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用她堪成完美的表演告诉所有拧巴的文艺青年们,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你可以为爱疯狂,做多少事做到什么程度都行,前提是爱,千万别再把你们丰富的情感纠结在爱不爱之间了,爱上了,你们才有那么许多事要做。
———————————————————————————————我第一次记住周迅这个名字,是97年的《红处方》,我在片尾找到吸毒女孩儿沈佩的名字:周迅。
我说,这个女孩儿肯定能红。
一年之后的《大明宫词》,这个当时中国演艺圈里最冰雪聪明的女孩儿站在一帮彪型大汉面前,用颤抖又坚定的声音说:“我感谢你们,我的父王和母后也感谢你们……”她演的小太平让当时已是陈凯歌妻子的陈红在后来数十集的表演里显得如此力不从心。
后来她就一直走红,成了李少红御用女主角,亦拍了许多独立导演的锐作。
从娄烨到王小帅到陈果。
王小帅带着他的17岁的单车到广专试映时,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多独立导演都喜欢用周迅,他想了想说,周迅好象长的就是独立片导演心目中的那个样子。
后面有几年,我对周迅出演的电影其实有些淡忘了,《苏州河》只得那句著名的台词,《像雾像雨又像风》是两根大辫子的造型,她的表演,一贯都是很好的,但与她同时期所获得盛名相比,说实话并不很突出。
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的该是她那么多的情事吧,每一次都轰轰烈烈,率性而为,她瘦小的身躯好象隐藏着无穷爆发力,不惧刺伤。
李米的猜想,其实在看之前我所抱的期望已然太高,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会失望。
但是周迅不会。
李米这个角色好象为她量身订做。
如果说如果爱里的孙纳,讲的是周迅的经历,那么李米,绝对就是周迅的情感。
周迅啊,你用脚指头想也知道,她就是那种爱人无端失踪了,她会操起对方的旧业,掘地三尺也要把对方揪出来的那种人啊。
你要她换一个人投入?
怎么可能啊,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不了了之的事?
所以她会在片头冲着后座的乘客,更象冲着空气里的方文喊,你他妈怎么还不去死啊?!
每一个对自己的感情坦诚并投入的人,在遭受感情的创伤,不管是分手,离异,猝死,被抛弃,或者是无缘无故的消失,都会变得有些不正常吧,因为要治疗这感情留下的伤。
而其中消失这一项更为艰难的是,除了疗伤之外,还无法丢弃这希望,希望有一天爱人回来,希望有一天有答案揭晓,悬而未落往往比粉身碎骨还要痛苦,痛苦而拧巴,拧巴又甜蜜,甜蜜而伤心。
李米的魅力在于,即使方文失踪了,她也是充满力量的。
她穿男式的格子衬衫,胸前挂着类似小手电,头发乱蓬蓬,粗糙的脸上映满雀斑,飞快地奔跑,冲飞驰的出租车不要命的横扑过去,还有周迅吼得有点撕破的嗓音:“我找了他四年了!
四年有多久你知道吗?!
”四年,她开着出租车——这个他曾经干过的职业,这种心理暗示就好象在握上方向盘的同时就也握住了与他牵连的那条线一样,在他曾经开过的大街小巷里寻找他的踪影,询问每一个乘客关于他的下落,不厌其烦。
她总是一个人,在大马路上换轮胎,气到跳脚。
和魁梧的中年大叔争吵,毫不逊色,抬手就是巴掌。
倚着窗户抽烟,眼神迷离,而坚定。
她头往后仰着吐出眼圈,微眯双眼,却能在十米眼之外,仅凭一个眼角余光就能把他认出来。
她跟在他后面,给他背他写给她的每一封信,那些毫不起眼的句子从她的嘴里念出来让人一瞬间泪流满面。
她那样笑着哭,哭着笑,抬头看天,微笑着仿佛那是心里埋藏的一个秘密,不会随任何情况改变,永远属于她的秘密。
最后,方文纵身跃下大桥,摔落在李米的面前。
这是结局么?
不是。
最后,李米站在桥上,看着你,微笑着述说他们的故事,那么简单平凡,她一直在笑,笑着哭了,方文死了,但是爱不会。
这是她想说的,他们是相爱的两个人,他为她贩毒最终搭上性命也好,她找了他四年也好,他们相爱,就这样。
他们告诉我,忘记是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最困难的事,但是我决不忘记你。
——————————————————————————————9月23日,我去东方新天地的fred perry,买一件格子夹克。
有些事我没有说,不表示我没有想。
看到电影院在放李米的猜想,就走过去买了一张票,4排14座。
这么不吉利。
整场电影我一直都在流泪。
出来后外面正在下雨,天气寒冷,我一边发抖一边在雨里打车,好象等了很久很久,雨打在我的脸上,和泪水混在了一起,我知道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哭了,我也不伤心,只是颤抖,我抱着纸袋,好象抱着一个仅有我自己知道的秘密,它如此私密,象在我的胸口燃起的火苗,在这个陌生城市的雨夜里默默地温暖我心底最隐密的部分。
住在繁华的城市里,没有一天不想他。
暗合的命运,摩挲了太长的时间。
等待能有多久,裘水天和马文,李米和小香,其实生活和爱情,都一样,都一样。
对好看的电影,最好的描写无非是一句,真好看。
都说这是一个老套的故事,老套又无聊,但是总让我们会想起当年那几个调皮的同学,那些消失了的隔壁班的小混混。
犯罪的故事讲的蛮精彩的,自杀的诗、携毒农民工,抽烟的女人、从天而降的车祸死亡,一切那么偶然又契合。
各种细节,从镜头里流出,看出了导演的用心,和影片的精细。
周迅的表演,让李米这个角色,变得真实,可触碰的感觉。
迅哥儿的表演,真的是打到人的心里。
这部电影里,王宝强、邓超、张涵予的表演,都秉承了自己一贯的风格,让这个电影看起来很精致,很有味道。
听说这部电影,从制作,到上映,做了太多的妥协和让步,为制作人和导演、演员,心疼。
谁都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裁剪的乱七八糟,那种心疼是因为那么认真的付出。
这是一部值得看,值得欣赏的电影。
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他们在为我们讲述。
这是部很奇怪的片子,基本打破了国产片不是黄金甲就是颐和园的窘境,走出了一条鲜明的不知所谓道路。
一开始,你以为是部悬疑片,一个女出租司机,不,是一个全中国也可能全世界最小资的女出租司机,以安妮宝贝口吻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纠结万分地叙述开头,不停地向乘客重复那些数字,“281,287,302……”,啥意思?
这部悬疑片没有结局,导演最终也没给出答案,这堆数字,只是为了装B用的。
第一次智力挑战结束。
后来,变成一部很炫的公路片,女司机路遇两劫匪,机智报警捡回一命。
不不,这还是不合逻辑啊,老鹰同学看完之后,死活不得其解,他说: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现在的毒贩交易会这么弱智,干嘛要选天桥这个地方?
怎么可能又会认错人?
再说机票不能自己去买吗?
总归是自己进去安检的嘛,干嘛还让别人给?
我只能一遍遍地劝服他:剧情需要,完全是剧情需要,这不是为了故事能顺利进行么?
能顺利来段刺激的公路片么?
的确很刺激啊,刺激得我都忘记了开始的悬疑片设置,但是可恶的导演,又没给答案,你说一个死了,另一个怎么了呢?
您倒是给个交待啊,不给交待瞎排那么多前戏干嘛?
但是公路片已经结束了,所以导演也没给答案,这段的主要安排,估计就是插进来一个妻子婚外恋的男警察,恩,他是能够理解李米的执著的。
最后,片子急转直下,成了部悲情片,神秘的男主角死了,死在李米面前,伤心啊,欲绝啊,许多人都说,看到最后,哭了。
这个导演很狡猾,他知道一种人会哭的条件反射,就设计了这么一个套路,一直不理李米的男人,原来是深深爱她的,拍了好多照片呢!
这种出乎意料外的设置,拿来狂赚眼泪很有用。
可是到底是为啥啊?
你去贩毒用得着这样么?
再说想开个小超市,两个人一起开出租车也可以吧,您非得废了老半天的劲,还折条命上去,就为了最后能深情地说拜拜么?
剧中还有一个特别莫名其妙的女人,李米男人的同伴,给了李米八万块钱,这下又搞笑了,这种靠打掩护的服装批发就能轻轻松松赚来的干净钱,让人分外莫名其妙,专心致志搞服装批发,开超市的钱不就出来了么,您二位是想开个沃尔玛啊?
我朋友去看了两次,她都哭了,她说她就是李米一样的女人,我能理解她,毕竟这个角色设定还是挺不容易的,四年没做一次爱等一个男人,容易引来一些轴女共鸣。
但是看完电影,我不禁深深深怀疑,这位导演和这个编剧,脑子里面有一种叫逻辑的东西么?
零五年的春天,他和一个远在重庆的人网恋的风生水起,那个人跟他说,我爱你,但我永远不会见你。
活该当时的他,觉得真是浪漫无比,还是被感情冲昏了大脑,也就是如此奋不顾身轰轰烈烈,他的青春被他握紧在手,狠狠的一把火燃烧了起来。
时机未对,对象未对,那又怎么样?
终归是赎了自己的心甘情愿,爱意是自己的,回忆也是。
他后来经历过一些在他生命中最坏的事情,从未和任何人提起,他也知道,原来一切都是捱的过的,所有的苦难。
包括,离开这个人,忘记这个人。
只要告诉自己,我要做到这件事。
因为爱的这么多,所以断裂的,必然够决然。
可是他还是给自己留了一个梦,留了那么久,留到快要忘记了真假,他这样过了很多个夏天,很多个冬天,有些人有些事,在季节反复中消失痕迹,或者,他从未在意,有时候他会厌倦自己的执拗,他对自己说,算了吧。
所爱的,不过是镜子里,数年前不顾一切的自己。
你舍不得,不能放,直到它死掉。
而零八年的秋天,你在遥远的北方的城市,与另一个人坐在一起,看到荧幕里周迅那张倔强而固执的脸。
她不能停止的找寻他,做他做的事,我们是不是都在这样的途中慢慢偏离了初衷。
她在坚持;你选择放手。
她找到了他,坐在他的对面;你坐在他对面,找到了丢失的这些年。
她对他说,如果我真的认错了,对不起;你对他说,你好,再见。
她看到他在录影带里羞涩的笑容,她笑着低头,抬头已是泪满面,她看到他住在她的对面,存在在她的身边,一直在。
你握住旁边的手,温暖安实,你觉得被什么击中,湿了眼眶,你听到他的呼吸声在耳边,你想说,我爱你。
而我们都是这个大大城市里,平凡的人们。
很久以前在《苏州河》里。
牡丹问:“如果哪一天我消失了,你会像马达那样去找我吗?
你会一直找我吗?
会找我到死吗?
”很久以后在《李米的猜想》里。
李米说:“我找了他四年!
”隔着八年的时间。
从上海到昆明的距离,她掷地有声的回答了当年的自己。
她比《大明宫词》里更忧郁,比《橘子红了》里更坚定,比《苏州河》里更风情,比《如果爱》里更清透。
我比以前更爱她。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固执的人。
只不过,很多人的固执是一种被动的姿态。
不就是四年吗。
可以守望,可以等。
等待也许很不容易,但是等待只会让人越来越封闭。
与其关着一扇门等一个不知道会不会回来的人,不如出去一扇门一扇门的敲。
等待也许更消耗青春年华,蹉跎如花岁月。
但是寻找,才真正是一桩劳心劳力的折磨。
等待是油灯里的小火苗,一闪一晃一直坚持守到地老天荒油灭灯枯,那是痴心。
寻找却是恒心,是星火燎原,呼啦啦的烧,一烧一大片,那是宁可走错路,烧错地儿,也要豁出去的疯狂劲儿。
咄咄逼人,又让人心疼不已。
谁没有失去过心爱的东西。
谁没有失去过心头的人。
你是选择等冥冥中上帝再给你一次同样的机会,还是选择做自己的主人勇敢去争取?
她说你化成灰我也认识你那是因为她爱他。
她说对不起如果我认错人了我说对不起那是因为她害怕他不爱她。
而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伪装,是一件对两个人都那么残忍的事。
他的笑容勉强又惆怅,纵然千万般苦衷也配不上她的真。
最后。
她知道他一直在注视她的生活。
她对着屏幕上的男人笑又哭,看见琐碎生活里防不胜防的自己。
他们被生和死打了一个擦肩而过的结,所幸可以感受对方心底积攒起来细碎的温暖。
她是李米,她没有化妆,她微微皱着眉抽一口烟,她笑起来又甜蜜又纯真的嘴角,她流血的手背和流泪的苍白脸色,她站在那里坦坦荡荡又不甘心的样子,她歇斯底里的哭泣喊叫,她穿着黄格子衬衫边喝酒边唱《当时的月亮》。
荧屏之外,原唱那个女人的丈夫曾经是她铭心刻骨的最爱。
她是不是已经释怀。
过于执著的人们,要么比谁都幸福,要么比谁都痛苦,横竖都是五比五,不如,赌一赌。
现在看周迅演戏总有一种过关的感觉。
别误会,不是对她的怀疑,而是对她太不怀疑了。
这种深信不疑甚至常常把自己都搅和进去。
用她的导演肯定都在偷乐,目的达到了。
这片子的确像严肃版的《疯狂的石头》。
李米也的确像是《苏州河》里的马达转世,要真是那样的话,自己找自己岂不是很痛苦……我看她哭觉得怨我,看她笑觉得冲我,看她扯着脖子吆喝感觉脸红心跳,我从来都没为她着迷过,我只是信了她拿着捏着甩着夸张着的一切表演。
这一点在看马景涛叔叔的大戏时我从来都做不到,因为同样是脖子上的筋,有的能让人肝肠寸断,有的却让人肝啊脑啊的吐一地……周迅啊,你让我怎么说。
快十年了,你让我觉得一出没什么意思的戏也是有指望的,你让我觉得女人就该抽烟,就该瘦瘦小小,就该有一双水汪汪的美人鱼眼。
我喜欢你。
这片子拍得文艺气十足,又不乏几分小幽默。
导演在观众猜得心有点累的时候通过李米的独白揭开了谜底,但他的目的并不在这里。
最后的DV浓墨重彩的抖了一个包袱,抖得非常到位,我得承认我被梗住了,像压了一块石头,郁郁不结。
我认为李米的猜想最大的成功在于选了一个精确的演员,完全是因为周迅的演技,才彻底的撑起了这段纠结而粗糙的感情。
是的,我厌恶这个故事,若我不是看客,定要用锅底先敲醒李米,然后再敲破方文的脑壳。
这是什么破烂的自以为是的爱情。
李米第一次跟叶倾城发火,她歇斯底里的吼:“我男朋友不见了,我找了他四年!
你是不是还想知道这四年我都和几个男人上过床?
”过了许久,她自言自语了一句,“一个也没有”。
而在这个火冒三丈有点小高潮的时刻,旁边长的很man的警察忽然用小狗一样的表情傻乎乎的冒出了一句,“我最近正在闹离婚。
”我一下子就喷了,随即笑了半天。
这一刻我忽然希望李米和这个男人在一起,他让我觉得放松并且贴心。
事实是,这个细节的铺陈没有任何后文,导演只是在李米对数字的疯狂上做了一个枝丫蔓延,而叶倾城的回话,则完全是为了安慰李米的一个鼓励奖,他的意思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你看,我和爱人在一起,却还不是面临着分离。
所以,你这样痴情,我觉得值得尊敬,但亦没什么了不起。
李米和方文最后的正面相遇,她不顾廉耻的跟在方文后面背那些如诉如泣的句子,若不是李米真的收到这些信,我甚至以为这是方文的自言自语。
他为什么要给她承诺这么多虚渺的幻想呢,他构建了一张密密麻麻暗喻着你要等我的丝路,他情真意切到了自己都信仰的地步,他甚至说,李米,我能看见我们未来的样子。
可是,一千个美好的未来比不上一个温暖的现在。
他以为这就是爱,为李米完成最大的梦想,为她开一个超市。
可是他不明白,如果这个超市不能和他一起开,还有什么期待的意义。
那是他们少年时的呓语,他们还在一起,她便信手拈来的梦想,他却始终没有抓住重点,是和你在一起做这些事。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对方着想,却偏偏用自己的方式把对方牵绊。
所以,在DV里看到方文用摇晃的镜头拍出李米沉默的晒衣服抽烟,换轮胎失败的瞬间对生活的无能为力,跟对手斗狠时的战战兢兢,我像被打了一个闷棍,恨不能把那个心脏已经抖得像个筛子的隐忍男子蹬出去。
要爱得多软弱,才能在这样一步的距离里,不靠近,却又不放弃。
要爱得多迷茫,才能如此的想念,却又不相见。
方文在死前抱了菲菲一下,他在他耳边说,如果先没有她,我会爱上你。
我却想,你们不早就在一起了么,求求你们就在一起吧,让李米也好好生活,她也许还能和类似警察那样有趣的人在一起,你们可以和其他的人在一起,各自的幸福甜蜜。
如果软弱到在身边给不起,不如索性放手到底。
如果坚强到念念不忘,倒不如省下力气彻底不记。
我们也在中学的时候认识。。。
我们学习都很好,喜欢我的人很多,喜欢他的人也很多,但我们却彼此喜欢。。。
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除了考大学,就是在一起。。。
他说,这辈子最开心的事情,便是年少时那段美好的回忆,它让我们更珍惜后来的感情,更用力的去美好生活。
看当时的月亮,曾经代表谁的心结果都一样。
爱一个人,你会等多久?
关于等待,不是等与不等的问题,而是,你会等多久。
眼神深深如时间之海洋的李米纠缠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周迅演绎的女子很适合纠缠,她身上有那么一种纠缠不开的神经兮兮的气质。
这样的气质让人觉得她真的会一直等,一直等。
就像《苏州河》里那个女子的喃喃自语: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
会一直找吗?
会一直找到死吗?
这样的女子,纠缠不只是爱情,还有时间,因为她要求的是,一直,一直。
如果方文一直没有出现,我毫不怀疑她还会一直开着出租车拿着他的照片做一次次自己没有任何把握但又徒劳坚持的寻找。
有的等待是一个圆圈,总有一个时刻等待的人和被等待的人会在圆圈的某一点相遇,但是对于李米,等待一条直线,没有任何转弯的余地,是单向的无限延伸。
让人心疼的也不光是李米以及她的等待和寻找。
莫名其妙去贩毒的裘水天,对着方文絮絮叨叨说些前尘往事的菲菲,每个人都有要等待的人。
这样的等待一定也让原本不相关但同样在等待的人心疼了。
“只有咒语可以解除咒语,只有秘密可以交换秘密,只有一个谜可以到达另一个谜”,这种心疼成了这起意外车祸中的另一种意外,卷入车祸的每个人在等待中生出了共鸣,或羞涩甜蜜或歇斯底里的交换了自己的等待。
如果没有她,我会爱上你。
临死前方文对那个被他叫做菲菲的女人这样说。
对她说这话的时候,他对于她来说不再是她从前认识的马冰,而是她刚刚认识的方文。
在他说这句话之前,这个女人问她,那样伤害那个女孩子,你不会心疼吗?
那一刻我忽然感觉到这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心疼。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心疼自己忍不住也心疼同样在等待的你了。
记得从前抄过纪伯伦的句子:爱情没有其他意义,只在于自己成全自己。
看着李米的兜兜转转,忽然觉得等待也是这样,是爱情的一种方式,或者,是成全自己爱情的一种代价。
就像莫文蔚声音沙沙的唱:努力爱一个人和幸福并无关联。
“要有多坚强,才能念念不忘。
”执着于等待的李米一定从内心深处最明白等待的种种心酸苦痛以及不能回避的寂寞,才唱的如此神情婉转忧郁。
情人间短暂的等待也许能让爱情于曲折中显露甜蜜,但过于长久的等待即使不能湮灭爱意也必然无限滋长出爱意背后的忧郁,滋生出一个女人日益显现的脆弱,以及逝去的年华。
等待是不会说谎的,因为等待是以时间来计算的,而时间,是不会说谎的。
等待到了最后,是赌来一份大悲大喜大团圆的俗世幸福,还是变成一份风干了旧日伤感,最会都会实实在在的摆在眼前。
等待的真相,无法回避,不能回避。
另一种等待的真相就是忘记,于等待之中慢慢,慢慢将谁忘记。
这不是背叛,只是爱情上的另一种转弯。
我不是没有等过。
这样的话听起来像变了心的人的一句辩白的借口。
然而不爱如同爱一样,是让人无法违背。
而违背了心灵的等待才是对爱的背叛。
你所谓的对你的背叛,恰恰是我对爱的某种坚贞。
继续等待,等到你回来,或者等到把你忘记。
在我想来,这是关于等待最好的两种结局。
而李米,她还在爱方文,所以,她最好的结局是等待,等,等,等,一直,一直,一直。
看完了《李米的猜想》。
想到了爱情。
这是我很少在这边提到的话题。
早听朋友讲,周迅在里面唱了《当时的月亮》,窦唯做的配乐很棒。
所以,在未看之前,王菲,窦唯,周迅,李亚鹏。
现实中的爱情已是交错复杂,于是在这个周末下载来看,还没有供暖,我披着毛毯,与剩下的半盒烟将这部电影看完。
我承认我差点在KTV里周迅唱当时的月亮时掉下眼泪,或许跟王菲脱不开干系,也或许,感慨于爱情。
爱周迅的样子,在这部片子中更接近真实。
四年的漫长等待,干燥的皮肤与深陷的眼睑,以及不停的周而复始。
有时候爱情是一场空想,有时候爱情是一场无期的等待,等待,有关等待,是我人生中很难忍受的事,太消耗人的体力与耐力,将人的精神一片片剥落,以至于李米呆滞的开着车游弋在城市里。
而有时候,爱情却又从天而降,就好像临近结尾,马冰真的变回的方文,重重的摔在了李米面前,只留下一脸错愕的李米,呆立许久,这是多么戏剧化的桥段。
而,现实与爱情总是不停的在抗衡,总结下来,现实总是残酷的。
单纯的农村少年为了寻找他的小香,误入歧途;方文为了李米,忍受着即便见面却仍要装作陌生人的痛苦,(不禁让我想起,《当时的月亮》是出自《只爱陌生人》专辑,谁又会想到,10年后的今天,会有这么多巧妙的联系)而整部戏,在最后的DV出现之前,除了李米思念成灾的夸张式表演,都没有太过煽情的桥段,旁敲侧击的,以其他人的爱情做铺垫,等最后DV出现的那一刻,爱情的主题才得意升华,李米面对失踪四年的爱人出现却完全失忆而发狂,而方文也同时是为此在经受煎熬的,现实将相爱的人扯远,想起太多奔波于生活而错失的爱情,好像有什么堵在胸口,无法释放。
当等待了四年的恋人在DV中出现,并且发现,当李米发现自己阳台晒衣服,在大街上装轮胎,在和路人争执,孤独地游走在这个城市的每隔角落时,却不知自己辛苦等待的人,就在抬起头便可以望见的地方注视着自己,于是,她笑了,可是这是,我却有种很酸涩的感觉,李米笑着得到了答案,她的爱人也那么深爱她,可却又不得不离开,若是乐观地想,可能李米从此,倒是可以满足的生活下去了吧。
但是方文死后,李米与朋友在一起狂欢,手拿着烟,在KTV里对着屏幕唱着,“谁能告诉我,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那一刻,真的觉得这才是这部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场戏。
是的,我们没那么坚强却都念念不忘,哪怕是生活中并没有多么深刻的爱情,也会在狂欢散尽一个人回家的出租车上突然想起,当时的月亮。
前三四分钟的对白异常精彩,但是这个在刮刮乐的电台就可以收听了。后面的说没必要再看下去也太过了。但是也就那样,三星半
结尾周迅那段戏画蛇添足了
太粗糙了!
可怜的李米~~
傻根就是这般可爱
【北电标放】
一条表情生动的脖子··好看
有点小资,不懂小资
开篇的混乱和各种细节为后来的真相大明做好铺垫。周迅追在邓超身后说着自己熟稔的来信,哭得情不自禁。邓超说我是方文,我现在跟别人好了,不想要你了。从找到男友的解脱喜悦到一落千丈的悲伤,以至于后来在看邓超的录音和独白时的无法忘怀铭记在心,她真是演出了最好的李米。
安静地等待,安静地忍耐,只是想你,非常想你。
活生生被周迅的演技虐哭了 嗷。真好。有感觉真的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好的事情。
83天,我打算回去了,李米;221天,我就要回去了,李米;430天,我和以前不一样了,李米……我最喜欢这段。周迅的演技日臻完美,和贾木许《地球一夜》中的薇若娜赖德有一拼,窦唯的配乐也不错,要是没有那句“如果没有她,我会爱上你”,我会觉得一切更美好。告诉你,我一直相信。
有点味道。
给两星半吧,,算,,最后还算有点小感动,可能是大银幕给加的分,但还是觉得演得不好,,就是不喜欢周迅,,就是觉得周讯表演不行
“就是一个航班取消了,告诉你一定会飞,但是永远不告诉你什么时候飞!“
全靠巧合推进的蹩脚故事。警察提问挺搞笑的,像个自我为中心的巨婴,所有人都得围着你转。
难以画上爱情的tags,多给20分钟写爱情,才更有味儿.和画皮犯了同样的错误,非得此失彼,而是沦为全面平庸,除了周迅的演技
蛮无聊
“如果没有她,我会爱上你”这句话真操蛋
小感动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