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发于公众号:看荐TheShow)如果你想要看一场轻轻松松的喜剧演出,别选这场。
单口喜剧近些年借了流媒体的东风(Netflix,HBO,Amazon等),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关注度。
更多优质和平庸的作品,一齐涌现到观众眼前。
在这场热潮中,《娜娜》绝对可以纳入最有革新意义的演出之一。
如果不是唯一的话。
汉娜·盖茨比是一个语言控制的奇才。
但她的能力,区别于其他优秀单口喜剧演员的“巧舌如簧”。
她当然懂得喜剧的基本“技巧”,如何操纵观众心理,搭建紧张氛围,再用反转的包袱抖出笑点。
她很好笑,并且笑点很高级,这毋庸置疑。
特别之处在于:仔细观察她的语言,你会发现,用词极其精巧且准确。
静下心听她传达的内容,你触摸到的不是单薄的观点,而是多维度、层层深入的世界观。
这份纤细敏锐的感受力,来自她敏感内向的性格,来自她的身份认同(作为女同性恋者,生在澳洲东北部一个保守封闭的小镇),以及成长一路所受到的创伤。
《娜娜》是一部浑然天成的作品。
因为这里面有太多技巧之外的东西。
她不再仅仅以一个女性的身份,控诉男权的压迫。
她也不再单纯以同性恋者的身份,反对宗教和主流社会的不包容。
她甚至不再以一个喜剧演员的身份,把自己的故事包装成笑料,取悦观众。
以上这些身份,她都是,但都不是。
因为她打破了所有这一切的条条框框。
在短短一个小时内,汉娜将喜剧的密码一一拆解给观众。
她证明了自己可以很好笑,可以用自己苦涩的经历逗乐观众。
但同时,她也带观众走到这套幽默公式的背后,理解“笑”意味着怎样的操纵。
而这对于作为操纵者的演员本人,又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演出的最后二十分钟,气氛太沉重了,观众几乎都不敢笑。
这不是单口喜剧,更像是演讲。
我倒觉得,她是个天才,引领我们见证了一场喜剧的涅槃。
(本文原发于公众号:看荐TheShow)
我曾听过一句话,世界很大,一定会有你的容身之地。
但慢慢接触世界之后,我发现,事实不一定如何,一个人,终究无法离开他的家庭,乡土,国家,至少,在他的童年时期以及青少年时代,他无法拒绝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
那么当一个人,在某方面与主流不一致,而他无法选择又或者主动选择,个体差异与大环境的矛盾将深刻影响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
所谓的边缘性群体,便是不断挑战着传统观念的同时,慢慢共存,而前提是,传统并非粗暴而简单地否决,如同汉纳成长的环境,只是因为女同志的身份便会被暴打一顿,试问这与种族歧视以及氏族等级有何区别,人们一面呼唤着自由民主,另一面又肆意自然地蹂躏少数人的权利,敢问何为人权至高,人民第一。
当你发现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时候,你只能无奈接受差异并改变自己吗,或许就是大多数人的答案吧,但是个体的价值呢,似乎总是会被外化标签而决定吧。
汉纳作为一个脱口秀演员,无疑是极为优秀的,她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恰到好处的停顿与语气起伏,让人捧腹不止,而在一个小时里面,我觉得她真正做到了掌控节奏,前半段埋下了艺术史以及车站搭讪的线索,中部开始插入与母亲的对话以及自我反思,几次宣告了自己要退出喜剧圈,每次而又巧妙地转换成比较轻松的话题,一直谈论到毕加索的话题,慢慢引出自己的论点,深刻,有时候,你总会为他人的思想与言论感到折服,汉纳真正地震撼到我。
她深切地感受着社会观念的不合以及自己遭遇的痛苦,她确实愤怒,但她深刻地了解到,单纯发泄无益,差异总是客观存在,大环境就是如此,但自己的价值不会被否定,自己只能由自己定义,她将为之发声。
一个遭遇巨大不公之后仍能正视差异的人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一直认为,所谓呼吁女权,不如说呼吁人权,有些差异是客观的,与其专注于差异,不如把视线放在共同的权利。
而对于边缘性群体,绝对不该单纯粗暴对待,别扯什么繁衍性病,人类发展到现在,如果连种群繁衍跟疾病预防都要开始担心,将之视为最重要任务,那所有法治民主共产观念就都是屁话,人权第一,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化。
如果没办法让每个人都有尊严而平等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人类无非依旧是披着文明的外衣行着动物的事罢了。
有时候,人们太容易把某种问题归咎于与自我认知不同的事物身上,受害者言论无非是人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只要我做这些事,我就不会出问题,那么一样的,当人们发现社会上出现了特立独行的群体,总是会担忧影响到自身,而多者正义又助长了对边缘性群体的批判甚至迫害。
傲慢总是不经意出现,而你,总是固执己见。
看了一场非常痛苦的脱口秀。
两个小时后仍在心悸。
这是一位经历过太多创伤的演员,前半段觉得,能把创伤说成笑话,是一种升华。
但越看越无力,幽默解决不了问题,重要的还是被理解,被共情,故事需要被看见。
这是我工作中一直努力的事,但如果我碰到的是这位来访者,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帮跟她工作。
她遇到的创伤,有很多是大部分女性,或多或少遇到。
女性连生存都随时受威胁,甚至出生前已经被威胁。
需求层次来说,对女性的根本就停留在危机干预,远未到心理咨询。
为什么要告别,为什么不再愿意用贬低和自嘲的喜剧方式表达,因为有些故事值得被倾听,some stories need to be told properly. "I need to tell my story properly." 但不是以喜剧的方式、也不是以anger or tension. 为什么要不停地撕扯伤口,才能为自己的表演找到合理性?
一个已经是处在边缘的人自嘲,并不是自谦,而是自我羞辱。
以梵高毕加索的艺术野史来揭示男权话语下的正史,连接起个人叙述、艺术史、历史、宗教与社会。
西方艺术史基本上就是男人在为女人画像,在Douglas中她说在男人忙着给所有东西命名的时候,女人通常以三人组的形式出现,赤身裸体。
"Dancing naked in a group of three in the forest is the number one hobby of women of all time." This is not a photograph, it's a painting, so it's a decision. It's a decision that a man made and spend time on. 我们都是父权制下的自闭症患者,因为我们都是被剥夺语言和思维的人。
梵高无法与人交际,生前只卖出了一幅画,he was mental, 我们却在把心理疾病浪漫化 romanticizing mental illness. 可能我们看到的向日葵,正是因为梵高吃的含洋地黄萃取物的抗癫痫药,让他强烈感知到黄色。
毕加索想要以所有的视角看这个世界,cubism立体主义,而女性的视角却是缺失的,厌女加异性恋,痛恨着自己渴望的东西。
2018年解构喜剧和自己,2020 Douglas中更加从容地解构喜剧,建立艺术、历史、社会与个人的连接。
“Artists don't invent zeitgeists! They respond to it.” 如她所说的,艺术家并不创造时代的潮流,他们回应这个时代。
Hannah也是在回应这个时代了。
这是个喜剧脱口秀,澳洲口音前半段有点难听懂,段子还比较轻松,但是后半段才是重点~话题就比较intense了。
寻求纯笑点的不用看,看russell peters,还比较relatable后半段通过艺术史的生料,抛出一个话题就是reputation名利荣誉感是不是比humanity人性道德感更重要。
是不是为了守住一个人珍贵的名誉感大家都要去无视那个人远离人性道德的行为?
男女在差异的基础上更多的是相同,男女都容易成为权利的俘虏。
里面谈到她澳洲的宗教信仰保守的家庭成员把性取向的不同跟杀人列在一起,属同罪。
因为性取向不同,男人可以随意打女人,而深植在女性脑中的耻辱和无价值感在这种环境中疯涨,让女性从小不觉得别人有错,是自己自作自受。
里面她转述她妈妈的一段话:我很早就知道你不同,因为你的不同我估计到你的人生会磕磕碰碰困难无比,所以我想改变你,因为世界不会改变,但你可以。
但是我没想到我的行为带给你更多痛苦。
true stories should be told for those who think with their own minds.
就像脱口秀的前半部分汉纳一直给观众抛出的都是笑梗,她把自己所遭受的伤害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说出来。
每每讲起她作为女同所遭遇的故事,她都得在内心经历一遍又一遍的痛苦。
梵高画向日葵是因为他遭遇了精神的痛苦,你能讲笑话是因为你遭受了被性别歧视的痛苦。
去他妈的,难道快乐就是建立在别人遭遇的痛苦之上吗?
“贱男毕加索”在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我的世界观又一次被颠覆了,在我们先前的印象里我们都觉得这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开创了艺术发展的新道路,通过不同视角在二维空间里来绘画。
但他同时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四十岁已有妻室的他伤害了17岁的少女,还标榜这是两个人纯洁爱情的火花。
他的那句名言“每当我离开一个女人,心里就想烧毁她和有关她的一切故事。
”这是极度扭曲和病态的心理,从女人身上获取创作的灵感,然后再将她们抛弃。
这就是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也是为什么汉纳如此痛恨他的原因。
大家会说但他创作了伟大的作品,他的作品不应该和作者本人混为一谈。
是啊那咱们换过来思考,如果将他的名字从画作上抹去,大家还会歌颂作品的伟大吗,都只不过是对名利的向往。
在脱口秀接近尾声时,汉纳说出了曾经所遭受的一系列隐藏在笑话背后的真相。
这一次他没有用笑话来作为调和剂,而是把所有压抑在她内心深处几十年的痛苦传递给了观众,她压抑了几十年,但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仅仅是感受了一个小时的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作为独立的个体,应给予彼此基本的尊重,不应该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这个世界需要不同的声音,男人可以发声,女人也可以发声。
我们能看到梵高的向日葵,就是因为他弟弟对他的爱,而不是因为精神病的缘故,这个世界的美好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尊重,平等和爱。
"I built a career out of self-deprecation, and I don't want to do that anymore, because you do understand what self-deprecation means from somebody who already exists in the margins? It's not humility. It's humiliation."看完Hannah Gadsby的告别秀Nanette。
算是比较震撼的作品,因为它迫使着人在观赏一出喜剧的时候,要去反思“喜剧”的悲剧性。
Nanette更像是对“喜剧”本身的评论——关于它隐藏了什么,以及它如何令那些被边缘化的人们去分担对他们自己的羞辱。
单口喜剧的形式问题在于,它笑点的核心有两个部分,一个设题(set-up)和一个点睛之笔(punchline);而单口喜剧的故事也要经历起因、中段和结尾。
结尾本来是可以扩大理解和吸取教训的地方,也是宣泄的地方,用点睛之笔妙语连珠地截断故事,意味着把事情抛在一边——省去复杂性、背景和道德风险。
为了让人们发笑而切除这些部分,是一种巨大的牺牲。
许多人为了追求字字珠玑的效果,为了不打破现状,或者为了听众的舒适,把故事中最艰难的部分省略掉。
喜剧演员讨论痛苦的经历来获得笑声。
所有的艺术都需要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与艺术家联系起来,但艺术家却很难主动地告诉消费者,从中得到快悦的东西其实来源于创伤。
Hannah Gadsby强迫着观众在笑过之后去感受另一个人的痛苦的强度,然后再去质疑自身的立场。
想要有创造性,你必须忍受。
喜剧需要制造紧张才能让笑点发挥作用,但Hannah Gadsby厌倦了紧张。
在作为一个孩子的时候,她的存在本身就造成了紧张,所以她学会了用幽默来转移注意力。
我看完Nanette以后怔了一会儿才缓过神来,或许是因为感染到我的也正是这一点,而未必是因为同性恋或女权主义什么的。
很早就知道Hannah Gadsby,几年前看LGBTQ题材的澳剧Please Like Me的时候就对她颇有印象,只是才了解到她已经是讲了十几年stand up comedy的老艺术家了。
这一期单口,是Hannah在悉尼歌剧院的告别演出,Netflix放出的中文版本给出了‘最后一击’的标题。
的确,在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内,Hannah对于喜剧的本质、边缘群体的处境、父权社会的问题和女权、以及最重要的,对自我的直视都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和质问。
整个表演看下来,觉得Hannah是一个特别聪明而深刻的人,在这场个人表达欲极强的告别演出中,她始终把telling jokes 和making a speech平衡地特别好。
前半段的埋梗和后半段演讲式的掏心掏肺也衔接地毫无痕迹。
从形式上来看,她把营造笑点的tension和引发思考的anger,不多不少恰如好处地融合在了整场表演中。
特别精彩的地方在于,整场演出中穿插着非常多的艺术史知识,她用梵高来驳斥人们对于“艺术家就应该感受痛苦”的错误认知,为精神疾病去污名化。
就像Eat Pray Love的作者Elizabath曾写道,“too many artists still believe that anguish is the only truly authentic emotional experience”(太多艺术家仍然认为痛苦是唯一真正真实的情感体验)。
她也用毕加索的misogyny(厌女症)来打击直男霸权,用艺术史的角度来抨击艺术与权力的密不可分,来批判人们看中名声而大过保有人性。
作为一名西方艺术史的学生,她说,艺术史让我懂得了生存之道,那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我没有一席之地,因为整个西方艺术史,就是一本直男霸权。
她反思单口表演中常用的self-deprecating humor(自嘲式幽默)对于社会边缘人士的伤害,以及造成self-loathing(自我贬低)的根源。
在表演的结尾,她通过讲出自己的故事,来重申多元化的力量和女性崛起,以及‘feel connected’(共情)的重要性。
其实除此之外,Hannah还讲了很多很多,反刻板印象、精神创伤、教育环境、恶意的内化...一个小时的内容丰富而深刻,金句迭出,发人深省,看完真的有种想说很多但是又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我看过一遍之后印象最深的片段,其实在找素材截图的时候又发现了很多深刻的点,如果全都写出来的话可能得把整场都以截图的形式展现出来了。
特别推荐大家去看一看这期单口,或者是将其当作TedTalk来看,一定能找到引起你共鸣而去思考的点,即使没有,这期单口也一定能为你提供另一个看世界的角度。
如果说《回归故里》Didier把自身成长放在社会学中理解,Hannah Gadsby则是通过单口喜剧解构她自己和社会议题。
自我贬低的幽默self-precating humor、自我羞耻shame/自我厌恶selfhatred self-loathing/自我价值感selfworth、厌女misogyny、羞辱humiliation、敏感sensitive/感受feeling、man/woman、边缘人群、性别/身份认同、众所周知/偏见等——对大多数女性来说,这些话题每时每刻都在生活中渗透着,复杂交织,具体到Hannah Gadsby,一位成长在相对保守环境中的lesbian女性,她对前述经历与感受如何讲述?
1、以前看单口喜剧 总觉得笑点抛出的背后也是演员的心酸,真实痛苦经创作成为表演素材,看着台下哈哈大笑 对演员来说是不是一种化解和疗愈?
悲伤化成幽默,演员主动把快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上;在更多人面前摊开,相比独自消化/跟朋友倾诉,仿佛和这么多人吐槽后 难过被稀释了。
就像面对外部攻击时自我防卫的不同方式,有人流泪、有人吵架、有人写作/健身/大吃,单口演员用幽默进行自我疏解,目的都是为了分散内心痛苦。
2、故事有三幕:营造张力(build up),释放张力 (release tension),结局 (resolution);单口喜剧有两幕:一个设题(set-up)、一个点睛之笔(punchline)。
但punchline需要trauma,因为trauma可以提供tension,只有tension氛围才能让punchline生效。
个人理解是:单口喜剧中的trauma,相当于在故事里提供“结局 (resolution)”,满足对why和how的疑问,就像社会学去探究为什么,记者追问为什么,心理咨询师问为什么,朋友听你倾诉后问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
观众想听“为什么”吗?
似乎不想。
看喜剧目的是花钱买快乐,想大笑放松,“为什么”太严肃,要分析思考皱眉头、要产生困惑且很可能没答案。
演员对待自己的trauma,要做的是:把trauma给当时自己造成的紧张/愤怒/困惑/吐槽,转移给观众 创造tension气氛,然后抛出punchline,结束。
也就是:trauma的内在细节 留下给演员,trauma的外在感受 渲染给观众——对观众来说,trauma是一个隐形介质,他们只要感受到经由trauma引发的情绪传递,trauma的作用之于观众就在此。
不能给观众明明白白听见看见trauma具体是什么、为何形成,毕竟台下坐的不是听你倾诉的朋友,所以留在妙语为止,所以trauma在舞台上被阻隔。
3、Hannah不仅把故事、单口喜剧的幕后思路剖开给观众,就像当场给魔术步骤揭谜,“哦原来逗乐我的秘诀是这样 步步为营 原来我是这么中套的”。
在观众笑过后,她揭晓结局 (resolution)、揭开了刚刚隐藏其中的trauma——在punchline之后 本该结束这一波 衔接下一个——但此时观众感到的是“引起我刚刚大笑的 原来背后有这么痛苦的trauma 我笑的原因竟然是她痛苦的来源”,观众被强迫去知晓trauma、感受演员的痛苦强度,然后去质疑自身发笑的立场。
十年表演让Hannah厌倦了tension,她要把tension背后的trauma呈现出来。
4、她生活在一个70%不支持同性合法化的地区,当她小时候知晓自己是les但尚未come out,她这个人的存在本身就造成了tension;她青春期被男性raped;她在路边被男性因外表而恶语相向;她在工作结束后被男性观众言语攻击且暴力致伤——所以她学会用幽默来疏解自己,起初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身边常见的自嘲自黑的人;后来幽默成了她的工作,逗乐自己也愉悦观众。
"I built a career out of self-deprecation, and I don't want to do that anymore, because you do understand what self-deprecation means from somebody who already exists in the margins? It's not humility. It's humiliation."十年喜剧职业,她sealed it off into jokes like it was no big deal,现在她need to tell her story properly。
因为当她还是个孩子、无名打工人,她的发声没多少人在意。
“有类似经历的人多了,为什么偏偏要考虑她的感受 听她倾诉?
为什么要为一个无名之辈的女性受伤害 而道歉而反省?
”似乎只有当一个女性,从普通人变得有地位有名头,她的声音才值得考虑才被听见。
“what i would have done to have heard a story like mine,not for blame,to feel connected,i want my story heard。
”现在她只想自己的故事被听到。
选择悉尼歌剧院讲出自己的故事,也是种为自己扩音的载体。
5、“when you soak a child in shame,they cannot develpope the neurological pathways that carry thoughts of selfworth。
selfhatred is only ever a seed planted from outside in,it becomes as natural as gravity。
”羞耻感,在中国家庭太常见。
“要不是你 我早就···你看看你能干什么···丑八怪···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通过贬低/打击别人让自己得到优越感——通过让未成年孩子感到羞耻、贬低孩子,转移父母自身的羞耻感、低自尊、无用感,屡试不爽,因为孩子无力反击,毕竟孩子还得靠父母才能够让自己生存下去,经济依赖让孩子无法逃离有毒环境,渴望情感依赖的阶段 却只得到忽冷忽热、情感忽视。
所以孩子会在“恨ta-恨自己,爱ta-爱自己”之间产生双重自责、双重困惑——“我恨ta,因为ta让我总是恨自己/她让我感觉自己不值得/她让我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可书上说的学校教的不是应该爱ta吗?
”;孩子会自我厌恶“连父母都嫌弃我 是啊那我还有什么用”。
如果父母再责备孩子“怎么一点都不开朗大方 看看xxx人家大大方方 你连见人打招呼起码的礼貌都没有 整天窝着憋着闷着”——可是,作为父母的你们 并没让孩子体验过 什么叫礼貌啊?
孩子懂事,是应该懂事,只是通过压抑自己满足父母,孩子礼貌,是应该礼貌,也是为了满足父母要求,不然就招来诉苦和打骂。
但孩子内心其实很委屈 并不情愿,孩子的自我说服都来自书本大道理伟光正、课外书的“人生哲理篇”、学校里一看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孩子只是知道学着那么做是对的。
此时的父母,只是依附于未成年孩子的寄生物。
他们吸食孩子的情感,口上却说“还不都是为了你 ?
这么大了都不知道替父母着想”,对此孩子的反驳是动作慢吞吞、倔强、神情恍惚、夜里咬着被角流泪。
当同学说“不想长大”,是说想沉浸于哥哥照顾、姐姐送礼物的美好甜蜜;这孩子也说“不想长大”,其实是在说:我还没体验过什么是小孩,什么是被照顾?
被哥哥姐姐惦记关心是什么感觉?
这孩子是在“照顾自己是懂事、照顾父母是懂事”的想法循环中长大的。
八九岁的时候,孩子心想:自己怎么像个双重家长,一边要照顾自己,一边要照顾父母。
孩子知道像父母这样教育方法不对,可是应该怎么教育呢?
有什么讲教育的书呢?
这孩子想着可以拿来自学,自我教育。
6、关于毕加索、梵高。
之前对毕加索的了解是,“学着像孩子一样画画”、《午夜巴黎》美好年代的一员、用《格尔尼卡》表达西班牙内战的艺术家之一。
“you destory the woman,you destory the past she represents”。
如果把misogyny作为男性的mental illness,那女性自身的misogyny呢?
说梵高超前于时代,说波伏娃超前于时代,多解释为当时他们不被大众理解、不被权威重视,但吊诡的是,催化他们思想及表达的,正是他们当时所处时代的经济、文化、大众环境——“超前于时代”只是后人浪漫化历史的一种修辞。
我们太容易受困于那些大家都知道的、都认为理所当然观念,所以即便背后是赤裸裸的压迫和不平等,即便我们可能正在承受这些压迫和不平等,我们依然认为这是应该的。
我们对自己不符合那些观念的想法和行为羞愧,所以很难真正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爱护自己,甚至变成这些观念的拥护者,将其施加在别人身上......无法改变世界,但是可以试着对自己和别人都更好一点,无关性别。
说了很多东西:性取向、性别、政治、艺术……很佩服一个人能在公开场合把自己内心的伤疤暴露得那么彻底——我觉得真正的强大就是这样,避而不谈只是对过往阴影的逃避,而那并不会凭空消失。
好吧,这是打着standing comedy的旗号做政论节目?
段子/节奏/表演完全不及格,靠女权/同性恋演讲做单口,类似靠送礼物做脱口秀的ellen,差劲
不好笑是喜剧的原罪
对各种stand-up comedy审美疲劳,看开头以为她要走上无聊套路,然而完全没有:)今年最爱没有之一 #不如当成TEDtalk看#
力量从来不来自外部世界,无知的懦弱的蠢X们。
Don’t like the way she talk. My throat hurts. Not funny for a comedy, meant to give 2 stars, one more for what she said at the end ab diversity. Never rlly a feminist lover.
太多愤怒了 最后一段不错
就这还9.4的高分,疯特了吧?一出蕾丝边和女权主义的宣言,活生生把脱口秀搞成TED。你不能做了个三明治告诉我这是汉堡来尝尝吧,即便你这个三明治做得确实不错,但我就特么想吃汉堡。
Hannah Gadsby:在被误认为是男人的那短短几秒中,我的人生变得轻松多了。杨笠:在我不再是一个女人,仅仅是个人的那一刻,我觉得我自由了。
17 is not my prime.
看哭了,想对很多声称感觉不到性别歧视的人说,男权并不仅仅体现在职场、家庭这种人为界定的范围内,而是犹如空气中的灰尘,无处不在,忘了谁说过,在当下的男权社会中,每人都是女性歧视者,的确如此,女性对女性更大的恶意,女性每一次自我否定和自我限制的思想,都来源于对自身性别的贬低,因为厌恶男权定义的“女性特征”,也因为自己不符合“女性特征”,所以陷入深深的自我厌恶许多年,完全理解这种虽然没有受到实质侵害却依然受制于男权的强压的抑郁心理。
前半段看的无感,真正开始讨论的时候还有点意思。我也不喜欢讲jokes的自己,觉得不是很像我,非常edgy和offensive。也许脱口秀都是关于偏执时刻吧,此外,澳洲人的口音真的,太懒了。Story needs an end, bing了下,Hannah还有新闻,虽然是marriage。a woman rebuilt herself, respect
好可怕
她告诉我性少数不一定要张扬外放整天Party, 大家都是人,It is ok to be a quiet gay. It is ok to be yourself. 五颗星。
一场不好笑的脱口秀,但不再需要有人质疑你的能耐,这种勇敢真的需要底气。
刚在Netflix上看了Hannah Gadsby的脱口秀“Nanette”,以为是喜剧却看到泪流满面,不可言喻的震撼。我想我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一个小时,深刻,有绝望,但更饱含希望🌱
9/10 我不知道这该不该分在喜剧里,这是个special,前30分钟是不那么流俗的身份认同题材,后30分钟是对前30分钟内容的重塑于是反而更像TED。这场单口在当今时局下充满争议和话题度可以说完全意料之中,没想到做这个题材的是个澳大利亚人。毕加索和梵高两个例子选得相当之精。倒是没看到悉尼晨报说什么,却是在NYT的澳大利亚小组里看到的这个特辑的报道。
澳洲口音真是不习惯,全程都在看字幕才勉强跟得上。只听懂了其中的几个段子。
一点也不好笑,爱看Ted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