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女性的地位在一点点的提高,从附属品到自然人,随便截取一个时期来看,都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悲剧。
法国说起来也是个开放的国家了吧,电影里也处处表现了男女在性方面的开放,但是一谈到怀孕,每个人却是避之而不及。
反堕胎法一直都是将女性物化为繁衍工具的代表性社会偏见,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喊一喊口号要平权,但只有类似《正发生》这样让你从第一人的角度看到女性遭受痛苦的样子,你才会真正明白平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作为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正发生》更能让你感到肉疼,身体不适。
没有什么能比把真实的画面放给你看更能让观众有同理心了。
两年前,在获得第77届金狮奖主竞赛单元提名的女性题材影片《女人的碎片》里,我们看到了长达二十分钟的长镜头记录下一个女人分娩的过程。
而婴儿诞下随即夭折的情节更是展现出生命诞生的脆弱和不易。
痛失爱女是女主角痛苦的开始,她的生活也随后发生了一连串的灾难。
同样是女性题材,今年摘得主竞赛单元桂冠的《正发生》则从另一端诠释了女性的痛苦,一个不愿被新生命束缚人生的女人展开的自救。
故事发生在60年代的法国,国家法律明令禁住女性的堕胎行为,且无论是堕胎女性本人或辅助堕胎发生的人员都会被判刑。
高中女孩Anne正面临着这样一个的困境,如何找到方法能偷偷地流产。
Anne出身于底层社会家庭,作为学霸的她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成为一名教师来改变命运。
相比学校正值青春期,荷尔蒙旺盛的同龄人,她清醒果断,且拒绝身边异性追求。
没人知道她已经偷食禁果。
当在诊所查处已有身孕,她开始私下向医生,朋友,孩子的生父寻求帮助。
但周围人反应残酷却真实,没有人想搅合堕胎这件事,没有人愿意承担犯罪的风险。
对Anne来说,若被生育打断上大学的计划可能比冒险堕胎更加可怕,于是我们看到了她一次次的堕胎尝试。
片中有不少出彩的人物和情节设置,细节都十分耐人寻味。
首先是Anne的着装,大多数场景里她总是不同款式的蓝色短袖或衬衫。
基督教艺术中,圣母玛丽亚总是外披蓝色的斗篷,是纯洁高贵的象征。
这十分符合他人眼中Anne单纯无辜的形象。
但是蓝色服饰在Anne去找使她怀孕的男生寻求帮助时,变得极具讽刺意味。
男生擅自翻看Anne的衣物,建议她换上粉蓝色长裙去见他的朋友,似乎是想忘记Anne怀孕的事实,也让朋友对她有一个纯洁保守的第一印象。
Anne被要求穿上保守的浅蓝长裙
The Madonna with the Blue Diadem 法国的三色国旗中的蓝色正是自由的象征,而身着蓝衣的Anne没有掌握自己身体的话语权。
影片中有好几个场景都在舞厅酒吧进行。
和异性跳舞,暧昧的肢体接触和口头调情就像是一场危险充满吸引力极大的游戏,但大多数女孩也只敢止步于此。
她们一边费尽心思通过收紧胸衣带子,缩短裙子长度的花招来吸引异性的注意,一边她们又只能压抑自己的着欲望和好奇心,不敢真的越雷池半步,这都表现出当时女性对意外怀孕后果的恐惧。
就像Anne在片中评论酒吧跳舞的男女:“所有人来这里都追求一件事情,但他们都不承认。
”没错,说到底,来这里的人追寻的无疑是性。
Anne的两个闺蜜Helene和Brigitte关于性的态度也展示出当时女性对性的既渴望又羞耻的矛盾。
Helene,保守害羞,总是穿着长裙,也不爱搔首弄姿,但其实早已在度假期间和一个比她大的男人有过一段风流韵事。
却因为羞愧对任何人也是闭口不言。
Brigitte,表面风骚,喜欢挑逗男性,对性抱有极大的好奇心。
甚至在寝室亲自示范给两个好姐妹如何自慰达到高潮,却是三人中唯一没有性经验的。
用她的话来说,她是世界上懂得性知识最多的处女。
本片的三次的引产桥段都拍的十分克制但同时触目惊心。
拍摄手法的选择和演员的演技支撑起了这三场戏的极强的真实感。
第一次Anne拿了一根铁杆,捅进身体试图把胎儿。
这一段选用的是手持镜头,大多数事件都近景停留在Anne痛苦的脸上,让观众联想尖锐的铁钩此时在Anne的子宫里正在如何摧残她。
第二次Anne去私人堕胎师的住处进行人流。
长镜头固定机位,这一次我们看不到Anne的脸,只是看到堕胎师对她的下体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我们隔着屏幕伴随Anne疼痛的抽动和她一起进行受难过程。
最后一次,当Anne的引产又一次以失败告终并濒临死亡,她被救护车从寝室一路推到医远,昏暗的半夜转为都刺眼的白光。
这里摄影机用了Anne主观视角的虚焦镜头和她在推车上虚弱脸庞的特写。
仿佛是从地狱到天堂的路。
随着焦点外医生的一句判定”自然流产“,Anne的旅途至此才得以终结。
她总算摆脱了肚子里的孩子,并且不需要被判刑。
她重生了。
当我们再次看到Anne的时候,她身着蓝衣,进入大学考试的考场。
结局是光明充满希望的,正如本片的法语直译名《L'évènement》(事件),意外怀孕最终成为了Anne的一段历练,一道伤疤,但都只是一件已经过去了的“事件”。
从此她更有勇气地活在这个世上。
我更喜欢的是本片的英译名《happening》(正发生)。
在法国本土,堕胎于1979年就已合法化,因堕胎而被判刑的事情已经成为法国过去的一件L'évènement(事件)。
可放眼世界,仍有很多地区的女性面临着当地的堕胎禁令。
不为人知晓得Anne的惨剧其实一直在happening(正发生)。
也仅在2018年,爱尔兰才迎来堕胎合法化,在此之前,大多数爱尔兰女性不得不前往英国本土进行人流手术或者找非法私人诊所,甚至网购药物在家进行人流。
“一种只会攻击女性的病,把她们沦为家庭主妇的病…”书桌前心不在焉埋头看书的她,时不时脱下内裤看见干干净净眉头紧锁的她,她们,也是我们所有女性。
偷吃禁果的人会受到惩罚,而被惩罚的却只有女性。
接着她在承受一切痛苦的时候,还被赋予“荡妇”之名,将同样仅仅是怀孕生子的女人—“圣母”捧上神坛。
“怀孕退学”这样的耻辱在中国语境下不亚于违法犯罪。
学校家庭社会规训我们不要成为“放荡的女人”与“荡妇”割席,以“正经”“贞洁”为荣,将“性”这个词打上马赛克。
电影从主人公生活视角切入一个个具体的事件,昏黄的宿舍走廊,独自一人的林荫小道,在诊室里被男性医生像物件般检查和警告,与母亲间无法沟通的情绪…如果不是那么幸运,这将是每个女孩都会遇到的。
家庭性教育的缺失,父母的避而不谈,同学的讽刺排挤,男性的逃避和缺席。
当她终于在倍受煎熬中摆平掉这个足以毁掉人生的东西,还不知道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落下的学习工作与长时间的焦虑与失眠,余生无数次来月经都会回忆起的痛苦经历,隐藏此事的担心与被诟病“她身上出过人命”的风险。
更讽刺的是,电影里两个片段—分别是在描绘她享受性,和流产后在床上备受煎熬呻吟着的场景极为相似,大汗淋漓,在黑暗中抽搐。
给观众带来这样的思考:她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以后还能愉快地享受性吗?
当女性经历过一场这样的浩劫,她还有机会去追求性愉悦吗?
血淋淋未成型的胎儿和心理上的压抑,外界扣上的“爱乱搞”“活该她怀孕”“不要脸”的帽子,冰冷的手术器械与青蓝色的医院手术台,这些却都变成了教育女孩“你要洁身自好”不然“后果自负”的后果。
无论是“享受性”的权利还是“捍卫自己的子宫”的权利,如今都变得迷糊。
这是女性权利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权的一部分。
五星,是为我自己的一些想法。
如题,最后,她坐在了教室参加考试,考试能不能过不知道,但在我看来,她应该是那种被认为自然流产的幸运者吧,否则等待她的就不可能是教室和考试了…其实很不希望观赏这类影片有太多的自身性别视角,但很难。
看到女生与男生的对话时,只是觉得可笑,可笑的不仅是男生的胆怯不想负责,更可笑的是反堕胎法单纯指向女生的惩罚…只是因为女性具有孕育胎儿的子宫,就把一切责任推脱到女性身上,怎么不想想那个导致子宫发生作用的罪魁祸首呢?
不认为性是多么可耻的一件事,但若在这样一件本应该相互愉悦的事情中还要分个高低贵贱的话,那不很可笑么~可耻的从来不是性,而是理所当然把性当作自己犯错的借口,甚至把性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归咎他人。
p.s.挺大胆的,马桶里的一幕,让我想起了一部港片,应该是叫《饺子》,但应该是杨千桦演的,为了保养容颜吃婴胎为馅的饺子…与本片无关,只是那一幕偶然想起而已~再p.s.女生是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要么选择靠得住的人,要么准备好靠得住的安全措施,当前来看,或许还会有一些时候,保护自己,终归还得靠自己~
2022.10.8其实昨天刚看完给了三星,这部本身没有那么出众,至少个人感觉不如「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有那样振聋发聩的片段。
但是回想起女主结尾对老师说,她不想以后教书了,她想写作,感觉还是很触动的。
或许因为我也是正读文学系的大学女生,我也幻想过有一日可以提起笔,记录那些“把我逼到孤灯下,逼我讲出我的故事来”的时刻。
但我不能,于是“退而求其次”想去教书。
或许很多人,都是在有了各种各样打破自己的绝望经历之后,才有了以文字为刀枪的能力吧。
其实「正发生」是一部蛮温柔的电影,我控制不住看的时候去想我在高中尾巴上看过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从不」情绪阴冷而令人毛骨悚然,也更附和我对于处于心里绝境时的体验,让我从心底流泪。
但显然我更希望此刻失眠的我能拥有「正发生」那种轻柔、细腻的,怎么说呢,感觉被春夏之交早上六点的晨光照耀着,又能拥有(或者 被赐予)重新出发的勇气。
记忆里的「从不」,像想象中加州小镇寒冷肃杀的10月11月,我最讨厌的季节。
让我想死
刚看到新闻,感觉片里的大环境离我们不远了,没ban之前女生都来看看这部吧😭///对于女性来说是一部恐怖片,生理和心理上的恐怖,女性都应该来看看。
在一个堕胎犯法的大环境下,男方装死隐身,把怀孕的风险和痛苦完全转嫁给女方,全程看着非常焦虑窒息。
女主的演技很有代入感,最后女性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当下社会,每个女人面临的路径都是相通的。
学习,成长,工作,结婚,怀孕,生子,照顾小孩。
仿佛一切都是女性的宿命。
片中主人公ann忍着巨痛必须要堕胎,就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她想要继续接受教育,读大学,过完属于自己的一生。
而不是会家庭孩子所捆绑。
她有非常强的主体意识。
所以也决定了她坚定果敢的行动力。
非常佩服她。
如果这个电影放在国内播放,肯定要有许多女性又来批判女性真是不知羞耻,早知会怀孕,就不应该这么不要脸啊!
这就是来自女性的羞辱!
当下仍然有大量女生认为女生有性欲是荡妇行径!
从根上压抑女性想要性渴望性的需求!
最起码电影中主人公Ann非常诚实又清醒。
在得知自己即将要堕胎之前,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性体验。
女性有资格拥有合理的性需求。
这一点毋庸置疑。
女性想要堕胎,想要暂时不生育,不想要做一位母亲的权利。
应当被合理捍卫。
电影拍摄的时间和法国计划将堕胎权写入宪法重合,电影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刚好是法国禁止堕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电影的导演是一位女导演,按常理来说,这应该是一部支持女性获得堕胎权的电影。
但是我在观看的过程中并没有强烈且清晰地感受到这个意图。
电影中花了非常多的镜头描绘女主几次尝试堕胎的过程,非常血腥,是会让观众感到生理不适的程度。
最后一次堕胎,地下医生操作的那一次,除了环境不太无菌之外,其实非常接近于正规堕胎时医生的操作,然而还会让人感到血腥。
看到这样血腥的场面,观众心底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想法,到底会是支持堕胎,还是反对堕胎?
这部电影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女生要洁身自好,不要随便和男人上床。
女主是在充分清醒且自愿的情况下和男性发生性关系的,但女主和电影里孩子爹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情感联结,孩子爹那个死德行也没有一丝一毫的魅力。
在法国那个堕胎犯法的年代里,女主究竟为什么要冒着怀孕的风险和这样的男人发生性关系?
就为了片刻欢愉吗?
压抑自己的性冲动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吗?
基于这样的想法,女主堕胎的痛苦,学业的下滑,和朋友的冲突,都没能让我产生足够多的同情。
甚至还想吐槽一下女主的学业为什么下滑那么多,从尖子生变成不及格,是怀孕了又不是脑瘫了。
想吐槽一下女主为什么去偷别人吃的,女主这么有钱,卖卖自己东西就能赚到四百法郎,自己买自己吃不行吗?
如果真的想要拍一部支持女性堕胎的电影,我觉得首先应该给这次怀孕一个观众可以理解的理由,比如,女主缺乏女性生理相关知识,女主被一个老男人给骗了,或者直接去拍一对已婚夫妻/稳定男女朋友的意外怀孕。
这样我才会觉得,这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情,必须帮助女主解决它。
而且电影的重点不要放在怀孕的痛苦上,而是放在不允许堕胎的痛苦上。
工作学习受影响和需要堕胎都是怀孕带来的痛苦,而不是不允许堕胎的痛苦。
谁谁谁因为没有堕胎丢失了工作、从大学里退学、被迫嫁给糟糕的丈夫等等,女主在听闻这些消息之后感到痛苦和绝望,急切地尝试却处处碰壁,被各种人阻拦,最终也没堕胎成功,最后被迫走向黑暗的人生路——这才是不允许堕胎的痛苦。
我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部电影支持堕胎,为它鼓掌喝彩。
这部电影的导演,不是个菜鸡,就是个反堕胎主义者。
本文发表于《环球银幕》2021年10月号。
未经授权,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离朱利亚·杜古尔诺的金棕榈只过了两个月,就又有一位法国女导演问鼎欧洲三大——以奉俊昊为首的威尼斯主竞赛评委会将今年的金狮奖颁给了奥黛丽·迪万的《正发生》。
本届另一位评委中国导演赵婷,去年以《无依之地》获同一荣誉。
所以迪万不但与杜古尔诺完成了女导演的第一个戛纳威尼斯背靠背,还与赵婷完成了女导演蝉联金狮。
黎巴嫩裔的迪万最初是文字和电视记者,后来开始写小说和剧本。
月初走在丽都红毯上的时候,她最近的一部编剧作品《北区侦缉队》还在法国院线上映。
也许是新闻记者的底子,迪万的诸多作品都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其中包括她的第一部导演作品 Mais vous êtes fous(2019)。
这是一部涉及毒品问题的家庭片,从故事到视听都了无新意,但完成得相当扎实,很难想象导演竟不是电影学院科班出身。
这个优点延续到了她的第二部作品,《正发生》从拍电影的手艺上来说是部上乘之作,但评委们对它的青睐与主题的政治性脱不了干系。
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同名自传体小说,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女大学生安在意外怀孕后试图堕胎的故事。
出身于外省下层家庭,完成学业是天资聪慧的安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意外怀孕则打乱了一切,威胁着她的人生规划。
1975年著名的韦依法案通过前,法国基本上禁止人为终止怀孕,进行人工流产会招来牢狱之灾。
安只好在正规医疗体系之外寻找堕胎的机会。
六十年代性解放运动前保守的校园中,早慧的安在性事上已经比同龄人早熟,并因此受同学排挤,孕事更是无处倾诉。
闺蜜在震惊之下因害怕而拒绝伸出援手,最好的男性朋友竟想趁机占她便宜,把怀孕当作天然避孕。
孩子的父亲虽支持她堕胎,但基本帮不上忙,不知是不能还是不为。
总之,怀孕根本上是一个女性事件,它只发生在女性的身体中,改变甚至重塑着她。
片中有两处对堕胎过程的直接呈现,一次是女主人公在宿舍里DIY,另一次是一位地下堕胎者为其施术。
这些手段都很危险,不能像医疗体系内的手术一样保证卫生安全,更没有麻醉,全靠忍痛。
威尼斯媒体放映时,有记者因此晕厥,被抬出场外。
其实导演的尺度不算特别骇人,反而非常克制,符合当时的客观环境。
四比三的画幅可能让观众无处遁逃,但手持镜头尽量保持静止,没有任何音画渲染和夸张的表演。
也许这种贴近真实的拍法更让人感同身受,从而产生生理反应。
迪万对苦难的处理在艺术上是高明的,又通过拒绝将苦难戏剧化,在道德上对受难者保持了最大的尊重。
影片也有明显问题。
它要讲怀孕/堕胎、性观念和阶级问题,本来是很好的搭配,但在这一主二辅三条线索之间切换时显得非常笨拙,有些刻意为之。
与堕胎不直接相关的辅助场面拍得有些犹豫,得靠观众脑补来圆其内在逻辑。
此外,与众多同类电影一样,时间选在堕胎合法化之前,看似与当下现实遥相呼应,实际上也是一种避重就轻。
《正发生》虽然是一部好片子,但在今年威尼斯高质量的片单中,还是有些配不上头奖。
它在堕胎题材中已无法脱颖而出,只能算是为这个已经汗牛充栋的主题添砖加瓦,并没有颠覆性贡献。
在更广的女权视角下,它显得有些“古早”,比以女性凝视批判男性气质的《犬之力》略逊一筹。
【这是一篇简介+简评,杂志的要求。
本来还想给澎湃写一篇深度的,但是懒癌犯了……】
时间计量方式的切换,对于一个正在成为“母亲”对的女人来说,周数取代线性的客观时间成为了标准,数字每一次增加,希望便减少一点。
课堂上老师点名让学生评析一首诗,一个怀孕的女同学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其它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讨论这个女生怀孕了,不久便要离开学校。
这一情节不仅因为得到了女主的重演而重要,就其本身的内容来说也值得玩味。
虽然诗行记不全了,但是记得其中多次出现类似于“看着镜子”的表述,让我想起一位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诗(我这么说就意味着我又想不起来了呃),内容大致也是女人在镜子前端详自己的身体。
本人在此做出一个大胆的假设!
电影里的这首诗是否可能包含了主体对自己的身体、欲望的观察与发现,而女主选择把这首诗的主题解读为政治与战争,是否也包含了她对自身欲望、身体的回避,同时也是她怀孕初期对怀孕这一事实的拒绝。
整部影片在展现Anne堕胎经过的同时,Anne也经历了对身体和欲望的重新发现与接纳。
这位女导演的功力还在于,把对影片中男性角色的批判全部放置在未言说的部分供人意会。
换了两家医院,医生都是男性,甚至还给你开保胎药。
男性友人在得知自己怀孕后用近乎性骚扰的态度追问性/体验,“已经怀孕了就无所谓了吧?
”男友对怀孕、堕胎的一无所知,惊讶于女主没有能力靠自己搞定堕胎,是否又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男性对女性的生存处境的无知。
(好像写太长了,我废话太多,这还是短评吗,要不等下贴长评里好了…
3.5 好想知道被刪減的那五分鐘內容。「一種只會攻擊女人的病,一種會讓女人成為家庭主婦的病。」
没有政治化堕胎权这个敏感议题,而是全神贯注讲述一个女孩的堕胎努力。真实、裸露、直接、柔性刚强。女孩堕胎的过程也正是她成长为女人的过程,片名“正发生”很契合波伏娃的《第二性》。
当anne大出血被推着过走廊的时候,体会到她 «J'ai fait ça toute seule» 的无力感。看到melodie和lomane跑龙套惊到
性教育片;感谢所有能善待女性的避孕措施;如果女性不用花那么多时间生娃养娃,世界会很不一样。
2.5 强迫观者与私密的痛楚共情的思路很不可取,得到的启示不过是反滥交,整部电影对于身体的拍摄都有一种偷窥的色情视角
简单的题材,全篇就围绕着一个事,跟拍风格下的情绪展现:不敢相信、惶恐、接受、尝试、绝望、最后一搏、重生。严苛政策之下,连生命都可以放弃的人们在追求什么?结尾部分的不适感甚至超过了《钛》,因为太过写实。
看不下去
威尼斯蛮无聊的 女性主义加堕胎是不是只要制作没问题就是拿奖了,故事是多少个国家拍了无数遍的内容了。比不上四月三周两天的背景,更没有朱诺的新意。文艺片行活作品,很差。
看的时候差不多全程在想:避孕手段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反堕胎法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正发生”这个名字起得真不错,沉浸式的部分对女观众而言有如当头棒喝,好奇现场男观众是什么体验
拍得不差,不过可能个人更喜欢《四月三周两天》的拍法与叙事。当女人不能掌握自己的自由与权利,身体会因为性爱,怀孕,堕胎与法律变成何种模样?它就聚焦在女性的身体与精神上。
太造孽了看的,好痛啊..不从科学的角度讨论一下吗,可以解剖得更好的来着,流于表面
所以是说女主在为堕胎吃过很多苦头但还未成功时,仍然自愿和男人发生关系?这就是所谓的欲望比羞愧更强烈?那也可以理解成这种痛苦是她的快感之源,就算是自找苦吃,外人怎敢打搅。对比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这部很一般。
给金狮奖略显过誉,相比之下还是《钛》更新颖有趣点,但是这部题材不算少见的作品的豆瓣分可比《钛》高多了。两部影片都与女性身体有关,肌肤撕裂的痛感正是女性社会境遇的体现。为什么一次“普普通通”的怀孕,就能让女性几乎搭上生命的危险,谁造成的这一切,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欲望比羞愧更强烈,冷漠比疼痛更恐怖,
什么玩意儿
女性议题的电影多多益善。对于性懵懂少女意外怀孕,需要冒险堕胎的大量心理描写是本片出彩之处。还有对于堕胎场景、手法、剪脐带等的描写非常棒。在男权法律、信息闭塞、出走的亲情、友情、爱情的高压下,每一步都是豪赌。时至今日,这件事还是正发生呐。女性在性方面承担的比男性多太多了。
嗯
can never be more relevant than now 导演真一个幸运儿 议题把握能力或者说时机真的精确
没意思
理解豆瓣这个拳台为什么给高分,但作为一部电影,真的很不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