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中的父亲,面对青春期的儿子总是束手无策,在儿子的意外死亡后,为了掩盖儿子死因的尴尬,开始编造一个善意的谎言。
无奈谎言引起的蝴蝶效应带领父亲在自欺欺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面是周围人投来的敬佩仰慕之情,一面是陷入压力的泥沼深处无法前行。
在儿子生前唯一的好友不断地质疑下,老爸终于决定说出真相,得到女友的耳光,却也摆脱世俗的行囊。
父亲其实在谎言中塑造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儿子,完美,乖巧,并且善于思考,而不是他面对的整天只对性感兴趣的和他对着干的毛头小子。
他在这样的意淫中得到作为父亲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因此儿子的死,其实未必不是父亲的解脱。
最讽刺的是,在寄出无数作品后均被退回后,给儿子代笔的遗书和日记却被周围的人大加赞赏,上了访谈节目,甚至书商排队前来接洽出版事宜。
看来再优秀的文字,也敌不过更有商业炒作价值的自杀事件。
老罗宾跳完水湿漉漉地走向汽车,约了儿子的好友去邻居家看久远的僵尸电影。
他们永远是别人眼中的怪胎,或者根本就是空气中的尘埃,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快乐和友谊。
the endPS:电影中的配乐都很棒!
像朱诺一样。
而学校里的师生对于儿子的纪念和缅怀,就像众人对MJ的大声哭泣一样具有喜感。
威廉大爷扮演的父亲的确伟大,发现儿子竟然死于追求极度的高潮而的吊死自己。
这样的死怎么可能会有价值?
实在是愚蠢的死法,死后都为众人所唾弃,身为父亲如何度日?
在极痛之后,他在儿子的新电脑中写下"遗书",之后在校园中传开。
凯尔最好的唯一的朋友有发现异样。
这样的故事该如何分类,我也不知道。
编剧这样的设想有几分荒诞的味道在其中,让一件原来可笑的事情通过一个谎言而有深度,把死的无所谓变成死的有价值。
塑造一个蠢货总没有塑造一个先驱来的有价值。
这是不是这部电影划分为喜剧的理由呢?
这部片子很压抑。
并且不出所料,影片的结尾来了Queen的《Under Pressure》,搞笑的是,在一节诗词课上,一个黑哥们竟然用Under Pressure的歌词来搪塞主人公(Kyle父亲,兼Kyle就读高中的诗词课老师)。
作为父亲希望孩子死后能留个好名声,而伪造了儿子自杀现场,实际上儿子Kyle是重口味sy不当勒死自己的。
这无可厚非,问题出在Kyle的父亲伪造了一封遗书,而这封出自这位有着写作天赋且郁郁不得志的父亲。
与其说是遗书,不如说是一篇超现实主义的诗歌,于是随着遗书的公布,Kyle瞬间成为了全校的名人,成为了一种象征。
学生们把Kyle头像印在T恤上,刺青在身体上,etc。
看到这里,有没有想到我们的Kurt Cobain。
传说Kurt Cobain因为无法忍受自己音乐的商业化,而举枪自杀。
Kurt于是成为了反商业化的一面大旗。
然而,然而另外一个传言是,Kurt无法忍受自己胃病的疼痛,最后举枪自杀。
假设后一种传言是正确的,仅仅是假设,我不想得罪涅槃粉丝,况且我本人也是。
假设后一种传言是正确的,一切不正如片中Kyle?
对了,在片中有个细节是,老爸想把儿子日记(当然是老爸后来自己写的)起名为“我恨我自己”。。。
巧合?
涅槃曾今也想把自己的专辑起一个类似的名字。
于是,再回到影片中,为何会发生这样一场所谓的“闹剧”,儿子手淫意外死亡,老爸伪造遗书,然后儿子尽然成为了某种象征。
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
说到底就是所谓“时代”需要“英雄”。
就如片中高中里的另一位写作老师Mike之所以第一次投稿就中了,并不是因为他写的什么好文章,而是他的文章是一种象征,抗争当时NBA赛场上对于有色人种的不公平。
记得当年罗德曼也对于大鸟受到照顾也发过牢骚,不是很了解当时的环境,不过可能确有其事。
而主人公父亲生不逢时,尽管他有写作天赋,可是怎么样呢?
听过时的歌曲,喜欢过时的诗人,那么注定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这个世界需要的是张扬的人格,哪怕你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货。
这是一个快餐、速成并且空虚的社会。
Kyle的死成为一个契机,让Kyle的父亲无意中也快餐成名了一把,但是说到底,其背后只是一个空虚的社会需要寄托而已,Kyle的父亲自己也知道其实Kyle并不怎么喜欢他。
于是,最后矛盾激化(Kyle的好友andrew与Kyle的父亲对话),并以最激烈的方式解决(Kyle的父亲绝对公布真相),而结局当然是一切释然了(经典的跳水场景)。
这一切伴随的是Queen的Under pressure,贴切至极。
P.S. 我更喜欢David Bowie那个版本的Under Pressure。
看片名和robin慈爱的眼神 本以为是温情路线的亲情片 选在父亲节观看结果完完全全的跌破眼镜 不过这不是贬义只是出乎意料影片的风格非常黑色幽默 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用看似荒诞的喜剧手法反应出人性的弱点和一些畸形的社会现象想出名只有才华不行你得会伪装 脸皮厚豁得出去 甚至是拿家人做文章看上去荒诞 其实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事还少么而电影的最后 他终于还是无法让名利征服良心的煎熬说出了真相 然后如释重负的跳入水中看到这 突然想起了Nirvana的nevermind经典专辑封套最后他还是和真正喜欢他和他儿子的人在一起因为他认识到:“我曾经认为生命中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独终老,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ps: 里面的歌很好听
不要觉得这片子夸张荒唐,而是人类社会就如此夸张荒唐。
不要说有多少卡尔一样的孩子被人称为“怪胎”“智障”“畸形”,在学校被人欺负,被老师认为需要送往特殊学校……我们这个社会仿佛是不需要也不欢迎异类的。
人们的所有选择看似合乎现实的逻辑,实际却是一种趋于大同,生怕掉队的被选择,胆小懦弱的本质被强势的数量撑腰壮胆。
这种数量延展到整个社会,就是一种深刻的恐怖力量,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即便沉默着,有时也会让他们的眼中钉不得好死。
具体到这部影片,卡尔没心没肺不卑不亢的态度,反倒让人欣慰不少,当他在自己独特的趣味的手淫方式中意外死亡时,我以为导演在开玩笑。
一个根据观影“老经验”推测出的剧情路线,到这嘎然而止。
之后的发展,便进一步剖开了这个社会的表皮,迅速暴露出其内在的荒唐与悲哀。
影片以相当夸张的基调跟主人公急转直上的生活境遇改变告诉我们:看吧,其实这种事情就发生在你我他的身上,而且你们很可能都是促成其中的一分子。
被老爹包装过的卡尔迅速成为人们心中膜拜的文青偶像,他的死与他的文字相互催化作用,魅力无可比拟,促成一个巨大的供所有人意淫的舞台。
而真正写出如此智慧文字的卡尔他老爹,从始终的无人关注,到最后的被众人转脸比出中指,其实彼此都从未改变过。
没有人发现,也没有人愿意拨开平凡不济的表象去欣赏他的智慧与善良,去除了包装,人们心中的圣经可以立刻变成一坨屎。
当然,除了同样“智障”的安德森跟邻居欧巴桑,愿他们永远那么酷。
看这部片子是因为罗宾.威廉姆斯,也因为擅用喜剧玩大冒险大刺激的鲍勃.格德斯维特。
电影还不错,即便在结构上刻意营造了迂回曲折、峰回路转的效果,但总体叙事脉络上还是足够清晰明了的。
意识流偶尔加进来凑热闹,也算小小的点缀。
毕竟要在有些火爆的粗口语言及生动的生活背景中,找一些与死亡、诗歌、忏悔、教育对得上话的窗口。
在兰斯的儿子凯尔未死之前,我很喜欢父子之间充满矛盾与火药味的对话,也可以这么说,整部剧我认为最精彩之处也在凯尔未死之前。
凯尔对待父亲的方式,用常规的法则界定,那就是大逆不道。
但作为父亲的兰斯,能够忍受,并用各种软硬兼施的办法教育凯尔,这也是天下父爱大同的表现。
但有个必须正视的问题,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是无法消融的,青少年自杀,这个问题探讨起来,第一个要揪出来的就是“社会大家庭”。
本片可爱之处也在这里,没有那种大肆说教的意味。
一切从子不教,父之过谈起,从孩子身心健康谈起,从美好的“假设”谈起。
片子里,这父与子的性格特征都不是刻板固定的,有种模糊的感觉。
兰斯对待儿子的方式,至始至终都无需怀疑他对儿子的爱,所有内疚不过是来自儿子存在时,疏于沟通,疏于深入了解儿子的悔恨。
但可以肯定的是凯尔是个智商不够高,但又有自己的主张,只是无处伸展,异常孤独的孩子。
其实,人是这样的,人无完人,几百年能出一个爱因斯坦?
殊不知爱因斯坦也曾遭受过无视与诽谤。
喜欢开场前,兰斯的一大段自我剖白,想来做个名利双收的作家的确不容易。
像迈克老师那样,一篇文章就能登到纽约客杂志上,而兰斯只能把一本本印染着心血的手稿扔进垃圾桶。
幸运,有时就是这么重要,才华横溢的人就有可能在有生之年栽到这个词上。
还好,兰斯还是有点运气,他为了掩盖儿子是在自慰中意外身亡,也为了给儿子一个公正的待遇,还儿子一个美好的形象,他开始用自己的作品,用自己的文字写下儿子的自杀日记。
最后短短的几十分钟,虽然有点被耍弄的感觉,但还是能感受到深度。
兰斯把自己从悲伤中解救了出来,也用一句句刺耳的真话嘲弄了校园里所有虚伪的人与事。
里德小姐从新投入到迈克老师的怀里,她可谓是个最大的讽刺,一个人玩跷跷板,注定孤独。
兰斯和邻居太太,加上凯尔的好朋友,坐在一起看僵尸电影,画面温馨,这才是和谐的一家三口。
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心灵上能够沟通,才能真正地回馈彼此关怀与爱。
PS:忘说了,这部电影还有个重要的角色,布鲁斯.霍恩比斯,说此片是他的音乐电影,都不过分。
博弈论里有“囚徒困境”,我沾它点光,起名“乞丐困境”。
人们总会赞美和引用某人说的某段话.觉得那是真理。
其实那句话,之所以鼓舞人心让我们激动不已,之所以是我们等待的话,成为我们想听的话。
只是因为从“正确的人”的嘴里说出来而已。
"be the change you wanna see in the world" 甘地说的时候,我们会满含热泪的拿出本记下来;海淀桥下的乞丐说的时候,我们会满含热泪的拿出手机拨打110。
甘地说的时候符合我们的期望;乞丐说的时候,超出了我们的期望。
如此的超额,以致于让自己无法面对和承受他比自己都强的事实。
怎么容许呢?
怎么可能呢?
于是我们迅速的拿起了武器,利用我们作为高级于“乞丐”的社会认同,对他用“莫须有”的罪名来判决。
而作为乞丐,如果真的不小心搞了点深度,琢磨出条真理,他是要勇敢的向周围说出来,还是要顺从和实现大众对他的期望和判定,仅仅把“真理”和很多人的一块钱放在那个盆里呢?
PS:一直很赞ROBIN选的剧本,而且他貌似迷恋当老师...好为人师啊,一部比一部深刻。
如果说死亡诗社让我痛哭流涕后热血沸腾,而这一部则让我痛的连哭的力量都没有了。
对人性涓涓小溪般的描述,却如此TMD露骨。
我很惭愧。
i used think the worst thing in life was end up all alone. it’s not. the worst thing in life is ending up with people ,who make you feel all alone能理解这句话就足够了。
我曾以为一生中最糟糕的事是孤独终老。
我错了。
一生中最糟糕的事是,身边陪你走完一生的人让你倍感孤独。
如此冷静的叙述却因为不一般的剧情显得尤为出彩。
不得不说的是,Robin Williams对这位父亲的诠释真的是很到位,尤其是他那经典的笑容,常有让人分不出是悲伤还是欢乐的恍惚感。
儿子连自己的照片都无法接受,在青春期性冲动和外在之间无法寻扎平衡点,是个EQ底的小孩。
手淫过度而死,美丽的女教师根本就没有自我,爱慕虚荣的虚伪的女人啊,连怎么思考都不记得了吧。
只会追着表象在跑。
校长与另外一个黑人老师亦是如此。
邻居女人,寂寞的怪茄一个。
最大的谎言家就是父亲。
最难接受凯尔手淫过度而死的人是他自己吧,他最爱的也是自己吧。
最真实的应该是安德鲁,那个眼睛灵活的孩子。
我在想是什么使人们变成了这样,在繁杂的表象世界里,什么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没有自我意志,一切都只是虚伪的表象而已吧。
就像片中父亲,写了多年的书终于得以见天日,有名有利有女人,然而还是逃不过自我,选择了坦白。
或者可以说,父亲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书出版了,想要的得到了,这时候是该审视自己内心的时候。
这就是影片的讽刺之一,人总是在外在得到满足的时候才能转向自己的内心吗?
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为何不能一开始就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呢?
自我真的那么难以接受吗?
有时候想想,人是多么可悲的存在啊!
This movie is a perfect proof of my slavishness.I thought I was Lance, or at least I was one of those who get Lance. I feel helplessly sad when Kyle shows nothing but disrespect and rudeness to him. I feel envious when Claire told Lance she was watching Mike playing basketball. I feel a little elation though mixed with disappointment when people surround Lance for whatever isn't true. Also I feel relieved when he put everything away and dashed into that swimming pool. But wait a minute. On the second thought, how can I be sure that I am not one of those Lance resents? The Gothic rebellious girl, the glassy nerd, the overweight dumb, the headmaster, the republisher agent... they all nodded when they read the fake journal and felt connected with the fake Kyle. Finally they end up being dispised and mocked by Lance, despite the sympathy, respect and admire they gave, at least partially real. Lance ends up feeling true and fulfilled with people who he thought really get him. But after over one hour's brainwashing about how fake it is, I can not help but suspect whether the last scene is really true. Finally, what I can get from this movieis only that one thing, nobody can really get anybody. So why bother to read, ponder and sympathize? HELL IS OTHER PEOPLE.
HAO WU LIAO
戏弄了一群傻逼。
啊哈,一场闹剧。窒息性高潮太危险了。。。。
太冷了,没别的
影片最后,罗宾·威廉姆斯全裸地跳入泳池的那一刻,我和他一样,觉得整个人都自由了。
看了这部片子,不知道是本人太落伍还是确实东西方文化差距太大,完全无法理解
其实这种讽刺意味的喜剧电影不是很适合我,甚至是有这个标题严重欺骗我的感觉,一直以为是很轻松的电影,至少我现在需要那种轻松。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是在看过之后觉得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但不是很适合我。
价值观无可挑剔的正——出书出名上电视节目,哪比得上跟好朋友一起看恐怖老电影来得爽!
威廉大爷最后全裸上镜,越老越泼辣呀~
看不懂。。。。
死了比活着有用
最害怕看这类试探性的电影,延伸的还有那种假装是亲戚去陌生人加做客的。这个电影最后父亲不藏了,你让那些把你儿子当作纹身的人怎么办那哈哈哈。
爸爸,我爱你。你保护我到最后
你就等着幽默人生吧!
看的时候一直很担心怎么收场,结果……a short speech.太仓促了。或许真实吧,本身就是力度了。by the way,Robin is a old man,
最后还是没明白伟大在哪儿了,不能说因为是罗宾演的我就打高分,整部电影分明就是在讲一个无能又自私的父亲和他的撸管基佬儿子的俗套故事。
看完郁闷死了。。。。伟大在哪里?还不是自私
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伟大在于知道孩子的拙劣却依然爱着他,而不是因为爱面子创造一个美好的儿子....
谎言导致处处尴尬,如果有了积极向上的作用,是不是谎言就不重要了。兰斯始终是为了一己之私,不能原谅
我怎么觉得没什么意思呢.....还没有 当幸福来敲门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