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推片了,今天推荐一部近期我看过觉得不错的影片《寒单》,“寒单”是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一种民俗,过年或需要的场合,由肉身替代财神爷接受炮竹洗礼,用以祈福、还愿或赎罪,迄今依旧在台东等地区盛行。
本片讲述的故事梗概是:台东某乡村一起长大的两位青年阿昆和阿义,一个是模范生,一个是小混混,同时爱上了清新可爱的萱萱,但萱萱和阿义其实早就在一起了,嫉妒中的阿昆在一次寒单礼中故意把火炮扔向阿义,萱萱为了救阿义惨死现场,而阿义也失去了一只手与大部分听力。
内心收到自责煎熬的阿昆良心发现下,担负起了帮助阿义戒毒,挽救他于沉沦的重担,两人成了生死兄弟,共同经营废品回收站,与当地黑恶势力作斗争。
但当阿义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两人最终决裂。
本片的题材并不出奇,逃不出“黑白双生”的套路,但我在观影中仍然会浸润其中,我想这得益于台湾影片一贯的“认认真真说好故事”的传统,几位新人演员外型出众、表演到位,加上杨贵媚等老戏骨的辅佐,整个故事被支撑地很饱满,很自然。
加上不时出现的台东地区旖旎的风光与让人感受亲切的乡土气息,以及影片高潮处,寒单礼上,火竹噼裂,烟绕周身,肉体的摧残与人性的救赎同时达到了顶点。
本片在气氛的烘托,镜头的运用等方面做得相当成功,特别是收尾处,阿义远走他乡,幻觉中出现了逝去的萱萱依偎在旁,梁静茹的主题曲余音绕梁,列车在台东的青山绿水间驶向远方,让人意犹未尽,可以说,这是一部很难得的华语片佳作👍
“很痛吧?
”“痛表示还活着,不是吗?
”心魔作祟,因爱生罪,人鬼殊途,随烟轻去,嗟悔无及,黯然伤神,似人非人,行尸走肉,神魂难聚,跌宕人生,心牢不破,罪孽不赎。
“如果可以重来,宁愿变成恨那个人,也不要恨自己。
”一边是救赎,一边是放下,然而寒单寒单,终究出身清寒,注定灵魂孤单,唯有各奔东西。
我以为你给了我一线希望,我伸出手却只是冰冷铁窗,若现实它总教人更加悲伤,就让我在回忆里继续梦幻。
我以为我从此能快乐飞翔,在梦醒后却只是冰冷铁窗,若现实它能教人更加勇敢,就让我在地狱里等待天堂。
影片以台湾民俗“炸寒单”为切入点,出乎意料的狗血开挂爱恨情仇佳作。
故事节奏行云流水,情感饱满,表现细腻,剪辑和摄影均属一流,郑人硕此次爆发高水准演技。
“一百万的炮炸完,我们就两清了。
”抬头三尺有神明,低头三寸现良心。
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
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这是一部余味绵长的电影,作为台湾贺岁档票房冠军实至名归。
一向以执导文艺小清新和喜剧片(《夏天协奏曲》、《向日葵》、《白天的星星》、《大尾鲈鳗》等)见长的黄朝亮导演这次转变风格之作全面展现其踔绝之能。
梁静茹演唱主题曲《想都没想过》赞绝加持。
“我记忆中,你的温柔,好似棉花糖的软柔;风一吹就凋落,空气中的哀愁,还有哪颗心能来替代填补;我向前走,你的轮廓,留在胶卷底片中......爱的颜色掉落,故事还没结束你就走,把我的眼泪带走。
”
以元宵节的炸寒单习俗切入,我很喜欢。
导演对寒单习俗深入的田野调查,让这部电影的细节真实动人。
炸寒单这个习俗,不仅仅作为一个故事背景,而是全程贯穿辅助了情节的发展。
让我钦佩这不愧是打磨了五年的剧本。
炸寒单的肉身,也许为名为利为请愿为还愿,也都是电影中阿昆和阿义不同阶段的心态。
那些鞭炮炸裂的画面,给了这部电影独特的气质,也暗暗服务于“赎罪”的主题。
故事背景设在1996年,台东还是一个在新时代到来时依然活在过去的地方。
两个可怜家庭出来的孩子,一个学习好但内心隐忍,一个混社会但主动外放。
他们身上都承载着某种改变家庭出人头地的责任。
他们爱着同一个女孩,但这部电影里爱情只是给两个人的巨大交集提供了一个入口。
当阿昆意外炸死萱萱,两个人的故事真正开始了。
阿昆活在悔恨和愧疚中,无法继续学业,如母亲期望地成为一名老师。
阿义失去了活着的意义,用毒品麻痹自己,逼死了阿嬷。
阿义人不人鬼不鬼,遭众人嫌弃。
阿昆看起来是人,其实也是鬼,心里埋着害死两个人两个家庭的秘密,身和心都无法再走出这个地方。
阿昆决定放弃当老师,成为捡破烂的人,他从小就在逃避和想要远离的身份。
他帮助阿义戒毒,从鬼变成人,说穷人只能靠自己。
接下来的日子里,阿昆的愧疚,阿义的报答之心,慢慢看似形成了“兄弟情”。
他们一起开回收站,新的生活似乎开始了。
阿义接受了阿昆。
可只有阿昆知道,他们不是真正的朋友。
每当一种一致对外看似热血的气氛产生,阿昆眼神背后的凄凉就更让我觉得可怜可叹。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知道了对方内心深处的痛。
从小被深深伤害的人,却在彼此伤害对方。
阿义自己家里窘迫父亲家暴,却欺侮阿昆捡破烂。
阿义和萱萱相爱,阿昆却觉得阿义不配,甚至要去炸他。
当真相揭开,阿昆还了他的债,两个人的关系又回到原点。
但阿义坐上了去往台北的火车,去实现他对萱萱的承诺。
这是导演的乐观。
对我来说,这却像是最后给我一颗糖的欺骗,试图让我缓解前面那些伤。
导演说阿昆和阿义是他的一体两面,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很多人的一体两面。
家乡的景色很美,但不是我们可以出人头地的地方。
我们试图出走、向往爱情、实现理想,却常常被碰得头破血流,互相伤害,结局是什么都没有改变。
“出生清寒,灵魂孤单”的人,“生命会自己找到出路”吗?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台东,发生在一个相对落后的、仍保留了看似残酷习俗的村落中。
影片的开头,一列火车驶过,窗外的情景让我瞬间想起了童伟格的《无伤时代》一书。
毕竟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相似的:都是逐渐孤立、衰退的遥远台湾乡村;主人公的困境也是相似的:被困在原地舔舐自己的痛苦,对社会来讲成为隐形的废人,烂在已经腐烂的土地上。
不过,《无伤时代》中,时间仿佛停滞,一切趋于静止,你可以清楚地察觉周边一切的碌碌,主人公最终安静地成为无伤无害的废人。
但这部影片的色彩却是浓厚热烈,甚至十分残忍,情感是流动的、宣泄的:鞭炮就直接炸在人赤裸的身子上,即使当地居民围观时也不免捂起耳朵向后躲着,一切都掩盖在浓烟之中,好似看不分明。
尽管都是讲述脱节之人的故事,《无伤时代》描述的,是单层的脱节;而这部影片却体现出双重的脱节。
单层的脱节,很好理解,就是村落与都市的脱节,或称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脱节。
这在影片中既可以体现在炸寒单这个民俗当中,也可以体现在对阿义祖宅的摧毁中。
但这部影片中,在这层痛苦下,两位主人公阿坤与阿义同时与村落中的其他人也是脱节的。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这部精神分析学经典中有一个观点:每种特定文化下的生活情境都会存在独特的恐惧和焦虑,这种共有的恐惧通常会在社会中演化出某些缓解和防御方式,也就是民俗,用以消解普遍存在的痛苦。
影片中炸寒单的民俗,就是社会层面的一个释放方式。
影片伊始就交代了这种民俗:寒单一词,是邯郸的误写,指武财神赵公明,炸寒单即由一名男子充当寒单爷,赤身裸体站在轿子上,旁边的人向他身上投掷鞭炮。
不过,民俗可以解决的痛苦,不会在个体身上持续发挥作用,它可以随着民俗活动的完成而消解。
而独立的、额外的、完全基于个人经验的痛苦,却会持续地产生焦虑,成为个人精神上始终放不下的痛苦,这不是诉诸社会传统方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因而,阿坤会一次又一次去当寒单爷,让鞭炮炸在自己身上,但他的痛苦仍不能消失。
阿坤主动让鞭炮把自己炸得皮开肉绽,无疑是一种自戕行为。
目前的科学研究表明,人和动物都具有一种原始的自戕冲动,都会寻求主动伤害自己。
自戕行为并不一定是为了死亡,它是一种令人痛并释放的方式:只要做出能引发疼痛的行为,身体就会报之以平静舒缓的感觉,在神经回路上会产生强大的自我镇静效果。
简而言之,自残是一种自我安慰与心理补偿,是通过模拟来赎罪的方式,这可能也回答了影片开始时的问题:为什么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在从事炸寒单这种危险由疼痛的活动。
小时候总听到“悔恨交加”一词,理所当然以为恨和悔是等同的。
影片中反复出现两个情景,一个是元宵节炸寒单;一个是夏天的海边。
我认为这是恨和悔两种情绪的具象化表达。
可能没什么比炮竹声中的炸寒单更适合具象化表达恨意了,长久以来被压制的恨意,是一种极具爆炸性和喷发性的情感,在心中沸腾并随时等待着发泄,具有强大的毁灭性。
恨意的释放就像是炸响了一串长鞭,那种恨意似乎只能被很强烈地解决,终究是要炸开的。
所以全片涉及到两位男主的时候,都是非常暴力的,总是一个霸凌另一个,一个朝另一个脸上挥拳头,即使是结拜,也是割开皮肉,血淋淋的。
影片中有一个问题:如果回到那时候,还会做出这个决定吗?
可惜每个决定都是在当下心境下做出的,恨意的爆发,从来都不是理性做出的决定。
曾经看过一个说法,大意是感性像一头象,理性像骑象人,虽然看似大象是由骑象人操纵的,但和身下的庞然大物相比,驭象人的能力实在有限,如果大象突然反抗起来,他其实无能为力。
冲动状态下的决定,冷静下来后要慢慢去背负,恨意的爆发只是扔出去一个火苗,赎罪的过程却是年年岁岁在身上承受着一支支小炮竹炸开的痛。
恨是外放的,是雷霆响动,是熊熊燃烧;悔则是夏天的海,是内在的,难以治愈,是潺潺流水。
文章的最后,想跳脱出来从整体讲一下这部电影。
它诚然是围绕炸寒单这种民俗展开的,全部情节可以说都是为这项民俗服务的。
但是整体来看丝毫不突兀。
它并没有把民俗前置,放在焦点位置,进行“名词解释”式拍摄;反而,民俗是电影的底色,完完全全合理地融入到故事之中。
就像民俗该有的样子一样,切切实实存在于生活之中,但并不抢戏,兀自存在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故事和情感的桥梁。
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故事,也就是说剧本绝对很厉害。
林正昆与黄明义,简称阿昆与阿义。
先说最打动人的地方。
一个人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救赎,抵得了给受害者造成的严重伤害以及给自己内心带来的折磨吗?
影片给出的答案是抵不了。
但是,当经历被时间赋予其他的东西的时候,现实中对与错的划分将会变得困难重重。
我们都清楚,只有当事情升级到一定程度或者冲突足够震撼后,才会令人警醒,才会令人慎重对待。
而且,对不同的人来说,这种判断是不同的。
比如说,阿义做小混混时对阿昆的欺负,就不算强烈的冲突,这种伤害是隐形的,是冲着内心去的,但外人看来,这是小事而已。
对阿坤来说,就不一样了,自身压制的憎恨、嫉妒与不满等负面情绪被点燃,他起了杀心。
有情感的电影更好看,那些面对难解之题的人总是让人怜惜的,他们的情绪与行动更有感染力,影片让有故事的人拥有反思的能力或者干脆不做任何评论地直白呈现在观者面前,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因为一旦注入感情,它们自然成为影片的发光点。
阿坤的行动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因而他内心深受折磨,事情始作俑者的秘密说不出口,他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寻求救赎。
一个错误改变了一生,是阿坤。
救赎弥补不了伤害,是阿坤。
经历后才发现最初的可贵,是阿坤。
有些错误是深深压在心底的一根刺,时间从来不会重来,你没有了后悔的空间,但那些东西就是会让你心酸流泪,你能做的,只有一遍遍地寻求解脱,看开看淡,一路走下去。
事实上,没有什么一路走下去,所有人都一直在路上。
阿坤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阿义是一个街头的混混。
使两人建立起联系的,是共同的朋友萱萱。
萱萱是阿义的女朋友,萱萱是阿坤的熟人以及暗恋对象,阿坤与阿义没有交集。
阿坤家庭贫穷,母亲以回收废品为生,虽成绩优秀,在学校中却备受同学嘲笑,这是阿坤负面情绪的重要来源。
阿坤的出路只有一条,即上好学,得到一份好工作,摆脱贫穷,这也是母亲一直以来的期待。
对穷困的了解越多,你越会觉得贫穷是一种更加接近罪恶的状态,它对人的制约实在是太过严重。
萱萱回到台东,阿坤很开心。
看到阿义与萱萱亲昵,阿坤内心的嫉妒与不满骤升,身为小混混的阿义怎么配得上萱萱?
阿义无意间对阿坤的嘲讽引发了阿坤心中的恶魔,他欲报复阿坤,实则是整个人不良情绪压制到一定程度的喷发。
元宵节上的炸寒单活动,阿义担当武财神,阿坤引燃烟花堆,想要报复阿义,没想到被萱萱注意到,萱萱提醒阿义不及,被炸身亡。
有一说一,影片前半段中,阿坤对萱萱感情的刻画,相对薄弱,有点让人不知所措。
萱萱的不幸死亡,是阿义与阿坤生活的重要转折点。
阿坤作为凶手,隐瞒真相,内心悔恨,备受煎熬;阿义丧失斗志,沉溺毒品,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阿义知道萱萱意外身亡,甚至会怀疑因自己而去世,萱萱的死对阿义打击巨大,因而阿义染上毒瘾。
由此引发的后果是,阿义的家庭陷入绝望,与阿义相依为命的母亲对儿子彻底失望,屋漏偏逢连夜雨,房屋被强拆,阿义母亲自杀身亡。
阿义的悲剧直接刺激着阿坤,加重了阿坤自觉的罪恶,他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赎罪。
一方面,在炸寒单的活动中担当武财神,以身体上的受伤与疼痛缓释内心的罪恶感,以求赎罪;另一方面,阿坤推迟学业,不顾母亲反对接手废品回收厂。
更重要的是,阿坤着手照顾阿义,帮助阿义戒掉网瘾。
不知真相的阿义从毒瘾中活了过来,对阿坤愧疚与感激不已,愧疚于往日欺负阿坤,感激阿坤把他拉了回来,阿义当阿坤是最好的兄弟。
阿坤与阿义共同经营废品回收厂,并为它取名坤义。
坤义坤义,自然意思是废品回收厂是两人的,由于两人私自回收非法物品,抢了道上大哥生意,冲突开始。
阿坤与阿义的关系不再冷似水,而是开始迅速升温,在一场场波折中两人共同面对,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阿坤的胆识与气度在与黑道大哥的对立中显露无疑,他获得苏奈的倾心,不过,他依旧没有放下对萱萱的痴情以及内心的悔恨。
在影片中,真相总是要大白的,阿义无意间得知阿坤隐瞒的真相,即萱萱死于阿坤之手,由此引发的一切自然而然,阿义与阿坤反目。
阿义贱卖回收厂。
阿坤当武财神被炸赎罪,阿义远走。
整体看这部影片,透漏出浓厚的艰难生活气息。
一方面是物质上艰难,另一方面是精神上困顿。
阿坤阿义苏奈都经历不顺,阿坤家庭贫困,备受嘲笑讥讽;阿义同样家庭贫困,父亲嗜酒成性,家暴母亲;苏奈年少时被继父性侵,长大当酒吧陪酒。
这些个出自不幸家庭的人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样一个令人感受深刻的电影,所以开始时就说这电影剧本绝对厉害。
现实中的罪恶与错误,有时候是难以界定的,它们既发出令人恶心的恶臭,又会因为人性的闪光而显得人情味十足,让你一边流泪,一边显露出淡淡的微笑。
代入感是不可避免的,假使你站在阿坤的位置,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假使你站在阿义的角度,你的判断又是怎样的?
可以说,一个负气的举动改变了诸多人的人生走向,离别,生死,偶遇,人的隐秘的真实的情感,不是外人看来的那样轻松淡然不羁。
炸寒单,武财神,民俗说到底是人的活动,带有美好祈愿的热闹背后,是生生不息地对生活的敬畏与依恋。
一句话,带有情感的故事,都是好故事。
公众号:贼六
我们要赎的罪,都是我们生命在找爱的过程中造的孽。
寒单寒单,出身清寒,灵魂孤单,生命自己找到的出路,却都有逃不掉背负的十字架,需要赎的罪孽。
寒单爷的肉身,也是武财神的肉身,在元宵节里选择被炮仗炸,是美好生活的愿望,美好生活也是必须赎清我们的罪孽,无可逃避无可躲闪,以求赦免而被救赎,这就是天道。
很开心在十五看这部电影,想想自己带病的身体,想想自己要赎的罪,想想有一条可以做寒单爷的肉身被炸来赦免,有一条路就很开心,希望自己的生命能找到这条路,一点要承担起来,不躲不闪,承担起来。
毕竟自己现在还太舒适安逸温和了。
最后妈妈给的护目镜和毛巾,护住眼睛和脸,多像NCP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我们,原来天主对我们的爱还让我们护住我们的眼睛和脸。
我们要勇敢承受起我们赎罪的十字架,勇敢坦荡,被炸是一种赎罪,这是人灵魂的免疫力,避无可避,避开了活着还不如死了。
嗯,武财神,既然您在天位,既然元宵有这个约定,我就守着这份虔诚敬畏信仰,我甘受我罪孽的惩罚,以得赦免,以得救赎,以回归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爱是要受的罪背负的十字架,得以赦免,得以救赎。
最大的印象——真实。
这种真实,是电影源于生活的真实。
生活化,一整片下来就是比较自然。
也有可能台湾的风格一向如此,和一样,我还是很看好的。
岁月神偷 (2010)8.72010 /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罗启锐 / 吴君如 任达华看过的人都说好看哈哈哈哈 相比较《少年》就觉得一开始就在表达关于校园欺凌的,有一直点题的矫情。
拿《素媛》来讲的话,我觉得它还是在于讲好一件故事,这样看下来就会觉得,故事就是这么发展下来的,是在意料中的,很自然,而且给人更多的思考余地。
就比较满吧,然后再加上融梗这个东西,要不是题材救火,估计效果会更差吧。
少年的你 (2019)8.22019 /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 剧情 爱情 犯罪 / 曾国祥 / 周冬雨 易烊千玺豆瓣里有8.2分诶 寒单,前期也没有故意去抓眼球什么的,就是慢慢放下来,大概让人知道了情况,正昆家是收垃圾的,有个很善良的母亲,正昆也很孝顺。
开头就讲到了,正昆介意捡垃圾的标签。
正昆很嫌弃妈妈总是捡别人地东西 正昆 萱萱 阿义的三角恋 (对于正昆)然后按照萱爱阿义这样走下来,没毛病。
然而这部故事并不单纯讲爱情,所以对于故事里的感情线,有一定的想象空间。
我觉得这才是生活化的,即使是感情,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也仅仅只扮演了一部分的角色罢了,就像电影中一样,只写出了萱萱对于阿义的爱,这还是通过正昆来表达的,因为阿义正好是一个粗枝大叶的人,他不会去认真地听萱萱给她的录音带。
但是正昆会,讽刺的是,萱萱对于阿义的爱意也是正昆事先得知的,最后把它誊抄出来给因为事故导致耳朵失聪的阿义,还把真相告诉了阿义,正昆的人设从那之后挽回了一些,因为后面就要再次炸寒单了。
阿义跟萱萱互相喜欢,只不过常年异地恋
阿义身强力壮,所以成为寒单王的肉身 关于阿义的经历,我看到阿义因为萱萱去世颓了,本来他是寒单王的肉身,后来吸毒,岁月神偷也是这样的(很优秀的哥哥去世了,紧接着是鞋垫生意惨淡,台风刮走了整个店,父亲受不住压力老年痴呆)。
这才是生活呗…
正昆因为嫉妒阿义想害死他,但是萱萱看到了,最后萱萱死了。
三人冥冥之中开始联系起来,且无法剪断。
因为嗑药,也没办法做寒单王的肉身
这个正昆的演员,把吸毒的正昆演的就很到位,也是本片比较吸引我的地方 细节也处理得非常好,留意到阿嬷要去上吊的时候,阿义还在吸毒,不是完全没吸毒,不是看到阿嬷上吊了就不吸毒了。
这就很人性化了,这就是真实的电影,正昆在缓缓意识到的时候也挣扎的。
这个片段相当戳人。
正昆嘛,感觉他一直活的很用力,读书的时候也好,后面办厂子了也好。
那个阿义好像是从小就有点歧视他的挂,这跟少年比接地气得不是一星半点,就一点不矫情做作了,你看他生活的环境就是父亲赌博,然后也许酗酒会打骂家里人的,表达的很简洁。
感觉在萱萱死之前,正昆就是一直很气的状态,他很不甘,家里收破烂,萱萱不爱他。
不对,应该是他总是在和阿义比较,阿义说话很伤人,其实几句话就会种下恶果的,也不需要很去渲染什么。
然后受不了就想搞死他,被萱萱发现就死不了了。
阿义一蹶不振,他就起来了,但是他真的一炮毁了两个人,我也不清楚他后期有没有因为内疚而恨自己,总言之他把阿义从死人变成活死人,但后来又开始拯救阿义,或许正昆也不算一个好人设吧。
相比较起来,会觉得阿义要比正昆正一些,也是因为生长的环境不一样,对于人物性格形成的塑造,该有的细节一个不少。
里面那个妓女提到正昆做肉身是为了还萱萱,最后一次肉身有所体现,感觉那一下他升华了,,但是想想我觉得正昆还是有些虚伪的。
总感觉做肉身是他自己的人生追求,看那正昆做肉身的时候就知道了,气的不单单是阿义有萱萱,最根本的大概是阿义他拥有的。
在妓女看来就是阿昆爱那萱萱,其实人的感情还是相当复杂的有爱情有私心的,人还是最爱自己的。
就好像最近看的《面纱》里的一句话:
人性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这在电影里应该得到完全体现,才会是电影深沉起来,而不是浮于表面。
无论有多少铺垫,我觉得阿昆自己有意识认为阿义是朋友是在最后,前面的都只是一种赎罪罢了,你看看哦全是生活,生活中才会这样。
没有意识的事情我认为不能算你做的。
说到少年的话就觉得很不合理,没有塑造人物性格,陈念作为主人公,我个人认为她前后的性格都衔接不起来。
关于她和胡小蝶的那里,用她的性格,我觉得至少会帮到胡小蝶,而不是等到跳楼了才开始。
如果按照剧情说是因为高考,这也太扯犊子了。
阿义感觉他蛮拎得清的,他最后离开了,这是很正确的做法。
他明白了事情的经过后,就首先为自己争取东西去了,这大概跟他家庭有关,有个片段切到他小时候用大刀砍爸爸,本身没啥安全感,利己就很正常,他清楚阿昆到底有没有那他当朋友。
而且他真心爱萱萱,做事情相当简单了,爱憎分明吧,跟阿昆有些对比,他真心把阿昆当兄弟,发现真相后原则上不能当了,离开就是了。
就是每个人物都力求塑造丰满,但是少年我就不太清楚他把笔墨放在哪了,总之没有一个人物是塑造完整的,魏莱这个人物蛮重要的,但是还没写啥就嗝屁了,所以就很大争议。
另一个被欺压的女生,就是匆匆来匆匆去,也是给人留下的不清不楚的印象。
总之,这部电影看来,就很有代入感,给我很不一样的感觉。
我第一次看是在大一,即使是第二次看,也会被结尾萱萱的告白所感动到。
电影1小时35分处插曲来自阿美族歌手郭明龙《書包裡的秘密》郭明龍,阿美族人,在台東,人稱「龍哥」,外號「後山吉他之神」,從小行動不便,於是不小心和吉他開始談起戀愛,他以獨有且無可模仿的自在打絃法,每個快樂的即興裡早有舞步與和聲。
http://t.cn/AiQMfdgV
被噗浪上別人的腐女心得推坑,去二輪戲院看了之後最喜歡的部分也是正昆跟阿義的「兄弟情」XD 另外我的感想一開始就是從腐女視角來寫的,也因為想記下喜歡的劇情段落,所以會有大量劇透,不能接受的建議不要看XDD
他們倆出身清寒,靈魂孤單。
卻在炮炸寒單中,神魂合聚。
正昆跟阿義之間的深刻羈絆是從萱萱的死亡開始的。
正昆因為製造意外誤殺了萱萱,滿心自責的他無法繼續師範學校的課業,選擇了留在家鄉做資源回收,並花錢辦炸寒單與親當寒單肉身暗自給萱萱贖罪。
這時的正昆也養成了不斷用菸頭燙自己手腕的習慣,彷彿無時無刻都在讓自身痛,提醒自己是背負著罪孽而活。
若說萱萱的意外死亡重傷了正昆的心靈,那於阿義而言,則是如同一把利刃般將他的靈魂殺死了。
他變的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依靠毒品脫離現實游離世間。
正昆看不下去失意的阿義染上毒癮,甚至為了向豪哥手下阿傑買毒品而自尊盡喪。
或許出於贖罪和同情,正昆為了幫助阿義,一開始甚至會收阿義偷剪的電線,也會到阿義家接濟他錢。
在阿義的阿嬤自殺後,正昆看到難過到一直用後腦杓撞牆的阿義時,甚至走過去抱著他,用手護著他的頭。
但他也了解到,不用強硬的方法是無法幫阿義戒掉毒癮。
正昆把阿義的手用鐵鍊綁著載回自家倉庫,並關在其中戒毒。
看到阿義尿褲子時,邊揶揄還是邊幫他脫去髒汙的下著。
只讓他穿內褲或尿布,還用小鐵盆(好像狗碗XD)裝水給阿義喝。
深夜時分,阿義在倉庫中痛苦呻吟的時候,正昆就靜靜地在倉庫屋頂上守著。
當阿義身體髒了就用長水管在倉庫外沖著一絲不掛的阿義幫他洗澡。
還趁阿義把便當吃得滿胸膛都是飯粒時,將自己抽過的菸放到倉庫裡給阿義。
雖然整個戒毒過程中正昆的態度冷漠強硬,但感覺得出來還是為阿義好,縱使兩人互罵著幹你娘卻也沒有真正地傷害對方。
在正昆的幫助下,阿義終於成功戒掉毒癮。
他很感謝正昆拉著他重生為人,也給予他工作和居住的地方——給了舉目無親的阿義一個無論是情感上還是物質上都可以依靠的家。
在昆儀回收場(這個回收場活脫脫的CP名XD)開始營業後,正昆帶著改邪歸正的阿義一起做資源回收的工作。
在發現他被其他小混混欺負,甚至拿出毒品引誘時,正昆對小混混們抓狂的暴力難以跟他之前的乖學生形象連結,如同那直直插在小混混手上的免洗筷,正昆要帶阿義由鬼轉人的決心讓他可以不再是他。
在工作結束後他跟阿義開著小貨車,互相在對方的頭上淋著礦泉水嬉鬧著往池塘邊開去。
雖是正昆的提議,但卻不見他下水,原來是心中有著童年陰影,而阿義則笑笑地說要幫他游。
當阿義看到因為被發現收受贓物而被母親罰跪的正昆時,不明所以的他默默地跟著正昆長跪,還把礦泉水遞給正昆,像極無辜的大型犬。
也因為正昆接受贓物來他們的回收場回收,惹得地方角頭豪哥找碴。
當阿義發現正昆的回收場被豪哥的人放火焚燒時,他用膠帶把刀子纏在失去部分手指的右手上,像瘋狗般地不要命滿街追砍豪哥。
事發後,當時幫著正昆阿義打群架的其他玄武堂朋友跟著長跪在玄武堂堂主前聽訓,一旁長跪的正昆卻只顧著邊摸邊看阿義被刀割傷包紮後的右手。
真的是眼中只有對方捏XD 在地方議員的調解茶會上,被豪哥引誘要正昆放棄阿義的時候,正昆二話不說在手腕上劃了口子,要與阿義歃血為盟,當場結拜成為兄弟。
而重聽的阿義傻楞楞地就跟著正昆做完儀式,就這麼當了正昆的拜把兄弟。
我想當正昆的人生在與阿義連結上後,他對萱萱的感情似乎轉移了部分給阿義。
他無法放下與離開阿義,也認為自己必須保護與照顧他,而這似乎不僅僅為了贖罪而已。
正昆因為阿義在萱萱喪命的現場說了「我知道你喜歡萱萱。
」後,正昆開始去找蘇奈,彷彿是想跟阿義證明他也能走出萱萱的死亡陰影,然而事實上他還是想著萱萱、想著阿義。
在正昆生日時,阿義送他一雙步鞋。
當初高中時阿義霸凌正昆,取笑他穿的鞋子是阿義丟掉不要的,一開始唐突的這幕讓人想到阿義家不也出身清寒,是如何得到那雙新鞋卻將之丟棄?
後面劇情才揭露出,那雙步鞋是阿義那個會賭博家暴的父親用贏來的賭錢送的。
但是當阿義在父親又一次的家暴中出手壓制父親後,對父親失望透頂的他便把鞋子丟了。
而後當他看到正昆穿著那雙鞋出現在他面前,定是想到了自己的父親而遷怒於正昆。
而這次的霸凌也造成往後的正昆決定以炮炸意外取阿義性命的導火線之一。
卻沒想到,多年後,在他們情如兄弟之時,阿義憑著那次的回憶記得正昆的腳跟他是同個尺寸,也知道正昆或許是喜歡那雙鞋才拿來穿。
所以他又送了一雙全新的步鞋給正昆,阿義已走出了自己父親的陰影,這些痛苦的記憶已漸被正昆所取代。
在隨後蘇奈跟她朋友來找正昆慶生時,喜歡正昆的蘇奈把剝好殼的蝦子夾到正昆的盤裡,沒想到正昆立刻把蝦子夾給阿義吃,這其中象徵著心之所向的巧思也讓人喜歡。
最後在阿義透過車窗的反射,隱約知道在他背後自白的正昆訴說的正是當初萱萱之死的原由。
對正昆死心塌地的阿義彷彿醒了,一改之前對正昆的態度。
把他那份的昆儀股權賣給豪哥,拿著錢給萱萱買讓正昆贖罪的炸寒單。
他深知是正昆把他從地獄邊緣拉回,無法對正昆下重手,只能以把他們三人靈魂深深纏繞的炸寒單了結一切。
而後,阿義就要離開已經沒有地方可稱之為家(第一個家,在阿嬤死後支離破碎;第二個家,在明瞭真相後也消散如煙)的台東,前往台北完成萱萱的夢想。
那場一百萬的炮炸寒單,可以看到正昆穿著阿義送他的步鞋,於阿義而言,送出這雙鞋象徵他放下了痛苦的過去;而於正昆而言,穿上這雙步鞋,是否代表了只要阿義願意,正昆永遠會做為阿義的兄弟?
我想,就算阿義嘴上說著兩清,但他們的感情還是不會斷清吧(好啦我承認我想看寒單的昆義同人嗚嗚T_T)。
這場由阿義要求的炸寒單,對正昆來說的確也是最能拯救他的贖罪機會。
其實看的過程中有感覺,被正昆拉救走出毒癮深沼的阿義,有逐漸擺脫人生陰霾。
而正昆卻依舊深埋在自責中,因為只有他知道是自己殺了萱萱,唯一能讓他解脫的也只能是阿義。
是故最後由阿義要求的炸寒單,那飛散的星火終化作花瓣飄落。
結局相較前面的劇情顯得弱化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部分,私心以為沒有蘇奈,聚焦在正昆跟阿義身上該有多好,明明感情是那麼濃烈~其實心裡也知道蘇奈還設計出被繼父性侵以致割腕消解痛苦回憶的背景,無非是想要補個也透過自殘贖罪的女版正昆讓他們互相扶持走出心中陰影。
但不得不說,蘇奈的角色還是分化了阿義與正昆的對立角色張力。
她不理解正昆、阿義與萱萱的過去,活像是不小心被抓上舞台的觀眾般唐突,那種刻意塞個女性角色以做為補償的安排也實在過於明顯。
阿義在知曉真相後,對正昆冷卻的態度也快得讓人錯愕,沒有心境上的掙扎也讓我覺得是另一個虛掉的原因。
啊是說這部片把台東風景拍得滿美的,有一些段落感覺得出來有努力帶風景特色XD
从我的老家德州到河北邯郸不过200多公里,我却从不知道“寒单爷”。
从邯郸到台湾超过1800公里,但在台东,“炸寒单”的风俗民情却保留至今。
今天,我刚刚从台湾电影《寒单》中了解了这一传统民俗。
不知为什么,感觉有点惭愧。
偌大的放映厅里就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完,2个小时,但情绪久久转不出来。
我觉得这个导演在拍这部片子时,一定也是平静的,有悲悯,有无奈,就像俯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在痛苦中挣扎。
不煽情,不褒贬,不刻意,只是展示给你看,从元宵节的传统民俗中让你窥见人性。
所谓民俗一定是众人约定俗成认可的事情,而能跨越岁月让无数人一代代认可的事情,一定是人性。
嫉妒、冲动、犯罪、悔恨、赎罪,影片的主人公就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轮回。
传说“寒单爷”源自于流氓神,是犯罪之人的赎罪方式。
其实,从今天的人性看,愿意赤身裸体承受鞭炮轰击之痛的人,一定是某种牺牲的象征。
这种牺牲的缘由和目的,也许只有意愿者自己知道,但这种牺牲的形式无疑是对自身肉体极大的惩罚的:寒冬的冷和火药的灼。
而对于观众,尤其是买鞭炮点鞭炮扔鞭炮的人,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
我觉得正像阿义最后把100万都买成鞭炮,“这一百五的鞭炮放完,咱们俩就两清了“,多多少少是有着报复的心理的:鞭炮代替了拳头和刀枪,合法地砸向寒单爷,生死由命。
在某种程度上,这难道不也是一种人性的恶吗?
看到寒单爷肉身的烫伤烧伤,观众难道不会悔恨不会赎罪吗?
我祈愿今天的“炸寒单“能够换成无火药的鞭炮,不要伤及演员的身体。
当然,我也知道,那样就只是表演了。
而民俗是真实存在的,是因为有需求。
只要人间还有仇恨,只要人们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而犯下难以弥补的错(罪),这种惩罚自己以求赎罪的仪式就会存在。
有现代法律能够管的了的,也有法律鞭长莫及的所在。
人性深处的恶,只能靠人自我救赎才能解脱。
就像影片中的苏奈对恋人正昆说出当年继父性侵自己的事后,才获得了“这么多年来睡的最踏实的一次“。
求的心安,默默地赎罪是不够的,是要真正地把自己解脱出心牢。
苏奈如此,正昆最后在监狱中那心安的笑也是如此。
郑人硕演得真好,尤其是毒瘾发作那一段,我几乎忘了这是演员了,完全是一个十分痛苦的难以自拔自控的瘾君子的形象。
记住你了。
台东离邯郸很远,但传统民俗却比我们保护的好。
我们离邯郸很近,但对人性的观察还远远不够深入。
学校颁奖军队进行曲。鞭炮碎屑像雨飘零,厌恶他作为神的肉身被仰望。炸开的肉臂成了文身。看着他游泳背影低吟什么也不知道。听不到的夜里依然放着她的录音。运动鞋摆出来触痛点。自然风光也是一种对沉重的慰藉。记忆里替现实中的自己呐喊。好学生在赎罪同时也有一种拯救他人的满足感,颠覆温顺形象的成就感。最后的两清很真实,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的赎罪是可疑的。
拍得是挺讲究的。但是不好看啊。黄瀞怡挺漂亮的。
只見各類法治男
更喜欢前半部。台东海岸线,火车,小镇,民俗,在此基础上一半是《艋舺》兄弟情,游走在社会最边缘并互相关照;一半是最下层人民的荒凉现实,命如草芥,任人践踏到自我毁灭。皮肉之苦本来是残酷的,电影里拍出的氛围却太温柔。爆竹溅落,好像一片片花瓣拂过身体,在皮肉上带出的伤口和火药痕迹宛如纹身。仰拍镜头,肉身寒单长身屹立,纹丝不动,被烟火氤氲了面孔,忏悔深则面孔身姿都显得庄严。众人对着热闹的火花诚心祈求财路,祈求兴隆,但个人的现实实则是热闹后零落一地的爆竹屑,雨打风吹去,生命各有出路。
节奏有点问题导致很多情节动机没有完全交代清楚,观感上莫名其妙。另外这个高饱和度调色实在是太难看了。
从郑人硕的作品里随意选来看,没想到超惊喜!诚意满满,完整呈现了人物内心的厚重感和道德两极化。嫉妒、愤怒、随性、后悔、珍惜、感动、悲伤、绝望。放下太难,宽恕是奢求,唯有两清后分道扬镳。最爱苏奈,委屈不甘却完全接纳正昆的过去和白月光,是深刻的真爱,她是来自废墟的一道光。
全美戏院19.04.30
感觉看了一部超浓缩版的台偶,并且是男同版,女生又只是play中的一环。胡宇威穿个裤衩精壮黑皮是很好看,但是他一讲台词就要出戏,太用力了,跟他那个绷紧的腹肌一样。也是很久很久没听过梁静茹唱歌了。。。。
19年的电影,特效和画面糟糕得就像零几年的。故事调度差劲得要死。所以悲惨的女性,只是为了彰显你们男人间“伟大友谊”的存在吗?真是有够恶心的。
題材本身就值得一看了/節奏一般,到中段甚至想玩手機/海報像台灣鄉土劇,其實是關於愛、恨、欺騙和痛苦的故事/鄭人碩帥得我哇哇叫/月球表面和地平線/至今不知道阿義是不是客家人/台東好美喔~
女性塑造反面教材
滚。看完我觉得大陆电影有希望了。
里面的女性都好辛苦 好操心
啊?你这样不太好吧,这么整别人。。。还炸死了女神。然后两个人又一起共患难?啥玩意。。。
“炸寒單”作為一種明確的訴諸於男性身體的奇觀化民俗,以此立意江湖兄弟主題的情節劇具有可行性。本片劇作的自洽性和完成度尚可,但其問題則在於過分標準以至十分老套:不論是兄弟爭風吃醋以致反目成仇,還是落魄士子拯救娼優助其從良,都顯示出編劇想象力之匱乏。電影配樂總體尚可,但對幾支插曲的引用則格調不彰,頗顯俗套和廉價,一如影片的整體觀感——在近年來台劇強勢復興並取得諸多現象級實績的情況下,若說本片“電視劇感”太強而“電影感”闕欠,則實在是侮辱了今時今日之台劇,台北電影獎入圍十一項卻顆粒無收,金馬獎更是無一入圍,並非沒有道理。幾年來兩岸間的政治障礙使得文藝交流幾近停滯,引進對岸影片的珍貴指標則多落入諸如本片、《查無此心》《想見你》等二流二線作品,對兩岸影人和此岸觀眾而言都意味著莫大的遺憾。
题材新颖,但是总感觉情绪渲染欠着火候
旧、土、乏,圣女和妓女,清纯学霸和地痞小子,很像世纪初的台剧,连抒情配乐也充满浓浓乡村风,老套的故事链还算完整,但老得实在拉不动观众的情绪,台北电影节被剃光头不是没有原因的。
活下去容易,心安难;痛,表示还活着。我们都在寻找归处,我们都不要再堕落。
#北影節展映#“寒單寒單,生命清寒,靈魂孤單,生命總能找到出口。”好久沒看過這麼美的關於救贖的台灣電影了,影片中爆竹屑變成煙花落下的時候特別希望自己可以魂穿林正昆。P.S.成功被導演黃朝亮和演員鄭人碩圈粉&想去台東看螢火蟲。。。
放过自己 原谅他人 相信爱的力量也是要正向的吧 负向的 就跟炸寒单一样了有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