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片子,很激动,几年来难得的激动,我想说这是一部疯狂的电影。
我非常喜欢。
它确实达到了一直极至的残酷和暴力。
它的叙述的方式和结构也是我最喜欢那种。
关注这部电影让我狂热的台前幕后太多,我简直不知道如何说起。
如果能在电影院看这个片子,那简直太他妈的爽了。
唉,罗得里格兹这家伙果然合我胃口。
那一双凤目、樱唇娇横的二刀流Miho,十分罗莉、肌肤如蜜的热舞女郎Nancy,穿长风衣、身怀暗疾的冷面侦探,不死之身、一怒为红颜的卡西莫多杀手,眼神澄澈、手持圣经的食人美少年,双胞金发艳女,阴谋政治家,太子党,枪械展览,肥白大腿巡演,SM,肢解,人头喋喋不休,蝙蝠侠,泥潭沉尸,细腻柔肤上的血红玫瑰刺青。
一切邪恶符号、反英雄大集合。
黑白漫画,冷静分明。
Always and never。
每个人都在这儿找到想要的,每个人都在这儿找到隐藏的。
连保守型观众都能找到坚贞爱情、出淤泥不染和绝对正义。
又何必问漫画美学到底代表什么?
相见恨晚。
不知道为什么,看完《罪恶之城》后,我翻翻滚滚的总想起二十六个字,很不搭的另一种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涯远不远?
人就在天涯,怎么会远呢?
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男人,婀娜多姿妖艳性感的女人,快意恩仇暴戾血腥的江湖。
还有别的吗?
也许还有一点点,末世的彷徨?
虚伪的幻灭?
其实,《罪恶之城》血脉喷张的影像毫无意义,简单凌厉的故事缺乏内涵。
不过,有的时候,有没有那些,也都无足轻重吧。
喜欢片头那个温柔得不能再温柔、冷血得不能再冷血的杀手。
喜欢那个刀枪不入、被电椅过电之后一边吐血一边说“就这些本事吗”的大块头。
喜欢那个脸蛋比天使纯真、出手比寒风凛冽的娃娃脸女杀手。
喜欢那个神出鬼没、生活在一堆美女头颅中央的食人恶魔。
还有那个金发美女的脱衣舞,嗯,杰西卡·阿尔巴?
我会记住的,尤物在人间。
肯定会有人觉得,《罪恶之城》的道德含量太低。
我们生活的世界,总有许多榆木疙瘩。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垃圾场。
是的是的,谁不曾年少轻狂,一腔热血,策马扬鞭,以为所有的功名所有的理想都在远方,以为孤身仗剑就可以纵横捭阖睥睨天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再旷世再绝代的英雄,也不会是这世上唯一的一朵浪花。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然而结果无非是,所有的壮志雄心,都在疲于奔命的时光中,一点一点的麻木蠢钝,一点一点的化为灰烬。
翻云覆雨,千帆过尽,到最后也不过是心底深处轻轻的一声断裂。
一首滥俗的歌里面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罪恶,这个世界的背面从来都无可救药,诗意的栖居从来都是绝望的呼喊。
黑白的,粗颗粒的,凌厉的,疯狂的,暴戾的,风格化的,不可思议的……《Sin City》,这部片子的评价和溢美之词太多了,总之又是一部值得用D9来收的片子。
今日又看一遍,重温,感叹:暴力原来可以这么美丽,对本质丑恶却附庸风雅的、居心叵测却代表正义的、言行卑劣却身居高位的……全都不用罗唆,用最爽利最快意的方式灭之。
那样的酣畅淋漓让我想起了吴宇森和北野武的作品,比那个更单纯、直接也更干净利索。
可是谁知,暴戾和暴力,背后却是爱,当下少见的执着地犹如病态的爱。
原始人一般只适合生存于古战场或角斗场的马沃,身上的自然性多于社会性,为了一个一夜温情的妓女,他无知无畏地挑战体制与权威,以牙还牙,用最直接的方式干掉了最具权势的主教;哈提根警察出身,被制度化的公职人员,他对体制心存畏惧,深感个人力量不足以对抗以参议员为代表庞大的国家机构,以自杀换来深爱的少女南希的安全;德怀特为了一个酒吧女干掉了一个警察,为了维护秩序的均衡和一个红灯区的女子,靠着坚持获得了爱情与同盟,联手对破坏者给予毁灭性的打击。
怎么能做到如此无畏无惧?
为了爱,这些男人会做到什么程度?
不爱财,不惜命?
(不恰当地想起了杭州游玩中去岳王庙看到的石碑,上书“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何来如此的血性?
爱是如此的东西?
——当我们借工具理性衡量起他们所为女子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不禁怀疑,问其意义:那样的赌命是愚蠢还是血性?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小气”时,不免悲哀:当下没有血性的男子、丧失男性气质的物种正越来越成为主流,消亡在茫茫人海。
也难怪,不是古战场,不是角斗士,不是在黑帮,不是英雄汉都是为妻儿,都是为金钱,都是为房子,都是为——生存。
我们的理性让我们问:为了爱,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
马沃,哈提根,德怀特,他们会问吗?
他们会立马去做,考虑行动计划,准备汽车、枪支、刀械、铁链……呵,为了爱,男人们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可以做到不考虑值不值得的程度,可以做到不爱财,不惜命的程度,可以做到让暴力成为美丽的程度。
可以说,这部影片是臭味相投的人大聚首!
看完一遍狂呼过瘾,比kill bill更极致后来又在巴黎看了一个按故事分别叙述的特别版本,更带劲了我一向是动态支持者,也就是说,漫画永远比不上动画,这一次,我想,我又是正确的
看过两个版本。
一、吸烟帅哥杀红衣女;布鲁斯威利斯(以下简称BW)为了个小姑娘入狱;丑男为妓女报仇;妓女男友与警察互杀;BW最后自杀;帅哥最后电梯里给出卖队友的女烟抽……二、(长版本)黄杂种,bw的故事,加长部分包括bw的老婆到医院去看他,还有各身份的人的冷嘲热讽、女DA去帮他解决案子;冷嘲热讽,是递烟男杀手的故事,其中有直接在电梯里给叛变妞儿烟;不得好死,丑男为妓女报仇故事,加长部分为丑男妈妈与之对话;狙杀,妓女男友与警察互杀的故事。
最然在时间轴上所表现不同,但故事是相同的。
昆汀就是这么个叙事风格,个人来讲更喜欢第一种版本。
三个故事,乍看起来杂乱无章,但其实是有联系的。
递烟帅哥在这充满罪恶的城市杀了红衣女,而后BW一个马上就退休的警察为了11岁小处女而虐州长儿子,8年后出狱寻找当年11岁小处女时,在酒吧找到了如今长大成人的杰西卡阿尔巴。
此时,镜头扫过丑男和2B条子。
杰西卡阿尔巴跟BW跑了之后丑男被陷害,后又跑回酒吧寻找真凶,此时妓女男友认为丑男应该生在古罗马化身角斗士。
当BW去救杰西卡阿尔巴时镜头闪过哈利波特男坐在椅子上看圣经,说明那时候的他信仰战胜了吃活生物。
丑男找寻真凶时去了旧城区,被妓女孪生姐姐误认为妹妹的死全因丑男,捆扎在凳子上一顿抽时,妓女男友的前女友及叛变妞对丑男冷嘲热讽,火上浇油。
丑男把妓女孪生姐姐安置在杰西卡阿尔巴家中,此时BW应已自尽。
丑男最后被坐电椅。
妓女男友最后于条子的杀戮有点没病乱呻吟,但,黑色幽默还是存在的,比如美惠射杀身边喽啰时,其他人的冷漠无视。
最后,出卖队友女被递烟男在电梯里被递烟了……其实,完全可以按照剧情中把人物的名字写上去,但未看过的朋友们会有点觉得剧情人物与名字对不上。
如此写来,即使没记住角色名字的甚或多年后忘记剧中人物名字的,仍可以看本作知晓完整剧情。
嗯,不用谢我。
2014年11月01日 19:48
电影以三个男人在‘sin city‘的不同遭遇为主线,拳击手马文为了找到谋杀和自己有一夜之情的神秘女子的凶手而搜遍了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记者德怀特则坚持着自己对于正义的理解而在这个黑暗的城市中进行着‘黑暗’的执法;而老警探哈德根则为了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而寻找着知道案件真相的证人。。。
三个各怀心腹事的男子就这样开始了他们各自在这座‘阴暗城市’中的故事。
除了保持漫画原作一样的叙事风格之外,电影本身还尽可能的对漫画景物与真实演员的表演融合做了一定的改动。
使得电影观众从头至尾都仿佛置身在一本摊开的巨大漫画中,本片独到的黑白式视觉冲击和漫画风格的电影语言运用,使得本片几乎完美的照顾到了原作爱好者和电影观众双方的观赏习惯。
并且又最大程度的尊重了原著本身就独到的视觉效果。
不得不说,这是这么多年来少有的能够在漫画原作和电影观众双方都找到巧妙平衡的作品!
之所以说这是一部暴力的伪cult片就在于,本片最大的卖点恰恰就是漫画式的暴力风格,而cult的精神其实更多的留存在了电影风格本身的某些异样之上,且仅仅是一点点的不同于好莱坞惯用伎俩的独特罢了。
对于普通的电影观众来说,电影的确风格诡异,但是和真正骨子里就透着cult煞气的电影来说,本片实则是小巫见大巫。
况且本片众多的明星阵容和对于电脑特效的使用明显就是奔着票房使劲儿的,因此,《罪恶之城》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部伪cult片子。
但是暴力---这个本片最大的核心卖点之一却没有因为商业电影的本质而有丝毫的虚弱。
而本片骨子里就带有的杀虐之气也正好符合了两位导演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和他的最佳损友昆汀·塔伦蒂诺的一贯特色!
这两个‘坏小子’算是那种即使收着制片商的大额‘贿赂’以及顶着发行方的百般叮嘱,且还敢恣意妄的个性之人。
因此《罪恶之城》能有如此的异色也是一种必然!
大概看了一下,烂的程度难以言喻。
关于影片的画面不得不称赞,但是表演实在是太恶了,受不了的恶。
大烂片。
1.因特殊的拍摄手法,其实Mickey Rourke (Marv) 和 Elijah Wood (Kevin) 直到影片上映时才第一次见面。
2.Miho (戴木青文)使用的剑是《杀死比尔》里的道具,一直由Quentin Tarantino保存。
3.剧中Nancy的角色有裸体戏份,但由于Jessica Alba拒绝裸戏,而Robert Rodriguez 和 Frank Miller 也都觉得裸戏并不十分重要,也就不是十分在意。
4.尽管出现在所有的三个故事中,Brittany Murphy的所有戏份还是在一天内就完成了。
5.Robert Rodriguez曾帮助拍摄了部分的《杀死比尔2》,并只象征性的收取1美元报酬。
Quentin Tarantino在本片中还了人情。
6.Robert Rodriguez是按照Johnny Depp构思Jackie Boy的形象。
7.Christopher Walken, Willem Dafoe, Steve Buscemi 和 Michael Douglas 都曾经被考虑出演本片,其中Douglas原定出演Hartigan,Buscemi出演变成黄杂种之后的Junior。
8.Leonardo DiCaprio曾被邀请出演Junior,但最终被拒。
9.原著漫画中,黄杂种开的车是Atlantic '57C Bugatti,但在电影里被改成了1936 Cadillac Limo。
是因为剧组负担不起布加迪4天超过23万美元的租金。
10.Adrien Brody曾为Jackie Boy的角色试镜。
11.在Carla Gugino确定出演Lucille前,Uma Thurman, Sarah Jessica Parker, Ashley Judd, Carrie-Anne Moss 和 Naomi Watts 都曾被考虑。
12.Kate Bosworth曾是出演Gail的第一选择。
13.Dwight最后将敌人引诱近老城的小巷是来源于斯巴达国王Leonidas在Thermopylae战役中对付波斯大军的策略。
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也是根据Frank Miller描写这次战役的一本书而改编的。
本片中Dwight的内心独白"No escape, no surrender, no mercy",也是《斯巴达300勇士》的旁白之一。
看《Sin city》,我目不转睛,甚至忘记点上一支烟。
该怎么形容这个电影呢?
纯色的视觉盛宴还是绚烂的暴力鉴赏?
斯文的恶魔Keven一成不变的微笑着,即便四肢被肢解之后,仍然是那副麻木的表情,即便是被疯狗撕咬,依然是那冷漠的眼神。
垂直的雨线,白色的血,Sin City的杀戮是那么的普遍、肆意和低沉。
如果本该作为正义维护者的主教、议院和警察们成了黑帮,那么拥有较好的面容和火辣的身材的妓女们,也不得不歇斯底里地用冲锋枪的扫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所谓的英雄,他们竭尽所能地维护着正义,依据的不是法律,是类似本能的道德判断。
神勇盖世的人,最终还是死了。
等待弱小者的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酒吧女只能被警察英雄打酥了下巴。
丑陋的Marv为了生命唯一爱她的女人而杀戮;Dwight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而抗争;Hartigan更是为了让心爱的女人活下去向自己的脑袋开枪。
这些做法在现实社会中都缺乏可行性和可信性。
但是,在一个不真实的社会下,以一种不真实的方式,去保护自己所爱的人的行为,却呈现出这个世界唯一的一点人性的光辉。
没有大道理,不用拯救全人类,为了爱,简单,有力。
我是一个不懂爱的人,所以感受到了这个电影的力量。
这是一部注定属于少数人的电影,不论看过的人有多么多。
受不了这个色调
太暴力了,爽
有些情节倒是挺紧凑的。但是没看出多少深度和内涵。以漫画的方式去拍摄倒是挺新颖
戴文青木小姐也要学栗山么~?恩!我同意了.
不得不看
黑白加一点彩色的视觉效果很惊艳。
不是我的菜
摒除无止境的装酷和纷繁的美学暴力,请给我所谓“内涵”或说…“含义”?一部看完后令人感叹“欧文那红色帆布鞋还不错”的电影,除了遗忘,就是鄙视
吐
重剪辑加长版有变动。黄杂种第一,罪城第二,狙杀第三。中间好似还加入几分钟的小故事。爽到爆。
老布,你还是那么有力
本尼西奥 哈哈 太好玩了
6星。太喜欢了。Nancy很美。我依然那么爱Bruce。
这个基调很不错!还有几乎是用旁白来说的台词也很特别.就是似乎有点不够罪恶...
都得死!
故弄玄虚,特意追求黑白片和不知所谓的暴力血腥效果。不少镜头倒是很漫画感。此片证明,我果然讨厌美漫。
装相
烈焰红唇,少儿不宜,很黄很暴力!画面极具风格!4个故事分成独立结构:社会太黑暗,政府受贿成风,所以替天行道当个孤胆英雄,去为自己所谓的正义胜利而奋战。8
过瘾得导致新一轮胃疼~
这部的评分居然8点多,我觉得没有那么好看!整体感觉乱糟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