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吧不是吧,第一幕就致敬了《小时代》吗!
连发型都一样!
三人聊天的方式把各自的生活和爱情线介绍了一下,让我想到了《红楼梦》里片头冷子兴和贾雨村介绍红楼人物的感觉。
后面整体故事稳定;没有狗血的爱恨情仇,方欣没有堕胎,没有分手,而是为了一场冒险而选择继续这段爱情;王菊没想到是演技担当,跟张帆的爱情是最让人舒服的!
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层的感触,是它将怀孕母亲的工作中的艰难,清淡而从容的描述了出来。
感动而不过于抒情。
在如今的社会,母亲,罕见地让员工和老板站在了同一条战线来对抗她。
员工嫌弃孕妇做不了工作让自己劳累,老板嫌弃孕妇做事少而工资体现不出价值。
孕妇,是一个让整个社会都嫌弃和不喜欢的群体。
因为一小部分甚至极少数孕妇就职即怀孕,让整个孕妇群体遭受了灭顶之灾。
部分公司恨不得让入职女性写一份声明或者做一份检测,声明她们不会怀孕,或者检测她们没有怀孕,才准许入职。
丈夫无法提供任何帮助,他们更希望孕妇待产在家,全职育娃与工作脱节。
这样未来离婚,他们就可以以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要求抚养权,也可以以我供你吃穿来获取颐指气使的家庭地位。
于丈夫有益的事,他们也不会支持孕妇去工作,去支撑她们的社会价值。
在这个环境下,还在不断的在要求生育率,这个被整个社会都在拒绝的群体,苟延残喘,濒临灭绝,生存艰难。
没有人想给孕妇托底,也没有人愿意给孕妇托底。
她们只有自己承受着这一切,挣扎在胎儿和生存之间。
陈导是个好导演,他看得见女性那些细节的难处,他也在力争把这些难处很好的表现出来,让它们拍出来好看,融入到整个剧情中。
正想着这部电影应该打几分,看着评分的大家也觉得自己可能是阅历远远还不够,可以打五分吗?
那就按观感来吧,我还是很喜欢很喜欢,但是最后用感觉喜欢还差那么点才能满上,相比起剧,觉得可以这个故事绝对可以更好一点。
(也可能是期待值太高了整个过程都挺期待的最后结束反而有点突兀感觉太短了)这部剧是高二的时候同桌三个人一起看的,当时也说好了出电影一定要一起看,只不过无奈时间地点都不太配合,性格也稍稍不配合。
但我还是对这个三人组充满共鸣和向往啊…三个人的形象都十分鲜明,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姐们朋友应该不在少数,她们都是如此珍贵。
我时常羡慕过对于男生友谊来说总有一个很特别的点就是篮球,这是他们普遍的,所以才特别,而且很神奇,仿佛男生和篮球就是紧贴的。
而对女生来说,逛街,当然也是特有的,就像小时候经常喜欢洒在喷上发胶的头发上的亮片,女生的友谊就像那般,“bulingbuling”!!!
最后互夸甚是精准啊,而且这个点也特别好,这个时代批评一个人太容易了,我们不能再只会通过自我批评来升级了。
我觉得我就特别像刘净,凡事犹犹豫豫拖拖拉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因为想要自己去体验一次才能知道而已!
这真是一种极好的支持…填报志愿真把我给搞迷茫了,让人感觉把过去的人生都交给了未知的未来,要命的就是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个让我感到害怕的问题就是我以往不断强调的我究竟是想要一个怎样的我的人生,是的,但在周围人的话语中,我迷茫了。
于是,寻找答案…方欣看着照片中演员坚定的眼神,那是未知的未来,因为未知所以是冒险,但我想或许方欣一开始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说出了那样的一番话,她当时可能只是为说服演员留下来。
可是后来,当她写稿的时候,心中却满腔言语。
所以能够给出答案的人是我们自己,有时候经常会震惊自己竟然说出了一番自己都想不到的话,真的是想不到的吗?
虽然这种时候挺多,但是这种言语到底是从哪里来,我还不是十分清楚,只能说,就是「体验」吧。
人生的体验,就是生活的享受,一切都是未知的却又仿佛安排好了一般,答案就从这里面找到,就像结局让我感到突兀一样,因为那并不是结局,电视剧剧尾的结束也并不是结局,它会继续发展下去,随性一点,不用太刻意,想逛街就逛街!
想跳舞就跳舞!
想看电影就看电影!!
喜喜!
悲悲!
是是!
非非!
不要害怕去寻找答案!
像跳出爱情剧的夏梦一样,经常去接触新的领域,去慢慢实现「升级」。
以后应该再看一遍,原来这叫都市轻喜剧啊
我就要打破常规!
男导演?
怎么就需要感慨了
作为看完剧版的人来说,影版还不错,算是延续剧版,人设也没崩。
夏梦陆斌这对上大分,虽然在当代看来,两人好像不太匹配(其实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但是能恰好提供情绪价值的男人真的太少了!!!
最后继冲出去转了一圈回来又顶替胡总,是不是说明他当上了夏梦的领导?
这显得职场对一直在一家公司打拼的得力干将是不是太不友好了?
这内部晋升也太慢了……还是说对女性不够友好啊?
不太爽。
刘净真的很像一般的普通人吧,犹犹豫豫拖拖拉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总要都去尝试下才能决定,但是有时候试错成本真的很高,尤其是在时间的消耗上(可能这个说法显得人太功利了)。
方欣张挺这组,希望方欣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张挺影版的人设显得有点一般了。
最后想说,两个都坐办公室的打工人谈恋爱是不是不太好看?
所以剧情上都没这么安排,除了剧版里分手的夏梦和继冲,后面都没看到这种组合了。
“现代人最喜欢的大女主人设”男性合作方质疑女主角不懂熵增原理我们这个世界其实满满都是自以为是的傲慢和自我框架对他人的审视和分级我们太懒了 懒到用一种标准一种态度去面对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和人与其说男人多数爹味不如说自以为的上位者的优越感简直是人性之癌难以去除因为我记得曾经有位男性友人尝试和我讨论近代物理学,我也是一句:“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你看了什么书吗?这点基础都没有你和我聊什么?”我是女性,且比对方年轻。
这个傲慢来自我我自以为的博闻强识和阅读量这就是“自傲自大”的人性之癌那个“我”无比强大,对外全无他人东亚文化圈里的男性,只是在教育和被扶养的过程中,被周围的家人和环境加重了“你是全知全能的责任担当者”的思想钢印而已而“心理上的全知全能感”,无疑是最巨婴且脆弱的不接受能力有限 不接受失败 不接受无知 不接受人人均有其边界 不要一味打性别战争放下简单粗暴的评价标准和流行空虚的语言体系,放弃标签化自己与他人才是和自己和解 和周围和解的第一步
第一次想在电影院里跟着角色一起Dance!一个人在成都观的第一场电影,恰好厅里就三位女性观众还坐成了一条斜线,妙。
被陆斌和夏梦在便利店那场戏戳中,现在回味,的确,爱情呐,不就是那说不清道不明却难忍上瘾的玩意儿嘛!
爱情不是每个人的必需品,但有个无论如何都不讨厌你、小心翼翼又明亮大方爱自己的爱人,又何尝不是一段不虚此行的体验。
三场仨姐们在台上共舞的戏串联起电影版的主故事线,从头到尾的真“进食美味”段落也都完美配合戏眼,几乎无废笔。
从电视剧到电影框架的跨界讲述成功,编导演三方面也都很“美味”,结尾的积极情绪价值提供,更是如美味甜品般为这一“餐”完美收尾。
从KIKI到片尾曲到毛不易的献唱,音乐也在为这部作品锦上添花,强化记忆点丰满情感。
Kiki! Soso! Oui Oui! Non Non!喜喜 悲悲 是是 非非。
本来已经不想写这篇影评了,但看完电影版《爱很美味》之后,心情还是会因为夏梦这个角色和王菊的演绎而激动,但又发现自己无法摆脱潜在读者的影响来写感想,所以就随便写吧。
很难讲《爱很美味》存在一个明确的主题,似乎剧情还是在按照第一季的故事在平淡的生活中继续走下去,就像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一样,嬉笑之间见真情,苦难和挣扎也就真切地随处可见着。
整部电影没有太过明显的转折点,除了末尾处三人因各自不同原因的那场哭戏,但这都是属于个人线顺理成章的发展,并不让人觉得突兀,反而增加了“人与人的悲欢实难相通”的感受,即便是悲伤,夏梦、方欣和刘净的感受和震撼也是完全不同的。
我不确定这是否是轻喜剧的特点,就像流水一样平淡地划过每个主角的生活轨迹,却能在电影散场之后,在观者哈哈大笑之后,给他们带来些许唏嘘。
但我还是想努力理解一下这部电影的核心……精神?
在我看来,它实际上讲了一个对现代都市人而言,再耳熟能详不过的“劝告”:打开你自己,珍惜你自己,在与他人的碰撞中找到你自己。
但是,舆论场上现有的声音都难免带点孤芳自赏的味道,好像打开自己是一件多么悲悯他人的事情,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看似在退让实际上却暗中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的样子,实在难以让我喜欢。
但《爱很美味》用如此日常和生活化的场景、冲突做到了。
三姐妹还是和往常一样打打闹闹彼此嫌弃,在每个人的人生关口面前熟练地切换角色:她的事情,就扮演上帝,给点局外人的建议;自己的事情,就焦头烂额,生怕别人碍了自己的事。
姐妹的事不是我的事,相比之下,所谓的姐妹大过天、姐妹的事就是我的事显得幼稚可笑而不成熟。
也正是这样,她们才总是爆发矛盾,也总是在最后又反思自己的缺点。
但是,这才是所有关系的真相不是吗?
当我们承认,人总是不可能跳脱出自我的中心,就到了下一步,既然如此,人为什么还是会选择退让一步,成全所谓的关系,寻找所谓的爱呢?
好像这种问题违背了某种普遍道德式的利他,追问它们要么容易陷入虚无,要么容易走向愤怒。
但我觉得,《爱很美味》还是想要给出一个属于生活的回答,带给我们一些希望。
退让不等于变得圆滑,而是一种对他人和自我不完美的接纳。
就像电影最后,方欣接受了夏梦的强势和多管“闲事”,刘净接受了方欣面对婚姻的犹豫不决,夏梦接受了刘净的左右徘徊,她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最后接受了自己眼中不完美的自己,我们可以说这是朋友的力量,但朋友只是其中的力量之一而已,我们接受了他人,又为什么不能好好地接受自己和更好的成为自己呢?
夏梦这个角色,让一切故事的发生都有了起点和存在的支点。
她的强势和高度的目标性、信念感常常会给他人带来不适,而这种不适又会反映到她的一切人际关系中,给她带来困扰。
在某种程度上,我想,《爱很美味》的故事对我来说就是在看夏梦的成长,在反思她的反思,难过她的难过,快乐她的快乐。
电影版夏梦和kk的故事线展现的,与其说是一个年轻职场女强人是如何搞笑地克服困难最终拿到IP的职场故事,不如说它反映了强势的、目标性强和带有唯一成功标准的女性在当今社会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我不觉得夏梦是一个个例,因为我总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凡事希望做到最好,制定的目标就要尽力去完成,积极地争取想要的机会,加上并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得到后会因此得意与满足,可以说,夏梦的价值感是建立在相对单一的标准之下的,当然我不乐意去扯什么中国教育的困境、传统中国思想的保守和中国人对待成功的普遍焦虑,因为这就是在把这类人贴上“争强好胜”“钻营功利”的病态式的标签。
《爱很美味》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夏梦想拿到kk的版权,在各种正式渠道均无效果之后,只能想方设法欺骗kk自己拿手百里守约,在哄骗男友帮助后才终于和kk建立了”虚假的”朋友关系,但在真相被戳破的时刻一切又显得可笑和可悲。
我很喜欢这个设定和情节,因为它传递了这样的隐忧:同样是信息时代的年轻人,甚至是大厂总监的都市丽人,也有被甩在身后的无法跟上所谓时代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危险。
“夏梦”们似乎显然正在被一种更加自由式的话语捆绑着,当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和新标准出现,当单一的兴趣爱好或休闲方式成为身份认同的根基,普遍性的标准式微,看似多元但实则壁垒又高又厚的准入成为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的唯一可能,我该怎样和更多与我不同的人成为朋友?
我该怎样进入他人的世界?
或者,再退一步,我该怎样得到别人的认可?
“夏梦们”正在寻找自己该如何自处的出路,她们也期待被人真正的爱护和喜欢。
在电影快结尾的地方,夏梦和陆斌在便利店的那场戏,夏梦哭着问陆斌为什么会喜欢强势的自己,陆斌说不知道,但又说每个人总会有各种喜欢他人的原因吧。
我想,《爱很美味》之所以现实,是因为它看到了夏梦们的存在,但它的乌托邦也在于,这样的夏梦实在太可爱,她也有人爱,也仍然会爱。
看到那里,和夏梦一样强势并也常常因此自卑的我,得到了救赎。
此为记。
没看过剧版直接看的电影版,依然能被那满满的姐妹闺蜜情所打动。
影片讲述了独立女性的成长故事,却没有大篇幅地讲述女性独立自主、励志向上的拼搏故事,而是更贴近日常生活来叙事。
影片做到了首尾呼应,开头是毕业晚会上三个好闺蜜原定的舞蹈没能一起跳成,而结尾是长大后三个女生在夏梦的公司晚会上完成了当年未跳完的舞蹈。
跳舞这个主题其实贯穿了电影始终,似乎大部分内容都是讲述三人在排练舞蹈,顺带提及了三位女主近期发生的一切事情。
三人的性格大不相同,也因此互相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争执,但最终还是发现只有姐妹在身边在一起才能共同度过各自的难关,人间的爱才会美味。
2021年看剧版的《爱很美味》时还是挺惊艳的,惊讶一个国产剧没有俗套地讲情情爱爱,而是大胆地表达性,还有剧中从事影视行业的夏梦打破第四面墙,吐槽现在的影视剧创作,这是前所未有的观影体验,看得很乐呵。
电影版的《爱很美味》延续了电视剧的风格,一言不合就开车,有让人忍俊不禁的笑料,吐槽现在的影视行业。
剧中夏梦吐槽咕噜咕噜的影视都是给小孩看的,应该就是指B站。
如果这两个小时的内容是第二季的前四集,那我也就不吐槽什么了,可他们偏要拍成电影,那我可就得提高要求了。
先说结论:作为电视剧还可以的,但要说是电影还显得诚意不够。
最近也重看了柯南的剧场版《贝克街的亡灵》,这才符合我对于一个剧场版的预期,你得先写一个比电视剧高一个档次的剧本,然后才能拍电影版,而不是从一部剧里截两个小时剧情出来就跟我说这是电影。
《爱很美味》给我的感觉就很平淡,没有大活,就像是剧里罗KK的朋友对他的吐槽:你快开个大啊!
三个女主的故事线,刘净的那条最拉胯。
作为电视剧里的主要演员姜山木在电影里出场的时间非常短,刘静的富二代朋友宋超更是一个镜头都没有,给人的感觉就是演员没档期来不了,然后就加了主厨这个人物来丰富刘净的故事线。
还有刘净的姥姥和姥爷,我记得电视剧没有,应该也是新加入的角色。
看到刘净没有给姥爷做红烧肉时姥爷失落的表情,我就在想不出意外要出意外了吧,果然,电影还是落入了俗套,姥爷匆匆入组,匆匆离开,这段剧情想表达的东西在其他影视剧里已经表达了很多了,没必要重复,对电影主题一点帮助都没有。
说到电影主题,还真很难总结电影的主题,编剧还是没摆脱电视剧剧本的思维,把剧情写得太松散,主题不够凝聚。
我只能通过电影的海报去推测电影的剧情,海报倒是做得主题明确,在一个影厅里,后面的观众都是成双成对,只有这三人是独自美丽,电影想表达的主题应该是刘净说的台词:女人就不能没有爱情吗?
看得出主创是受够了现在影视剧里这些情情爱爱了。
女人的最终归属就必须是男人吗?
主创对这个影视剧里向我们输出的价值观提出了挑战。
以往的电视剧里,女人都想有个家,男人都是比较想逃离婚姻的那一方,而在《爱很美味》里却反过来,男人(张挺)变成想结婚的一方,而女人(方欣)即便是已经怀孕了,还是不太想走进婚姻。
在另一部电影《爱情神话》里,也有这种性别倒置,老白跟李小姐发生了一夜情,按惯例来说应该是女方要求男方负责,《爱情神话》里却变成老白才是那个更想结婚的人,这是这部电影的先进之处,新时代的女性已经可以不依附于男性,依附于婚姻了。
《爱很美味》好像抓住了女性逃避婚姻的趋势,但也仅仅只是抓住了这个趋势,流于表面的抓住观众喜好,并没有提供更深入的见解。
立意是好的,奈何剧本跟不上这么好的立意,剧情有很多弊病,比如张挺买珠宝这里,我以为店员要误会张挺拿着戒指要跑,编剧直接就把张挺写阳了,还给关起来,前面铺垫了张挺的各种焦虑行为,我以为怎么也得出点大事,到了结局他却突然懂事不作妖了。
三姐妹在年会跳舞时吵起来我也很困惑,发生了什么?
我也没上厕所没错过什么剧情啊,矛盾还没激化,情绪都还到位怎么就会吵起来了?
莫名其妙的。
最后三姐妹的和好也很突然,编剧可能是想表达“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的意思,但表现手法过于粗糙。
夏梦只要承认自己会玩游戏是装的,然后罗KK就会变得很乖巧懂事,这鸡汤见效也太快了吧。
没有了一步步的铺垫,就着急地奔向结果,这个故事难以让人信服。
影片为了有一个上扬的结局,结尾匆匆让剧情好转,显得有些刻意。
虽然观众是看爽了,但剧情的逻辑却经不起推敲。
《爱很美味》写得最好的剧情是方欣跟上司谈心那一段,方欣以为上司能跟自己共情,结果却是,一个女人的家庭工作同时顾全是建立在牺牲另一个女人的基础上的。
可惜这里没有再给这个冲突煽风点火,只是轻微就带过了。
电影可以深入的切入点很多,比如罗KK为什么跟夏梦前男友玩得好,就是不待见夏梦呢?
是不是厌女呢?
明明可以触及到更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电影偏偏要解释说是因为不信任。
立意上野心勃勃,剧本又写得小心翼翼。
我还是觉得创作者在思维上要高于观众,是要能启发观众的,而不是投机取巧地生产符合观众口味的作品去迎合观众。
什么都想讲,最后就会像什么都没讲。
能在我这个人印象这捞回一点点分数,是因为我喜欢张含韵。
然后我也喜欢李纯。
我以前没发现李纯这么好看。
其他我找不到啥好说的了啊。
我是去豆瓣准备打分的时候才知道这东西原来还有个电视剧版。
这部电影的立意不能说差,某种程度上,我能看到团队想让展示现代女性更多的样貌,在没看过其他版本的前提下,我的观感就是,导演用最俗套的方式,最老土的剧情,和最俗套的方式,来试图讲述一些不那么刻板印象的故事。
但这并不是说我就揣摩出了导演的立意,不是,我没那么厉害。
我也能感受到导演某种程度上的日常用心,试图还原,接近生活,就讲好一些生活中的故事的点。
但这东西有个悖论。
你提炼出几个角色的时候,这几个角色,就不再是人了。
距离感已经被天然的拉开了。
这种距离感不是靠一些贴近生活的小段子,小场景,小道具就能挽回的。
我这不是批评什么,而是我自己逐渐发觉的一个规律。
人物角色一定是有一面,代表着一个什么东西的。
但你只有把人真的放在那个场景里,你才能看到那个代表的东西。
当你觉得你发现了,试图基于这样的东西提炼出来的核心给它找场景找故事,它就会开始变形。
很像以前我们互联网行业很爱搞的用户画像那一套。
当然幸好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大家终于不再谈那套歪理邪说了。
脱离了实际场景,人物画像就只是个画像,和人半毛钱关系没有。
这电影给我不好看的感觉也恰恰是在这里。
我其实很难挑出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刺,我也不是来挑刺的。
角色好看,台词问题不大,场景贴近日常都市生活,已经很努力的在还原了。
跳舞的剧情虽然俗套,但也可以理解。
我现在想来我觉得看的出戏,有悬浮感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这几个人物的性格,他们遇到的事情被提炼的太典型,太新闻化了。
张含韵遇到的问题是千千万万个女性遇到的真实困境,也是男性会同样遇到的问题。
它是一个你我都会关心的共通的东西。
但你把它作为符号提炼出来后再盖到一个人物身上,就显得很奇怪。
一种和以往的悬浮感不一样的高级的悬浮感。
但他们带来的虚假和让我无法与故事共情的结果,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可惜了。
这是本来打算把剧集2拆成上下两部卖电影吧,还是真金白银的票房香,结果胡萝卜了 well
点映看完了,以下只代表我自己的感觉,没有任何参考性与客观性可言,只说两位新帅哥,向东流,意外的居然不油腻,这种类型的帅哥,演绎不好真的是会让人皱眉,但剧本和演绎都不错,刘静和他隔着厨房玻璃沟通那段真的很棒。另一位帅哥罗kk,帅是真的帅,但是每次镜头单独给到他脸上的时候,我就觉得电影的信息量骤减。我理解的是:他是个gay,但是在打游戏的时候发觉,他居然还挺喜欢夏梦的,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性向,反复试探之后,然后在发现,原来一直和我们打游戏的,回答了我问题的人是夏梦的男朋友啊,我果然还是喜欢男人的(笃定的微笑),夏梦姐,我是想和你做朋友的,因为我们喜欢的男人的类型都很像。
想看夏梦的前男友变现上司,第二季快来
算是对剧作有了个交代吧,陈正道依然对《私货》耿耿于怀,满意的是落脚点在姐妹情上,且事业篇幅比较多写的也不错,不满意的还是稍有刻板、以及还是钻不出婚恋作为刻画女性角色必选项的怪圈。当然,如果是想看都市喜剧还是及格的。
感觉就像看了一集加长版电视剧,但我却很喜欢,因为它有着剧版我所喜欢的一切,平常不失有趣的对白,不偏不倚的女性描写,年轻人的工作和情感困境,以及犀利却又恰到好处的社会批判,这些都自然的融合到一起,所以整个观影过程是很开心的。最后的舞蹈段落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不再用语言衬托,完全靠画面引导,人与人没有统一只有多样,当舞台的大幕拉开,脚步随心所欲的跳起来时,每个人又都是最有魅力的
喜欢电视剧,抱着期待去看的,结果很失望。电影版,不太行。
比爱情神话差了一百个小时代……
没看过电视剧,所以观影体验就是这样了,人物塑造单薄,也许是因为电视剧拍出来的电影版吧。
有点对付,看着玩还行,当然比开场cue的《小时代》还是好多了。“私货”俩个字都特别点出了,后面也没见夹带私货啊。最可爱的富二代宋超没出现,想他。
市场角度看,这片子走流媒体效果会更好,总比现在炮灰好。
有一点散乱,但自然的对白和相对接地气的桥段可以很好的遮掩这一点不足,让人看得比较舒服,不过它同时会损失一部分认为电影一定要讲些什么的观众,这会令他们觉得失落。开篇提出的友情点成为第一主题,爱情主题依附于这个,甚至某部分成为职场的矛盾,陈正道是一位很会抓社会话题点的导演,比别的导演要准确,但并不深入,话题只是为了话题,而不是在电影里为了人物、精神或者别的。结尾的情感升华写得是很好的,由约定的自我批评变成对相互的肯定,这种主题升华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靠剧本公式,理性逻辑推导出来的,这一节拍得再好一点就更好了。虽然剧和电影对职场环境都有相对真实的描绘,但在某部分处理方式上仍然没有照顾全面,夏梦显然在最后才明白自己的工作态度有问题,这放在矛盾落脚点太轻松,方欣那边还是隐性强调工作外的social等等
各种拼凑
故事节奏表演都非常一般的电影
拒绝在电影院大荧幕看两集电视剧
前有八卦中争分夺秒介绍分子料理,后有排舞中见缝插针拌嘴逐渐升级,撕得太精彩了,郭敬明看了直呼内行。连开场舞都有意COS,我宣布,新的时代姐妹花诞生了。影版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看完就像做了一场精神马杀鸡:对食色性人之大欲不加掩饰的热爱,对两性关系、职场竞争、姐妹槽点不带傲慢的嬉笑怒骂自嘲,爱情片和职场片难得如此顺滑兼容,毫无排异反应。结尾年会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大秀舞技,完全不被性别年龄身材桎梏,尊重、多元、自由、随心,就是电影要传达的,活出自己最精彩。
什么玩儿意……这哪是电影……
没看过剧,但电影版意外挺好看。第一幕仨姐妹文艺汇演跳舞恍若回到《小时代》,但接下来三条线有条不紊徐徐展开,最喜欢夏梦这个部分,也是戏份最重的,没有因为男朋友是个健身教练而嫌弃他。张含韵好像没有一点职场的气质,像是偶像剧里的那种弱不禁风的被霸道总裁欺负的人设。刘静这个角色加入了疫情隔离有点强行煽情。电影的取景都好高级,结尾年会的舞蹈又重归于好,像是Netflix流媒体大联欢结尾。总之还算可以,虽然故事单调,但也能值回俩个小时。【GPTHD/6.06GiB】
对《爱很美味》剧版的热爱便是它打破了传统都市爱情喜剧的套路,真正脱引而出,展现出三个主角的魅力以及友谊。电影版由于篇幅受限,不免让人怀疑是否能起到相同的效果。结果居然是不亚于,甚至是超过剧版的最终成品。“俗套”有吗?有的。“陈词滥调”有吗?有的。但是好吗?好看吗?对!好看的!这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在诙谐幽默的同时,也不忘点出一些社会中的困境与问题。
整个电影看的我都好烦躁啊,就一直在制造新的矛盾,然后解决的又很随意,而且还是那种留着尾巴的叙事,感觉无穷无尽的,no
没有高潮的一集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