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6晚间播放的,吃饭期间看完。
一星给演员们,演得真的不错,很有生活气息,一点没有违和感。
但不包括那几位干部,几位扶贫青年干部过于正直?
和人民的名义里的侯亮平一样,看不到“人味”,为了演戏而演戏。
一星给风景,乡村的景色是真美呀。
故事就是扶贫脱贫。
但是整体太差了,没看到杨英俊和兄弟亲戚们为什么要脱贫,细节刻画不够,杨家人心理转变太突然了,后半段转变太快了。
一切行动在小王的带领下,太顺利了太顺利了,一点波澜都没有。
轻轻松松拿地,轻轻松松填土,轻轻松松致富,好像种上老稻谷以后就可以致富了,就可以卖的很顺利。
对于种植过程中的困难点交代不够,既然这么轻松,那村里人怎么想不到,都是傻子吗?
非得等到某些人来了,才会拥有智慧吗?
小薇薇回来开个网店就轻松月入过万,这么轻松,怎么会需要扶贫???
十分不解。
影片就是一个为夸奖扶贫工作(确实值得夸奖)而做的命题作文,只有好好好,实在不应该。
华表奖出来后立马找来看,看完后必须五星!
非常遗憾没给当初他们的票房贡献一份力!
现在有深度的片子真的太少了,看过好多影评人推荐的片子,有的看完之后感觉很棒挺好的,也有的呢就是鼓吹的通稿了!
尤其是致青春火了之后,国产电影跟风似等情情爱爱青春回忆片,真的是够了!
很开心现在方言化的本土电影也多起来了,无名之辈也是让我喜欢。
这两部给人最直接的感觉都是国产特色强烈,而且能以这种风格打出国产电影的特色之路也是个惊喜了。
毕竟流量明星的青春影片实在看够了,还有大量改编网络小说的,无力吐槽了,实在想接触到全新的东西。
《十八洞村》就和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背后描述的那种淳朴善良、互相帮扶的民风,十分贴合乡土文化,那种对土地热忱的爱相信每个人都有共鸣,很喜欢导演的镜头,很多人都说快镜头太卡,但是在第三个“卡”镜头也是最后一个,忽然想到铁人王进喜,像是一个回忆录,看过很多动漫或者热爱漫画的我,突然就明白这拧巴的快进背后,传递着一股对逝去的时间的敬畏。
强烈推荐给你们啊!!!
看完影片之后回来,特地又回来截了三张图:
第一张图是妻子本来准备出去打工,但是在火车上的瞬间,她后悔了。
她发现她离不开自己家,离不开孙女,更离不开他。
然后他们丢掉了被挤掉的行李,挺直腰板,走在回家的路上。
毕竟生活就是要和爱的人生活在一起,这样才叫生活。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内心像针扎了一下,短暂的痛让我回到我现在的生活。
自己还是一个人,才工作,曾经的朋友都没在身边,喜欢的女孩也没有接受我。
但是我可以爱我自己,学会爱自己也是生活,生活不就是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吗?
我爱我自己。
第二张图是妻子坚持了六年带着孩子去治病,最后孩子还是站了起来。
第一瞬间让我看到了坚持,六年呀,每天这样过。
想想你有过一件事情让你坚持每天做超过六周的吗?
这里正是验证了最后:很多平凡的坚持才是最伟大的。
也希望自己坚持学习、看书与锻炼。
最后一张是丈夫劳作,不想多说。
现在这个社会不勤奋什么都是虚的。
电影对我来说,本身4星。
但是一部电影能让我有这些感悟,还是很推荐。
你看了肯定能得到跟我不一样的感悟。
两位老戏骨担起来电影的大梁,但是也拯救不了剧情的平淡。
每次看到剧中的老头,都会想到家里的长辈,真情实感是经历过的人能够体会到的。
杨英俊不想进入贫困户的挣扎,到后来成立杨家脱贫的队伍的转变,存在着很大的外因。
一个退伍的军人,不想要麻烦别人的自尊,面对家中收入的无奈,是许多现实家庭的写照。
他们把孩子接回来照看,“她活五十岁,我们就活一百岁。
她活一百岁,我们就活一百五十岁”,这样的陪伴很温暖,但也透露出贫穷中的心酸。
我认为那个找孩子的情节对于整个剧情是无关紧要的,虽然纯情,但对于整部电影来说就显得拖沓。
我最喜欢的是两位的爱情。
麻妹每次叫“杨英俊”,都像是从阳光充溢的草地上跑过来的少女,依靠着你,活泼着你。
她曾想要出去打工,最后喊着杨英俊把她拉回去的时候,杨英俊偷偷地笑,这种腹黑的中年男人最可爱了。
我尊重你的选择,在任由你惹麻烦之后,及时帮你脱身。
这种脱贫这是个案,它不能通用于整个国家发展的道路,有几位演技不错,但是因为剧情的单涩,没能好好发挥。
关于杨懒的思想转变,在没经过任何外力的作用下的自我转变,太突兀。
一个小小的苗族村寨,竟也有这样动人的故事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自然得就像身处其中。
鸡鸣声,鸟叫声,小孩子的痴笑声,当地的人声笑语错落其间,有时是苗歌悠扬飘转,有时是苗鼓有力铿锵。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色彩,透过小孩子指间的暖阳,还有那村头一口井水的清冽,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苗乡大娘藏蓝色的袖口……这部电影非常具有节奏感,情节急缓不同镜头语言也不同。
奔跑时摇晃的镜头让人恍然茫然,就像王家卫电影里一样。
观者此时的头脑也和主人公一样一片空白。
我还想到了《局外人》里面的默尔索日光下头脑昏昏沉沉的状态。
当杨英俊回忆过去的时候,电影那种快进方式很俏皮呢。
苗族的女孩好水灵电影结尾说的那种习俗超级可爱,男孩子轻踩女孩子的鞋面儿,她回首粲然一笑。
苗族的人们朴实又热心,平时有红白事儿互相帮衬,能无偿帮别人家种水稻,互相走亲访友送米送酸菜鱼,小孩子丢了全村女人帮忙找。
她们一队人在悬崖边儿上蹑手蹑脚接近小南瓜,一起紧张惊惧,后来抱紧小孩一起向后倒去的样子让人的心突然就柔软了起来。
他们重情重义团结一致,有一种喝血酒的习俗,绝不能容忍那种自私自利的行为。
他们的价值观让人肃然起敬:敬天敬地,尊重生灵,平等待人,爱惜粮食,不能放火烧树林……一个多么智慧而善良又勤劳的民族哟!
这些大山的子孙,由肥沃的稻土和蒸腾的云雾养就,景美人更美。
期待假期与他们的相遇
电影讲述了十八洞村退伍老兵杨英俊和几个堂兄弟家面对贫困现状,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杨英俊带领杨家兄弟立志“和穷打一场硬仗”,在追求生活脱贫的过程中,他们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贫。
电影以扶贫工作为主线,中间穿插了杨英俊一家、单身汉杨懒、哑巴杨英连三兄弟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真实反映了这些贫困地区的状况,同时也用了诗意的手法表现出浓郁的乡土味道,淳朴真挚的人情。
层层叠叠的梯田连接天边,烟雾袅袅的青山苍翠神秘,水光滟滟的稻田散发着阵阵清香,一帧帧山水画面美得人心醉。
老戏骨精湛的演技,惟妙惟肖的方言,以及影片结尾苗乡民歌女高腔飘荡在修好的公路上,饱含着浓浓的人情味,给人满满的感动。
看完电影忍不住给了九分,这种题材的电影应该受到人们的赞扬和鼓励。
🏄
单身汉杨懒和村子里的人结下怨恨
矿渣的倾倒覆盖了农田
村里人立志要“愚公移山”
苗乡人们的生活
在《故事里的中国》这个节目里看到的关于年月导演的访谈,被淳朴而真实的乡村题材故事所吸引。
《十八洞村》影片中,体现苗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民尊崇“敬重天地,孝敬父母,尊重生灵”等乡约风土的誓言,信仰土地,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影片散发出历久弥新的乡村生活气息,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和代入感,人物形象充满生活质感和朴素真情。
影片中人物形象鲜明,以杨英俊为代表的双脚扎进泥土里的农民、在部队受过荣光的老兵,有傲气有信念,励志自主脱贫。
虽然在我看来,剧情转折点有点儿理想主义,但是这似乎也就是村民们眼中的希望吧。
他们信仰土地热爱土地,最终的归属和成就也应该属于土地。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从不同家庭的曲折故事和最终结局中,深切体会到家庭中每个人的责任和担当,放弃和坚守,还有信念与传承。
不管现有生活方式如何,心中所想无非就是想过得更好。
善恶之间自有评定标准,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
只要向阳而生,追寻希望之光,每个人都应该会有越来越好的结局吧!
“三把椅子”结尾寓意深远,感恩父母感恩农民感恩扶贫政策,致敬走在扶贫一线的“小王”!
2018-9-25个人自用 非影评拍摄地湖南 景色拍摄的很美眼镜男开车到村里来结果半途没路了眼镜是新来的负责扶贫的 另一位负责扶贫的辞职了因为受不了了 小辫跑回村通知哑巴他女儿和女婿在镇里 哑巴拿着镰刀去集市大闹进了派出所调解 女婿祖先是在村里喝了血酒绝交酒的因为他家人屋里突然出现水但是村里干旱他不允许村里人用村里人开了井从此他家的水没了 因为喝了绝交酒他家人搬离此村 女儿和女婿工厂倒闭又重新去找工作男主的儿子去深圳送快递 孙女有脑膜炎 老婆会做鱼 家里和苞谷酒 种水稻自给自足 曾经当过兵修飞机 男主被评为贫困户很生气 一村四户姓杨的都是贫困户 小辫因为去开矿觉得社会险恶不出去了很懒爱喝酒 另外一人也很懒 男主给几人开会不欢而散 眼镜带男主来到一片地是曾经开矿的废地男主决定填土种苞谷 男主找到几人几人同意开始填土 哑巴女儿女婿回来了女儿做网店卖鱼 男主老婆教她 脑膜炎差点儿掉悬崖下被救回 男主把儿子也叫回来了 儿子走之前带走了几把椅子椅子常年挂在天花板上烟熏火燎不怕虫咬 大家填土 苗绣的苗绣 做网店的做网店
十八洞村,可以说是小投资的大制作电影了,美丽的故事很正的三观,在这个商业片横行的年代的真正为数不多的在讲故事,讲普通人故事。
在里边我看见了普普通通的农民的父母亲们,一辈子勤勤恳恳种地却不能轻松的舒展眉头,一辈子学会了吃苦也坚持了平凡,农民很普通,普通的有八亿之多。
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多数普通的存在,游离在城市与大山之间,追逐着繁华的灯火和物质,而山村就像张着嘴的喊不出话的哑巴杨一样,看着山村慢慢寂静无人,却无可奈何。
所有的原问都是因为贫穷,让人叹气扼腕的穷。
平凡人不容易,平凡的坚持更伟大,这么好的电影,不明白怎么就7分?
有一阵没看过这类满屏情怀的电影了。
王学圻、陈瑾领衔主演的剧情片……饱含激情的音乐配合跌宕起伏的剧情,瞬间将人从喧嚣熙攘的都市带入了为生存、尊严与信仰而战的湘西山野深处……介绍到这,你一定提了兴致,至少要百度一下陈瑾是谁,或者直接百度它的名字:《十八洞村》。
对,它是一部以扶贫为题材的“主旋律”电影。
说也奇怪,儿时学校组织师生集体去电影院看电影,总觉得特别兴奋,记得也都是些像《孔繁森》《真心》一类的主旋律电影,每次结束,也不知道是因为县城就那么一家电影院,还是因为电影真的太好看,大家总会坐那讨论一番,甚至还有人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之后,为了让自己的观后感能被老师在课堂上念,每次都会卯足了劲儿写上一大篇,也没处抄,就硬写,那时候对“精神”、“讴歌”一类的词还真不甚了解,但用上这些词儿的观后感大都会让老师满意。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对“组织观影”、“观后感”、“主旋律影片”一类的词产生了本能的不屑甚至排斥,根本不会好奇剧情,只会想到破旧的国营电影院、摊派任务的观后感。
这次看《十八洞村》就是,觉得影片都不需要看完,“制式”观后感甚至都不需要打草稿就能直接上交,预计观影半小时,就去好好过个周末。
然而就怕主旋律也认真啊,我跟小伙伴看完了124分钟的整部影片,而且决定要认真写一篇观后感,推荐大家感受一部充满惊喜、讲述“精准扶贫”的剧情片。
或许是因为片头婀娜的湘西景致——茂密的山林包裹着连片的梯田,村民像蚂蚁一般,创造这奇景,转身又成为它的点缀;或许是因为特写不断的大公鸡——平日里昂首挺胸,鸣声响彻山林,“喝血酒”那样的隆重时刻,它则是最贵重的道具;或许是贯穿全剧的鼓点——铿锵有力又不失韵律;当然更可能是因为退伍归乡、坚守田土却一贫如洗的杨英俊——不服被“识别”为贫困户的那股倔劲儿;还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视如生命的村规民约——十八洞村人与施家喝了“血酒”,就世代不能往来。
总之,是有要写一写的念头。
影片要景色有景色,要音乐有音乐,要情节有情节,它那么真实,足够打动所有人。
“精准扶贫”,因为工作领域的重心不同,关注确实不多,除了新闻联播,对这个词第一次有画面感是今年四月回重庆,在去区县耍的路上,我不禁感慨羡慕在这儿工作的师弟师妹,可以专心在业务上,不用过多分心做不在行的事,他却津津有味的回道:怎么可能,我们要派员进村入户去扶贫,跟他们一起抓鸡、捕鱼……听完我就很平衡,原来大家都半斤八两;后来是我们老友里的王局长,他在村里待了不短的时间,一次他让我帮忙改材料,说是要用于干部学习,看都懒得看,就喷他:你们这种在基层一线的干嘛还要费事弄这些虚头巴脑的材料,多点时间为村民们服务不好么?
他又小心又冷静:不跟你说那么多,改完发我邮箱。
点开,才发现,那是份类似总结的材料,他们确实做了不少事……影片在给出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的村庄样貌的同时,也毫不吝啬的摆出了问题:全村劳壮都外出务工与农村生产缺少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土地资源匮乏与农民收入低下的矛盾、传统村规民约给现代生活所带来的桎梏、开矿产业给当地村民带来的环境问题、村民贫困顽疾与工作队扶贫工作之间的矛盾……每件事都自然而然的发生,每个问题都真实的爆发,不夸张、不做作;这才是正道,不回避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影片针对问题,尝试逐一解决:开拓“飞地”、填土造田,解决开矿所致环境问题的同时,还解决了耕地匮乏的窘境;耕地多了,加上村民副食品、纺织品等产业丰富了,务工的劳力也就都回来了;解铃还须系铃人,传统的规矩产生的桎梏就用传统的办法解决,一顿畅快的好酒顺利的化开了当年的血酒结下梁子;工作队小王接替小龙,循序渐进、融入其中,用“杨家班”打开脱贫致富的大好局面。
作为体制内的年轻干部,虽然影片对小龙辞职、小王接任没有多施笔墨,但仍会敏感的注意到心如死灰的小龙与满怀斗志的小王之间的对比,故事里一笔带过,现实中却是每一个身处困境的年轻干部的苦苦挣扎。
影片并未对两位年轻人作出过多评价,不过村民口中的三言两语也能看出态度,是的,每个人都有选择权,可以坚守,当然也可以离开,但每次选择都应有始有终。
如同杨英俊初识小王时说的“……你有车,怕是跑的更快”,固守在村子的老百姓是需要新鲜能量的,需要年轻人的知识、想法、干劲儿,而年轻人也正需要一片舞台;但小龙一直找不到方向,他不停的在追村民的节奏,却忘了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那村民也就更迷茫了,都等着年轻干部带着我们一番作为,年轻人却整日跟着我们跑,两股力量总无法碰撞、无法对接,那对双方必然都无益。
所以小王更“幸运”一些,他找到切入口——“杨家班”,他要挑起一场“硬仗”,这不是天上掉馅饼,送给他的,这是心态、时机跟方式方法决定的,他跟村民该喝酒的时候喝酒、该交心的时候交心,他不端着,该用情的时候不吝啬,该指责的时候也不拘着,把村民拧成一股绳,带他们往致富的方向领,因为是他要在这片土地干一番事业,有一番作为!
这正是我们欠缺的,当我们用“谋生”、“养家糊口”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事业,那么不仅事业做不好,自己还会整日郁郁不得志,但如果我们秉着创业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则多半会多些斗志,少些计较。
当然,这是从年轻人自身而言,每一代人都会有不同的时代属性,我们必须要清楚所处时代的特征,学会顺世而应,确实很多时候,一腔热血跟埋头苦干还是会让你一无所有,包括你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切不可盲目。
致敬,坚守的人!
致敬,奉献的人!
更要致敬,领路的人!
试着更冷静、更理性,精神和情怀当然无法供养你一世一生,物质和金钱更不可能让你一直幸福,如何搭配,因人而异,但所有人,都应问心无愧,无论是回首青春,还是面对自己的理想,还有父母妻儿!
愤怒的话,去看《十八洞村》吧!
一般。社会主义好宣传片。
除了对西南(贵州还是湖南)地区民风的猎奇,风光的欣赏外,真没什么看头,导演水平太次,本来这种电影你就踏踏实实拍么,一上来就是连续的快切摇晃镜头,本来想好好看下风光都不给机会,台词剧情看了不到二十分钟就被尴尬了好几回。这片子另一个可以看的原因就是,王学圻和陈瑾两个演员。
影片含有精神的钙质,把目光聚焦在农民的身上,且在构造戏剧冲突的上很有看点有亮点。老戏骨王学圻在陈凯歌的《黄土地》知青形象还记忆犹新,如今再次塑造这样扎根在乡土上的农民形象,是他个人的艺术生涯的跨越,也是中国乡村三十多年的跨越。
王学圻的方言不出戏吗?
豆瓣怎么会有七分以上?挺匪夷所思的。确实山水村庄都拍得挺漂亮,但正因如此充满了一种浓浓的塑料感。这也给自己一个启发:每一个镜头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好看而好看。人物也是“主旋律”式的假,整片演的最好的当属那只大公鸡了。
想致富先修路是真的。那些贫困山区风景真的好,也是真的条件差。
风景拍的不错
怀化
两款美不胜收的海报让我心里挂念着这部电影,如今也终于冲着看看清新自然的乡村景色而来观看这部电影,可惜,正片的故事于我略显无趣,看得一度犯困,风景空镜也少于预期,好多还是夜晚阴暗的画面……《十八洞村》的正能量:“小南瓜是我们的根,我们要管他一辈子。”“你活五十岁,我们就活一百岁。你活一百岁,我们就活一百五十岁。” ……现实新闻里的负能量:家穷养不起小孩,自己杀了孩子然后再自杀……
画面还是不错的
很朴实的电影,画面摄影比较亮眼了,故事也比预想的要好,不是那种刻意的红专主旋律,小人物见大局,
海报极美。
意外的很不错 反映了农村生活的现状 挺有共鸣的
一部相当不错的电影,景色秀美的贫困山区农民的生活,很接地气。朴实的表演很精彩。
这是部主旋律…多拍点风景就好了…
内地农村片
我觉得能拍出风土人情就是好片子!
basura
种了几十年的田,把你自己种成了贫困户,是多少农村老一辈的心声啊!
本片也算是主旋律电影里面的清流了,别的不说,喊口号和拍马屁的话语本片中只出现了一两次,凭这点我加了一颗星,所以本片实际上只值两颗星。首先,本片看似主题明确(精准扶贫政策的赞歌),但其实作者是夹带了私货了,全片的故事并非如简介所讲是集中在王学圻一个角色身上,实际上是群戏,王的故事比较常规,但恰恰不是最出彩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不同人物身上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而且已经超越了脱贫攻坚本身。其次,因为人物众多,所以故事讲的很散,有种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的感觉,有的情节则很突然(比如杨懒阻挡修路的情节),加上片长很长的缘故,有时候感觉很拖沓,。最后就是导演显然没有按故事片的套路来拍,有的人甚至觉得这是一部艺术电影,加上一些特色的断帧镜头(自定义),观感欠佳。最后说下表演,王的方言不好,他的妻子反而是最出彩的。