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爱恨分明的性格和精彩人生,遇到麻烦解决麻烦,遇到贱人就打爆他。
与中国教育和国情完全迥异,国内孩子被欺负,爸妈只会教育孩子老实听话报告老师,指望老师和警察能够解决暴力问题。
国内遇到被侮辱被虐待的事情。
只会被教育:老实等待相关调查,等待法律的制裁。
从不会宣传教育,受侵害要学会正当合理自卫!!!
殊不知越是软弱,越是被人看不起,越是容易招欺负,自己都不帮自己,只指望别人帮忙的人最可怜。
自己勇敢一点,当场用力反击回去。
一切都会结束,用行动告诉别人,你不是好欺负的!
《别惹我》是一部不错的消遣电影,在你无聊甚至心情抑郁的时候,德尼罗一本正经的搞笑会让你乐起来,并在酣畅的剧情推进中让你窝在沙发里爽出眼泪。
如同习惯了唐国强演皇帝、成龙演警察、阿汤哥演间谍一样,我们对于罗伯特•德尼罗的印象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往美国黑帮上靠。
这不是因为他演类似的角色太多,而是,斯科塞斯把他挖掘得太彻底,以致于演起黑帮角色时简直如鱼得水顺手拈来咋演咋像。
关键是,德尼罗演绎类似的角色时,总是能轻易地俘获观众的心,会因为其不凡的魅力而忘了这是一个黑帮分子——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都挺钦佩和喜欢这个黑帮分子的。
从《教父2》到《好家伙》,从《赌城风云》到《盗火线》,你很难不为这个嘴边有颗痣说话喜欢撇嘴的家伙而倾注欢喜之情。
而在《别惹我》里,罗伯特•德尼罗给了另一种黑道诠释,更展现了他令人欢喜的另一面。
你甚至会喜欢上这样一个动不动施加暴力的家庭,可能会是因为暴力所带来的某种畅爽感,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一家子施加暴力时那种毫不犹豫与毫无顾忌。
这一家子,不管老小,没有一个是好欺负的,而且一个个的都是狠角色。
老婆可以因为超市老板的几句风凉话而引爆煤气罐,炸得淡定从容;女儿可以因为几个男孩的猥琐意图而棒打下体与脸蛋,直到棍棒粉碎悠然离场;儿子可以因为男孩欺负而运筹帷幄养兵几日,有计划性的报复打得毫不留情;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老爸就不用说了,大把年纪了,可以把想坑钱的水管工打得骨架多处断裂,可以把饮水公司经理整得皮开肉绽,年轻时的暴力史,在放映会上放映《好家伙》时的滔滔不绝便可窥知一二。
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黑道家族”,一个真正不好惹的家庭。
而人们会忍不住喜欢他们,不仅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得体的礼仪和时不时的幽默趣味,而是因为:他们毫不犹豫毫无顾忌的暴力,满足了大多数人内心深处想要宣泄但又有所顾忌和约束的“暴力倾向”。
不管怎样,生活总是会或多或少有不如意之处,当你置身某种无法忍受的情境时,你很难不在内心生出一定的“暴力倾向”,因为那是宣泄情绪的一种便捷方式。
但基于道德约束以及理智控制,没有人会轻易使用暴力来宣泄情绪,更多的,是隐忍的蹦出某句国骂,然后生活继续。
所以,当银幕上有一堆人比较接地气的遇到某些阻碍或烦心事时,能够毫不犹豫的以暴力解决,那种酣畅爽快,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
谁没遇过几个混蛋一样坑价格的水管工或其他的什么?
但只有罗伯特饰演的“作家”狠狠地教训了人家一顿——真的是够狠的。
如此一来,那种观看的愉悦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仿佛自己也发泄了一通,爽的不行。
而《别惹我》值得休闲放松的另一方面,则是整个故事的短小精悍以及始终贯穿其中的黑色幽默。
你甚至能够感受到某种昆丁或盖里奇的趣味在影片里彪悍飘荡,同时又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最终的酣畅淋漓而感到畅快。
你很难不为萝莉一般的少女拿着机枪扫射的画面暗爽不已,也会为故事其中所蕴含的家庭团结与互爱而感动。
《别惹我》里不管姜是老是嫩,都还挺狠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直截了当的狠,让观影过程畅爽不已。
二刷,第一遍在19.1123 2124看的。
完全是为了菲佛女神的颜值看的,非常又戏剧性的一部电影,剧情确实有点牵强,当喜剧看是没有问题的,黑色幽默。
儿子的黑道座右铭辗转到狱中黑老大的手里真是太扯了。
剧情:男主是无恶不作的黑道成员,发展的很好所以就威胁到了家族老大的怨恨,男主实力没有他强,要被灭口之际转为了污点证人,将黑老大送进了监狱,得到了FBI的保护。
狱中的黑老大仍然操纵杀手去攻击男主一家,开头的无辜一家人就是杀手找错了人,误杀的。
FBI为了保护他就把他送去了法国,改头换面,重新做人。
男主:在储物间发现了老旧的打印机,想要当作家来缓解恐惧与孤独。
因为他很害怕黑手党过来噶腰子,做梦都是黑老大开枪的画面。
家中的自来水出污水,找到水管工但他屡次爽约,来了也不干活被男主一顿胖揍。
举办了烤肉,邻居都来还冷嘲热讽的,男主强忍怒气。
去自来水厂,厂长推卸责任打哈哈男主又是一顿。
借着假人的掩护去了储水罐,安装了定时炸弹。
男主参加作家的粉丝聚会分享心得,警长琼斯害怕男主露出鸡脚就陪同监督。
大会上放了一部黑帮电影,果然让男主回想了光辉历史,众人以为是写作心得所以拍手叫好。
菲佛:去当地超市买东西听到店员用法语嘲讽她,于是拿煤气罐和汽油炸了超市。
随后去了教堂,神父看她经常来就让她敞开心扉,于是菲佛就讲了光辉事迹。
牧师忍了一周,实在受不了对着菲佛开喷“你们一家都是恶魔”。
儿子和女儿刚到学校,受到了校园霸凌。
儿子:通过伪造的卡片收买了学霸,得到了考试答案,用答案收买了小混混成为了学校霸主,还占据了学校烟市场。
老师让学生写下一些座右铭,儿子写了一句黑道家族的内部暗语,正巧有学生家长去美国,于是刊登了这句暗语的报纸就辗转到了监狱里的黑老大手里,黑老大开足马力。
儿子要跑路,在车站看见了前来的杀手。
黑手党攻击了警局,用电脑查出了男主一家的所在地。
女儿:回家过程中遭遇小混混的骚扰,她用球拍猛烈攻击,还开走了小混混的车。
女儿看中了来学校实习的男教师,与他打得火热,终于在办公室里发生了不可描述的事情,但转眼就把她给甩了。
女儿很伤心想要跳楼,但看见了警局楼下的黑手党,赶忙回去报信。
结局:由于储水罐爆炸让黑道提前行动,甚至用火箭筒攻击。
他们找到了菲佛正要行不轨之事时被遁地逃脱的男主击晕。
儿子和女儿也收拾了几个大恶人,最终一家存活,继续踏上逃亡之旅。
“吕克•贝松”看到这个名字既然碰上了,就怎么都不该错过这部电影,相信无数的《杀手》粉们都跟我是同样的想法。
影片一开头,那配乐和画面就一副典型的法国电影的腔调,烟雾弥漫之中,又是杀手出没,好像充斥着强烈的急切情绪,向所有的观众宣告自己回归杀手题材,顺便通过这么一个激烈的开场,将观众们的情绪调动起来。
不过故事的主角却不是那位冷血的杀手,到处躲避杀手的一家人,这一家四口由罗伯特•德尼罗和米歇尔•菲佛领衔扮演父母以及一女一男的姐弟组合,组成了这么 一个牛X的家庭,搬家是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每三个月就要搬家一次,就因为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弗莱德很不厚道的背叛了自己的组织,作为 “纽约黑帮”的高层,他的变节对组织所带来的打击是毁灭性的,黑帮的头目在监狱中发布了江湖追杀令,弗莱德这颗价值2000万美刀的脑袋,让无数杀手为之 疯狂。
不过法南的这个小镇因为这家人的到来,必将告别宁静。
不得不说这一家老小,没有一个不是精英,没有一个是好惹的。
超市、校园因为他们的到来瞬间遭 殃,而本来应该最可怕的父亲则只是小试牛刀,嚣张的水管工成为了可怜的倒霉蛋。
就在他们逍遥快活的时候,儿子在校刊上发表的一句话,几经辗转鬼使神差的暴 露了他们的位置,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杀手们组团而来,这一家的末日来了吗?
影片用诙谐的镜头描述了这么一个特殊家庭,在小镇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悠闲日子,粗俗的黑帮父亲愣是要冒充作家,7天憋不出6个字的他,他的所有情绪,无论好 与坏都可以用一个“F"开头的4个字幕组成的单词来表达的人,愣是号称要写个人传记,就这么一位半生刀头舔血,混迹江湖的黑帮枭雄,生活突然平静了下来, 肯定是多少有些不适应,空虚之余要是有谁找上门惹毛了他,自然就是鼻青脸肿,短胳膊折腿的下场。
不过这主要的彪悍戏码,还不是他,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 他的两个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一样的勇,在学校招惹他们两位的那叫一个惨啊,最为离谱的是,扮演儿子的那小子,入校没几天就被三堂会审,在无数校领导的环 视之下,被罗列出一长串的罪名,而他的反映尤为经典——我要联系一下我的律师,然后就是选择跑路,绝对是继承了乃父之风。
在一连串的暴力枪战之后,这座宁静的小镇算是彻底报销,硝烟弥漫之下,这一家四口再次踏上了前往下一个藏匿点的旅途,吕克•贝松的这部小制作也算是交代完了,影院中灯光亮起,回味一下,不禁莞尔。
一直忍着高清没看,终于能等到大银幕上来欣赏贝导的第十二部作品,可能对于这个言而无信的老头大家可能都有点反感,虽说一生只拍十部影片,但是还是依然乐此不疲的继续着他的创作,因为对他来讲影片的质量是最重要的想要寻求新的突破,而十部影片的说法也是摆脱好莱坞制作公司的邀请,但是巅峰期已过的贝导似乎再也找不到以前的感觉,开始一步一步远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迷恋在摄影、美工、配乐上,在对于影片核心剧情的表现力上已经是力不从心!
《黑道家族》严格来讲就是一部爆米花,但也是在通过黑色幽默暗示着现今黑帮片的一种落寞与无奈,其中影片就穿插了一段德尼罗和汤米李琼斯在看完老马丁的《好家伙》,调侃自己已不复当年那般英勇神武,而影片剧情主题就是曾经不可一世的黑帮家族如今却落到遭杀手追杀以致于开始隐姓埋名受人保护的生活!
影片其中各个角色刻画对贝导来说也算相当熟练,更何况德尼罗和汤米李两位老牌坐镇,其中经典的贝式镜头,如长相甜美的女儿拿着网球拍肆意的砸向对他心怀不轨的男生,最后结局拿着大口径手枪对付杀手,这种女性角色和她们对枪支暴力动作戏的表现有着强烈的对比感,这招在贝式的电影美学中屡见不鲜!
而影片中的叙事节奏也非常简单明快,色调上也是凸显了法国偏远小镇的宁和安逸之美,和最后杀手们闯进小镇打破这种宁静祥和有着强烈的冲突对比!
而影片中最令我满意的就是——配乐!
开场杀手登场的一段慢镜就十足霸气,和最后杀手们一个个下火车时那种急转直下隐藏的巨大杀机顷刻间显露无疑,这种节奏镜头和配乐的把控太具欣赏性和代入感,影片几首柔情舒缓和快节奏的插曲用的也是相当的赞!!!
这片的配乐真的是太棒了!
看完出来的观众对配乐都一直好评!
最后就来说说对这部片子的最大失望,就是最后结局的处理,由于前戏做的太足了,结果切入正题时居然萎了,最后杀手们各个死的简直太草率了,本以为等着最终的高潮结果突然就戛然而止,对观众交代的太不负责了,所以说这部片子哪儿都好就是烂尾了!
一家四口,外加一条狗,显然是更典型的西方家庭标准配置。
这么一个乍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家庭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生活习惯,如同本片的中文别名揭示的那样——“他们全家都是黑帮”。
片子名称也是极具黑色幽默色彩,黑手党的内心生活总是充满着愤懑,所以别惹我!
一家之主的德尼罗做了污点证人导致自己的老大入狱,这一家人为了逃避老大党羽的追杀而接受了FBI证人保护计划。
然而这我行我素的一家人无论是搁到哪个社区,都与之格格不入,于是在一个地方呆不到三个月就得搬走。
直到最后美利坚似乎都没他们的容身之地了,于是这一家子便效仿69年前的美国大兵们从诺曼底登陆到了法国,在异国他乡开始新生活。
一双儿女都继承了父母良好的黑帮基因。
姐姐有严重的暴力倾向,下手绝不容情。
弟弟则具有极强的情报收集能力,同时还具备帮会头目所需的政治手腕。
这么两个狠角色轻而易举的就制霸了所在的中学。
爸爸是个有着非凡语言天赋的人,他能用f*ck这一个词来表达所有的意思。
不愿浪费自己才能的他决定开始自己的作家生涯,处女作就写一写自己的回忆录。
本片的阵容还是挺靠谱的,三个实力派老将搭配两个青春靓丽的年轻演员,加上吕克贝松这名字听上去也算值得信赖。
有些人觉得前半部分拖泥带水,我反而觉得本片是前面的部分好看些,那些琐碎的生活细节与这一家人异乎寻常的处理方式,这种冲突下碰撞出的喜剧效果还是挺强烈的。
结尾部分我觉得比起前半部分有点弱,他们暴露了身份被追杀时,怎么总觉得那群黑手党也忒弱了吧。
三下五除二的就被解决掉了,好吧,剧情需要吧。
《别惹我》,或者叫《黑帮家族》,属于黑帮类的喜剧电影。
一对美国中年夫妇,带着一对读中学的姐弟俩,搬到了法国南部诺曼底小镇。
这家人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古怪,原来他们是投诚了警方的黑帮分子,所以被FBI们保护着躲避黑帮的追杀。
但是他们仍然以黑帮的方式生活着,丈夫虽然各种忍让,但是最终觉得还是以拳头对付各种生活问题最为便捷,妻子事情憋在心里受不了于是像神父祈祷,却把神父吓得不轻。
姐弟俩在学校里不久就变得呼风唤雨。
影片结尾以戏剧式地对付黑帮杀手做结尾。
虽然影片有一些桥段有些幽默诙谐,但是整部电影故事过于简单,没有什么大意思。
最后再说一句,以后每次看到Luc Bessen导演的电影我都需要斟酌一下,以免浪费时间。
这部电影或许是想告诉我们,即便是修炼成精的黑手党,在日常生活里最需要的也是安全感。
就像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影片里出现的种种细节都让我感到格外亲切。
比如在凌晨时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去厨房的阳台上看了看远方的街道,路灯下有四五个身影正离开那个小区。
我并不清楚他们的动机,所以在想象他们的下一步计划时,总感觉会比电影还要精彩。
我最爱的电影是《杀手莱昂》,那也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的欣赏一部跟黑帮有关的外国电影,后来就爱上了这种调调,开始疯狂的搜寻一切好看的黑帮片。
把好看的黑帮电影看完之后,最近两年就没再遇到过新的,直到这部《黑帮追杀令》——有趣的是,《杀手莱昂》的港片译名叫《终极追杀令》,倒是一脉相承。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试着从不同的视角去切入这个家庭,无论是优雅干练的太太,还是手脚利落的儿子,抑或那凶狠却又美妙的女儿……都不够。
最完美的还是那位儒雅的老爹,单独把他拎出来拍成一部电影,都会是一部杰作。
罗伯特德尼罗演绎了一段多么奇妙的人生啊,除了当黑帮老大,什么都不会,连去异乡装成作家,都需要在打字机上用两根手指一个词一个词的敲出来(跟我一样,接触电脑十几年,还只会用双手的食指去打字,速度却不逊于十指飞舞的家伙们)。
这位主角最让人喜欢的地方,就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高效而又沉稳,简直坦诚得令人落泪。
作为喜剧片,它也基本合格。
当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男主角在片中观看由罗伯特德尼罗在十三年前主演的《盗亦有盗》并试着从影评人的角度认认真真的跟一帮法国人分析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快要乐喷了。
而最后那场歼灭BOSS的戏份,也给人一种“老子就这么潦草完事儿了你又能怎样”的贱劲儿。
最后,再一次向这家人解决事情的方式致敬。
他们要是移民来中国,得有多少不办实事不务正业的小公务员要遭殃啊。
笔者对于法国电影一直以来都敬而远之,甚至对整个欧洲电影都是如此。
在被好莱坞大片轮番轰炸之后,已经不太静得下心来欣赏别有一番风味的法国电影了。
然而法国电影又以其无可替代的地位屹立世界影坛。
吕克贝松就是笔者为数不多的能叫得出名字的法国导演。
笔者对于这位大导演的印象仍旧停留在他大名鼎鼎的《杀手莱昂》和非典型科幻大片《第五元素》。
这位号称只拍十部电影的名导演,已然食言,然其亲自执导之作品,依旧屈指可数,他更多的是充当编剧或者监制的身份。
无论是道地的法国电影,还是披着法国电影外壳的好莱坞电影,吕克贝松的个人印记或者说是法国电影的印记总是那么明显。
就拿这部《别惹我》来说,同你看过的其它好莱坞黑帮电影完全不同。
虽然电影中有很多向好莱坞暴力美学和黑帮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致敬的成分,然而电影的关注点,却不在黑帮斗争,而是黑帮老大的寻常生活。
从电影剧情的角度,比起黑帮家族,别惹我这个片名真是翻译的恰如其分。
本片讲述了被证人保护计划弄得四处避难的纽约黑帮老大弗莱德一家,在融入法国当地生活中的种种趣事。
不仅仅是法国和美国的文化冲突,也有黑帮老大和普通人的背景冲突。
弗莱德各种看邻居不爽,却又苦于被负责保护和监视他的FBI探员束缚,只好在心理意淫一下如何整治邻居,或者用尽手段背地里做点坏事。
弗莱德一家子,真是让人不省心。
弗莱德的妻子玛姬到了新家的第一天,就因为超市收银员对美国人的冷嘲热讽炸了这家超市。
弗莱德打坏下水道修理工,收拾化肥厂老版,最后还炸掉化肥厂的排水设施。
而这家人的两个小孩更是青出于蓝,瓦伦一到新学校,就用尽敲诈勒索贿赂等各种黑道手段,将学校中被校霸欺凌的人拉到自己的阵营,还和一个搞黑市烟草贸易的学生瓜分买卖。
而贝尔则教训了想勾搭她的不良少年,偷她东西的女生,最后还和一个数学代课老师坠入爱河,虽然这段爱情以杯具告终。
本片并不是用一种流水账的形式来叙事,而是通过弗雷德写回忆录的方式来讲述他的黑帮生活。
而他的两个孩子的校园生活则成了弗雷德年轻时候叱咤风云的折射。
校园恶霸文化不就是校园中的黑帮文化吗。
在影片的后半段,弗雷德已经不满足于写写回忆录了,他借当地的电影协会放映马丁斯科塞斯经典电影《好家伙》的机会,装作谈论电影讲述的纽约黑帮文化,向人们讲述他自己的黑帮生涯。
戏里戏外都是人生。
唯一遗憾的是,影片最后的枪战戏过于简陋。
通过本片,笔者对于FUCK一词,有了新的认识。
正如外国人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中文中“加油”一词,因为这个词语包含了各种语境下的不同含义。
而FUCK这个词语竟然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弗雷德不论在何种情境下,高兴或者恼怒,都只用FUCK来表达情感。
看来英语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啊。
整部影片表现的相当幽默,观影完毕让人心中愉悦。
这就是法国幽默文化的功力了。
就像笔者以前看过的一些法国老电影,他们的幽默是语言的幽默,生活的幽默。
并不需要故作浮夸的动作或者表情,甚至是极力搔首弄姿,更不需要低俗和下贱,一个简单的情景一句机智的对白一种略微夸张的举止足以让观众会心一笑。
很多喜剧电影,诸如《泰囧》或者《澳门风云》,并不能真的直达观众内心,也许他被逗笑了,但仅仅是帮他活动面部肌肉罢了,他的心里也许并非真的有一种长久的愉悦感。
影片结尾,弗雷德一家人又踏上了转移的旅程。
他说他的回忆录跟着被炸毁的房子一同化为烟尘,他又得从头开始写他的人生回忆了。
这也许不只是电影中角色的独白,可能也是本片主角罗伯特德尼罗想要表达的意思。
生活如此多娇,还有大把大把的未知需要他去探索,现在就开始写回忆录,是不是太早了。
之前看过预告片,异常火爆和吸引人,老戏骨+家庭题材+黑帮主题+喜剧背景,很令人期待,不过在我看完之后我只想爆句粗口:去你娘的黑色幽默!!!
这其实是部悲剧。
片子前半段企图通过轻松的氛围来掩饰,这一家人的生活似乎正走向好的方向,例如父亲开始反思人生写了部不断美化自己的回忆录,母亲尝试融入周边家庭开party ,女儿谈恋爱,儿子混学校,但是本质是掩盖不了的,这真的是部令人绝望的片子,虽然表面涂着一副我是黑帮题材家庭喜剧的外表,但本质却是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这片子简直就是个亚文化圈融入主流社会失败的绝佳例子,黑社会的父亲无法控制的暴力行为,母亲无力承担的精神压力,女儿通过爱情来麻醉或者说是支撑这种扭曲不正常的生活,儿子通过带有原罪式的方式来适应生活。
他们简直都负能量收集器不断的积蓄负能量,假如没有杀手的追杀他们也将因为无法处理这种种矛盾而崩溃。
例如,女儿自杀,儿子离家,母亲崩溃。
这个家庭看似和谐却是以最脆弱最无奈的维持着,这令人心寒。
当然一家人也尝试去改变,父亲尝试去不用暴力先沟通但发现暴力却更有效,母亲求助宗教去做忏悔却神父所拒绝,女儿奉献灵魂和肉体去爱但是遭到了渣男最后打算自杀,儿子妄图用旧有的黑色的方式去融入遭到正常社会的反扑,这个从黑帮圈子里出来的家庭终究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和主流圈子,黑色的原罪一直围绕着他们,态度粗暴的FBI,原组织的不断追杀,内心的压力,过去粗暴的生活方式,这些都让他们这个家庭无法融入主流社会。
片头一家人是狼狈而来,片尾是一家人狼狈而去,生活还得继续,但所有人似乎更加绝望,一切到头都是空。
片尾没有说一家人会去向何方,但我想他们的生活还是会像这样,尝试适应-挫折-继续沉沦继续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方式,除非帮派彻底被铲除或者他们被铲除,否则平静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是触不可及的。
这个结果令人失望,对于乐意看到happy ending的我来说是绝望。
所以,我很讨厌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就像一块包着鲜艳糖衣的药丸似的,当糖衣溶化后留下的只能是让难以下咽的苦。
最后,去你娘的黑色幽默。
此致敬礼。
2013.12.19 am 1:39
吕克贝松借德尼罗向老马丁致敬了一遍,顺便让德尼罗重温旧梦,法国元素成为了相当有意思的配料小菜,尽管有LeeJones却仍然未能褪去结尾的潦草,但D'Leo的眼神和演技已经崭露头角。喜感的元素太多,惊悚和犯罪太弱。
这个翻译。。黑帮家庭变成。。“别惹我”-_-||
评论竟然被删
欢乐的爆米花电影
前奏、铺垫、过程都很不错,BUT,最后的PK场面实在太TM的仓促,还没看够呢.......就没了,怎么能就没了呢???
砰砰砰 揍死你,敢惹我你就完了。经典的黑色幽默,超冷……
前面幽默 结局还挺紧张
没欢脱起来、没疯狂起来、没升华起来。小说就超级平庸,吕克贝松也不知进取。所以既不是老大靠边闪、也不是黑道家族、也没有创造新的看点,还生搬硬套向老马丁致敬(马丁还是联合监制),令人失望。
小儿子可精神了,宝贝儿出戏
前半段其实蛮不错的,爸爸列出来的十条证明自己是个好人真是笑喷了,妈妈炸掉超市的时候真是干净利落,弟弟用一个早上搞定了学校里三教九流,姐姐温温柔柔笑意盈盈地揍了咸猪手。还有最后面的一家的结局,不愧是黑帮家族,不愧是吕克贝松,看着真欢乐~
从今年最期待的电影之一一跃成今年最烂的片子之一,好笑的部分都在预告片里演完了,乏味闷长的情节只撑了一半,实在无法相信这居然是吕克贝松的导演作品。可惜了三个好演员
吕克贝松洗洗睡吧
很好笑啊
出乎意料啊,不错,几个镜头很吕克贝松。烟中冒枪,火车出人。
节奏太棒了,法式轻松盖里奇既视感!
太可爱了,一群老家伙,魅力是随年纪增长的呢!一边看一边笑;吕克贝松是导演,可马丁斯科塞斯是制片呢,俩人联手之作吧,各种致敬调侃让我觉得好温暖。每年好看的新片真是屈指可数,这部不给五星太委屈了
当电影爱好会放映的片子变成好家伙的时候,整个电影的气氛就嗨翻了。。
四星只为Goodfellas。
明明是一家子黑帮家庭,为什么最后枪战那里显得那么草率
good fella那段蛮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