請了釋小松的父親上台,問他有什麼解釋。
小松爸爸解釋不出來,只會說:他們也是不得已。
要再逼下去,小松爸爸大概也就只好認了是他們夫妻貪財,才不顧孩子,把小孩送去少林寺學武成名,拍電影,上節目。
我沒法說來賓看法不對,但是似乎忽略了一個事實。
小松因為小時候身體不好,兩歲時父母送他去學武練身體,結果一年後,他才三歲,就得了「亞洲武術小神童獎」、和「國際武術節童子功獎」。
這足證這孩子於武術是有天分的。
我們如果在孩子三歲時發現他有音樂天分,舞蹈天分,或者被證實智商特高,是神童。
就除非家裡負擔不起,否則,一定會想辦法栽培這個孩子的。
同理,小松有武術天分,因之父親幫他選了最適合的路,去少林寺習武。
至於後來那些,拍電影,上節目,揚名,賺錢。
絕不是小松爸爸有能力替他安排,也絕不會是小松爸爸的本意。
公平一點說:那是小松自己掙來的。
這孩子就是這麼優秀,藏不住的。
要不,為什麼只出一個釋小松呢?
有一點必須要提:看小松視頻,可以發現他不論上節目拍電影,父親都是一直陪在身邊的。
另外,小戲骨紅樓夢的花絮視頻裡有個小細節,我也是看到第三遍才注意到的。
那是拍花園裡他和其他孩子逗樂「天女散花」一段,他忽然發現手上爬了隻螞蟻。
釋小松和螞蟻
下一個畫面是:小松蹲下來,把螞蟻放生到草叢裡。
小孩子的教育不是「教」出來,而是「看」著學出來的。
看誰呢?
就是看周邊那些大人。
至少,從現在的小松看來,他週邊那些人都不壞。
如果不是他運氣特別好,或許我們可以判斷,小松父親其實對於他上什麼節目,拍什麼戲,其實還是盯著的。
家裡如果出了個天才,用一般的方式去養,有可能是在扼殺他。
而如果不能用傳統方式去教養,讓孩子真正感覺父母愛他,關心他,可能比把孩子整天繫在身邊更重要。
那些在孩子身邊,和孩子一起生活,卻完全不稱職的父母親,社會上並不是沒有。
那些说什么87版人老的啥的blabla,小戏骨的年龄更合适啥的,对你说的对,没错87版确实人老,但是假如没有87版的黑这群孩子一个模仿的便捷通道,你确定小戏骨版的会这么被叫好吗?
如果只有10版的作为参考,那真的,,呃。
所以个人觉得小戏骨版的完爆10版的,但是和87版的比还是有差距的
虽然都是小演员,但是他们很努力,他们自己的演技来向87版致敬,特别是小黛玉,小小年纪有如此的表演值得我们估计,相信未来有更多更多的作品可以带给大家。
同样我觉得现在应该多一些对古著进行良好的宣传,而不是一味地爱情篇,好的我们要传承,不好的我们可以改进,这样影视圈也会越来越进步,相信未来越来越好
“你觉得近几年最好的国产翻拍剧是什么?
”很多人不免大脑一片空白,近几年有好的国产翻拍剧吗?
是啊,说起近几年的国产翻拍,许多观众不免无语凝噎、垂头叹气。
被拍烂了的金庸、古龙题材,甚嚣尘上的日韩剧生搬硬凑,经典IP回炉重造却连连被毁。
观众只想大喊:“求放过经典吧!
”正是在这种“十翻九扑”的情形之下,2017年一部被认为绝对难以超越原版的翻拍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它就是《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
这部2017年10月1日在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一经播出便迅速蹿红,新华社3次点赞,人民日报4次热评,豆瓣评分更是高达9.2分。
电视剧的主演是谁呢?
是一群6-12岁的“小戏骨”,像他们之前翻拍的《小戏骨白蛇传》已经小有名气。
电视剧主要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为主线,讲述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1987年版的《红楼梦》之经典毋庸置疑,大家对2010年李少红版的吐槽也是有目共睹。
那么,“小戏骨”版凭什么能脱颖而出呢?
在晨晨看来,主要原因在于它抓住了1987年版的“形”和“神”。
它的“形”和“神”主要体现在哪儿呢?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它角色选择的恰如其分。
要知道,陈晓旭版的林黛玉可是让观众发出“世间再无林黛玉”的感叹,那我们来看看剧中由10岁的周漾玥饰演的林黛玉表现如何。
她的最初登场,便是展现她离家而去,凭窗垂泪。
水灵灵的大眼睛,眼泪说来就来,完全符合林黛玉“泪人儿”的形象。
目光上移,看到她细细的眉毛,可见剧组对人物妆容的考究。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与原版一样,林妹妹的许多哭、笑大特写完全扛住了观众的检验。
而她瘦小的身形,柔弱的体态可以说与纤腰窄肩,弱柳扶风的陈晓旭如出一辙。
说完林黛玉,那我们来看看薛宝钗。
12岁的钟熠璠饰演的薛宝钗刚一出场,晨晨只想感叹“我的天,这就是薛宝钗本人吧”。
“脸若银盆, 眼如水杏。
”
温柔端庄,典雅大方,演出了超出年龄的沉稳。
说起话来节奏停顿恰到好处,台词功底也相当出色。
少林弟子出身的11岁的释小松,在此之前已经出演过一些影视剧。
温润如玉的翩翩公子哥贾宝玉与他本身的形象其实有一些差距,实话说,晨晨最初看到他感到有点担心。
可随着剧情的进展,他打消了观众的疑虑,渐入佳境,有那么几个镜头也是相当有神韵。
他与黛玉的初初相见,互相凝望,不免让人露出老母亲般的微笑。
除了“宝黛钗”之外,里面扮演中老年的角色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而他们的表现却让人惊艳。
有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的王熙凤泼辣精明,惟妙惟肖。
有畏畏缩缩、粗鄙有趣的刘姥姥,摔起跤来也是一点都不含糊。
而扮演贾母的12岁的陶冰蓝,对于老人家表情和体态的捕捉也很到位。
小演员染白的眉毛和头发,完全没有包袱。
人物出彩当然还不够,这版的场景设置也相当还原。
黛玉葬花,宝黛共读西厢记,宝钗扑蝶,元妃省亲,刘姥姥进大观园,场景非常良心。
而良心的场景配上经典的音乐,特别是片尾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曲子一出,有种穿越到1987版的感动。
在电视剧开拍前,剧组让小演员进行集训,甚至请来了原版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给孩子们进行指导。
可以说,成就一众小演员的惊艳亮相,除了演员本身的演技之外,也有剧组对服化道和场景、音乐等细节的考究。
因此,很多观众都纷纷表示“一颦一动都很有87版的神韵啊”。
是的,这句话说出了“小戏骨”版最大的特点——对1987年版的复刻。
可以看到,“小戏骨”版以1987年版为蓝本,演员、场景、音乐等一切都尽可能还原老版。
这里就引来了两个争议。
1. “还是比不上老版”——态度决定一切其实,由于“小戏骨”版全员都是由10岁出头的孩子出演,观众对儿童本就有天然的亲近宽容之心,而他们的演绎惊艳众人,大大超出观众预期,不免让人赞不绝口。
平心而论,“小戏骨”版抓到了1987版的“形”和“神”,但的确当然是超越不了1987版。
黛玉母亲早逝,常年寄人篱下,孤僻自傲又敏感多情,她与有着共同价值观、爱情观的贾宝玉相遇,两人心灵相通最后却被封建礼教拆散,有着反抗和追求自由的深意。
话语流转间的暗藏机锋,人物交往间的人情世故,几岁的小孩子怎能领悟?
所以,他们只是尽可能地在模仿,那么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认可呢?
无非就两个字——认真。
比起许多翻拍剧五毛特效、天雷滚滚,什么东方不败变性、妲己跟杨戬谈恋爱,剧“不惊人死不休”。
“小戏骨”版处处考究,力求还原真实。
比起现在动辄50、 60集倍速看都嫌多的剧来说,“小戏骨”版每集25分钟,一共9集,决不贪多。
正如导演潘礼平对小演员签的是“保护条约”。
“不搞童星经济,不能助长这种风气,我们是培养小戏骨,不是培养明星,将来还要培养青戏骨、老戏骨”。
“小戏骨”版小演员各个形神兼备,尽可能贴近原著。
反观现在大行其道的选角方式,不是看是否符合,而是看流量和商业价值。
一部剧的火不是没有原因的,“小戏骨”版正说明了“态度决定一切”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2.“消费儿童,不利于孩子成长”——多问孩子喜欢不喜欢“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大人们好像总是先入为主地认为演戏对小孩子不好。
你是否问过他们收获了什么?
他们开不开心?
就拿晨晨自己来说吧,小时候特别喜欢跟小伙伴玩“过家家”,自编自导自演,充分发挥了小孩子无尽的想象力。
而剧中的小孩子把出演当成一个夏令营,像黛玉的小演员还特别有演员的觉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道“也是演戏的人,得受点苦”。
可以说,有的小孩子对于演戏就是有兴趣、有天分,我们不能低估儿童超强的模仿能力。
比如演《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娜塔莉波特曼,《牯岭街杀人事件》里的少年张震。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阻止小孩子参演,我们又怎能在荧幕上看到他们如此经典的作品。
与其阻止孩子接触影视画地为牢,不如让他们多体验这个世界。
可以看到,“小戏骨”版删去了不适合演绎的爱情戏,从刘姥姥入手,传达的是“看得见穷人,看得起穷人”的理念。
比起1987版,更适合儿童看的“小戏骨”版,更像是一个引子,它培养了小孩子对名著的兴趣,对演戏的兴趣,充分彰显了中国小演员的潜力。
“小戏骨”版的胜利,是传统和经典的胜利,是观众对鲜肉流量经济的厌恶。
“小戏骨”版的火爆背后,是中国原创剧本的匮乏。
晨晨相信,如果有适合孩子的好剧本,“小戏骨”们绝对会演得很好。
“天下苦烂翻拍久矣”,只能看看“小戏骨”洗洗眼了。
青石电影编辑部 / 晨晨
撇开红楼梦这本书和87版红楼梦的演绎不说单纯对于红楼梦来说,他的剧本完全不用担心,那么剩下的最重要的是演员的演绎!
什么叫做演员,演员就是要演出人物的灵魂,怎么才能演出人物的灵魂?
一定是基于对人物足够充分的理解上,一群你们所谓的小戏骨先不说他们能不能读懂或者有一定程度上的对红楼梦的理解(读懂不存在的,要是他们都能读懂你说那些一辈子研究红学的专家们又算什么???
)能不能完整的把原版红楼梦看完都是个问题,谈何理解?
所以首先他们不能够称之为演员!
那么又何来老戏骨之说?
再说有的人觉得他们的表演有灵气,我就想问一句,哪个小孩没有灵气???
大街上随便拉个小孩都是活力满满的好吗?
在然后该说到很多人关心的演技问题了,其实这个和前边说的有共通点的,首先他们称不上演员,顶多算是艺术表演者,他们呈现出来的东西徒有外形而无内在自己的理解,是没有灵魂的,那就更称不上演技了,顶多算是模仿!
最后,希望能放过我大红楼,真的是看不下去有些人尬吹今天说了这么多,大家就凑合看看吧
文/夕四少 期待了很久的小戏骨版《红楼梦》,终于在10月1日国庆节当晚首播,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完,从晚上九点到凌晨一点半,前后一共9集,平均一集30分钟,一共四个半小时左右。
第一次看小戏骨的作品,源于《白蛇传》,初看就被小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所叹服,后来小戏骨团队又陆陆续续拍了不少作品,我一直都有关注,所有的主角、配角全部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单就演技而言,这群孩子完全可以与娱乐圈的任何一位成人演员飙戏。
这不是溢美之辞,看看小演员们演过的戏就知道,每一个角色他们无不用心去演,唱跳俱佳者有之,伶牙俐齿者有之,表演精湛者有之,外形姣好者有之。
他们天真无邪,单纯善良,情感真挚,三秒之内能悲伤流泪,令人跟着心痛;三秒只能能破涕为笑,令人心生怜爱。
因此,在微博上看到他们要拍红楼梦时,我心里一开始是雀跃的,也许小戏骨版的红楼梦,将又一次掀起读红楼看红楼的热潮,这是我所期待出现的。
我们都知道87版《红楼梦》早已是无法超越的经典,所以这一次小戏骨《红楼梦》比较讨巧的一个地方,就是向87版致敬,从演员到音乐,从服装到表演,可以说,都完全是按照87版拍摄,尤其黛玉和宝钗,简直跟87版一模一样,所以网友们看后大呼“神还原”。
但也有不少网友有不同的声音,有网友觉得,拍的好是好,但《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的血泪之书,是人生所有生活经验的沉重总结,是一出厚重的悲剧,比不得其他的文学作品,这么一部厚重的作品,让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来演绎,显得太残忍了些。
对此,我深有同感。
虽说红楼梦里的宝黛钗等人初见时,也都是十岁左右的年龄,与小戏骨们的年龄相似,从年龄上说,小戏骨版红楼梦可以说是最接近原著的一版,这群孩子里最小的只有7岁,最大的也不过13岁,但看到这群孩子不停地因为生离死别而痛哭流涕时,我还是于心不忍。
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正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年龄,但这群孩子却过早地体会了红楼梦的大悲大恸,体会到了事情冷暖,人情凉薄,人心算计,虽然节目组的初衷是为向更多青少年推广红楼梦,但用一群孩子演绎这么一出悲剧,我还是觉得太过残忍悲切了,这不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承受的了分量,也不是小戏骨拍过的其他任何剧集所能比拟的。
因为挚爱红楼,看任何有关的影视作品,难免带着挑剔的眼光,小戏骨版《红楼梦》只有短短9集,自然砍掉了太多精彩内容,比如宝钗扑蝶,湘云醉卧等原著里最美的情节,这里都是一个镜头带过,转的有些突兀生硬。
另外,可能因为是拍给青少年看的,自然过滤到了有关男女之情的情节,比如宝玉宝钗成婚,红楼大结局中就没有出现。
因为对原著太熟悉,所以熬夜看小戏骨版红楼梦时,我有些跳戏,无法沉浸其中,时时会觉得这个地方错了,情节完全是乱搭。
有的本末倒置,比如湘云醉卧在宝玉挨打之前发生;有的台词不够讲究,比如平儿不说“大太太来了”而是直呼“邢夫人来了”…… 诚然,我知道这是编剧所为,因为集数限制,因为不得不砍掉太多“少儿不宜”的内容,所以,9集红楼梦是看不出多少真正的红楼真意的,要看的不过是小戏骨们用心的表演,用心的笑或尽情的哭。
对于选角,我给小戏骨剧组打98分,几乎所有的小演员,经过训练,都非常精准恰如其分地扮演了他们各自的角色,这是值得肯定的,比如黛玉,比如宝钗,比如贾母,比如王熙凤,比如刘姥姥,都跟87版如出一辙,就连87版没有出现的人物,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也演的非常棒,但有2分我给扣了,这是有原因的。
2分是因为宝玉的选角,我先声明:我不针对小演员们,他们都还小,不解人事,所有的角色都是剧组定的,我针对的是选角这件事,不是小演员个人。
宝玉这个角色是原著里的核心人物,当年87版红楼剧组就曾为宝玉一角犯愁,还曾发文全国寻找宝玉,可见选角之难之严格。
小戏骨版的宝玉,形象非常好,但整体上与87版及原著仍旧差了不少,表演上显得太呆板,太严肃,不够灵动,不够活泼,少了些气质,且跟其他小演员搭戏,明显有些生疏,不够自然。
当然,这不是小演员的错,是剧组没有更好地引导,没有让小演员找到宝玉的那种感觉。
当年87版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就是不够灵动,有些生涩和拘谨,后来导演王扶林就给了他一个特权,可以捉弄剧组的任何一个人,让他到处恶作剧,为的就是培养他这种“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的混世魔王的性格。
此外,单就表演而论,这群小演员似乎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那就是“背台词”,小演员彼此之间的对话交流,总是不够流畅自然,我有一种小时候被老师提问背书的感觉,他们更多的不是在演绎,而是在念台词,在背剧本,且各背各的,表演偶尔显得有些吃力,有些上气不接下气,跟不上节奏。
还有不少地方抢戏,毕竟是孩子,沉不住气,总想着要赶紧完成自己的“作业”,小戏骨之间的搭戏有些“自说自话”的感觉。
这部剧的核心人物其实不是宝黛钗,而是刘姥姥,所以说是《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说的是刘姥姥先后三进进荣国府,见证贾府由盛转衰的故事。
扮演刘姥姥的小演员,明显是全部模仿了87版沙玉华奶奶扮演的刘姥姥,虽然是模仿,但从其表演来看,是小演员中演技最好的一个,应该是体会和摸索到了刘姥姥这个人物的性格精髓。
9集的红楼梦,剧情略显单薄,除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有些铺陈,其余基本都是一个镜头带过,尤其王熙凤病倒,转的太突兀,且最令我无法接受的是,剧组把所有的人物结局全部安排到了最后一集上,黛玉死亡,迎春探春出嫁,惜春出家,贾府被抄,王熙凤死亡,巧姐被卖,妙玉被掳……这一集太重了,三十分钟的时长,这些原著里最重要的情节,只能是一个镜头交代了。
我想,如果不是熟读红楼,让青少年们看到这样的结局,应该都是一脸懵懂不解的表情,除非是大人孩子一起看,孩子有不解的地方,需要大人事后“补课”,这还得大人正好是红迷,这就与剧组的初衷产生了矛盾,本是为推广红楼梦,但最后可能会有很多小朋友因为看不懂结局而茫然。
当年,王扶林要拍《红楼梦》其实是顶着很大的压力的,甚至有专家扬言“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动”。
因为红楼梦不是别的名著,编剧怎么改都不会有太大影响,为了剧情需要,观众都能理解,但红楼梦有红学一派,是许多红学家研究一生仍旧魂牵梦萦的心头之好,是许多红迷一生最钟爱的文学作品,它太经典,经典到每个角色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不能擅自改动,处理不好,就会被骂的万劫不复,后来的10版《红楼梦》成为众矢之的就是很好的例证。
由此可知,要拍《红楼梦》有多难,所以如果不是向87版红楼梦致敬,如果不是有87版这座高山在那里镇着,我想小戏骨剧组是没有如此大的勇气和把握来拍《红楼梦》的。
让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拍“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红楼梦》,显然是很大的挑战,这是只有经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彻大悟才能真正读懂的文学作品,要把它的厚重感,悲剧性拍出来,而且让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演绎出来,显然是对小演员提了一个比登天还难的要求。
所以,它定位于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个主题,正是避重就轻,删繁就简,只选取了红楼梦里最为欢快的一个场面作为切入点,选取最好表现的情节画面进行展现,把这些天真烂漫的小演员放到设计好的框架里,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如果真要按照原著去拍,我想没有一个小演员能够胜任这么庞大这么复杂的戏份吧?
毕竟大人的世界,小孩子是无法真正窥破的。
他们只能按照剧组的要求,按照剧本写好的台词,在该笑的地方笑,该哭的地方使劲想难过的事哭,这就非常不容易了,他们究竟对红楼真意了解多少?
也许这就不是小戏骨该考虑的事情了。
注:以上是我一口气看完小戏骨版《红楼梦》的真实感受,我并没有要苛责某个小演员,更没有要怼小戏骨剧组的意思,我只是说出了我最真实的想法,就像网友说的,小戏骨拍的其他剧都好看,但是红楼梦太复杂了,不适合小戏骨。
我也这么觉得。
真的很喜欢这些小戏骨,她们年龄虽然都很小,但演的真的很灵动,简直就是还原87年的《红楼梦》,她们把角色诠释的可以说是非常棒了,虽然拍的并不多,但可以说,很厉害了,很佩服导演,很喜欢小朋友,很喜欢《红楼梦》,她们注意细节,注意人物该有的动作,注意台词,注意各个方面,这些小朋友长大以后一定会非常优秀的,导演也很厉害,能找到演戏这么灵动的小朋友,总之,我很喜欢,很喜欢,被这些小朋友圈粉了!!!
一群娃牙齒都沒長齊,演得我淚眼婆娑。
被惊艳到!!钗黛太美了!刘姥姥和巧儿那段片花总共才几秒看得直接泪奔!据说还是现场收音,简直了不得!模仿秀能到这个高度,也是绝了。
小演员演技很好,但刘姥姥救巧姐那一段与原著出入太大,而且本剧,剧集较短,内容无法体现。
小小年纪
惊死我了… 宝钗太好看了吧我的天喜欢死她了而且配音简直TAT 演黛玉的这个妹妹我原是见过的 参加过好多节目,这里演得,神还原… 贾母凤姐儿也是,元春也好喜欢!为这个系列的用心程度 抱拳三鞠躬
最反感小孩没个小孩样
真是演技太稚嫩了,没有韵味,这么多人好评无非是看在孩子上
还是算模仿秀吧,模仿的好也不容易
因为是小孩就引人注目,有新鲜感,黛玉宝钗王熙凤选的还行。别的也就是冲着孩子,够认真
虽然是致敬87版,但整体质量已经远超87版了。
黛玉简直是神似,其他的小演员却稍微有点表演牵强。
本来以为很尴尬 没想到看了以后还好 小演员模仿的还不错 比很多鲜肉小花演技好 未来可期
小演员们也太有灵气了吧!惊呆!演技还这么好,颜值也高,钗黛糖磕起来,里面每个小演员都很喜欢,也很羡慕,我小时候也有戏精的梦呀😊,画面也很好看。
王熙凤的选角也是绝了
挺有趣的,不过看着还是有点尴尬症发作。。。
就冲这些孩子们让我姥姥有了多日不见的开心,我就想打五星好评。
小演员们绝了!
刚开始看的时候好惊艳啊,小演员都选的太符合角色了吧,指导技术派演技。看多了还是很稚嫩的,毕竟是孩子,都在演。
精致的模仿。
抄袭得好就叫致敬?呵呵一句戏骨不知道他们当得起?白瞎糟蹋了这两字,也糟蹋那些磨练几十年演技才得了戏骨称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