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喜欢了,近年最喜欢的剧之一。
彩排指的是内森通过帮助求助者搭建真实生活场景、聘用演员排练,帮助求助者解决其关系中的问题。
整个剧集中摄像机始终在场,导致剧和综艺之间的界限、剧本和现实之间的界限很模糊(个人觉得还是该是剧本吧!
),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引发了更多犹疑、更多思考。
而剧本实在是太好了,整个剧情的主角、母题在过程中慢慢调转,我真的太喜欢了!
整个剧共6集,从结构上其实可以分为第一集(引入)和第二到六集(主线故事)。
第一集用帮助求助者面对坦白局的故事,来表现彩排的程序、步骤,很抓人眼球;第二到六集每一集有小的帮助求助者的单元故事,但最重要的是主线,也就是一个女性求助者希望彩排成为母亲、养育孩子的过程,而内森决定自身参与这个过程,彩排成为父亲的过程。
但是,其中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的主角和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的主角和母题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是求助者, 探索的是求助者如何通过彩排勇敢面对关系中的问题,而更好的是现实会比彩排更温情;后者反而是来帮忙求助者的演员,探索的则是人永远无法真的理解、预测另一个人,原来孤独是每个人最终的宿命。
一些细节也真的很可爱:第一集最后,内森向求助者坦白他帮助求助者无意识地在益智问答比赛中作弊了,他排练的是求助者说他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而现实中求助者说你是一个很好的人(妈呀我要哭死了!
);第二集因为婴儿不能夜晚工作、小朋友也有工作时长保护(这就是工会保护吗!!
),必须要趁着求助者不注意上演换子疑云;第三集内森为了让自己更为沉浸,决定换上高科技镜子改变自己的认知;第五集中内森让9岁、18岁演员扮演6岁小朋友(好怪!
);每一集中的彩排套彩排(本人真的已晕!
)。
很喜欢很喜欢!
应该算是同时采用了纪录片与伪纪录片的方式进行糅合,为了让特定的人有效应对即将发生的突发状况而将场景以及对话提前还原,进行数十次彩排之后不断纠正应对方式以期达到完美,看个开头就觉得题材蛮新颖,希望后面也很好看。
——————————————————————————这一季最后的结尾让整季无限拔高,观众会感觉到明明其实应该是在意料之中,(毕竟前面有很多伏笔,比如说为了让女方赴约第一次参与彩排,比如说错过“孩子”成长而请求时间倒退等)但依旧会被这个近乎学术性的中心论点而难到。
无限推演之后经历的失败,强迫我们去思考人类真正的情感以及程序式应对策略,进而关联的议题比如说老套的AI未来是否能代替人类等等。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真人秀或者某种实验能够带来的思考。
观看的同时会感觉剧情进展带来的套中套,主角为了准确猜测对方心理情绪而对同一场面不断进行重演,甚至进行角色对调,自己去扮演不太理解的另一方,揣测他的想法。
顺着创作者的圆圈走下去会逐渐感觉到深陷入主角的被封闭的道路中,越来越窒息。
至于在结尾处“No,I’m your dad”,说实话我也并不认为感情匮乏的导演100%的真情流露,更多的可能是迷失自我的迷茫感使然。
这部剧的核心是在提前精心编排每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下,我们是否能有效剔除所有因变量的不确定性,像是机器人执行AI程序一样,建构出一整套事无巨细的树状流程图,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动作、姿势、谈话、事件都预演数十遍,应对外界所有的可能反馈,都有一个对应的执行方案,不会有任何预料之外的兵荒马乱、手足无措。
在某种程度上是把人赛博朋克机器人化了,试图用绝对理性去统摄一切。
但是真实的生活是无法完全剔除非理性的,这部剧的结论是其实我们没法真正地与他人感同身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鸿沟和间隙如巴别塔一般不可弥合。
镜像之镜像,演绎之演绎。
导演在为演戏排练的表演课堂上,以演员身份和其他演员以及他们的演绎对象对话,表演的全程被跟拍为纪录片。
剧集里的真人群众演员扮演的是参加表演课程的群众演员,他们需要演绎的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广大群众,从无名小卒到无名小卒。
但是依然有一系列不可控因素,戏里戏外,都是戏。
戏里的人混淆了真实与虚幻,比如群演小孩子分不清戏剧与真实。
在排练的过程中,自编自导自演的导演Nathan有时候直视镜头,对着画外的观众或是自己直接对话,打破了第四面墙。
为了模拟人生而进行的人生演习,最终却让这一切虚妄的总策划和导演分辨不出,哪里是梦境、哪里是现实,自己的身份和人格到底是演员,还是真实的自己。
The Final Scene of Nathan Fielder’s ‘Rehearsal’ Premiere (vulture.com) 结尾的委托人。。。
并不是kor,而是演员kor。
详情见采访。
so又是一个rehearsal,真实kor的反应,或是nathen是否真的坦白,观众就不会知道啦。
很喜欢Nathan,当初因为一个片段,我去刷完了四季的《Nathan For You》,我忘不了自己因为Nathan的种种想法而捧腹大笑,尴尬是很多喜剧人尽力去避免的,而在Nathan的作品中,尴尬却是他的道具,他用尴尬去创造更真实的情景。
真实?
虚假?
在《Nathan For You》中,哪些是真实的反应?
哪些是事先写好的剧本?
我无法分辨。
而在《彩排》中,同样如此。
Nathan在这部作品中,为他人创造还原的场景,进而“彩排”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第一集,Kor欺骗了他的朋友数年之久,他想要坦白,但他害怕坦白所带来的结果,于是Nathan帮他模拟坦白时的场景,找人来扮演他的朋友,甚至找借口让演员与他的朋友对话,以此尽量还原神态,语气,性格等,Nathan还安排好了群演,饰演坦白当天他们身边的陌生人,Nathan尽可能地想出所有坦白时Kor会遇到的状况:Kor的朋友情绪失控,被服务员打断坦白,被陌生人占用事先安排的座位……Nathan与Kor一遍又一遍的排练,竭尽全力地去减少不确定性,力求达到最好的结局,最终,当Kor真正坦白后,他的朋友原谅了他,两个人的友谊变得更加深厚。
似乎一切都很顺利,结尾,Nathan也开始了“坦白”,他要坦白自己有所隐瞒,自己做的一些事情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欺骗”了Kor,“我很感谢你这样做的目的,但你……毁了这件事情,你这样做,我会被认为是个骗子,你毁了这一切,你是个糟糕透顶的人……” “Kor”愤怒地说道。
Nathan面色沉重,不知该如何应答,可下一个镜头,换成了真正的Kor,原来这一切仍然是彩排,Nathan同样也在模拟自己坦白时对方会有的反应,刚才“Kor”愤怒的言语,就是他所模拟的最糟糕最尴尬的场面,于是,面对真正的Kor,他选择了隐瞒真相,他选择去避免那个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场景,他只说了一句“我认为……你是个很棒的人……”,Kor礼貌地回应,然后第一集就此结束。
在《彩排》中,人生里一切重要的事情都可以模拟排练,甚至你自己,都可以被扮演,从而以一个更客观的角度看待自己,进而去理解他人,明白自己的言行举动会对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就算在模拟情景中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也可以重新来过,恰如16岁的Adam从滑梯滑下,出来的却是6岁的Adam,Adam缺少父亲陪伴而导致的酗酒吸毒等问题,都被推翻。
可如果在模拟情境以外犯了错呢?
对那个没有爸爸的男孩,Nathan扮演男孩的爸爸却又抽身离开,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他知道自己犯了错,于是他一遍又一遍的彩排,想知道怎样才能用最好的办法去弥补错误,避免错误。
“毕竟,你要怎么释怀自己的错误,如果你连该怎么避免犯错都不知道?
”可真实生活中时间无法倒流,犯下的错误也无法被推翻,无法假装一切从未发生过。
你对他人的影响已经产生,已经在他人的内心中刻下了伤痕。
排练了无数次后,面对着男孩,Nathan最终说出了心里话,又加上了一句“I’m your dad”。
犯了错后,能做的就只有去尽力弥补。
这部剧似乎透露着荒诞,但Nathan的作品不都是如此?
《Nathan For You》中,内森的很多构想,譬如便便味的冰淇淋,迷你披萨,“耻辱之爪”等,都很荒诞,宛若闹剧,但他的“塑造英雄小猪”,“伪星巴克”,“巨额小费”等,又实实在在地造成了影响,他就是“孤独男巫”,游转在各个地方之间,实施他的“魔法”,他呼吁同行登山的人放下念想,珍视友情,可镜头一转,“business is business” ;他倾听别人吐露心声,可转而又报以戏谑,让别人出糗;他对“雷米”说出那段感人的话,拥抱饰演“雷米”的小演员,可转而露出了穿在他身上不合身的女式牛仔裤;他在成功帮助他人后,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他会眼中含泪要求女演员多说一句““I love you”……哪些才算是真正的他?
又或者这些全都是真正的他?
他让真实与虚假,戏剧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他在为谁彩排人生?
为那些有需求的人?
还是为他自己?
他有很强的控制欲?
他充满执念?
“也许对有些人来说,彩排就已经足够了。
”
说真的,如果我小时候参与一场这样的彩排或者跟任意一个对小孩好的组,在杀青那一天我是一定会哭闹的。
“我们以后也是可以再见面的。
”印象里也有人在小时候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小时候带过我的姑姑?
或者是另外的什么人。
但是再见面时已经不是上次见面时候的样子了。
你原来觉得一切都会永远持续下去,直到结束的那一天,小时候的你相信关系是不会改变的,所以会相信原来的样子,并在它破碎的时候立马想到重建,而这中间的时间差引发出来哭闹。
直到你长大以后才意识到,关系或者改变,或者终结。
而这两者的结局都是终结。
这是很打动我的地方,如何面对关系改变带来的焦虑?
小孩在哭闹,成年人的慰藉是彩排。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永远活在幕布拉开前的随便哪一刻。
然而这依然是个梦。
Nathan for you只看过两三集,因为无法面对尴尬的压力,即使直接承担压力的不是我也不太行,虽然也被圣诞老人那集感动,但还是没有全部看完。
结果昨天和男朋友一起看,骤然发现Nathan变老这么多,对我来说他上个月还那么年轻,后来发现毕竟Nathan for you已经是差不多十年前的剧了。
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看似异想天开,比如预演想要预判对方的行为,但其实在一次次的彩排中也是在某种程度帮助委托人脱敏,说出难以启齿的藏在心里的话。
然后甚至有可能发现现实的结果一般都不会是预演中最糟糕的结局,也是校正了自己。
以后面对自己恐惧的事情可能会少那么几分担忧。
就是最后Nathan对第一集委托人最后说其实我帮你作弊那个地方,我非常不开心为什么他帮了委托人,最后委托人位置反转,从要坦白自己的谎言到接受别人坦白的角色时,不能做到将心比心原谅对方,毕竟他才刚刚得到了体谅。
然后我问男朋友,他说,因为这个black guy并不是那个委托人,他是Nathan请的彩排对象。
男朋友并对我说,你是不是分不清黑人?
我说,额,可能是吧……所以最后他帮人彩排克服恐惧,但自己却选择不去克服。
对我来说这个结局真好,因为人并不需要总是逼自己去做不想做的时候,我们可以坦然接受恐惧,在想要面对的时候去面对它,努力克服它,同时也可以看到它,但和它共处,就这样拥抱它,怎么样都可以。
一开始我只是惊讶于hbo又做了这种“斥巨资制小剧”的行为,想到之前看过的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这剧肯定脑回路清奇,选的导演一定是脑子很有东西的“生活异类”,果不其然。
看这个剧的过程中尝试理解为Nathan作为第三者,独剧拐入两剧并行,剧中剧、平行剧、剧后,但其实是一个逐渐崩坏直至信马由缰的过程,第一幕主人公只是人性苗头微微露出、之后“脱离剧本”的消失主人公、怀疑剧本的第三位主人公,最后变成Nathan自己,入戏、意外反转出不了戏,戏和真实搅和在一起。
这在我以为是“烂俗”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万事万物无法彩排的大和解收束中上升为对调的悚异感,小孩微微一笑“i thought u are my mom”,no im ur dad,不知道是使这团乱麻火上浇油的故意为之,还是导演本人真的“魔怔”了,反正我是被captivate住了。
说了这么多,最后hbo真的识得千里马,大家如此煞费苦心又是修场景、换小孩、造雪景,明晃晃一句吐槽“可以用hbo给的经费做任何事为什么不做”hhhh,是很能促发对人性思考的一部纪录片了,当然一切也有可能只是“彩排”。
这是一部真人秀。
节目的设定是帮申请者对自己真实人生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事件进行彩排,以帮助他应对。
节目的第一集是图四的高中教师想向自己非常在意的朋友坦白自己对学历的撒谎,他不想失去这个朋友,但又非常害怕对方在知道真相后可能会反应激烈且言语羞辱他。
事情的走向是在精心的准备和反复的彩排后获得了完美的结局,朋友坦然地接受了他的道歉还安慰了他。
但华点出现在了最后一分钟,图三的导演向申请者坦白为了帮助他顺利进行,提前向他透露了当晚智力抢答题目的答案。
本来如释重负且欣喜不已的申请者,因为非常在意这个抢答游戏,当下对导演恶语相向,认为他是个可耻的骗子,毁掉了完美的一切。
他所担心的朋友对于欺骗的反应,他自己做了。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呈现,那么我想说,一个人对于他人的恐惧,其实是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认知的投射。
总觉得这个真人秀导演脑子里都是电路公式,极其逻辑严谨地分析和解决人生课题。
以彩排帮助痛苦的人们推理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不断换位的方式体验不同的人生。
可是,彩排虽然可以帮助他人快速找到某个人生案发现场的解决方案,却不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以第一集中学历撒谎的主人公为例,他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向朋友坦白,而在于极度自卑的人生,积重难返的自卑已经压垮了这个男人。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明明导演帮他解决了他的问题,他却愤怒地向导演表示你侮辱了我,只因为你让我在益智游戏中作弊。
由此可见,导演组那么多的努力,到最后并不能帮助他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而那位渴望育儿的大姐就更有点过分了,所有迹象表明她并不爱孩子,从第一夜婴儿哭泣不起床开始,她就只是享受做妈妈的好处,却从来并不是真正的渴望和热爱孩子。
故此,哪怕参加完这么一档栏目,也依然无法改变其一生的命运。
命运是个性使然,多年的生活轨迹带来惯性推动力。
哪怕经历一次人生重来,恐怕也很难根本性地改变自己,改变人生。
仅仅从这一点而言,彩排不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无太大意义。
大型实景家家酒,不好笑
看了第一集,感觉很认真的在做一盘屎,我觉得这件事毫无意义。
看最后一集之前确认了是伪纪录片,以至于最后一集有些看不下去……
恰到好处的完美自虐
Creepy!
怪怪的
把真人秀做成了艺术品,整部片子贯彻一个理念:通过彩排感同身受,不惜一切代价感同深受,夸张到极致便是笑料,但最终无法做到,人与人无法消除的隔阂产生了情感共鸣,最终导向的无意义便让本片成了伟大的悲剧
原来是真彩排的纪录片,不太能Get到点。
旷世奇剧,帮人模拟人生一本正经很好笑,渗入个人生活孤独丧很好哭,百感交集出一种非常特殊的观影体验。Nathan Fielder的人类学观察,「提喻纽约」式演绎各种版本的可能宇宙,透过拟仿创造真实,对镜像进行镜像,这种偏执全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被拒绝、无处安放的情绪,理性不过是乔装打扮的非理性,架空的场所是人生得以无限重置的实验室。同时也是大型高阶耍猴现场,喜感骗人和emo抑郁之间横跳、又贱又丧的配方变本加厉,观众也给骗了,喜剧看了个超寂寞。经历了情感压榨和分析过载后,寂寞男巫用骚臀告诉你,生而为人,别太较真。
朋友推荐三集弃 没兴趣
开头两集会被惊艳到,随着新鲜度快速下降落为平淡。
这个剧吧,看得我特别难受,一方面觉得这idea特别妙,这不是【真实的“模拟真实人生”的模拟人生】嘛!太有想象力了!这还没结束,居然主角不仅帮别人模拟,还自己模拟别人感受自己教学,这是所有师范教育梦想的教学方式吧?!真.换位思考!但看着看着又觉得不对劲…主要还是不认同底层逻辑,觉得“人”是没法被模拟的…即使其他元素再相似,人的心理也不可预期,无论是他人在同个场景下,还是本人在未来。所以是不是流程图由大数据完成,获取对方社交账户+观察日常行为录入系统,分析最有可能的X种反馈演员来演,而不是演员自己代入来给出可能得反馈-观察样本有限,个体差异太大。且剧情花大力气关注了很多细节,这些不可控的细节恰恰有可能击溃练习人,比如店里当天不卖某些酒或者披萨炉子坏了,难道要像套题一样把这些可能性全部封死吗?
It's the wizard of loneliness's world we're just living in it
so fucking weird
HBO经费给得很足啊/ 模拟带娃老套了一些,最喜欢的是再也没有出现的Patric
总体感觉蛮像《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丧逼的诙谐。在清醒中模拟人生,配角人设都好typical。
高开低走。假如人生有彩排,那在面临困境的时候,会不会更有信心去面对。第一集是整个节目特别标准的玩法,搭一个天衣无缝的景,找一批演员帮助中心人物排练如何说出难以说出口的话。但是后面几集开始升华到了人生层面,即彩排并不会让我们的人生过得更好。选择了虚拟家庭这么一个非常复杂的主线,其它事件都在间接地为这条主线服务。小演员难以摆脱自己饰演的角色,中心人物不配合,男主决定自己操持整个家庭这种事件虽然可以创造戏剧冲突,但是又大大削弱了彩排的说服力。后面的角色变来变去,观感其实是很累的。
看完6集 呃 poor Nathan .
当代楚门的世界,年度神剧🥲如果说John Wilson是小甜品,彩排就是一到大菜,03之后看似Nathan for you 实则All for Nathan,最后那句“I’m your dad”全剧高潮,太精彩太好哭了,其实we’re all Nathan,代入了许许多多片段,至少我是,意犹未尽开始补Nathan for you
纪录与伪纪录的混合体,彩排与编演的反应皿,真实与虚幻的缝合怪。你说,人生的重要时刻,真有那么多改变结果的分叉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