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阿德尔曼夫妇

Monsieur & Madame Adelman,Mr & Mme Adelman,Mr. & Mrs. Adelman,從前的我們(台)

主演:多莉亚·蒂利耶,尼古拉斯·贝多斯,德尼·波达利德斯,安托万·高尔友利,克丽丝蒂娜·米勒特,皮埃尔·阿迪提,扎布·布雷特曼,朱利安·波义塞利尔,让-皮耶·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17

《阿德尔曼夫妇》剧照

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2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3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4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5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6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3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4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5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6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7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8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19阿德尔曼夫妇 剧照 NO.20

《阿德尔曼夫妇》剧情介绍

阿德尔曼夫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著名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逝世时,一位记者联系上了他的妻子莎拉,希望能抢先报道这位伟大作家的一生。随着记忆的帘幕被缓缓拉开,维克托和莎拉这场近半个世纪的爱恋过程终于呈现在世人眼前。然而在甜蜜生活的背后,这对世人眼中的模范夫妻究竟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丈夫背后的神秘女子又究竟是谁? 当浪漫的爱情遭遇不忠的背叛,当真爱背后是熊熊燃烧的野心,他们究竟该如何解决婚姻的种种危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们都要去世界博览会卢克·凯奇第二季又见一帘幽梦异变尸村乌云背后的幸福线赤松山魂恋上哲学家杰茜驾到第四季法网追击王伯祥贩毒五壮士初创玩家毛骨悚然撞鬼经2013夏季特别篇村官普发兴1000行夺命稻草人高达创战者TRY卢旺达饭店火线救援第四季女友成堆剩男圣女嗨起来超完美男人霜落又识君狼人拜恩戴高乐:一位伟人的故事恶途季风中的马世界奇妙物语2008秋之特别篇罗斯威尔第三季400发子弹

《阿德尔曼夫妇》长篇影评

 1 ) 爱情和婚姻是复杂的

这是一部太令人沮丧的电影,靠毒品刺激维系情绪亢奋、用金钱物质掩盖双方的厌倦麻木、在废物后代面前为父母者的无力、个体自卑堕落猜忌对爱情造成不可修复的创伤、更有间隔不断的出轨操作……然而恰恰如此丧的电影,展示曲折的人生经历,演绎了一份浑厚深沉的爱情。

诚然,婚姻中必然包含了互相的沟通、了解、欣赏,也有彼此激情消退后的恐惧、慌乱、背叛和逃避。

男女主角之间贯穿一生的爱情,依凭彼此的眷恋、吸引、自省与宽容,不仅仅完成了整个闭合循环,还导向了最后的生离死别。

爱情从互相找寻理解、爱慕的激情,经历太多事故,逐渐演变成了两个人命运的必然。

在交织的人生中,双方维系复杂变化的关系。

 2 ) 一部有灵魂的爱情片

本片是写实风格的电影,丰富的细节流露着真实的情感,浪漫极了,几乎写尽了爱情。

记忆很容易流逝,当莎拉深情地说:多希望看到从前的你,那该多好啊!

每次都能和他(她)再重来一遍,应该就是爱情不灭的真理了吧。

正如势均力敌才会相爱相杀,而相濡以沫是智慧,根本不是爱情。

莎拉是古典文学博士,维克托也是得到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的。

影片中莎拉的智慧在于看见了维克托的简单,而不只是才华。

至于30页手稿,可能表达的是彼此看见了对方,也因为同频,才将两人维系了一生。

遇见真正的爱人,会激发出一种想用整个人生去探索彼此的激情,发掘自己究竟爱什么,为什么爱他,爱他的什么...有意思的是,如果自己也不全明白为什么的话,这种吸引力会延续终身。

当对方是爱的本身时,才可能遇见爱情(看电影时一直纳闷,怎么导演这么了解女性,原来男女主角都是该片的编剧)。

有了婚姻的约束,爱情密度的维系则更需要本能或灵魂深处的力量。

而且在婚姻场景中,爱的各种表达方式,也是需要通过不断升华去感悟的。

维克托在刚认识莎拉时怕被阉割的桥段,是符合法国独立女性的女权价值取向的。

是智慧式的融入,还是阉割式的榨取,就是本片灵魂的样子,而另外一种模式则像《消失的爱人》。

当下主流的爱,其实就是别人来爱自己。

而真正的爱是需要有能力输出的。

如果在心理、思维都不具备独立性,也只能嗷嗷待哺了。

还好,爱本来也是需要学习的。

女人是活在回忆中的,当维克多连名字都记不起来的时候,对莎拉来说他已经离去。

接下来的一幕,也是影片的巅峰,浪漫到达了极致……当带着最爱的人的鼓励与陪伴,踏向终点,该有多幸福!

而独占最爱的人的信任与记忆,到永远、到唯一该有多满足呢!

男人真爱的表达为升华,女人真爱的表达为融合,因为吸引的本质如此。

戛然而止的收尾密度太低,只是激发了人思维中的自然完成系统,而本片却未入俗套。

最后,爱情中男人主动是一种假象,女人才是真正的猎手……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影评,欢迎大家指正。

 3 ) 哪有什么相濡以沫,不过都是精神博弈

《阿德尔曼夫妇》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套着爱情外壳的惊悚片。

电影由14个章节串起,讲述了一对恋人从年轻到年老的全部过程。

通篇暖色调的打光和充斥着法式小资情调的台词,几乎让人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岁月静好”的爱情电影。

直到最后狂风骤雨般的剪辑和反转,众人才看清在爱情的矫饰下,那几乎令人难堪的真实。

我喜欢这部电影对爱情关系的阐释,世人所向往的相濡以沫,其实更像是一场精神博弈。

一个是怀才不遇的小说创作者,一个是高等学府的博士在读。

一个在成长环境中不断遭受打压和漠视,另一个成长于开放又博学的犹太家庭。

从一开始,他们在爱情中的地位就不是对等的。

表面看起来,是维克多最先拒绝了莎拉主动的追求。

但实际上,他对莎拉的拒绝更多出于自卑和怯懦,毕竟并非每一个男人都能招架得住强势又聪慧的高知女青。

对此,莎拉使用了一点欲擒故纵的小把戏,她利用了他的嫉妒心,又巧妙保全了一个男人在爱情面前那点小小的自尊和骄傲。

虽然在莎拉的叙述视角下,自己是一个为了让婚姻保鲜、家庭和睦而放弃事业的体贴女人,丈夫则周旋于各种女秘书和女学生之间,从未对这份感情专一。

但我们最后会发现,她才是那一本本畅销小说背后真正的创作者,她像修改丈夫的小说一样修正和重塑着丈夫的人设和生活——这样的精神控制是否比表面上的话语权更让人容易上瘾?

在这段类似于SM的博弈关系中,维克多心安理得地利用着妻子的犹太姓氏和犹太身份,享受着因为她的才华所带来的盛名和富裕生活。

从青年到暮年,从爱情到婚姻,从离异到和解,他们的爱情关系下掩藏着生活的激流暗涌。

浪漫的关系背后,实则是精神的对抗和博弈。

有意思的是,电影的创作者并没有从批判的视角来呈现这一主题。

沉迷在这一场博弈的男女主人公,反而都这种矛盾和对抗中体会到满足和快意。

“大多数人只在乎成名,而我喜欢秘密”,面对记者的质疑,她理直气壮地反问,“读者有权知道真相吗?

读者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她要的只是一个读者,而不是一批。

在长达数年的感情纠葛中,她和丈夫早已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们相辅相成,彼此嫌恶又因此共生。

我也喜欢电影对作家“创作焦虑”这一主题的探讨。

作家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家以提炼和贩卖个人隐私为生。

他以自己的母亲为蓝本,讽刺了这个生活糜烂精神虚空的小资女人,并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杀。

甚至连他智障的儿子、女儿的童年,都变成了他并不成功的两本小说的灵感来源。

在他与莎拉离婚后,他又书写了两人之间的婚姻生活。

失败的婚姻让他落魄,而书写失败的婚姻又让他重获盛名。

生活与艺术的分野究竟何在?

小说的魅力在于能够建立一个模糊了真实和虚构的含混不清的世界,作家沉迷于此,并最终陷落于这个混沌的世界中。

真亦假时假亦真,就像老年失忆的他,早已分不清手稿到底是妻子写的还是自己写的,因为早在年轻的时候,他就把这虚假的一切当做了真实。

最后,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还可能因为它跳脱了爱情类型电影一贯以来的格式化。

比如将两性关系中的矛盾常常归结于阶级、环境等外部因素。

而实质上,因爱而生的自卑、操控欲、你进我退,才是感情关系中真正有意思的地方。

作家这一职业身份的设计,更让这部电影创造出了一个虚实相生的世界,我们在剖析主人公的同时,也照见了我们自己。

 4 ) 性爱与女权

一部颠覆我三观的影片,从时间线上讲述了男女主角长达几十年的爱情。

用女主视角来写两个人从一见钟情到恋爱到结婚生子到暮年的故事。

带有浪漫主义的同时极具女权主义,导演将性与爱完全剥离开讲,最后影片的反转也是令我措手不及,引发深思。

女主身为犹太人,是非常聪明的人,爱情中身为智者,她希望完全掌控男主,一但发现男主逐渐脱离她的控制,她就会利用其他的事情重新掌握主动权。

到最后,甚至男主连自己的死亡都决定不了,而女主永远站在上帝视角,站在制高点上,看她自己这一生所做的成功结果。

 5 ) 出轨以后怎么办?这部伦理片揭露了爱情的真相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无论是亚洲还是欧美地区,市面上爱情片的重点,往往在于男女主角是如何在一起的。

熬过了几十集,跨越了重重艰难险阻,男女主角终于和好了!

结婚了!

喜闻乐见!

普天同庆!

于是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然后呢?

他们真的“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了吗?

没有人知道。

是不是因为婚姻的真相太过残酷,让人不忍卒读?

很少有人愿意告诉我们,当爱情被柴米油盐消磨殆尽,两个人如何才能继续走下去。

但是报姐今天要讲的这部电影做到了——阿德尔曼夫妇Monsieur & Madame Adelman

神奇的是,这部《阿德尔曼夫妇》居然是由一对真实的情侣自编自演的电影。

女主角多莉亚·蒂利耶是第一次做编剧、第一次当演员,同时这也是男主角尼古拉斯·贝多斯的导演处女作,却获得了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处女作两项大奖的提名。

影片以著名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的葬礼作为开场。

在这之后,一名记者找到阿德尔曼夫人,想要采访她,为逝去的作家写一部传记。

伴随着莎拉·阿德尔曼的回忆,这部电影就像一本小说一样,用14个章节向观众展现这对夫妻相爱相杀,分分合合之下漫长的一生。

维克托和莎拉初识于巴黎的夜总会,莎拉对维克托一见钟情,主动上前搭讪。

“我像一只被灯泡吸引的蚊子,被加热到了燃烧点。

”维克托把莎拉带回家,但是因为喝得太醉,他什么都没来得及做就像死猪一样昏睡不醒了。

第二天早晨维克托醒来,看到莎拉正在修改他那篇被拒了的小说的手稿,他有些惊慌,这才知道原来莎拉是一位古典艺术博士。

莎拉给他留下了各种详尽的联系方式,期待着维克托和她能够有后续发展。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维克托认为莎拉太过聪明强势、才华横溢,居然能一大清早就跟他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这让他觉得自卑,而且很有压力。

莎拉对维克托展开了锲而不舍的追求,她不管不顾的疯狂给他打电话,虽然维克托深知自己被莎拉吸引,但因为恐惧,他始终无法迈出下一步。

于是莎拉设计了一场欲擒故纵——她当着维克托的面亲吻他的朋友,还和他的亲兄弟约会。

圣诞节,哥哥带着莎拉回家见父母。

维克托终于在嫉妒的驱使下忍不住亲吻了莎拉。

这一吻不要紧,大半夜的,全家人都被吵醒了,于是他俩干脆玩了一出甜到炸的雨夜私奔。

恋爱后的两人就像两个傻孩子,总是腻在一起,她帮他改稿,他带她四处游玩……

他用一条丝巾蒙上她的双眼,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与她共舞……

法国人的电影往往是细腻而浪漫的,而他们的爱情观却往往是能让人大跌眼镜的。

当你以为一切都步入正轨的时候,电影突然告诉你,维克托还有个红发小女友,也就是说这么久以来他一直同时交往两个女人,莎拉居然也是知情的。

维克托跟那个女孩分手后,莎拉带他回家见父母,这个犹太家庭其乐融融的友好氛围让维克托深受触动,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觉得自己也该是个犹太人,于是他将自己的姓氏改为莎拉的犹太姓氏“阿德尔曼”,以莎拉的祖父母为原型创作了一部小说,并且大获成功。

再之后他们终于结婚了,不过你以为接下来的生活就会安稳了吗?

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莎拉生孩子的时候,维克托居然躲在医院储物间和自己的粉丝啪啪啪……

随着维克托越来越有名气,挣了不少钱,夫妻俩搬进了豪宅,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夫妻之间的关系,似乎随着财富的增多而变得疏远了。

他频繁的外出宣传新书,她整日呆在家中百无聊赖,两人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维克托觉得她变得无趣了,两人爆发了无尽的争吵。

因为害怕丈夫会因此离开,莎拉开始靠毒品来维持激情,她回到了从前活力四射的样子,夫妻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他们会一起蹦迪,还时不时的和朋友聚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再次发生逆转。

莎拉变老了,却浑身散发着成熟女人的魅力,更优雅也更美丽。

而维克托却面临着一个无数男人都为之焦虑的问题——秃头,他逐渐变成大腹便便的中老年人,写作灵感也日益枯竭。

维克托越来越没有名气,他开始像他母亲一样酗酒,对莎拉的行踪充满猜忌,无时不刻不在怀疑她出轨了。

在莎拉的生日那天,他干脆花钱召了一个男妓,还非要亲眼看着莎拉跟小狼狗不可描述。

可以,这真的很法国人。

这次莎拉算是彻底被气到了,她提出离婚,并很快改嫁给了一个IT公司的大老板。

维克托恋恋不舍的想要挽回莎拉,他花了五年时间写了一本小说来描述他和莎拉的这段恋情,这也确实奏效了。

小说成为世界畅销,莎拉也被感动的愿意回到他身边。

她坐在她新任丈夫的房子里,笑着对他说“来吧!

”,两人再次牵着手私奔,一如当年热恋时的模样。

不过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影片最开始莎拉就抛出过一个问题:是她杀了自己的丈夫吗?

除了这个疑点,结尾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大反转,这里报姐就不跟你们剧透了。

有许多人说,这是一部让人细思恐极的恐婚电影。

维克托的一生其实都是在莎拉的控制之下,他在一开始就担心他会被莎拉“阉割”,失去了自我,然而最终也确实是这样。

在这段女强男弱的关系里,是莎拉塑造了那个身为作家的维克托,也是莎拉的举动在主导着两人关系的亲疏。

但是也不可否认,莎拉是深爱着维克托的,并且为了这份爱,她不断退让:她忍受他烂到爆的床技,她对他的不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为他放弃了学业。

“二十年来,我一直担心他会离开我,是这种担忧让我爱他这么久 。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婚姻其实也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有时莎拉是光芒四射的那个才女,维克托则是落魄作家;有时她又是游手好闲的无业主妇,他则是功成名就的大人物。

两人的关系就像是跷跷板,此消彼长,永远达不到平衡。

总是会有一方,需要努力的追上另一方的脚步。

厌倦、争吵、恐惧、猜忌、和好,周而复始。

到了最后,到底是控制与被控制,还是势均力敌,这都不重要了。

因为这就是婚姻该有的模样啊。

 6 ) 文学无关修养,爱情无关忠诚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被《阿德尔曼夫妇》的片名和海报欺骗,以为这只是一部烂俗的法国爱情片。

偶然看完这部片子,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充斥着辛辣讽刺的黑色喜剧,并且带有一定的悬疑色彩。

因此,相比那张男主从背后拥抱女主的浪漫风格海报,我更喜欢下面这张:两位主人公倚靠在书桌前,表情凝重。

《阿德尔曼夫妇》是本片男主角尼古拉斯·贝多斯自导自演的处女作长片,他和女主角多莉亚·蒂利耶共同为影片编写了剧本。

虽然是一部处女作,影片的质量依然非常成熟,无论是巧妙的剪辑、配乐,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没有粗糙的痕迹。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以著名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的葬礼开始。

葬礼结束后,一位记者采访了维克托的遗孀莎拉,于是她回忆了自己与丈夫历经半个世纪的爱情,揭开了他们光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同样是以作家为主人公,2016年有一部西班牙影片《杰出公民》,讲述了一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衣锦还乡,先后与朋友的妻子、女儿发生不伦恋,最后被捉奸并险些丧命的故事。

在讽刺文学界知识分子虚伪、堕落、缺乏道德感这一点上,《阿德尔曼夫妇》与《杰出公民》风格颇为相似。

(以下内容有剧透)莎拉与维克托的初次相遇发生在一家酒吧,莎拉对维克托一见钟情,于是对维克托展开了疯狂的追求。

然而这段女追男并不浪漫,甚至有些畸形。

为了吸引维克托的注意,莎拉设计了各种偶遇,甚至与维克托的哥哥上床,只为了让对方吃醋。

维克托对莎拉的感觉是恐惧多于爱慕,因为莎拉太聪明了,她有古典文学的硕士学位,还能从维克托的作品里挑出一大堆毛病。

莎拉的这些特质让维克托感到自卑和压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和莎拉这种女人交往下去,自己迟早会被她从精神上"阉割"。

不幸的是,维克托的预感在婚后真的变成现实。

在这两个人的婚姻中,起初是维克托占据主动地位,莎拉爱他更多、付出更多,为了取悦维克托,甚至不惜吸毒。

维克托则是一名十足的渣男,婚后不断的出轨。

不过当这段婚姻的时间拉长至40年,我们就会发现婚姻不会永远让某一方占据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维克托的头发秃了、身材胖了、才华枯竭、人气下降,变成一名油腻中年大叔。

莎拉则逐渐展现出成熟女性的人格魅力,学声乐、学绘画,结识社会名流,将生活经营的非常精致。

面对这种地位的转变,维克托开始猜疑、嫉妒、无理取闹,最终莎拉和他离婚,嫁给了一名IT企业家。

其实维克托在文学上的成功,多半也归功于妻子莎拉的聪明才智。

影片结尾一个重要的反转,就是莎拉向记者透露,维克托的很多作品是由她这个妻子代笔。

维克托第一次接触莎拉的家人时,发现莎拉一家居然是犹太人,而犹太人的历史、文化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无穷的灵感。

于是他干脆以犹太人自居,甚至将笔名也改为"阿德尔曼"这个犹太姓氏,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就这样,在上世纪70年代,维克托搭上了反映犹太人苦难的文学热潮,在文坛一战成名。

影片描写维克托的成名经历时,顺便讽刺了文学界的诸多弊病:"色情场面、乱伦情节、暴力情景,讽刺左派、讽刺右派、讽刺弱势群体,所有(博眼球的题材)都写过了,人们已经不读书了。

人人写作,无人阅读。

"原来,维克托这个获得过龚古尔奖的文学巨匠,表面上充满智慧、善于思考,所著作品以严肃文学自居,实际却根本没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只为了博眼球、标新立异。

为了获得更好销量,维克托还曾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写了一本讽刺中年贵妇的小说。

当她的母亲读完这本小说后,感到万分羞辱,随即跳楼自杀。

这种吃至亲"人血馒头"的做法,一步步让维克托登上了文坛宝座,却也让他背负了一生的负罪感。

而所谓的名声和地位,又脆弱的如过眼云烟。

在维克托与莎拉离婚的那几年,维克托写作风格突变,创作了大量诸如《婚姻的陷阱》、《别相信哭泣的女人》、《魔鬼的高跟鞋》这样的厌女症小说。

讽刺的是,维克托此前的读者多为女性,于是他的作品销量严重下滑,经济状况陷入窘境。

受声名所累,反倒不能随心所欲的表达真实观点,这又是作者的幸运还是不幸?

当然,维克托与莎拉之间随着时间推移,又发生了多次地位的转变。

最后,这段感情的结局是维克托患上老年痴呆,认不出自己的妻子。

莎拉带着维克托来到两人第一次度假的地方,像年轻时那样蒙住他的双眼,然后看着他坠下悬崖。

因为维克托身为一名作家,当他停止思考的那一刻,他的灵魂早已死亡,而莎拉不忍心看着爱人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

维克托死后,参加葬礼的亲戚们怀疑是她谋杀了维克托。

只有了解过两个人这40多年相爱相杀的婚姻,才能理解莎拉和维克托之间的感情,是被彼此的灵魂吸引,根本与忠诚无关。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7 ) 张棋超影评

这是一部太令人沮丧的电影,靠毒品刺激维系情绪亢奋、用金钱物质掩盖双方的厌倦麻木、在废物后代面前为父母者的无力、个体自卑堕落猜忌对爱情造成不可修复的创伤、更有间隔不断的出轨操作……然而恰恰如此丧的电影,展示曲折的人生经历,演绎了一份浑厚深沉的爱情。

我可以看着你逐渐遗忘整个世界,但我不接受你开始逐渐遗忘我。

所以,你来作我们爱情之中的祭品吧。

因为在我们相遇的那一刻,我已经献祭了自己。

 8 ) 和作家谈谈情、说说爱、上上床

要拍一部写意的电影,镜头要对准作家。

其是对生活最具感受力的人群,他们把握比生活本身还要清晰的细节,同时又追逐比情绪更要缥缈的浪漫。

无需刻意营造,自带气质已让电影芬芳。

[阿德尔曼夫妇]是两位作家谈情。

其细节体现在他俩在酒吧第一次相遇,莎拉移不开的眼神里,投射出维克多吐出暧昧烟雾的侧脸。

©一见钟情第一眼浪漫具化在圣诞夜,维克多不计后果拉起莎拉离家夜奔时,天空下起瓢泼的雨。

©到达旅馆的两人拥吻作家又充满矛盾,对待生活,无比感性,对待文字,却异常理性,时常处于神经质的自我解构之中。

而这意味戏剧化,作家其人,一不小心,便成一出电影。

虽然书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巴比伦就有了,但作家并没有与之同时出现。

©人类文明的第一本书是《吉尔伽美什》,记录的是苏美尔人的英雄史诗,作者不详这里存在作家和编辑的差别。

远古的史诗记载的是众口相传的故事,作者的任务是负责将这些故事收集加工,其工作更接近当今编辑,而非作家。

法国作家米歇尔·福柯曾坦言,所有的作家都是作者,但并非所有的作者都是作家”其中便包含编辑和作家的辩证关系。

©米歇尔·福柯不想当作家的编辑不是好编辑,没做过编辑的作家行文太糙。

文豪鲁迅当了一辈子的作家,也干了一辈子的编辑,这让他文字愈加锋利,一针见血。

另一位大家茅盾,刚从北大毕业,打的第一份工是在《小说月报》当编辑,这也是茅盾写作水平上升最快的时期。

而编辑不只锻炼基本功,还兼伯乐功效。

剧作家曹禺进入大众视野,是得益于编辑巴金。

©在靳以那里,巴金看到曹禺落灰的剧本《雷雨》,读完后被深深吸引,稍加润色后发表在《文学季刊》也是托编辑的福,巴金处女作《灭亡》正是在叶圣陶编辑下改了又改,此后巴金开始平步文坛。

《狂人日记》发表后,鲁迅写作进入高产期,但他并未钻到创作的怪圈中,比起在文学上追求更高造诣,鲁迅更喜欢为青年作家尽编辑能事,为其铺路。

萧红便是受其恩惠的作家。

©[黄金时代]中,鲁迅不仅编辑了萧红的《生死场》,还给其做了序[天才捕手]中也阐明了编辑对作家伯乐作用,两者既能对立,也可统一。

©[天才捕手]讲的是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和美国“大神级”编辑珀金斯之间既惺惺相惜,又互相冲突的故事,这位编辑还曾挖掘出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回到[阿德尔曼夫妇],莎拉看似维克多的缪斯,实则是其编辑。

古典艺术毕业的莎拉,水平自是在维克多之上,第一晚相识过后,莎拉改起他的稿子,自此开始对维克多一生的私人编辑。

而也正是因莎拉,维克多成为著名作家。

©[阿德尔曼夫妇]中,莎拉第一次编辑维克多的小说作家创造念头,编辑打磨思想,二者中间差了一对阿德尔曼夫妇,一位巴金,一位鲁迅。

文字长城道阻且长,千里之行始于编辑。

灵感是什么?

是初春河流化冻冰块的碎裂声,电流炙烤钨丝后灯泡亮起的光晕,天空鸟儿欣快的啼鸣,是作家的命。

著名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为求灵感,跑去深林嗅草木,啖露水生活了两年,写出代表作《瓦尔登湖》。

©梭罗《瓦尔登湖》同样,倘若不是因拜伦聚会的鬼故事消遣,人们可能永远不知道写《西风颂》的珀西·比希·雪莱还有一个同样才情的妻子玛丽·雪莱。

©科学怪人是影史上著名的怪物形象,其源于玛丽·雪莱1818年创作的小说《弗兰肯斯坦》,而玛丽·雪莱灵感是来自在拜伦日内瓦湖别墅聚会时的鬼故事消遣活动上,玛丽·雪莱因此被尊称“科幻小说之母”还有[阿德尔曼夫妇]中多次提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代表作《罪与罚》里主人公犯下的罪行,灵感来自一桩三十年前的法国凶杀案。

©[阿德尔曼夫妇],《罪与罚》灵感虚无缥缈,不可定量,它在刻意的找寻中,也在无意的际遇里。

能等来自是爽快,但是作家不经等,这样无异于给其碗筷,却让人来喂食。

杰克·伦敦有云:“你不能坐等灵感,你得拿根棒子追寻它。

”银幕上作家们趋之若鹜,为灵感极尽手段,电影桥段也因此生面别开。

[永无止境]比较实在,灵感被物化成可见可吃的药丸,饭后嚼一粒,才思泄了洪。

©[永无止境]中的药丸NZT服用后,可极大提升大脑潜能,落寞又没灵感的作家莫莱重启了人生但药丸过于科幻,大部分是通过环境追寻灵感,然而若择地不慎,也会误了卿卿性命。

[闪灵]的男主是个典型,在进驻酒店之前精神状态已令人堪忧,闹鬼酒店给的灵感,化为崩溃的理智和砍向妻儿的利斧。

©好在作家比较文弱,杀人这事儿比拎起笔杆沉重多了,最后落了个冻死的下场[1408幻影凶间]的麦克属于偏向虎山行,作为无神论者兼恐怖小说作家,追寻灵感的麦克偏要去1408一试凶险,不过却再未能走出房间。

©[1408幻影凶间]最后男主放了把火,和房间同归于尽而同样是找灵感,[午夜巴黎]显得既柔和又凶猛,一架午夜马车,带男主梦回文学黄金时代的巴黎。

其柔和处在于无需嗑药,也无牛鬼蛇神,只有可随时抽身的穿越。

凶猛在于,2010年的作家,可曾想过与格特鲁德·斯泰因(“迷惘的一代”的发言人和引路人,海明威导师)和海明威高谈阔论,让其修改手稿?

©[午夜巴黎]里吉尔是个幸运儿,穿越后与黄金年代各路文豪觥筹交错,纸迷金醉,灵感原汁原味,跨越时间灵感来时如山如海,去时如烟如雾,飘忽不定间,找寻故事的作家,成了电影的故事。

一个作家肯定也是个好的情人。

感性给了浪漫气质,文字凝练出性感淬成看客的精神鸦片,同时给读者编织张无法自拔的网,作家从不缺仰慕者,或者说是潜在情人。

尤其对于颜值文笔均在线的海明威。

©年轻的海明威海明威前后总共迎娶了四位妻子,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连名分都没有的情人,这些女人被他才气吸引,因他风流离开。

©风流史太过丰富,被伯尔尼斯·克特写成了《海明威的女人们》同样快活的还有莫泊桑,这位小说界的巨匠,短短43年的人生中,农家姑娘、餐厅服务员、寡妇、黑人、老太太均有尝试。

可惜,雨露均沾的莫泊桑,死在了梅毒和精神病的折磨中。

©莫泊桑好友左拉的给其的悼词中称其“充分的享受人生的欢乐”是谓对其荒淫一生的叹惋回到1858年,凯瑟琳·狄更斯不会想到,自己四十六岁的老公出轨了个17岁的演员,当分手信寄到手上时,她才幡然醒悟。

©凯瑟琳·狄更斯的老公便是写《双城记》的查尔斯·狄更斯,右为分手信遥想当年,凯瑟琳也是因其才情,陷入对狄更斯狂热的爱恋。

现实里如此这般,银幕上同样意乱情迷。

[心之全蚀]里,兰波恃才傲物,生性自由,活似象征派里诗歌。

迷人的气质让同为象征派诗人的魏尔伦沉浸不已,抛弃妻子,与其私奔到了伦敦。

©[心之全蚀]讲的是法国两位象征派诗人魏尔伦和兰波的禁忌之恋,魏尔伦为兰波背叛了家庭[王尔德的情人]中也有同样的故事,王尔德家中红旗不倒,外面还有个同性情人。

©王尔德和他的情人,而这段恋情终被撞破,王尔德也因此妻离子散,胜败名裂作为英国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的情史自然也不落人后。

[莎翁情史]里,一边是家庭,一边是别人的未婚妻,同时还是他灵感的缪斯,莎士比亚两手都要抓。

©虽然这段婚外恋无疾而终,但莎士比亚因此写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而[阿德尔曼夫妇]里,维克多显然也是个渣男,妻子尚在产房分娩,却跑去隔间和护士偷情。

©但法国人的过人之处在于,性和爱泾渭分明,即使维克多在外如何偷腥,莎拉依然是他唯爱知情者道德上谴责作家,殊不知,那些零零总总的韵事,依然只是隐藏在文字背后,他们喜爱的作家复杂形象里某个投影。

而爱上作家,也就爱上了他的全部。

时代需要作家,其是思想的先驱,激昂文字,针砭时弊,紧握历史的舵轮。

电影也要作家,观众能洞悉那些文字搭建的围墙里,关着一个怎样鲜活的生命。

-作者/夭夭酒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9 ) 在圣诞夜逃跑

男主说女主的微笑就像一个投币点唱机。

他问她:-你喜欢安托万吗?

他不幽默,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

-我喜欢他的鼻子。

-我们有一样的鼻子。

-所以也许这就是原因了。

-你缺乏自尊。

-你缺乏道德。

然后俩人就一起逃跑了,在圣诞节的夜里。

想起了两小无猜和戏梦巴黎,我喜欢这些疯批的爱情,他们都找到了和自己契合的另一个灵魂一起去对抗人生中的无聊和俗套。

 10 ) 浪漫

整体浪漫、诙谐、幽默,回忆的点点滴滴都是在揭示爱情的深刻与复杂。

两性关系在平淡的生活里此消彼长,爱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精神博弈!

爱也是两个势均力敌的人相互征服与成就!

法国人的浪漫,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学习!

我们的爱情电影还沉浸在狗血中,法国的爱情已经数尽大文豪,用莫迪亚诺等作家梗神吐槽,还要吃勒克莱齐奥的醋!

导演读过多少书,才能写出这样的通透的剧本!

才华快溢出屏幕了!!

是我今年开年以来看过的最喜欢的一部!

高知女主侃侃而谈的样子,真的是魅力四射。

如果男主的颜值再高点儿就完美了!

最喜欢的两段戏,1年轻和中年后萨拉和维克多的两次私奔: 2年轻和年老时萨拉蒙着眼睛,被维克多带着前行。

《阿德尔曼夫妇》短评

前三分之一耳目一新 可所有的元素 都有点过 没有浑然天成的自然

4分钟前
  • 小船儿轻轻
  • 还行

维克多是萨拉的作品

5分钟前
  • 路c
  • 力荐

不了解文化背景,也沒有文藝青年的情懷,這電影看得我發睏。

10分钟前
  • 轩辕漱河
  • 较差

真不喜欢,搞不懂这俩人在干嘛。这也不是爱,不是智慧。

14分钟前
  • 为虎咬伤
  • 很差

了不起的处女作

15分钟前
  • wangwuwei
  • 还行

时间线特别长的时候,人们发现自己只能穿过爱情而洞悉一切。那如果固守一个爱情的目的就一定会失望,导演与人生皆无意于此。好喜欢里面那些掉的书袋,撒金粉一样惬意。法国片真强,原来我们说梗的时候,埋的不高明就是静脉曲张啊。

18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法国电影尤其是文青电影,给人一种已经没有办法好好叙事,想显得不落俗套最后反而落入俗套的感觉。

19分钟前
  • 退潮
  • 还行

无聊

21分钟前
  • 魔女Kiki
  • 较差

法国人实在是太怪了……

26分钟前
  • 月光剩女
  • 还行

作为法国的通俗片类型,随随便便聊得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莫迪亚诺,布莱希特,索尔贝娄……我们的电影怎么办?

29分钟前
  • 蟹眠眠
  • 推荐

很不喜欢。装腔作势,把肤浅当深意,把[增加无逻辑的不合情理的病态心理]当=[增加文学性]。明明非常空洞、且随意。女主对男主是征服欲;男主对女主是占有欲,两人都是更爱自己的自恋者、要强者。看似展露“爱情”和“婚姻”,但不过是两个有自恋相关问题的病人之间聒噪、肤浅的纠缠罢了。看了这电影让我更加讨厌自称作家、自称文艺的男人了——明明庸俗、空洞、幼稚、自恋、神经兮兮,却又不合现实得自大。

30分钟前
  • LadyAthena
  • 很差

2.5 只想说c’est la vie,总体拍的很冗长且商业的一部,倍速播放才勉强看得下去。。看到最后发现这竟然还是个悬疑片。配音听的我太难受了。

32分钟前
  • 📹
  • 较差

一部严肃讨论脱发与婚姻关系的电影,尤其最后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你有考虑过植发吗?虽然贵,但值得。

36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这是一个3号有才女玩了一个6号彷徨男的故事。蓝光碟20180925 居然看了第二遍,她用她的的方式爱着他 20190614

37分钟前
  • 陶子冬
  • 推荐

法国人说起话来连绵不绝不停歇。

39分钟前
  • rayliao
  • 较差

不是特别喜欢 但是也欣赏这种灵魂吸引不在乎忠诚的关系

40分钟前
  • s.
  • 较差

法式矫揉造作,小聪明的堆砌。全篇仿佛在叫嚣着:看我是不是很酷!我的心情犹如心理医生,你们可拉倒吧,听了男主你三十年的抱怨,可让我安静会吧。披着知识分子外衣的,但是掉书袋都完全流于表面,转折生硬的,俗套爱情故事。

44分钟前
  • 蛋卷
  • 较差

看的时候哭笑不得,看完后一声叹息,这样的人生啊,爱情啊,看看别人的就好了,我是承受不起(主要是不可能拥有)。

45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看得累

47分钟前
  • ˇ心 、
  • 较差

只需要有一点幽默感和想象力,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便抵得上所有的荣誉和名望。

50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