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 second week | January 13, 2019一月橘色第二周五十三分之二:成长中的原谅片单:1.7更好的世界 Hævnen (2010)1.8生命之树 The Tree of Life (2011)1.9半梦半醒的人生 Waking Life (2001)1.10人生遥控器 Click (2006)1.11世上最美的离别 세상에서 가장 아름다운 이별 (2011)1.12南国野兽 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2012)1.13狼的孩子雨和雪 おおかみこどもの雨と雪 (2012)关于原谅圣人哲学中,如果对方打了我一巴掌,我则要伸出另半边脸供他打。
必须承认,在看到《Hævnen》之前,我从来没想过生活中真的有人在践行着圣人的生活态度:主人公一直秉行从善的人生哲学,甚至在被无理之人扇了巴掌后仍旧送上门供对方侮辱。
电影讲原谅,我们是不是应该原谅大恶之人,男主人公是医生,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那如果救的是大恶人呢?
小男孩想以暴制暴,在他看来唯有武力才能解决一切。
很难说最后谁的观念成功了,这个世界本来就很难用非黑即白一句话说清,总之小男孩以暴制暴的路径遭到了应有的惩罚,医生以德报怨的态度也受到了冲击。
不过最后,妻子原谅曾经出轨的医生,孩子原谅对母亲放弃治疗的父亲,家长原谅伤害自己儿子的小孩,万物又复归于始。
原谅与救赎《生命之树》探讨生命,万物的本源,水、原子、宇宙、自然、人、细胞……一个生命逝去,放归自然,本属自然。
但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对一个母亲来说,对一家人来说,就是上帝的掠夺。
母亲和父亲不停地需找,探寻生命的真谛,探寻自然的奥秘。
死亡本属生命之源,这是世界对待每个生命的方式,永远公平。
母亲原谅上帝的掠夺,儿子原谅父亲的严。
放眼宇宙,众生皆渺茫。
这部电影哲学蕴意极其深厚,对待生命意义的探讨也极为深入,请用心思考。
苦难的人生值不值得过?
《南国野兽 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极有可能登上今年我的年度十佳。
电影里面这一幕让我泪奔不止。
一群小女孩被野兽追赶,女主人公孤勇立于猛兽之下,毅然转身,与猛兽对视。
野兽,是我们心中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对苦难的恐惧,对痛苦的恐惧,唯有转身直面,所有的一切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痛苦不会骤减、苦难不会消失,唯有恐惧可战胜。
我也想过,为什么命运对我如此不公,为何总有人要承受过多的苦难?
因为唯有经历苦难,我们才能更加战无不胜。
不用感谢苦难,但不能逃避,要学会转身直面它,这样它就会温驯地,和你成为朋友。
这不是很酷吗,和苦难做朋友?
我们要告诉朋友,嗨,你好,我不怕你,我了解你,我们是朋友,但我也有我想要守护的,所以请与我和谐共处吧。
恐惧源于未知,但我们不能因为无知而惧怕,要勇敢。
勇敢面对未知,勇敢迎接苦难。
很棒吧。
很久没有遇到拍摄视角那么清新独特,看待世界的眼光温柔又坚定的导演了,顺便提一句,导演Benh Zeitlin还是个八零后小帅哥。
本片也获奖无数。
想要成为这样的导演,也能拍出一部启发世人、独具风格的电影,不模仿、不致敬,独创属于自己的风格。
本周末补更一部国产电影《暴烈无声》,二刷一遍《阿黛尔的生活》。
前者讲恶,生活中的恶,却十分无解,这也是我不喜欢电影的地方,和《心迷宫》一样,导演依旧坚持做一个记录者,对人性批判,却对世界没有温柔。
后者讲欲望和精神,纯粹的欲望无法支撑精神的富足,阿黛尔的生活因为没有精神追求而无聊又迷茫。
有的人活着,却碌碌无为,无所事事。
有的人,即使肉身消逝,精神依旧永生。
最后,祝大家腊八节快乐。
过了腊八即是年,祝安好。
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一带是美国最落后的地区,该地区在2005年又遭受了凶猛的卡特里娜飓风而损失惨重。
《南国野兽》就是以此为灵感而拍摄的,意在营造一种独有的南国意境,同时歌颂倔强不屈的美国南方精神,顺便贡献了每年一部的黑人电影提名。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便是在现实主义背景之下,掺入超现实的元素,来表达现实主义的主题。
本片通过非职业演员、写实的镜头、弱化的剧情、主观的剪辑、超现实的野兽、丰富的配乐来实现这一点,完成得不错。
唯可惜我对美国南方落后地区的风土缺乏了解和兴趣,并且对宣扬卑微群体的个体精神世界的电影(如《阳光小美女》)也缺乏代入感,更重要的是这片的镜头实在是晃到头晕,因此虽然我认可这部电影的水准和主题,但它对我基本没触动。
我不太不明白有人看《林肯》都感到文化隔阂,看这片却各种共鸣。
主角小女孩非常自然,不做作,但我认为提名奥斯卡影后有待商榷。
最佳演员的奖项如果不是以演技来衡量,想必很容易被各种特型演员占领。
而儿童演员,纯真自然->做作->演技是三个阶段,我见识过的到达第三阶段的儿童演员只有Haley Joel Osment,而他从未有此殊荣。
从《珍爱》的特型女主角到幸福线的90后,再到这个小女孩,影后提名不断刷新年龄纪录也侧面说明近年女演员实力不济。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影片把视角对准了一群钉子户式的当代美国贫民,他们抛弃了都会文明,甘愿生活在孤立、隔绝的“浴盆镇”里——地如其名,一场暴雨让浴盆镇真的成了浴盆,镇民们收拾破败的家园,顽强重生,但就是不肯接受外界“文明”社会的援助(以及规训),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黑人父女,当代表政府的白人男性开始对他们强行救助时,浴盆镇一时充斥着伤膝河的悲情。
父亲着力把女儿培养成一个拥有野外生存能力的强者,片中一再出现的远古野兽意象,似乎正代表了源自自然的生命力,野兽最后臣服在小女孩面前,无疑就是小女孩的“成人仪式”。
影片在圣丹斯收获了评委会大奖,此番又获得奥斯卡提名,凭借的也正是远古野兽般的艺术探索精神。
在粗砺、质朴的影像背后,隐藏着对当代西方文明的某种反思:汤因比把“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核心单位,用“挑战-因应”来解释文明的起源,并描述了文明从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
《南国野兽》彰显的,乃是一种混杂着印第安土著、阿米什人、嬉皮士等多重身影的生活方式——浴盆镇居民拒绝向当代文明投降,甚至拒绝现代医疗技术的救治,冥顽的重返自己的“贫民窟”家园。
汤因比把“灵魂分裂”和创造精神的衰退,解释成文明衰落的主因,《南国野兽》的内里,正是这种对文明的焦虑,只不过,浴盆镇居民用一种决绝的态度,以放弃物质甚至肉身为代价,回应了“灵魂分裂”的危机——《南国野兽》让汤因比饱蘸着独立电影的精神,驾临了圣丹斯——然后是奥斯卡。
(刊载于《精品购物指南》2013年2月21日第28版)
《南国野兽》塑造了一个带有诗意的、残酷的原始部落。
它在一片蔚蓝的大海中营造了一座与世隔绝的蛮荒岛屿,尽管错落有致的“钢铁森林”近在咫尺,然而富有原生态精神,刚烈热血的人民还是选择了居住在一片孤岛上,靠堆积的铁皮和丢弃的木板做成房屋,逃离文明社会权利和法制的牢笼,过着自给自足,耕种打猎的原始生活。
如果说这是自由意志的天然写照,那么它属于浑然天成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影片。
浴盆镇的村民如同一盘散沙来自世界各地,黑皮肤和白皮肤在这里没有任何种族界限,人们过着比嬉皮士还自得其乐的日子,大口的喝酒、吃肉、唱歌以庆祝一些莫须有的节日;尽情的捕鱼、生活,享受大自然无私的馈赠;老师将图案和文字刻在身体上,教会儿童面临物竞天择的残酷环境如何生存,一旁的学生则鼓胀着一头从未打理的张狂卷发静静呼吸……每一项看似稀疏平常的社会活动在这里都体现出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蛮荒和自然感,作为导演心中虚构的原始村落,它的出现是对冷酷无情的钢铁世界的正面排斥和宣战。
然而这里并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也不是托马斯• 莫尔塑造的乌托邦,它是残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冷酷无情的现实社会夹击下慌忙逃窜的野兽,在遭遇了狂风暴雨的侵袭和人类虚情假意的蹂躏后,变成了孤立无援、惊慌失措的牧羊,在精神领袖温克即将逝去时,终于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吼叫:请给我们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土地,让我们以原始自然的方式生活下去!
电影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示了一个即将没落和衰败的原始部落最后的顽强挣扎。
Hushpuppy在英文中是“小玉米饼”的含义。
作为影片的女主角,Hushpuppy从一开始就已“母亲缺失”的形象出现,父亲温克则是一位不懂得如何用言行关爱小孩的笨拙形象,在他的坚持下,“小玉米饼”一直以一种被“放羊式”的野生管理方式生活着,每天看森林的鸟类如何觅食,听小猪的心跳理解生命的意义。
直到浴盆镇遭遇了天大的灾害,房屋被淹,牲口死亡,繁荣的小镇只剩下几口老弱病残的破落景象时,人们开始寻找生存的出路。
温克作为仅存的唯一一个男性“壮士”,因知自己身患疾病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强迫自己唯一的女儿成为村里的精神领袖。
他不允许“小玉米饼”用刀叉这种文雅的方式吃一只带壳的螃蟹,鼓励她赤手空拳的使劲掰开,豪爽狂野的吮吸里面的汁液。
他禁止女孩因为伤感或害怕流泪,他让她勇敢的面对人世间任何的悲欢离合和黑暗恐惧。
影片中曾四次出现了野猪的“野兽形象”,分别象征了不同的寓意。
第一次出现在暴风雨的夜晚,它的苏醒既象征自然灾害的降临,同时也代表着Hushpuppy体内的野兽在这一刻张开了双眼,只是这一次,它还是只惊慌失措的“雏鸟”,面对自然的咆哮,惊红了双眼。
野兽的第二次出现是在浴盆镇遭遇洪水侵袭的第二周,因为水位迟迟未降,大量的动植物开始在水中死亡,小镇上下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野猪发疯般在小镇中狂奔,撞损了房屋和植物,象征着人们心中的恐惧开始蔓延,在死神凛冽的眼神中颤抖的心灵在这一刻如同狂奔的野兽,睁着惊恐的红色眼睛,发出轰然倒塌的喘息。
野猪的第三次出现,是在温克的身体不能负荷残酷的生存环境之时,父女二人在片中有了唯一一次温情的身体依靠。
野兽在面临生死存亡时,是没有怜悯的,一只野猪倒下了,同伴们将它的躯体吃掉。
野猪的行为象征着温克的生命已然走到了尽头,而面对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的自然环境,怜悯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
“小玉米饼”在一刻开始成长为真正的野兽,她明白了生死存亡的含义是天命轮回的自然规律,眼泪和忧伤只能让自己变得脆弱和无助,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中没有悲天悯人的时间,她必须快速的成长、强大,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守候心灵的家园;与此同时,生存在墙外的现实人类开始向这一群人伸出了魔爪,想要将他们全部“招安”,关进收容院。
野猪形象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浴盆镇的洪水危机得到解救,人们开始整装旗鼓重建家园之时,“小玉米饼”用心中的怒吼震慑了眼前的野兽,野猪在她身上闻到了相同的气味——一种属于野兽的血性方刚和奋不顾身,终于匍匐在她的脚下,妥协了面前强大的敌人,还给了她和她要保护的村民一方岁月的净土。
影片在温克的葬礼中结束,这样一个面对环境永不妥协,永远顽强刚烈的铁血汉子,拒绝在身体里安装各种管道以抵御病魔的侵蚀,他来得天然死得自然,完成了一次纯粹生命的洗礼。
对于浴盆镇大大小小的生灵来说,人的身体同动物毫无区别,科技的更新换代和医院的络绎不绝让生命变得更加渺小和脆弱。
真正的强大是人类心灵的感召,只有当我们拥有想要守护和保卫的故园时,一切才会被唤醒,我们终于成长为真正的野兽。
不得不说《南国野兽》是一部很容易让人错过的佳片。
单看片名,会让人误以为是西部片,猜想是烈烈草原上豪放不羁爱自由的牛仔故事,搜索简介,又会让人误以为是灾难片,猜想是末日来临前聚焦家庭情感修补裂痕寻找希望的故事。
然而一切都是错误的导向。
如果非要给它下个定义的话,应该说《南国野兽》是一个以小女孩的视角阐述探讨关于生命、自然、人类大命题的影片。
主人公小玉米与父亲生活在一个叫做“浴盆”的小岛上,由于气候变暖,两极冰川慢慢融化,“浴盆”将不复存在,附近陆地上的人们为避免海水上涨,筑起高高的堤坝。
堤坝这侧的浴盆岛上,居民过着人类原始本真的生活形态,他们摒弃所谓文明社会的虚伪形式的束缚,他们呐喊、狂欢、唱歌、喝酒、放烟花,他们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他们宁死不愿踏上堤坝那侧冒着白烟、钢筋水泥、有着所谓现代文明的干燥地方。
影片伊始,当晃动的镜头试图模仿观众的视角以探寻的方式慢慢呈现环境,当强劲的心跳声响起,配合着似有若无类似风铃的灵动抽离的音乐,小女孩稚嫩的旁白出现,影片的主题基调便已奠定。
一、人物形象意指 电影之所以能被称之为艺术,绝不仅仅因为他是视觉与听觉的综合产物,更重要的是在画面声音所呈现的近乎现实的情景还原背后有着内涵的所指,弦外之音、画外之意。
而《南国野兽》影片本身隐含的主题恰恰很大成分是由人物形象作为符号进行能指与所指的演绎促成的,这也是其影片成功所在。
影片中父亲的形象实际指代的是用现代文明自我毁灭的人类,也是认知到错误后对现代文明极端全盘否定的一类人。
父亲的生病代指这一代人类的消亡、得到的惩罚。
而小玉米的形象则是一种绝望中的希望,是人类认识到错误之后所寄予的存活下去的生命力意念。
小玉米的房间内残存着冰箱、燃气、球衣、沙发、玩具等东西,这样一组镜头的能指,其外延意义是这里曾经也是如堤坝那侧一样有着人类自以为是创造出来的文明生活。
回归现实,“浴盆”变成湿地,被高高的堤坝和海水隔离开来。
父亲从不踏进这里一步,遥遥相望的在另外一侧搭建起用木板铁皮拼凑的房屋,用原始的冰冻、碳烤。
这里镜头的能指的外延又构成了所指的内涵意义,即父亲已深深了悟到人类用所谓的文明破坏自然、妄自尊大、自我毁灭,开始全盘否定甚至痛恨排斥这种文明。
小玉米在同父亲的争执后,气愤的一把火烧掉了自己的房子,用小小的拳头击倒高大的父亲,其所指内涵是新人类对于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文明生活的一种更加决绝的态度,以及对于曾经的人类行为的否定和批判。
当灾难降临,狂风暴雨中,父亲所代指的妄自尊大的人类无所适从,面对下一代质疑的眼神,他们恼羞成怒。
父亲拿着枪冲向雨中对着天空开火,此处镜头所指的外延是渲染凸显出一种人类面对自然渺小的无能为力的悲哀与凄凉。
小玉米试图挽救父亲的病症,将草药放在父亲嘴边,罐子却被父亲打破,小玉米从恼怒愤恨到无能为力,父女两人以互相摔打方式互动,父亲鼓舞小玉米的强大,亮出肌肉,自己则慢慢倒下。
这是进一步的两代人的命运的象征指代,父亲所代指的破坏自然的人类彻底的将仅存的挽救文明的念头打破,并鼓舞新一代人类强大,而小玉米指代的新一代人类在犹豫中崛起,两人的互相摔打的互动是两代人思想观念的碰撞的过程,最终以父亲的倒下寓意着过去一代人的观念的失利。
父亲生命将尽,小玉米与伙伴们带着一种决绝的态度冲向大海,寻找母亲,船上小玉米梦幻般的见到一个女人,用曾经父亲描述过的魔法般的手法为小玉米做饭,并怀抱着她慢慢舞动,短暂的温馨后,小玉米满怀勇气再次回到浴盆岛。
母亲的形象是完全娴熟的运用现代文明生活的人类,小玉米在父亲临终之际冲向外面寻找母亲并短暂享受母亲的怀抱,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羁绊的最后平和解决,是以一种客观立场,既非父亲的极端的全盘否定亦非承认纵容,而是正确认知评价和承担。
从小玉米拿起炸鸡喂给临终的父亲,父亲会心一笑“你做的很好”便可窥得。
二、人物心理外化影片中多次野兽形象的出现,是魔幻超现实手法,同时也是一种象征蒙太奇的运用,是伴随着剧情的发展,主人公小玉米的内心感受的外化表现。
第一次野兽的出现是小玉米初次听到关于远古时期比人类更加强大的野兽的存在,了解到如此强大、如此让人类闻风丧胆躲进山洞的野兽最终却被冰雪冷冻制服的事实。
这是以一种对比的形式——人类害怕野兽、野兽害怕冰川自然,来表述人类的渺小、无力,是宇宙巨大餐盘中的一部分。
此处的野兽是具象化的野兽。
第二次野兽的出现是小玉米与父亲发生争执后,愤怒中用小小的拳头击倒了生病的父亲,随着父亲的倒下,天空中轰隆声响起,小玉米胆怯的环顾四周,紧接着出现冰川崩塌的镜头画面,一种隐喻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父亲的倒下与冰川的崩塌类比,展现小玉米此刻内心震撼与害怕。
拿着草药汁焦急跑回来的小玉米发现原地已没有了父亲的身影,此时一组冰川融化,冻在冰块中的野兽慢慢漂浮在水面的镜头画面组接,是小玉米内心不安,对父亲的担忧的一种心理情绪外化,这种不安外化成仿佛预见到令人类丧胆的野兽即将从冰冻中融化释放出来,再次危害人间。
在此,野兽显然是作为一种灾难的象征,虚化的野兽。
第三次野兽的出现是暴风雨肆虐的来临,父女两人躲在毫无抵抗力的破屋子中无所适从,父亲的口头禅“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在冲向暴雨中朝向天空开火的情形下越发显得讽刺。
狂风闪电中父亲的歇斯底里中,小玉米恐惧到了极点,仿佛看到了被释放出来的野兽喘息着在雨中踽踽独行。
此处依旧是将灾难具象为野兽,是小玉米内心恐惧的呈现。
第四次野兽的出现是已经病入膏肓的父亲与小玉米一番激烈的互动,小玉米躺在父亲的怀里,想象出一群生猛的野兽竖着锐利的触角朝阳中前行,并吞食撕扯着年迈倒下的老的野兽的情形。
这是小玉米在感受到父亲的生命的消褪,自己在父亲鼓励下愤然崛起,摒弃悲悯,超越上一代成为最强者的一种心理感受。
此处的野兽不再指代灾难,而是作为一种强大的指代,是小玉米自我化身强大的象征与心理安慰。
第五次野兽的出现是在父亲临终之际,小玉米与伙伴们冲向大海寻找母亲,得到短暂温馨满足后,回归浴盆岛时四个小伙伴雄纠纠气昂昂的迈步而行,与四只野兽在海水中昂然前行的镜头画面的交叉组接,隐喻蒙太奇的运用象征着小玉米从母亲处归来后所获得的内心的强大勇气。
最终一次野兽的出现紧随其后,并与人物形象化而为一,达到高潮。
小玉米与伙伴们冲下土坡,野兽们疾驰而下,在父亲忧虑的注视下,沉着从容的与野兽对视,并使野兽臣服脚下。
这是小玉米内心面对父亲死亡的长久萦绕在心中恐惧灾难的正视直面与克服,是成为真正强者的展现。
影片最后,小玉米亲手点燃父亲的遗体,与浴盆岛仅剩的居民昂首阔步行走在海岸,自尊坚毅的眼神,迎风飘舞的旗帜,无不彰显着人类对于正视灾难正视错误的慨然和勇气。
镜头逐渐拉远,人物渐渐渺小,隐隐有被漫无边际的海水吞没的迹象,坚毅自尊的气魄却伴随节奏分明的音乐冲破画面,直击人心。
生活是一头温柔的野兽,我们每个人都和Hushpuppy一样,或温柔或粗暴地被慢慢变成了一头野兽。
2012年,29岁的本恩•泽特林因《南国野兽》摘得第65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等多项大奖。
这部无拘无束、大胆随性的作品就是一部十足的年轻导演的处女作,导演驾轻就熟的功力正如他还不到而立之年的年龄,这让他受到限制,却也成就他。
同时,这部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近乎手工作坊式的独立制作的影片,也以实际行动呼应了court 13这只filmmaking army的口号:tell huge stories out of small parts.在《南国野兽》之前,贝恩•泽特林有两部短片作品:The Origins of Electricity(动画,2006)和《海上荣耀》(Glory at Sea),其中,《海》就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泽特林喜欢用真实的环境来展现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事件。
而这部《南国野兽》也是他在飓风过后的旅行中产生灵感的。
他无意中来到这个屡遭飓风袭击的叫做泰勒伯恩(Terrebonne Parish)的小渔村,这个封闭的、原始的、未开发的落后地区正是泽特林感兴趣的“真实的美国”。
在和当地村民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泽特林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他说:“因为我热爱着那里的一切,喜欢那里的人们,欣赏那种没有污染、原始、传统的生活,所以我就萌生了要用那里的人拍摄一部电影的想法。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和外界社会并无太多联系、封闭偏僻却又乌托邦气息很浓的地方,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对这里冲击甚小,人们的生活方式依旧简单、原始。
已失去母亲的6岁小女孩Hushpuppy依旧满脑子奇思妙想,有时还会分不清幻想和现实。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浇灭了她荒诞迷人的美梦,在生病的父亲也逐渐离她远去的情况下,她得独自一人面对生活这头残酷的“野兽”。
当手持摄影遇到魔幻现实主义,当粗糙暴虐打破小女孩的童真视角,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其他美国电影明显区分开来。
和电影海报的唯美、梦幻不同,影片以小女孩Hushpuppy的视角讲述了儿童眼中逐渐清晰的残酷世界。
Hushpuppy在现实面前被迫快速成长和成熟起来,严酷的生存环境逼迫她过早体验到生存的艰辛与无奈。
在占了画面近四分之三的庞大野兽面前,小女孩毫不示弱地盯着野兽巨大的双眼,此时她内心的力量已经能让它与生活这头野兽抗衡。
从胆小怯懦到能够直面野兽,她渐渐变成残酷生活中的一头小野兽。
独特的视觉体验,画面色调的瑰丽和厚重,导演原创的后摇味十足的配乐和独立影像特有的潇洒气质以及与人物内部节奏相呼应的晃动摄影,让影片生机勃勃同时又别具一格,尽显美国南部地区的潮湿、浓烈和混沌。
恰如影片的片名,粗糙、肆意、野蛮的它正如越来越精致、讨巧的美国电影中的一头充满原始生命力的野兽,一头特立独行的野兽,一头冲着安全的主流美国电影低声咆哮的叛逆的野兽。
因此,“野兽”对于这部影片有四个维度层面的意义:除了画面中已经出现的巨大野兽外,它还象征着残酷的生活、逐渐能和生活抗衡的小女孩(小野兽)、同时还象征这部叛逆但并无实际攻击力的影片。
影片前半部分采取半纪录式的、情节与情绪糅合、冲突淡薄的叙述手法,不时插入Hushpuppy的想象,让梦幻色彩游离于真实的情绪中,导演对这两种极端的完美融合也正是影片的迷人之处。
Hushpuppy情绪的变化与极不稳定的影像相呼应,随着节奏感愈加分明有力的配乐,让影片终于在情绪的最高点安静地爆发,自然真切,没有刻意渲染,没有用力过度,有的只是震撼与坚定。
结尾部分这群坚强的、与恶劣生存环境抗争的勇士们走在即将被雨水吞没的公路上,颇有几分公路片式的叛逆坚韧和不顾一切范儿,打头的Hushpuppy昂首挺胸、神态坚毅,镜头逐渐拉开,激昂顿挫的配乐让人热血沸腾,他们找到了出口,那就是顽强的如野兽般的生命力,并始终坚持用它来自救。
影片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客观、平实的视角,没有刻意渲染任何一条情感主线,而采用相对非常规的、近乎粗暴的方式来处理;没有刻意强调这群贫穷的、被边缘化的当地人生活的艰难程度,也不着重表现他们的不幸与绝望,相反他们坦然、乐观,还有着与之不符的洒脱的狂欢气质,他们大口吃蟹大口喝酒,他们以最直接的方式与所谓的先进文明抗争,他们是残酷生活中的真正勇者。
同时,影片中的演员大都为泽特林在2006年搬到新奥尔良后认识的朋友,他说:“在这部电影里,他们扮演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
一切情节和人物,都来自于真实。
虽然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拍摄方法,但我还是要这么做,因为只有真实的生活和感情,才能打动人。
电影中出现的东西,没有不是我热爱的。
”真实,为这位年轻导演带来创作灵感,所有的情绪与感触均来源于此,它不是某种特定的创作手法与风格,它是一种态度。
它危险,同时也充满魅力。
过于形而上的主题、过度旁白引导、非线性的叙事角度、毫无节制的记录性镜头、粗糙低劣的特效……每一项都可能成为被人诟病的因素,但却在这部影片中达到一种境界,仿佛寓言、仿似预言。
作为处女作,在仅有的条件中,寻找到不仅仅是自我电影理解展示,还带着悲天悯人心怀实属不易。
比较期待20岁的导演本恩·泽特林 Benh Zeitlin之后的作品,同时也带着某种担忧,因为这样的感觉只可能存在一次,后面随着自我的成长、技法的成熟、资金来源的多样性……
南方的野兽南方的野兽没有出现,只有几根毛落在地面上。
一条河堤把浴缸村隔开,就像隔离一个被遗忘的垃圾场。
这里的人和房子都是临时凑进来的。
如果说这是通过一个小女孩-小玉米看到的“宇宙”,这里的人们每天都在过家家:游行、放烟火、喝酒。
这里的人,不论大人还是孩子,几乎没有“自己”,就像路过的甲乙丙丁,只有小玉米在思考自己和宇宙的关系。
看似寓意深远的话语不断从小玉米身上传达出来。
下雨,父亲把小玉米安置在箱子,自己狂饮一番跑进雨里撒酒疯;莫名的水泡了浴缸村,父女俩安然坐着小船飘了出来;空手抓鲶鱼、一筐筐的虾蟹、一罐罐的酒;为了救家园,一捆鞭炮炸开了河堤……这个影片想要传达什么信息呢。
我们是组成这个宇宙的碎片,任何一个碎片崩溃了,整个宇宙也会随之崩溃。
类似的话语不时从小玉米身上发出来。
镜头中,小玉米抓着小鸡放在耳边、耳朵贴在病人胸口,倾听被忽略的声音,不过真的听不到,那些声音伴随着人们的饮醉的打嗝声、焦燥的争吵消失在了这片“湿地”。
每天坐着或躺着。
孩子们突然穿着睡衣冲进大海,然后搭上一艘锈迹斑驳的失意小船,午夜时被一群浓装艳抹的女人包围后,各自沉醉在梦乡的母亲怀抱里。
害怕失去庇护,害怕独自一人,害怕离开,害怕到来,害怕存在,也害怕消失。
每次的“冲击”都伴有野兽越来越近的脚步声。
当野兽逼近,人们散去,留下野兽与小玉米对峙的高潮。
影片给了他们足够的对视时间,然后,离开。
如何面对越来越像垃圾的家园,现实不可能像在影片中那样一醉到底。
磕磕巴巴的叙述,东拼西凑的桥段,看似质朴的外表掩着苍白无力的空洞和伪善。
很久没有再写影评,前段时间忙于考研,一直没有时间和心情写下一些东西。
这些天等成绩等得心烦。
想写《悲惨世界》,又觉得和《少年派》太过相似。
正好昨天看了《南方的野兽》,觉得有些想法很有意思。
我觉得拍电影这种事情,其实和写文章一样,切入口小,容易写得好一些。
经典之作如《东京物语》、《淘金记》,新作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春去冬来》,都是电影中做减法的典范。
在简单的人物、故事和场景之下,往往深藏着对于生命、家国的宏大思考。
《南方的野兽》无疑仍然是这样一部极简的作品。
只是这一次,有些东西似乎没有必要想得那么深刻。
一块极其特别的土地,说不清是算小岛还是海岸,每次暴雨来临都会蚕食本就所剩无几的陆地,一群钉子户守护着自己脚下仅有的根,一个女孩和一个父亲是这群钉子户中最坚定的留守者,他们需要战胜自然、政府和自己,一群不知道是否真实存在着的野兽想要寻找食物,女孩想找一个妈妈——乍看之下,这样的设定很复杂,而当视角全部集中于这个9岁女孩的身上时,一切其实都变得简单了:就像新闻记者做的那样,跟着小女孩走,看她去哪。
平心而论,这种策略是十分正确的。
小女孩往往能发现常人无法发现的真相,尤其是当这个小女孩还极其地有个性的时候。
她看见了父亲的病态,看见了被暴雨吞噬的家园,看见了一个很像妈妈的女人,看见了一些野兽。
而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小女孩做的还不止于“看见”,她往往自身参与其中,并且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
父亲和家园所面临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也都与女孩密切相关。
结尾处,父亲去世了,女孩将他火葬,和其他人一起走在被海浪不停地拍打的堤岸上。
如果影片仅仅是它在声画上所表现出来的内容,那么这是一个精彩但又不脱俗套的成长故事。
可是影片在此基础上做了一次更为深入的挖掘,也是基于本片特殊的题材来探索更为终极的问题。
这样的探索是本片最大的矛盾所在:一方面,影片所讨论的深刻问题使电影不再仅仅流于一个优秀的成长故事,为对整部影片进行多角度阐释提供了可能。
但是同时,这些探讨由于过于深入,使得一部原本平实的电影变得有些造作了。
在我看来,影片的多元主题包含着三个方向:成长主题、社会主题和生命主题。
对于一部以小孩子作为主角的影片,成长是必不可少的主题。
主角从一个机灵任性的小女孩,到坚强倔强的大孩子,再到接近成年人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心理过程。
结尾处,当小女孩为父亲举行着火葬仪式,正如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写的那一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她完成了一次成长中的蜕变。
影片与其他的成长故事有些许细微差别,但是大同小异,并没有摆脱许多类型片中的俗套。
区别于其他一般水准的成长主题影片的仅仅是,这个故事非常动人。
再来看另一个主题。
既然涉及到贫民生活,基本上就都会有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
在《南方的野兽》中,这种探讨主要是针对环境问题和政府救助,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
影片中对于这种矛盾的表现有着十分尖锐的展现,可是也仅止于此。
对于社会矛盾,导演似乎只想提出一个问题,而不愿意给出答案。
的确,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愈加复杂的社会问题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十分合理的解决之道,于是导演将这一问题留给了第三个主题:对于生命的存在方式的理解。
这是全片最为深刻和复杂的主题,也是影片调用视听手段最为丰富的部分。
手持摄影与复杂的变焦镜头相结合,在平实的叙事中捕捉人物心境。
加以大量的画外音和“野兽”的意向,配合女孩“寻母”这一副线,将生命主题不断挖掘深入,由此可以产生这些思考:生命本身是一个过程,终有一天会走向尽头,然后重新开始。
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和失去的一切,是这个过程中属于个体的记忆。
这个过程对于任何生命都公平地存在。
所以,对于个体而言,生存下去的意义是为了个体的记忆与生命的延续。
抛开自然规律,人们生存下去所需要的是自己进行的选择。
所以勇敢地选择抓住或放弃,是一切生命所必须学会的部分。
这样的主题寓意宏大,也使得这样一个特殊的题材和人物有了自己的价值。
但是,这既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但同样也是影片最大的问题:这样大的一个主题,落在一个女孩的肩头,是否合适?
比较明显的不足之处就是,影片中女孩的画外音说出了许多与这个年龄丝毫不相符的人生至理——即使女孩有彻骨的人生感悟,也绝不应是这般的口吻。
所以,这一主题的深刻性与影片叙事视角的冲突,便成为影片中不可调和的矛盾。
但是,这样的矛盾似乎又指向了另一个矛盾:一个儿童题材的故事,如何脱出成长主题的俗套,而又不显得做作和刻板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要有许多答案,才算合适吧。
《南方的野兽》是一部足够认真,也足够优秀的电影——尽管存在着如此尖锐的矛盾,导演也可以将故事回归于一条主线上。
影片中的问题和矛盾,也足以让观众和电影人都产生更多的思考。
从这一点上说,《南方的野兽》是不可多得的具有启发性质的电影。
无聊乏味。
但近年都流行这种故作深沉的片子,把一简单道理非要弄得多深奥,然后说几句奇怪的废话对白,最后The end你都不知道怎么end的,然后一头问号“播完了?!
”,就成一部电影了。
接着就是一帮人跟着意淫,猜度一个故事都没讲动听的导演的手法到底想表达什么深层次的东西。
这好比咱小时候语文课,作者写“门前有两颗树”,老师就非要学生分析为什么不写一颗,而要写两颗?
作者这种写作手法是想表达什么?
其实人家门前就真有两棵树啊!
颁奖季破烂
作为一个六岁娃 不会有这样成体系的世界观。
叙述和摄影一样总是故意失焦,晃来晃去不肯对准主题,关键词出现了不少可是都没说清,只有小女孩儿几句与年龄不符看似深奥实际上是废话的旁白。就像小学生写作文,内容不够靠堆砌生僻词充数,唯一区别是看小学生作文不会头晕。
情感很薄弱 是硬撐出來的
晃的人头晕
无疑是圣丹斯青睐的独立影片。配乐真好听。奎文赞妮·瓦利斯演的真好,奥斯卡兴许会破格给个提名呢。
如果因为前面结构的松散和虚拟背景的带入感不够就关掉播放器的话 那么很遗憾 你错过了一部好片子
女孩眼中的成人童话粗粝得别有一番滋味,配乐甚是热血。细节之繁复、意境之抽象对于独立制作本来是加分项,现在搞成奥斯卡提名4项就略让人头疼;尤其是在《逃离德黑兰》两周后有可能问鼎的情况下,小导演当晚恐怕如坐针毡。
摄影、小女孩和南方风景带来的生气和诗意令人难忘
可能跟观影环境和心境有关,不入戏,理解有限,只记得音乐不错。
George Washington,Ramin Bahrani,美國電影少見的氣質。年輕導演造影及造聲的能力大於敘事,感官的磅礡與故事的小而淺有落差,儘管他試圖拉進環境議題,murmur宇宙、時間等宏觀命題,卻只是突顯尷尬。
小清新你好,小清新再见!
电影总的感觉很粗糙,成人化儿童,莫名哲思自我洗涤,滥煽的音乐,想要以小见大映射宇宙命理的概念,处处都给人用力过度的感觉,有情怀却表现单薄。几段蒙太奇拼接空镜念白,倒也赋予了几分超现实主义味道。像一把枯柴旺烧,烈火的生命力,却不幸被烟熏迷了眼,很难入戏。
晃得头晕
社会底层的人群关于爱的表达夹杂着残酷和粗暴,因为这是他们的生存法则,对于一个小女孩来说显得太沉重,她必须成长,但心中的爱也必须保留。
这美国文艺b也够装的
2012 sundance Grand Jury Prize, Dramatic
因为一无所有,何来惧怕这个世界?抹掉导演的情不自禁和结尾的凌乱,忽略掉晃动的不适感,即便有些支离破碎但超级强大的配乐像一条流动的意识的河,加上心理学意义上对生命和生存法则的窥视,足以成为佳片。
这小女孩太美了。。。
小姑娘生气时、坚强不屈时的隐忍表情告诉你,无论是何种严峻险恶的环境,人都要顽强抗争到底。她和爸爸的对话再配上浑厚大气的音乐,督促我哭好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