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头热烈激昂的音乐,一下子把我带回学校组织集体观影接受革命洗礼的中学时代。
具有传统特色的抗战主旋律电影,加之商业特效,确实比以前的红色电影好看多了,特别是飞夺泸定桥超燃。
抛开特别渲染的牺牲精神、个人英雄主义和弱智无作为反派,某些镜头还是看哭了,毕竟那样的你死我活,那样淋漓的鲜血,那样沉重的历史都太过残酷。
“跑完两百四,拿下泸定桥!
”不是真的勇士,焉能正视那血雨腥风的人生?
自古战争伤亡重,英雄儿女魂永存。
盛世之下,曾有多少人为万象和平负重前行!
岁月静好,惟愿世界远离战争!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那场辗转二万五千里的大迁移,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而中央红军在1935年5月发起,由红四团具体执行的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两场战事,是整个长征过程中极其关键的战役。
取得胜利之后,红军就粉碎了蒋介石将他们变成石达开第二的阴谋,并为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甚至有“十三根铁链劈开通往共和国之路”的美誉。
时光荏苒,感动常在。
10月14日,再现当年红四团两大战役的战争动作电影《勇士》,开始在国内各大影院热映。
本片由著名导演宁海强执导、赵冬苓、赵宁宇编剧,香港著名幕后精英罗礼贤担任动作指导,李东学、于小伟、聂远、宋佳伦等位明星领衔主演。
这段历史被写入了小学课本,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经过主创团队的精心构思,几场动作大戏,设计得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开篇的竹林遭遇战,相比压轴大戏来说,只是正餐前的开胃小菜,但在罗礼贤的巧妙设计之下,展现得极为灵动。
当红军勇士从竹林顶端呼啸而下,向敌人射出一排排子弹之时,观众的热情一下子被引燃了。
这让人很难不联想起《卧虎藏龙》和《十面埋伏》,能把主旋律电影拍得如此酷炫,又有谁会说不好看呢?
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踏上一艘小船,他们的脚下,是奔腾肆虐的河水,一个浪头过来,小船就有被打翻的危险;他们的对面,是的敌人,用迫击炮和轻重机枪构建起了强大火力网;他们的身后,则是负责掩护的战友,试图压制住敌人的攻击。
勇士们要直面猛烈的炮火,随时做好中弹牺牲的心理准备,又要与激流做斗争,防止船体被倾覆。
这个难度,真不是一般地大。
飞夺泸定桥是全片的压轴大戏,但高潮之前的“前戏”同样精彩。
在接到任务之后,红四团将士拖着疲惫的身躯,顶着漫天的大雨,踏着陡峻的山路,冒着敌人的不时侵扰,用两腿一天奔袭二百四十里,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在此过程中,不断有战士中流弹倒地,因精疲力竭而倒下,因体力透支而牺牲,但是,没有一个人因此恐惧,没有一个人变成逃兵。
夺桥的经过,我们当然都不陌生,但影片所做的艺术化处理,无疑把这个过程渲染得更加惨烈和悲壮,更让我们印象深刻。
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抽去,十三根冰冷的铁索高悬于河面,令人不寒而栗。
二十二名举着土制盾牌的勇士,匍匐在摇摇欲坠的铁索之上,顶着敌人的炮火,以他们的血肉之躯,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
国共两军隔河交火,枪炮齐发,漫天的火光映红了天空,爆炸声震耳欲聋,子弹啪啪啪地打在盾牌上,看得人相当紧张,红军战士的不断牺牲,更让我们为之心痛。
而定格与慢镜的恰当运用,更是将这种气氛烘托到了极致。
因此,当最终胜利到来之时,银幕上的战士们一定会尽情欢呼,影院里也会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虽然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但影片主创显然无意于拍摄一部准纪录片,而是在四场主要动作戏之外,穿插了不少文戏,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些战场上铮铮铁骨的勇士,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却相当平和甚至是腼腆,他们会一起识字,一道聊天,一块开玩笑,红军没有森严的等级,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相处得就如同兄弟一般亲密。
铮铮铁骨之下,他们还有着拳拳丹心。
都说如今的影视圈是一个小鲜肉横行的刷脸时代,一些颜值出众的帅哥美女,恨不能在脸上盖个“我是##”的大印,吸引粉丝前来买单。
而《勇士》中的一干明星,为了真实还历史现场,却让化妆师把自己的脸庞变得极为黝黑,令观众看不清本来面目。
因为是在川西实地拍摄,他们还要与高原反应做斗争,还要顶着酷热趴在铁索上拍戏,其辛苦程度,没有亲历的人,真是难以想象。
在这一百分钟之内,我们只记得黄团长,杨政委和廖大强等等,而顾不得去想他们是由谁扮演的。
特别是果郡王李东学本尊,全程扮演小腿受伤的团长,并没有上阵搏杀,却是这支队伍的灵魂。
正是他的冷静指挥,才确保了战事的胜利。
于小伟饰演的连长廖大强,作为夺桥的突击队长,承担了大部分动作戏,矫健身手不输《湄公河行动》中的张涵予。
聂远饰演的政委沉稳大气,机智沉着,与团长配合默契;宋佳伦饰演的神枪手看似鲁莽却粗中有细,更是带给了观众最震憾的一幕。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妙可扮演的小姑娘,给这部杀戮气息深重的男人戏,带来了一抹别样的光彩。
她站在铁索后面大声呐喊的场景,一定为会自己收获更多粉丝。
总有一些往事,让我们永远难忘;总有一些感动,长久萦绕在我们心头;总有一些勇士,让我们一想起来就肃然起敬,倍感亲切。
没有八十年前红军战士的流血奋战,就没有今天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
不管时光如何流转,岁月怎么变迁,红军的精神永不过时,而《勇士》这样的优秀作品,也会在中国影史上留下精彩篇章。
在豆瓣众里,对所谓革命历史题材的评分没有公正性可言。
见到红旗红星就想吐,想呕,想痉挛,想吃酸的。
此类属身体症状,未可强求。
我个人评价三星半,但我儿子非常喜欢,非要打四星,好,听他的。
把革命历史题材拍成川西风景纪录片,川西美轮美奂的风光是本片一大亮点。
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角色,话不多,一言一动,朴实有力,情感充沛而内敛。
影片其实没有为了时髦耍酷,把大渡河的红军勇士弄成“一团行走的荷尔蒙”。
而是想接近红军勇士们的内心世界。
竹林里的大熊猫,战友背上的识字板。
都是这种接近心灵的努力。
一个情节,刚参加红军小女孩没有经验,打着红旗行军。
黄开湘团长批评了她,说这样不利于隐蔽,w会暴露目标。
黄团长说,红旗,要藏在心里。
在真实的历史上,黄开湘牺牲了。
在走完长征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死于伤寒。
当看到《勇士》时,还是会被题材扫兴,毕竟中国战争片已经被某些原因“玩”坏,因此是带着一种抗拒的心里去看的,在刚开始时的确如预料的那般,在竹林里“飞行”,枪法精准,指挥官手段精明,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但到后,某些东西开始吸引我,是一种情怀,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情。
本文就电影而言,不会去讨论关于历史与政治方面,,毕竟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史书,《勇士》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凝聚,团结,坚持,希望,所有的词汇凝聚在身后的小板上。
但就电影而言,本片有很大的缺陷性。
虽然强过以往的抗战神剧很多,但还是无法抹除对于红军的单方面赞颂。
在我的见解里,只有将战争的残酷表现的淋漓尽致才能表达出战争的艰苦,革命的不易,而影片对于红军战士的牺牲表现不深,甚少。
甚至没有表述牺牲人数的多少来突出战争的艰辛;电影核心不明确,就电影方面,电影核心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电影人要表达的意图,但很遗憾,本片的核心不明确,并且情怀严重的阻挡了核心的表达,使得情怀的表达也不突出。
再说电影的效果,使用颜色较为明亮,没有严肃的感觉,不过镜头使用还可以,镜头的转换没有太大的影响本片,但也不是非常出众。
在音乐方面,声音渲染都不高,不够深入,没有为片子增加亮点。
就电影而论,这是一个勉强算是一般的电影,唯一的看点是一丝情怀,表达上算是一般,是一部可看可不看的电影。
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提出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怀疑电影中历史的真实性,我认为大可不必。
历史不是说都要用怀疑的精神去看待,如果都是这样,那么几千年,几百年前的历史事件或史书记载你又没有直接经历,你怎么知道是真是假。
况且“飞夺泸定桥”是经过证实的,都有当年亲身经历的老英雄口述,至于美国人找的邓小平的话,一看就是造谣,如果邓小平同志连这种觉悟都没有,怎么会成为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
关于有些人说的那段历史“自己人打自己人”,我想,历史发展,政权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况且当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之际,革命与阶级斗争是必要的,广大的苦难人民需要力量来维护权益,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所作所为,我就不说了。
况且哪一个国家没有发生过内战,我们不应该认为那是耻辱,相反,那是宝贵的经验,是中国人民探索正确道路的必经之路。
历史让中国共产党站出来,让中国共产党拥有军队,让中国共产党走向长征,让中国共产党走向陕北,所以才有后来“西安事变”逼蒋抗日,如果中国共产党没有站出来,蒋介石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抵抗,(话说1936年,共产党完全可以在西安事变中杀了蒋介石,但没有,共产党转而以抗日为大。
)至于电影中的夸张镜头,我们大可不必太计较,毕竟这部电影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人记得那段历史,回忆那种精神,如今的中国不也强大雄伟的屹立在世界上。
我们当代中华儿女应该担当起革命担子,投身到现代化中国的建设中去,让内战艰苦混乱的局面永远不再出现。
总而言之,放下偏见,缅怀历史。
作为纪念长征胜利的80周年革命大片,《勇士》的上映自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相较于现在五花八门的青春片和动辄超级英雄拯救地球的神片,《勇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传承对当下信仰缺失的中国社会不啻为一种醍醐灌顶的心灵震撼。
现在的年轻人太需要当年战争岁月中的那种精神信念了,如今的我们之所以能如此安逸自在极尽享受之能事幸福生活在和平的土地上呼吸自由的空气而不用担心是否还能见到明天的太阳,这全靠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的忘我牺牲换来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艰苦奋斗和矢志不渝的信念,也许今天的你我将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苦难中哀鸿遍野。
所以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能忘掉血与火的岁月中勇士们的慷慨悲歌和他们所书写的伟大事迹。
佛教中有“上报四重恩”的偈颂,其中有一条就叫作“国家恩”。
革命先烈为了什么可以不顾一切投入血与火的抗争,不就是为了国家的和平、民族的兴盛吗?
有些影评人本着高人一筹的思想境界不经意间指摘着内战的大不韪,打着和平主义的旗号反对内战的诸多不仁不义,甚或举出美国和韩国的一些影片作为佐证。
对于这种观点,我并无异议,但凡事都有例外,并不是所有的内战都是非人道的,有些内战是顺势而为,替天行道,比如“辛亥革命”,有些内战则是迫不得已,比如“长征”。
评价一段历史应该客观公正地评判,而不应该站在理想主义的制高点上进行论断。
言归正传,回到电影本身上来。
影片以1935年5月红军飞夺泸定桥这一著名的真实革命历史事件为原形,基本上真实演绎了当年红军勇士两昼夜行军320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全貌,较之80年代的老版电影《飞夺泸定桥》更加身临其境、震撼人心,加之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推波助澜,各种场面的战斗如丛林伏击战、抢攻战、炮战、群战、对垒战都呈现得格外壮观,不仅子弹横飞清晰可见,甚至浓浓炮火或偷袭的子弹的呼啸都能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看着红军战士在敌人的偷袭下无声倒地,一阵无以抑制的悲哀便油然而生,很多战士没能跑完240里的山路就陆续口吐白沫累死在中途,更何况还有瓢泼的大雨和敌人的围追堵截,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壮举,也几乎是不可能创造的奇迹,每一项都足以载入世界纪录,每一项都值得全世界肃然起敬——这精神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国籍,谨是对勇士发自内心的叹服。
当然,全片的压轴大戏“飞夺泸定桥”也没有辜负观众的祈盼,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天堑奇险的劣势环境、光秃秃的十三根铁索还被敌人据断一根、简陋的武器装备、连绵不断的迫击炮的轰炸和机枪的扫射以及被敌人玉石俱焚点燃的熊熊大火等,都在镜头的切换和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残酷悲壮,宁海强导演的执导能力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白军田生才与小红军的生死兄弟情、藏族小女孩对勇士哥哥的孺慕之情、黄团长与一众战士的革命战友情以及红军战士对过往老百姓的关心帮助等均都刻画得感人至深,令人动容。
可以说,《勇士》在整体的拿捏上比之热映的《湄公河行动》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说《湄公河行动》着重凸显的是个人英雄主义,那么《勇士》则更倾向于为理想而奋斗的高尚信念主义和休戚与共的团结。
影片的最后,李东学不断喃喃重复着“理想”二字,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为什么红军能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而“正规军”却屡战屡败不堪一击的原因。
另外,大概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其中有两处细节颇令人玩味,一处是被枪炮吓得瑟瑟发抖的大熊猫,还有一处则是吓得倏忽而逃的金丝猴。
这是影片的创意之所在。
红军真的是太猛了,一天一夜的时间跑完240公里的山路。
我参加过两天徒步100公里的活动。
所以,我比较可以体会那种强度的感觉。
红军实在是太厉害了。
一天跑完240公里还需要继续去夺取泸定桥。
对于身体都是极致的挑战。
除了刚开始打斗场景感觉像武侠剧。
整个故事节奏紧凑,情绪渲染相对比较克制,有几段还是打动我心的。
鄙人上周10月17日下班后到电影院看了此片,随即写了下文(仅在10人左右的中学同学群里发了一次。
鄙人是今天首次注册登录豆瓣):大家,可考虑一下,去看看《勇士》,国产电影良心巨作,主旋律题材与商业娱乐性结合的大胆尝试、恰当兼顾甚至是完美匹配,绝对不输好莱坞战争大片的视听震撼,所有演员演技在线、个别甚至超水平发挥!
鄙人这些年在境内、境外各种院线影厅阅片甚多,虽审美、审丑水平一般,但仍坚定认为:好莱坞或欧洲韩日台港确实有不少好电影,但国产片当中亦偶有佳作!
好的口碑就应该口口相传,更不用说理当支持用良心面对观众的国产电影(垃圾烂片则另当别论),绝无盲目追捧之意,只是觉得好作品配得上应有的口碑肯定和票房效益,不应该被盲目批评、任意诋毁、恶意中伤!
此文不是什么电影发行方的授意宣传,纯粹个人有感而发!
记住,必须是进电影院欣赏,否则上述观感全无!
看完《勇士》,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跑完两百四,拿下泸定桥!
”这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这是长征时期红军战士亲身用脚创造的传奇。
红四团从大渡河西岸转向泸定桥,两百四十里路,前有阻挠,后有追兵,高山缺氧,便用意志克服,山林无路,便用草鞋趟开,一天一夜,昼夜奔袭,死了,就地掩埋,活着,继续前进,终于在中央红军命令的时间到达终点,创造了陆军史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勇士》在查阅多方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实景实拍,完美还原了这个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事件,其塑造的典型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东学饰演的团长黄开湘,是红四团的灵魂人物,他很直观的给人一种儒雅,轻松的感受,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灵魂级角色发表的演讲往往慷慨激昂、振聋发聩,给其他角色力量以及破除困难的勇气,可是在《勇士》中,黄开湘却是一个情绪控制非常严谨的军人,甚至他说话的时候力度非常轻,让人感受不到他是在做战争宣言,这一点可以说是导演处理的神来之笔,你能从李东学略为平淡的眼神中,读到一种叫做坚毅顽强的力量,寥寥数语,却改天换地,最后一场飞夺泸定桥的戏,黄开湘终于扯开喉咙,喊着“前进!
前进!
”,铁血汉子的真情爆发,不知道赚了人多少眼泪。
这种反常规的人物塑造方式在影视作品当中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 在造就了黄开湘这个人物,使之成为本片的一个亮点的同时,还反衬出来红四团其他人物内心的果敢和勇气,一天一夜,240里地,在黄开湘嘴里轻飘飘,在他心里,和团员战士的心里却沉甸甸,大烟炮和袁大头给了敌人力量,那红军队伍又凭什么给自己的队伍力量呢?
团长说了,政委说了,每个战士都说了——为了老百姓,为了理想。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使命,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受到群众爱戴的原因,所以才会在《勇士》中看到着彝族服装的云贵川勇往直前,才会看到行进路上群众自发组织的送粮运动,才会路过喇嘛庙的时候,孤零零的喇嘛为队伍念经祈福,这些小细节决定了这个电影是在认真的考量一些东西:对很多为了统治者利益的战争来说,胜利只是一时的,而为了人民百姓的利益进行的战争,胜利将是永久的,有了更加开阔的信念,人民的队伍便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群像刻画成功塑造了多位主角人物,从前面提到的团长黄开湘,到聂远饰演的政委,再到主力战士廖大强(于小伟 饰),彝族小伙云贵川(王梓程 饰),神枪手余振中(宋佳伦 饰),天才炮手田生才(徐洪浩 饰),等等,队伍中的每个人都以自身的技能和素质站在每个人的位置之上,有的人说《勇士》算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片子,我不敢苟同,战争永远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正是有各个战士通力的合作,才使得红军最终取得了泸定桥战役的胜利。
个性鲜明的人物造就了不错的电影质量,更让人对冷冰冰的长征途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当时学习的时候总觉得说得太过轻巧,而从《勇士》中展现出来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役看来,这句话却蕴含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牺牲精神,而每个角色在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定位之下,他们骨子里对和平的朴素的向往和追求,让人感慨万千。
战争是手段,和平是目的,越来越多的人认清了这个道理,才走到了“不拿军饷”的革命队伍当中。
《勇士》不仅还原了历史,还塑造了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前辈,让观众在感动当中审视历史,可以算得上是一部诚意之作。
刚刚看完,来说几个槽点、亮点、泪点和疑点。
(一)先说槽点1.团长黄开湘演技不如大熊猫。
不错,就是甄嬛传里面的十七爷,曾经那么爱的是果郡王啊,还真是应该在古装里当公子哥。
这部电影里面,东学哥哥表情浮夸,用力太猛,简直就是大把的表情包啊。
当然,角色设定还是硬汉一枚,腿受伤的情况下,也作为团里的灵魂人物,一天之内赶路240里,做出最棒的战略部署。
赢了东学哥哥的那只大熊猫,颜色超正,演技爆表,被枪声吓得一脸懵逼的时候,连眼珠子都有戏。
2.小妹妹角色设定稍显尴尬。
一天之内240里急行军,那么多摸爬滚打的红军战士都因为太累而失去生命,但是这个十三四岁的小妹妹却毫发无损,额,小妹体力真的很棒;最后挥舞五星红旗声嘶力竭大喊“前进”,分分钟出戏;暂且猜测小妹妹角色设定是求一个刚柔并济之道。
(二)再说亮点1.取景美得不能更美。
既有蜀南竹海的大熊猫,又有梅硐竹石林景区的红石滩,还有大渡河的铁索桥和奔腾的江水,更有海螺沟的雪地、冰川、草地和原始森林。
一路上要么竹海,要么红石滩,要么原始森林,雪山也有,险峰也有,环境真的超赞,美得让人心碎。
2.佳伦叔叔又一次俘获我心。
神枪手老余,硬汉一枚,离开中央军留在红军队伍,时刻都在保护别人。
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最后关头,为救战友被子弹射中而殒命大渡河,正是由于他的牺牲,电影被推向了新的高潮。
这个角色设定得很成功,这样身怀绝技而又总是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角色,总会博得观影者的好感。
(三)然后是泪点催人泪下的是那个中央军的炮手和红军小弟的故事。
炮手是被红军俘虏的中央军,他发射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指哪打哪。
红军小弟是个可爱的小弟,240里奔袭途中炮手想要放弃的那一刻,他选择背着炮手奔跑,却因为太累,在倒下的一瞬间,就离开了人世。
(四)最后是疑点1.电影中的那只萌萌的大熊猫应该有名字吧,不知来自哪个动物园?
已深深被圈粉。
2.那么多战争片段,比如竹海和原始森林中的枪战,应该是特效吧?
不然好心疼我竹海和我海螺沟。
总的来说,忽略最后两分钟的“红军万岁”之歌,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川西的风景真的太具有吸引力,而且故事节奏紧凑,不拖不抢,有急有缓,也算扣人心弦。
属于中国人的英雄梦
出乎意料的好看。。。
受不了那些没看过就打一星的,给个五星往上拉一拉,虽然有些地方的确蛮雷的。。。。
祝祖国母亲70岁快乐
无论片子质量如何(事实上对比同类题材已有新意和进步),刻意打一星绝对是对红军精神的侮辱,生于安乐的喷子们永远都和主旋律不“共”戴天
飞夺泸定桥,一天两百四十里路
党员活动,包场的感觉很好
4-。面对枪林弹雨,视死如归。字面上的大渡河、泸定桥,竟如此厚重,汗颜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缺乏。什么小清新或儿女情长,和铮铮铁骨相比真是微不足道。最近连看几部现实题材,比文艺片好看多了。少看温室电影,不然人会变得软弱。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史实?
片子一般,剧情囿于历史的广为人知难有突破,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单薄,亮点在于实景拍摄和众多真实装备的还原(八一厂不愧家底雄厚)。
在主旋律普遍糊弄的情况下,个别细节马虎可以理解,但突击队在铁索上为一个人纠结半天这种神经病情节导演是疯了还是言情戏拍多了么?还有断掉的那根铁索是怎么回事,哪个版本这么乱来过?当然亮点还是有的,比如战斗过后不同口音的战士一边行军一边读着木板上的“理想”等词语处理得不错。正常情况最多给三星,但看了打低分的某些白匪余孽的混蛋言论,五星就算了,送个四星友情分。
难得一见的红军大场面战争片
和爹一起看的 弱点都懂 还是感动
无聊,不如去看抗日神剧
这样的演演电视就算了,还拍成电影了,完全没有必要!
唤醒了我渐渐忘却的热血,五分
拍摄的还是可以的。不过主旋律过重,煽情过头是其一,其二剧情比较散漫,对大局,战略背景描写稍显不足,没把当时国军在后紧追压迫感传达好。主要领导毛朱等人决策分兵讨论当前局势场景也没有,一昼夜120公里时间紧迫,但电影在紧迫感传达上没能做到太好,重头戏飞夺泸定桥为观影体验,刻意进行艺术加工,虽然可以理解,但拿盆挡子弹完全打不穿,铁索慢镜头煽情体操为煽情而煽情体验感就比较神剧。查资料可知实际守桥川军装备较差,只是稍微抵抗,国军守将听闻红军从东边围上来了,军心大乱直接跑路,只留少数士兵守桥,所以战斗场面并不如电影中描述的这样激烈,实际应该是被红军火力压的抬不起头。但电影压轴戏嘛如果真按照历史这样拍突破的就太简单缺乏高潮戏,这样改可以理解,但整体拍摄还停留于为煽情而煽情上,拍摄理念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我曾在小时候幻想过飞夺泸定桥是何等炽烈悲壮的场面,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象过。很抱歉,这部既无名头亦无预算的说教电影果然无法震撼地再现这场军事奇迹。我们的故事里,不需要会轻功的红军和能挡子弹的铁锅。
太夸张了,太假
不作评价,顺便再加一星,我怕被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