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早就看到了这片的trailer,当时已经有些兴趣不过时过境迁,奥斯卡一波压抑沉重的大片潮早已压的我喘不过气来好容易又出现了一些超能力英雄片,Watchman大赞但走的又是黑暗路线,龙珠看的我跟吃了苍蝇一样正愁最近没片看时,GF提醒我还有这么一部Clint Eastwood自导自演的戏这个周末,我们就跑去Grand Cinema看了去之前就听说此片在IMDB上分数很高而且我对东木老头的无论是演技还是导演功力都毫不怀疑说到他一定不能不提66年的黄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The Ugly这部长期霸占IMDB TOP250前十的史上最强西部片正如IMDB上某些骨灰级影评家所说,三镖客如果抛开老头子的演出,单论剧情和其他一些主要因素的话,可能连C'era una volta il West /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的一半都不到但正是因为有了老头子当年仙人下凡般的表演,才会有那么多老头子的花痴死忠硬是把本片顶上了TOP10的位置恩....当年的Clint Eastwood,没有基努里维斯般的死板和木讷,不像奥兰多布鲁姆一般的奶油味十足,而是集合了汤姆克鲁斯的帅气和一点点布拉德皮特的野性说他主演的Blondie / The Good是史上最帅的牛仔一点都不为过没想到的是,老头子的导演功力也丝毫不逊在他那至今看来仍是英气十足的面庞下,掩藏着的是一颗充满了人生积淀,睿智而深刻的心不说老片了,本世纪以来,神秘河/Mystic River,百万宝贝/Million Dollar Baby,父辈的旗帜/Flags of Our Fathers,硫磺岛来信/Letters from Iwo Jima直到今年的奥斯卡热门候选 换子疑云/Changeling,然后现在的这部Gran Torino,全部是好评如潮他的电影里,有着对生与死的深刻的解读,有着对荣耀和信念的执着,有着对正义和爱的追求,有着人生中无尽的苦涩和抗争,有着对历史和社会的黑暗面的无情揭露可以说,几乎每一部都是对心理的一声闷击,都是对灵魂的尖锐的拷问这一部"老爷车"也是如此本片中Clint Eastwood扮演的是一位从朝鲜战场归来的老兵因为那场战争的缘故,改变了老人的一生他变得非常孤僻,暴躁,几乎无法和其他人好好相处,包括自己的儿女在影片开头,他的妻子去世以后,情况更加恶化了老头子一个人住在一个老旧的社区里社区里大部分的白人居民都已经搬走,取而代之的是黑人,墨西哥人和亚洲人老头子本身是一个非常保守的种族主义者因为战争的缘故,令他更加厌恶来自亚洲的黄皮肤偏偏他的隔壁就住着一家苗族人(英文为Hmong或Mong,此处并非狭义的指代中国境内的苗族人,而是包括东南亚,如越南,老挝地区的所有苗族的总称,详情参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97%E6%97%8F)固执而孤僻的老头子和隔壁一家人的一段感人至深的因缘因此开始了....下面是严重剧透环节,不喜勿视 `-`影片中间的发展过程不想花太多笔墨去描述了,因为我想分享的是关于结尾的感受因为是去电影院看的缘故,所以不可能把所有的细节都记下来;这在写影评时,和在电脑上能反复看的DVD版本不一样,可能会漏掉一些东西因此只能写些给我印象最深的东西老头子对于亚洲人的厌恶,上面已经提到了但实际上,这厌恶真的如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单纯么?
就因为他是一个单纯的种族主义者,然后偏偏又去亚洲打了一场美国惨败的战争?
从电影后期他的自述中,其实可以看出来那种厌恶,来源于他自己的罪恶感他因为自己在朝鲜战场上杀了很多亚洲人(可能也有志愿军),其中还有已经准备投降的青少年这种扭曲的罪恶的回忆在他心头挥之不去,如同一片无边的阴影笼罩了他的后半生他无法原谅自己,直到最后然而他又将这种压抑的痛苦发泄到了其实是受害者的朝鲜人身上可能是恨屋及乌的关系吧,老头子反正也分不清楚亚洲人之间的区别,索性所有黄皮肤的人都进入他的黑名单看到儿子买了丰田的汽车,在福特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头子就气不打一处来看到隔壁搬进了一家黄皮肤的人,老头子不惜用最难听的歧视字眼来咒骂这些打扰他安宁的外来人(其实是引发了他心头的旧伤吧?
)之后就是苗族帮派的出现隔壁的小儿子Thao,被迫半夜去偷老爷子珍爱的72年出产的老爷车Gran Torino,虽然最后失败了这自然更激发了老头子对于隔壁一家的憎恶不过一次机缘巧合,老头子救了被帮派的人纠缠的Thao和他的姐姐Sue虽然完全不是出于同情或者正义感但社区里的苗族人都把他尊为英雄Sue更是热情的邀请老头子去参加她们家的Party老头子心头的坚冰,或者说对于亚洲人的仇视和憎恶,因为这些热情友善的苗族人而慢慢消融了电影中段老头子和隔壁家的友好交往,对Thao的教导(这段非常搞笑 -v-),让人心头充满了暖意就如Sue所说,老头子其实是个很好的人,只是几十年前的战争让老人的心灵对外封闭了,他不再对其他人敞开心怀罪恶感让老人变得更加孤僻,让他远离所有的人,包括亲人但两个亚洲孩子的“强行”介入,让老人的世界重新变得光明,他重新有了欢笑,他重新有了希望他甚至主动提出让Thao开着他珍爱的老爷车去和另外一个女孩子拍拖然而,坏消息却接踵而至首先是老头子常年吸烟所导致的后果,肺癌的恶化虽然医疗报告上没有明确出现,但老头时不时的咳血就让真相大白了然后,就是帮派分子对Thao的不断骚扰,终于让老爷子坐不住了他一时冲动去教训了其中一个小混混,反而招致了帮派更加恶劣的报复Thao的家里被乱枪扫射,Thao受了伤,而更严重的是,Sue被抓去,百般蹂躏之后才放了回来这一切让老头子被迫做出了选择,也就是结局大家所看到的杂乱的枪声响起,老头倒在地上全场鸦雀无声我感到身边的GF用手捂住了嘴...其实这个结尾,之前也许很多观众已经能猜到了老头子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肺癌不久就要夺走自己的生命与其痛苦的死在病床上,不如像一个光荣的战士一般,为了保护自己珍惜的东西而死在战场上这其实和之前金球奖最佳男主角那片
我常常在想自己在年老的时候能否像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艾尔帕西诺的那样去教一个男孩子怎样去泡妞?
去教一个男孩子怎样成为男人?
去教一个男孩子怎样去和漂亮的女生跳探戈?
去教一个男孩子如何去开宾利和侃侃而谈说自己过去辉煌的事迹?
去教一个男孩去认识他从来没有接触的生活?
去教一个男孩子什么叫正直?
在看完了据说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后一部电影作品《老爷车》之后,深深想到这个79岁的西部牛仔和美国男人心目中的硬汉就这样在银幕上谢幕了?
就这样像影片最后那一幕一样:陶开着老爷车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消失了,还真的有些不舍。
不过没办法这么大年纪实在是不能再这么折腾了。
但是想想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个人传奇一生,的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可以做任何事情。
当这个78岁的牛仔在这部自导自演的影片结尾处,又开始深情款款地演唱自己创作的同名主题曲时,相信没有人不会开始怀疑自己78岁时的时候自己会在干什么?
在影片中他教一个男孩子怎么去开着她的老爷车去泡妞,让他如何成为男人,告诉他不能像懦夫一样的活着,告诉他这个这个世界永远是强者的世界。
最后克林特•伊斯特伍没有用以暴制暴的方式去解决那些人,而是以自己倒下去的方式来温情这个世界,来告诉这个世界上的人如何更好地去明白生与死的意义,如何更好地去对待生活,如何去珍惜眼下的一切。
影片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还是像演西部片的牛仔一样,依然很酷、很牛逼。
不过在此基础上释放出了自己温存的一面,如同那辆老爷车一样。
在看完之后觉得如果不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来主演的话,我会觉得这是一部很平淡的电影,正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影片表演才觉得并不平淡,时不时还会想起自己上一部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电影作品是《百万美元宝贝》,重没想到过没想到被这个经常演西部片的牛仔且被视为美国男人心目中的硬汉在里面会有那样的表演,这或许就是他能够成为所有男孩心中的MAN的缘故吧………再见了,所有男孩心中最后的男人。
说不定有一天你会看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子和你当初一样正在教一个男孩子怎样去泡妞?
去教一个男孩子怎样成为男人?
还有深厚的友谊。
我想在你看到这一幕的时,你一定觉得:这确实一件很有趣的事。
有人说这部片子节奏有问题,其实不然。
导演之所以没有以一种很功利的手法把剧本处理成典型的快节奏美国风格,是因为他需要留出时间展现老头独居处境和苗族生活风俗。
eastwood宁可牺牲观赏快感也要把主题展现得深入,这点是明智的。
好电影是需要看几遍才能体会良多的,而工匠之作看一遍也就够了主题:老人问题, 种族问题,生死讨论。
一句话梗概:年迈独居的老人,为帮助苗族青年成长、摆脱帮派纠缠,牺牲自己生命的故事。
人物:Wally---韩战老兵,血性,孤僻,带有种族偏见,善良,直率。
Tao-苗族年轻人,善良,不善言辞,对未来十分迷茫。
Sue苗族女孩,金敏,勇敢,大学生。
细节:老爷车,韩战勋章,手势枪故事线:1.wally妻子的丧礼(展现wally和家人的格格不入,子孙对他的不敬,独居的生活处境和经历)2.苗族家庭聚会(展现苗族风俗,带出tao这个毛头小子,他急需成长)3.神父上门(揭示wally对生死的看法)4.tao和苗族帮派碰面,让tao去偷wally的老爷车(埋下冲突)5.神父上酒吧(揭示wally的背景)6.wally遇见tao偷车(两人矛盾建立)7.儿子打电话所要门票(wally和自私儿子的关系进一步揭示)8.苗族帮派来找tao,wally救了tao(wally和苗族矛盾加深)9.苗族来感谢wally10.神父上门(揭示wally刚硬的性格和背景)11.过场戏,wally去理发(揭示wally血性的性格)12.wally从黑人手里救了sue(wally和苗人关系往前走)13.过场戏,tao帮老妇拿东西(tao的性格揭示)14.wally生日,儿子回来骗房子(父子关系往前推)15.sue邀请wally参加聚会。
(展现苗族风俗,为wally帮助tao成长铺垫)16.tao来wally家帮忙赎罪(两人关系开始出现转变)17.wally去医院看病(揭示wally病情和他的种族偏见)18.wally打电话给儿子(父子关系漠然)19.过场戏,wally遭遇帮派。
20.tao来找wally帮忙(两人关系往前走,揭示苗族的居住环境,带出工具房,为后来tao工作普跌)21.wally找tao抬冰箱(关系往前走,揭示苗族的生活处境,wally性格)22.Wally教授tao如何像个男人说话带他找工作。
(两人关系推进,揭示wally的性格)23.wally带tao买工具24.tao的工具被帮派弄坏,脸被烫伤。
25.wally为tao揍了帮派胖子(矛盾加剧)26.wally借tao老爷车(节奏调整,关系往前推)27.帮派报复tao和sue 28.神父上门规劝wally别报复(增加悬念,揭示wally性格)29. tao和wally决定报复30.Wally到教堂祷告,理发,换新衣(增加悬念,揭示人物背景)31.wally把tao锁在家里,独自送死32.wally的葬礼(生死讨论的总结)33.律师颁布wally遗嘱,将Gran Torino送给tao。
要说最喜欢的美国导演,已经去世的罗伯特奥尔特曼之外,就要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也是个很老的老人了。
喜欢他,但竟然没看过他作为万人迷帅哥时期的任何作品——据说他应该是西部片时代的汤姆克鲁斯+汤姆汉克斯+布拉德皮特的超级巨星,但我没有任何意愿想去看,因为从起初喜欢他时,他就是个准老头,那是十几年前的《廊桥遗梦》,这么说我也算见证了巨星从准老头到资深老头的全过程。
《老爷车》里的沃尔特,就是个资深的倔老头。
在我的观念里,好的导演应该是个好的提问者,并且提供一个好的平台供大家思考问题,而不是贩卖答案。
《老爷车》里的倔老头沃尔特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平台,带给我们一连串在匆忙生活中来不及也苦于思考的问题,比如生与死,比如新时代与旧观念,比如改变与坚守,比如爱与放弃,比如宽容与斗争,等等。
这一次,我是沉醉在他故事中呈现出的有关“老”的问题而不能自已。
一座与妻子一生一世的老房子,一部30多年前的老爷车,一条叫黛西的老狗,一枚从朝鲜战场带回来的老勋章,一堆有关种族的老偏见、一张口就喷薄而出的老脏话、一个每三周要去一次的老理发馆和一位吵了几十年的老理发师........在我生活的世界里,老与新总是被替代的关系,我的老磁带被新CD替代没多久,MP3就已经被淘汰了;我上学时研究过的报业典范在我工作后的第五年就被卖给互联网公司;从我搬到这座楼的三年里,楼下那家店经历了从最初的理发馆到水果店到饭店到性保健品店再到如今房屋中介的几次蜕变,“新”已然是一个不赶趟的形容词了,何况“老”?
可是在看电影时,就真的沉醉在“老”里了。
倔老头是活在1950年代的21世纪老人,一生也没能愈合战争留下的老伤口,可是他坚守的部分中有我们这个新时代里最需要的解药,那些我们回不去也找不到的观念恰好能对付今天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是否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
而无论老观念与新时代有多大的差异,人性的天使与魔鬼总没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沃尔特最后的成全与耶稣当年的取义有何区别?
而那帮流氓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潜伏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角落,或多或少、或浅或深地潜伏着。
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时代变化快。
这句改革开放后的流行语如今只能在回顾改革的纪录片中作为史料而播出,而爱与宽容这样的普世价值观却永远值得的传播,尤其是每当变幻时。
不是我们发展快,而是我们的生命里,真的竟配不上一个老。
我想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并不是没有答案,只是不习惯说教罢了,在他的审美与价值观里,不会出现扁平化的故事与道理,他更不会塑造一个扁平化的倔老头,否则那不就成石光荣了?
我们会在电影一开始的时候就会忘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位老帅哥,而是会真真正正地开始厌恶起沃尔特这个顽冥不化的倔老头,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倔老头的坚持和人性的光芒便开始照进心灵,普世价值便一点一滴地启蒙,发芽。
即便在娱乐至死的王国,即便在物质至上的年头,好莱坞仍有这样的审美与坚守,这就是好莱坞的光荣与梦想。
故事:7/10老头:9/10其他表演:6/10综合评价:B+这大概不是第一部描写在美国的苗裔(Hmong)的电影,但绝对是第一部由Clint Eastwood这样的大导演执导的描写Hmong的主流电影。
当然,故事还是由白人视角展开 - 苗人的生活神秘、原始,虽然大部分人都很友好,但是坏种子也少不了......故事里,作为韩战老兵的老Walt,对亚裔虽然谈不上切齿地痛恨,但是绝对是全无好感。
这位和自己儿孙都完全处不来的倔老头一看到亚裔就满嘴叽叽歪歪、污言秽语,然而和邻居苗家孩子通过几次偶然事件的相处,老头的刀子嘴慢慢地被慈爱的豆腐心所吞噬,以至于行侠仗义,维护了美国白人的高大全的形象,同时顺便保障了民族团结。
老Walt的胡说八道让人见识到了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也可以满嘴f***,s***地张扬。
把对亚裔的歧视笑话放在一边,他活脱脱就是个从韩战放假回家养老的怪老头儿。
大部分苗裔演员 - 特别是那些演黑帮的 - 其实还挺好,就是这第一男配角的表演只能用“相当业余”来总结。
虽然在理发店那一场确实很搞,大部分时间里,Bee Vang如同梦游,几乎是不断地糟蹋着画面和情节。
作为导演,老头的小悬念的营造相当传统,所以基本上故事走向并没有太多的意外。
最大的意外却是影片的结尾,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说得太多就会漏风,所以我最多只能说是非常合理的结局;但是我不太喜欢。
但和很多影评因此而诟病不同,我不认为这可以作为评价这部电影好坏的标尺。
仔细想想,老头对结尾的处理自然有他自己的道理 - 道理深刻却简单。
注意结局处老头的脸部特写的打光,和上面的海报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约是对过去刀光剑影的牛仔生活的一种怀旧吧。
(后记:刚刚补看了惊艳的《Million Dollar Baby》,发现片中多处都有这种半阴半阳的打光,想必是老头的最爱,呵呵。
)老头的叙事和他的西部电影一样,简单明快,直来直去。
拖泥带水的地方有之,但是对放松放松神经 - 还有保障民族团结 - 有相当好的作用。
开心时跟着哈哈大笑,悲伤时跟着握紧拳头。
能够让观众跟着镜头自然地投入和转变感情,我是非常喜欢这种轻松如行云流水般的故事叙述。
看完这部电影,就像老Walt在阳光明媚的下午坐在他的小阳台上大口酌着蓝带啤酒那样,没有忧伤,只是感觉着些许悠闲、些许醉意、些许愉快、些许徜徉。
片尾悠扬响起的老头自己参与写作和演唱的《Gran Torino》就是这种感觉最好的诠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EXF7U5TYV8原文来自我的博客《和老豆腐一起看片子》:http://oldtofu.blogspot.com/2009/01/gran-torino.html
他比老爷车都还要老了呢,却又要那么的顽固,但他可不只是老顽固。
1972的老爷车,马力依旧强劲,机器的轰鸣声中却有一丝柔情,这个执拗的韩战老兵的顽固内心也有柔软的一处,他不是基督教徒,只有妻子去世和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候去过教堂,可谁又能说他没有基督的仁慈之心呢?
你或许可以说他是一个古怪的老头,顽固、傲慢、又有些种族倾向,且不说与华裔邻居格格不入,就连和自己的世界都格格不入,和家庭、儿子以及孙辈,那少的可怜的父子情意牵强起来的行如陌路对他来说也许并不重要,他只是过着自己的生活,爱犬,院子,老友,啤酒,当然,还有老爷车这就是他的生活全部。
他那慢人一拍的语调,沉闷的嗓音,冷峻的表情无处不透露出一个长者内心的孤傲与威严,他不懂得生与死,抑或可以说他的逻辑里生与死本来就没有区别,他是韩战老兵,尽管战争已经结束。
但他某种程度上还生活在那中状态中,因为那里有他的尊严和荣誉。
他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尽管略显粗暴,但这对阅尽世态人生的老兵来说,又有何不可?
他的老爷车让他和邻居家庭扯上了关系,而随后发生的一些事情则使得他和邻居的关系发生了转变,他与那个看似吁呐却又善良的涛拉近了关系,但与此同时他也与一群小混混结下了怨恨,他的战斗也就由此开始,为了涛、为了涛的家庭、也为了自己的尊严。
他只是一个落魄的老兵,一个脾气火爆的老头,他会拿着来福枪高喊着要打破你的头,然后淬出一口很夸张的口水,但他也会利用涛补偿工作的机会帮对面老人修理房屋,教涛修理电器,教他为人处世,帮他找工作挣钱上学,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涛在某些方面触动了他,所以他决定要帮助他。
他要实施自己的计划,在邻居涛家遭受乱枪扫射之后,他像往常那样到老友那理了头发,然后订做了一身很体面的西装,镜头切换至教堂的那一刻,看到他却穿着夹克,当时没有愣过神来,本以为他要穿着西装去的教堂,但而后想起他在试穿西装时的对话就明白了一些,眼睛也就不自觉的湿了起来,总感觉有些事情要发生。
这是他第二次来到教堂,第一次是在他妻子去世的时侯,他和神父谈论了一些东西,有关父子还有他的计划。
他开着他那破旧的小货车来到了小混混的住所,在劝说激怒了他们之后,假装猛然间从怀里掏出手枪来,小混混们开了枪,他倒下了,血顺着手臂由手腕流向手心,这时,我们看到他手里握着的只是打火机。
在此之前,他说要维护正义并祈求上帝的保佑。
最终,警方赶到,将这伙坏人绳之于法。
在那拨动心弦的吉他声中,透过他别在涛胸前的勋章,我们看得到,他的荣誉和尊严。
我们相信上帝会保佑他,在另一个世界。
片尾涛开着那辆老爷车,载着狗在海边的公路上驶过,碧海蓝天间,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那苍老,沉郁的歌声盘旋着: 那是千万次的问,都过去了,你的未来会去更多关注的是,你是怎样做的,变得越发坚强,远离恐惧,只是去想……. 是牛仔就注定要寂寞 若寂寞就去当牛仔吧
CLINT EASTWOOD没几年活头了,他最后这几年的片子,得倒数着看,看一部少一部.EASTWOOD,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 是他一力把他的时代的余晖,穿过时间阻隔,一直投射到今天,强健如斯. 我很庆幸. 老Walt因为他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告解而站在教堂里,他站立的姿势,和几十年前Spaghetti Western里的BLONDIE,没有什么两样. 这还是一部西部片,这还是CLINT EASTWOOD,这还是一部UNFORGIVEN——我曾断言1993年的UNFORGIVEN宣告了西部片的终结,为它划定了可能性的边界与实质上的休止符——是的,西部片会死,可是老牛仔会一直走下去,活在没有马与旷野却依旧荒芜的人间. UNFORGIVEN,1993年的那个冷峻却又含蓄的命题,在二十五年后的Gran Torino里被完满而又温情地道破.与过往不同,Gran Torino里的老牛仔,手中没有作为BLONDIE注册商标的左轮,而是多次以手势虚拟操枪,最后,他也以这样一个姿势倒在枪下. 手里有枪的老牛仔,几时死过?
即便是UNFORGIVEN里掰手掰脚的William‘Bill' Munny,也能在最后关头涤尽恶棍全身而退. Gran Torino里的老牛仔,以拔枪的姿势,掏出了一个镌着荣誉与罪恶的打火机,他死掉了,没有放过自己,也没有放过坏蛋. 小孩玩耍时才用的以手拟枪,居然一样可以惩恶扬善,尽管这得要拿命来当子弹. Walt在乱枪中倒下,何尝不是老牛仔私心里留给自己,留给他的时代的挽歌. 这也可以看作是给以1972年出厂的Gran Torino为美学象征、以传统工业的辉煌为标志、以金融危机摧垮通用等老牌制造业巨头为死刑的黄金时代的挽歌,“我脏透了”,Gran Torino遗传于从东方来的新移民,在种族纷乱推陈出新花样百出的未来世代,以一种略显失落的别样方式,寄托、延续上一代人的美国梦.英雄不死,这是一个神话. 英雄会死,但决不饶恕,这是神话之死. 这是神话的再造. CLINT EASTWOOD没几年活头了,他死的时候,我将不知如何自处.
奇连伊士活(clint eastwood)应该是最近十年我目力所见,唯一还敢在电影里用尼格的影人。
他最近这几部电影的共同主题都是对战前一代人的歌咏,对正在逝去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尽力挽留,甚至固执的坚持,同时以一个老人的眼光充满义愤的看着越来越“进步”的当今美国社会。
在《骡子》里,他演一个因为坚持不用电子商务生意失败而穷途末路的白人老人走向贩毒之路,他一路上都有惊无险,虽然世风日下,但白人和老人这两个身份仍让他避过了许多麻烦,在荒无人烟的跨境高速上他遇到一对儿坏车的黑人精英夫妇,正在焦急的寻找手机讯号,他停车帮他们换了备胎,嘴里嘟囔着你们这些尼格啊。。。
和《骡子》相比,《Gran Torino》对亚裔的“歧视”可谓集政治不正确之大成了。
明里暗里俯拾即是,随便拉出一条都能被进步人士批判个五千字的。
但这些批判的进步人士大部分是一群只懂得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傻逼而根本不懂艺术。
无论是《骡子》还是《经典老爷车》这些所谓“歧视”的话语都是艺术的真实,曾经互相开这种玩笑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老头儿走进理发室就开始种族歧视犹太人,而理发店老板也不甘示弱骂回对他波兰裔的鄙视,这种生活方式持续了很久,直到有某个族群表示自己受伤了,真的受伤了。
而且《Gran Tarino》里也一直恶心天主教,上过战场的老人看不惯布道者。
“你不过是个只上过神学院的二十出头的小处男,你懂什么生死,懂什么救赎?
“,神父一直追着他要求他忏悔,因为这是他老伴儿--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要求的。
他一直都是恶语相向,出言讥讽。
但最后老头儿决定去死之前还是立好遗嘱,把房子捐给了教会(逝去老伴儿的意思),还去忏悔了,他一共忏悔了三件事:公司酒会上吻了女同事(不是工作之吻,心里有想法了),卖设备时收了900块现金块回扣且没交税,和子女关系不好,不懂怎么关心孩子。
神父听了很震惊:就这?
他说就这,我为此烦恼了半生。
《骡子》里破坏老头平静生活的是电子商务和网络时代,而《经典老爷车》里是移民,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除了印第安人,所有人都是移民,这种冲突没那么尖锐,外在表现就是生活方式的冲突,老头看着邻居华裔(字幕说是苗族,老挝人)在家搞各种法事,活活砍掉鸡头,不打理草坪导致前院杂草丛生。
越来越多的苗族迁入,把这个原本的白人社区变成了一个下沉的亚裔社区,黑帮横行(还是亚裔自己的黑帮)其它的亚裔忍气吞声,自扫门前雪。
而他们的反面,老头儿有积攒了五十年整齐排列的各种工具,有长枪短枪,每周推着割草机把草坪修整的一丝不苟。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种是传统美式生活方式一种是亚洲生活方式。
当然,生活方式是有高下之分的。
后来在老头的帮助下,他的邻居的小伙走上正途,去做了建筑工地而没有沦入黑帮--那几乎是他们不可更改的命运,男的沦入黑帮,女的如果有能力读书离开这社区可以远走高飞,如果不行也会跟着沉沦。
只是非常简单的一瓶啤酒的破冰,两类人对彼此的认识都加深了,当人和人真正互相了解时想不成为朋友都难。
每个人的行为方式说话方式都是他的过去铸就的,很难更改了,但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柔软的一面,战场的经历让老头儿无法放低自己硬汉的身段,从地下室搬运冰箱时他坚持要在后面推,邻居小伙让他在前面拉,更轻松一些,他发脾气不愿意,小伙说你要不去前面我就不帮你了。
这就是逐渐摸索出的交流方式,虽然有点儿奇葩,但二人彼此心里都清楚对方的友善。
如果小伙内心充满了被种族歧视的仇恨,就不可能和他有进一步的交往,他们也不会成为朋友,后面的事都不会发生。
《骡子》里关于新与旧的线索没有这部多,《老爷车》从一开始的葬礼上,老头气愤的盯着打鼻环穿露脐装的孙女,这名毫不顾忌着装礼仪的大学新生,新时代的青年,在葬礼上刷手机,他的长孙在奶奶葬礼上,对遗体告别时说宗教的玩笑,在老头眼里,这是废物的一代,我作为观众可以原谅年轻人的玩世不恭,但不能理解在葬礼上还要刷手机说下流笑话,更不能理解孙女直接向爷爷开口要东西。
这代人真的废了,除了”进步“,什么也没有。
说到此处,以前我看电影没有种族和政治正确的意识,不会特别留意到这些,被进步人士教育几次后不自觉的开始多了这个视角,其实这个视角挺扯淡的,但总也挥之不去,《老爷车》本来就是一部拍的非常好的电影,但加上种族和政治正确的视角就是政治不正确之集大成,同时也多了寓意:一个白人老头儿的死拯救了一个无望的亚裔社区。
老人第一次解救邻居于黑帮侵犯后,天真的神父质问他:你为啥不报警?
可是,报警要是有用这些黑帮还能如此横行吗?
这件事之后,老头成了这个下沉的亚裔社区的”门神“,他们默默的把食物鲜花放在老人门前,赶也赶不走。
也许怀念旧时代是老去的标志,但抛开这些制造出来的种族议题,政治正确议题不谈,老头儿本质上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大到人有义务上战场保卫国家和国家的价值观,维护社区平安,路见不平出手相助,小到有一整套工具可以修水管,修房顶,悉心打理草坪。
当他冲口而出你们这些尼格,你们这些小鱼头,你们这些野蛮人时和他拔枪救出邻居女孩儿,帮男孩儿介绍工作,慷慨的借他工具时,他是同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
有时我禁不住想,许多的仇恨都源自自卑,奇连伊士活表达的这些生活方式没有多么高尚,但这种生活是真诚的,真实的,给人真实的喜悦欢欣,真实的罪疚失落。
现代的美国人过不了这样的生活了,在浮躁虚伪的大环境下,对一种明知道它是好的但过不上的生活,有些人选择回望,而有些人选择激烈的批判以掩盖自卑--这其实和中国五六十年代发起的运动非常相似了。
其实最早接触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并不是在他最经典的作品,譬如《廊桥遗梦》,譬如《荒野大镖客》,没有,而是在《百万宝贝》,但这部投资仅1800万美元的小成本,却一举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电影里,不但电影本身流光溢彩夺人耳目,而且伊斯特伍德刀砍斧削般坚毅的面庞更是深深的吸引住了我,过后一查,导演竟就是这个精神的老爷子,从此,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个名字,于我而言,就跟黑泽明一样,代表了一种信仰,关于电影。
然后,我便开始了着迷以后的例行步骤,只要是跟他有关的电影,资讯,事无巨细,绝不放过,就这样,在两个星期内,几乎看遍了他编导的所有电影。
如果你觉得我得花两星期才看得完跟一个人有关的电影的速度是很慢的话,那么我给你一个数据,这个入行50多年,传奇性的人物,总共主演电影超过40部,执导20多部作品,迅速的悉数看完,绝对不是件易事,而且只要他参与的电影,品质都很高,什么奥斯卡,什么金球奖,什么导演的奖,什么演员的奖,伊斯特伍德都是拿奖拿到手软的级别,而且票房和口碑永远都不会只是差强人意。
从演员来奖,无论牛仔杀手囚犯,还是慈父友邻教练,伊斯特伍德都是驾轻就熟,真挚感人,而他导演的《不可饶恕》、《父辈的旗帜》、《换子疑云》,艺术性之高更是有口皆碑。
这个自年少轻狂就一直闯荡好莱坞的小伙子,风风雨雨就那么走过了50多个年头,什么演技什么导演的技巧,对他来说,似乎都是浮云,年龄不得不说是他现在最大的敌人,如果说有些天才早年夭折可惜的话,那么伊斯特伍德因为80多岁的年龄想做而做不动的话,是不是也是一种令人悲恸的事。
每年都期盼着他的电影,每年都希望他能健健康康的,后来《老爷车》问世了,讲述的是一个不服老的美国老人倔强而又温情的生活。
看着看着,潸然泪下,我也不知道到底电影现在拍的是一个故事,还是伊斯特伍德自己现状的传记了,那一霎,我真的感觉到伊斯特伍德已经老了,我知道,是真的老了,不是电影里他演的像,他真的老了,不再是以前那个意气奋发的年轻小牛仔了,有那么一刹那,真的觉得心情像一部系列电影的名字:《十分钟年华老去》,想当年喜欢周星驰,看着他一部电影一部电影的出,看着他慢慢的老去,后来知道他再也没法演出过去那么经典的喜剧了,心里似乎有了准备,反而不那么伤感,然而,伊斯特伍德的电影我却是在短期内一下子看完的,仿佛伊斯特伍德的一生(当然他还健在)在我的眼前,就是那么一晃两星期,然后就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一个老爷子。
此后,虽然,伊斯特伍德导出了《成事在人》和《从今以后》这样优秀的电影,但是他本人却已基本退居到了幕后,不再上台担纲了。
即便这样,看到伊斯特伍德导演的作品,依然还是很开心,当然,也希望能看到他再上舞台,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客串,内心的期望,有时候就像隧道一样漫长而黑暗,最后希望他老人家延年益寿,健健康康。
这个退伍的老兵,他固执,他傲慢,这样的角色在电影中算是一种比较经典的模型。
片子开头,老伴的葬礼,片中没有丝毫关于他太太的影像,但是不难想象,他太太一定是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妻子,而且深深的爱着沃特。
他的孩子们,他的孙子孙女们我也没有任何的好感,这种家族关系的冷漠当然是双方造成的,但是对于这种像吸血鬼一样恨不能榨干你最后一滴血的家人,我除了想抽他们,再无更多感情。
关于沃特的苗族邻居们,他们之间能相互了解相互喜欢,原因很简单,他们相互把对方当人看,而不是年老力衰的老垃圾,请你喝一瓶酒,远远比送你那种什么大数字电话,逼着你赶紧去养老院,我们好吧财产一瓜分要来的温暖,要更能融化一颗冷酷的心。
当父母年老力衰的时候,把他们当“弱智儿童”一样的照顾不是关爱,而是真心诚意的与他们去交谈。
工作再忙,应酬再多,我不相信每周抽空跟家里打个电话,像朋友一样聊聊天会有那么困难。
代沟?
都是鬼扯,你没试过怎么知道不行呢?
就算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法跟父母沟通,那么你总能去沟通一下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想法吧?
最后一幕真的太悲壮的,沃特的举动出乎我的意料,事实上我也不知道怎样才算万全之策去解决这一切。
这个世界有很多问题是我们没办法去解决的,即使是影片中描述的这个问题,那些帮派总有一天会从监狱出来的,而那时候,陶和他的家人需要去面对这一起,沃特走了,他并没有告诉我们最明知的解决办法,但是至少有一条,以暴制暴是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是根本!
影片末,律师在宣布遗嘱的时候,看看沃特家人那一副饥渴的样子直到最后贪婪落空,想想沃特说不定在写遗嘱的时候,心头会浮现一丝嘲弄的笑意吧,呵呵。
教育你成长,教育你人生意义的或许不是你的家人,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同样会让我们明白或者坚持一些难能可贵的人性的信条,重要的是什么是人生中美好的东西,而不是谁教导的你这一切。
无论何时何地,不要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放弃那些美好的信念,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我们应该去坚持的不是么。
最后再来说一些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并不是那种会让人一见钟情型的白马王子,但是随着你看他出演的片子越来越多,随着你看他导演的片子越来越多,你就越来越无法不对他充满深深的崇敬之情。
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他都带给我们太多东西了,他是一个用内心去揣摩角色和影片的优秀电影人。
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但是我依然用我真诚的内心献上我对你崇高的敬意,你真的带给观影人太多太多了,谢谢。
好吧并不喜欢 内核的个人弧光嘛倒是看得见 但是整个故事太尴尬了
Wa$te my time
装逼的味道略浓,但是不影响片子本身的节操。有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坚毅。这群亚洲面孔很违和啊!
为什么Walt能够轻易地接受外族人,并且为他们付出许多,却始终不肯亲近自己亲人半点,甚至带着敌意。这是我觉得整部电影十分难以说服人的地方。
可以看作东木一次反西部片的尝试。
中国人单纯至极
導演是不是從沒吐過痰,簡直尿了
希望人生中也能碰到一位古道侠肠的老爷车,帮助我成长...我也能帮他得到救赎...
牛逼表演,牛逼导演,牛逼剧本,牛逼调度,牛逼色彩,牛逼结尾
其实是个很俗套的故事,讲述年迈的打过韩战的美国孤僻独身老头子和性格内向的亚裔小男孩忘年交,互相治愈的电影。伊斯特伍德表现还不错,亚裔男孩的表演始终放不开,显得很生硬拙劣,扣一分,打个三星吧。
老派、工整。
除了老爷子,其他人的演技都烂的一塌糊涂。。。麻痹的
好看
底特律这座城市真令人感叹,在工业已死、城市衰败之后,竟由此诞生了这么多好电影。东木大概是“世上最后一个牛仔”吧,这好像也是他的角色唯一一次在银幕上死去。故事老旧但真的令人感动,因为东木的面孔已经成为美国的一种标志——他的故事里永远都有一个用生命捍卫“家园”并把它传承给后代的人
给老头看的爽片。倒是很工整规矩的类型片。
老爷子教你怎么做真男人
本来对于记录不同文化状态的电影,应该给予4星支持的,可是,我还是给了一星。不能讲太刻意的人物特写,只是不舒服。
公然歧视亚裔的电影。宣扬种族歧视。必须一星差评
传统美国人对自己家的捍卫和维护
非常经典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