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碧罗雪山

碧罗雪山,Deep in the Clouds

主演:汪普则,娜真叶,积阿迪,黑皮,胡春华,丰春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傈僳语年份:2010

《碧罗雪山》剧照

碧罗雪山 剧照 NO.1碧罗雪山 剧照 NO.2碧罗雪山 剧照 NO.3碧罗雪山 剧照 NO.4碧罗雪山 剧照 NO.5碧罗雪山 剧照 NO.6碧罗雪山 剧照 NO.13碧罗雪山 剧照 NO.14碧罗雪山 剧照 NO.15碧罗雪山 剧照 NO.16碧罗雪山 剧照 NO.17碧罗雪山 剧照 NO.18碧罗雪山 剧照 NO.19碧罗雪山 剧照 NO.20

《碧罗雪山》剧情介绍

碧罗雪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西南边陲。碧罗雪山下,怒江奔腾不息,这天傈僳族小伙木扒举行婚礼,全寨子乡亲赶来凑热闹,一派欢喜气氛。迪阿鲁爱着木扒的妹妹吉妮,而受老观念影响的爷爷多利拔坚决不同意,他要迪阿鲁守着丧夫的嫂嫂阿南恰,并帮她一起哺育尙在幼年的侄女阿亚。熊是傈僳族供奉的祖先,但在目前收获季节它常常跑出来毀坏庄稼和牲畜,很是让人头疼。身为村民组长,迪阿鲁天天奔波在为村民讨赔偿的路上,同时磨破嘴皮地宣传国家林业法规。木扒偷剥珍稀植物红豆杉皮,被执法部门拘留,救儿心切的父亲要女儿吉妮嫁给混混阿达,以期讨来彩礼交罚款,迪阿鲁闻讯痛苦万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哥归来之老炮不散白金数据骏马奥斯温2辣妹保镖红衣女鬼波尔达克第二季魔女商店再开业富江之终极复仇绝杀招式二人小町灵魂医师杨光的夏天美国豚鼠2:血腥冲击飞越老人院水煮金蟾摇曳露营Oh!三光公寓!反乌托邦大学航空炸弹客张震讲故事之三更夜金大花的华丽冒险天朝国库之谜鬼客WakeUp,Girls!新章灵魂摆渡娱乐之家武林猛虎美女“如云”追捕者乱世三义

《碧罗雪山》长篇影评

 1 ) 《碧罗雪山》——导演见面

想来历经三年大影节,却从未借此机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实属不该,于是今年终于下定决心,实现这一“第一”。

本来只是来看电影的,没想到结束了还有导演见面环节,可惜这导演,非但没有解除疑问,反而让人更疑惑了。

首先是主持人很令人崩溃,问些我现在都想不起来的问题,不过因了他的介绍,知道了导演是刘杰,拍过《马背上的法庭》(其实我也就只听过这部电影,根本没看过,貌似是李保田主演的)。

想提一句的是今天的观众真的很有素质,看完影片鼓掌不说,经常还对导演掌声予以鼓励,特别是当他说道自己站在这里腰杆子很直,确信作品相当真实的时候。

接下来雷到我的就来了,不知怎么起的,导演说:“其实这部影片有部同名小说,讲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里面有个不办事的村长,村民想要搬出大山,他硬是阻拦,可是后来写剧本,不知怎么就成了五朵金花的故事了……”(笑……)让我一下质疑起我的理解能力加鉴赏力来了,本来觉得这部影片不错的,反应出很多问题,难道,村长的故事更好、更吸引人?

现在的这个成品只是五朵金花?

我心里开始犯嘀咕:这电影是他拍的吗?

晕!

可是,这导演也是有可取之处的。

比如,有人问他想在电影中表达什么,他答道:“对我来说,其实更关注的是观众对作品的看法,作为导演,我想表达的并不重要。

”又如,当有人质疑他的作品的真实性的时候,他显得很关切,询问具体是哪个地方让人觉得不真实:“因为我也很关注真实”。

 2 ) 来讲讲地方性知识

影片冲突高潮营造的是人的需要与传统社会组织、图腾信仰、政府政策之间的矛盾,最后解决矛盾的方法竟然是投奔政府政策。

不过,导演为了在主旋律里掺沙子已经努力得够多了。

这一点值得原谅。

但是我其实有一个问题,如果说这个村子一直都不能打熊的话,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没有问题,到现在才出现了问题?

思考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一点什么。

如果“不打熊”是一种信条一直被严格执行而村落与熊长期相安无事的话,历史上这种地方性知识肯定不是如影片中反映出来的那样死板落后,是人们对更好生活的追求的阻碍。

我们说地方性知识是什么呢?

它一定是某个地方的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知识。

“不打熊”肯定不是一种毫无理由的信仰,没有一个群体会为了熊是祖宗而认熊为祖宗。

历史上熊可能是当地人的生态平衡链条中的一部分,就像草原民族因为狼会消灭黄羊保护草场而不掏狼崽一样,你问他们为什么不掏,他们可能也会给你一堆英雄神话故事。

但是故事背后的行为,是有其产生依据的。

如果是平衡状态,不打熊也绝对不可能是完全不打熊。

有很多民族打了猛兽,打完给它祭祀一番也是一种尊敬。

片子里那种“完全不打”的迂腐信条可能只是为戏剧张力而设。

现代开发背景下怒江原始森林生态链条的断裂, 熊的天敌与食物骤减, 最终导致“熊”在这一链条中忽然失控。

政府的“完全不能打”政策是对这种情况的调节,而这种调节带着因噎废食的色彩,反而造成了对当地地方性知识进行生态环境自我调节的破坏。

不过说实在的,现代化商业化的入侵下,即使政府不调节,这种地方性也会自己瓦解。

比如木扒去剥树皮,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其实也是一种“抢了祖宗的果子”,但是盗贩的利诱下这种行为已经不算什么。

而政府的介入,带来的不适也是必然的。

一觉醒来,山上的树也是政府的了,熊也是政府的了。

传统的生计方式不管用了,地方性知识有违科学了……真的是无所适从。

说到科学,科学也不过是一种西方社会的地方性知识罢了。

在全球化的背景(社会同化)下,它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以至于我们误以为它是普适性的“规律”与“真理”。

《碧罗雪山》的地方性知识最后败给了“环保”这个科学。

意味着这个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又败退了一步。

 3 ) 唱支山歌给党听

如果问到这些原生态少数民族的未来会怎样,这部片子就是他们的下场。

从废除武装开始,一个民族就丧失了明天。

枪炮、病菌与钢铁应加入此片事例。

假如给这个村落一个重新的选择,势利市侩不尊重女性的木扒父亲应该成为村里的一把手,多利拔退居村寨的精神领袖。

一来政府不好下手,二来还能气疯一群女权跟环保分子。

软弱和自我反省是个性的沦落,对民族亦然。

当老汉决定要上山捕杀恶熊时,迪阿鲁就做起自我审查,举头三尺有政府,不得不说是青年的悲哀。

无处不在的政府警告着乡民的行为,熊与马列吞噬共同体,撕裂少女,践踏希望。

有人能反抗吗,迪阿鲁的转变只是瞬间,骨子里还是喉舌,带领大家搬出家园消磨记忆。

右翼归于酗酒与贫困,如没落的图瓦人鄂温克人,成为内亚帝国的形象祭品。

 4 ) 当古典爱情遭遇现代变故

从去年在上海电影节大获全胜开始,《碧罗雪山》足足积攒了一年口碑,做足了长线效应。

近期再度上映,京广两地出现了不少质疑声音。

一说风光片,言过其实;一说家族戏,看起来就是平淡无奇。

这固然是有期望过高的原因,一方面也说明面对院线片的洗脑轰炸,在选择比较上,目前的评价体制实有遗憾。

依然记得去年看完时的内心激动(或许也是因为全无期待),可以说在表现小人物的抗争和尊严上,刘杰始终不遗余力,也迥异于绝大多数的国产电影。

尽管他总是局限在“法内情”的特定领域,力量看上去会有所保留,隐约有一种无奈感,然而这已经是难能可贵。

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原因,就像谭家明所说,《碧罗雪山》是对主旋律电影的颠覆,刘杰保持了对这个体制和社会的高度敏感。

他知道把话说到哪个点上,能刺痛观众,又有清醒态度,而不是故意去讨好算计,故作文章。

跟卖给电影频道的一堆电视电影不同,《碧罗雪山》有追求更有想法。

面对很容易落入猎奇批评的少数民族题材,它既有原生态的展示,同时也涉及了广泛意义上的拆迁和文化保护。

好事者同样可以由多样性和民族关系切入,甚至单独对法律提出批评看法。

它是一部充满时代感的影片,跟当下阶段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绝不是一个孤立无援的现象存在。

前些年,中国出现了好些明信片电影,像表现云南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主题大多是温吞水,虽不至于太难看,然而创作者的想法中庸不堪。

同样的,也不是说加入几组空镜头和美极摄影,商业片就能搞成作者电影的模样了。

《碧罗雪山》有大量手持镜头的运动,同时叙事严谨,看下来居然不闷,亮点多多,人物情感真挚。

可以说在叙事编排上,影片较之《透析》还要好。

当古典爱情遭遇现代变故,《碧罗雪山》不但紧凑,冲突矛盾也被一再强化,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和回味空间。

【新京报】

 5 ) 艺术的老套路

这个片子是个奇怪的“拧巴”。

一方面,电影语言中的“主旋律”调调和上世纪80年代份的有点过时的艺术趣味很浓重,还有一些借鉴自日本电影的室内对话和走位模式。

一条煽情的爱情副线,一个以熊和政府做换喻的核心主题(我认为这个是作者在主旋律的外衣之下精心埋设的最重要的内容,也相当于一个隐喻)。

理解这个换喻,就容易理解出走的少女,面对黑熊时的微笑了。

个人不怎么喜欢,是因为场景转换和各种等待诠释的艺术符号,操作得比较僵硬,痕迹很重,对话和人物反应有很多不够“自然”之处,给人失实的感觉。

所谓观念先行而带来的恶果。

作者想说的太多太多,在有限篇幅里,只来得及堆砌符号,等待诠释,而没能照顾好一个故事本身的逻辑和有趣。

用大量对话来交代已经发生过的剧情,觉得好罗嗦,画面的功能显得薄弱。

具体细节和因果链接上,推敲完后的毛病有不少。

那吊索啊,三个男人跳舞那段啊,业余演员的表演和谈吐啊,都蛮假的,像执行剧本台词。

(尽管创作者通过观众陌生的少数民族语言和环境来堵了不少漏洞)。

女主角的表演很不错。

严肃艺术和通俗作品一样,都有它陈腐平庸的套路化手法,并不因其像某种朦胧而难以说清的“艺术”,或者,似乎是具备了对当下现实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就显得高级和高明。

像那么回事,但不是那么回事。

 6 ) 祖先、黑熊與政府(劇透)

沒看「碧罗雪山」前,我一直以为它是在讲碧螺春的。

会甘甜无比的。

当昨晚看完后。

发觉错了一大半。

它是在讲一杯茶,但是,是杯苦茶。

没有苦后甘甜。

里面仅有的一点甘都被苦吞噬了。

有的就是后劲十足的苦味儿,呛心。

开场是木扒的婚礼。

热热闹闹的。

十几头牛就可以换个媳妇回家。

有个镜头是母亲对着河上的铁索哭:女儿就这样被带走了。

她无能为力。

她连过“桥”的胆量都没有。

她只能哭着被丈夫骂。

和小津嫁女儿一样让人难过,让人酸鼻。

他们都在大山里,与外隔绝。

他们敬仰着他们大山里的祖宗。

熊是他们的先辈。

熊来吃牛羊,他们就只能躲屋子里。

看着牛羊被祖宗享用。

祖先是要敬在天的。

熊打不得。

政府也不让打。

被熊摧毁的,政府赔偿。

而赔偿金越来越少了。

政府说要修桥,说着也就说着。

像祖宗一样,看不着。

生活的艰苦,祖宗不会知、熊不会知、政府在山之外。

村子里,美事儿差不多也就只有一桩了:木扒的妹妹吉妮,与老祖孙子迪阿鲁的爱情。

当然,这爱情除了他俩自感幸福之外,不会被其他人看好的。

有一天,木扒贩卖国家保护植物,被抓了。

没有交罚金的话,就要被劳教2年。

老豆决定嫁女儿吉妮,换取牛羊,救儿子。

对象是村里的一个酒疯子。

他的聘礼够多。

吉妮泪洗面。

她爱的人,也爱她的人,迪阿鲁,没能力娶她。

老祖说:迪阿鲁会找到自己的地,总有一天。

出嫁的那天,吉妮胭脂盛装。

一个人上山了。

看着山里的黑熊,吉妮笑了。

山神也挡不住人爱人。

她要救哥哥。

她也要她的爱情。

被熊吃了,政府会赔偿。

然而,在吉妮消失了2个月后,迪阿鲁也没能讨到赔偿金。

政府说,不见尸体。

没证据。

看到这,山也碎成尘土了。

祖先只是个幌子而已。

政府也就是说说而已。

迪阿鲁终于明白了:黑熊就是只野兽而已。

最后的镜头,是大山的景色。

那么美。

他们也被迫搬出大山了。

 7 ) 原生的纪实 真实的虚构

布列松说过,他的影片诞生于脑海,死于纸上;用活人和实物使它再次复活,但它们又在胶片上被杀掉;最后经过剪辑排列成某种次序放映到银幕上,便再现生机,如花朵于水中。

听闻刘杰导演在执导《碧罗雪山》的时候也摆脱了剧本,而是将摄影机的位置、镜头的移动、人物的对话都留给现场发展。

台词的束缚、剧本的理解并不能引发自然和直觉,而自然和直觉恰好是《碧罗雪山》里那些淳朴可爱的非职业演员们最可贵的品质。

自然的想象;自由的灵魂,于是,我们看到的《碧罗雪山》呈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纪实,具有的是一种真实性的虚构。

《碧罗雪山》原生的纪实特色最明显地表达在影像风格上。

实景、自然光、手提摄影机跟拍、固定画框……纪实的影像风格朴素、真实地将傈僳族人的生活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一开始,在手持摄影机持续晃动的画面中,连绵的绿树、江水滚滚的峡谷、五彩的送亲队伍、热闹的酒席现场,一场充满民族风情的傈僳族婚礼便如一副民俗画生机勃勃地展开;而到了影片的最后,老祖宗静默无语坐在山间,唯有雪山雾气缭绕。

从浓墨重彩到深邃辽远,《碧罗雪山》原生态的独特姿态通过纪实的影像风格静静的流淌出来。

然而影片在纪实的同时又循着一条隐藏的理性轴线,贴着叙事的节奏展开故事。

导演让影像传递真实感,而又不破坏影片虚构故事的“真实”感。

也就是说,控制影像,尽量淡化它的存在,使它为叙事服务,为表意服务;把每一段叙事、每一个思想一直想到使影像向它屈服。

如果从虚构故事的角度看问题,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纪实也看作是“虚构的策略”,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显示出想象力的”虚构,一种更具智慧的真实被引入进来。

同时,随着人物的命运和感情,导演也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感情静静地“渗透”给观众,但这种“渗透”是不带诱导性的,他只是把真实存着的东西摆在你的面前:让你自己看、自己想、自己感受。

当吉妮预备牺牲自己成为“献祭”前,几个固定镜头中吉妮梳妆的动作缓慢而富有某种微妙的节奏,使得观众有临场的幻觉,仿佛能越过屏幕感受到她的呼吸起伏。

而当三大坡面对女儿的失踪,独自一人坐在空空的房间里弹唱出带有悔恨、凄凉的歌谣,摄影机最初很长时间内只是躲在两根柱子后面,平静地看着炊烟从聚拢又散去。

影片的结构则是看似漫不经心的,其实却调动影片中的各个细节,慢慢地沿着故事展开,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拖长效果。

从影片之初的木扒娶媳妇儿到吉妮自我牺牲;族人奉熊为老祖到为熊搬迁;从个体命运到整体归宿;影片像一张网,无数细节在这个巨大的网络上的纽结,深深地牵动着每个人物的命运,牵动着碧罗雪山上傈僳族人的生活。

面对导演精心的铺设和反复的渲染烘托,我们最终获得的则是一种心灵上的深深的涤荡乃至震撼。

戈达尔曾写道:“美和真理有两极:纪录和故事。

”,原生的纪实,真实的虚构,在《碧罗雪山》凝重、流转的时空中,在原生态纪实的外衣下,导演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叙说着生机与生命。

然而,法斯宾德有语:“面对知识分子,你可以冷静地悲观,因为知识分子有运用理解力的方法。

反之,面对电视电影这样广大的观众,假如你所呈现的世界是如此黯然无光的话,那会是几近于罪行的反动,因为你必须格外给与他们勇气,告诉他们:纵使如此,你们还是有希望的。

”在《碧罗雪山》中导演的态度则显得暧昧而妥协。

人与人,人与熊;影片最终给出了一个满幻想的答案——吉妮的失踪;一个清晰的答案——族人的搬离。

但当所有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这恰恰是问题所在。

面对机器轰鸣声不能掩盖的歌声,在霓虹灯所不能照亮的世界里,人类必然存在的生命体验、任何人任何时代都无法退去人的本原,或许更需要的是在思想界限之下,在社会之外之上,思考一下其存在的本质以及其继续存在的本质。

 8 ) 云端虚构

我们一直以来总有这样的感觉,少数民族灿若繁星的民歌艺术中,传达的感情一般不会超出这样的范畴:爱情,亲情,干劲足,家乡美。

我们再联想到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或者民间故事,其主题基本上也跳不脱这四类。

哪些主题鲜有表现呢?

比如追逐梦想啦,成就事业啦,国际局势啦,肤色包容啦,压力抑郁啦,财迷肉欲啦——这是少数民族的特点决定的,在那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农耕社会中,(至少表现出来的是)终极梦想是守护大山,其次就是努力劳作,娶上好媳妇。

别无他求。

除非——除非现代文明在那个封闭的世界打裂出一条豁口子。

影片中那条通向外界的渡江铁索,可以说是导演极度夸张,极度扭曲之后的一条路:轻盈,也有命悬一线的危险感。

这其中的隐喻不言而喻。

在这个模式的设计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了:当处女地被开垦,古老的信仰陷入现实的困境,冲突矛盾挣扎,最后甚至要用鲜血来祭奠纯真自由。

刘杰的做法是:媒妁之言的原因,是物欲入侵了山林(父亲“卖”女儿是为了救出因为贩卖珍稀植物而入狱的儿子)。

这是一个生硬并且讨巧的结合,单看哪个故事都像是少数民族千篇一律的传说的复述,然而经过这样的结合之后,仿佛升腾出了一层深意。

这也是《碧罗雪山》收获一致好评的原因。

然而这种深意是怎么被击垮的呢?

《碧罗雪山》必将成为讨论纪实性与故事性的一个极好的范本,不论是影片中原生态的景色的展现,门上贴着的艳俗的“防治疟疾”的挂历,全篇傈僳语言的对白,还有那DV作品一般的自然用光,给人感觉不经雕琢,带来了一丝清新之意。

这是特别重要的地方,当一个影片以如此坦诚,如此冷峻,如此公正的角度来给观众以“记录”之感时,其实它已经赢得了观众的信任,或者说,观众此时更愿意去相信叙事的合理性与真实性。

当族长将熊奉为神圣的祖先之后,即使出现在镜头中的熊,是那么的黑不溜秋,那么的不壮实,那么的不神圣,我们还是把它符号化之后,屏息敬畏。

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部电影的幕后故事:现实生活中的族长,竟然是一个基督徒,而“熊”也根本不是傈僳族的祖先和图腾——完全是导演的设计。

这让我懵了,(内心OS:“全都是泡沫哦呜哦”)两段平庸故事的连接点被抽离了,好像一巴掌打醒了我,告诉我:现实生活中根本没那么多禁忌,没那么多冲突,你自以为是观注伦理困境的斗士,可我们都过得好着呐!

影片最精彩最用力的一个情节,便是为了逃离逼婚的女孩,盛装打扮之后上山寻找“熊祖先”,希望能被咬死。

这是她死前的微笑。

本来一个极具残酷与讽刺的循环之旅,却因”熊祖先“这个环节可信度的缺失变得支离破碎。

这样的虚构我们本是可以接受并且产生很强的带入感的,比如经典影片《阿凡达》,那样一个完全架空的叙事中,我们把构建的任务完全交给编剧和导演。

然而《碧罗雪山》不是这样,尤其是当里面牵扯到了法律法规,政府机关这样的现实因素之后,我们又把它和《秋菊打官司》的那种观众可以依据常识来进行自发构建的类型联系在一起。

如果导演像《阿凡达》那样把这个村子抽象出来进行虚构呢?

也许它又削弱了其”纪实“那一方面的吸引力,也许有很多观众正是冲着当代中国,冲着碧罗雪山,冲着还原大山生活原貌,冲着体会少数民族面对现代化的困境的心理去买票。

结果……也能算各取所需吧。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导演想要通过虚构的冲突来描述现实的困局,这样的野心让人不是特别舒服。

(甚至女演员在拍摄时是拒绝唱民歌的)

 9 ) 碧罗雪山Deep In The Clouds

看了碧罗雪山,多年前的老电影了,没有夸张的拍摄手法,也没有刻意去美化任何一个镜头,就是这样朴实。

信奉熊的村子,却常常遭到熊的侵犯,而他们却不能动手只能躲着,尊敬着他们所谓的老祖宗。

木扒虽无大能,而且常对自己的媳妇发火,可是在媳妇被父亲谩骂无能时却还是出来安慰她,并把自己攒的钱给了父亲,可那是他偷剥红豆杉树皮得来的钱,果然,他入狱了。

为了凑钱保他,父亲将妹妹吉妮许给了他人,不愿从父亲的吉妮决定把自己喂了熊从而换得政府的补贴,临死前的那个微笑,那么美丽,却又那么悲凉。

而她的父亲也因此而后悔,却也无力改变。

我无法评价他们的信仰是对是错,也不能去评价,因为那是自己民族的信仰。

但这并不代表可以为此牺牲全村的利益,政府让他们搬迁,并未让他们对熊做出什么不敬的事情,可老祖却那么固执,若不是负责人警告他们若不搬便会杀熊,我不知道老祖是否会一直坚持下去,哪怕有可能牺牲更多人?

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的确需要传承,需要尊重,可这不代表每一样都需要坚持,也不代表这些规矩是死的,希望每一民族的文化都能得到正确的流传,而不是死守不合理的规定,害人又害己。

电影海报

 10 ) 无处不在的尴尬

《碧罗雪山》中的故事发生在云南西北部,片中村庄里的人们说着自己民族的语言,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是一条溜索。

人要出村得自己带着滑轮,拴在溜索上滑过去,下面就是咆哮奔流的怒江。

村里的宗族长是个老人,正如许多作为宗族首领的老人一样,他非常沉默,偶尔说的几句话老像是带着禅机。

村里的婚姻形式很简单,男方到女方家提亲,提出给多少聘礼——往往是十五头或二十头牛,之后一经同意便举行婚礼。

全村以熊为图腾,尤以首领老人对此最为坚持,全村人也相信熊是他们的祖宗。

因此这个在山中的村子,尽管多次被山中的熊侵扰,牛羊被吃掉,甚至人也受到伤害,但是他们不能动熊,不能袭击“祖宗”。

其实他们现在即使想打熊也无能无力,因为猎枪都被政府收走了。

不过他们还有另一个补偿的方法——报告政府,政府会对他们被熊侵犯的牲畜财物进行赔偿,当然赔偿的数目往往没有他们期望的那么多。

首领的孙子是个聪明的小伙子,被村里人选作代表,与山外交涉的事,包括上面说的那些索赔之类的,全由他来做。

尽管与同说家乡话的代表政府的“主任”也有分歧,但他是既尊重传统,也笃信政策的。

当他心上人的父亲冲动之下拿起猎枪意欲杀熊时,他义正言辞的告诉他,私藏枪是犯法的,一定要交给政府。

也正是因为此事,他告诉大家,不准杀熊,熊吃了羊,政府赔偿,熊杀了人,政府要赔4万。

他的心上人吉妮得知之后,为了能够为因为偷卖珍稀树皮而坐牢的哥哥交罚款,她主动上山被熊吃掉,以获赔偿,——结果却是政府说无法证明,不能赔偿。

电影的真实,让人觉得像是纪录片一样,我无法想象导演是如何让这些非职业演员若无其事的演着自己的生活,那些喝醉的、生气的、沉默的人,简直就是在过自己的生活。

看过另一部讲鄂伦春人山中生活的纪录片《敖鲁古雅》。

两者给我留下的同一印象是政府的“缺席”。

无论蒙古还是云南,山民过着自洽的生活,有着自然形成的社会秩序和逻辑。

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政府对他们的不了解和手足无措,政府在他们的世界之外,想要管理却不得其门而入。

于是,在《敖鲁古雅》里,它的选择是强行把山民搬到平地生活在统一修建的居民区里;而在《碧罗雪山》里,经过几次与首领谈话得到冷遇后,政府终于利用吉妮被熊吃掉的契机,劝服全村搬出山里。

电影里,宗教、民俗、现实生活以及政治尴尬的搅在一起,我们无法为片中的不幸责怪任何一方,也无法从旁观者的角度为片中人找到更好的出路。

尽管片尾全村迁出了山里,躲开了熊的直接威胁。

但我们也可以想象接下来他们将会如何的不适应新的生活,新的问题只会继续层出不穷。

如果生活都是非黑即白,那该多么简单。

可中国的问题,其实没有普适的解释,有的都是一个个的个例。

《碧罗雪山》短评

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婚嫁生活,夹在大自然与政府法律之间的矛盾。小女孩被逼走,整个村庄最后也被迫迁移,不情愿地离开,这种无奈真是悲哀。三星

8分钟前
  • zhang 2nd
  • 还行

看了一半,一般了点

11分钟前
  • 还行

现实主义的贯彻,即便是考量了律法政策的限制,但在这个范围内做到让镜头围绕着真实的人和事去开展。这种能力现在很多大陆的电影都丧失了。

13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笑得美却不一定代表笑得好。

18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在不带主观情绪的严肃纪实与纯个人情感的宣泄中摇摆不定,有点尴尬!

19分钟前
  • 发霉胶片
  • 还行

哎呀,若要触犯众怒,我倒不怕说:电影要是可以这么拍就好,那导演倒也就没那么难.........虽然,我也知道你拍成这部片会有多难.......算了,这么悖论的问题一句半句说不清!

20分钟前
  • Kikiko
  • 还行

非常不错 看这样的片子 不阴暗不冷漠 看着男女主角淳朴无比的笑脸 会觉得真实得好可爱 看到小姑娘扑在老祖的怀里哭着希望老祖不要死的时候 觉得无比动容 看到他们干农活的时候 对唱着淳朴的山歌 觉得这一对天造地设的多好啊 但是 最终熊 贫穷 观念 政府 毁了他们的爱情 他们的家园 他们的生活 甚至生命

22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少数民族题材里少数回避了奇观化与一味满足观众猎奇心态,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进行双重思考的影片~

25分钟前
  • 碧珞小Ro
  • 推荐

少数民族。情理法。在叙事、影像、表演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掌控能力。该片既关注了现实,又富有诗意,将写实与风格化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显示出导演驾驭创作的能力。

29分钟前
  • 清影照心
  • 推荐

呵呵。

32分钟前
  • 任大怂
  • 还行

纪录片式电影还是电影式纪录片这是一个纠结的问题…… 片后的导演见面会上听来的片场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都不能少里面那个小姑娘。大概也许这里面那个小女孩的人生也会从此改变吧

36分钟前
  • scarllet
  • 推荐

评分:C+ 其实有很优秀的本子。但是影片整合有些稚嫩。有些遗憾。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41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我觉得被史航骗了

45分钟前
  • 小魔@优雅穿梭
  • 力荐

有点浅薄

49分钟前
  • 您老朋友王狗熊
  • 还行

吉妮望向熊的那一霎那,眼神中流露出的情感,太残忍了。果然悲剧更深入人心!

50分钟前
  • 北宁
  • 还行

那老头儿能急死我.....

54分钟前
  • 在风和日丽的…
  • 还行

不好意思我看睡着了~

58分钟前
  • 走马
  • 还行

所有的演员都是当地的原著居民,导演说他们连电影都没看过,完全原生态的演出。电影很感人,女孩美极了

1小时前
  • 大头菜
  • 力荐

老熊、祖先、政府三角恋,苞米、镜子、铁索矛盾论。山中的男权与平实,山外的欲望和自由,2010的傈傈族是改革开放浪潮中最后的余波。能把片子拍得这么闷也是没谁了,科长好歹都有怀旧劲曲和霹雳舞。7/10

1小时前
  • 还行

3星半

1小时前
  • 囧少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