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之后,是1957年。
57年反右。
那一年,时代的车轮,撞飞了苗老师的理想:北大中文系。
1988年,之后,是那一年。
那一年,时代的车轮,撞飞了很多学生的理想: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读书人的理想,远大的前途,国家包分配的工作,美好的生活。
都变成,No Money No Good。
所以,电影《老师·好》里班长“安静”在临近高考前,因为替老师喊冤,被汽车撞成轮椅女,这个情节。
它,真的不是刻意煽情。
它,真的是想用鲜血去刺激人们去怀念、去思考、去重塑--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曾经,是学生心中最温暖的真善美。
那些一句话台词的演员,比如,观复博物馆的马未都。
那些没有台词只露一面的演员,比如,《我爱我家》的关凌。
都是为当年遇见的好老师,来帮的场子。
什么算,好老师?
肯把自己不开心的事儿,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的苗老师,好老师。
电影里的师、道、尊、严,在于谦老师的表演下,真实、有趣:老师忒较真,管天管地管学生的七情六欲。
学生太矫情,人人一颗脆弱敏感的水做的心。
爱憎真分明,一根冰棍,吃不吃,都能分出敌我阵营。
简单好粗暴,斧头、二锅头成了高中班草的标配武器。
家长多温柔,混混都欺负到家里了,明明可以合理合法让警察替自己出气的事儿,愣是哈哈一笑,泯恩仇,只为他们都是孩子,不懂事。
【花絮】《老师好》这部电影,最应该在2018年的教师节公映。
电影里的设定30年后,1988+30=2018年。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最后公映选在2019年3月22日,也有一个好处,是马未都老师的生日。
【备注】1. 《老师好》龙标:2018年631号2. 跟它同类题材的《遇见你真好》2018年3月29日公映,顾长卫导演作品。
这部电影,从原来学生对老师的恶作剧,对老师的厌烦到最后全心全意的帮助老师喜欢老师,就是一个态度巨大的改变,放弃高考的复习时间,为老师找自行车,让老师重回岗位,却碰上车祸,这一件件充分体现“师生情”的故事,看的催人泪下。
老师,是一个多么高贵的词,老师好!
是多么美妙的一句话都说老师是自己的第二父母;老师是上天派来的天使,他们从上帝那里带来最珍贵的财富知识,送给我们,他们的心是善良的。
太烂了太烂了,这竟然都能有评分,而且竟然都能获奖?!!!!!!
整部电影内容不如截图吴京的表情包的贡献大。
说说电影内容吧。
女主是品学兼优的转校生,性格胆小害羞。
男主是校霸,黑社会老大。
按理说这个人设应该很好嗑的对吧,大部分言情文已经写了应该如何继续下去剧情,无论是男主后来帮女主摆平什么事也好,还是女主带着男主一起变好努力学习也好,都是一条不算错的剧情走向。
嘻嘻,但别忘了,这个电影名字叫《老师好》,中心一番是老师,好啊好,既然是老师,那是不是应该描绘师生情呢?
是不是应该男主这种校霸在老师和女主的拉扯下最终好好学习或者是成就一番事业呢?
结果,师生情我是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了男主的超雄和老师的各种不辨是非。
首先举个例子,女二是那种开朗大方人缘颇好的类型,在本片老师新上任的时候就主动要求当班长,主动负责了班长的活,同学们也都认可她。
可是呢?
老师就是不让人家当班长,就非得把班长的活给女主,女主自己明明没有要求当班长。
好啊!
好!
这个老师在课堂上宣布班长人选的时候,先把女二的名字点出来让她站起来,人家正开心的时候,他说让女二推荐一个班长人选。
女二不服气他的决定,就把事闹大,直接推荐男主当班长。
这个老师好,我是一点也没看出来,他让人家女二推荐,女二给他一个下不来台,他直接独断专行就让女主当班长。
啊????
有一千种一万种方法,这个编剧是故意针对女二吗?
想表现这个老师好,难道不可以让女二当班长,女主做副班长,让她们彼此配合吗?
他在课堂上这样宣布,直接给女主树敌吗?
故意让女二不舒服?
这个剧情是想表现什么呢?
然后又是,女二喜欢男主,但没表白,某天在去公园和姐妹拍照的时候,碰到了在公园教男主功课的女主,女二气不过吃醋,就去他们面前阴阳怪气了几句,女主先跑了,后来女二还是气不过男主要追女主,就说男主学习成绩烂考不上大学,女主早晚把他甩了。
我寻思着人家女二也没说错啊?
难道不是吗?
男主学习成绩好还用得着人家挑理吗?
男主放狠话对女二说,被女主甩了追她姐妹去行不行?
女二生气继续。
接着男主超雄时刻。
男主入团仪式的时候,女二说男女主早恋,说他们在公园的事。
男主解释只是去补习功课,女主又双叒叕跑了,她跑了后,男主入团的事被耽搁了。
结果男主竟然????
竟然在女二一家人吃饭的时候,拿着板砖跑到人家的家里去,一句话也不说,就把板砖狠狠地放在桌子上,把人家全家人吓够呛。
虽然男主什么也没干,就坐下喝酒吃菜。
但这已经算私闯民宅了吧哥们。
男主在女二家胡乱撒气后,跑到女主家附近,大声呼唤着女主的名字,嗯……哥们,这就是你爱人的方式吗?
在这扰乱社会治安制造噪音。
接着男主离谱的脑回路,不知耻而后勇,反而自暴自弃,又旷课打架去了。。。。。。
这个老师他在男主和社会青年喝酒的时候去叫他,男主被老师几句话击中要害了,直接拿酒瓶往自己脑袋上砸。。。。。
他是哪长得脑子啊?????
这竟然都能考上高中?
编剧,你不行先去进修下脑子吧。
因为离谱剧情太多了。
最后说一下我印象深刻的剧情吧。
老师办补习班(其实一分钱也没收)被隔壁邻居举报,但是这个老师呢?
嘿嘿,有嘴他就是不和领导说,甘愿被停职。
女主为了给老师申冤,去闯县政府找县长,申冤成功了但回来的路上出车祸失去双腿还错过了那年的高考。。。。
不是,非得制造这种没有脑子的矛盾冲突吗?
能不能让大家的行为逻辑符合一个正常人类的脑子???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偏远山城。
南宿一中的优秀教师苗宛秋(于谦 饰)踌躇满志,迎来了新一届的高中学生。
开学第一天,霸气十足的苗老师便给这群性格张扬、问题多多的学生们一个下马威,无论是桀骜不驯的混混洛小乙,还是一脑袋鬼点子的王海,无... 展开
评论里都是叫好的,都觉得怀旧,觉得青春,可是我不觉得,个人感觉整部片子都是槽点,忍不住跳出来吐个槽…到班上第一天,对待学生采取高压政策,比横的更横,比牛的更牛,张口闭口派出所小舅子,结果第二天就被学生逼到墙角,慌张应对,可笑至极!
一个混社会的学生,道上的八爷,为了区区一把斧子,还要翻窗进老师办公室去偷,还遇到了莫名其妙的爱情,突然就开始要认真学习了…一个市侩的学生,整天跟同学兜售着廉价小商品,突然就脑瘤了,市侩的举动也突然变成为了赚钱治病,同学们捐完款都幡然醒悟要认真学习了…有一段在家补课的,为什么不花时间给自己的学生补课?
偏要给穷孩子免费补课,自己还有一群问题学生呢别忘了…被举报私办补习班,一个学生跑去县长那里喊两声就能解除误会?
误会解除就赔一套房?
那他应该感谢举报人啊,毕竟没他你分不到房啊…年年评优你都分不到房,结果两年没评过优,反而因为一场误会分了一套房,还要假装清高不拿钥匙…不要房也就算了,毕业前玩失踪,原来是去了山区教书,你老婆呢?
女儿呢?
也太不负责任了吧?
自行车,洋瓷缸,背包上,都印着“奖”,家里书架上也摆着奖状,颁奖典礼上甩脸走人,不满意班级活动第二名,处处体现着这位“优秀教师”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却一点没看到他的“优秀”之处,怪不得分不到房…学霸信心十足,非北大不去,结果考前遭遇车祸没了双腿,再接着两年连大学都考不上,这车祸没的不是双腿,是脑子吧?
一晃三十年,除了学霸加深了点法令纹外没有变化,那其他人呢?
因为要跳健美操而不顾学习,被老师吼着“你不要后悔”的人呢?
为了入伍要先入团的八爷呢?
“文明““建设“呢?
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也不见交代就莫名其妙就结束了…找演员能不能用点心,那一脸褶子可以夹死蚊子了,还来演高中生??
高中生他爸都比他们年轻!
唯一的亮点就是比较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师生关系和社会背景,给半分!
还有半分给于谦老师…的朋友圈,客串明星阵容是半个欢乐喜剧人了…
第一批独生子女们伴随着接受根正苗红革命教育的父母、老师的意识,却不停努力想接收着“武侠小说”、“霹雳舞”、“话匣子到录音机”等新鲜事物,我们就是在那个年代拧巴着和大人相爱相杀的长大 那个时代的青春,我们就这么拧巴着长大了……魔都阳光明媚的下午,踱步到电影院看了《老师·好》。
出了电影院马上给我表哥打了个电话:“哥,马上有部电影要上映,我一会儿微信发你海报。
去看哈!
有好多咱们小时候的东西,那个时代存在过的光影、脑子里的歌儿、没校服的学校、可亲又可恨的老师、我估计你会挺有感触的。
”关于电影本身,我很有共鸣,让我想起我人生中那些可恨又可爱的老师们;那些一起和老师校长对着干的哥们、一起放学哼着歌的死党。
苗霸天激起了我对我高中时代很多老师的回忆。
我记得我的语文老师,初次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把自己的名字板书漂亮的写在黑板正中央。
种种回忆伴随着“苗老师”和孩子们的从对抗到互相理解的剧情,一幕幕也勾起了我自己高中时代的鲜活记忆。
我和我表哥差两岁,学校也不一样,我猜我表哥看到电影的时候,也会想到他学校里的某位老师,和他的那群哥们。
是的,这部影片几乎会让每个人产生共鸣,想到自己的青春岁月中具体某个人某件事。
尽管每个有共鸣的人回忆的那件事、那个人都是不同的,但对青春的那段回忆却是每个人所共通的。
不开玩笑说,不管你是70后、80后、90后、还是00后,基本上高中岁月过完了以后,就再也没有更让你有集体荣誉感的岁月了。
那些同学们发自内心拧成一股绳地和某人(老师、校委主任、班主任、校长……)“做对”的快乐;那些背地里叫了无数外号的老师;那些后来长大了却影响你一辈子的学习习惯;那些老师随口与教学无关却影响今后人生的一两句话……那些鲜活而美好的学生时代的回忆会带着青春耀眼的光芒伴随着一句“老师好”烙印在你内心的某处,因为那时候我们是最纯粹的,那些发自内心的呐喊或者笑声中不会夹杂着成人社会中的物质与世俗。
这些美好的东西都会被片头和片尾(再次)出现的那段话勾回你的大脑,敲击着你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片绿荫下,慢慢疗伤,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
”
当天看的时候,于谦老师和导演都来了现场。
我记得导演说原片有3个多小时,后来剪成现在的时长。
我个人其实更期待什么时候能上个未剪切的加长版!
今天想(不怕暴露年龄的)写点关于那个年代的特点。
这个电影时间设定是那个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
第一批独生子女们上面是接受根正苗红革命教育的父母和老师,同时也接收着“武侠小说”、“霹雳舞”、“黑白到彩色电视机”、“话匣子到双卡录音机”这些新鲜事物,我们就是在那个年代拧巴着和大人相爱相杀的成长的。
那个时代的时代特点就像健美操背景音乐的费翔的《一把火》一样,风格显著却转瞬即逝一去不复返。
接下来写的是我个人记忆中的那个时代,有一些能和现在做对比的东西我也列出来,当然并不能说明哪个时代的现象更好或者更不好,但真的差异很大是事实。
时代特点1:没有“该死的校服”!
所有同学都是穿着自己的衣服上课,虽然那个年代的衣服无非那么几种。
大家也不怕撞衫,更有趣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两件和别人一样的行头。
白衬衫和蓝裤子(有两条白线那款)、白球鞋是几乎所有家庭的小孩都会有的装备。
别看平时上课的时候杂七杂八什么衣服都有,学校列操、领导检查什么的,学校肯定会要求所有同学穿白衬衫蓝裤子,那个时候学校的颜色会瞬间统一!!!
更绝的是,白衬衫和蓝裤子都是合身的,绝对不会像现在的学校校服一样,大了好几个码的运动服邋邋遢遢的罩在身上。
时代特点2:杂货小卖部、老零食和批量吃的羊肉串
那个年代没有便利店,小卖部好多都是个人开的,店里从零食、文具到家用电器几乎什么都有一点,而且大家总能在众多商品中找到自己要的那种零食!
就下面电影截图里的这个包装袋,这不就是“无花果”吗!
那种一条一条的裹着白色粉末味道有点像陈皮的零食,和现代水果摊上卖的新鲜无花果从形状到味道都很难想到有任何关联。
伴随着无花果的还有麦丽素、大小冰壶、酒心巧克力、双棒冰棍、大大泡泡糖……还有星星念念的北京洋气水以及一毛五一串的羊肉串。
任何一款零食都能让你拿到班里和众多小朋友一起分享,然后赢得人心,就像后面婷婷豪气的站在羊肉串摊主前喊“加60串”一样(现在的羊肉串4-10块的一串,估计没人敢上来要烤一百串的)。
时代特点3:录音机、街舞、健美操
小卖部里那一排电器,除了第三排中间的是“话匣子收音机”右上角的电视机以外全是录音机。
双卡的(也就是可以同时放两盘磁带的 )可以转录,价格最贵,一盘磁带转录好多自制的盗版磁带发给关系好的人,是特别值得你周围同学羡慕和尊敬的事儿!
另外一个就是扛着录音机公放在大街上跳舞了!
街舞现象也是80后慢慢出现的,和现在的广场大妈有一拼,也是一到天黑就开跳。
有人拿着录音机放音乐,会陆续聚集一帮年轻人扭来扭去。
和广场大妈不同的是,大家动作绝对不会统一!
各种快节奏的随着音乐舞动的舞蹈都是我们的迪斯科!
而街舞中最最牛的就是这个“霹雳舞”了。
在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还不被中国小孩知道之前,伴随着电影里那个“阿里,阿里巴巴”的音乐,每个小孩都会偷偷在没人的地方练习“擦玻璃”和“踩电门”。
擦玻璃这里不讲了,剧照里文明和建设在苗老师家跳的这段就是典型的“踩电门”,就是想象有一股电流从你身上通过再传给别人!
跳健美操要穿健美服,那个时候的健美服有连体和分体的,而且健美裤一定是踩脚的。
不管你身材如何,是男是女都会非常自信的穿上健美服在台上精神饱满的表演团体健美操。
那个年代最能代表年轻人健康面貌和青春活力的表演形式之一就是这个。
时代特点4:学校各种奇怪的规矩进教室、进老师办公室都要先喊“报告”,现在想想真的挺怀念的。
以前碰到不喜欢的老师,就是站在老师面前突然大声喊一嗓子“报告”,看着老师吓一跳的神情,内心有无比的满足感。
而老师对学生实施的处罚方式种类也很多。
罚站、罚顶着水杯、调位子做第一排都是超级常见的。
当然还有写自己名字一百遍、在教室里做俯卧撑,去操场上跑圈、举着书高高的不许放下,蹲马步……那个时候的老师也真的是想破脑袋吧。
而体育课……是所有课里面最容易被“剥夺”的!
班主任或者某些重要科目的老师总是能把属于体育课的时间改成“班主任有事和大家宣布”以及“自习”
时代特点5:车祸和捐款虽然听不少人说车祸啊,捐款的情节有点狗血,但对于那个年代的小孩来说却是真实存在的。
我周围几乎所有同龄的小伙伴都有过学校捐款的回忆。
而这种捐款不是寄给地震灾民或者希望工程的,而是学校同学,或者同学的父母、爷爷奶奶。
而且捐款很透明化,每个人都会让大家知道自己捐了多少钱,自然也是捐得越多越光荣。
所以文明和建设把自己卖苦力打工挣到的买录音机的钱捐给了耗子的那一个场面,80后的我特别有实感。
后面车祸的情节安排我也并没有觉得那么狗血,因为那不是“少见”的事故。
那个年代小孩上下学都是自己去自己回,儿童上下学路上出现的失踪和伤亡事件比现在要高。
时代标志6:自行车!
80年代的主流交通工具是28车和26车(女车),最in的品牌是飞鸽和永久。
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可不菲,毕竟是老“三大件”之一!
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爱护自己的车,自行车蹭破了一点漆都像现在汽车刮花了一样心疼。
“拆除挡泥板”其实对那个时候所有中学生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因为我们的劳技课上都有“修理自行车”这个项目,而修之前就是先拆!
“拆除挡泥板”后的升级版报复行为,就是把所有自行车上的漆都给磨光,变成裸车!
这个可就比简单拆拆车难很多了!
我想苗老师的车也是因此才缠上了绿色胶带的吧?
后来全班去找车的那段,那位大叔车上缠胶带应该时出于担心爱车蹭破皮的保护才误打误撞的被以为是苗老师的车……哦,对了,结尾出现的安静手编的橘黄色蝴蝶的钥匙链,那个材料叫玻璃丝。
玻璃丝和自行车几乎是分不开的东西,当时很多人怕车刮花都会用玻璃丝把车大梁缠起来,缠剩下的就那给小孩玩或者顺便再编个车钥匙链。
把玻璃丝编成小金鱼、花蝴蝶什么的,几乎是所有从小学到中学的女孩子都做过的重要手作项目。
好了,我扯远了。
就好像电影里说的,有时候一首歌就能把你带回到过去的那段岁月里,岁月凝成的珍珠偶尔放在地上是冰冷的,拿在手里却炙热烫手,会瞬间勾起和那片岁月里与年少的我们有关的所有回忆。
我的回忆里混合着那个时代的各种新旧对撞的火星,而未必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有共鸣的,所以这些我对那个时代特点的回忆就算是小科普好了。
最后说说令人回味的结尾,刚开始看完的时候,觉得结尾有点不知所措。
但反复品味却觉得这个结局反而真实且更给人共鸣感。
很多青春片特别喜欢用“长大后的我们”结局,让观众心里尘埃落定。
而《老师·好》的结尾却明显让人对片中孩子们的未来抱有极大的好奇。
就在电影结束后,我才反应过来开篇那朗诵“铅笔对橡皮说”的人是王海。
原来他真的成为了老师。
安静也只交代了车祸后身体残疾,接下来高考成绩不理想。
后来怎样了呢?
她成为什么样的人了呢?
小乙、婷婷、文明、建设、耗子都还好么?
大家是否有交集?
这个貌似悬而未定的结局反而让人更有共鸣,我当年的死党、高中老师们深深的烙印在我青春记忆中的同时,现实中的他们却各有各的独立人生,而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还保持联络。
然而这个就是生活,他们都还好吗?
他们现在怎样了呢?
在不算漫长却起起伏伏的人生路中,在下一次幸福的相聚以前,我们都在各自的小世界里,我希望在世界的某些角落里,我的那些死党们也会看到这部《老师·好》,会透过影片的一幕幕想起我们美好的那个时候,想起我,想起那些苗老师一样的老师……最最后真心期待能出个加长未删节版哈,好让我好好过过瘾。
电影本身没啥技巧,拍的像流水账,论技术,充其量电视剧水平,完全没法跟《地久天长》比。
难得的是:真切细微,反而比《地久天长》有代入感。
@于谦 老师上讲台一顿骚操作,太特么神还原了,我一秒钟回魂到80年代氛围,冬眠多年的应激反应都快起来了,后脊梁骨一阵紧张,内心既有点哆嗦又有点期待,这才是我们一起经历的年轻时代啊。
完全被 @于谦 老师演技圈粉。
想不到于老师除了会说相声、变魔术以外……还有这本事。
[强] 严格来讲,那个时代老师的专制行为,放到现在看,属于严重的政治不正确。
不过,这种“政治不正确”的状态,就是我们当年经历的历史。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 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最好的时光。
一码事归一码事。
大家念旧的是青春,不是倡导回到当年的蛮荒。
大家被老师虐,是真的。
虐完了仍然爱老师,也是真的。
电影选择的是白描画法。
电影笑点出乎意料很多。
比《人间·喜剧》笑声多。
我个人最中意韦小宝版入团申请书,轻浮的政治玩笑油腻到可爱。
敬爱的团组织: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天下风云我辈出,一入高中岁月催,我洛小乙,一介草莽,但自认为平生光明磊落,迷途知返,浪子回头。
若得组织赏识,小乙定当结草衔环,生死相报,歃血为盟。
平生不入共青团,纵使英雄也枉然!
申请人:洛小乙
洛小乙费劲心思到班主任办公室偷东西,居然不是为了偷处罚文件,而是为了偷那张被偶然拍到的公园“合影”。
很暖。
点点滴滴,如同小诗。
片尾字幕“感谢下列只有一句台词的演员”和“感谢下列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演员”很喜感,全场小孩都笑了。
是的,电影里超多大咖龙套。
吴京都来了,演了一个体育老师。
吴京不演战狼有点萌,挺可爱。
我原以为这部电影怀旧,主流观众是70后、80后,事实上,电影院居然大部分是年轻小孩。
他们笑的很单纯、开心。
很高兴他们也能get到属于80年代的青春。
如此,春风微暖,值得一看。
蝴蝶是梦。
安静第一次拿蝴蝶钥匙扣的时候,完成了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对老师的憧憬,是老师教育她在关键时刻做正确的选择,所以她找了县长,完成了一个美好的梦。
第二次出现糖人蝴蝶,她的北大梦就像糖人一样碎了。
第三次钥匙扣蝴蝶沾满鲜血,老师希望培养一个好苗子的愿望不仅破碎了,这个活生生的花季少女甚至未来更多可能的路也消失了。
第四次,老师送回来的钥匙扣,没有说一句话就走了,暗示老师离开人世。
梦想和老师再说说话也不能了。
最后,教室门口的蝴蝶,编剧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梦想的圆满结局。
可惜,后面的仅仅是梦了。
和妈妈一起看的电影。
本来是冲着于谦老师去的,最后却被自己的学生时代冲击的一塌糊涂……后半场,基本是哭着过的。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是我们班主任。
教学水准一流,严厉却不失温和。
家长挤破头想把孩子插班进来,最牛的时候我们一个班就有近40名学生,小小的教室最后一排学生顶到墙根。
然而,她不是在编教师。
四年级的时候,要清退一批民办教师,除非掏3万块钱买一个编制。
那个时候,是98年,在农村3万块钱简直不可想象。
因为没钱买编制,她再也不能教学了。
我不知道她心里是怎么样的感受,当我们一起去她家里看她的时候,她只说不要再来了。
后来,我们再也没能敲开她家的大门。
这一次,在电影《老师·好》中,善于扮演配角、为人捧哏的于谦老师第一次当主角,不但当主角,还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
作为观众,通过这部笑点密集、剧情并不复杂的青春电影看到了浓浓的师生情和满满的真情实感,也看到了于谦老师在娱乐圈强大的号召力——感觉这部电影可以起个别名,叫《于谦老师的朋友圈》。
整部电影客串的明星像走马灯,张国立、何冰、马未都、韩童生、胡军、吴京、乔杉、艾伦、关凌、蒋小涵……数都数不过来,比任何一部贺岁片里的客串还要多。
客串的这些艺人在电影里大部分也就一两句台词,更有甚者只有一两个镜头,转瞬即逝,连句台词都没有。
在这部描写80年代高中生活的电影中,他们有的扮演代课老师、有的扮演体育老师、有的扮演英语老师、有的扮演看门大爷……总之,不论咖大咖小,都纷纷进入1985年、进入影片中描写的南宿一中,围绕在于谦老师饰演的班主任苗宛秋老师周围,客串连名字都没有的小角色。
最初,人们是先知道郭德纲,才知道于谦,在台上,他们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在大多数观众眼中,于谦是郭德纲的配角。
德云社利益纷争,徒弟们纷纷和郭德纲反目成仇,唯独没听谁说过于谦的不是,也从未看他站过队、排挤过谁。
郭德纲说,于谦是德云社最重要的人,他才是德云社一哥。
于谦却说:“我就是德云社的普通员工,不拿股份,只拿演出报酬。
”所有观众都知道,于谦老师的爱好是:抽烟、喝酒、烫头——他的那份不争不抢、云淡风轻早已深入人心。
而在这部描写80年代高中生活和师生情的电影中,于谦老师扮演的却是一个严厉到甚至有点不近人情、动不动就对着学生劈头盖脸一通臭骂的班主任老师——苗宛秋。
影片的开头儿,片区优秀教师苗宛秋驾驶着他荣誉的象征、本片的重要道具——教委奖励片区优秀教师的崭新二八自行车进入画面,迎接新一届的学生。
随着苗老师和学生们的几次没有硝烟的对决,这辆自行车的命运充满坎坷与辛酸。
于谦饰演的严苛教师苗宛秋一脸神圣不可侵犯,动不动就对着学生横眉冷目、痛心疾首,在学生遇到帮助和支持时,又会流露出温情慈爱的一面,像极了我初中时的物理老师。
我上的初中是我们厂区的附属学校,同学们的父母基本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
那时候,大家住的都是工厂的宿舍楼、爸妈们骑的都是自行车,同学之间的家庭环境也都差不多,不像现在贫富差距这么大。
当时,家长见到老师,最常说的话就是:“XX要是不听话,您就使劲儿打!
不用替我客气!
”——那时候,家长深知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对老师是充满敬意的,这种敬意,和现在家长动不动就给老师送礼所表达出的敬意不太一样。
像影片中的洛小乙、王海、文明、建设一样,每个班都会有几个格外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学生。
而老师们最爱说的话也和影片中的班主任苗宛秋老师一样,不外乎那么几句——“能不能别再胡闹了?!
”、“留给你们的时间不多了!!
”、“我们的责任是要把你们送入社会!
”、“我要对你们的家长负责!
”于谦饰演的苗宛秋老师并不完美,好面子、唯分数论,非常明显地偏袒自己眼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对差生的责骂常常劈头盖脸、不留情面,丝毫不考虑学生的自尊心。
但他又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他会在得知自己的学生身患重病需要筹钱做手术时捐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会不放弃堕落成混混儿的差生,会在学生家人生病后留下一句:“需要钱的时候说话。
”临近高考,他不愿意让自己的学生牺牲复习的时间帮助别人,却在自己家里开免费的补习班,最后还被同为教师的邻居举报了,差点失去教职。
班主任苗宛秋在学生面前简单粗暴、霸气叫嚣:“从今天开始,这个班上的规矩他姓苗!
”但在妻子询问学校分房结果时却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被同事煽风点火儿也不敢去找校长争取理论。
说到底,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小人物。
苗宛秋这样的老师,我们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曾遇见过。
只不过,在我们年少时的学生时代,他们在我们眼中的形象是扁平的、单薄的,只有讲台上严厉且不近人情的一面,那时的我们,很难与他们平等对话,对他们的生活,更是无从了解。
若干年后,待我们也成长为社会上芸芸众生中的成年人、普通人,再回想起那些曾经指引过我们成长的老师时,再回忆起他们在我们的年少时所曾扮演过的角色,往往会多一些唏嘘。
片中,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安静有保送至师范的机会,身为班主任的苗宛秋老师却嘱咐她要慎重考虑。
安静懵懂地问:“和您一样不好吗?
”苗老师脱口而出:“不好。
”而后意识到不妥,又谨慎地解释:“等你长大以后会明白,这会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十字路口,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最关键的选择机会,可能就那么几个。
”——这句话像是在告诫他的学生,又像是说给他自己。
于谦饰演的苗老师学生时代收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却因为家庭成分问题只能去读师范当老师。
在当年,他是没有更好的选择的,他那时的老师在万般无奈下为他指了做老师的出路。
若干年之后,他也成为了老师,身处同样的角色,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有更好的选择、能圆他当年未完成的梦想……虽然有满屋子的奖状奖章,虽然被评为片区优秀教师,但苗老师对当老师这条路,还是有遗憾的。
随着后来安静的车祸,他寄托厚望的学生未能如愿参加高考,苗老师的希望再次落空。
在痛苦中,他也陷入反思,意识到教育真正的意义,随后辞去教职,去往最需要知识的山区继续做老师——从此之后,对于分数与成绩,原先唯分数论的苗老师或许会有和以往不再相同的理解。
忘了具体是哪个情节让自己忍不住潸然泪下,整部电影没什么复杂的情节设置,更像是一部学生时代写的流水账,同样是青春校园题材,却没有早恋和狗血的剧情,更多的则是同学间真挚的情谊和老师对学生恨铁不成钢又充满爱护的责任心。
电影中的苗老师,让自己忍不住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遇到的那些好老师们,作为他们当年的学生,此时此刻真的很想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他们过得好不好,可是早已无从联系了。
对于学生来说,每位老师大概都是我们人生中的配角。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老师是我们的鞭策者、引路人,和我们永远存在着时差与代沟,我们很难和他们以平等的身份共同交流——那时候,我们太稚嫩了,也并不懂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人生。
但,再笨的孩子也会长大。
等我们逐渐成熟后回头看,自会明白当年是谁一直想真心拉我们一把、又是谁在糊弄年少时的我们。
若干年后,待我们长大成人,才意识到,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包含着酸甜苦辣——我们的老师也像我们一样,他们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们其实并没有那么高大神圣不容侵犯、他们也只是生活中如我们一样普通的小人物。
随着我们的成长、毕业、离开校园,我们与老师之间就像两条曾经相交但向不同方向延伸的射线,极少再能交叉相遇。
但,在我们曾经相遇的那个交点上,他们曾经都或多或少地影响过我们的方向和人生。
感谢我们生命中的遇到的每一位优秀的老师感谢他们在我们稚嫩懵懂时曾如此尽职尽责、不计得失地为我们指引过方向与人生。
电影在立意和技法方面几乎是溃败的,它利用叙述诡计去塑造了一个好老师形象,虽是时代局限性,但电影本身未在此展开积极的思考态度。比较好是电影也用一种愚钝的方式没有避开任何“黑点”,不走投机刻意美化路线,大概是有信心最后熬制一碗浓鸡汤。普通电影观众对待电影如同对待绯闻八卦,不怕老套,但要真实的细节。电影有两个优秀之处,casting上确实夺人眼球,以相声演员的反常规输出表演低开高走的教师,还有就是那些客串,尤以苗老师受到表彰离席时路过的那一排人,个个名角,整个场面烘托得十分之有效,全然不需要再上台。其二是叙事虽以人物为驱动,但几乎没有连贯的事件,从头到尾就是以时间线上会发生的事为逻辑,但尽管如此电影围绕的自行车做出了很高质量的戏,那场小乙偷合影照片和自行车被挂在旗杆上的平行蒙太奇,是很高光的段落。
节奏散乱,但张力可以,各位客串也是一大惊喜看点。博爱和自私,这从来都是一个坏掉的天平。班集体,这是很多年再没听到过的词语,虽然牢笼打开后我们头也不回地各奔东西,但在那个阳光明媚的牢笼里,我们是一个拳头攥在一起,这才是我们的青春片。不过收尾是败笔,积攒的太多冲突和伏笔突然一起爆发,给人感觉匆忙和不够沉稳。结局又陷入了冠以青春题材作品的死穴,好像不流产、不车祸、不告别完整的身体就不会拍了,难道在我们的青春里全身而退都成了不可能的难题?这是一部善为人师者的固执拍给好为人师者的善意的共鸣。抛去情怀,只谈电影质量,我给这个分数在我自己看来,还算公允。
结尾不好,太仓促无新意
很好,沉默的地方都耐人寻味
27岁,想起17岁的我,和17岁的父亲,哭了很多情绪只能自己处理,很多事情只能自己想开
苗老师设定成清华(池)大学毕业的就完美了
三十多岁的高中生。
对80年代的过度美化与合理想象
很温馨感人。
飞机上看的,只有头没看尾。80年代的背景,刻板的印象冲突,还有令人捧腹的入团申请书,所幸的是,最后的结局在似乎快败笔前被飞机着陆打断了…
一般般吧,比他搭档拍的那什么玩意强上不少
这个剧作太可怕了。比较喜欢的地方就是我们京京饰演的体育老师
恰同学年少,我的同学们,你们好吗
除了于老师,别的学生的人物刻画实在硬伤,脸谱化严重,最后结尾更是崩了
一个好老师帮助一群坏学生的成长,于奶奶拍的不错,像个老师的样,就是学生奇葩了一点,有些造型超越了80年代,背景倒是较真实,喜剧和煽情都还不错。不足之处是好老师太好了,好得超凡脱俗出尘,有点飘渺了,像是梦想中的老师!
就这电影刷出6.8,我也是服了!客观也就两星⭐!强制煽情煽了太久!!!剧情老套,年轻人演技捉急!!!尤其是演安静的女孩,演的实在太过!!!找那么多大腕来堆砌分数?可笑!
接受无能。
有点不接地气,有些飘
还可以吧,中规中矩,最后来了个中国式的悲情烂尾。
一部活在《读者》《意林》语境里的电影,一本正经地想当然、说教。看得人脑壳疼。唯二亮点:吴京的客串可爱,男二号长得像瘦高痞气版刘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