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改编自迟子建《踏着月光的行板》的小说,参展北京国际电影节,讲述中秋团圆的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于五一档上线。
这几年,有不少“与节同行”的纯爱电影上映,大多都收获了口碑和票房双扑街的悲剧结尾。
这部拥有浪漫片名的电影是否有幸打破魔咒呢?
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对来自小山村的新婚夫妻王锐和林秀珊,在不同的城市打拼,因为生活所迫,每个月才能见上一面。
每一次的见面都那么弥足珍贵。
中秋这天,王锐因为特别表现,得到工地特批的一天假期来到广州找秀珊;秀珊作为工厂包饺子能手获得经理认可,也争取到一天假期奔赴深圳寻找王锐。
小两口怀揣着各自的小心思,带上为对方准备的礼物,乘着火车赶去对方的城市送上惊喜。
于是,他们在中秋这天,在列车上,在工地上,在工厂里,上演不断错过。
影片试图刻画一对三十年前底层夫妻的形象,通过描绘他们的遭遇,让观众回到那个车马慢的时代,感受当年的纯爱与浪漫,折射上个世纪末社会的剧烈变化。
现实题材爱情电影和以往的青春偶像爱情片有所不同,如果扎实基调、认真打磨,有可能成就一部佳作,可惜,主创团队浪费了这个题材。
第一,脱离现实,悬浮的年代感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让人们见识了更多,收获也更多。
打工热潮、异地夫妻、绿皮火车、招待所、录像厅、电话亭……各种当年的元素都在影片中出现,如果剧组认真去做过实地调查,就会知道仅仅是元素的堆叠是无法还原当年的。
小夫妻来到南方打工,男人到了建筑工地,女人进了食品厂包饺子;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广州;两个人除了一月一次的见面,就剩下公用电话维持联系。
那个没有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公用电话的确是最快的联系方法;但是公用电话亭的缺陷就是,你打电话的时候,对方不可能正好能接上,而且还是电影场景中大排长龙的情形下,如果将其中一方设计为单位门卫或者小卖部的公用电话更合理。
中秋时节的广州,不会穿毛茸茸的棉拖。
火车上列车员如果给跑丢鞋的男主一双人字拖更符合当时的场景。
第二,既要又要,人物设定模糊男主因为家庭原因被迫中断学业,在家务农也不忘继续吹奏心爱的口琴,甚至因为醉心演奏弄丢自家的牛;在工地宿舍也仅有他的床头放着一本计算机学习书籍,妥妥积极向上的文艺男青年人设。
小夫妻为彼此准备中秋惊喜礼物。
妻子秀珊记得憨憨的丈夫最爱吹口琴,大概当初也是为这一丝文艺气息所吸引,于是变卖单位福利毛毯换来珍贵的口琴。
丈夫本来想买一身漂亮裙子,却因为担心妻子穿得太美被坏人勾搭、惦记,于是换成他心里认为不划算的玫瑰花。
还直言不讳“穿的太好看了怕你遭人惦记”、 “结婚后就只惦记你做的饭”。
中秋当天,当男女主来到各自工作的地方。
男方发现女方不在,首先怀疑女方是否与他人幽会出轨;女方发现男方不在,责是担心对方是不是工作出事。
那么,男主人设在这里产生的矛盾,谁来解释一下?
第三,为了露脸,群像设计失败影片中的主要场景之一就是男女主反复乘坐的往返于广州与深圳之间的慢速列车,火车上的人间百态本应是可以大为表现的要点,可片中的手持大哥大的占座青年、被扒窃的痴迷彩票男人、照顾生病妻子的醉酒男,就是为了设计而设计。
作为电影里一个感人的场景,列车上吹奏口琴的设计是否感人至深?
冯绍峰饰演被捕的嫌疑人,看见秀珊手中的口琴,秀珊猜中他想吹奏,于是主动向警官申请让其吹奏。
且不说这是秀珊为丈夫买的心爱之物,普通人都不太舍得让其他人抢在主人之前使用吧,何况他的身份特殊。
然后,冯绍峰一曲深情演绎之后,包括女主在内的所有人都饱含热泪,甚至泪流满面。
我坚信国人感动后的行为首选鼓掌示意,绝不会轻易落泪的。
西化的表达不适合三十年前的国内。
这么多喜剧人参演,确定不是喜人特慢专列?
有些仅仅是露个脸,吼一嗓子:上不上车。
是喜人们想给自己的简历添上一笔,或者说喜人们集体登场能给电影冲冲喜?
一部电影既想充满文艺气息,又想接地气,野心不小,而且团队还没有撑住野心的能力。
最后成片没有商业爱情电影常用的甜甜的爱,没有撕心裂肺的痛;也没有文艺片不言自明的男女主情感暧昧,企图营造的年代感也只是浮于表面,各路友情客串更是让人出戏。
想要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仅仅靠自我感动是不够的。
如果你们真的走近生活、感受生活,停止对现实的假想,放弃自作多情,结果也许会不一样。
公众号:紫式说
如果以声音记录时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旋律。
如果以味道回忆爱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甜蜜。
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中张子枫、胡先煦饰演的这对90年代的懵懂情侣,非常有时代特征,虽然通讯和交通不便,但丝毫不影响两人之间情感的浓度。
🚂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以一个非常小的点切入,不断往返的火车就像陷入了时间的循环,通过一次次的搭乘,逐渐积压推升了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呈现了一段极具“动感“的真诚、纯粹的爱情。
但反复错过的剧情多少略感刻意和啰嗦,如果可以减少一番少一班列车戏份,节奏和观感会更好。
好在没有近年国产爱情片备受诟病的狗血剧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双向奔赴的纯爱之旅,是近年少见的、公路片式的国产爱情电影风格。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电影开场就有”五条人“仁科的关系,让我全程对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插曲都格外留意,音乐非常有年代感,有点CityPop的感觉,我个人很喜欢。
去看这部电影的小伙伴,不妨留意下。
关注@电影员:共沐光影,我们下部再见🎬
这片排在调休的劳动节是有道理的,因为影片讲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对小夫妻乘着绿皮火车双向奔赴,却阴差阳错几次三番的错过,又机缘巧合的在一个小破站偶遇,但是因为明天大家都要上班,所以就草草拥抱了一下,说了两分钟话,然后彼此都很感动,各自回去打工的故事。
作为今年五一档唯一的爱情片,先上结论:不推荐。
不推荐的电影一般先谈可取之处,本片最大的看点是结尾出字幕的部分,对正片中在火车上轮番登场的人物作了一些有生活呼吸感的细节呼应,还有就是两个主演演起来不算讨厌,然后就没了。
私心还是很想鼓励这种爱情轻喜剧的创作。
爱情片和喜剧片要拍好都很难,导演有勇气拍了,虽然拍得极其无聊、乏味,但毕竟拍了。
何况印象里李蔚然导演也没拍过什么好片,对他没啥预期,也没必要要求太高。
有评论吹这片拍出了爱情生活流,怎么怎么牛逼就是胡扯了。
这部电影的年代生活质感是很虚假的,故事单薄、人物纸片化,完全不动人。
张子枫像是从九十年代画报上扣下来的,不是活在那个年代的活生生的人,因而眼眸间的灵动也是格式化的,这不是演员的问题,完全是拍广告片出道多年仍未出戏的导演责任。
至于社会众生相的呈现,缺乏统一和深刻的表达,只有个别片段勉强能看,比如男主被误会逃票和死囚吹口琴这两段。
说到底,影片的原著《踏着月光的行板》本身就很一般,是迟子建短篇中较普通的一篇。
编导拿来改编,没有大破大立的精神,企图和能力都有限。
最终的结果是,没能超越本就普通的原著,缺乏自己的提炼和表达。
尤其在处理纯爱和性的关系上,这片有一种不合时宜的陈旧和保守。
诸如“女孩身上来了不方便”这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还被拿来做幽默梗反复提及,现在的年轻人对此只能无语或无感。
故事里小夫妻不断重复的、双向奔赴的旅程,其实主要就是为了性。
影片没有任何直接的性爱场面,只在最后定格了一个接吻镜头。
可能在导演看来自己设计的粉红色滤镜,电视里发射的火箭,还有漫天的烟火这种性表达还挺浪漫吧。
这种认为“回避了性,爱才纯”的认知,说实话太老土了。
纯爱即可以像月亮一样明净皎洁,也可以像小野兽一般的不知疲倦,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要在华语纯爱片里,看到比较靠谱的处理,只能说有待后来人吧。
现在看来,七零后直男,肯定是靠不住的。
这是爱人间一段名为“错过与相遇”的插曲,它经由银幕婉转于1996与2024,以干净清澈的穿透力,试图让观众捡拾起一路上遗失的美好。
提及“错过”,脑中闪过很多影像,有苏丽珍的叹息、有宫二逝去的最好年华,也有《向左走 向右走》中金城武、梁咏琪的终成眷属,《穿过月亮的旅行》的设定偏向于后者(向左走 向右走)。
两地分居的小夫妻——林秀珊、王锐——想要给对方惊喜,在中秋节这天选择以“不约定”的方式抵达对方的城市,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场写满错过的旅程,但观众知道他们一定会相遇,所以,我们等着他们的相逢时刻。
为了不让漫长等待变得枯燥,旅途中安置了几个解闷的小曲。
林秀珊遇见了仁科饰演的占座老板,被押解的犯人(冯绍峰)和他的恋人;王锐则全程上演了“人在囧途”,十足的倒霉蛋。
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在旅途中他们虽然不断错过,但彼此间的爱恋往事随着窗外的风景不断浮现,就好似他们从不曾错过,这种小浪漫式的时光交错,与1996这个老时间,一并勾勒出“从前慢”的影像,让观众重新潜入旧时光,打捞属于自己遗失的美好,或是一段与他(她)的绿皮车旅程,或是曾经的青春面庞互道衷肠。
错过喊停,相遇上演。
王锐手中的玫瑰只剩下片片花瓣、林秀珊包中的口琴也被挤变了形,但当它们被交付到对方手中,却好似有了淡淡的薄光,仿佛旅程给予它们的不是磨砺而是魔力,花会散落、琴会坏去,但爱对了人就能抵挡一切,这感觉就像被落在月台上的两只鞋子,在合适的脚上欢快起舞。
简单、干净的东西,反而最具穿透力,张子枫的脸庞和表演为这份简单干净赋形,当她看到王锐手中的花瓣,开心的说“玫瑰花”,那一刻简直晶莹剔透极了;相较之下,胡先煦在表演上则逊色不少,灵气稀薄到难以看到。
另外,赵小棠、吴宣仪这二位的角色,不仅可有可无,还显得与影片的质地格格不入,是为败笔。
婚假最后一天,我选择在这部颇有灵气的片子上映第一天就带他来尝鲜!
之前看了好多次贴片了,终于看到正片啦!
还是很欣喜的。
跟片中的秀珊一样,我也没表面上那么洒脱,也会为见爱人而手忙脚乱,也会因为怕误点而不敢睡下,更会莫名感伤,但更多时候是心安,即使相隔那么远,也要诉衷肠,也要用本子记录下自己的小心情,也会选择一次次奔赴在去见爱人的旅途。
无论是初见,还是甜蜜的相处,秀珊总是笑吟吟的,哪怕面对带镣铐的人,她也是给予关切和同情。
口琴对每个人寓意不同,但音乐传递的真情是共通的,列车上的人纷纷抹泪,可能他们都想到了自己身上的故事。
王影璐饰演的白衬衫女子身份成谜,但可以确定的是,她和袁文康饰演的戴单只黑手套的人一样,都是有情有义之人,会表达感谢,展现善意,不经意间也流露出自己的脆弱。
旅程会遇到太多的人,希望我们都能给予一些关注和照顾,毕竟人生相逢便是缘。
而对于王锐这个角色,我也很欣赏他的蜕变。
刚回家务农的时候,他是哭哭啼啼的,可看到乐观的秀珊,他也心气起来了。
他用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又一次次面对生活的残酷选择退让和委曲求全,但最终他坦荡荡得把鞋子抛下,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不将就,不妥协,不低头,也可以过上好日子,也可能用自己影响力让别人也跟着幸福起来啊!
其实,选这部片子还是有我的独特考量在的。
记得我还在读书时,那时的男朋友回老家备考,两千多公里距离对于我来说太过遥远,远到有时候都要在梦里描摹他的样子,看到片中一个小时坐三个小时往返两趟来寻觅对方,我希望他也能想起那时的我们列车分为快车、慢车,但在相爱的人眼里只希望快点再快点,我没有经历过片中的“错车”,但我知道一路同行也有很多挑战,真心人不会被这些距离和变故所阻碍,哪怕千山万水也要在一起,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见你!
今年九月就是我们在一起十周年了,我相信他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想起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在细腻表达中互通心意:我就是爱你啊!
我就是想见你啊!
我要来看你啦!
友情提醒,片尾还有满月🌕哦!
让我们更有耐心一些,守得云开见月明!
希望月圆人圆,无论什么日子,都能和相爱的人相依相守
一、选角的锅:我看的时候就觉得他俩最大的问题根本不是童星带来的年龄差异,而是她俩根本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根本不知道那个年代的大人、生活是怎么样的。
整个片子努力的让场景还原,妆造还原,但是他们的与生俱来的00后气质还是格格不入,格格不入啊………他们甚至无法真正共情那个年代异地小青年的恋爱有多困难。
(因为就连我97年的也真的get不到的,个更别提00后了…)他们只能学着以往的影视作品,用着学校学来的表演技术去尽力展示那个通讯困难的年代爱情,“演”的很用力,再加上那现代稚嫩的面庞,所以那种小孩子过家家谈恋爱的感觉真的就太强烈了…(到底哪个大聪明决定用他俩来演这个剧的😂他俩那点跟农村沾边了…)二、剧情的锅:看完整个片子导演在这一场“中秋爱情囧途”中加入了很多火车小插曲,但是说句实在话我甚至感受不到这些小片段和整个影片的内核关联……你说那第一个五条人的月饼事件、冯绍峰那个莫名其妙的风琴、小偷偷东西的后续、还有最后那小孩(除了李晨这个我觉得还算有点合理性外)……其他这些单拎出来放在一些年代剧上都还行,放在这样一个爱情片上是为个这个片子上什么精神高度吗?!
这样真的不会觉得特尬吗?
其实我觉得把路上的小插曲都换成一些喜剧情节不会更好吗,展示一个喜剧爱情也比努力想要展示一个“有高度的”爱情更好吧……最后用中秋温情来个大团圆我也能接受啊…展现质朴的年代爱情也可以嘻嘻哈哈的,不一定非要加入很多莫名其妙的情节去营造一个看似很有深意的情境!
(实在忍不了了,确定那段口风琴表演不是为了凑时长的吧🙄)
王锐和林秀珊是一对来自农村的新婚小夫妻,两人分别在广州工厂和深圳建筑工地打工,很少见面。
中秋节两人各获得一天假期,为了给对方惊喜,没有提前打公共电话通知而去找对方,结果来回之间几次错过,分别在火车上有不同的见闻经历。
比如女生遇见警察押解罪犯,罪犯哭着吹口琴;男生被冤枉没买票而自证等等。
最后两人用公共电话互诉衷肠,在半夜最后一班车中间错车时短暂相遇后分开…个人感受:能理解导演是想排除"从前慢"的忠贞爱情故事,但看完只想吐槽一个爱情片怎么能拍的那么索然无味,结果回头就看到这电影改编自迟子建小说…不该改的文学作品就让它停留在唯美的文字世界吧,这种故事只有文字才可以描绘出来,电影出来完全没有了那种感觉。
(but片尾曲是金风玉露耶)
见一面好难,爱一次挺甜。
《穿过月亮的旅行》试图以一对异地恋情侣的波折重逢,折射出90年代广深的社会风貌与情调。
视角交替、平行叙事,导演采用了同频的表达尝试。
可惜唯美的画面并没有煮沸这“温”情水,波澜不惊的情节占据了太大篇幅。
腻味的语调、逻辑蹩脚的行事动机反反复复,又狠狠地补了一刀,使得原本就平淡的情感更是没了张力。
整片架构也趋于平铺直叙,鲜有亮点。
情绪迸发点进的太慢,结局草草收尾。
小胡很真挚,各种小突破挺踏实。
张子枫的表演干净、自然。
小两口纯爱的氛围出来了。
只是感觉剧作的人物设定和背调不到位,把小情侣拍出了异乡来客的感觉,不够纯正。
为爱奔赴的旅途太多走马观花的NPC,存在的意义不大,有点水时长的意思。
没起作用,反而显得很冗长。
爱可以稀疏平常,当然也能刻骨铭心,但没必要硬搞煽情。
专注思念与期盼其实就足以触及人心了。
绿皮车的回忆能够引发些许共鸣,情感驱使下的真实反应也足够动人。
一通电话可以抒发的爱,也就没必要附加太多无病呻吟了。
奔着男女主演胡先煦和张子枫去看的本片,几乎就是看着两位童星长大的。
这一次两人共同饰演了一对青年情侣。
本片在情节上趋于平淡,亮点较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城打工的浪潮下,两人分别在相隔几百公里的两座城市打工。
难得两人都在中秋佳节前后多了一天休假,而且都选择了去对方的城市找彼此。
结果在一天之中,两人来来回回往返折腾了好几回,都没有在同一座城市当中相遇。
直至最后两人有幸在中间的一座车站的站台上相遇,在皎洁的月光下互相慰问拥抱了彼此,取得了中秋团圆大圆满。
总的来看,两位主演的相貌都还偏稚嫩,还带着满满的童真,演绎青年人似乎还有些出戏,但两人的演技都还不错。
片中还有不少的配角,大多都是来往火车上的乘客。
这些配角的安排实则象征着每个人人生中的无数匆匆过客,在某一时刻突然相遇而过了之后就很难再碰上了。
提及爱情片,观众的第一个反映就是——“烂”。
没错,国产爱情片总是逃不过烂片标签,因为编剧总是要在电影中制造爱情泡影,用偶像化的手法书写一些让观众无法信服的故事。
比如《小时代》里的经典台词: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散沙。
“时代姐妹花”最后为了男人打成一团,变成了撕逼姐妹花。
比如前段时间上映的《被我弄丢的你》,非要制造男女主有共同的偶像作家这样的巧合,相爱多年的他们面对婚姻却变得踯躅不前,没有铺垫的戏剧,总会让观众懵逼。
比如《我要我们在一起》里,有颜值有学历的女主角为何会喜欢上农民工一样的男主?
观众怎么会被这些无厘头的设定信服呢?
都说演员要有信念感,难道编剧不需要吗?
所以说,真实的爱情故事总是难得的。
我喜欢《穿过月亮的旅行》正在于那种真实性。
一、淳朴的爱故事设定在1996年,讲述的是新婚小夫妻不得不面对异地恋,每次见面都要靠打电话约定时间的故事。
如果这个故事并不是发生在90年代,而是发生在21世纪,发生在2024年,那么就不真实了。
因为父母那个年代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物质条件,没有彩礼、婚房之类的矛盾,两个人只有彼此。
在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爱情就显得非常纯粹和真实了。
林秀珊(张子枫 饰)和王锐(胡先煦 饰)都是年纪轻轻就辍学回家的,他们在老家相爱了,并且后来都到城里打工,这在当年是非常流行的。
在没有手提电话的年代,两个人也买不起大哥大,只能用公用电话联系,然后在约定的时间前往小旅馆里共度良宵。
电影写的很真实,也很搞笑。
每次他们都要翻云覆雨一番,还会被性感的老板娘调侃。
故事总是要从巧合开始,林秀珊和王锐因为在单位表现突出都在中秋节有了一天假期,然后开始奔赴给彼此惊喜的旅程。
巧合的是,两个人走岔了,女方为了给男方惊喜从广州买了去深圳的票,而男方也在此时买了从深圳去广州的票,两个人刚好错过。
都说感情要双向奔赴,但正因为他们的双向奔赴才有了这次“错付”之旅。
然而,二人又都没想到要给对方的单位打个电话,于是又匆匆忙忙往回赶,都没有等彼此回来,以至于他们再一次错过。
影片虽然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但是也运用了一些奇幻的手法。
先是闪回铺垫了一下王锐家养了一头通人性的牛来耕地,也是因为这头牛,二人的感情变得很顺利。
之后他们能够在站台短暂相拥,也是因为一头牛挡路,导致林秀珊的火车晚点,而王锐又恰好没有带够钱,两个人才能短暂在站台拥抱了一下。
林秀珊和王锐的爱情在当前的社会当中几乎不可能存在了,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情不至于二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来回跑,异地恋想念彼此了一个视频就能解决慰藉,如果想见面了飞机高铁也缩短了见面的时间,总之,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当见面变得容易,爱情就没那么珍贵了。
二、探索爱情真谛三趟列车旅程,让林秀珊和王锐见证了许多人情冷暖,也让他们更加明确了爱情的真谛。
影片写的非常真实,比如第一次错过的时候,王锐听到了秀珊同事的只言片语,以为林秀珊出轨,而林秀珊在得知王锐不在工地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个男人会不会出事。
王锐身为男人,每次见到秀珊实际上都是为了那事,秀珊有一次见到王锐哭哭啼啼说自己“来了”,实际上也是委屈自己不能满足王锐。
男女在爱情或婚姻中的地位昭然若揭。
王锐在火车上遇到了一对情侣,也是异地恋,那个男人一直在“恐吓”王锐,夫妻俩如果不在一起就会出问题。
而她身边的女人却一直捂着肚子表示很痛,电影虽然没明确表示两个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是可以猜测到那个女人要么经历了流产,要么痛经。
而男人的话语也意味深长,可能就是在说这个女人曾经出轨,所以两个人才决定一起去老家过年。
最后王锐给了那个女人一朵玫瑰花,相当于是一个美好的祝愿,因为那个女人说,所有的女人都喜欢玫瑰花。
王锐却说,他买的没用。
那个年代的男孩子才会思考自己送给女生的是不是有用的,不浪漫,但是绝对实用主义。
而他最后经历了波折后,玫瑰花也被踩烂了,不知道是否导演想要隐晦地表达顾里的那句经典台词“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散沙”。
王锐与林秀珊的这次不断错过,在王锐看来是老天爷的报应。
因为他在电视上说了假话,因此在火车上的时候,他一直在强调自己是一个正直的人。
当列车员查票,他找不到自己的票时,他宁愿脱了裤子没有尊严也要找到票,因为相比当众脱掉裤子,逃票更加有损尊严。
这就是当时那个年代才会发生的事情,虽然37块钱在当年也很多,但是更重要的是,尊严和面子。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找不到补一张也无伤大雅,或者在网络上总能找到购买痕迹。
但是导演却通过这场戏,塑造了王锐正直的性格。
林秀珊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给王锐买的口琴还没有送到王锐那里,就先给一位罪犯吹了,因为她意识到,这名罪犯很想吹口琴。
后来,她遇到了这名罪犯的老婆,有一种爱情,就是知道你犯罪了,我还是愿意陪你走完最后一程,哪怕只是在远远地听你吹一次口琴。
爱情往往经历这种不易才能发现真谛,太容易的爱情,往往不会被珍惜。
三、细节铺垫超喜欢导演设置的许多细节,这些细节都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男人的皮鞋坏了,用胶带把鞋尖缠绕了很多遍。
刚开始不明白这个鞋是谁的,还以为是王锐的,后来当王锐差点没有赶上车,把鞋跑丢之后,观众才发现,一位清洁工老爷爷捡到了皮鞋,并且正好合脚。
王锐赶火车的时候遇到了一头牛,在火车铁轨上撒尿,影响了列车前进。
后来让小夫妻重逢的也是这头牛,试想,如果当初王锐下车,是否和林秀珊早就相遇了?
还有从一开始王锐手里捧着的玫瑰花,他在第一次去林秀珊的单位找秀珊的时候,就和门卫说,请他记住王锐买给林秀珊的玫瑰花有多好看。
当初可能以为他只是得瑟,但是看到后来,王锐的玫瑰花被踩得只剩下了一些花瓣,就理解他这句话的含义了。
王锐第一次逃票也是为后来和林秀珊的相遇做铺垫,如果没有第一次逃票,王锐在第二次遇到李晨扮演的列车员的时候,就不会心虚主动招供,也就不会被赶下车,他们夫妻俩便会再一次错过。
这些巧合的铺垫都非常细腻,可以看出编剧的良苦用心,因为有了这些铺垫,整部戏看着才是完整的。
总之,《穿过月亮的旅行》有欢乐有笑闹,最后也是中国观众喜欢的大团圆结局。
不过这部电影放在中秋档会不会更应景?
8分钟,已经被恶臭到了,本来这俩童星演大人就有种不对劲,因为俩人本来就没给人大人的感觉,反反复复地强调见面的目的,无可厚非,但也谈不上爱情吧
前半部分比较好看,拍摄运用了很多巧思,喜感、怀旧感都有了,犯人冯绍峰吹口琴那段的几个镜头特别好,像未写出的诗句。
怎么会这么无聊!这个面就非见不可吗,等下次约好了再见不行吗……
不仅男女主不正常就连支线的角色都莫名其妙。
轻盈浪漫,不是烂片,在完全依赖两位主角表现力的基础上也没有垮掉。但过分可爱这件事也的确容易让cp张力失之于温馨。
喜欢冯绍峰支线、电话亭、最后坏了的礼物交换这三段。这部电影有些价值的地方,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不用非要从电影里求得些什么。电影可以只是这样简单的小事,而我们看一部电影的需求,有时也可以很简单,像日常呼吸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火车上形形色色的乘客就是社会的缩影,有人悲欢,有人聚散,有人生死。来来回回的往返永远处在反向错位上,疲惫的一天过去,王锐和秀珊咀嚼了生命的况味,领略了爱情的虚实。月亮高挂,俯瞰人世百态,一列列的火车载着人驶向未知的命运,在两人即将放弃的时候,老天仿佛听到他们的祈祷,让列车晚点了……
北影节首映。一个非常微小的事件,拍得当然也是一个比较精致的小品。但更重要的意义,可能是作为一封时代情书的存在。
虚假,僵硬,还要时刻假装接地气。不如多看两遍网上的异地恋相见短视频。
三星半,前面感觉OK,从李晨和冯绍峰出场开始,味道就变了,整个节奏就乱了,开始水牛,口琴,进城务工,绿皮火车,异地恋还有中秋节的意象都挺不错的,1990s的感觉也是对的,可惜后来来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人,主题渐渐走偏了,小两口的爱情里掺杂了太多奇奇怪怪的东西(煽情太刻意啦),显得不纯粹也不可爱了。。。请问那些自以为是的内地导演们,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搞清楚拍电影到底是在拍啥呀?PS,子枫妹妹越来越惊艳了,每个人满嘴的“中秋快乐”可是现在是五一啊!
这个世界光怪陆离,这部片也是。
李蔚然辗转这么些年,总算找到了自己的路子?不容易啊。但首先还是那句话,爱情电影,选对了俩主演,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李蔚然《穿过月亮的旅行》,7/10。12月第一部,我嘞个《小别离》剧场版啊😂还行,有一种无痛呻吟的纯爱感。
真是找不出什么优点啊,拍的跟俩人不见面就再也见不到了一样,可是你俩再坚持几天就国庆节了啊,那个年代国庆节也是放假的啊!年代感有,群像也有,但就是很塑料,找不到拍这个片子的意义,除了自我感动好像没想着打动观众
听说原著在东北?那男主的一些事情就合理了
看完电影又去读了下原著,感觉基本照着拍的,改到广深没太大必要,更喜欢东北的感觉。
李蔚然和丁晟都是老牌广告导演,月亮和火锅算是今年五一档的难兄难弟了,还都是百纳千成投的。这部视听语言很活泼,每场戏都有些设计,古灵精怪的。两个童星演绎成人爱情,都是00后演技担当。错过两次的见面,中间穿插回忆和旅客互动,绿皮火车的烟火气人情味,冯绍峰吹口琴的支线最动人
整部电影都流露着一种自然、真诚的可爱。后期剪辑、音乐是,两位主演的表演也是。完全真诚可爱小夫妻!子枫妹妹笑起来我心都化了。国产爱情片里少有的简单纯粹,也因此有种难能可贵的可爱, made my day!
大哥大姐你俩就中秋调个休 有必要这么生离死别的吗 蔚然导演恋爱脑有点严重哈 请多读几遍麦琪的礼物
另一种人在囧途的公路电影,本来以为是一段奇幻之旅,没成想却是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这背景得亏是设定在九十年代通讯不发达的时候,放在现在不就是纯扯犊子吗,看完这个电影告诉我们手机多重要,以及所谓的惊喜,并不一定是惊喜,有可能是默契的错过,可见沟通有多重要!ps:总感觉男女主还是孩子,突然演小夫妻,给人一种别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