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永恒之门

At Eternity's Gate,梵高.永恒之门(港),梵谷:在永恒之门(台),在永恒的门口,在永生之门

主演:威廉·达福,鲁伯特·弗兰德,奥斯卡·伊萨克,麦斯·米科尔森,马修·阿马立克,艾玛纽尔·塞尼耶,尼尔斯·阿贺斯图普,艾伦·奥伯特,阿蜜拉·卡萨,洛丽塔·夏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爱尔兰,英国,法国,美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8

《永恒之门》剧照

永恒之门 剧照 NO.1永恒之门 剧照 NO.2永恒之门 剧照 NO.3永恒之门 剧照 NO.4永恒之门 剧照 NO.5永恒之门 剧照 NO.6永恒之门 剧照 NO.13永恒之门 剧照 NO.14永恒之门 剧照 NO.15永恒之门 剧照 NO.16永恒之门 剧照 NO.17永恒之门 剧照 NO.18永恒之门 剧照 NO.19永恒之门 剧照 NO.20

《永恒之门》剧情介绍

永恒之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威廉·达福将加盟朱利安·施纳贝尔([潜水钟与蝴蝶])执导的新片[在永恒的门口](At Eternity’s Gate,暂译)。达福将在片中出演文森特·梵高。电影将聚焦梵高在法国阿尔勒与瓦兹河畔奥维尔度过的时光,重点讲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为创作做出了怎样的牺牲。该片将在法国当地取景拍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今年犯桃花我们或许会后悔第一季赤脚梦想美味奇缘私人战争雷德怒潮我是女特警八零小辣椒青涩夏日我们的青春不怕疼最幸福的季节黄金瞳富春山居旋风管家第三季狂飙人生换夫计划鸣鸟母狮第一季我愿意梦魇效应爆裂追凶鬼眼刑警制服美少女战士Crystal黑松镇第一季无畏警官2虎影舐犊情深父后七日家庭经济学第二季

《永恒之门》长篇影评

 1 ) 永恒之门

这是梵高在阿尔勒的岁月,这是他留下200多幅使人过目难忘的伟大画作的地方,这是他一生最辉煌精彩的部分。

影片的镜头捕捉着这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法国南部小城,阳光麦田芦苇树木花草,还有小酒馆和他画作中的人物原型。

多变的镜头也一直捕捉着他情感的波动,内心的敏感脆弱疯魔,以及竭尽全力在不停的创作中忘却自我,倔强执着坚持,如他自己所说“花会枯萎褪色,所有的花都一样,但我的画会永存。

”可那时世人却待他太残酷,他是世上最孤独的人。

达福真是演谁像谁。

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天空,就像蓝宝石就像绿松石,在光怪陆离的光线流动之下,在沉重激昂燃烧的环境之中,所显示的大自然,令人不安令人奇怪,既完全现实又超自然,超越了自然本身,生命和事物,阴影和光线,形式和颜色,用最激昂的高音,用愤怒的意志,呼喊出了一曲生命之歌,其含义和自然疯狂扭曲着,它正变成噩梦,色彩变成了火焰,光变成了大火,生命变成了燃烧的热潮,这是对视觉的冲击。

当第一次看到奇怪的激烈的文森特·梵高的狂热作品,我们已经远离了美丽而伟大的传统艺术,从未有哪个画家其艺术直接吸引着人们的感官,来自于他画作坚实而新鲜的气息,这位坚强而真实的艺术家文森特·梵高超越了所有人。

 2 ) 《电影评论》访谈:威廉·达福【译】

作者:Amy Taubin (Film Comment)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永恒之门》是一幅文森特·梵高的肖像,讲述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最多产的阶段的故事。

这部影片由威廉·达福主演、朱利安·施纳贝尔导演,导演自己也是一个画家。

这部影片的完成确实仰仗于多人的合作,所以我不太确定是否可以把它当作是一部施纳贝尔的作品。

施纳贝尔与达福一起通过逐帧的努力,创造了这部前所未有、令人信服、打动人心的故事片,讲述了伟大画家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达福精湛的演技,为他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

自1980年开始,达福已经出演了超过一百部电影,赢得了三次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提名。

最初,作为实验剧团——伍斯特剧团的成立者之一,达福开始了他的表演生涯。

不过,当他将喜剧表演的技巧应用到银幕上的时候,我们从未觉得他的表演有不自然的感觉。

他扮演的角色们——梵高的角色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角色之一——在银幕上栩栩如生,他们就像是某种入口,让我们看到了无穷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不仅在于达福的百变,也在于他的表演对于真实的触碰。

这一次,我们得到了采访达福的机会,有幸能够获知他对《永恒之门》、对表演的思考。

我在思考你的表演过程,和梵高真正的绘画过程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他在绘画的时候,更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呢?

我想每个人都会想要身处「漩涡」之中。

我用这个词,是因为这就是他在画的东西。

他在绘画的时候,真的停止了思考。

这不仅仅是一种冥想,这是因为他遇到了某种比他更为伟大的事物。

这是一种灵魂上的冲动,这是与人类之本质的交会,这事关我们如何面对这个事实:我们出生之后,要面对的第二件事,就是我们会死。

这都是一些很基础的概念,但它需要通过具体的动作来表达。

这不是什么意见,也不是什么观点,这就是一系列的动作,就像舞者那样,像工匠那样。

梵高曾说:「基督不过是个工匠。

」确实如此。

你阅读了很多梵高写的文章吗?

是的,它们非常优美。

他非常真诚、非常坚定。

通过这部影片的工作,比起他的痛苦,我已经对他那种陶醉的状态更感兴趣了。

这是他真正表现出来的东西。

在这部电影选取的时间段,他受疾病摧残最深,但他的艺术创作也最投入。

是精神上的,还是身体上的疾病呢?

两者都有。

我不太清楚他的精神状态,我只能从他的信件中去体认。

不过,你能知道的是,他疯狂地创作。

他极度地投入,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

虽然你说你更能体认他的陶醉感,而非痛感,但我还是觉得,这部影片最动人的时刻,恰恰是关于他感觉自己被遗弃的时刻。

当高更(奥斯卡·伊萨克饰)告诉他,自己要离开的时候;当他的哥哥提奥(鲁伯特·弗兰德饰)到医院去看望他,而他在床上,蜷缩在提奥的胸口的时候……那些时刻对我来说是不可磨灭的。

正是这些时刻,让文森特成为人,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著名的、古怪的画家。

你说的也能成立,不过,我再重申一下,我关注的是他作为画家的人格。

和提奥的那个场景嘛,那是很本能的东西——两个成年男人,在一个收容所的病床上,拥抱在一起,然后文森特说:「别离开我,别离开我。

」我的意思不是说,我在那个时候像是睡着了一样,没有在表演,而是说,那些场景是自然而生、高度自洽的。

同样地,在那个阿尔勒漂亮的公园里,我只是听从自己的身体,跑到那里让高更离开,是那个场景自己在运作。

我没必要在其中注入一种被遗弃的感觉,遗弃感本来就在那里。

你是说,一个人呆在那些空间里,就能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

是的,而我的角色呆在每一帧影像里,都能产生这种感觉。

这感觉就像(文森特)变成事情的核心,别的角色、事件只是在他的人生里进进出出。

当奥斯卡和鲁伯特在旁边的时候,是一种不同的经验。

当他们走了以后,我就只剩下一个人了。

我身边只有朱利安和其他的剧组成员。

(笑)我们呆在非常寒冷的阿尔勒。

我们十一月的时候在阿尔勒拍摄,当然我们还得穿着这时候的衣服,里头可没套着戈特克斯(译者注:一种防水、透气的布料,用于制作户外服装)。

这部影片里的第一句台词是你的画外音。

文森特在思考,如果自己只是一个正常人会怎么样。

就是一个群体里的成员。

带点社会性,又带点功能性。

他说:「我想要变成他们中的一员,我想吃点儿奶酪,然后我会画一幅画,他们会拿过去看,然后微笑。

」这是带有功能性的社会成员,他们所谓的「生活」只有最表层的意义。

你能聊一聊你和导演朱利安的关系吗?

他是一个艺术家,我认识他已经三十年了。

我说的「认识」不仅仅是社会意义上的认识,我也知道他在片场的工作方式。

他为我画了一幅肖像。

我喜欢结识的艺术家,都有一种收集东西的爱好,他们把东西带到一个房间里,然后操纵它们,在它们之间创造出关系来。

这基本就是他在做的事情,他拍起电影来也没什么区别。

他收集那些吸引他的东西,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看看会发生什么。

他是一个好奇的家伙。

我说他是一个艺术家,还体现在他创造的是反映他私人经验的东西,他也拥有能够表达它们的技巧。

当然,这部影片是关于绘画的,但他不能扮演这个画家。

他单纯就是长得不像梵高。

所以我为他而画。

我也很高兴,能够成为他的「造物」——他人内心悸动的造物。

有些人觉得这听起来很可怕。

「你不喜欢表现你自己?

这听起来太被动了!

」不过,我觉得在顺从他人、失去自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力量,因为这样你就不用保护任何东西了。

你就真的拥有了那种可能性,去目睹你之前不可能看到的东西。

我喜欢这种体验。

这样,你就拥有了一种强烈的个性,你可能有超常的欲望、智慧或是饥渴,我就像是扮演着一个探索者的角色。

通过我的身体, 我让自己能够接触这些经验,它们也确实呈现了出来。

我想要让这些东西作用在我身上,然后改变我。

这是一种很美妙的体验。

所以,你还是会和二十年前一样,说你没有想要做导演的想法吗?

是的,没有。

因为我觉得当导演需要承担一种责任感。

我作为一个人,和扮演某个角色的演员,是很负责任的,不过一个导演需要把事情引导到某个特定的方向去。

当我必须做这样的事情时,我就得识别事物、言明事物,我就得从那种忘我的状态中脱离出来。

而且,我也不喜欢告诉别人该做什么。

我不是说我是一个伟大的人……单纯就是,当我身在那种处境的时候,我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例如,当朱利安的工作进行到某个时点,如果那里有一个特殊的结构设置,他就得拆解它,因为他得认识他自己。

而对于我来说,我得接纳这个设定,因为它让我内心的某处获得了自由,我不仅仅只是对这个设定作出反应。

这就是作为行动者的演员,和作为监视者的导演的区别。

我是一个行动者、一个舞者、一个运动员,而不是一个创作者、一个导演。

他们之间可能也有重叠吧,不过,我选择只做演员,单纯就是我的个性使然。

 3 ) 这是个不允许怪胎存活的世界

为什么最近几季的生活大爆炸不好看了?

因为里面的角色不再是怪胎了,一个个都变成了你身边娶妻生子的正常人。

对于观众,或者说对于大众来说,他们的银幕意义就没有了,于是主题也变成了温馨的家庭场景喜剧,这样的剧集不走下坡路才怪。

《至爱星空》也好,《永恒之门》也好,他们都尝试着将梵高这个怪胎演绎成一个正常人。

在这两部作品中,梵高的意识形象无限的向基督耶稣的方向靠近,就差脑袋后面装个光环了,这是要成神啊!

就因为他是个死后成功的怪胎?

就一定要将他的世界和主流的大众能接受的意识形态方向收编?

从这两个作品里面一窥美国人的欣赏水平,还真不是一般浅薄,可悲。

其实从观影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是非常舒适的,无论是后期调色还是移轴,表现力都非常好,一些意识流的镜头也可以说是符合梵高的风格。

但汉尼拔一开始和威廉达福讨论梵高的自我认识的时候,这个电影的逼格就从云端跌落到了地上。

本来期待是威廉达福晚年的成仙之作,看来还是太过乐观了。

再好的表演,碰见屎一样的剧本也是无可奈何。

如果说《至爱星空》是一顿7,8道轮上的法式炫技大餐,那么《永恒之门》就可以说是一道盛在水晶器皿中由白手套燕尾服服务生用银质餐盘端上来的熔岩蛋糕,你食指大动,迫不及待的戳破棕色的蛋糕外壳,结果流出来的是大便,这就是影片后半段的观感。

让人避之不及为什么疯子就不能做好事情?

为什么就一定要给梵高的发疯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粉上什么东西就一定要想尽办法挖空心思粉饰,这个德行还真是人类的本性不分国界。

画家也好,歌手也算,作品真正的价值,并不是靠这样一部电影吹出来的。

哪怕这部电影拍的再美,也比不上直面他画作带来震撼的十分之一。

四星的评分,威廉达福的演技+摄影+演员阵容一星,其余三星给片尾的彩蛋,这里才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4 ) 艺术联觉:解构梵高眼中的世界

为什么又给梵高拍一部电影呢?

——本片不为讲故事,而是意在重现梵高的联觉。

在电影院坐了大约十分钟,我意识到这部电影到底想干什么——它不是要讲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那明显太无聊了,可为什么又要给梵高拍一部电影呢——本片的目的在于贴近,并尝试重现梵高眼里看到的世界。

如果梵高称自己的作品是一个艺术的 gesture(象征);那么本片便是另一种 gesture:为了重现梵高的联觉通感、情感滤镜、以及敏感内心。

这部电影豆瓣得分很低,但我认为可能是观众误解了它。

它比之前那部《至爱梵高》(影评)更加深刻,更加返璞归真,同时又打破传统:放弃电影讲故事的范式,而是以意识流般的镜头去贴近梵高眼中和内心的那个世界。

所以,想要明白本片要怎样去看,那便要明白,梵高本人不是用眼睛在看,本片也不是在讲故事。

要越过这些既定的思维,用“感性”去体验本片,去贴近文森特·梵高。

重现梵高的“联觉”联觉(Synesthesia),又译共感觉、通感或联感,一词源自古希腊语σύν(syn),"共同",和αἴσθησις(aisthēsis),"感觉"。

这是一种具有神经基础的感知状态,表示一种感官刺激或认知途径会自发且非主动地引起另一种感知或认识。

说回到影片的头十分钟。

1)梵高第一次走在乡村的原野上,他张开双臂,以最大的身体表面积去感受林间的阳光;2)进而他坐在原野上等夕阳落山,而当夕阳余晖烧尽最后一丝光彩时,他将泥土洒在自己的脸上——泥土带着夕阳的温度,也带着烧灼的气味。

我在这一组镜头之中感受到了多感官的接通:正午阳光的金黄——温暖的体感;夕阳灼烧成紫红色——泥土的干燥气味。

这种看到温度,闻到颜色的体验,被称作“联觉”。

之后,3)梵高在芦苇丛里观察,让风带着芦苇抚摸他的指尖;4)死去的树干不再是原来的棕色,而是‘死亡’与‘忧郁’的蓝色;5)还有他和弟弟相拥,镜头这里切换到芦苇地,仿佛是兄弟二人的呼吸在吹动着草叶。

6)甚至当梵高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比如酒馆的女主人,镜头从上而下打量着女人的脸,带着观众从她右边眼窝里的阴影,慢慢看向她没有落在阴影里的左眼,进而是她温热潮湿的呼吸浅浅印在镜头上,印在梵高的脑海中。

这种种迹象,表明电影在尝试通过镜头语言——非常近,非常私密——以及剪辑,让观众去体会梵高看到的世界:事实上,他观察这个世界,不仅仅是通过眼睛,而是通过多种感官,通过“联觉”。

梵高的这种体验也反映在他的作画上。

片中高更批评梵高:“你的作品总是颜料用的太多,仿佛你不是在画,而是在雕塑”。

这时,电影切换成黑白色,在阳光下,堆叠起伏的油画颜料呈现另一种光景——它们自带高光和投影,和树木繁茂与稀疏的gesture相呼应。

梵高将“阳光”转化成了体积。

他的确是在雕塑。

情感滤镜和敏感内心影片在很多地方都采用了一种模糊的、上远下近的镜头效果。

这些奇怪的镜头常出现在梵高情感波动的时候;而且,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总带着一种颜色。

比如树木素描的那一组镜头,明显加入了蓝色;而秋季麦田和牧羊女的镜头,又掺进了明黄。

我认为这是梵高的“情感滤镜”,亦是联觉的一种体现——当梵高内心在经历一些波动时,镜头(或者梵高看到的世界)就会呈现出“非写实”的色泽。

电影里高更还这样评价过梵高的作品,“在所有描绘自然的画家中,只有你的作品带有思考”。

我想,这不是梵高主动的“思考”,而是“情感滤镜”加工了他笔下的自然,令画作别具一格。

梵高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内心敏感温柔。

当高更离他而去,他的脑海里重放着高更的话,每一次都越发令他伤心。

而当有人真正伤害他,比如片尾枪击他的少年,他却选择体谅伤害者。

这种敏感脆弱的性格也让梵高趋于“神经质”,从而,当他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他无法向外发泄,只能不断地向内伤害自己的精神,成为“疯魔”。

这令我想起另一部关于艺术家的传记电影《最后的肖像》,讲的是贾科梅蒂给美国人詹姆斯画像。

这位艺术家同样情感充沛,但他不惧怕表现出来,甚至伤害旁人,他深深的愤怒刻在画板上,又是另一种风格的作品,与梵高的完全不同。

最后的肖像 (2017)7.02017 / 英国 / 剧情 喜剧 传记 / 斯坦利·图齐 / 艾米·汉莫 克蕾曼丝·波西总结一下。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好看的。

请想一想,梵高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已经竭尽全力,付出生命;那后代人想要贴近、窥探他内心的尝试,比如本片,若是能引发新的感性体验,那便很了不起。

看完本片,我体会到梵高的联觉以及情感,这就是本片独具一格的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电影最后,高更说,梵高喜欢黄色,而他自己喜欢紫红。

这和影片开头第一次展示梵高“联觉”的场景相呼应:金黄色的正午阳光,以及紫红色的夕阳余晖。

我不知道这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在这种神秘艺术联觉的引领下——梵高和高更的友谊,二者的艺术追求,以及本片的结构——自然而巧妙地被接通在了一起。

 5 ) 被上帝遗忘的儿子

很喜欢,主要是以梵高的视角来叙述他生前的状态。

梵高在面对不同的人时,会以不同的拍摄视角。

在他不同人生时期,对画画有新的感悟时,bgm或轻快,或沉重。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高更说要离开他,他的脑子里不断重复高更临走前对他说的话,很符合他作为一名精神上患有疾病的人,面对志同道合的挚友突然名声大噪说要离他而去,内心的崩溃,也把后面割耳朵的剧情的矛盾点放大,让我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梵高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总的来说视听结合,我能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情绪变化,他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对自己的保护,我想电影中间对梵高作品的评论那一段,正是导演想表达的吧。

至于结尾处梵高之死,我也宁愿相信他是不想把那两个少年说出来,所以直到最后也是支支吾吾的,一个想让大家感受到生命的热烈,大自然的馈赠的画家,又怎么能让大家唾弃那两个青年呢?

他是被上帝遗忘的儿子……

 6 ) “我就是我的画”

这是一部初看有点怪的电影。

手持的拍摄方式一开始让我有点难以接受,特别是梵高在冬季阿尔勒房子里画靴子那段,感觉不是很有必要…但是后来再没有这样离谱的镜头,而且也慢慢习惯了。

画面里法国南部小镇的自然风景总是那么的美好,完全无法移开注意力,但一转到人的身上镜头就变得剧烈摇晃。

后面才明白到,一半模糊的镜头或许就是梵高眼含热泪的第一视角,手持的镜头反而很好地表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绪。

威廉达福的演技也是那么的神乎其神,感觉长得也很像,他的肢体、神态、语言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从他身上能感受得到作为一个画家不被人认可的自我怀疑和痛苦,甚至至友都随之离去的悲拗。

他是如此纯粹地热爱着艺术,单纯又善良,愤怒又难过。

电影里的配乐也是跟电影中自然风景一样的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的结局真的到来之际,还是忍不住心底泛起一阵惆怅。

 7 ) 那个让人心疼的天才梵高

也许跟电影中(胆大包天)重画了梵高的画一样,这完全是一部导演眼中的天才梵高。

他受困幻觉,但独具慧眼;他不近人情,但知恩图报;他脆弱敏感,但充满激情;他穷苦潦倒,但内心富足。

他任性暴躁,会为了朋友离去而割耳;他热爱自然,自杀不是他的作风(导演采用了近年来提出的被两个年轻人误杀的理论)。

不愧是《潜水钟》的导演,能将梵高的精神世界和对艺术的追求恰如其分的用光影和无声镜头表现出来。

威廉·达福,63岁高龄演37岁的画家居然毫不违和(瘦成这样是吃素吃的么?

),已爬升至我心中文艺男神前三名。

 8 ) 梵高说

梵高说: 有部电影是说梵高的,叫《永恒之门》,电影里梵高的作品无人问津,没有人愿意欣赏,梵高也没有一个可以共鸣的朋友,如果不是有个做生意的弟弟,估计他的悲剧要发生的更早,在他死后作品才被人发现,给予肯定,是那个时代辜负了梵高。

当一个人过度沉醉于文艺就会是悲剧,因为大众看不到真正的自己,也不愿意接受和了解,自己也不会去迎合世俗,结果就容易被人当成异端。

梵高总是以自己为主角光环,坚持着自己的作品风格,感性而激情,也就加深了自己在世间的孤独,痛苦。

电影里很多村民都厌恶梵高,当他是一个疯子,假如疯子可以画出旷古绝今的画来,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却不会,那我只能说,这些人生如畜类,死亦如畜。

村民除了说三道四,还会在孩子们那对他进行丑化,直接把童真的孩子拉入深渊,孩子们都憎恨梵高,经常拿石子去抛砸他,最大的犯罪就是怂恿孩子的加入。

当梵高被送去治疗,院长拿着梵高的作品,表情不屑一顾,根本不觉得这是美术,就因为自己看不懂,所以就否决了天赋,医院除了了救人,另一种便是敛财,这是历史定律,医生成为不了文艺大师,甚至会把别人与众不同的想法看成是疾病。

梵高的处境是在一个肤浅的环境里,这样的环境我是很有感触的,人类是否觉悟,是取决于文艺的激情,追求和接纳,就像先秦周代前,诗歌就是天下的风俗,任何阶层都会写诗,我们看到的《诗经》并不是全部。

觉悟不是说人类因为被压迫,剥夺了反抗就是觉悟,反抗不过是发泄不满,重新掠夺而已,这和野兽觅食没什么区别,这不是什么意义上的觉悟,只有具备了文艺的基础和狂热,这些才是觉悟,所以西方文艺复兴就是一个觉悟的时代。

我的处境和梵高差不多,文艺的朝圣之旅一直艰难险阻,从小到大这样的追求一直被人剥夺,打压,排挤,生命被威胁,我也自残过,即使现在也是生活在一个被人监控和举报的环境里,因为他们肤浅,所以诞生野蛮,狭隘。

历史上优秀的时期都是文艺作品很发达的,因为人的想象没有被否决,或者桎梏,比如唐宋,文艺就很发达,只读半部《论语》的赵普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唐朝也一样,唐诗没有一个朝代可以超越,现在那么多富甲天下的企业家死了几百年后有谁记得,可是李白再过一千年也有人记得,精神文明的东西永远高于物质建设。

恶劣环境就没有文艺的生机,一切都是镇压和排挤,剥夺生命,把文艺带上枷锁,比如前清康乾时期,到处都是文字狱。

人的文艺如果被剥夺,那么人只能选择另一种暴力发泄,不是威胁社稷,就是扰乱秩序,人也容易成为强盗和小人。

世界上很多华人居住的地方都会叫唐人街,而不是叫清人街,是优是劣一目了然,真正的盛世就是让每个人可以尽情的想象,发挥在文艺当中,那些随时,刻意剥夺,驱逐文艺的环境根本不是盛世,而是暴政。

 9 ) 本来是很有潜力的高分电影

演员很好,布景很好,画作很好,音乐很好,风景很好,光线很好。

内容很好,立意很好。

凡叔和疯人修道院长两个老戏骨对话是高潮。

缺点1主要人物为什么说英语,连我这样的英语盲都觉得尴尬。

缺点2为什么一直晃动,有些文艺导演就喜欢执拗的用一些不合时宜的技巧,特别是法国导演,不知道这个片是不是法导。

缺点3下半个镜头的毛玻璃。

我知道是想告诉大家那是主角的视角。

那能不能除了主角以外的视角不要晃动。

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缺点

 10 ) Vincent van Gogh

There must be a soul and a Heaven for Vincent to look back on his own life and admire his own genius together with God Almighty. He sent him there not to suffer, He sent him to enlighten, unfortunately at a wrong time. /// Art is the means for us to send all the greatness at our hand and in our mind to the eternity’s gate, and by doing so at least offer them a chance to live forever.

《永恒之门》短评

拍得这么小清新还挺无聊的

6分钟前
  • William
  • 较差

5.0。《潛水鐘與蝴蝶》裡的那點小聰明不知道還想一魚幾吃,創作能力壓根匹配不上野心,最後只呈現了一出重走藝術家封聖老路的「刻奇」大賞。

7分钟前
  • Orpheus+
  • 较差

梵高也成为‘一千个人…’那种角色了。看上去像是个传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影片试图用自然环境中的色彩、模糊的视角以及晃动的摄影来构造主角眼中的世界及精神状态,而不是任何具体的情节。台词方面由于大开上帝视角又是英文为主,时常出现脑残对话。以影片这种状态来说,无对白版就已经足够了。演员方面很喜欢文森和提奥,其他的明星都是画蛇添足。

8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永远看不厌的梵高话题。绘画就是冥想,想着想着就把现实和作品混在一起,忘了自我,人与自然,今生与来世,男人与女人,妄想与现实,一切皆可穿越。看到这句Life is for sowing but harvest is not here,忍不住泪奔。小镇静谧的生活让我想起自己在堪培拉的三年。透彻的,阳光,清新的泥土,显得难受的人,让任何一个在大城市生活习惯的人都会有一段梦一样的日子,然后被现实的沉闷吞噬。逃离是我的选择,但是回想那段日子,记忆里就是金黄或者枯黄的色彩。电影节奏很慢,仿佛就是一部静静的冥想曲。

12分钟前
  • 澳洲文化野人
  • 力荐

打三星嘉奖一下实验性,但这份内容空洞,形式装逼做作的文艺我太不喜了。那么多晃动的POV和特写还遮半边镜头到底对想表达的故事或情感有什么帮助?

17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最差的梵高传,绝对的失败之作,全是硬伤:想近距离讲梵高的内心戏,用独白或者第一人称比较好,电影却在第一和第三人称中来回切换,导致完全走不进情绪,第一人称用了滤镜遮挡,可是梵高不是瞎子谢谢!第三人称的展现则烂俗到爆,用了多到爆的钢琴提琴配乐,手持跟拍还不断晃镜,感觉像妓女一样招呼客人说“快看我梵高,多寂寞多艺术啊!”更可怕的是叙事和对话。一个美国人拍欧洲艺术家最怕的是肚子里没货,果然导演的理解仅限于表面,对话幼稚到吐血,情绪也都是喊出来的,他们是安静的艺术家而不是话唠!高更才不会到处跟人说自己要去哪里!梵高和他哥哥也不是搞基!请导演多看看高更记录片!如果电影基调的第三人称用黑白,且不惺惺作态,而第一人称视角用彩色,少说话多画画,或许有翻盘的可能。如今,只是一个美国小学生看到梵高之画的做作意淫。

2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很差

大家太爱文森特·梵高了,又一部电影,这年头在大屏幕上看到他的频率可能仅次于蜘蛛侠。威廉·达福一个劲往疯了演,还要兀自表达一下自己的天才,我不知道文森特本人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上帝派来的,但起码在导演和威廉·达福那里,疯子和天才的标签左右着他们对这个角色的解读和演绎。这种疯癫、以及茫然的眼神,为威廉·达福意外获得了奥斯卡影帝的提名,但在摇晃剧烈的镜头中常常对准的他的窘迫、他的无助,又让我想起了威廉·达福在《长城》中饰演的雇佣兵,不禁觉得演员在一定程度上相当可怜。2019年2月观影

25分钟前
  • {莫热}
  • 还行

画太阳的男人,达福的演技已臻化境。只有画家才能更好的理解画家。不能理解本片豆瓣分为何如此偏低

29分钟前
  • lixunhuan
  • 推荐

画向日葵的人

30分钟前
  • RongYan
  • 还行

这是MV电影,也是我人生中最讨厌美式英语的一次。。。台词完全配不上此片的构图和摄影。就算威廉达福靠这样的角色和表演方式拿到演员奖,觉得也算不上太具有突破性的成就。

34分钟前
  • 竹和
  • 较差

当了一回梵高

35分钟前
  • 可风
  • 力荐

C+,当一部传记片的导演完全沉溺于他自己一厢情愿构想的角色心理时,会很可怕,最基本的客观事实都被篡改的话,岂不是历史虚无主义,片尾说梵高没和别人说那两个男孩的事,导演又是怎么知道的?习作般的台词一板一眼地反映所谓的角色心理。安静画画和拍景物的镜头远远好于以拙劣台词刻画人物的部分。

36分钟前
  • 我们敏熙
  • 较差

飘忽不定的镜头,不循规蹈矩的剪辑,意识流的叙事,勾触着梵高纷乱的内心。电影是印象派的,浪漫写意的,没有多么创世的惊天骇俗,但每帧每画都绚烂唯美,也不时无刻夹带彩蛋,流动着编导迷弟般的虔诚与敬仰,梵高迷不容错过。

40分钟前
  • ballsirius
  • 推荐

意识流作品 梵高一生太压抑了 主视角一半模糊一半清醒有趣

41分钟前
  • iamkarenzhou
  • 较差

我是如此讨厌看传记片,但这部片看得津津有味真是可以排入心目最佳传记片行列了(毕竟我是如此讨厌传记片嘛),此片除了半模糊滤镜让人觉得画蛇添足外,其他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空镜头配大量的钢琴,然后通过生活中细碎的对白来试图解释梵高的艺术观,包括和院长的神学探讨,得出他的人生观,除此以外,哪怕是他与高更的那些对话,导演也试着去解释而并去芜存菁,可以说全片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至爱梵高》太做作因为更像一篇情书,而这部片观感好很多则是由于这种解释性的浸润在全片当中(就像是画面调色部分已经强烈到你明显地能感受到它了),这样就让一部传记片摆脱了传记片的桎梏(为了讲那些故事而讲那些故事,又必须遵照着现实发生的样子去描述)。很有意思。

44分钟前
  • Knight-Errant
  • 力荐

感觉湿娜宝就像个小孩一样呀...给梵高也增添一种孩童般脆弱和敏感的气质,妮福很好,despite年龄~影帝确实。全程想起基督最后诱惑XD 表达方式什么的我觉得没啥好喷的,问题还是剧本,说得太多太白了。恭喜Niels在这部里没被剪掉哈哈。

49分钟前
  • megaclubdiolis
  • 还行

结结实实睡了至少一个小时,开头看了一些,梵高被小孩子欺负和兄弟情看了一些,再睁眼就是最后的高更了……对了解梵高的人来说有些平乏,对不了解梵高的人来说也缺乏吸引力,可能只有挚爱梵高的人才能看得下去吧

53分钟前
  • ChingYew
  • 较差

手持+Ins画风,令人费解。浪费了达福的好演技。

54分钟前
  • 西木的风
  • 还行

分数:75摄像师是“酒后驾车”吗?难道全程不用架子……有人说:这样的效果更难把握!但观众很不理解,晃的头晕!不过,因为我是美术专业,读过《梵高传》所以影片有些地方能够理解,但有的地方有恰恰相反。所以,部分片段类似纪录片式的手法,也有很多对白方式,也类似与梵高对谈……这也算是突破吧。所以,这是一部被低估的影片,其实还不错。

57分钟前
  • 髙雲謙
  • 推荐

我愿意看一部没有对白只有配乐只有蓝天只有金黄的稻田只有风的电影。戴着草帽,走你想走的路。

1小时前
  • 号子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